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遊研究的意義
A. 旅遊行為研究有什麼意義
首先, 你要復認定什麼制事旅遊行為?
為自己的旅遊目的而付出的行為就是旅遊行為。它涵括的內容非常廣泛,旅遊途中的吃、住、行、娛樂、購物、攝影等等都是旅遊行為的范疇,研究這些內容肯定是對相關的企業和國家制定旅遊政策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B. 旅遊的目的和意義
旅遊的目的
1.忘記一個人
2.期待一個與之心動的伴侶
3.美麗的邂逅
4.放鬆且找回自己
5.心在路上
6.尋找一種靈感
7.釋放工作生活中的壓力
8.為了父母或是為了孩子,實現他們的一個心願
9.無目的,單純地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旅遊的意義
旅遊是人們放鬆自我、調節緊張工作生活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越是繁忙,旅遊越是凸現魅力,而今天,自助旅遊讓你享受旅遊過程中最本真的快樂,讓你細細體味情感的含蓄與細膩,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成了拍照、購物和放鬆的代名詞。旅遊,不存在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故事,只有數碼相機留下的缺少情趣與細節的機械影像。
自助游它更重視游的過程,既「旅遊的過程和旅遊的目的地同樣重要」。要求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探尋旅遊的本真,進而實現旅遊本質的精神回歸。對自助游者而言,旅遊不再是購買一些紀念品,拍幾張照片,而是要帶回來一個故事。將自身置於一個遙遠、偏僻、陌生的世界,參與當地人的生活、體驗新奇的民俗,這種經歷的深度和質量比參觀任何大牌景區都更有吸引他們。
旅遊是人的天性,旅途是天才的搖籃。只有在旅途中,人類的天才智慧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這就是旅遊人生的特殊意義。當今社會,現代化和城市化正在扼殺人類的天性,割斷了自然的紐帶,囚禁了人類的靈魂,精神錯亂,性情浮躁,智慧泯滅,感覺麻木,於是,返璞歸真,嚮往自然,這就成為人類的本能需求。在旅遊過程中,置身於天地之間,融會在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宇宙之間波瀾壯闊的旋律,在氣勢磅礴的生態流中獲得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只有在廣闊的生態旅遊中才能實現人類靈魂的自由!
在旅途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發現,心曠神怡,離塵絕俗,生活的改觀,人生的超越,進入一種新的境界,創造一種新的狀態,在平凡中升華,塑造偉大的人生品格,這就是旅遊的人生價值。
旅遊一定要有目的和意義,真正的旅行家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偉大的抱負。由此可見,旅遊是一種高品位的人生活動,沒有文化積累和思想准備,沒有精神境界和藝術修養,沒有足夠的歷史地理知識,所謂旅遊的意義就無從談起。真正的旅遊是一種偉大的人生體驗,旅行者不一定是偉大的人物,偉大的人物一定是偉大的旅行者。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世上沒有不愛江山的英雄,唯有江山之美可以鑄造英雄的魂魄!
在旅遊過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激發靈感,孕育思想,培育豪情,創造奇跡,在旅途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在旅途中實現人生的升華,這就是人生之旅的偉大意義。走出家門,來到遠方,為什麼要浪跡天涯?因為我們的靈魂在尋找家鄉!
旅遊已成為許多人的時尚。不少人在富裕之後,把錢花在旅遊上。這反映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追求也有了質的提高。怎樣玩得好、玩得痛快,成為一些人的目標追求。不過.大多數人可能認為旅遊就是遊山玩水,是有錢人的時尚。其實不然也。那麼,旅遊的意義何在?旅遊的實質何在?
