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旅遊 森林公園ROS分析
1.有資源條件了解——確定主題與可能的體驗
天際嶺位於長沙是南郊區,緊依長沙市汽車南站。是湖南省森林植物園,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同時是湖南省野生動物救護繁殖中心,有科研、公園、科普教育的功能。佔地面積140公頃,內有水域面積6公頃,1992年原林業部下文,批准其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既有森林植物資源的收集、引種、良種培育、加工利用的科研基地,又是科普性的遊憩地。園內設置植物分類區、珍稀瀕危植物區、葯用植物區、觀賞植物區等10個區,共有森林植物1100種和花卉果樹品種1800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區有珙桐、鵝掌楸、金錢松、銀杉、紅花木蓮、金葉含笑、黃山木蘭等珍稀植物111種,而葯用植物區有植物600多種。
2.遊客特徵與期望的了解(如長沙遊客佔多少,株洲的佔多少等)
3.遊憩者年齡構成
4.遊憩者職業構成
5.主要吸引因素
6.各種遊憩活動的傾向性調查
7.分析問題
植物園的主題定位落後
植物園的經營管理思想的偏差
缺乏興趣中心,遊憩者普遍的停留時間是半天以下
娛樂項目缺乏新意
娛樂項目與植物園的主題不符,不利於展示植物的主題,不利於提升植物的價值,只有24%的遊憩者知道這里的珍稀植物的價值
部分項目與環境相違背,如園內的蒙古包
主導項目違背了遊憩者的期望,健身與植物知識
相關的管理問題
8.對策
將天際嶺植物園新的定位確立為:長株潭的休閑遊憩地
改變環境景觀管理理念的(從園林景觀到自然遊憩空間)
遊憩策劃
2. 近年來,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核心的生態旅遊已成為國際上新興的熱點
(1)學生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組團消費屬於量入為出適度消費;(3分)面對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費的利好,選擇乘坐公交車到近處的風景出遊是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的一種表現;(3分)在生態旅遊中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保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體現了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的原則。(3分)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消費原則。(2分) (2)(2)①浙江旅遊企業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3分) ② 浙江旅遊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面向市場需求,創新生態旅遊的模式,打造浙江生態旅遊的品牌。③ 公司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浙江旅遊企業要把信譽和形象滲透在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展示浙江生態旅遊的整體形象。(3分)
3. 如何分析生態旅遊環境的構成
「生態旅遊」一詞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生態旅遊特別顧問H·Ceballos Lascurain於1983年首先提出的,其含義不僅是指所有觀覽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強調被觀覽的景物不應受到損失。
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
2.1 經濟政策 為了維護美麗的景觀和田園特色,實現生態旅遊的持續發展,對於一些對環境資源有破壞作用的產業部門,即使經濟效益再高,也不應引進。而對於農業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部門和野生動植物園的開發部門,雖然其短期經濟效益不高,但其發展有利於提高景觀生態的多樣性,增強地方田園特色。從長遠看,它可吸引更多的生態旅遊者。這些產業部門應是當地政府支持發展的重點。 2.2 技術政策 生態旅遊者到達旅遊點的目的是欣賞純凈的自然,在高技術與產品隨處可見的當今時代,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適用技術對他們越具有吸引力。根據自然規律衍化而來的具有濃烈的田園特色的生產技術使來自現代化城市的遊客留連忘返。因此,一些民間技術和生產部門,雖然其技術含量不高,但也值得保存下來。一個融古老技術和現代技術的技術體系,如果保存完好的話,將是一個誘人的景觀,但這些技術必須對環境無害。 2.3 環境政策 生態旅遊是以環境良好的方式發展旅遊,旨在促進區域發展的同時不對環境構成危害。為了預防由於旅遊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退化問題,在制訂生態旅遊的發展規劃時,必須弄清其潛在的環境影響。主要的環境影響包括:①污水對當地淡水或海洋水體的污染;②由於不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侵蝕;③由於交通、空調和採暖系統氣體排放引起的酸雨和全球變暖問題;④由於城市化和道路建設引起的人工環境的美學價值和野生生物環境的喪失;⑤由於過度開發或/和污染,致使生物多樣性減少或破壞。因此,對於在生態旅遊區域擬建的每個項目,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符合環境標準的項目,堅決予以取締。對於正在建設或運營的項目,應根據國家或地方的有關環境法規,徵收「環境稅」或頒發「無污染獎金」,將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限度[4]。 2.4 社會政策 生態旅遊不僅要使當代的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受益,而且要使未來的旅遊者和居民能繼續分享旅遊帶來的效益,也即,代間公平分享旅遊景觀資源的價值。生態旅遊的目標受益者不是特定的旅遊者、居民個人或群體,而是與旅遊景觀資源有著各種聯系的所有個人或群體。利益的獲得不得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即代內的公平性。旅遊者和居民的社會活動必須與旅遊景觀的結構、功能及其價值相協調,同時,旅遊活動的開展必須以不損害當地居民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生活習慣為前提。
