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共享
『壹』 什麼樣的共享農庄將獲國家重大支持
「共享農庄」簡而言之就是在不改變農民所有權的前提下,將農村閑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並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文化創意產業等多種模式,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為平台,與城市租賃住房需求對接,形成政府、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城市消費者「四贏」局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這5種類型的「共享農庄」是國家重大支持的:
1、產品訂制型。對消費者認養的農作物建立檔案,嚴格按照約定標准進行生產。產品成熟後,按照消費者的要求既可配送到指定地點,也可進行代銷,將銷售收入返還消費者。
2、休閑養生型。鼓勵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發展特色民宿客棧,吸引消費者特別是「候鳥」前往農庄休閑養生度假。
3、投資回報型。消費者及投資主體通過眾籌等方式募集資金用於發展「共享農庄」,農庄為消費者及投資者提供農資供應、技術指導、託管代種代養、產品銷售等配套服務,消費者及投資者按約定獲得實物或投資收益回報。
4、扶貧濟困型。引導消費者及投資主體與貧困村或貧困戶直接對接,消費者認養貧困戶的農作物或者承租貧困戶的農地、農房,貧困戶通過出租土地、房產或以土地、房產入股獲得財產性收入以及通過打理農庄獲得務工收入,實現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5、文化創意型。立足特色資源,吸引各類藝術家、創客利用品牌設計、故事挖掘、藝術再造、農業科普等文創藝術方式,打造特色農庄。
『貳』 鄉村旅遊是個好項目,如何抓住當下機遇
這既是對全國鄉村旅遊發展已取得成績的肯定,更是對進一步加快發展鄉村專旅遊、發揮更大綜屬合效益寄予厚望。文件倡導以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推進鄉村旅遊發展,通過「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一是藉助一號文件提出的「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的有關工作要求,把提高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作為今後提升鄉村旅遊發展的基礎性和重點工程加以推進。
二是按照一號文件的要求,「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遊目的地和精品線路」。
三是按照文件「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的要求,重點推進旅遊小鎮的規劃建設,推動城鄉旅遊聯動。
微信公眾《十月存永》
『叄』 鄉村旅遊的開發思路有哪些
鄉村旅遊是到鄉村去了解一些鄉村民情、禮儀風俗等。也可以觀賞當時種植的一些鄉村土產(水稻、玉米、高粱、小麥等)、果樹、小溪、小橋及了解它們故事。旅遊者可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該村莊也可以作為旅遊者探索附近地區的基地。
(一)增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遊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遊開發項目。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加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利於改變目前中國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狀況。在鄉村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鄉村旅遊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對鄉村旅遊的開發,要注意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鄉村旅遊的投資商在開發中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因而對鄉村旅遊開發要加強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強化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朴、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鄉村旅遊的魅力。
(三)政府主導,聯合經營,共樹品牌
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鄉村旅遊,爭奪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鄉村旅遊要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創立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走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四)鄉村旅遊的開發要做好幾個結合