其實,旅遊和事業緊密相連。「游歷」、「游學」、「遊宦」這幾個詞人們並不陌生,這都是由旅遊衍生出來的。旅遊不僅僅是消遣和娛樂,旅遊更是一種學習。可以說,旅遊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鍛煉的過程、陶冶的過程。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採掘各種各樣的知識。通過旅遊,可以使我們提高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身體,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事業心;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和意識。單獨旅遊,可以鍛煉堅韌不拔的毅力扣性格;集體旅遊,可以培養團結友愛的品質和相互幫助的團隊精神。
有人說,旅遊好是好,就是太苦太累。在家百日好,出門一日難。我說這些人是葉公好龍。他們實際上不懂得旅遊的樂趣,把旅遊簡單地看成是遊山玩水。比如,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能從所到之地得到一些對自己對社會有用的東西,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歷。在旅行過程中,開展或是參加的各種主題游活動,就很有利於培養人們的品質,把旅遊融人對人的培養、對人的塑造的教育活動中去。
C. 黑龍江省旅遊發展問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大力發展我國的旅遊產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旅遊產業是新興的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是,旅遊產業能耗低,創造附加值的能力強。因此,可以說發展旅遊產業,也就是發展國民經濟。黑龍江旅遊服務正在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服務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也是新形勢下各國經濟競爭的焦點。隨著世界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邊境跨國旅遊業成為各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加快國內外旅遊經濟產業的發展,促進黑龍江旅遊服務的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體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落後,只有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旅遊市場在21世紀將進一步擴大,其不斷發展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不斷得到開發;旅遊產品結構不斷完善;旅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旅這些都為游的大環境逐漸優化,旅遊市場的擴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入境旅遊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將會繼續擴大,亞洲是中國的最大客源市場,出境旅遊的發展速度很快,隨著一批高收入者的隊伍不斷擴大,中國的出境旅遊將有一個大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節假日的延長,閑暇時間的增多,必然會極大的促進國內旅遊的發展。假日旅遊的火爆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發達國家發展旅遊業的經驗表明,旅遊的大眾化、普遍化便開始迅猛發展,我國已經接近於這一臨界值,說明我國的大眾旅遊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旅遊市場是發展旅遊事業,獲得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對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D. 旅遊消費行為學研究對旅遊目的地營銷的意義
只有對旅遊消費行為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後,旅遊目的地才能了解到市場需求、消費者旅遊習慣、消費方向甚至於個人喜好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對於景區景點制定營銷策略來講,將更為科學,也更具針對性和競爭力。 其實這方面的研究不僅直接影響到營銷策略的制定,對旅遊目的地線路規劃、旅遊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意義也十分重大!(原創答案,非拷貝復制)
E. 旅遊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增強體質:生命在於運動,人體內部的各個器官都在進行著維持生命的不停止的活動。如果人的活動減少,組織器官和整個機體就會衰萎,抗病能力下降,而適當的活動,尤其是經常參加旅遊運動,可以促使體內各個器官的組織機能狀況更為良好,從而使人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提高。旅遊者在遠足跋山涉水之中.活動了身體筋骨關節,鍛煉了體魄,使人氣血流通,利關節而養筋骨,達到了增強體質的目的。
增加知識:游風景名勝。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看一部實在的歷史,它能給人知識,給人力量,這是因為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地理環境,令人知識面為之一寬。尤其是我國歷史悠久、文明發達、遠古文化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古代工程、寺廟石窟、陵寢墓葬、雕刻繪畫、園林建築,以及革命文物和紀念地.遍布各地。踏著祖先的遺跡、欣賞古代匠師的藝術傑作、領略中華文明的輝煌成果,發尋古探奇之幽思、汲取精神營養.別有情趣。
飽覽風光:當人們投身於大自然、田園花草、溪泉潭瀑、深山密林,這一切一切的大自然奇觀,優美恬靜的環境,秀麗的山水風光。會使人耳目為之一新。身臨其境、解脫市井喧囂,進入清新意境.可盡情品領大自然的恩澤,享受山野情趣:或清夏避暑、沐浴和煦陽光,頤心養性。在開闊了眼界、鬆弛了緊張情緒的同時,又呼吸了大量新鮮空氣,對身體極有好處。
陶冶性情:在中華大地的青山綠水之畔,留下了數不盡的令人緬懷的遺蹤勝跡。再加上名人身後的紀念場所,名人筆下的山川風貌,以名人命名的景緻,成為分布廣泛的旅遊勝地。它們融匯了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顯現了歷史風貌、人物事業、山川景勝、造型藝術。寓強烈的愛國情操和豐富的知識內涵於覓古覽勝之中,並伴有濃重的審美情趣。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極大地陶冶人們的性情,使人們樂而忘歸,沉浸在身心愉快的海洋里。近年來,不少旅遊勝地、各種形式的游樂場所如雨後春筍,這樣又可把旅遊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從而使人心中的雜念盡除,煩惱頓消,充滿喜悅,無比暢快,達到「空人心」、「悅身性」的境地。
熱愛祖國: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異鄉情調,少數民族風土人情,諸如生活習俗、服飾打扮、節日活動、民居民宅、土特名產、鄉土風味,對於久居大城市的人們來講,無不具有引入入勝的魅力。此外,在我國上下5000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上,名哲先賢、科學巨輩、文藝大家、騷人墨客、政冶豪傑、軍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驅,層出不窮,以上的這些在不少旅遊之地均有顯現,使人們在看了這些以後。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特別是不少地方的用新技術裝備興建的現代工程,不僅是巨大的生產力,也是饒有興致的旅遊資源。身臨其地,目睹其宏偉氣魄和先進技術,會感受到社會的進步、時代的氣息,令人開闊胸襟、振奮精神,從而產生對偉大祖國的向心力。
F. 旅遊的意義是什麼
旅遊(Tour)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後綴—ism被定義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tour與後綴—ism和—ist連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旅遊者(Tourist)。
「旅遊」從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所以,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因此,旅遊的定義可如下表述:旅遊是人們為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的總和。
二、已有研究
1
、概念定義:
