影響鄉村旅遊的因素
① 鄉村旅遊交通規劃考慮哪些因素
鄉村旅遊交通規劃考慮因素:
1.道路功能鄉村旅遊區內所規劃的車道首先應考慮是採用人車隔離還是人車共存。前者是基於保護行人安全,避免與汽車使用同一空間,從而確保汽車能夠順暢行駛;後者是指不威脅到行人步行及沿街居民生活的原則下,允許汽車通行,但盡量不要讓「穿過性」交通入內,並將汽車流量限制在最低限度,路面採用汽車進人必須慢行的設計構造。
2.秩序清晰道路規劃時,應建立清晰的秩序,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愉快的鄉村旅遊服務貝空間和景觀意象。前瞻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指出,規劃者應考慮以下方面問題:(1)汽車與行人盡量避免沖突。(2)出人口與基地周圍動線系統的聯結。(3)與基地停車場或服務區相配合。(4)對基地與周圍景觀造成最小沖突。3.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和田埂道鄉村旅遊交通應充分利用現有道路和田埂道,在不破壞現有農田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精心設計線路。
②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有哪些有利因素
(1)規模壯大,結構優化
近年來,我國積極引導和培育了一批農、林、漁業的資源優勢和鄉村風土民俗吸引旅遊者,為遊客提供觀光、運動、休閑、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等綜合服務的鄉村旅遊點。使旅遊業充分切入農業,實現了與"三農"的直接對接,有力地帶動了農村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點已發展成為全國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遊客接待人數近全國旅遊業接待人數的1/10。農村的產業結構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田地里的產品變成了旅遊商品銷售,綠色蔬菜、水果成為市場的寵兒,甚至在田地里耕作、採摘,體驗磨米、磨面都變成了旅遊活動。這一切變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轉變固有觀念,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鄉村旅遊。為"三農"問題的充分解決,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途徑。
(2)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相結合
隨著人們出遊觀念的轉變,集休閑與求知於一體的旅遊度假方式已成為新的時尚。我國適應這一發展趨勢需要,發動和扶植有條件的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活動,利用鄉村特有的文化,獨特的生活方式吸引遊客,為遊客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旅遊產品。我國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各地鄉村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熱情奔放、或含蓄內在,或以種植為主,或以游牧為生,或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或以獨特的生活習慣世代繁衍生存。這些為旅遊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再以盛行於我國鄉村傳統的節日為例,漢族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苗族有"趕秋",彝族有火把節,壯族有歌墟,傣族有潑水節;伊斯蘭教有開端節、古爾邦節等,五彩紛呈,令人神往。傳統的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潑水節,貴陽苗族四月八,內蒙古蒙族的"那達慕",麗江的龍王廟會等都是深受中外遊客歡迎的鄉村民情風俗旅遊資源。另外,盛行於我國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摔跤、賽馬、射箭、鬥牛、盪鞦韆、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我國的鄉村具有美麗的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往往分布在沒有工業污染的貧困的山村,而這些山村又是中國獨特、神秘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中蘊藏著久遠的歷史傳統與多樣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樣性,不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國內外遊客,使旅遊接待大大增加。
(3)設施逐步完善
我國鄉村旅遊區接待服務設施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均已具備旅遊交通指示牌、停車場、旅遊廁所、遊客中心、標志牌等硬體設施。交通道路問題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決。公路越來越平坦,極大的縮短旅遊者在路上所耽誤的時間。公路也連接到各鄉各村,大大提高鄉村的可進入性,也為自駕車旅遊提供了方便。如貴州已達到村村通公路,極大的促進了貴州鄉村旅遊的發展。各鄉村旅遊點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布局,整齊劃一。許多鄉村旅遊點建設起了鄉村度假別墅、農家飯庄、售貨點等旅遊服務設施,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個性化需求,延伸了旅遊產業鏈條,擴大了鄉村旅遊經濟內涵,增強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後勁。與此同時,我國還不斷探索切合農村實際的鄉村旅遊管理模式,逐步積累了成功的管理經驗。
(4)鄉村旅遊後勁十足
鄉村旅遊後勁十足,已建成的鄉村旅遊區(點)正積極追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新開發的鄉村旅遊項目也在競相開工,抓緊建設。全國興起了鄉村旅遊的熱潮。鄉村旅遊以"離土不離鄉"的形式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門路。秦皇島市鄉村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15000人,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緩解了農村人口轉移的巨大壓力。望峪山莊景區建成後,外出打工村民紛紛返鄉從事旅遊開發,村民的就業門路擴寬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應增長,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長到了5500元,土地年租金由每畝100元,增長到了1000元。相對於外國,中國的農村還處於落後的狀態,這使得中國的鄉村還保持著原來的風貌。而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前來我國旅遊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游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枚舉的名勝古跡。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哺歸真的願望的"回歸自然"的旅遊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為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巨大的後天優勢。
