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漳州周邊游一日游
❶ 仿照《北京的春節》寫一篇400字的《漳州的春節》的作文
漳州的春節
中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過節習俗,而我的老家,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雲專霄縣,這里的春節與別的屬地方截然不同。
在雲霄,春節期間忌講不吉利的話,萬一小孩無知,說了不吉利的話,要用紙巾拭嘴。同時忌吵嘴打罵和摔破碗碟,萬一不小心打破碗盤,要將碎片收集起來放進石臼里,口中念「歲歲平安」,借「碎」與「歲」諧音來化凶為吉,保持祥和歡樂的氣象。
正月初一子時新年開始,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稱為「開正」,還要在門前備清茶、糖果,焚香,稱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燒香點燭,祭拜天地祖先。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
在「開正」的時候,家人都要吃點紅糖線面湯。糖,意為甜蜜;線面,意為長壽,即祈求全家幸福長壽。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後出門遇雨;不往戶外倒垃圾,忌「財氣外泄」。此外還有不不討債,不打罵孩子等禁忌。
怎麼樣?雲霄的春節既講究又別有一番風趣吧!除此之外,大家還可以在網路、書籍上多多了解一些異地的習俗,多豐富自己的見識!
❷ 求漳州至江西自駕游攻略,春節期間
簡易行程
第一天:早上八點瑞景龍珠集合簽到,分發對講機、車貼。出發前往江西,導游接團後辦理酒店入住。
第二天:早餐後參觀龍虎山景區,感受道教文化氣息。
第三天 : 早晨車赴婺源,感受偉人故里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氣息。
第四天:上午游覽宋代廊橋以及大鄣山景區,午餐後車赴三清山景區,抵達後辦理入住
第五天:早餐後跟隨導游的腳步一同觀賞游覽三清山景區。
第六天:早餐後車返廈門,結束6天愉快的江西之旅。
【活動流程】
D1 廈門--龍虎山 含晚餐 住:鷹潭
08:00 簽到並分發對講機,貼車貼。。。出發車上對講機趣味互動游戲,自我介紹,認識你我他。一路【團隊破冰】,增強活動娛樂性、相互交流,前往江西玉山,導游接團,後入住酒店。
D2 龍虎山 含早、中、晚餐 住鷹潭
早餐後,車赴龍虎山遊客中心---參觀道教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後乘景區觀光車,沿途觀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探尋千年未解的懸崖墓之謎,【竹筏】游覽仙水岩景區,欣賞十大特色地質美景。觀千古一絕的崖墓群---仿古升棺表演。中餐後車赴上清,探索中國第一本土宗教-----道教聖地嗣漢天師府,看明清時代的特色建築,感受到家的養身之法。後入住酒店。晚餐後自由活動。 D3 龍虎山--婺源 含早、中、晚 住婺源
早餐後車赴婺源,游偉人故里—江灣行程約90分鍾(三里長街,人傑地靈,群賢輩出,2001年5月30日 江總書記曾親臨江灣鎮視察),游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行程約120分鍾(這里依山傍水一小溪穿堂而過,在此可品味到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意境,可觀賞到精美的建築藝術)。後入住酒店。 D4 婺源--三清山 含早、中、晚 住:三清山腳下
早餐後游宋代廊橋——彩虹橋行程約60分鍾(始建於南宋,因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得名,全長140,寬3.1米,設計巧妙、造型優美,橋下細水常流,宛如一首優美的田園詩)游大鄣山景區行程約120分鍾(被譽為婺源的天然綠色寶庫,是婺源最美鄉村中「自然美」的代表作,地處海拔千米的卧龍谷景區「樹在石上長,石在水中長,瀑在岩上飛,泉在山間唱」)。中餐後車赴三清山腳下,後入住酒店 D5 三清山 含早、中、晚 住三清山腳下
早餐後游覽國家5A級「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三清山,乘索道游(5.5小時)南清園景區:仙人指路、瀏霞台、福壽門、葛洪獻丹、秀峰、司春女神、巨蟒出山、三龍出海、貓待鼠、神龍戲松、中餐後游覽黃金西海岸景區:游覽石人負松、幽泉港灣、探海雲松、玉華秀色、西海港灣、:游陽光海岸觀玉田石、乾坤台、渡仙橋等景點後乘索道下山車。後車赴玉山,後入住酒店。 D6 :早餐後車返廈門,結束愉快的江西之旅!(含早餐)【備注】行程安排的順序會按當天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
❸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龍江沿岸村莊的一專種習俗。屬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❹ 2019春節有哪些推薦的自駕游線路
傳統的春節,很多人都是會選擇回家跟父母團圓。但隨著交通越來越發達,國家政策越來越利民(春節期間高速免費),越來越多的小年輕選擇在春節的時候不回家過年,而是自駕游。帶上父母或者是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過一個別樣的春節。
朋友在去年的春節就已經是選擇了這樣的方式過年。春節八天自駕游。因為他們是在廣州出發,因此自駕游的路線也是以周邊的省份為准,基本是圍繞著廣東,把與廣東相鄰的省份都走了一遍,兜了一圈。
自從他們出發,朋友會把她每天走的路線,經歷過的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一切都跟我分享。把我羨慕得好像打個飛的去跟他們匯合。
他們的旅程是這樣安排的:
在除夕的前一天出發,(因為參與人員大部分都是上班族,基本都只能是在臨近過年的時候才放假。)第一站是到廣西陽朔。全程大約560KM。從小我們就有聽到一句話「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陽朔不但山水景色優美,那邊還有一條很出名的酒吧街----西街。到了晚上也是極具特色。到了陽朔,基本是白天跟晚上的節目都不用擔心了,盡情的玩就是了。
