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所處的社會環境背景

鄉村旅遊所處的社會環境背景

發布時間: 2020-12-30 14:08:16

Ⅰ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歷程

近年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前來我國旅遊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游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枚舉的名勝古跡。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樸歸真的願望的「回歸自然」的旅遊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旅遊事業建設若沒有如此豐富的田園風光極濃的資源,簡直難以想像能吸引國內外如此眾多的遊客。因此,筆者認為,鄉村旅遊資源堪稱我國旅遊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潛在的優勢不容忽視。旅遊界的有識之士應該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引起足夠重視。

一、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的意義

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事業不斷發展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幾點現實意義:

1.豐富了我國旅遊資源。鄉村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遊資源,如森林公園、奇峰異嶺、河流水庫、牧場冰山、農村風光,自然保護區、多民族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名勝古跡,無數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和美術工藝品寓於民間。蘇州是我國主要的旅遊城市,以「東方的威尼斯」而著稱世界,蘇州周圍的江南水鄉,河網縱橫,稻浪千重,新型樓式農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跡散布鄉間,鄉情濃郁的吳歌依語,鄉韻十足的吳女綉袋等,使蘇州古城顯得更加迷人。失去這鄉村景觀的烘托,蘇州城將大失光彩。可以講,在蘇州的旅遊業中,鄉村是構成整個吳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發展旅遊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使蘇州旅遊更具有魅力。

2.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疏散遊客。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布不擁擠,旅遊活動空間大,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許多旅遊城市已出現「人滿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蘇州等旅遊熱點情況更為突出,蘇州旅遊高峰時,每日遊客已逾25萬多人次,一些名園如拙政園、留園、西園等遊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間猶如進入擁擠的商場。西安的兵馬俑館、北京故宮、頤和園、杭州靈隱寺、西湖等處情況亦然。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筆者認為發展這些地區鄉村旅遊堪為良方妙策。鄉村的遊客容量比較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遊環境,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遊客,減緩旅遊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如浙江富陽的「農家樂」,新安江的「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項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廣闊的塞上草原發展草原旅遊,使遊客通過旅遊領略到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鑒。

3. 為振興農村經濟開辟了新途徑。旅遊業號稱「無煙工業」,是創匯的主要渠道之一。當前,由於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有相當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鄉鎮企業要撤銷或調整,當地的經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鄉村旅遊,可以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在旅遊開發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鄉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特色的農村資源來發展鄉村旅遊業,將對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產生重要作用。

4. 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遊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遊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貝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遊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發展鄉村旅遊可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5. 發展鄉村旅遊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遊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遊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遊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湧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煉和培育起一批旅遊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我國鄉村旅遊資源的內容及特色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由於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山鄉雲纏霧繞,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鄉平疇沃野、水網交錯,棉海稻浪菜花飄香;海鄉依陸臨海、海闊天高,陽光海浪沙灘迷人;內蒙古草原的牧鄉,地勢坦盪,羊群如雲;大小興安嶺的林鄉,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氣魄宏大……另外,我國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在鄉村自然景觀表現上亦更加豐富,如廣東、四川盆地的蔗鄉,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的果鄉,長江中、下游的竹鄉,江、浙、皖、閩的茶鄉,華北平原的棉鄉,新疆吐魯番的瓜果之鄉等無不以其鄉村風光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中外遊人。

