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住宿管理制度
1. 如何提升旅遊飯店的服務管理水平 論文 3000
如何提升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水平
清新的空氣,時令的果蔬,愉快的時光,這是鄉村帶給城市居民的享受,源源的客流,增加的收入,彼此的交流,這是城市居民給鄉村作出的貢獻。在國外,鄉村旅遊被認為是「鄉村和城市交流的一座橋梁」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也被認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資源是基礎,管理是手段,豐富的資源與完善的管理是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資源豐富而管理滯後,其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大打折扣,難於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隨著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其行業管理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顯著的作用,可以說,行業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方鄉村旅遊業的興衰與成敗。
近十年來,隨著象山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象山的鄉村旅遊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如東門漁村、白玉灣生態農業觀光園,影視城菜靈農庄、花嶴島、茅洋民俗文化村、部分農家樂等;鄉村旅遊既滿足了部分遊客的需求,也豐富了象山旅遊的內容;但鄉村旅遊經營的主體大多是當地農民,普遍素質不高,信息閉塞,觀念落後,知識缺乏,管理人才欠缺,管理欠規范,個別地方還存在欺客宰客等現象。因此,重視鄉村旅遊的行業管理,既是行業管理本身之所需,更是鄉村旅遊提質換檔之必須。
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概念
鄉村旅遊行業管理,通俗地講,就是旅遊行業管理在鄉村旅遊中的推廣與應用。旅遊行業管理,按照有關專家的解釋,就是「政府組織及行業組織通過旅遊政策、法規,引導旅遊發展方向,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范旅遊企業行為,達到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目的」。
二、當前象山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權威不足。縣風景旅遊管理部門作為鄉村旅遊的政府機構,權力小、地位低,在鄉村旅遊中難以成為管理核心,缺乏應有的權威。造成管理部門權威性小的原因:一是國家旅遊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二是鄉村旅遊中有關資質認定、項目審批、頒發營業執照等關鍵環節,縣風景旅遊管理局無權過問,經營中出了問題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調。
管理滯後。鄉村旅遊發展中普遍存在著重效益、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許多地方沒有制定具體的鄉村旅遊管理辦法,如鄉村旅遊目的地、住宿設施、餐飲飯店、從業人員等進入市場應具備的條件,市場監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行業管理缺乏依據,隨意性大,致使行業管理跟不上鄉村旅遊發展的步伐,造成鄉村旅遊許多項目未能納入行業管理的范圍。
欠缺統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只有各個部門相互配合、統一行動,才能有效管理好旅遊市場。但由於受本位主義的影響,各個部門和鄉鎮(街道)之間相互協調、配合不夠默契,難以實行統一管理,致使旅遊市場出現問題後,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比較嚴重。
三、提高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對策
1、提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威性。旅遊行政管理部門作為主管旅遊的政府機構,除現有的職權外,根據旅遊行業管理及鄉村旅遊市場監管的需要,應適當擴大一些行業管理職權。如重點景點和重大旅遊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權;鄉村旅遊飯店和餐館的審批權;鄉村旅遊景點(線路)的審批權;旅遊價格審批權;牽頭組織開展旅遊市場的監察權等等。此外,加大旅遊行政執法力度,提高旅遊質量監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遊消費者保護機制,扎實做好旅遊投訴服務工作,依法維護旅遊經營者和旅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來樹立行業管理在旅遊經營者和遊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在目前國家旅遊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旅遊市場中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無法查處的情況下,要管住、管好鄉村旅遊市場,僅僅靠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需要縣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必須要走旅遊專業執法和聯合執法相結合的路子,且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使二者結合的辦法成為一種制度化的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模式。