旨在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確定旅遊的基本特點以及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有時是相關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動區別開來。
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推薦的技術性的統計定義
旅遊指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並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旅遊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
G. 發展全域旅遊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有哪些
全域旅遊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點:
1、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創新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也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發展全域旅遊,就是要提升旅遊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遊發展空間,培育區域旅遊增長極,構建旅遊產業新體系,培育旅遊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協調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供需協調;有利於推動區域特色化發展,促進景點景區內外協調;有利於推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促進城鄉協調;有利於完善產業配套要素,促進軟硬體協調;有利於提升整體服務水平,促進規模質量協調。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能把生態和旅遊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遊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開放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更加註重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走全方位開放之路,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共享發展方面,實施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僅能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2、發展全域旅遊是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015年,國內游達40億人次,人均出遊接近3次,旅遊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出遊方式上,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一個區域的旅遊質量,不單單取決於旅行社、酒店、景區的服務質量,而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全域整體優化旅遊環境、優化旅遊全過程,配套旅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和旅遊服務要素。當前,一些地方旅遊市場秩序混亂與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目標不相適應,旅遊產品和以廁所為代表的公共服務及交通等基礎設施供給與爆發式、井噴式增長的旅遊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企業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與廣大遊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適應等問題,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遊來解決。
3、發展全域旅遊是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發展全域旅遊可以加快城鎮化建設,有效改善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促進大城市人口向星羅棋布的特色旅遊小城鎮有序轉移;可以聚集人氣商機,帶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副產業加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行業聯動發展,為城鎮化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能使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市民化。發展全域旅遊,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進農民在家就能開闊視野、提升文明素質,加快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4、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當今世界,美國、西班牙、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巴西、印度、南非等眾多國家紛紛實施旅遊國家戰略。我國旅遊業發展之初,主要是用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現在遊客更加希望在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發展全域旅遊是順應旅遊業發展新趨勢的有效途徑,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
希望可以幫到你,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雲途智旅。
H. 現代旅遊的現實意義
參考:
現代旅遊業的發展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一直保持著較高速度的發展,尤其進入20世紀9 0年代以後,全世界每年旅遊者人數和旅遊收入的增長速度均超過10%,旅遊業發展的前途非常 光明。然而20世紀旅遊業的超高速發展並不僅僅帶來成群的遊客和繁榮的經濟,也帶來了成堆的 問題。旅遊業一直被稱為「無煙工業」、「朝陽產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各產業中發 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在人們回歸自然奔赴鄉村的時候,環境旅遊已成為現代旅遊的重要形式。所謂 環境旅遊就是發生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旅遊活動的總稱。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發展十分迅猛,市場潛 力巨大,因此許多城市已經把發展環境旅遊業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環境旅遊業也是發展我國現代旅遊業的先決條件。1發展現代旅遊業的基本條件旅遊業雖說是低門檻、低投入的第三產業,但是要想成功地把其建設成為 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1.1旅遊環境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刺 激了人們對於野外空間的需求。回歸自然的旅遊方式被看做是醫治城市病的良葯,良好的環境質量 已成為強大的旅遊吸引力。在環境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一個地方如果沒有高質量的自然環境 ,哪怕旅遊資源再好,也不可能成為旅遊勝地,所以要發展現代旅遊業就必須把環境搞好,良好的 旅遊環境是發展現代旅遊業的先決條件,也是首要的條件。1.2旅遊產品的開發旅遊產品的內涵 和外延極其豐富和廣泛,很難簡單地用一般產品的分類方法加以明確界定。有些事物與現象今天還 不能列為旅遊產品,但難保今後永遠不會被列為旅遊產品;有些事物與現象對於一部分人有吸引力 ,也許對另一部分人沒有吸引力。旅遊產品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旅遊產品的復雜性;所以 旅遊產品的開發不僅要遵循一般產品的共同規律,而且應考慮其特殊的規律。首先,旅遊產品的開 發既要重視「有為」,更要重視「無為」。其次,旅遊產品開發既要「求實」,也要「求虛」。再 次,旅遊產品開發主要是一種產品的創新。最後,開發旅遊產品要注意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同時在旅遊產品開發時,必須注意遵循以下四個原則:①環境效益原則,②因地制宜原則,③經濟效益原則,④社會效益原則。