2. 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我國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各地鄉村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如雲南的傣鄉、貴州的苗鄉、廣西的壯鄉、湖南的瑤鄉、海南的黎鄉、新疆的維鄉、浙江的畲鄉、西藏的藏鄉等都具有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景觀。這些少數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熱情奔放、或含蓄內在,或以種植為主,或以游牧為生,或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或以獨特的生活習慣世代繁衍生存。這些為旅遊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再以盛行於我國鄉村傳統的節日為例,漢族有春節、元霄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苗族有「趕秋」,彝族有火把節,壯族有歌墟,傣族有潑水節;伊斯蘭教有開端節、古爾邦節等,五彩紛呈,令人神往。傳統的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潑水節,貴陽苗族四月八,內蒙古蒙族的「那達慕」,麗江的龍王廟會等都是深受中外遊客歡迎的鄉村民情風俗旅遊資源。另外,盛行於我國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摔跤、賽馬、射箭、鬥牛、盪鞦韆、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3. 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我國的鄉土文化藝術古老、朴實、神奇,深受中外遊人的歡迎。如盛行於我國鄉村的舞龍燈、舞獅子,陝北農村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廣西的「唱哈」會,里下河水鄉的「盪湖船」等膾炙人口。我國廣大鄉村出產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倍受遊客的青睞,如天津鄉間的楊柳青年畫、濰坊年畫,貴州的臘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邊,以及各種刺綉、草編、竹編、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遊人歡迎。我國鄉村自古以來流傳有各種史詩、神話、傳說、故事、笑話、軼聞,引人入勝,耐人回味。流傳於雲南民間的阿詩瑪、壯鄉的劉三姐、內蒙古草原上的江格爾、蘇南水鄉的沈七哥,都能使遊客聽之動情,如醉如痴。另外,鄉村烹食風味獨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聞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稱,內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氣撲鼻,這些鄉村烹飪文化對廣大的外國旅遊者尤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4. 風格迥異的鄉村民居建築。鄉村民居建築,不但能給遊人以奇趣,而且還可為遊客提借憩息的場所。不同風格的民居,給遊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於受地形、氣候、建築材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民居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內蒙古草原上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雲南農村的「干闌」,苗鄉的「吊腳樓」,納西族的「井干」,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等可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使遊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國鄉村中還有眾多古代民居與建築,如安徽黔縣西遞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棟宇鱗次,布局精巧,磚石木雕琳琅滿目,堪稱鄉村古代民居之寶庫,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價值。我國農村還有許多古代工程、古老莊院、橋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縱貫蘇北江淮之間的古邗溝為吳王夫差所開,沿河阡陌縱橫、風車搖轉、相映成趣;四川秦漢時所辟的蜀道,穿行於川北山鄉崇嶺,廣植松柏,稱「翠雲廊」,壯觀而幽美;廣西侗鄉有一風雨橋,橋上建亭,形態奇特,也是鄉民貿易聚會之所,富有民族特色,為侗鄉一勝景。這些民居與鄉村建築等體現了當地的文化藝術特點,鄉韻無窮,令人叫絕。

5. 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於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遊者產生新奇感,並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水車灌溉、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織布、手推小車、石臼舂米、漁鷹捕魚、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趕鴨群、牧牛羊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富有詩情畫意,使人陶醉留連。

三、發展鄉村旅遊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問題是怎樣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目前存在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人們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把它作為一門新興產業而加以重視起來。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盡管鄉村旅遊業伴隨著整個旅遊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但在農村經濟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廣泛地為人們所認識。特別是那些農村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有的尚未開發,有的雖開發了,但缺乏加強領導,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缺乏宏觀指導,目前還停留在低層次的發展階段,巨大潛力遠未開發出來。

2. 鄉村旅遊資源雖有良好基礎,但在一個縣的范圍內,還缺乏一個整體的規劃。如縣內鄉村旅遊資源,應如何發展?投資估算和經濟效益預測如何?資金如何籌集?

3. 鄉村旅遊資源與當地鄉村經濟建設的關系、以及與市、縣旅遊部門的協調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如發展鄉村旅遊業必需同時發展旅遊交通,旅遊賓館、旅遊餐廳、旅遊通訊以及解決水、電供應等。又如鄉村旅遊業開發起來後,如何與當地市、縣旅遊部門合作,旅遊網路,做到城鄉結合,點線結合,組成最佳的旅遊線路,以吸引廣大遊客。

4. 鄉村旅遊業政策尚未配套。如保護政策、投資開發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扶持政策、稅收政策、鼓勵外商投資開發政策等。

