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唐灣旅遊
㈠ 桐城到唐灣 每天有幾班汽車
就是上午是從山裡的車山外來後。再載客回去,時間是7點半到9點左右。下午是12點到兩點有車到唐灣,13點後就沒有從唐灣外來的車了
㈡ 安徽省桐城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桐城文廟是國家級3A景點,六尺巷,文和園,披雪瀑等名勝景點,擁有桐城春秋旅行社等企業 桐城八景——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樅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 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制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龍眠山。 六尺巷——「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桐城文廟——桐城文化的象徵 桐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市區 桐城文廟(桐城派陳列館、桐城博物館、嚴鳳英陳列館)、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東大街古建築群、南大街古建築群、告春及軒、鳳儀里、瀟灑園、講學園、桐中校園、惜抱軒、半山閣、渡江戰役指揮所、左公祠、姚瑩故居、吳越故居、紫來橋、凈土蓮社、古靈泉、仙姑井、芹菜田、等。 城郊 披雪瀑、西山公園、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門沖、投子山、投子寺、投子曉鍾、趙州橋、卓錫泉、盛儀墓表石刻等。 龍眠 龍眠山風景區、龍門、頌嘉湖(境主廟水庫)、碾玉峽、繞雲梯沖、瓔珞崖、媚筆泉、觀音崖、雙溪草堂、別峰庵、椒子崖、玉龍峽、賜金園、文和園、相國橋、龍眠山莊、大龍井瀑布、黃草寨、姚瑩墓等。 白馬 白馬寺等 孔城 孔城老街、桐鄉書院、藻青山、箱石山、沙子崗、桐梓晴嵐、孔城暮雪、荻埠歸帆、十里柳堤、白兔湖、戴名世墓、戴鈞衡墓等。 高橋 南山橋、白兔湖等 興店 金牛湖(東風水庫)、馬尾松人工林等 大關 古洞岩、硤石關等。 卅鋪 龍頭山、雙忠墓等 呂亭 魯王墩、魯王河、魯肅讀書亭、半天山居、望曹尖、試劍嶺、洞賓泉、谷林寺、雙龍水庫等。 中義 老關嶺、楊頭茶園等 黃鋪 城西湖(牯牛背水庫)、程芳朝墓、檀香崖等 唐灣 百丈崖、二姑洞、三芝庵、椒岩古民居等 大塘 桐舒古隘口、民主縣政府舊址等 陶沖 王屋寺塔墓群、三道岩等。 青草 大沙河、青草老街、釣魚寺(潛山)、太平庵、梅城寺等。 掛車河 掛車山、桃花洞、掛車河、水庫大壩等 老梅 老梅樹街、銀杏林等 范崗 山考山老尖、朱邑墓等 金神 金神墩、施從雲墓、六兒城遺址等 嬉子湖 松山、落鳳窩、嬉子墩、嬉子湖、余珊墓等 香鋪 馬家宕、趙汝墩圩等 新渡 人形河、掛車河、柏年河等 雙港 大橫山、練潭老街、練潭秋月、妲妃台、吳鰲墓等。 羅嶺 小龍山風景區、嚴鳳英故居、菜子湖、岱賽湖、梅溪寺、海潮寺、海潮 庵、大王廟、羅嶺老街、龍氏祠堂、金家祠堂、鐵硯山房(懷寧)等。 鱘魚 樅川夜雨、長江、沿江灘塗等
㈢ 寧都到桐城坐什麼車方便或省時間
寧都可以選擇去南昌乘火車或汽車到桐城 很方便。桐城距離南昌內345公里,汽車大約容五個小時。
如果就近選擇火車的話,可以到興國。乘K309/K312,19:11從興國出發,九個小時後到桐城
桐城的經濟狀況應該遠好過寧都,面積為寧都三分之一,人口一樣,2011年財政收入是寧都的三倍左右。
㈣ 誰知道安徽桐城的歷史
桐城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經濟協作區腹地,全市總人口75萬,市區常住人口12萬。國土面積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3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旱地5.3萬畝,湖泊水面16.7萬畝。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分布,屬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宜林、宜農、宜牧、宜漁。境內礦藏豐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礬、花崗石、大理石、銅、鐵等10餘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穿山甲、水靈貓、水獺、江豚、白鶴、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銀杏、金錢松、鵝掌楸、杜仲等,葯用植物多達200餘種。
人 文 歷 史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時代,即稱桐國;公元757年正式建縣,公元1996年撤縣設市,歷時120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 代有英才。唐宋兩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詩名,一以畫顯。明清時期中進士者就達240餘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堪稱「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網路全書式」的大學者;特別是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壇200餘年,擁有作家1200餘人,創作傳世作品2000餘種,是中國文學史上迄今為止時間最長、作家最多、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現代桐城名人有美學宗師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農工民主黨創建人章伯鈞,計算機之父慈雲桂。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吳汝綸先生創辦的桐城中學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輸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達線率保持全省領先水平。桐城是黃梅戲之鄉,孕育了以嚴鳳英為代表的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桐城也因此而成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
行 政 區 劃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桐城市現轄12個鎮、2個街道。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桐城撤縣設市, 成為中國城市家族中一個年輕的成員。
其他
桐城最早得名於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祿山叛唐改當時的同安縣為桐城縣。
桐城最高山峰為華崖山,海拔1065米。
桐城最大河是大沙河。境內長74.79公里。
桐城最大湖泊是與樅陽共有的菜子湖,東西長22公里,南北平均寬約8公里。
桐城最大水庫是牯牛背水庫,建於1965年4月,總庫容8180萬立方米。
桐城最早的戶口記載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當時居民10427戶,58562人。
桐城最早記載的地震發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三月。
桐城最早的水電站是1958年3月建成發電的麻山嘴兒沖水電站。
桐城最早的小學是光緒三十年春〈1904〉在縣城建成的崇實學堂。
桐城最早創辦的報紙是民國元年的〈投子曉鍾報〉
桐城最早進入中國文學史冊的是唐著名詩人曹松,著有〈曹夢征詩集〉
清乾隆年間桐城人方觀承繪制的〈御題棉花圖〉是我國最早的棉作學圖譜。
桐城派稱雄清代文壇200多年。擁有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作家群體。「天下文章,歸於桐城」。上過學的人,都知道桐城派,從中學到大學,都要講述桐城派。
北宋桐城畫家李公麟被譽為宋畫第一。
1958年9月,桐城氣候站開始進行氣象預報,這是境內最早的天氣預報。
桐城最久遠的古遺址是魯王墩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5人,安徽省院士一共只有十幾人)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學生(16%)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碩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導
桐城的院士/博導/教授/大學生/出國留學的佔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國近2000個縣級區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過去,即使是今天,也無愧於"文都"的稱號
