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旅遊發展規劃
Ⅰ 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做好綠色發展計劃
鄉村戰略做好鄉村綠化工作。應該多植樹造林。開墾荒地。合理利用基本農田。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美好。
Ⅱ 請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的是農民的錢袋子問題,也就是要讓農民富裕起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因為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夠帶來農民收入的提高,增強農民消費能力。從以往的經驗看,農村產業選擇基本上離不開種養加,自從有了特色小鎮才開始擺脫種養加模式,探索休閑旅遊度假等產業模式,但是仍然沒能脫離鄉村稟賦的局限拓展更廣闊的產業空間,原因就在於鄉村缺乏吸引產業資本的投資環境,特別是產業成長所需要的後勤保障和服務體系,再加上人力資源素質較低,配套設施不健全,物流成本較高,由於農村生活質量不高,社會保障水平低,職業發展前景暗淡,使資本和人才缺乏向鄉村流動的積極性,所以投資鄉村的投入產出比較小,從而減弱了產業資本投資鄉村的沖動。正因為如此,在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建設中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都在強調產業的核心地位,卻忽視了產業紮根甚至成長的基本要求和條件,進而始終沒能有效打開擺脫自然稟賦的產業空間。
其次吸引產業資本的基礎和條件就是與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項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不僅限於水電氣,還包括後勤保障和服務體系。比如產品運輸倉儲原料采購便利性等。工業生產需要大量工人還有管理人員,所以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等就要隨之跟進。同時還要改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應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條件,現在的鄉村在垃圾處理、農作物存儲、能源使用、空間布局等方面還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就要對鄉村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鄉村規劃面積有限,多在幾平方公里的范圍之間,所以不可能像城市那樣非常明顯地劃分各種功能區的邊界,而是在較為有限的區域內容納比較齊全的所需功能,這就要依據鄉村的自然特點可以一村一規劃,也可以將毗鄰的幾個村統一進行規劃。
再次是鄉村振興的突破或者說關鍵問題是要在體制機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鄉村的經濟大多還是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不夠充分,對鄉村企業的管理多為粗放式的,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外來資本對當地鄉風民俗不了解,而現代企業與鄉風民俗環境下的本土企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必然的帶來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如何防止縣鄉陳舊的經濟體制向鄉村延伸,就必須對鄉村經濟體制進行預先設計。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時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說明中央高層對鄉村治理體制有不同於城鎮體制的考慮。從現實情況來看,鄉村振興首先要破除阻礙各路資本和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給各路資本以更大的騰挪空間。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不僅僅在於商事制度改革和壓縮審批事項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政府隨意干預企業生產經營的行為,特別是名目繁多的檢查調研等。鄉鎮機構基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體制機制要求進行適應性合並機構,精減人員,原則上應該大幅縮減經濟管理職能,做好商事服務就行了,把更多精力用於社會管理,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而村民委員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應該在政府主導下著力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方式,合理確定自治邊界,創新自治的方式方法,使自治合理有效。以我們的理解,自治就是村民自治,而村民自治組織就是村委會,法治是國家法律法規,行事主體是政府,而德治則是農村世俗社會長期形成的鄉風民約。中國鄉村本來就是存在了幾千年的世俗化社會,現代社會由於政府過度介入破壞了世俗結構,失去了自治能力,而由政府替代,改革開放以自治為特徵的村委會由於喪失世俗基礎而變得畸形,如何恢復鄉村世俗社會自治能力是改革的關鍵。傳統是應該被遺棄的,當然也不應該不加改進的保留,而應該保留傳統世俗結構的時候,怎樣注入新的現代元素,從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中國帝制時代並不主張皇權下移,也不主張皇權漫無邊際,皇權與世俗之間有一適當邊界,為了減少民眾負擔盡量減少財政開支人員,用示範而不是用行政去管理鄉村,這些經驗雖然是近代以前農業社會的產物,如果加以批判性利用,並不難與現代政府管理接軌。村委會與世俗社會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會極大減少財政開支,政府管理更加有效,減輕農民負擔,發揮鄉村宗族世俗管理的自發性自律性。其實在有些農村,除了村委會,背後的宗族世俗力量仍在發揮作用,那麼為什麼不把他們整合起來,卻讓他們對立呢。對立的結果是村委會的決定無法慣徹並得到執行,而宗族世俗力量又無法公開發揮作用,本來應該有的協同效應卻互相牽制。