4. 鄉村旅遊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
題號
| 分值
| 參考答案與評分標准
| (1)
| 4分
| 人文第一第三城市(4分)
| (2)
| 3分
| 鄉村旅遊景觀與城市景觀差異大,特色明顯;鄉村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環境質量比城市高;交通通達度日益提高,私人小汽車的普及。(3分)
| (3)
| 2分
| 鄉村旅遊規模小,旅遊線路短,旅遊資源類型單一;鄉村旅遊客源市場多以本地為主,距離近。(2分)
| (4)
| 5分
| 有利: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增加經濟收入;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答對3點得3分) 不利:物價上漲;導致文化資源被不正當的商品化;造成文物古跡的損壞。(答對兩點得2分)
|
5. 什麼是GIS規劃
一、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二、GIS規劃: ○ 數字化技術:輸入地理數據,將數據轉換為數字化形式的技術; ○ 存儲技術:將這類信息以壓縮的格式存儲在磁碟、光碟、以及其他數字化存儲介質上的技術; ○ 空間分析技術:對地理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完成對地理數據的檢索、查詢,對地理數據的長度、面積、體積等的量算,完成最佳位置的選擇或最佳路徑的分析以及其他許多相關任務的方法; ○ 環境預測與模擬技術:在不同的情況下,對環境的變化進行預測模擬的方法; ○ 可視化技術:用數字、圖像、表格等形式顯示、表達地理信息的技術。
6. 旅遊系畢業論文選題
提供一些旅遊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供參考。
1.我國貧困地區旅遊業發展思考 2.我國XX地區特色旅遊發展的意義及建議 3.我國旅遊飯店發展戰略思考 4.旅遊交通對旅遊業發展的推動及完善措施分析 5.我國新興旅遊形式的發展研究 6.自助旅遊發展研究 7.提高我國旅遊從業人員心理素質的途徑分析 8.提高我國導游服務質量的思考 9.旅遊景區發展與保護問題思考 10.有關我國旅遊消費問題的研究 11.有關我國旅遊價格問題的研究 12.自助旅遊發展與管理 13.中國自助旅遊的特點 14.農家樂旅遊發展研究 15.旅遊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探討 16.論導游回扣的治理 17.旅行社管理中導游工資機制改革研究 18.旅行社管理中的難點與對策分析 19.飯店企業員工流失現象剖析及對策研究(以某某飯店為例) 20.提高現代飯店服務質量的探討(以某某飯店為例) 21.飯店如何實施個性化服務(以某某飯店為例) 22.飯店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創新(以某某飯店為例) 23.飯店節假日營銷對策思考 24.飯店如何進行商務旅客客源開發 25.飯店迎賓審美研究 26.導游職業道德缺失的防範與控制 27.旅遊服務人員的挫折與心理保健 28.某某縣旅遊發展思路 29.對提高員工忠誠感,提升酒店價值的探討(以某某飯店為例) 30.淺談「細微服務意識的培養」 (以某某飯店為例) 31.論加強飯店客房特色經營(以某某飯店為例) 32.論某某飯店的待客之道 33.飯店菜單設計(以某某飯店為例) 34.新的放假制度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 35.高職旅遊專業畢業生更快適應酒店(旅行社)工作的研究 36.旅行社旅遊線路設計研究
7. 旅遊脆弱性因素的分析與對策論文
看看本文,或許對您有幫助。
《試論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及其保護》
在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與保護區會議中提出:生態旅遊是通過環境上敏感的旅遊和設施提供的宣傳以及環境教育,使遊人能夠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區域,同時,不對其生態系統或當地社會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或損害。據世界生態旅遊大會宣稱:現今世界生態旅遊的年總收入達200億美元。另據調查,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收入也已達52億元人民幣。然而,有數據表明:我國生態保護區中,有22%遭到破壞,11%的資源出現退化。這說明,生態旅遊迅猛發展,生態旅遊資源破壞嚴重。生態旅遊資源還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視生態旅遊資源的保護,勢必影響到生態旅遊的發展,並有可能將生態旅遊徹底葬送。 l.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於受到外力(如拉力、沖擊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質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穩定因素而造成該事物的不穩定性、不堅強性及易消亡性。據此,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可從以下兩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定義為生態旅遊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壞,從而失去自身的平穩性、堅強性,並最終導致生態旅遊資源的消亡。二是生態旅遊資源本身具有不適應過度的市場發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場影響,有與市場過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適應性」。 2.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幾點認識 2.1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真實性