3、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一方面,建立舉報制度。旅遊行政部門開設鄉村旅遊舉報、投訴熱線電話,隨時受理有關鄉村旅遊開發、經營及服務等方面的舉報和投訴。在鄉村旅遊村落設立舉報箱,實行舉報獎勵制度,使監督公開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強化新聞監督。利用新聞媒體信息面廣、影響面寬、輿論強大的特點,對旅遊經營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曝光,藉助新聞的力量實現行業管理的目標。
4、加強行業協會建設。行業協會是旅遊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遊市場體系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健全的旅遊市場體系及市場運行、管理機制,離不開行業協會。一方面,政府和旅遊行政部門要賦予鄉村旅遊行業協會一定的權力。行業協會是獨立於政府的一種社會中介組織,是平等的法律主體,有權力參加政府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和法律活動。對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可讓行業協會參與政府的一些行業管理職能,讓行業協會以協會名義代替政府部門組織開展各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行業檢查評比活動等。這樣,可以增強行業協會的權威,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對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的培訓。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大都為當地農民,缺乏行業協會相關知識和業務技能,通過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觀念,提高他們的組織領導水平和協調能力,讓協會真正起到政府、經營者、市場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只能提醒督促,最終還得協調其他部門解決。
5、加大培訓力度。要進一步規范調整提高鄉村旅遊接待的整體水平,首先要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旅遊服務意識,就必須進行教育培訓和強化培訓,這是增強鄉村旅遊業整體素質的重要一環。因為一切旅遊活動都是圍繞著遊客進行的,圍繞著遊客的吃、住、行、游、購、娛來進行安排的。鄉村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約束的習慣,與旅遊接待服務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反差,因此,必須進行素質培訓,並通過定期舉辦旅遊技能培訓和教育,提高鄉村旅遊整體的接待服務水平,並在掌握服務技能中強化服務意識。
在對素質培訓的同時,加強對旅遊業務知識的培訓。從業人員對旅遊業務知識的缺乏和不足,勢必影響遊客對鄉村旅遊的整體感受。因此增強旅遊業務知識的培訓,也有利於旅遊從業人員更好地了解當前旅遊業發展的形勢和趨勢,從而謀求鄉村旅遊新突破,使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唯有發展才能不斷為社會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使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是解決諸多矛盾的有效途徑。現在,象山的鄉村旅遊還處於發展初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過行業管理的監督檢查,確保經營者守法經營,不斷改進經營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增強鄉村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作為行業管理的主體應當全面把握鄉村旅遊的發展情況,並運用行政、稅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適度抑制過快行業,扶持發展滯後行業,確保資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協調發展,整體推進。通過運用行政、法律及經濟手段,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范經營者行為,以達到提高象山鄉村旅遊服務質量、增強經濟效益及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00九年四月三十日
2. 政府如何推動民宿鄉村旅遊項目
鄉村民宿是利用農村住房為遊客提供以住宿服務為主,並綜合民俗活動、農業體驗、休閑娛樂、健身養老等內容的一種農家樂休閑旅遊新業態,是鄉村旅遊的重要業態。
近年來,省、市、區先後對發展鄉村旅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並把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經濟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鄉村民宿經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我區作為寧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區,北山南水,城鄉兼具,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依託自身比較優勢,搶抓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經濟,不僅對加快我區中