第五站,返程回廣州。全程200km。
整個旅途是八天的時間,回到廣州還有一天的時間調整,然後再去上班,實在是太完美的一次安排了。
看著他們一路上歡聲笑語,不僅能夠把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又能嘗盡各地美食。實在是讓我羨慕不已。好想今年的春節,也能夠跟上他們的步伐,過一個難忘的春節。
❺ 漳州人過春節有沒有守歲的習俗
過春節守歲的習俗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每個地方的人春節都會守歲。
❻ 漳州薌城過春節時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正月初來一,黎明即起,源穿新衣裳,禮神祭祀祖先,主婦煮甜線面湯、敬祀神祗後,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長壽。再以3碗飯,插上紅紙花,俗稱「飯春枝」祭祀先人,祝禱家庭糧食充足有剩餘。隨後拜年。到尊長、親友、鄰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則以朱盒(俗稱「薦盒」)盛糖果糕點、蜜餞,並泡以甜茶,熱情款待客人。至親好友,主人以佳餚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辭,雙方都以「紅包」(壓歲錢)和紅柑(雙數)贈予小孩。
初一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門遇雨;不掃地,不倒垃圾於戶外,意為財不外泄;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話;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邊挑水;不動針、不縫衣、不動刀等。
❼ 2020年春節初一去漳州東山島福州旅遊下雨嗎適合玩嗎!
親,是否合適玩,這個看天氣哈。
如果是在漳州東山和福州。下雨天不影響出行,但可以去吃海鮮或到三坊七巷逛逛,就是不是很好玩罷了。
福建冬天下雨會比較冷,如果有老人和小孩不建議出門旅遊,可能只能在東山吃下海鮮,不能出海的。福州選擇性會大一些,三坊七巷或者一些公園、商場可選。
❽ 漳州過春節特有的民風民俗
春 節
春節俗稱「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禮神祭祀祖先,開門放鞭炮,叫做「開正」,1994年底市區禁止放鞭炮,此俗廢,但鄉村依舊。主婦煮甜線面湯、敬祀神祗後,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長壽。再以3碗飯,插上紅紙花,俗稱「飯春枝」祭祀先人,祝禱家庭糧食充足有剩餘。隨後拜年。到尊長、親友、鄰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則以朱盒(俗稱「薦盒」)盛糖果糕點、蜜餞,並泡以甜茶,熱情款待客人。至親好友,主人以佳餚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辭,雙方都以「紅包」(壓歲錢)和紅柑(雙數)贈予小孩。清同治有《竹枝詞》雲:「元旦春為一歲魁,大家拜賀禮相陪。兒童也解稱恭喜,賺得紅柑滿袖來。」
初一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門遇雨;不掃地,不倒垃圾於戶外,意為財不外泄;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話;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邊挑水;不動針、不縫衣、不動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諱,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諱。
正月初二,「請女婿」。夫妻攜帶兒女,帶著禮物謁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備筵席請女婿,禮節十分隆重,現民間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復營業,小商販走街串巷吆喝喊賣,家居開始打掃衛生,轉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時,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稱為「吃福」。
清以來,春節期間薌城有一種特別習俗即「逛公爺街」(今南昌路,是清時海澄公黃梧住所的街道),內中有風味小吃攤、售貨攤、戲台、布袋戲等娛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改游「娛春場」(1965年廢),址在中山公園或體育場,在保留原有的娛樂外,增設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並在春節期間組織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慰問教師、舉行團拜、開新春茶話會等活動。自90年代起時興家庭卡拉OK,為傳統佳節增添祥和熱烈的節日氣氛。
此外,在舊社會薌城還有個討債的特殊習俗,通常欠債要於過年前還清,除夕之夜便是當年結賬還債的最後期限。因此,財主是夜分派伙計,手提燈籠四齣收賬討債。而這天晚上的城隍廟( 今延安南路與修文東路交會處)按例公演戲曲,並依習俗在演戲、看戲期間,不許盤索債務,給一些無錢還債的人有個躲債的場所。故除夕之夜城隍廟演出的戲被譽為「躲債戲」。
❾ 春節期間漳州市雲洞岩有關閉嗎
雲洞岩景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蔡坂村,距漳州市中心僅8公里,是漳州市區唯一一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市區唯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春節期間不關閉!