人們把某個生態區或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開發為生態旅遊景點,就有了遊人的旅遊和消費等活動,生態旅遊資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恢復起來就沒有在自然狀態下快,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就會表現出來,且這種表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2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人為性
這里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為除了人的作用外,還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噴發、洪水等,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時期內使生態旅遊區失去生態環境或雖然生態環境還存在,但己失去旅遊價值。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經常性的具有破壞性的作用,而非人偶爾的非破壞性的活動。三是人在生態旅遊資源面前多數時候是"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此話雖然偏激,但是事實。 2.3趨利避害,促進生態旅遊資源再生
生態環境堅強性是指生態環境少受或不受人類的影響,其本身所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然而,生態旅遊資源為人類利用後,由於受到人類強大外來作用的影響,遭到破壞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現出了脆弱性。如何趨利避害,促進資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標。 3.生態旅遊資源脆弱住的表現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遭到破壞,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等。這些資源的破壞,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失去穩定性,或者使生態旅遊的美學價值遭到損失,從而使生態旅遊活動終止。二是表現為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和穩定,如在生態旅遊區大搞狩獵、燒烤野味等活動,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從而使生態旅遊失去基礎。三是表現為生態旅遊創收能力下降,經濟效益降低。這是由於前兩方面的破壞,使生態旅遊價值下降,受到市場規律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引起的。 4.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分析
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且以人為因素為主。自然因素是由於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態旅遊資源遭到破壞。它引起的破壞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壞可在較短時期內得以恢復,大的破壞甚至在長時間內也不可能恢復。人為因素破壞是由於人類的某些行為,如過度開發等所引起的。這種破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生態環境也是可以自動恢復的。但是,人的有些行為可能造成某些資源的永久破壞,某些物種的消亡或生態旅遊價值喪失。因此,人為因素破壞是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壞也最持久和嚴重,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生態旅遊區粗放經營,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生態性。部分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重開發輕保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害。如,九寨溝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黃龍鈣化堤已經開始退化變色。另外,經營目光短淺,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擴大遊人數、建築數量;盲目發展機動車輛,致使污染增大。以索道為例,作為國家公園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應嚴格控制,如美國、日本等國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國則缺乏控制和管理,許多生態旅遊區內,都有索道興建。②政府宏觀管理混亂或管理無力。由於主態旅遊區涉及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包括:林業、農業、水利、旅遊局等。正是由於這種職能劃分不明確,導致生態旅遊區多頭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外,還在其中開采礦產資源,興建水電設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潛力地挖掘生態旅遊區的各種資源。然而,這樣只會使生態旅遊區遭到破壞,而旅遊主管部門又無力制止或干涉。③國民生態意識淡薄,旅遊行為非生態化。國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欠缺或淡薄,可以說旅遊到哪裡,就污染到哪裡。因為旅行社和各級政府把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自然旅遊與生態旅遊等同起來,大加鼓吹。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護規劃和不徵求當地社區意見的前提下,全民發展生態旅遊。黃金旅遊周期間許多生態景區遊客爆滿,其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甚至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部分遊客隨地吐痰、亂扔東西、攀折花木、恐嚇動物等,都是生態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 5.克服生態旅遊資諒脆弱性的對策