(5)建設農村新面貌
鄉村旅遊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文化傳播的橋梁。城市居民在鄉村旅遊活動中感受到了農村生活風貌,同時也傳播了城市文明,農民群眾在旅遊服務實踐中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顯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凈整潔,環境條件逐步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通過開展鄉村旅遊,對縮小城鄉差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③ 影響生態旅遊環境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性。
①地形與土壤。地形多變,有利於形成較大的景觀環境容量,但坡度專過大不利於屬遊憩活動和道路的設置,會引起環境容量的減小。土壤條件好,植被生長茂盛的地方環境容量較大。
②植被。不同的植被類型對觀光的適宜性不同。大片的農業作物生產區環境容量小,而闊葉林區(如果園)比針葉林區容量大,林木密度在0.6~0.8郁閉度較好,郁閉度增大或減小,環境容量都會下降;生長健壯的植被環境容量大。
③動物。牧業生產的農家旅遊區環境容量小。野生或自由放養的動物觀賞區中,種類和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環境容量。
④游覽的時間和位置。距城市的遠近、交通狀況、游覽的季節及在園區中停留的時間等都影響生態農業旅遊區環境容量。
(2)不同的經營管理政策。農家旅遊區中不同的游覽活動和適宜的功能分區對環境容量的影響較大,如安靜休息、文娛活動、科學考察、垂釣、打獵等性質的不同,要求也各異,其中文體活動與服務區的環境容量可相應加大,安靜休息環境容量相應小些。在生態農業旅遊區,大片農田、果園的存在使遊人被限制在游路上。通過開辟空地、建設景點和設施、增加游步道的數量,可提高其環境容量。
④ 按照鄉村旅遊發展的主導因素劃分,鄉村旅遊可分為哪些類型
不知道有沒有幫助 我想到的幾點
大連是做沿海城市 鄉村所佔比例很小 不適合發展鄉村旅遊
大連農作物少 只有蘋果 草莓 櫻桃, 可以採摘的時期很短暫 不適合長期發展鄉村旅遊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出較大 都到城內打工 發展鄉村旅遊剩餘勞動力少
大連主要是城市的現代化 氣候適宜居住 大面積草坪 經濟繁榮大都市等吸引旅遊 發展鄉村旅遊會削弱重點 違背取長補短
⑤ 影響鄉村旅遊的因素有哪些
三農工作,是我國經濟建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連續6年把三農問題列入「1號文件」,而鄉村旅遊被認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新時期下,我們認為,應該抓住機遇,加大力度推進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舞台上,充分體現旅遊的價值和作用。總結對鄉村旅遊發展的研究,我們認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這么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1.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遊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2.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就地消費,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 3.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4.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遊客把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5.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以農村文化為吸引物,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遊。同時,通過旅遊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6. 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旅遊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遊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遊,有利於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7.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遊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O(∩_∩)O
⑥ 在發展鄉村旅遊時,具體要考慮哪幾方面的因素
1、無論哪種鄉村旅遊形式,都離不開「五生」需求、「五風」資源和「五味」產品。
2、鄉村旅遊必須滿足「五生」需求,即生存、生態、生產、生活和生命,這有原住民需求,也有投資者需求,更有旅遊者需求,唯獨沒有政府需求。
3、因為政府在講政績和形象,這不是一種需求,原則上,民、商、旅三者訴求就是政府的唯一訴求,正所謂「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6)影響鄉村旅遊的因素擴展閱讀:
1、道路功能鄉村旅遊區內所規劃的車道首先應考慮是採用人車隔離還是人車共存,前者是基於保護行人安全,避免與汽車使用同一空間,從而確保汽車能夠順暢行駛。
2、秩序清晰道路規劃時,應建立清晰的秩序,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愉快的鄉村旅遊服務貝空間和景觀意象。
3、規劃者應考慮以下方面問題,首先汽車與行人盡量避免沖突,其次出人口與基地周圍動線系統的聯結,再者與基地停車場或服務區相配合,最後對基地與周圍景觀造成最小沖突。
4、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和田埂道鄉村旅遊交通應充分利用現有道路和田埂道,在不破壞現有農田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精心設計線路。
⑦ 旅遊脆弱性因素的分析與對策論文
看看本文,或許對您有幫助。
《試論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及其保護》