第四是改善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是應有的題中之意。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為了改善鄉村居民生活環境不斷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在鄉村治理體系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許多基礎設施由於缺乏管理而破舊荒廢。鄉村的基礎設施按照城市基礎設施那樣由水電氣等部門多頭管理顯然不合適,所以可以考慮在鄉村建立基礎設施運營中心,對各種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管理和運營。改善鄉村人居環境重點是生活污水垃圾處理,開發利用新能源,特別要注重採用新技術新設備,比如以家庭為單元的污水回收利用設施,根據鄉村不同條件通過桔桿無害化利用,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開發利用改善鄉村能源使用結構,以提升鄉村空氣質量。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產業振興,通過產業振興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有了較高的收入鄉村居民才有能力消費各種服務,支付各種基礎設施的使用費用。而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後勤保障服務體系則是承接產業資本的必要條件。
Ⅲ 鄉村振興戰略中旅遊該如何作為
鄉村旅遊因其產業來綜合性、兼容源性,能夠為應對我國鄉村發展落後六大主要問題提出有效解決辦法,因此,必將在我國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大作用。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鄉村旅遊是推動鄉村經濟現代化的新型產業手段。鄉村旅遊因其產業綜合性、兼容性,能夠為應對我國鄉村發展落後六大主要問題提出有效解決辦法,因此,必將在我國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大作用。
鄉村振興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打通循環旅遊線路,適時開通旅遊公交車,滿足不同檔次遊客的需求。同時,打造品牌,提升檔次,提高知名度。必須突出鄉土特色,豐富文化內涵。要發揮本地傳統產業優勢,及時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培育主導產業。同時,挖掘提煉民間傳說、歷史典故,鼓勵組建民俗風情表演隊等,豐富文化內涵,增強遊客吸引力。
Ⅳ 國家是怎麼規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國家的計劃是看那個地方有沒有開發價值,要投入,必須產出,否則,人力物力、顆粒無收,誰也不會做賠本的買賣,政府也是如此。
Ⅳ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美麗鄉村如何規劃建設
首先,要明確縣、鎮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結合鄉村振興的20字方針,總體指導思想綜合確定縣、鎮域的鄉村振興規劃的主要內容和編制重點。規劃涉及到綜合發展內容,包括對農業產業、空間規劃、基礎設施、村莊居民點的建築風貌等等,選公司建議也重點向這方面傾斜。
其次,如何正確理解縣、鎮域鄉村振興規劃。鄉村振興規劃不是新農村建設的概念延伸,不應只注重村莊整治、環境建設;不是重新定義和論證村鎮體系;更不是將城市的落後產能轉接到鄉村區域;也不簡單是美麗鄉村的集群組合。鄉村振興規劃編制不宜只是重新表述政策指導,也不是套用項目主管提出重點建設項目,更多應基於發展實際研究確定。
再次,縣鎮域鄉村振興規劃的編制深度有較大不同,越往下編制應切合當下發展的計劃和重點項目內容越明確,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越明確;編制周期也有所不同。規劃編制內容重點是農業產業發展,既要更多考慮鄉村發展實際,切實指導規劃實施,切實指導農業產業發展,切實形成規劃管理的依據。
最後,如何選擇好的規劃設計公司。選擇編制單位最好選擇那些具有農業科技支持,農業規劃研究經驗,在三農領域有規劃經驗的,鄉村振興規劃核心是產業發展,如何做好產業發展,農業產業是關鍵,一般不推薦單項只做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咨詢管理、旅遊景觀公司。
Ⅵ 怎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要堅持「以人源為本」。農村發展、關鍵在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做好農村的人才工作,一靠「留」,二靠「引」,三靠「用」。 「留」就是要把本土的農民留下來。最懂農村的是農民,最迫切希望農村振興發展的也是農民。要打好「鄉情牌」,念好「事業經」,讓農民心甘情願的「留下來」。
Ⅶ 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藍圖是什麼
9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介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從城鄉融合發展和優化鄉村內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兩個方面,明確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的新定位,提出了重塑城鄉關系、促進農村全面進步的新路徑和新要求。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二是優化鄉村發展布局,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延續人與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系。三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四是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優先任務,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上述負責人表示,《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階段性重點任務。一是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二是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遵循,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生態振興。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鄉村鄉風文明。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四是以構建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為重點,促進鄉村治理有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五是以確保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促進鄉村生活富裕。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