桐城擁有全國最年輕的博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歲時當博島,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桐城唐灣人,14歲畢業於桐城中學,保送科大,他和導師在量子領域的一個成果被國際稱為段-郭界限,其導師郭光燦為中科院士(段路明的介紹中只說他是Anhui,China,不會忘記了他應該是Tongcheng,China吧。)
桐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橋——石湖橋
桐城為全國第三大包裝印刷基地
桐城——同麗江、鳳凰等一起被稱為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個小城
桐城——全國鄉鎮企業百強市
桐城八景——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 孔城暮雪 浮山夕照樅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
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制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龍眠山。
六尺巷——「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桐城文廟——桐城文化的象徵
關於桐城的名人
方以智
姚范 (清代著名文學家)
戴名世(桐城派)
劉大櫆(桐城派)
方苞 (桐城派)
姚鼐 (桐城派)
曾國藩(非桐城人,但自稱師從上面兩位,並公開亮出「桐城派」的招牌)
陳獨秀
胡適
張英 (父子宰相-父)
張廷玉(父子宰相-子)
左光斗
姚瑩
吳樾 (「投向清廷第一彈」)
朱光潛(美學大師)
吳汝綸(著名教育家,創辦桐城學堂-進桐城中學前身)
方維儀
李公麟(宋畫第一)
嚴鳳英(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的女俠)
黃鎮 (外交家)
艾雯 (著名作家)
費玉清(本名張彥亭,祖籍安徽桐城,出生在台北。)
張菲 (綜藝大哥大)
胡一虎(鳳凰衛視的著名節目主持人)
㈤ 桐城至唐灣公交這兩天正常開瑪
不開
㈥ 安徽桐城哪裡有刻章的
在阿里巴巴KTV後面有一個公安局備案的,正規刻章的。桐城市激光刻字社
㈦ 安徽桐城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的發展史
現代桐城
桐城1996年撤縣設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桐城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已連續五年縣級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5億元,財政收入3.32億元。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78億元,2008年成功成為安徽省首批省管縣(市)之一,該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9億元。工業經濟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印刷包裝、機械加工、羽絨製品等行業優勢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青草香"大米、「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等一批名特優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文化、體育、民政等社會事業均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8人)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學生(16%)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碩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導
桐城的院士/博導/教授/大學生/出國留學的佔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國近2000個縣級區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過去,即使是今天,也無愧於文都的稱號
桐城擁有全國最年輕的博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歲時當博導,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桐城唐灣人,14歲畢業於桐城中學,保送科大,他和導師在量子領域的一個成果被國際稱為段-郭界限,其導師郭光燦為中科院士。
桐城為全國第三大包裝印刷基地
桐城——同麗江、鳳凰等一起被稱為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個小城
桐城——全國鄉鎮企業百強市
㈧ 桐城的歷史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全市國土面積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3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旱地5.3萬畝,湖泊水面16.7萬畝桐城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內礦藏豐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礬、花崗石、大理石、銅、鐵等10餘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穿山甲、水靈貓、水獺、江豚、白鶴、巨晰等,珍稀植物有銀杏、金錢松、鵝掌楸、杜仲等,葯用植物多達200餘種。
桐城市系對外開放城市,全國商品糧基地,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市)和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市,市區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設有國家星火密集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桐城日益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熱土。
桐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發祥地,著名黃梅戲表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故鄉。歷代英傑名士群星璀璨,素稱文化之鄉。
桐城境內,綿延百餘里的龍眠山,峰巒疊翠,風光旖旎。歷史勝跡,瑰麗多姿。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鐵路,206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縱貫全境。
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文化名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遠古祖先曾在這里留下各種歷史見證的,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加燦燦明珠,烘初這座古城的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佔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優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朴初先生題書。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台,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
通觀文廟建築群,不僅石坊沖天,飛檐凌空,氣勢宏偉,還有許多造型優美、精巧細致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僅文廟門樓就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
文廟內設有桐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御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御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㈨ 桐城到唐灣八一公交車時間表
親,你用手機下載一個騰訊地圖,然後搜索你所在和你要去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做什麼車子可以到達目的地了,還可以設置到站提醒,你還可以看到你所在地方,去附近的車站要怎麼走路,騰訊地圖非常的實用。
㈩ 誰有【PPT】我的家鄉-安徽桐城PPT,可讓我借簽一下,謝謝!