1.3開發能力與效率一個國家要想成功地進 行旅遊開發,必須注意旅遊開發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將資源盤活,市場做大,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 大的回報。一是現有的經濟結構的改善,經濟開發程度越高和經濟越健康發展越有利於旅遊開發的 成功。二是旅遊接待設施的現狀和潛力。這是旅遊開發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遊效益。三 是交通便捷性,要能夠讓遊客來得容易走得輕松。四是旅遊開發的容量。五是地方政府管理和引導旅遊業發展的行政能力和水平,既要規范旅遊從業者的市場行為,又要疏導客流使其有序運行。2現代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模式2.1政府主導型模式就是按照旅遊業的自身特點,在以市場為主配置資 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爭取旅遊業有更大的發展。政府主導型模式的主體是政府 ,基礎是市場。各級政府與各級旅遊管理部門和各類旅遊企業之間形成多重交叉組合的相關關系。 雖然它們在市場中的職責、分工各不相同,但市場的運作、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它們共同協作,由此 構成一個完整的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體系。政府主導型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觀念主導、政策主導、管 理主導和資金導向等方面。實現政府主導型模式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和完善旅遊法制體系,使旅遊 管理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將旅遊管理部門納入政府部門序列,提高和擴大其許可權和職能,以適應 旅遊業大發展的需要;開征旅遊稅;增加宣傳促銷的投入等等。2.2市場需求型模式就是根據旅 游市場潛力協調各環節旅遊商品供給者之間的關系,使得他們在時間上、地區上協調地提供旅遊服 務,使得旅遊者的需求充分得到滿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 平也大大提高,這在很大意義上促進了現代旅遊業的大發展。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必然要尋 求精神生活上的滿足,而一些城市卻由於嚴重缺乏傳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從而只得大力發展各種 休閑娛樂設施來滿足需求。同時,自身的都市文明和經濟引力向這些城市以外的區域輻射。它的最 大特徵就是旅遊業的起步是在城市自身休閑娛樂需求的作用下成長起來的,雖然市場需求旺盛,但 是旅遊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滯後於需求的增長。因此今後要加大人造景觀的建設、城市環境的改良、 旅遊服務設施的提高以及服務的多樣化,盡快地把巨大的市場需求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2.3 經濟新增長點模式就是通過確定旅遊業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緩 解目前的就業壓力,提高國有經濟的活力。與其他行業相比,旅遊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優勢在 於:一是市場前景廣闊,是永遠朝陽型產業。二是創匯能力強,換匯成本低,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 優勢。三是關聯帶動功能強,能直接或間接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四是提供就業機會多,並且就 業成本較低。五是擴大國際交流,促進改革開放。六是促進區域間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 選擇和確定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現實可行性,經濟增長點戰略也成為旅遊發展戰略體 系的一個重要方面。2.4資源主導型模式就是根據我國自身情況,因地制宜地合理開發旅遊資源 ,爭取更大的旅遊空間和更適宜的旅遊環境。傳統意義上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如優美的山水風光 、眾多的名勝古跡、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建築風貌以及典型的民風民俗等等。它們發展旅遊業 最突出的優勢就是擁有具有強大吸引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這是我們發展旅遊業的最有利最重要的 因素,屬於典型的「資源型」發展模式。總觀這類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明顯地看出,正是自然與文化 資源的獨特性和綜合品位,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同時基礎設施、接待條件以 及人文環境等方面的改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讓旅遊業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就必須採用 保護性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杜絕過度開發或不合理開發的發生,否則就會給旅遊業發展帶來不 可挽回的損失。2.5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旅遊業,除了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外,還要注重環 境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從而保證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旅遊和 旅遊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造成旅遊目的地自然環境的損害,並對其社會文化產生消極影響,這也正 是迄今為止人們對發展旅遊和旅遊業的利弊產生激烈爭論的主要原因。旅遊研究者和旅遊工作者對 此應有較清醒的認識。1989年,「各國議會旅遊大會」通過的《海牙旅遊宣言》指出:保護自 然、文化和人文環境的不受損壞,是發展旅遊業的一個基本條件。因此,重視和保護好旅遊目的地 的環境,是可持續旅遊發展的必然。《關於旅遊業的21世紀議程》指出:旅遊業必須在環境保護 方面採取行動,否則「可能對風光、野生動物、紀念物和建築物以及文化多樣性等造成無可挽回的 損失」,為此「從道義上講,旅遊業有責任帶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既反映了旅遊和旅遊業對環 境的嚴重威脅,同時也說明旅遊行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要對旅遊資源 和包括資金、原料、能源、技術、人才等在內的經濟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和大力保護,通過採取各種 有利措施,一方面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並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使經濟資源得到綜合利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旅遊和旅遊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戰略@龐海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系!武漢430060
@王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系!武漢430060 中國;;現代旅遊業;; 戰略 環境旅遊業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戰略之一。發展現代旅遊業就必需突破過去「就資源論開發」的傳統 思想誤區,但還需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因此應該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在實際操作過 程中,還應該注意可持續發展、投資負擔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問題。<1>魏向東主編.旅遊概論.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趙西萍主編.旅遊人力資源管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邸德海主編.旅遊管理信息系統.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4>歐陽斌.城市旅遊.城市發展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