5. 目前鄉村旅遊業服務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旅遊服務,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6. 缺乏商品意識。目前國內外發展旅遊業,其重大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旅遊業本身,而是「旅遊搭台,經貿唱戲」。而我國大多數鄉村旅遊景點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尤其是對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開發不夠。

四、開發我國鄉村旅遊業的構想

鄉村旅遊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必要制訂一整套發展計劃,包括長遠規劃和近期組織實施計劃。從長遠規劃來看,主題是大產業意識,把鄉村旅遊業與鄉鎮企業同等對待,也可積極引進外資,興建一批度假村,參與國際旅遊競爭。從近期組織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是各地旅遊決策者及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鄉村旅遊業,因地制宜,立足創新,循序漸進,辦出特色。在全盤籌劃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措施:

1.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發鄉村旅遊業,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必須領導重視。在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並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要把興辦鄉村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 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遊基礎。目前,我國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全面開發是不可能的,應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遊熱點附近的鄉村應加速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建設風格獨具的鄉村旅遊基地。

3. 因陋就簡,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資金來源是個關鍵。因此,廣開財源、廣集財路十分重要。但是,發展鄉村旅遊決不能東施效顰,與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錢鋪路。筆者認為,「土」才是鄉村旅遊魅力所在。應該因陋就簡,就土避洋,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以旅遊旅館為例,可利用鄉村民居形式,以現代生活設備為內飾,與自然融為一體,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客店,平原水鄉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間幽禪、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為旅館。在湖盪水網地區,亦可憩息於船樓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蓮、采鮮藕等,耗資不多,受益可觀。在鄉村旅遊點的開發建設中、亦應以土為本,避免與城市旅遊點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柵欄、草徑石道、獨木小橋等都可體現鄉村風貌。

4.注重特色,精心設計鄉村旅遊項目。旅遊開發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自我特色,這是旅遊活動能否吸引遊客的保證,也是旅遊經濟的生命所在。在設計鄉村旅遊線路及組織旅遊活動中,應將其放在首位。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主要是在鄉村文化景觀上體現出來,在旅遊線路的規劃中應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如無錫市根據江南水鄉風光和農家生活風情的特色,精心設計了鄉村民俗旅遊,讓旅遊者深入農村鄉間,觀賞水鄉畫境,體驗民情風俗,參觀村莊田園、耕作收割、養雞放鴨,節日歡慶等一切勞動生活,並讓遊客食宿農家、穿街走巷、市場,與農家座談,親自操作古老傳統的農具,與農民到田間一起勞動等鄉村生活,這一旅遊活動倍受日本和美國等國外遊客的歡迎。

5. 加強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持衛生、舒適,並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庄園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間草房」等;從行來說,鄉村旅遊的交通工具應有別於飛機、火車等大型交通工具。它應該適應當地自然的環境具備的靈活輕便的特色,它的設主應與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之為旅遊活動增添色彩。

6. 加強旅遊產品的開發,重視鄉村旅遊資源的保護。旅遊產品的開發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旅遊產品大多是一些無污染的輕工產品和手工藝品以及土特產品。因此大力發展旅遊產品能把發展鄉鎮企業與發展旅遊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但由於廣大鄉村農民對旅遊資源的價值認識不高,保護環境意識較低,使我國許多地區鄉村旅遊資源破壞嚴重。提高認識,廣泛宣傳,加強鄉村旅遊資源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多年來,古建築、古跡失修,森林的砍伐、圍湖造田、獵殺動物等人為破壞,嚴重破壞了鄉村旅遊資源,甚至使許多景觀瀕於絕境。由於現代耕作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古老的農具、耕作方式已成為鳳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保護,將會使鄉村旅遊資源逐漸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遊業是改革開放以後全面發展起來的

