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加強管理

鄉村旅遊加強管理

發布時間: 2020-12-28 15:25:00

❶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提倡綠色環保游 管理論文

在旅遊開發中,要貫徹生態意識,積極開發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綠色旅遊、環保旅遊和各種新型旅遊產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如餐飲結合本地特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在對土特產品的開發上,首先也要樹立環境保護觀念,不能把應保護的資源作為特產而出售。對違反者,要堅決打擊和取締,更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同時,對旅遊產品的開發也要有計劃性,不能竭澤而漁。
總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一項關系子孫萬代的系統工程,我們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建立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促進這項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有些地方甚至將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因此,許多地方都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業,掀起了旅遊資源開發的熱潮。但在以往的旅遊開發中 www.bfblw.com 畢業論文網,有些地方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對旅遊資源重開發、輕保護,甚至有的只顧開發、不管保護,使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遭到了破壞,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在看到旅遊開發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開發中對資源造成破壞、對環境構成威脅等負面影響,積極尋求保護性開發措施,堅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促進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只有走有效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發展道路,旅遊業才有生命力。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這一切,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將無從談起。同樣,旅遊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民珍惜和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❷ 如何管理好一個農業生態旅遊景區

人文資源占優勢的"觀賞+學習"模式
對於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佔有優勢的農業地區,我們就可以走這條觀賞加學習型的模式路線。例如桂北地區,通過挖掘桂北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文化、古代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歷史、鄉鎮"社日"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等民族活動將本地區的人文資源和旅遊作最優的結合。這種模式不但要求人們要認同當地農業文化充滿差異的地域性特徵,還要致力於為當地這些處於弱勢的文化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
農業文化旅遊資源是不能簡單地進行自然或人文的劃分的,它綜合了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的特長。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十里不同俗",所以這類地區在開發時應以農業生產勞動為核心,以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動產品、生活習俗與禁忌的開發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反應了當地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徵。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果實,可以讓旅遊者充分體驗收獲的快樂、了解生活習俗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活習俗及各種禁忌,以生動的形式與充滿想像的內容展示了農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從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農具的使用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農業文化每一點滴的進步,也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文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認識農具實際上就是認識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如果進行適宜地開發,應該可以成為絕好的旅遊產品。這些都可以進行觀賞性和學習性的開發。
農業旅遊(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紀首先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旅遊方式,是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結合催生的產物。"農業旅遊"一詞首先出現在世界旅遊發達的歐美國家。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遊。義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農業與旅遊相結合的專業協會。該協的主要功能是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這實際上標志著農業與旅遊業已經結合成為一個新形勢的產業。在義大利、奧地利等國興起的這種農業旅遊,之後逐步擴展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70-8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台灣陸續成為農業旅遊的開發熱點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大陸開始進行休閑農業的探索性研究和開發。
我國生態農業旅遊起步較晚。國家旅遊局推出"1998年華夏城鄉游"為主題的旅遊年活動,拉開了鄉村旅遊發展的序幕。2006年確定以"中國鄉村游"為主題的旅遊年,主題口號是"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2009年的"中國生態旅遊年",倡導"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這些舉措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旅遊發展,相機出現了以農家樂、度假村、野營地、休閑農村、生態農業觀光園、教育農園、民俗文化村、鄉村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旅遊。全國農業生態旅遊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消費方式。
折疊可持續
一般生態農業旅遊景區都處在城市的邊緣,交通方便,投資成本低,回報高,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折疊生態旅遊
生態農業旅遊給了人們接近大自然的機會,讓人們可以親密的和農業接觸,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城市已經成為主角,但是生態農業旅遊的興起給人們一種回歸田園生活的感覺。
折疊展望
農業生態旅遊是當今旅遊發展方向之一,具有強大的生機和廣闊的前景。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遊。義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現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我們對於生態農業旅遊的投入不斷在加大,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可以看出生態旅遊未來發展的前途是很大很好的
折疊趨勢
將是未來旅遊發展的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生態農業旅遊不僅有利於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也有利於帶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經濟技術的合作與交流,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帶動餐飲、旅館、交通運輸業、旅遊產品加工業、房地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業實現量的增長與質的飛躍。生態農業旅遊的開發還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生態農業旅遊被認為是全球性的"朝陽產業"。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時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舉措;是推銷名優特產品的重要途徑;是築巢引鳳招商引資的好契機;是加強城鄉交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新思路;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環境的重要一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