在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與保護區會議中提出:生態旅遊是通過環境上敏感的旅遊和設施提供的宣傳以及環境教育,使遊人能夠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區域,同時,不對其生態系統或當地社會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或損害。據世界生態旅遊大會宣稱:現今世界生態旅遊的年總收入達200億美元。另據調查,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收入也已達52億元人民幣。然而,有數據表明:我國生態保護區中,有22%遭到破壞,11%的資源出現退化。這說明,生態旅遊迅猛發展,生態旅遊資源破壞嚴重。生態旅遊資源還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視生態旅遊資源的保護,勢必影響到生態旅遊的發展,並有可能將生態旅遊徹底葬送。
l.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於受到外力(如拉力、沖擊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質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穩定因素而造成該事物的不穩定性、不堅強性及易消亡性。據此,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可從以下兩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定義為生態旅遊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壞,從而失去自身的平穩性、堅強性,並最終導致生態旅遊資源的消亡。二是生態旅遊資源本身具有不適應過度的市場發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場影響,有與市場過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適應性」。
2.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幾點認識
2.1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真實性
人們把某個生態區或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開發為生態旅遊景點,就有了遊人的旅遊和消費等活動,生態旅遊資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恢復起來就沒有在自然狀態下快,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就會表現出來,且這種表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2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人為性
這里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為除了人的作用外,還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噴發、洪水等,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時期內使生態旅遊區失去生態環境或雖然生態環境還存在,但己失去旅遊價值。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經常性的具有破壞性的作用,而非人偶爾的非破壞性的活動。三是人在生態旅遊資源面前多數時候是"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此話雖然偏激,但是事實。
2.3趨利避害,促進生態旅遊資源再生
生態環境堅強性是指生態環境少受或不受人類的影響,其本身所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然而,生態旅遊資源為人類利用後,由於受到人類強大外來作用的影響,遭到破壞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現出了脆弱性。如何趨利避害,促進資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標。
3.生態旅遊資源脆弱住的表現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遭到破壞,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等。這些資源的破壞,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失去穩定性,或者使生態旅遊的美學價值遭到損失,從而使生態旅遊活動終止。二是表現為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和穩定,如在生態旅遊區大搞狩獵、燒烤野味等活動,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使生態旅遊失去基礎。三是表現為生態旅遊創收能力下降,經濟效益降低。這是由於前兩方面的破壞,使生態旅遊價值下降,受到市場規律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引起的。
4.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分析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且以人為因素為主。自然因素是由於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態旅遊資源遭到破壞。它引起的破壞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壞可在較短時期內得以恢復,大的破壞甚至在長時間內也不可能恢復。人為因素破壞是由於人類的某些行為,如過度開發等所引起的。這種破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生態環境也是可以自動恢復的。但是,人的有些行為可能造成某些資源的永久破壞,某些物種的消亡或生態旅遊價值喪失。因此,人為因素破壞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壞也最持久和嚴重,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生態旅遊區粗放經營,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生態性。部分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重開發輕保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害。如,九寨溝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黃龍鈣化堤已經開始退化變色。另外,經營目光短淺,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擴大遊人數、建築數量;盲目發展機動車輛,致使污染增大。以索道為例,作為國家公園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應嚴格控制,如美國、日本等國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國則缺乏控制和管理,許多生態旅遊區內,都有索道興建。②政府宏觀管理混亂或管理無力。由於主態旅遊區涉及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包括:林業、農業、水利、旅遊局等。正是由於這種職能劃分不明確,導致生態旅遊區多頭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外,還在其中開采礦產資源,興建水電設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潛力地挖掘生態旅遊區的各種資源。