Ⅱ 生態旅遊的歷史背景

生態旅遊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人類處於工業文明的後期。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世界。人類對自身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多,於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而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人類社會在過去的數百年的發展中一直表現為對經濟高速增長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繁、化學物質的濫用、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臨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 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做出選擇。論戰在擁護經濟增長派和反對經濟增長派之間展開,最終人們在深刻認識了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作用之後,將論戰歸結為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1972年,第一次人類的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首次將環境問題提到了國際議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要求把保護與發展結合起來,在發展經濟滿足人類需要,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滿足後代人的需求,改變了過去保護環境與發展相對立的觀點。1987年,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MCED)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主持下向聯合國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比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報告並提出人類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來迎接人來面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挑戰。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進一步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全球的100多個國家首腦共同簽署通過了《21世紀議程》這一未來環境與發展的行動綱領,將可持續發展有概念轉變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共識的基礎上的發展戰略。這是人類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的一個里程碑。
根據《我們共同的未來》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第一,人類要發展;第二,發展要有限度。所以雖然可持續發展可以從生態、經濟、社會、倫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不同的側面理解,但從根本上說,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他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發展是目標的改善、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經濟的發展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必要及基礎,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談不上其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只有關心世代之間的平等,地區之間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才能從主觀上為可持續發展的事實、實現提供可能;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問題是資源的可持續問題,資源是基礎,沒有資源,沒有資源的合理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衡量標准,發展的質量與水平就體現在發展過程對生態系統的保護程度;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性的問題,是人類的共同目標。
當世界上許多資源和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酸雨蔓延、臭氧空洞等,只有得到全球的廣泛合作,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才可能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Ⅲ 什麼樣的背景下興起了鄉村旅遊