1.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其它旅遊開發相結合
鄉村旅遊不能理解為是一種純粹的農業資源開發,而要與區域內其它旅遊資源和旅遊景點的開發結合起來,藉助已有旅遊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2. 與農村扶貧相結合
據估算中國農村目前大約有1.5億剩餘勞動力,到2010年還將至少新增勞動力6350萬人左右。從中短期看,中國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開發鄉村旅遊可增加旅遊就業機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
3. 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
2001年中國的小城鎮已突破2萬個,城鎮化率達37.66%,最近10年期間,中國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鎮約800個,10年中有1億農村人口落戶小城鎮。鄉村旅遊開發可能牽涉到移民問題,小城鎮是比較理想的接納場所。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小城鎮的建設要按旅遊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小城鎮本身就成為旅遊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託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旅遊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遊紀念品的生產等。
4.與資源保護和打造生態個性相結合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問題,防止旅遊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加強與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堅持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給予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
國家要對鄉村旅遊業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許多研究表明一般鄉村旅遊很難帶來高收益,因此國家除給鄉村旅遊開發長期的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外,還要制定對鄉村旅遊開發傾向性的政策,並將鄉村旅遊的開發納入到各級旅遊總體開發規劃中。
(六)加強社區參與和對農民的培訓引導
鄉村旅遊開發要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遊業成為鄉村社區重要的產業。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把鄉村旅遊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區參與力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工作,激發農民辦旅遊的積極性和提高農民辦旅遊的能力,努力開拓鄉村旅遊的本土特色,增加旅遊收益,使廣大農民真正受益。 總之發展鄉村旅遊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維護鄉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和品牌化一體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遊產業化的基本目標,最終實現鄉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肆』 誰能分享下鄉村旅遊規劃都包括哪些內容
鄉村旅遊景區規劃的內容,主要可概括為六大方面。
1.資源開發規劃
景區資源開發規劃要求對景區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社會等旅遊資源進行整理評價,根據景區主題定位確定資源開發時序、檔次、規模和數量等。
2.旅遊設施規劃
包括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艾肯旅遊規劃認為基礎設施有給水、排水、供電、排污等,服務設施從遊客需求的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入手,如餐廳、酒店、停車場等。
3.旅遊交通規劃
鄉村旅遊景區交通規劃需從區域整體范圍進行,對旅遊發展成功起關鍵作用,包括景區內外部交通、交通線路、停車場等設置。
4.環境保護規劃
根據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確定保護對象,按照環境保護等級劃分保護區與開發區,並提出具體的景區環境保護措施。
5.景區形象規劃
通過旅遊服務、實物、宣傳等手段,結合景區文化和特色,樹立具有獨特性和高品位的旅遊景區形象。
6.旅遊線路規劃
旅遊線路規劃需要綜合考慮交通、客源市場、遊客旅遊偏好等因素,以讓遊客不重復、短時間游覽景區代表性景點為目標,規劃設計出合理的旅遊線路。
『伍』 全域旅遊下的鄉村旅遊應該如何規劃
鄉村旅遊的規劃,在解決了鄉村基礎設施、居住環境改造、旅遊元素提升的前提下,更應該注重鄉村旅遊價值的挖掘以及特色的塑造。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其具體規劃應該歸納為六大要點。