西部農村地區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區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休閑江北的具體舉措。因此,我區應該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經
濟。我們根據近期的實地調研走訪,就此提些建議和意見,供參考。
一、現狀與問題
目前,我區鄉村民宿尚處於起步階段,零星分布在洪塘街道的鞍山村、慈城鎮的毛嶴、五星、三勤村等地,稱得上民宿的經營實體不足10家。如毛嶴村現有民宿2家,23間標房,收費標准約為100元/天,每家年收入為30萬元。但多數處於半停業狀態,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據調研,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缺乏規劃引導,項目配套不完善。我區尚未就鄉村民宿發展出台相關規劃,沒有對民宿以及民宿相關旅遊配套產品、設施等進行統籌謀劃,民宿經
濟處於自我發展狀態。發展民宿一般需要有兩日以上的旅遊行程作為配套,我區民宿發展可配套的旅遊資源則較為零散,對遊客的吸引力不大。如鞍山村,主要向游
客推介的主打項目是北山游步道登山游、保國寺古代建築游兩個旅遊產品,這兩個旅遊項目均可以在一天內完成,不足以使遊客產生「住下來」的慾望,留不住遊客
使民宿產業發展受限。當前,全區實際正常運營的民宿沒有幾家,還沒形成具有相當規模和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發展區域。與德清、象山等地相比,我區鄉村民宿
發展明顯滯後。
(二)缺乏專業化運作,主題特色不突出。我區民宿經營者主要是當地農民,經營理念較狹窄,管理服務人員的職業化程度較低,民宿主題不突出、特色
不明顯。如,在房屋裝修上照搬城市賓館裝修,缺乏鄉土氣息;在經營特色上,與象山的漁家樂、德清的洋家樂相比,缺乏自身吸引遊客的亮點。其次,民宿的市場
定位模糊,沒有針對青年白領、退休職工等不同的消費者而進行市場細分。
(三)發展環境有待優化,要素制約嚴重。一是受現有政策的制約。由於我區民宿是由農民自行建造,沒有正規的施工單位,無法提供竣工驗收報告,按照有關規定是不能取得消防安全許可證;同時1995年前建造沒有房產證的農房,或有房產證但無環評報告的民宿都無法取得工商營業執照,開業後無法向消費者提供正規發票,意向開辦民宿的經營業者對此顧慮較大。二是缺乏民宿經營用房。由於現行政策規定農村住房高度「一般不得超過2層,最高不得超過8米」,導致大部分農村住房面積限制在200平
方米左右,使民宿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受到限制。從毛嶴村的調研情況看,除了農戶因工作等原因遷到城鎮後空置的房屋可用於開展民宿經營外,既要滿足農戶自
身居住,又要有空餘房屋用於民宿經營的農村住房幾乎沒有。三是缺乏資金。現在民宿經營主要是個體投資為主,自我發展,財力上不足以完善娛樂、購物、交通、
衛生等旅遊基礎設施,使得區域規模效應不明顯。毛嶴村有兩家經營狀況較好的民宿經營者,各投入了200多萬元用於農房改建、翻修,已無更多財力用於完善交通、衛生、村莊環境等公共配套,另一方面也缺乏建設主體資格。
二、外地先進做法
(一)象山農家客棧發展經驗
象山縣依託旅遊景區、農漁產業、山海資源、民俗文化和鄉村環境,充分利用農家院落,積極發展「民食、民宿、民游」農家樂項目,先後出台了《象山縣農家樂休閑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細則》和《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家客棧」建設的實施意見》,實現農民家門口創業就業、增收致富,推進農家樂休閑旅遊業轉型升級。2013年全縣農家客棧共接待遊客34萬人次,營業收入達272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85%和91%。
一是完善組織體系。縣級層面成立農家樂休閑旅遊工作領導小組;各鎮鄉、街道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設立工作站;農家客棧有關村建立服務站;發揮縣農家樂行業協會作用,引導農(漁)家樂各經營業主依法經營、提升服務。
二是加大扶持政策。象山縣對農戶改建、稅收、信用貸款均明確了扶持政策。如,縣對農戶改建每間標准房補助2000元,單張床鋪的補助1500元,鎮鄉、街道按1:0.5以上比例給予配套。對農家客棧經營農戶10戶以上、床位在200張以上,且建立村級服務組織、設有遊客接待中心和其他必要的旅遊配套設施的村,縣財政給予8萬元的補助。對列入縣農家客棧計劃建設村,驗收後3年內其繳納稅收當年地方財政所得部分全額獎勵給村集體,用於日常管理和村莊環境整治。開展農家客棧經營戶信用等級評定,積極開展小額貸款服務,並給予利率優惠。
三是規范經營管理。縣公安、消防、衛生、環保、工商等部門簡化審批手續,強化對農家客棧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素質培訓,推進農家客棧規范化發展。因地制宜制訂農家客棧消防、治安安全和衛生、環保標准,促進農家客棧標准化建設。
(二)德清農(洋)家樂開發經驗
近年來,德清縣依託莫干山、下渚湖的自然稟賦,積極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目前全縣共有農家樂200多家,其中以「洋家樂」為代表的精品民宿近50多家。2013年全縣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270.2萬人次,營業收入達2.07億元。
一是形成合力。縣政府成立農家樂休閑旅遊領導小組,制定《關於促進農家樂發展的若干意見》,安排專項資金補助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發展。成立縣農(洋)家協會和西部涉外休閑度假項目服務小組,會同建設、國土等職能部門,針對精品項目予以特事特辦,合理營造良性發展氛圍。