世界最原始的鄉村旅遊緣於古人求生存謀發展,捕獵和馴養是其最初形式。遠古的先民們為生存而進行的奔波、流浪之旅,飽含行路過程中勝利的愉悅、失敗的懊喪和明天的希望,是原始人從生存斗爭中引發出的旅行或旅遊的原始模式,揭開了鄉村旅遊序幕。夏、商、周時期的男女相約而游、春天「修禊之旅」、先秦游學、帝王巡遊、外交聘問、宮廷婚旅、學子游學、謀士游說、王侯游獵等豐富多彩的功利旅遊活動,都發生在廣袤的鄉村地區。自唐朝起,城郊遊樂,旅遊下移,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等時節踏青游春,附以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拔河、斗雞等游樂活動,形式多樣。
18世紀後半期,鄉村旅遊作為一種社會休閑活動而正式出現歐洲,受「浪漫旅遊者」的影響,尤其在斯科特的文學作品和特納油畫的感召下,大量的旅遊者湧入蘇格蘭高地。1865年義大利「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的成立拉開了國際鄉村旅遊序幕。20世紀20年代,鐵路的發展使更多的人能夠去鄉村,從而使鄉村旅遊發展迅速。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鄉村旅遊逐漸已成為大眾化的社會活動。
現代意義上的鄉村旅遊在我國出現較晚,以1978年台灣苗粟縣大湖葡萄園的偶然開辟為發端。此後,改革開放較早的深圳舉辦荔枝節,各地效仿,也紛紛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項目。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廣東、上海、蘇南、山東等地鄉村旅遊悄然興起,並 以1998年 「華夏城鄉游」正式拉開鄉村旅遊序幕,1999年推出「生態旅遊年」,以 「返璞歸真,怡然自得」為口號,推出觀鳥、徒步、垂釣、探險、登山等鄉村旅遊活動,2002年推出「民間藝術游」,2004年為「中國百姓旅遊年」等。至此,中國鄉村旅遊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鄉村旅遊市場也出現了空前繁榮。2004年、2005年國務院1號文件先後兩次將「三農」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鄉村旅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助推劑,是旅遊扶貧的「試金石」,受到各地鄉村的高度重視。
但是,在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兩種思路。一種是無視或輕視鄉村建設,用資本代替人本,用商人消滅農人,用人造妄為的設計來改造鄉村,用城裡的奢華之風浸染鄉土。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多年從事專業的鄉村旅遊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看到過好幾個業內非專業公司做了這樣的鄉村旅遊規劃,在我們看來不過是用拙劣的商業化投資來毀壞鄉村的自然與人文。
而另一思路是立足於鄉村建設,將鄉村旅遊作為鄉村建設的一個牽引機,用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旅遊的基礎。鄉村建設涉及到鄉鎮規劃、鄉村經濟和鄉土文化;在鄉鎮規劃中保持農村的特色,在鄉村經濟中保留農業的份額,在鄉土文化中保存農民的精神家園。我們應該意識到鄉村建設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意義,在中國的鄉村建設中留下了他們的思考和行動。怎樣在進行鄉村旅遊的同時保護旅遊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怎樣讓鄉村旅遊成為城市人返璞歸真的內心方式、價值觀念?生活分享讓旅遊者得到的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讓大城市的孩子們能夠有機會去近距離感受真實的泥土和生機。
前些年,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延慶縣並庄鎮的堆臼石村和密雲縣的古北口鎮的河西村進行綠色鄉村試點工作,與當地政府和村民一起,共同摸索了「生態保護、環境教育、鄉村建設、民俗旅遊」四位一體的模式,這種用環境教育啟動農戶環境,用農戶帶動民俗旅遊,又用民俗旅遊拉動經濟發展的鏈條,山合水易堅持在低碳、環保和原鄉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運用我們創新的理念相結合的獨有方式,促進祖國的綠色鄉村建設。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一些貴州鄉村旅遊試點項目中,與旅遊局、民間組織、村民和企業正在建立新的合作夥伴機制,特別是引進了「良知企業」的理念。由這些相關利益集團聯合制定的綜合的鄉村旅遊規劃又以保證當地農民利益、保護當地的文化多樣性和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為重心。在這里,鄉村旅遊作為政府支持、企業和民間力量參與的一條新農村發展之路,將為鄉村建設帶來新的希望。
展望推動可持續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需要對於旅遊者的價值重估和能力建設,讓城市旅遊者不是帶著一種獵奇和所謂的消費者是上帝的感覺去體驗他們的旅程。城裡人享受鄉村寧靜生活、空氣、水以及文化的時候,作為分享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種心靈荒了、自然毀了、身體垮了、擁有的財富還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種不健康不快樂的生活。領導者和開發商的觀念也需要價值的轉變。我們對一個鄉村、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評價不能僅用經濟的眼光來看待,還應包括另外一些參考坐標;文化的價值,生命的價值,生態的價值。認識到原生態的價值,就不要人為地在厚生生境、包括荒野上隨意設計和改造;認識到耕讀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人文內涵,就需在發掘這些內涵上做文章;怎樣在進行鄉村旅遊的同時保護旅遊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怎樣讓鄉村旅遊成為城市人返璞歸真的內心方式、價值觀念?生活分享讓旅遊者得到的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讓大城市的孩子們能夠有機會去近距離感受真實的泥土和生機。了解傳統養生的對於身處亞健康狀態的作用,就可以開發各種的身心調養的項目。旅遊者感受到開啟生態智慧、改善生命狀態、提高生活品質的功效。通過鄉村旅遊,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僅帶著自然的清新,而且帶著人文的滋潤。自然會久駐、自然會回頭,自然會帶來綠色的幸福。

Ⅳ 鄉村旅遊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背景
我國的鄉村旅遊是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促動下,
在發達國家的影響下
在我國特殊的旅遊扶貧的政策下

Ⅳ 社會環境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指作者的背景,如: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等等.
社會環境描寫是對人物所處的時代內、社會和生活環境的描寫.包括城鎮,農村,工廠,軍營,機關,學校,商店等人物活動場所和地獄風情、風俗習慣等社容會風情的描寫.