❸ 如何提升旅遊飯店的服務管理水平 論文 3000

如何提升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水平

清新的空氣,時令的果蔬,愉快的時光,這是鄉村帶給城市居民的享受,源源的客流,增加的收入,彼此的交流,這是城市居民給鄉村作出的貢獻。在國外,鄉村旅遊被認為是「鄉村和城市交流的一座橋梁」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也被認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資源是基礎,管理是手段,豐富的資源與完善的管理是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資源豐富而管理滯後,其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大打折扣,難於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隨著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其行業管理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顯著的作用,可以說,行業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方鄉村旅遊業的興衰與成敗。

近十年來,隨著象山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象山的鄉村旅遊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如東門漁村、白玉灣生態農業觀光園,影視城菜靈農庄、花嶴島、茅洋民俗文化村、部分農家樂等;鄉村旅遊既滿足了部分遊客的需求,也豐富了象山旅遊的內容;但鄉村旅遊經營的主體大多是當地農民,普遍素質不高,信息閉塞,觀念落後,知識缺乏,管理人才欠缺,管理欠規范,個別地方還存在欺客宰客等現象。因此,重視鄉村旅遊的行業管理,既是行業管理本身之所需,更是鄉村旅遊提質換檔之必須。

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概念

鄉村旅遊行業管理,通俗地講,就是旅遊行業管理在鄉村旅遊中的推廣與應用。旅遊行業管理,按照有關專家的解釋,就是「政府組織及行業組織通過旅遊政策、法規,引導旅遊發展方向,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范旅遊企業行為,達到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目的」。

二、當前象山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權威不足。縣風景旅遊管理部門作為鄉村旅遊的政府機構,權力小、地位低,在鄉村旅遊中難以成為管理核心,缺乏應有的權威。造成管理部門權威性小的原因:一是國家旅遊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二是鄉村旅遊中有關資質認定、項目審批、頒發營業執照等關鍵環節,縣風景旅遊管理局無權過問,經營中出了問題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調。

管理滯後。鄉村旅遊發展中普遍存在著重效益、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許多地方沒有制定具體的鄉村旅遊管理辦法,如鄉村旅遊目的地、住宿設施、餐飲飯店、從業人員等進入市場應具備的條件,市場監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行業管理缺乏依據,隨意性大,致使行業管理跟不上鄉村旅遊發展的步伐,造成鄉村旅遊許多項目未能納入行業管理的范圍。

欠缺統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只有各個部門相互配合、統一行動,才能有效管理好旅遊市場。但由於受本位主義的影響,各個部門和鄉鎮(街道)之間相互協調、配合不夠默契,難以實行統一管理,致使旅遊市場出現問題後,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比較嚴重。

三、提高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對策

1、提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威性。旅遊行政管理部門作為主管旅遊的政府機構,除現有的職權外,根據旅遊行業管理及鄉村旅遊市場監管的需要,應適當擴大一些行業管理職權。如重點景點和重大旅遊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權;鄉村旅遊飯店和餐館的審批權;鄉村旅遊景點(線路)的審批權;旅遊價格審批權;牽頭組織開展旅遊市場的監察權等等。此外,加大旅遊行政執法力度,提高旅遊質量監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遊消費者保護機制,扎實做好旅遊投訴服務工作,依法維護旅遊經營者和旅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來樹立行業管理在旅遊經營者和遊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在目前國家旅遊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旅遊市場中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無法查處的情況下,要管住、管好鄉村旅遊市場,僅僅靠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需要縣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必須要走旅遊專業執法和聯合執法相結合的路子,且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使二者結合的辦法成為一種制度化的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模式。

3、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一方面,建立舉報制度。旅遊行政部門開設鄉村旅遊舉報、投訴熱線電話,隨時受理有關鄉村旅遊開發、經營及服務等方面的舉報和投訴。在鄉村旅遊村落設立舉報箱,實行舉報獎勵制度,使監督公開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強化新聞監督。利用新聞媒體信息面廣、影響面寬、輿論強大的特點,對旅遊經營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曝光,藉助新聞的力量實現行業管理的目標。