二是做精項目。選擇環莫干山和下渚湖區塊實施精品示範工程,聘請專業設計師上門服務,完成一批精品特色農(洋)家樂改造;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和
投資政策,吸引文化人士前來投資,興辦具有文化內涵的精品「洋家樂」,提升區域品位,如裸心谷、法國山居等,其中裸心谷年營業額達1億元。
三是實現多元發展。在發展農戶單體經營同時,積極引入青年旅社、文化公司、國際友人、創意人士等多元投資經營者,打造單體農戶、國際度假村、廢舊老宅改造、戶外俱樂部、大型農庄、文化創意會所型等不同特色的鄉村休閑旅遊產品。
四是加強產業融合。通過規劃引導,將特色種養殖業、本地飲食文化特色與農家樂聯動發展,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
三、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情況,結合借鑒外地鄉村民宿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做法,我們對加快發展我區鄉村民宿經濟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規劃布局,試點先行。建議區政府研究制定民宿發展的布局規劃,對現有民宿發展摸底排查,並根據自然景觀、村莊條件等,出台相應的民宿
發展規劃線路圖,明確重點發展區域,與新農村建設、拆遷和保留村規劃等有機結合,充分考慮產業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形成目標明
確、布局合理、定位科學、特色鮮明的民宿發展規劃。規劃編制時要注意江北農村地處城市近郊的區位,准確定位。建議對毛嶴、三勤、鞍山等具有資源優勢和建設
基礎的村先行試點,可通過村統一經營、村民自主經營或引入工商企業主體等多種模式進行開發,突出民俗活動、農業體驗、休閑娛樂、健身養老等不同主題,打造
適合不同消費者群體、多層次、多元化的鄉村民宿產業體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突破制約。建議區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扶持鄉村民宿經濟的發展:一是在民宿建房用地保障和容積率控制方面,建議拓寬民宿建設
用地渠道,放寬容積率指標控制,簡化審批程序,保障民宿發展用地需求,對於用於民宿發展的臨時建築在政策上予以適當突破。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借鑒象山的經
驗,對民宿經營戶按床位給予一定的補助;對有一定規模民宿經營戶數的村建設旅遊配套設施或遊客接待中心等,給予適當的補助;對於資源稟賦較好、市場前景廣
闊的精品項目予以重點補助。三是在環保、工商、消防等准入許可和經營許可的審批事項上要有所突破。建議有關部門學習借鑒外地的經驗和做法,堅持先發展後規
范的原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制訂准入門檻和審批辦法,設置相關達標要求的政策,對符合達標要求的民宿發放證件,以保證其正常經營。
(三)加強指導和服務,確保有序發展。一是建議區政府有關部門加強指導和服務,幫助試點村加強對市場的調研和分析,根據試點村的特點和優勢,按
照市場細分原則來確定目標客戶群體,准確定位。指導有關試點村制訂專業化、商業化的發展項目,提升民宿產業整體品質。二是積極發揮政府的招商引資平台作
用,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旅遊公司的合作、對接,利用旅遊企業的財力、智力以及營銷策劃經驗,進行專業的招引和開發。三是借鑒外地的經驗,建立行業協會,強化
設計,組織開展民宿業主和服務人員的經營理念、營銷策劃、管理服務技能、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經營檔次。四是相關部
門要加強對民宿發展的服務質量、消防、衛生等的監管,確保有序發展,實現誠信經營,提升知名度,打造民宿經濟的品牌。
(四)理順機制,強化合力,完善配套。一是建議借鑒德清、象山等民宿產業相對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由區政府牽頭,成
立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鄉村民宿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建立重大事項議事協調例會制度,定期協商解決鄉村民宿在發展中遇到的辦證難、資金籌措渠道單一、經營管
理缺乏專業化運作、配套不完善等難題。二是建議區農村工作和旅遊管理部門應該把發展鄉村民宿作為農民增收和旅遊經濟的重要工作來抓,與所屬民宿村的街道、
鎮形成工作合力,齊抓共管,推進民宿經濟的發展。三是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要加大對民宿發展區域的旅遊交通、便民設施、生活設施等建設資金的投入,完善配套
服務設施,同時對民宿村生活污水處理、道路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的整理要加大力度,也要增加村自行車健身道等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四是加快推進鄉村民宿發展區
域周邊的旅遊項目的建設,增加可游性,使鄉村民宿和旅遊項目形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局面。同時對現有的旅遊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管理,在民俗活動、農業體
驗、休閑娛樂、健身養老等方面進行培育或支持,將特色種養殖業、本地飲食文化特色與農家樂聯動發展,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
3. 農家生態旅遊區的水體環境保護有哪些有效方法
農家生態旅遊中水體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有機污染物,造成水體渾濁、觀賞功能降低、生態系統破壞等惡果,具體防治方法有:
(1)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如《水污染防治法》、《景觀娛樂用水水質標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暫行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
(2)農家生態旅遊地不進行工業項目建設,並嚴格控制周邊地區的工業建設項目,杜絕工業污染源,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生產向農村轉移。
(3)控制水土、有機質流失和農田污染,大力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科學化施用化肥和農葯,降低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積極採取措施防止農村環境污染,尤其是防治畜禽養殖業的污染,發展高效、無污染的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推廣高效、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葯,發展和推廣生物農葯,保證食物供給的環境安全。
(4)完善排污系統,從「面上」控制水體污染。在農家生態旅遊示範點建設污水治理工程,不僅可以緩解農家生態旅遊區出現的水體污染問題,而且能為廣大農村在改善水體環境方面樹立樣板。農家生態旅遊區應在現有農田灌溉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城市排水系統的經驗,推進灌溉系統和污水系統分流改造工程。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監測達標後再並入農村灌溉系統,這樣才能保障農家生態旅遊區遊客、經營者和當地村民的用水安全,也才能保證這些區域的農產品真正達到「無公害」、「綠色」、「有機」標准。
(5)推廣生物治理工程,對農戶排水進行處理。由於鄉村聚落分布較散,不可能對各個農家生活污水進行收集集中處理,所以應該針對各家各戶(尤其是農家生態旅遊的經營者)展開「潔源」的治理工作,建議農家經營者建設污水沉降池,通過物理作用凈化生活用水;在沉降池中可以栽種對氮、磷等具有較強吸收作用的濕生植物;而這些植物又可以用於家畜的喂養,建立起一個小型的庭院循環經濟生態系統。
(6)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醒旅遊者不可將垃圾、紙屑等丟入溪流、河水、水渠、井水等水體中。
(7)開展水上游樂項目的農家生態旅遊地,水上游樂船隻應以非機動船為主,盡量不使用動力船。各種水上游樂項目的展開,應以不污染水體為前提。
(8)加強水源涵養林的建設,改善林分結構,不斷提高其水源涵養能力。
4. 解決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所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1.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
()、樹立鮮明的鄉村意象,保持獨特的鄉土氣息
鄉村意向是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其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遠景設計院指出鮮明的鄉村意象是鄉村旅遊得以發展的巨大財富,是一項對城市旅遊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無形旅遊資源。鄉村意象強調的是一種整體氛圍,而這種整體氛圍的體現,必須靠對內營造和對外宣傳兩方面結合才能夠完成。因此,在鄉村旅遊開發中,一方面必須有意識在鄉村營造一種「可印象性」的整體氛圍,另一方面又必須通過宣傳把它推向市場,形成鮮明的鄉村意象。如淮北平原的「綠洲仙境」----小張庄,江蘇「江南農村」----周庄等都是靠這種方式樹立起鮮明的鄉村意象,並進而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
(2)、挖掘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
我國地大物博,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豐富,有著反映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有著反映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宗教理念、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典雅的鄉村建築;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將這種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才能增強鄉村旅遊產品吸引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當前,我國鄉村旅遊地應加強休閑娛樂、民俗風情及「綠色產品」等特色產品的開發,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鄉村旅遊才不流於淺層次的觀光游覽,不局限於旅遊資源的表面現象,才能更富於觀念和感情的溝通與體驗,更鍾情於表象下文化底蘊的體驗,更具有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也才能解決文化含量不夠的問題。