Ⅵ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背景是啥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是有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觀光旅遊項目的設計與開發,使其成為農村地區發展旅遊業中的重要渠道,並為第一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遠景設計院指出從市場需求角度而言,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回歸的需求。由於城市化的加快,使得人們又有了回歸大自然的心裡。
第二、求知的需求。由於現在城市都很難親眼看到一些大自然景象,只能是通過書本了解,這就產生了直接接觸大自然的慾望。

第三、懷舊的需求。懷舊是人類的共同特徵,舊地重遊的旅遊者對於目的地的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向,特別是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第四、復合型的需求。如求新、求異、求美、求樂、的需要,身心調解的需要,對美食或購買土特產品的需要,等等。
從旅遊動機來看,鄉村旅遊的最初發展是歐美度假發展的一種空間地域選擇。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旅遊者最喜歡的旅遊方式是度假,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擁擠、喧囂、空氣污濁、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城市生活環境,渴望靜謐、優美、輕松、開闊的空間中去放鬆身心、感悟自然、體味人生、考察生態,鄉村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風土人情便成為廣大旅遊者的首選。

Ⅶ 張愛玲小說創作時所處的社會背景 社會環境 急急急

1.中西兩種文化對張愛玲的影響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兩種文化對張愛玲的影響,首先來自她的父母。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遺少式的人物,風雅能文,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張愛玲在少年習作《天才夢》中曾說:"我三歲時能背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他的淚珠滾下來。"而張愛玲的母親則是一個果敢的新式女性,敢於出洋留學,敢於離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更為西方化的。她母親第一次從海外回來時,就在張愛玲幼小的心靈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種子。據張愛玲後來在《私語》一文中說,母親的回來使她十分興奮,"家裡的一切我都認為是美的頂巔。藍椅套配著舊的玫瑰紅地毯,其實是不甚諧和的,然而我喜歡它,連帶的也喜歡英國了,因為英格蘭三個字使我想起了藍天下的小紅房子,而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磚,沾著生發油的香,母親告訴我英國是常常下雨的,法國是睛朗的,可是我沒法矯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歡老舍的小說《二馬》,除了因為她母親當時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外,還在於這部小說寫的是北京人在倫敦的故事。

其次來自她自己的經歷。受父母的影響,張愛玲從小會背唐詩,也從小就學英文,在教會中學讀書時就曾在校刊發表過英文文章,雖然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戰爭沒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雜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學教育,這段經歷對她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最初的幾篇小說《沉香屑 第一爐香》、《沉香屑 第二爐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而她從小卷不離手有《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名著的營養,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從字里行間滲透出來。

張愛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歸納為: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

2.張愛玲《傳奇》中的"香港的傳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內容、獨特風格和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

對於張愛玲《傳奇》中的"香港的傳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內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為主,輔以教材中介紹的其他作品。其獨特風格的基調是"蒼涼"。在教材中,特別分析了《金鎖記》如何將人生的荒誕與荒涼詮釋到了極致。大家也可以參考前面對這三部作品的介紹加以論述。

張愛玲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較少表現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獨特之處。我們說,張愛玲的小說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而張愛玲哀歌的主旨,並不是對社會的批判,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現代都市(香港與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墮落與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在這一點上,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表現得最為鮮明,與同時代甚至"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有著較大的區別。首先,我們注意到,張愛玲寫的女性,與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時代新女性"不同,她實際上寫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舊女性。這些女性或有著舊式的文雅修養,或受過新式的大學教育,甚至於還留過洋,但她們都面臨著"娜拉走後怎樣"的共同窘況,既無法在現代都市社會中自立,也遠離革命運動,只能把當一個"女結婚員"作為自己的惟一職業和出路,而她們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們待"嫁"而沽的籌碼。其次,我們還注意到,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與通常的新文學作家筆下舊式女性也不同,張愛玲沒有農業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學素養是在代表著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筆下女性形象幾乎都是日益沒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難,不是衣不敝體、食不果腹的經濟上的窮困,而是無家可歸、無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以及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和本身的缺陷。