4、加強行業協會建設。行業協會是旅遊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遊市場體系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健全的旅遊市場體系及市場運行、管理機制,離不開行業協會。一方面,政府和旅遊行政部門要賦予鄉村旅遊行業協會一定的權力。行業協會是獨立於政府的一種社會中介組織,是平等的法律主體,有權力參加政府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和法律活動。對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可讓行業協會參與政府的一些行業管理職能,讓行業協會以協會名義代替政府部門組織開展各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行業檢查評比活動等。這樣,可以增強行業協會的權威,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對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的培訓。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大都為當地農民,缺乏行業協會相關知識和業務技能,通過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觀念,提高他們的組織領導水平和協調能力,讓協會真正起到政府、經營者、市場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只能提醒督促,最終還得協調其他部門解決。

5、加大培訓力度。要進一步規范調整提高鄉村旅遊接待的整體水平,首先要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旅遊服務意識,就必須進行教育培訓和強化培訓,這是增強鄉村旅遊業整體素質的重要一環。因為一切旅遊活動都是圍繞著遊客進行的,圍繞著遊客的吃、住、行、游、購、娛來進行安排的。鄉村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約束的習慣,與旅遊接待服務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反差,因此,必須進行素質培訓,並通過定期舉辦旅遊技能培訓和教育,提高鄉村旅遊整體的接待服務水平,並在掌握服務技能中強化服務意識。

在對素質培訓的同時,加強對旅遊業務知識的培訓。從業人員對旅遊業務知識的缺乏和不足,勢必影響遊客對鄉村旅遊的整體感受。因此增強旅遊業務知識的培訓,也有利於旅遊從業人員更好地了解當前旅遊業發展的形勢和趨勢,從而謀求鄉村旅遊新突破,使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唯有發展才能不斷為社會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使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是解決諸多矛盾的有效途徑。現在,象山的鄉村旅遊還處於發展初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過行業管理的監督檢查,確保經營者守法經營,不斷改進經營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增強鄉村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作為行業管理的主體應當全面把握鄉村旅遊的發展情況,並運用行政、稅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適度抑制過快行業,扶持發展滯後行業,確保資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協調發展,整體推進。通過運用行政、法律及經濟手段,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范經營者行為,以達到提高象山鄉村旅遊服務質量、增強經濟效益及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00九年四月三十日

❹ 嘉興市紫金山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嘉興市紫金山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是2017-03-2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回資或答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澉浦鎮紫金山村團結組。