(3)、注重產品參與性和知識含量,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提高旅遊活動的參與性和知識含量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遊客、延長其逗留時間的最好方法。鄉村旅遊經營者要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農家氣氛及農事活動,使旅遊項目貼近農家生活,營造出一種真正的「農家樂」。如可讓旅遊者與漁民一起隨船撒網捕魚,和農民一起防線織布,製作工藝品、綠色食品,一起參加民族節慶活動;可以根據季節的推移、經濟作物成熟期的不同,推出具有知識性和樂趣性的、新的農家旅遊項目,如舉行採茶節、竹筍宴、桃花節、楊梅節、百合宴等。通過提煉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讓旅遊者體驗返璞歸真和鄉野的樂趣,通過收獲勞動成果使旅遊者從中獲取一定的知識,滿足旅遊者寓教於樂的需要。
旅遊安全是旅遊者決定出遊要考慮的首要問題。除了一般旅遊共有的安全問題外,鄉村旅遊安全還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農事方面的操作性安全問題。由於鄉村旅遊參與性強,而遊客又不熟悉農村的農事操作,所以很容易由於操作不當而出現安全問題。二是農葯、肥料、植物花粉造成的皮膚過敏問題。如遊客可能因為農田中的肥料、殘余農葯等引起皮膚騷癢,在果園中活動也可能因某種植物花粉引起皮膚不適等等。所以對遊客參與性項目要加強監導,以保證鄉村旅遊活動的安全。
2.政府主導、健全相應管理體制、實施規范化管理
要解決鄉村旅遊產生的沒有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與方法,必須採用政府主導,行政、經濟、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觀調整、監督、指導和管理手段和方法。 鄉村旅遊地政府要把鄉村旅遊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明確責任,制定出鄉村旅遊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鄉村旅遊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與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鄉村旅遊在內部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自負盈虧。但對遊客市場和社會來講,一個地方的鄉村旅遊地是一個整體,有著整體的形象和全局的利益。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和職能管理部門為廣大遊客的利益、當地經營戶的利益、旅遊地健康發展的長遠利益積極引導,進行規范管理。如,成都龍泉驛區把鄉村旅遊納入該區旅遊局管理的工作范圍,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堅持「政府主導、各方支持、發揮優勢、大辦旅遊」的方針,把爭創國家級花果山風景名勝區作為鄉村旅遊發展的未來目標,大大提升了鄉村旅遊地的地位。
制定相關法令法規,使鄉村旅遊的經營運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鄉村旅遊地向法制化、規范化健康發展的關鍵。在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下,應可成立鄉村旅遊協會,制定有關的章程,對鄉村旅遊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為確實保護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鄉村旅遊資源,要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避免對生態環境和景觀開發性的破壞。
3 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實行規模化經營
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鄉村旅遊項目,實施一體化、聯合化經營是實行規模化經營的基礎。
在設施設備條件的建設上,要加強鄉村旅遊地公共設施與食宿設施的建設。要解決好交通、通信、廁所等問題。應與交通部門合作,開辟旅遊專線,為城市市民遊客出遊提供方便。在食宿設施建設上,要注意旅遊環境和接待設施的衛生標准。由於鄉村旅遊地的旅遊者大多來自都市,他們習慣於都市生活的清潔和環境衛生標准,這就要求鄉村旅遊經營者在食宿設施建設上要重視廚房、餐具、卧室、浴室、廁所、水池及公共娛樂場所的衛生標准,並定期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在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鄉村旅遊項目方面,要大力發展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在「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的鄉村旅遊活動項目中把各種鄉村民間娛樂藝術如舞獅、龍燈、高橋、吹打樂、花鼓、民歌對唱及各種民俗表演納入鄉村旅遊產品中,形成系列和規模,延長遊客的停留時間,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4 合理規劃、精心設計、靈活營銷、打造品牌
鄉村旅遊地要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打造自己的品牌。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應對旅遊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客源市場等進行認真和詳實的調查與評價,並以區域旅遊經濟開發及系統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通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開發具有區域特色、與鄉村環境相協調、具有品牌效應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5. 政府如何推動民宿鄉村旅遊項目