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古典小說的根底"和"市井小說的色彩"。

張愛玲小說中的"古典小說的根底"最為鮮明的表現又在於她作品中的"《紅樓夢》風",教材中以《金鎖記》為例,說明作品中隨處可見《紅樓夢》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則被看作是"現代《葬花詞》",不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來源於《紅樓夢》中的《葬花詞》,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鄭川嫦也被她直言不諱地稱作"現代林黛玉"。我們還知道,她14歲時,就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在她的第一篇小說《沉香屑 第一爐香》中就有許多人物和細節都有著明顯的《紅樓夢》的影響:"她(睨兒)穿著一件雪青緊身襖子,翠藍窄腳褲,兩手抄在白地平金馬甲裡面,還是《紅樓夢》時代的丫環的打扮。惟有那一張扁扁的臉兒,卻是粉黛不施,單抹了一層清油,紫銅皮色,自有嫵媚處。一見了薇龍,便搶步上前,接過皮箱,說道:'少奶成日惦念著呢,說您怎麼還不來。今兒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

張愛玲小說中的"市井小說的色彩",則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傾向"。在對張愛玲有影響的現代作家中,既有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張恨水,又有新文學作家中的實力派代表老舍,而這些作家的創作都是以"通俗化"為主要特徵的。市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張愛玲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創作特點,也是作者自己的創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這種傾向和理想也許表現得更為鮮明。因此,也有人說:"張愛玲的散文要和她的小說在一起讀,方才有味。"反之亦然,她的小說也要和她的散文對照著讀,才能有更多的趣味。張愛玲作品中的通俗化特點,也與她生活的環境和她自己生活習慣有較大的關系,她不僅像所有的上海小女人一樣愛逛街愛吃零食,而且還酷愛看社會上流行的小報。對她一生影響最多的兩個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而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商業化最市民化的城市,當時的香港則是跟在上海後面亦步亦趨的上海的翻版。在生活中,張愛玲始終沒有成為她母親所希望的淑女,但卻按照自己的理想成為了一個大都市裡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張愛玲作品中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與她作品中"既大雅又大俗"的特點,既有重疊又不完全等同。她的傳統的特點當然與"古典小說的根底"有關,與她從《紅樓夢》等舊小說中那裡得到的文化素養和審美品味有關,但又不僅僅如此。前面我們曾說到,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包括那些受過洋教育的"新女性")實際上或者說在本質上都是些"舊女性",而最為典型的還在於她的"女人觀"和她小說中創造的意象,都有許多傳統的因素。她筆下的女性,幾乎沒有一個走出了婚姻的城堡,而她創造的給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則全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她的現代的特點,則主要在通俗的情調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在教材中談到了她作為職業作家的寫作是從英文起步的情況,也談到了她最初的寫作生涯開始於為上海的西文報紙撰寫劇評影評,後來自己也曾編寫電影劇本等情況,這里還可以補充的是,她在現代都市與都市人的問題上與當時其他作家的不同看法。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文化為背景的,當時的作家也大多是以傳統的審美思想為藝術追求的,因此,現代都市的出現不但沒有引起他們的歡呼,反而遭到了他們的抵禦和批判,無論是以"鄉下人"的眼光看城市的京派作家,還是以"現代人"的身份看城市的海派作家,以及以"革命者"的角色看城市的左翼作家,現代都市在他們的眼裡都是一頭"怪獸",然而,在張愛玲眼裡卻截然不同。前面我們曾說到,張愛玲是沒有農業文化的背景的,她生城市長在城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城市人,而且又把當一個城市人作為自己的理想,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不僅寫的是城市和城市人,而且到處都流露著她對城市文明的喜愛和贊美。雖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以悲劇收場,但這並不是城市的過錯,相反,正是傳統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罪惡。

張愛玲小說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主要表現為"舊小說情調與現代趣味的統一"。在教材中我們說,張愛玲小說中的許多主題、意象和象徵都是古典小說和通俗小說所無法"拘限"的,因為她的創作中增加了外來的小說技巧或現代派的手法,在中國現代小說和西方現代小說這對似乎"相剋"的藝術形式中找到了最適合於自己的調子。但是,也可以說,張愛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她的"創新"與"襲舊",而她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於她的"創新"與"襲舊"。在創新方面,主要表現為"創新成果"的堆積,造成"文勝質",在襲舊方面,則主要表現為被《紅樓夢》等傳統小說的光環和陰影所籠罩,使作品的真實性和結構平衡受到了影響。除此之外,限制張愛玲藝術上更大發展主要因素還有"題材的狹窄"等。