❿ 福建漳州過年的習俗
春節是最盛大的節日,稱為「新正」或「過年」。清代,「漳之俗,歲正月里門干具茶酒相娛樂,迎神,明燈擊鼓,召巫,妝台閣,往來都市」。
春節期間忌講不吉利話,萬一小孩無知,說了不吉利的話,要用草紙拭嘴。同時忌吵嘴打罵和摔破碗碟,萬一不小心打破碗盤,要將碎片收集起來放進石臼或水井,口中念「歲歲平安」,借「碎」與「歲」諧音來化凶為吉,保持祥和歡樂的氣象。
漳州城舊俗過年要逛「公爺街」(即今南昌路近北橋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黃梧府第;30年代以後「公爺街」數次改換地點)。其內容相當於中原的春節廟會。解放後,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外,政府都另闢專門地點組織健康有益的娛樂項目代替「公爺街」,作為群眾的娛春場所。
舊時,雲霄、石碼等地及海濱地區,正月有「持石頭相撲」的「擲石之戲」,參加者常打得頭破血流而樂此不疲。此俗似源於古閩越族土著,但清末即已被視為陋俗而革除。
新中國成立後,在春節期間地方黨政領導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各單位和街道居委會組織群眾慰問軍烈屬。
「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倡破除舊俗,過「革命化春節」。組織城鎮居民挑糞下鄉支援農業;農民則修水利,平整土地,建「大寨田」。各單位還組織吃糠菜做成的「憶苦飯」,以示不忘舊社會的苦日子。
除「文化大革命」時期外,春節放假3天,各單位舉行春節茶話會和團拜。機關單位於正月初一早擺設水果、糕點、蜜餞等招待來客和本單位職工,互相祝賀新春,謂之「團拜」。其他單位則視其經濟力量舉辦不同規模的內部聯歡會。現在全市、全縣(區)范圍的春節文藝、娛樂活動多由企業出資舉辦,既是與民同樂的公益活動,又可藉此宣傳本企業、推銷商品。
(一)初 一
正月初一子時新年開始,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稱為「開正」。客家人還要在門前備清茶、糖果,焚香,稱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燒香點燭,祭拜天地祖先。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和紅柑。
是日要早起,家家燃放鞭炮,把炮扔出門口,然後打開大門,也稱為「開正」。家人都要吃點紅糖線面湯。糖,意為甜蜜;線面,意為長壽,即祈求全家幸福長壽。以甜線面及三碗干飯插上紅紙花祭祀先人,紅紙花稱「飯春枝」,其中「春」與「剩」(富餘)在方言中同音,寓意家中糧食有餘。現在祭拜之俗在城鎮中已基本革除,在農村中還有保留。
早餐為素食,干飯佐以「長年菜」(以豆腐及整株菠菜、韭菜、芥菜等做成)。漳州城區的長年菜是將厚末菜(菾菜)一葉一葉剝下(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燙熟後置於缽中,任其發酸。除夕「圍爐」時每人均要吃少許,其餘留到新年裡加到年飯的「菜尾」中,俗謂可以消食去膩。也有用芥菜代替厚末菜作長年菜。一般不煮新的飯而吃除夕特意多燜的飯,寓意年年有餘。也有的吃八寶粥或甜線面湯。飯後老少著新衣走家串戶,向親友拜年。舊俗拜年時互道「恭喜發財」;50年代後,忌言發財,改說「新年好」;80年代後,又時興以「恭喜發財」道賀。