然而,這樣只會使生態旅遊區遭到破壞,而旅遊主管部門又無力制止或干涉。③國民生態意識淡薄,旅遊行為非生態化。國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欠缺或淡薄,可以說旅遊到哪裡,就污染到哪裡。因為旅行社和各級政府把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自然旅遊與生態旅遊等同起來,大加鼓吹。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護規劃和不徵求當地社區意見的前提下,全民發展生態旅遊。黃金旅遊周期間許多生態景區遊客爆滿,其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甚至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部分遊客隨地吐痰、亂扔東西、攀折花木、恐嚇動物等,都是生態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
5.克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對策
生態旅遊在開發經營、消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過度生態旅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隨經濟效益增長的是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文化特色和傳統習慣等代價的付出。生態旅遊業賴以發展的生態旅遊資源也是有限的,那種對生態旅遊資源採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遊發展越快,環境污染越嚴重的狀況,並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總目標。因此,尊重和保護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不斷改善環境質且,促進人類和環境和諧共處是生態旅遊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決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問題的根本辦法。
5.1 倡導和堅持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基於各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規律是人類反思其歷史經驗,謀求在人類未來發展中實現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客觀需求和規律。根據可持續發展規律,生態旅遊開發商、經營管理者和消費者(遊客)都要對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生態旅遊作為一種高級旅遊形式和產品,是實施可待發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動,應充分考慮它對資源和環境、生物多樣化的影響。
5.2 認真做好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規劃是應用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將旅遊者活動與環境特性有機結合,進行旅遊活動在空間環境上合理布局的一種規劃。在規劃時要考慮生態旅遊資源狀況和特性及分布、旅遊者類別及需求特徵、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大小、旅遊地生物多樣性程度和保護條件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旅遊地公平發展和各方利益兼顧等原則展開。在不破壞生態旅遊環境基本原則指導下,分析生態旅遊地重要性,劃出功能分區,確定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實施步驟,制定旅遊線路,選擇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旅遊和居民居住的規劃方案。
5.3 加強教育,提高履行職責與義務的自覺性
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須對他們實施生態旅遊教育。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應履行的職責和義務。其次,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還要調整理順管理體制,以保證生態旅遊管理的有序性。最後,生態旅遊管理必須加強生態旅遊法規條例的建立和執行。例如,規定生態旅遊的消費模式、徵收生態區的生態環境費用;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
5.4 加強政府宏觀管理
政府宏觀管理包括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審批開發項目、監督、評估管理者和宣傳教育工作。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應的宏觀政策,這是發展的先導,是進行管理的前提和條件。在經濟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於提高景觀生態多樣性,增強地方生態旅遊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態旅遊者的產業;在環境政策方面,加強對生態旅遊產品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有關法規徵收一定環境稅或頒發無污染獎金;在技術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間技術和生產部門,盡量做一些融古老技術和現代技術的體系,使生態旅遊區更有吸引力;在社會政策上,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生態旅遊活動走上科學化、生態化的道路。
總之,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會隨著生態旅遊活動的不斷發展而延續,隨著人們合理化、科學化、生態化的開發保護而得以不斷減弱。因此,認真做好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制定並執行生態旅遊發展政策;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審計,實施生態旅遊管理和認真做好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證生態旅遊地環境容量不超載,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商學院旅遊管理系;原載《生態經濟》2001年第12期)
⑧ 影響生態旅遊發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機制有哪些
旅遊地的社區參與有利於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內外旅遊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區參與概念、參與內容、影響因素以及居民感知和態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