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名山區鄉村旅遊路線

名山區鄉村旅遊路線

發布時間: 2021-01-01 15:56:16

❶ 道教名山與旅遊業的關系

從生態學角度看旅遊或宗教(道教)旅遊,可以提出生態旅遊、宗教(道教)生態旅遊的概念。這是說,在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發展中逐步把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其實質是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相協調。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綜合管理,調整其結構,優化資源和各要素組合,加強旅遊及宗教(道教)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旅遊業是促進生態環境與旅遊經濟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旅遊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一大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旅遊業強調旅遊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統一,因地制宜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一方面要求穩定、有序、協調發展,以較少投入為社會提供量大質優多樣化的旅遊產品,另一方面又要保護資源、不斷增加可再生資源量,提高旅遊環境質量,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社會持續發展創造條件。這就是生態旅遊業的目標。生態旅遊是人們以享受和了解大自然為目的進行的旅遊活動,可使人們更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大自然。遊客在欣賞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區域,盡情享受的回歸自然的樂趣、體味迷人的山野風情。而都市人大多承受著競爭激烈、節奏緊張的城市生活壓力,加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交通擁擠,渴望到清新幽靜的大自然中休憩身心、樂山樂水,正好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和動力。通過這種人與大自然的親近,人們或能從中認識到自然界的不可侵犯性和自然界之於人類的重要性,進而接受一些生態學教育,在旅遊過程中不忘保護生態環境。旅遊業界人士在開發旅遊資源時也需強調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宗教旅遊是指宗教信仰者的專門朝聖以及一般旅遊者參觀宗教景區景點的活動,是一項富有特色的旅遊形式。其含義非常廣泛,凡是在宗教景區景點的旅遊行為,都可歸入宗教旅遊。將宗教旅遊與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就是「宗教生態旅遊」。宗教旅遊的生態化趨勢必將成為未來文化旅遊的主導傾向。
廣義生態旅遊涵蓋了從古代文人雅士的遊山玩水和現代尋常百姓在大自然中進行的游覽度假等所有活動。這樣的旅遊者群異常廣闊,相應要求旅遊業界針對不同消費主體推出相應的旅遊產品,道教生態旅遊正是符合這一市場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就其內涵論,道教生態旅遊是以有形的道教文化設施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依託,通過挖掘道教生態觀,讓遊客感受道教的真正底蘊,感受道教所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確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而達到自覺保護環境,美化、凈化環境,完善人類自身建設的目的,寓「教」於游,在接受環保的教育的同時,也使遊客受到認識人類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以體現道教生態游的積極意義。道教生態旅遊屬於高層次旅遊,其主要功能是給旅遊者某種高尚的文化教育。道教天人合一的整體論系統論思想,承認宇宙萬物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的存在地位,實際是生態學的基本出發點。道教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也是生態學規律不可違背的原則。
從其重人貴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發,道教對人的生存環境採取了更為合理的珍視一切生靈的生態倫理觀。這也是道教區別於其它宗教之處。世界上其它宗教往往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都是從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闡述其思想觀點。道教則有著強烈愛自然的傾向,它關心的是勃勃生機的大自然,其整套理論都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中心。雖然在道教學說中也涉及到人,但多指自然態的人,人是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的。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道教是關於自然的宗教,或可稱為自然宗教。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一切非人類生物都應和睦相處。道教反對唯人獨尊,主張萬物平等。它認為,生命是神聖的,無論是天地的至靈——人類,還是遍布山川空間的禽獸魚蟲,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大道至德的顯現。生命在其孕育、誕生、生長及至死亡的過程中始終充滿神聖色彩。人們對任何生命都應懷著敬畏熱愛之心,否認人我獨存,主張萬物同體。在道教看來,人類和所有非人類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礦物土地,共同構成一個在共同宇宙中相互連接、相互協同進化著的共同體。人和萬物應睦鄰相處,要認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要保護生命、善待萬物,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更加美好。可知道教的人生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和自然宇宙觀是一脈相承的,都含有與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思想主張。目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世界范圍內的環保運動得到蓬勃發展,生態文明觀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完善。在這方面,中國道教也許會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與感悟,其遠見卓識理應發揮它的光芒,為新世紀人類的新文明做出貢獻。
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具有東方人文的獨特色彩。《道德經》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如父母慈愛子女般地愛護宇宙之內的萬事萬物,維護宇宙的和諧;儉,即不存奢念,清心寡慾,澹泊自守;不敢為天下先,即不逞強稱霸,要謙虛,柔弱自守。基於此,道教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道教所尊崇的教義,摒棄其消極面,很適於現代人旅遊的需要。現在旅遊者越來越多地關注於綠色旅遊、保健旅遊等,而道教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觀念及其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健身秘訣等無不與當今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旅遊潮流相吻合。因此,將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出來,無疑會為當今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一股新活力。道教旅遊資源開發具有多方面優勢,概括起來為得天時、應地利、順人和。