第一、鄉村旅遊品牌與特色資源的塑造:鄉村旅遊規劃著眼於鄉村獨特的文化、手藝、民俗、生態、環境等資源,並找到將鄉村資源轉化為鄉村旅遊特色的有效途徑,將傳統的鄉村打造成鄉村民居遺產、農村生態公園、鄉下旅遊度假區或者別致的鄉村景觀等多種旅遊形態,將傳統的村落變成具有吸引力的旅遊村。
第二、對鄉村的接待設施改造:對鄉村閑置的接待設施進行改造再利用,通過重新設計、重新整理,將保持原有風貌下的鄉村閑置農宅變成鄉村獨有的旅遊接待設施。
第三、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旅遊活動。全域旅遊下的鄉村旅遊塑造,應該遵循「隨地是景,景即鄉村」的理念,將鄉村中傳統的日常生活與傳統的生產活動,經過一定程度上的深度挖掘,變成遊客可體驗的各種鄉村旅遊活動。
第四、鄉村產業體系的轉型以及升級:鄉村旅遊規劃應該注重創意的開發,將鄉村中的傳統農牧業變成具有高附加值價值的休閑旅遊農業以及陽光農業,例如生態茶園、手工作坊等。以此來實現鄉村產業體系的轉型和升級。
第五、鄉村旅遊應體現屬於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旅遊規劃要通過對傳統的花草樹木、傳統物件以及老舊的生活用品等,轉變成鄉村中獨具特色、屬於自己的鄉村景觀,行程不同於傳統旅遊景區的鄉村景觀體系。
第六、鄉村旅遊的公共設施應該遵循「居游共享」的理念:鄉村旅遊規劃應遵循「居游共享」的理念,在鄉村公共設施上注重與鄉村周邊景觀的整體環境的協調性和統一性。
『陸』 共享農庄前景如何共享農庄投資匯報怎麼樣
「共享農庄」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緊密結合農村集體土地政策改革方專向,從城屬鄉需求端出發,參與設計完成的這一農村集體土地改建租賃住房的創新性解決方案,整個模式設計突出了「安、居、樂、業」四個要義。
「共享農庄」模式的優點在於農民最大程度的自願、自主、自發參與,充分尊重了農村發展現狀與傳統民俗風情,在不影響正常農村生產生活的環境下,引導農民盤活資源、參與創業或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市場與經營意識。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隨著電商農業、休閑農業、共享農業等農業主力發展模式日漸成熟,未來涉農資源將得到進一步的整合,並且更有利於農業大數據平台的構建。在此基礎上,農業共享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共享帶來的助推力也將會大幅提升。只有農村閑置土地被充分利用,讓它們發揮最大經濟效益,打破以往沒人種地的尷尬,農民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和賺錢渠道,不僅降低了經營風險,還把村集體經濟和農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鄉村旅遊因此而獲得發展,遊客獲得更加真實的農耕體驗,中國式的「共享農庄」才開始走向成熟。
『柒』 共享住宿能盤活閑置農家資源嗎
「房間幾乎天天都有人住,租金不僅能覆蓋每月的房貸,還有盈餘,更讓我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在上海工作的沈女士將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隔出一間精心裝修來做共享住宿,結果讓她十分滿意。
共享住宿在拓寬就業創業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已經顯現。國家信息中心報告提出,2017年主要共享住宿平台上房東、管家、攝影師等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200萬人;平均每增加1個房東,可帶動2個兼職就業崗位。
在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看來,民宿只有與所在鄉村融為一體,並且設法提升所在地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氛圍,才能有更好的持續發展。
美麗新鄉村瞄準的農村閑置房源規模不小。數據顯示,全國宅基地總共約2.7億畝,空置的約有1.14億畝,幾乎佔到了全部宅基地的四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通過「美麗新鄉村」平台出租的鄉村宅院和民宿已經達到了上千間。
『捌』 隨喔:如何做好鄉村旅遊
從地域環抄境的角度來看,鄉村旅遊最適合打造小而美的旅遊產品,中國大多數鄉村都分布在山地地區,山地地區的地域環境最適合小而美的旅遊項目。那麼,如何在鄉村地區發展小而美的旅遊項目呢?前瞻產業研究院總結以下幾點經驗。
一、打破傳統的產品思維,把鄉村旅遊做成居游共享的項目。在休閑度假時代,鄉村旅遊不再是一個旅遊的概念,而是「旅遊+」的概念,是在旅遊引領下的鄉村全域、全面、全民、全時發展。
二、打破對大項目的盲目追捧,把鄉村旅遊做成小而精的標桿。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小而美的項目。如果大家都去做大而全的項目,勢必會讓一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因為過度投資的背後就是重復投資,重復投資的背後就是同質競爭,同質競爭必然帶來行業的受損。
三、打破旅遊和農業的界限,把農業項目做成小而精的旅遊項目。我國的大多數鄉村都還保留著傳統農業的根基,農旅融合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途徑。
『玖』 政府如何推動民宿鄉村旅遊項目
