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旅遊景點最多的城市
㈠ 江蘇省的蘇南城市和蘇北城市分別是哪些
蘇北包括 (徐州, 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五市
蘇中包括 (揚州, 泰州, 南通)三市
蘇南包括 (南京, 鎮江,蘇州, 無錫, 常州) 五市
江蘇省行政區劃: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蘇是《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兩州的一部分。西周時分屬魯、宋、楚、吳等國。春秋戰國時分屬吳、宋、楚、越、齊等國。秦代屬九江、會稽、彰、泗水及東海等郡的一部分。
漢代分屬揚州、徐州刺史部。隋開皇年間設蘇州、揚州、徐州。大業年間改為吳、毗陵、丹陽、江都、下邱、彭城、東海諸郡。唐初分屬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時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和京東西路。
南宋時,淮北屬金。元代分屬江浙、河南二行中書省。明代江蘇與安徽同屬應天府,直隸南京。清初屬於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太平天國先後設江南省、天浦省、蘇福省。民國17年(1928年),南京為特別市。解放後,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區,南京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3年合並,成立江蘇省,省會南京。
江蘇現設13個省轄市,下轄106個縣(市、區),其中27個縣級市,25個縣,54個市轄區。共有1201個鄉鎮,其中建制鎮1078個,行政村18073個。
經國務院批准,全省對省轄市行政區劃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1996年,揚泰分設,撤縣級泰州市,設地級泰州市;淮宿分設,撤縣級宿遷市,設地級宿遷市。2000年底以來,全省調整了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揚州、淮安、連雲港、鹽城、宿遷10個省轄市的行政區劃,共撤並14個縣(市、區)、新設立12個區,基本解決了市縣同城問題。
近年來,全省對布局不合理和規模偏小的鄉鎮、村進行了撤並。1999年至2004年底,共撤並鄉鎮773個,撤並村17185個,撤並率分別達到39.2%和48.7%。目前,全省鄉鎮平均面積達80.77平方公里,平均人口規模達5.14萬人。
㈡ 江蘇的蘇南,蘇北,蘇中分別有哪些城市
截至2016年底,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5個地級市,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5個地級市,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地級市。
1、蘇南地區
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總面積27872平方公里,占江蘇省土地總面積27.17%,其中平原面積占蘇南土地總面積50.45%,山丘面積佔28.4%,水域面積佔21.15%。
2、蘇北地區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五個地級市。截止2016年,蘇北共有5個地級市(轄17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7個縣。
3、蘇中地區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地級市及高郵、儀征、靖江、興化、如皋、海門、海安、啟東、泰興9個縣級市,如東、寶應2個縣,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港閘區、通州區、崇川區9個市轄區。
(2)蘇北旅遊景點最多的城市擴展閱讀:
21世紀初,省委、省政府依據區域發展不平衡、梯度特徵明顯的省情實際,重新界定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大經濟區域的范圍,提出了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目標。
1949年-1952年,中共在華東大區下分別設立蘇南行署區(駐無錫)、蘇北行署區(駐揚州)和南京直轄市。1952年9月,蘇北、蘇南行署區以及直轄市南京市合並為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
2003年啟動實施沿江八市(蘇中地區的揚州、泰州、南通三市及蘇南地區的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五市)開發蘇中崛起戰略性工程。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沿江開發戰略決策以來,促進蘇中崛起取得顯著成效。
㈢ 江蘇省有多少個城市分別是哪些
截至2018年5月,江蘇省共轄13個地級市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13個省轄市。
此外,江蘇還有22個縣級市、19個縣、55個市轄區,815個鄉鎮,縣(市)中包含崑山、泰興、沭陽3個江蘇試點省直管市(縣)。
江蘇,簡稱「蘇」,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以「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得名。下面是江蘇省行政區劃各省轄市所包含的市轄區、縣、縣級市。(以下順序並不代表任何政治意義。)
1、南京市:玄武區、秦淮區、鼓樓區、建鄴區、棲霞區、雨花台區、江寧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
2、無錫市:濱湖區、梁溪區、新吳區、錫山區、惠山區、江陰市、宜興市
3、徐州市:雲龍區、鼓樓區、賈汪區、泉山區、銅山區、豐縣、沛縣、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
4、常州市:天寧區、鍾樓區、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區、溧陽市
5、蘇州市:姑蘇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區、崑山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
6、南通市:崇川區、港閘區、通州區、如東縣、如皋市、海門市、啟東市、海安市