(一)本土宗教的吸引力——天時。民風民俗風情信仰的差異歷來對旅遊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相對於世界性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必然更會引起旅遊者的濃厚興趣和特殊關注。道教自身的文化底蘊所表現出的獨特的宗教程式及產生的健身延年效應,足以使海內外旅遊者為其傾倒。國內宗教旅遊產品開發多見於佛教,如以佛教名山、祖庭及佛教節日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產品已基本成熟。而作為道教旅遊資源的洞天福地宮觀等等的開發還較少,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產品,在旅遊市場上必有其獨特魅力。(二)景觀資源的優勢——地利。我國歷史上宗教和山結緣頗深,故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之說。古代的道教修行者為得道成仙,多選擇自然風景優美、遠離塵囂的深山老林築道觀修煉。道教盛行時曾有十座名山被辟為十大洞天,另有三十六小洞天,據說是仙人居住的洞府,許多著名都邑附近也修築了規模宏大的道觀。這些宮觀多座落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山區,植被豐富,林木幽深,猶如「世外桃源」,加上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名篇和道教自身的迷人傳說,真是占盡了人間的「風水」。(三)面臨跨世紀的機遇——人和。道教旅遊景區的資源與文化特色很適合現代旅遊者的胃口。各級各地政府部門也相當重視旅遊業,希望發展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也就是當前生態旅遊的核心:保護自然和謀利於當地人民。道教旅遊產品正好具備生態旅遊產品的雙重特點,理應抓住機遇,從深山老林走出來。
道教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其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了雄厚基礎,進一步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道教文化游。注重道教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開展道家科學、日常宗教活動等文化景觀為主,結合相宜的道教勝地,吸引海內外眾多追尋道家奧秘等的遊客。(二)道教保健游。道教的道功、道術「吸取天地精華」於青山綠水環境之中,無疑對現代希望通過旅遊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相應的我們可推出太極拳以及八卦拳(或可模仿華佗的五禽戲改為人們普遍可練的八卦體操)、書畫氣功、野菜葯膳等旅遊產品。(三)天人合一游。將道教崇尚的「道法自然」與現代人追求的「返樸歸真」相結合,將道教的文化觀念與景觀建設相結合,讓現代人在自然界中汲取知識,陶冶性情,真正享受天人合一的樂趣。
開發旅遊資源理應注意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既表現在旅遊開發導致的直接結果,如景區交通建設開山、炸石、砍樹等對山體地表、生態的影響;也表現在旅遊開發間接誘發的環境變化,包括所引起的大氣質量、水質或地表的變化。前者一般較直觀,容易引起注意;後者則具滯後性,比較隱蔽然涉及面更廣。
道教旅遊資源開發也應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的前提下進行,注意維持生態平衡,對客容量、環境容量及由此帶來的各類影響如噪音污染、水土污染、大氣污染等作出科學預測,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同時,在接待遊客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注意向遊客宣傳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可藉助於道教的慈、儉來教育客人,使他們自覺地投身於環境保護,盡可能減少旅遊垃圾,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其樂融融。概言之即為,道教旅遊開發要實現旅遊活動的生態化和旅遊服務的生態化。此外,在旅遊開發中,還要注意對一些旅遊副產品的處理和新型旅遊紀念品的開發,以期達到持續發展。


道教旅遊開發有多種模式,各洞天福地宮觀及其相關道教人文資源等都可為我們所用,針對不同市場作不同的產品設計。今就瓦屋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突出的道教文化特色,略談談其道教文化生態旅遊趨向。

❷ 作業4:生態旅遊資源(極地、名山大川、古代建築等)如何能夠留存到現在

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例如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於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英國,1993年就通過了新的《國家公園保護法》,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自1992年裡約會議以後,日本就制定了《環境基本法》。1923年芬蘭頒布了《自然保護法》。
(2)制定發展計劃和戰略。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適應遊客對生態旅遊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000萬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遊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遊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亞政府就制定了許多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其中特別將生態旅遊視為重點項目。
(3)進行旅遊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遊業」運動,日本旅遊業協會召開多次旨在保護生態的研討會,並發表了「遊客保護地球宣言」。
(4)重視當地人利益。生態旅遊發展較早的國家肯亞,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就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發展了生態旅遊業同時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
(5)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在進行生態旅遊開發的許多國家都通過對進入生態旅遊區的遊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遊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遊部、澳大利亞旅遊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遊的指導手冊 。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加強管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