桐城又稱「七省通衢」,有「江淮第一城」之美譽。她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經濟協作區腹地,桐城市系對外開放城市,全國商品糧基地,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市)和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市,全國衛生城,設有國家星火密集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十里工業園,市區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正積極申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桐城日益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熱土。境內綿延百餘里的龍眠山,峰巒疊翠,風光旖旎。歷史勝跡,瑰麗多姿。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鐵路,206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縱貫全境,水運直接通江達海,離安慶、合肥機場僅一小時車程。 桐城市系對外開放城市,全國商品糧基地,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市)和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市,全國衛生城,全國公眾心目中的和諧之城,國際徽商最具投資潛力城市,設有國家星火密集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區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正積極申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產業優勢明顯,現為全國印刷包裝三大基地之一、運輸機械名城(申報中)、重要的汽配基地、全國最大的玻纖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羽絨被出口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制刷生產基地、華東最大的蛋鴨生產基地。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人才眾多,桐城正日益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熱土。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時代,即稱桐國;公元757年正式建縣,公元1996年撤縣設市,歷時120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 代有英才。唐宋兩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詩名,一以畫顯。明清時期中進士者就達240餘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堪稱「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網路全書式」的大學者;特別是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壇200餘年,擁有作家1200餘人,創作傳世作品2000餘種,是中國文學史上迄今為止時間最長、作家最多、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現代桐城名人有美學宗師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農工民主黨創建人章伯鈞,計算機之父慈雲桂。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吳汝綸先生創辦的桐城中學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輸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達線率保持全省領先水平。桐城是黃梅戲之鄉,孕育了以嚴鳳英為代表的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桐城也因此而成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
桐城之最
桐城最早得名於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祿山叛唐改當時的同安縣為桐城縣。 桐城最高山峰為華崖山,海拔1065米。 桐城最大河是大沙河。境內長74.79公里。 桐城最大湖泊是與樅陽共有的菜子湖,東西長22公里,南北平均寬約8公里。 桐城最大水庫是牯牛背水庫,建於1965年4月,總庫容8180萬立方米。 桐城最早的戶口記載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當時居民10427戶,58562人。 桐城最早記載的地震發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三月。 桐城最早的水電站是1958年3月建成發電的麻山嘴兒沖水電站。 桐城最早的小學是光緒三十年春〈1904〉在縣城建成的崇實學堂。 桐城最早創辦的報紙是民國元年的〈投子曉鍾報〉 桐城最早進入中國文學史冊的是唐著名詩人曹松,著有〈曹夢征詩集〉 清乾隆年間桐城人方觀承繪制的〈御題棉花圖〉是我國最早的棉作學圖譜。 桐城派稱雄清代文壇200多年。擁有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作家群體。「天下文章,歸於桐城」。上過學的人,都知道桐城派,從中學到大學,都要講述桐城派。 北宋桐城畫家李公麟被譽為宋畫第一。 1958年9月,桐城氣候站開始進行氣象預報,這是境內最早的天氣預報。 桐城最久遠的古遺址是魯王墩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8人)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學生(16%) 桐城擁有安徽省最多的碩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導 桐城的院士/博導/教授/大學生/出國留學的佔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國近2000個縣級區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過去,即使是今天,也無愧於文都的稱號 桐城擁有全國最年輕的博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歲時當博導,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桐城唐灣人,14歲畢業於桐城中學,保送科大,他和導師在量子領域的一個成果被國際稱為段-郭界限,其導師郭光燦為中科院士。 桐城為全國第三大包裝印刷基地 桐城——同麗江、鳳凰等一起被稱為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個小城 桐城——全國鄉鎮企業百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