7、連雲港市:連雲區、海州區、贛榆區、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
8、淮安市:清江浦區、淮安區、淮陰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9、鹽城市 :亭湖區、鹽都區、大豐區、響水縣、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建湖縣、東台市
10、揚州市: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寶應縣、儀征市、高郵市
11、鎮江市: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丹陽市、揚中市、句容市
12、泰州市: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興化市、靖江市、泰興市
13、宿遷市:宿城區、宿豫區、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3)蘇北旅遊景點最多的城市擴展閱讀
江蘇省的地理環境
江蘇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跨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陸域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1.12%。
江蘇地形多以平原為主,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江蘇是中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蘇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雲台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
中國五大淡水湖,有兩個位於江蘇,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澤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個。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㈣ 蘇北什麼城市好玩有哪些景點
長江旅遊區,來蘇南地區。景點有:靈谷自寺、秦淮風光帶、夫子廟、江南貢院、莫愁湖、燕子磯、寶華山、南山、伯憲公園等。
㈤ 江蘇蘇北哪個城市發展的最好
大豐和東台,兩者基本不上上下。大豐的城市規模和美觀度都比東台好,其中大內豐還是國家衛生容城市,又有大豐港作為支撐,人均各項都是蘇北遙遙領先的。而東台的人口和經濟基數是蘇北最大的,綜合實力強勁,而江蘇沿海開發的指揮部又放在東台,可見省里對它的重視程度。一直以來蘇北就只有他們兩個縣級市進入了全國百強,去年都排第72,前進空間也十分強勁,前年進了19、去年又進了4位,今年仍然還會提升,所以蘇北其他城市是很難比擬的,更何況他的可持續發展又高、環境又好,更有江蘇沿海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戰略,未來更不可限量!
㈥ 蘇北哪城市最強
肯定是徐州啦 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幾年發展更快
㈦ 蘇北外來人口主要分布在那幾個大城市了
蘇北發展加快特別是工業,今年鹽城東台一縣級市就迴流三萬人勞動力反而外來務工人員增多基本上都是江西、湖南、黑龍江、河北雲南、貴州、河南人開岀租多點
㈧ 蘇北包括哪些城市
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
㈨ 蘇北有哪些城市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鹽城、揚州、泰州。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城市:
1、徐州
徐州,簡稱徐,古稱彭城,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
2、連雲港
連雲港,古稱「海州」,江蘇省地級市。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東瀕黃海,屬溫帶季風氣候,東部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市、宿遷市相連,南部與淮安市和鹽城市毗鄰,北至西北與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相鄰。
3、宿遷
宿遷,簡稱『』宿」,別稱水城,古稱下相、宿豫、鍾吾、從德,江蘇省地級市,是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徐州都市圈、江淮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
4、淮安
淮安地處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核心地區,鄰江近海,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區位優勢獨特。是江蘇省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區的區域交通樞紐。
5、鹽城
鹽城,江蘇省地級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鹽城東臨黃海,南與南通接壤,西南與揚州、泰州為鄰,西北與淮安相連,北隔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
㈩ 蘇北有那八大城市
徐 州 市 雲龍區 鼓樓區 九里區 賈汪區
泉山區 邳州市 新沂市
銅山縣內(銅山鎮) 睢寧縣(睢城鎮容) 沛 縣(沛城鎮) 豐 縣(鳳城鎮)
南 通 市 崇川區 港閘區
如皋市 通州市 海門市 啟東市
海安縣(海安鎮) 如東縣(掘港鎮)
連雲港市 新浦區 連雲區 海州區
東海縣(牛山鎮) 灌雲縣(伊山鎮) 贛榆縣(青口鎮) 灌南縣(新安鎮)
淮 安 市 清河區 清浦區 楚州區(淮城鎮) 淮陰區(王營鎮)
漣水縣(漣城鎮) 洪澤縣(高良澗鎮) 金湖縣(黎城鎮) 盱眙縣(盱城鎮)
鹽 城 市 城 區
東台市 大豐市
鹽都縣(潘黃鎮) 建湖縣(建湖鎮) 響水縣(響水鎮) 阜寧縣(阜城鎮)
射陽縣(合德鎮) 濱海縣(東坎鎮)
揚 州 市 廣陵區 維揚區 邗江區
高郵市 江都市 儀征市
寶應縣(安宜鎮)
泰興市 姜堰市 靖江市 興化市
宿 遷 市 宿城區
宿豫縣(順河鎮) 沭陽縣(沭城鎮) 泗陽縣(眾興鎮) 泗洪縣(青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