可以結合當地的區域品牌,或者區域特產打造區域特色.通過鄉村旅遊、區域特產來引流,為民宿帶來客源,在鄉村旅遊和區域特產的結合下,為當地留下「遊客」,遊客可以在當地購買特產,在家也能購買,實現了一次良性的循環。民宿可以同產品供應廠家合作,如床上用品,裝飾品等,作為一個共享的場景,在獲得主營業務收入的同時,還能獲得額外收入。
『拾』 鄉村旅遊怎麼搞
挖掘鄉村自然生態資源和傳統文化內涵,突出鄉村優勢。與繁華大都市相比,鄉村旅遊的優勢就在於歸園田居、採菊東籬的詩意風光,在於農耕放牧、春播秋收的農業文明。鄉村旅遊開發中,應揚長避短,突出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差異性。要保留地方特色鄉村建築,保持淳樸的鄉村自然風貌,營造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盡量避免「大而全」的規模建設。要深挖鄉村旅遊人文內涵,要鼓勵和支持旅遊扶貧村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藝、農事體驗、節事節慶活動,保持鄉村旅遊景區特有的「農味」、「土味」和「野味」。
創建鄉村旅遊對接機制和收益共享機制,突出農民利益。鄉村有旅遊的優勢,但還需要現代化的旅遊理念和資本來開發。創建開放的鄉村旅遊對接機制和收益共享機制,把鄉村的山水、農民的資源和現代化的旅遊理念、資本對接,促進優勢互補,帶動貧困人口致富。要支持和鼓勵專業化旅遊企業參與旅遊開發,給予優惠配套政策,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帶動貧困人口參與旅遊發展。積極推進各類旅遊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與旅遊扶貧村「結對子」,在勞動用工、農副產品采購、產品開發、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強對口幫扶。創新農民財產入股參與扶貧開發的新路徑,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財產權以及農民集體資源和資產都可以入股合作旅遊開發。建立鄉村旅遊收益共享機制,鄉村旅遊開發不能把群眾排斥在外,要著眼於貧困人口受益、貧困戶脫貧摘帽,讓貧困農民分享旅遊開發的長期收益。
拓展鄉村旅遊路線和產業價值鏈,突出農業價值。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要拓展鄉村旅遊價值鏈,讓貧困農民旅遊收入多元化。深入挖掘鄉村優質土特產和傳統手工藝品,充分發揮鄉村旅遊的帶動輻射作用,打造地域特色農產品、小吃、餐飲、手工藝品品牌,實現產品標准化。要整體開發鄉村旅遊線路,形成鄉村旅遊合力。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定點扶貧的河北省大名縣為例,鄉村旅遊和農業資源正在進行統一整合,組團開發,科學規劃推出鄉村游線路。打造集生態農業旅遊、運河文化、回族文化、名人文化、小吃文化、紅色文化六大主題於一體的鄉村文化旅遊品牌。形成兼具人文、自然、民俗、休閑、娛樂、教育六大功能的鄉村旅遊產業模式,提供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鄉村旅遊體驗,增強旅遊的整體吸引力。
建立鄉村旅遊協同管理與服務機制,突出政府職能。發展鄉村旅遊,實施旅遊扶貧,涉及的點多面廣,需要上下聯動、協同推進。要加強統籌、齊抓共管。建立由旅遊、農業、文化、交通、規劃、國土、環保、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的鄉村旅遊協同管理與服務機制。統籌解決旅遊扶貧工作中的規劃對接、用地保障、行政審批和資金整合使用等問題,將鄉村旅遊工作有機融入扶貧攻堅大局,共同推動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要抓好頂層設計、做好規劃方案。積極探索「多規合一」,將鄉村旅遊扶貧規劃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易地扶貧搬遷規劃、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交通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效銜接,科學編制鄉村旅遊扶貧專項規劃。
強化客源市場定位與營銷推廣,突出市場作用。目前,營銷仍然是鄉村旅遊的一個薄弱環節。要准確定位目標客源,主動開拓客源市場。把周邊大中城市作為一級客源市場,組織鄉村景區對周邊主要客源地進行宣傳推介,與當地旅行社進行業務合作。由本地人游帶動外地人游,先起步,再做大,後做強,示範帶動,造勢旅遊扶貧。要廣開鄉村旅遊營銷渠道,主動作為,積極謀劃,把鄉村旅遊產品、特色小吃、特色農產品進行集中展示、捆綁營銷、聯合推介。可以利用網路新媒體營銷,支持推動互聯網企業深度參與旅遊扶貧宣傳營銷工作,充分利用網路媒體開展旅遊資源和產品的宣傳、營銷。
改善鄉村旅遊的基礎設施和衛生環境,突出需求品味。發展鄉村旅遊不僅要做到「推開門看大自然」,更要求「關上門是現代化」。政府要統一規劃引導,改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加大對貧困地區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景點景區到干線公路的連接路建設,確保每個重點村建好停車場、旅遊廁所、垃圾集中收集站、醫療急救站、農副土特產品商店和旅遊標識標牌。加快完善鄉村寬頻信息基礎設施,提升改善旅遊接待條件。加大鄉村環境整治力度,積極實施改廚、改廁、改房、整理院落為主要內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打造干凈衛生、舒適整潔的居住環境。
更多關於鄉村旅遊的問題請關注51找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