可以結合當地的區域品牌,或者區域特產打造區域特色.通過鄉村旅遊、區域特產來引流,為民宿帶來客源,在鄉村旅遊和區域特產的結合下,為當地留下「遊客」,遊客可以在當地購買特產,在家也能購買,實現了一次良性的循環。民宿可以同產品供應廠家合作,如床上用品,裝飾品等,作為一個共享的場景,在獲得主營業務收入的同時,還能獲得額外收入。
6. 為何說民宿治理還需規范「加碼」
眼下紅紅火火的國內民宿市場,要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需進一步規范「加碼」。
行業自律,不踩安全衛生「紅線」
遊客翟玲最近正忙著在網路上維權。她和愛人在某平台預定了廈門火車站附近民宿,入住不久,床邊放置的隔斷櫃倒下,將翟玲愛人砸傷。住院治療多日,可房東先是拒絕承擔責任,然後賠付5000元失聯。對處理結果不滿意的翟玲向當地警方報案,經查證,該民宿未按規定取得相關證照,因此處以「行政拘留十五日,罰款五百元,涉事民宿被取締」的處罰。
翟玲將此事舉報至預訂平台,經過反復溝通協調,平台下架房源,並給予2000元慰問補償、返還預訂費。「安全隱患這么大,平台怎麼把關的?!」翟玲氣憤地說。
衛生問題也是難以迴避的民宿業頑疾。去年,江蘇省消保委曾對全省民宿業進行調查,超六成人擔心房間衛生及洗漱問題。
「隨著民宿的增多,還會涉及資質良莠不齊、對當地帶來交通擁堵、加大生活污染等問題。」莫干山民宿學院聯合發起人吉曉祥說。
為何標准日漸清晰,「裸奔」經營、安全隱患等民宿亂象仍難終結?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標準的出台主要具有參考意義,有待各地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實施辦法和信用評價體系,通過細化「標准」來進一步規范民宿業發展。正在公示的江蘇省首個《民宿業衛生規范》,對住宿、餐飲服務、飲用水、管理等衛生要求都進行了具體規范,強化「紅線」意識。
「建議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大培訓力度,規范民宿經營行為。」莫干山鎮民宿行業協會副會長沈蔣榮說,早在2016年,由莫干山鎮民宿經營業主自願發起了行業性社會團體「莫干山鎮民宿行業協會」。通過發揮地緣優勢,整合資源,有效提升了行業自律管理及服務水平。
規范市場,明晰管理,才能長久發展。
7. 鄉村旅遊的配套設施那些最需要改進
5總則 5.1基本要求鄉村旅遊點硬體設施、安全標准及服務質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為:設施齊備,安全有序,衛生達標,服務規范。 5.2設施 5.2.1硬體設施齊備到位,遊客感知舒適。 5.2.2交通設施完善,交通組織快捷高效。 5.2.3各活動區的配套與安全設施齊全有效。 5.2.4環境配套設施如住宿、餐飲等功能完善,滿足要求。 5.2.5通訊設施完善,確保暢通。 5.3安全 5.3.1鄉村旅遊點須獲得當地消防部門的書面許可,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 5.3.2配備必要的、充足的、有效的各項安全設施,確保鄉村旅遊的正常經營。 5.3.3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監督、操作規程,並確保嚴格執行。 5.3.4確保遊客參加鄉村旅遊活動的人身安全。 5.3.5安全配套設施及工具要建立完整的維修、保養、更新制度,有專人、專職負責。 5.4衛生 5.4.1鄉村旅遊點的環境衛生符合規定標准。 5.4.2制定各項衛生制度和措施,定期進行各項衛生檢查。 5.4.3遵守國家、地方政府的相關衛生法律、法規和規章。 5.5服務 5.5.1樹立遊客至上,優質服務的宗旨。 5.5.2實行規范、標准化管理和服務。 5.5.3建立服務質量監督保證體系,定期進行服務質量考核。 6鄉村旅遊點質量等級劃分條件 6.1三星級 6.1.1鄉村旅遊點硬體設施 6.1.1.1 建築裝修 a) 鄉村旅遊點的主體建築和配套設施建設,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點,其建築形式、體量、色彩能夠充分地與周圍景觀及其氛圍相協調。 b) 鄉村旅遊點建築的內部裝修簡朴大方,在用材、內容上能充分體現民族性、地方性和農村特色。 6.1.1.2 住宿設施 a) 鄉村旅遊點的住宿設施內配備有足夠的冷暖設備或換氣裝置。 b) 鄉村旅遊點客房內配套設施與用具能做到配備齊備,且一客一換。 c) 鄉村旅遊點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統一收集、統一清洗消毒。 6.1.1.3 餐飲設施 a) 鄉村旅遊點餐飲設施建設能與鄉村旅遊點的整體環境相協調。 b) 餐飲服務設施規模能與接待遊客數量相適應,且能滿足遊客要求。 c) 餐飲設施設備完好,能隨時提供當地特色菜餚,且品種豐富、獨特性明顯。 6.1.1.4 衛生設施 a) 每一樓層均能分設男、女公用衛生間,其數量、分布能與遊客容量相適應。 b) 衛生間標志明顯且有防滑設施,室內設施齊備,盥洗室有門、水沖、通風良好、光線明亮。 c) 衛生條件能符合GB/T 17217-1998的要求。 d) 有殘疾人專用衛生通道與衛生設施。 6.1.1.5 垃圾桶(箱) a) 在鄉村旅遊點內能設置足夠的垃圾桶(箱),並註明標識。 b) 鄉村旅遊點內垃圾箱的數量與布局適當合理。 c) 鄉村旅遊點內垃圾桶(箱)體完好、有蓋,表面干凈無污漬,能及時處理桶內垃圾。 6.1.2 鄉村旅遊點布局 6.1.2.1 布局與分區 a) 鄉村旅遊點有明確的功能分區,且各活動區的分隔明顯、布局合理。 b) 鄉村旅遊點有足夠面積的綠化區域,植物與小品布置得當、環境優美。 c) 鄉村旅遊點內有明確引導和介紹標識,且美觀醒目,文字准確規范,位置合理,數量充足。 6.1.2.2 特色活動項目 a) 鄉村旅遊點能提供特色多樣的活動項目,活動項目有較強的地方性、季節性和參與性,能充分地體現當地農業(漁業)和農村特色,遊客感覺舒適有特色。 b) 鄉村旅遊點活動項目區域具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且項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覽、體驗等活動能有機結合,協調統一。 