生態旅遊在開發經營、消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過度生態旅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隨經濟效益增長的是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文化特色和傳統習慣等代價的付出。生態旅遊業賴以發展的生態旅遊資源也是有限的,那種對生態旅遊資源採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遊發展越快,環境污染越嚴重的狀況,並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總目標。因此,尊重和保護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不斷改善環境質且,促進人類和環境和諧共處是生態旅遊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決生態旅遊資源脆弱性問題的根本辦法。 5.1 倡導和堅持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基於各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加劇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規律是人類反思其歷史經驗,謀求在人類未來發展中實現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客觀需求和規律。根據可持續發展規律,生態旅遊開發商、經營管理者和消費者(遊客)都要對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生態旅遊作為一種高級旅遊形式和產品,是實施可待發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動,應充分考慮它對資源和環境、生物多樣化的影響。 5.2 認真做好生態旅遊規劃
生態旅遊規劃是應用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將旅遊者活動與環境特性有機結合,進行旅遊活動在空間環境上合理布局的一種規劃。在規劃時要考慮生態旅遊資源狀況和特性及分布、旅遊者類別及需求特徵、生態旅遊環境容量大小、旅遊地生物多樣性程度和保護條件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旅遊地公平發展和各方利益兼顧等原則展開。在不破壞生態旅遊環境基本原則指導下,分析生態旅遊地重要性,劃出功能分區,確定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實施步驟,制定旅遊線路,選擇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旅遊和居民居住的規劃方案。 5.3 加強教育,提高履行職責與義務的自覺性
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須對他們實施生態旅遊教育。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應履行的職責和義務。其次,生態旅遊開發者、管理者還要調整理順管理體制,以保證生態旅遊管理的有序性。最後,生態旅遊管理必須加強生態旅遊法規條例的建立和執行。例如,規定生態旅遊的消費模式、徵收生態區的生態環境費用;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 5.4 加強政府宏觀管理
政府宏觀管理包括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審批開發項目、監督、評估管理者和宣傳教育工作。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應的宏觀政策,這是發展的先導,是進行管理的前提和條件。在經濟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於提高景觀生態多樣性,增強地方生態旅遊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態旅遊者的產業;在環境政策方面,加強對生態旅遊產品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有關法規徵收一定環境稅或頒發無污染獎金;在技術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間技術和生產部門,盡量做一些融古老技術和現代技術的體系,使生態旅遊區更有吸引力;在社會政策上,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生態旅遊活動走上科學化、生態化的道路。
總之,生態旅遊資源的脆弱性會隨著生態旅遊活動的不斷發展而延續,隨著人們合理化、科學化、生態化的開發保護而得以不斷減弱。因此,認真做好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制定並執行生態旅遊發展政策;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審計,實施生態旅遊管理和認真做好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證生態旅遊地環境容量不超載,生態旅遊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商學院旅遊管理系;原載《生態經濟》2001年第12期)
熱點內容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