建議你參考:

http://www.cnool.net/tianyige/present/zal/zhang3.txt

http://202.207.96.9/zs/xuezhongxin/zzz/xzy/%D0%A1%D1%A7%BD%CC%D3%FD%D7%A8/xz%20(61)/%D5%C5%B0%AE%C1%E1%CD%F8%C9%CF%D1%A7%CF%B0%B8%A8%B5%BC%A3%A82004%C4%EA%B4%BA%A3%A9.htm

Ⅷ 什麼是社會背景

社會背景指當時的社會狀況,社會的經濟構成,階級構成,經濟發展狀況,政治發展狀款,社會現象和特點。

例如: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帶來了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帶來了很多的賺錢機會,在改革開放初期,國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處於能吃飽階段,根本無暇顧及食品的質量,更不用說品牌化的概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海量消費者的目光逐步開始從吃飽向吃好轉變。

相關背景:

1、時代背景:有些新聞需交代時代背景,向讀者指出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所生活的時代,或相關的事物發生。

2、歷史背景:就是事件在什麼形勢下發生的。事件爆發的環境。

3、文化背景:指溝通主體長期的文化積淀,即溝通主體較穩定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心理結構的總和。

4、家庭背景:家庭背景一般指父輩的經濟實力,政治權利。

(8)鄉村旅遊所處的社會環境背景擴展閱讀:

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事物:

1、社會背景下的富二代

紈絝子弟敗家型在「富二代」中很普遍,起碼佔50%。很多民營企業家在打拚創業中吃了很多苦頭,就不願意讓子女吃苦,而不爭氣的兒女們倚仗父母在社會中的地位肆意妄為,對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揮霍如雨,他們愛出風頭,也最容易出事,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2、社會背景下的月光族

網友在天涯論壇發帖稱自己每月生活開支太大:自己和妻子都是80後,生活在海口,有個不到一歲的寶寶。雖然自己不抽煙喝酒也不泡吧,老婆也在家看孩子,一周去一次超市,但每月生活成本太高,總覺得錢花得太快。最後,該網友將7月份的月開支賬單掛在了帖子上,花費竟高達八千多元。

3、社會背景下的時尚拜金族

在社會背景的誘因下極其容易引發拜金主義,當然這也與財富和經濟活動的符號化也有一定關系。如今的金錢在社會上代表也象徵意義的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致使產生了一群崇拜金錢的人群。

Ⅸ 求尼采所處時代社會大環境及背景(十九世紀末期)

十九世紀末期的歐洲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社會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了包括法國在內的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整個社會處在追逐利益的競爭中。就連處在藝術之都的法國人的想像力也受到資本主義物慾論的刺激。只要看看正在營造中的,只求高度,無太多用途的「形象工程」 埃菲爾鐵塔就一目瞭然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貧富的巨大差別。整個社會處在矛盾叢生的對抗中。緊張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步伐使那些隨時可能失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感到強烈的不安與焦慮。「梅歐在他的書中曾經寫到,在西方最早對工業文明的進步性表示懷疑的人就是一群藝術家。如果說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是以理性分析和邏輯推理來看待這個世界的,而藝術家,則是以心靈的直接感受來看待這個世界的。他們是一群敏感的人。而且心靈感受往往早於理性分析和邏輯推理。所以還在人們盛贊工業文明的豐功偉績時,藝術家們就已看到了其黯淡的另一面。」

建議你看幾本書
華盛頓·歐文的《見聞札記》不錯。
歐洲文學史(第2卷):19世紀歐洲文明,這個也不錯。
http://..com/question/14124073.html?an=0&si=3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