親友上門拜年時,主人用紅棗、蜜金棗、桂圓干或冰糖、冬瓜糖等煮成甜茶招待,並以朱漆的祭盒盛蜜餞、糖果、紅棗等外加瓜子、紅柑用以敬客。明代漳州人過年時用檳榔敬客,現在此俗在台灣尚有殘存。至親好友上門拜年,主人往往會以佳餚美酒招待,稱為「請春酒」。客人告辭時雙方常以紅包饋送對方的孩童。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後出門遇雨;不往戶外倒垃圾,忌「財氣外泄」。此外還有不洗衣、不汲水(有的地方還以米篩封井口),不乞火,不掃地,不用刀和針線,不討債,不打罵孩子,不穿白色、青色衣服等禁忌;忌打破食具,忌口出不吉利話。現代人還存有這些禁忌,但不太講究。
過去,九龍江上的「船底人」,過年要買一大捆連根帶葉的甘蔗,用紅綢布綁在船桅上,三日後方可卸下來吃,以祈求好運。
(二)初二、初三、初四
初二也要早起,做新年的第一次牙祭(「頭牙」),以菜、飯、牲醴祭祖,但不燒冥紙。初二俗稱「女婿日」。是日,女婿攜同妻室子女帶熟豬腳和年糕等禮品到岳家向岳父母拜年,岳父母宴請。宴後夫妻應在當晚炊煙升起前回家,不得留宿岳家。是日忌單身漢拜訪有待字女兒的家庭。
初三被視為「赤狗日」(凶日),不吉。經過除夕守歲和初一、初二兩天早起之後,初三日可以「困夠飽」(睡足足)。舊俗,新喪之家應在正月初三祭亡靈,有親眷前來弔慰,謂之「消新愁」。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門拜年,避免不吉利。現在已無這種禁忌。客家人於是日將祭神祭祖的「年飯」吃完。
俗稱灶神於初三日深夜自天上回歸本宅,初四清晨戶主沐浴焚香,擺三牲果品,燒印有馬、轎及馬夫、轎夫的「分(hun1)馬」紙上天接神,謂之「接尪」。漳州城區舊時初四凌晨要燃放三響炮,然後開啟井蓋汲水。
(三)初 五
年假已過,各行各業開始勞作和營業,故謂之「假開」。是日家家戶戶撤掉擺在供桌上祭神祭祖的年飯,開始打掃衛生,過年所積下的垃圾都要清掃出門,撤除供品。來客照常招待,但可以不必捧上水果、蜜餞和甜茶。店鋪開門做生意時要燃放鞭炮,並在門前張貼上書「大吉利市」、「開張大吉」的紅紙。
(四)初六、初七、初八
「假開」後,過年的活動基本結束,市郊婦女多於初六進城逛娛春場。俗諺雲:「初六行甲(得)無骹目(踝)」。民間以為初六日多走路可避免腳上長「雞眼」。
初七為「人日」或「七元日」,俗稱「平宵」。舊時,農民精選五穀和蔬菜合煮吃,謂之「七寶湯」,以為可解除百病。
《正月歌》中稱「初八哮枵(喊餓)」,意為到了初八年飯等新年的食物均已吃光,百姓要開始准備祭拜天公的食物了,故又稱「初八摸(忙家務)」。是日夜開始敬天公,鞭炮聲徹夜不斷。
(五)初九、初十
初九俗稱「天公生」(玉皇大帝誕辰)。漳人宰大豬,家家戶戶殺公雞,留著尾羽用以祭天公,在家設香案,用牲醴、米糕、甜粿、發粿和紅龜粿祭拜,還要將特製的黃色長條紙錢(「長錢」)用紅絲線系在門環上,待祭拜完再焚燒。舊時,社區還要請戲班演戲「敬天公」。各地都有專門用於祭拜天公的特殊食品,有的地方在這一天還禁止挑糞桶、撿豬糞。舊時,有敬惜字紙之俗,字紙不用,投入「字紙簍」。收集街上的字紙被認為是行善積德,也可以贖過。正月初九有「送字紙」之俗。是日,慈善機構將一年來所收集的字紙裝入箱子用紅緞包裹,上書「國粹」或「敬惜字紙」字樣,插上金花抬著遊街,學童盛裝執香隨行至溪邊焚化。
初十俗稱「地公生」(土地神生日)。是日,禁舂米、劈柴,以免觸犯地神。
(六)十一、十三
十一日俗稱「吃福」。各家各戶准備豐盛的晚餐共食,寓今年有福氣之意。俗諺稱:「吃福吃甲老」(音可,意為老邁),也有祈壽的意味。席上必吃韭菜和豆腐,俗謂「韭菜春,豆腐有」。
十三日,凡上一年出生男孩的人家均備一對寫有「慶賀弄璋」的紅燈籠,懸掛在祠堂或附近的廟宇前。在方言中「丁」與「燈」同音,添丁和點燈都是興旺的現象。此俗現已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