c) 鄉村旅遊點活動項目與其他旅遊點及附近鄉村旅遊點之間,具有較強的差異性。 6.1.2.3 鄉村旅遊點的功能管理 a) 鄉村旅遊點建立有機構健全、職責分明的管理機構和專職管理人員,市場秩序優良。 b) 鄉村旅遊點設有常設性接待人員,接待制度健全,且設有面向公眾的旅遊咨詢電話和投訴電話,接聽及時。 c) 鄉村旅遊點有介紹鄉村旅遊點區位概況及活動項目等內容的小冊子或折頁,並同區內外旅行社建立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客源穩定。 d) 鄉村旅遊點服務人員著裝有當地特色,態度熱情,服務優良,全體從業人員均接受過旅遊服務、安全等相關培訓。 6.1.3 鄉村旅遊點安全 6.1.3.1 鄉村旅遊點的安全設施 a) 鄉村旅遊點獲得當地消防部門的書面許可。 b) 鄉村旅遊點有足夠的消防、防盜、救護等設備,且完好、有效。 c) 鄉村旅遊點能保證各項安全設備的安全可靠,能按規定進行定期檢查,嚴禁使用有事故隱患的各項安全設施、設備;嚴禁使用超過安全期限的安全設施、設備。 d) 鄉村旅遊點危險地段的標志明顯,防護設施齊備、有效。 6.1.3.2 鄉村旅遊點的安全制度 a) 鄉村旅遊點能把安全工作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培養全員安全意識。 b) 鄉村旅遊點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明確各崗位的安全職責。 c) 鄉村旅遊點相關人員能經常參加當地主辦的安全培訓和安全教育活動。 d) 鄉村旅遊點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檢查、預演、監督和及時匯報制度。 6.1.3.3 鄉村旅遊點的安全管理 a) 鄉村旅遊點經營管理與服務人員均接受過消防培訓,並具有緊急情況下組織遊客疏散、電話報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識與技能。 b) 鄉村旅遊點和遊客較為集中的地區配備有足夠的保安安全人員,以保證秩序和維護安全。 c) 鄉村旅遊點能向遊客提供安全衛生的餐飲服務,消毒措施到位,並有嚴格的定期監督、處罰和公示制度。 d) 鄉村旅遊點建立有相應的醫療急救措施,並配備醫務人員和遊客常備葯品。 e) 鄉村旅遊點建立有必要的緊急救援機制、突發事件處理及應急機制。 6.1.4 鄉村旅遊點衛生 6.1.4.1 衛生條件 a) 鄉村旅遊點的衛生設備和設施完好、無缺損,不漏水。 b) 鄉村旅遊點的衛生場所內無蚊蠅、污物,牆壁、隔板、門窗等清潔無霉斑、無脫落、無刻畫。 c) 鄉村旅遊點內無污水污物,無亂建、亂堆、亂放現象,空氣清新無異味。 6.1.4.2 衛生制度 a) 鄉村旅遊點內公共衛生有定期的消毒制度和檢查制度。 b) 鄉村旅遊點衛生良好有保障,餐飲場所能達到GB 16153-1996規定的衛生標准。 c) 旅遊飲食衛生具有嚴格的定期檢查和抽查制度,並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獎懲機制。 d) 鄉村旅遊點具有嚴格的衛生消毒設施與衛生消毒制度。 6.1.4.3 衛生管理 a) 鄉村旅遊點無遊客針對旅遊飲食衛生的投訴情況。 b) 鄉村旅遊點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蒼蠅及其他有害昆蟲的措施。 c) 鄉村旅遊點內的衛生便池能及時沖洗,做到干凈、無污垢、無異味。更多見 http://www.qz.gov.cn/lyfw/lyzn/zcwj/200803/t20080326_71222.htm
8. 農家生態旅遊實際經營運作模式是什麼
(1)組織結構按照企業制度建立起完全市場化的運作體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和獎勵制度,明確各工作崗位的職責和目標,促進景區操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董事會制度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是休閑農業型景區的一種比較好的管理形式。
(2)經營上採用分開管理、獨立核算、循環利用。首先是農業區和度假村分開管理,實行大循環、各自獨立核算制度,聘請的是專業人士經營,農業區實行的是承包責任制,遵循了一條「以園養店、以店促園」的發展思路,實行園區開放(不收門票)、採摘園免費品嘗等措施。
(3)經營體制減少管理層次,集團公司總經理只管理各單位第一負責人,旅遊開發公司總經理只管理下屬各單位第一負責人;劃小核算單位,原則上,能夠進行獨立核算的單位都要進行獨立核算,直至核算到小組及個人,形成「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頭上有指標」,使每個員工都能感受到壓力和動力;專業化管理,防止各經營單位實行獨立核算後,各自都設立自己的輔助部門而導致「小而全」現象,必須對各經營單位進行合理的劃分與分工,各經營單位只負責本專業和本行業的事項;社會化服務,主要指在景區,把可以進行公共服務的部分統一由物業部門來管理,物業部門通過為各經營主體單位提供服務而獲得收入。這里的物業包括保安、衛生、交通管理、供水、供電、通訊、基礎設備設施的維修等方面。
(4)管理方針強調,農家生態景區中生態是景區的生命,生態效益等於或者大於經濟效益,不僅僅要使環境得到保護,而且要使環境更美好、更豐富;把動植物、水、空氣、岩石、文物、陽光等資源當作景點向遊人介紹,並把它們當作企業的財富與資產進行管理,健全生態保護的機構、人員、資金,對遊客、員工、社區居民進行生態教育,考核景區工作的指標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方面的內容。
(5)內部能力建設在人力資源方面,通過各種方法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完善服務系統,積極推進崗位交叉互補(Cross-Utilization)與現場走訪,由遊客和員工共同營造度假村的歡樂氛圍;在服務過程中,推行行動准則的「SCSE」策略,即:安全(safety)、禮貌(courtesy)、表演(show)、效率(efficiency);同時,編制詳細的作業手冊,保證提供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