嘉興市紫金山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424MA29F1WM7X,企業法人顧潘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嘉興市紫金山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旅遊景點的開發;農業觀光旅遊服務;果蔬採摘;初級農產品、水果批發、零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嘉興市紫金山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❺ 什麼是生態旅遊區以及生態旅遊區遊客管理的概念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
生態旅遊,十年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開花,紅火得很了。傳統的山水風光游,把大自然作為消費對象,雙方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既花錢享受自然。而生態旅遊則對大自然充滿了尊重與關愛,雙方是一種平等的,朋友的關系。人在欣賞自然的美色的同時,也在聆聽自然的呼聲,關注和思考著環境問題。這是一種肩負著社會責任感的全新的旅遊方式,即融入了環境教育,又有利於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生態意識,生態理念與生態道德,是生態旅遊的核心。以下筆者將從什麽是生態旅遊談起,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並從法律角度探討其健康發展的相應對策。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
(一)、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內涵
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而且必須是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遊資源為代價,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的享有同等旅遊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認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並且,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是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森林生態旅遊除了給人們提供一個觀光,度假的空間外,其實也是一個環保教育的「大課堂」。旅遊者通過觀賞森林生態系統奇特的五種形態,群落結構,呼吸新鮮空氣,飲用潔凈的泉水,從而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成語循環,認識森林保護物種,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和改良區域環境等多種功能。森林裡的每棵樹,每隻動物,每條消息,都是極具雄辯力的環保「活」教材。而只有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才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達到經濟的良性循環。然而,森林生態旅遊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對旅遊業,林業的發展市場潛力很大。相反,如果發展事務,也會帶來環境的災難。因此,在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遊的同時,要注意不要講傳統旅遊的發展經驗生搬硬套。因為森林生態旅遊從目標,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樣:森林生態旅遊以保護生態為主,並非追求最大利潤;森林生態旅遊的受益者除遊客和經營者外,還有附近的居民,當前的經濟,未來居民,未來經濟;環保是森林生態旅遊的核心,只能有選擇的滿足遊客需要;傳統旅遊不同程度上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森林生態旅遊則以改良生態與發展旅遊經濟緊密結合。
生態旅遊的產生是人類認識自然,重新審視自我行為的必然結果,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生態旅遊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價值的綜合體現,是以良好生態環僅為基礎,保護環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消費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於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過參加生態旅遊活動,實現與自然的交流,滿足精神消費的需要,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旅遊融休閑和科學區及教育為一體,需要依靠科學高標准進行規劃和管理,對管理者,遊客,導游和經營者都有較高的要求。
(二)、我國生態旅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據考證,中國生態旅遊始於舜,盛於唐,宋,即我國生態旅遊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種產業則是近代的事,即生態旅遊,尤其是森林公園建設,則是一項新興產業。森林公園的澗流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游覽,觀光,度假,健身,科學考察,探險等多種形式的森林生態旅遊場所。我國具有開展森林生態旅遊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茲1982年我國在湖南誕生了第一個正式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幾張家界森林公園以來,只1997年底,我國建立了92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鼎湖山,長白山,扎龍,神農架,西雙版納,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還有列入《國際濕地公約》重要濕地名錄的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青海鳥島,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濕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以國有林場為依託建立了一批國家森林公園,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大部分森林公園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務體系,不少森林公園已成為我國新的旅遊勝地,年接待遊客5000人次以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發展。
根據《中國林業「九五」計劃和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旅遊事業的總體規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以森林公園建設和開展特色旅遊為重點,依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增強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國森林公園將發展到2000處,面積達到1900萬慶,使森林公園真正成為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地。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是較短,目前尚未發展中國家旅遊開發模式。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遊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時,粗放式的開發。開發種種開發,請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黃龍還劃地一開始退化,面色。如再不採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岩溶胡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旅遊冬天開發利用還處於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已發現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開發。開放後又不控制遊客人數,過多的遊客加速了洞內沉澱物氧化。一些洞口開得過大,過長,加速東內外空氣對流,人們呼出二氧化碳氣體破壞了岩溶洞環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遊資源。許多地方在開發這一旅遊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不亂殺,有的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遊客,使不少珍惜品種瀕臨滅絕,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愛護野生動物,應成為生態旅遊的得一項重要內容而給予重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於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築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四季常綠的雲南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由於大搞毀林形式開荒,以林為能源,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的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遊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壞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遊人大量集中於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調查顯示,在已經開展旅遊的保護區中,僅有16%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有的保護區連一台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根據科學監測對遊客數量進行控制的保護區僅佔20%,一些保護區已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甚至有23%的保護區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遊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里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遊現狀調查顯示: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旅遊資源退化。
由於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和城郊的一些風景區受到沖擊。有的地方在風景名勝區鄰近蓋工廠、辦企業、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有的景區對名勝古跡隨意修葺,在山林古剎安置電器設備,鋪設人造大理石、地磚,人工修整痕跡過重,與其"自然本色"極不和諧;有的景區不顧環境、條件,亂建寺廟、佛像和不倫不類的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遊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今天,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都面臨著人工設施和人工景觀過多過濫的問題,正是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景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據旅遊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准。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湘區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3,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准3.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並出現酸雨酸霧。我國水污染的范圍也在擴大,全國135條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條嚴重污染,其水質連灌溉標准都達不到,更談不上飲用標准了。如飲用滇池水源的地區,已成為昆明市傳染病和許多疾病的高發區。黃河斷流達266天,87%的河段水質達四級污染,尤其是近幾個月來,黃河幹流中遊河段遭到嚴重污染,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醬色的污水散發著刺鼻的異味,魚已死光,連澆地都不能用,對河南省沿黃河各城市飲用水造成危脅。這是黃河歷年來發生的最嚴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游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垃圾隨處可見,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遊客也留下了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致使那裡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開辦旅遊的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問題也是日趨嚴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氣污染。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我國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
通過了解西方國家的先進生態理念,我們看到了彼此的差距。可以說我國的生態旅遊還處於初級水平,還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盡管我國生態旅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應因噎廢食。我們高興地看到,國家旅遊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倡導,並確定1999年旅遊的主題為「生態環境游」,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勢必對我國生態旅遊事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為了使「生態環境游」活動取得時效,首先應本著積極的、科學的態度加以引導,加強管理,制定規劃和生態旅遊管理辦法;其次要對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區域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監測和疏導,把遊客數量控制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第三、應制定相關政策,確保一定比例的生態旅遊收入用於自然保護;第四,要加強環境宣傳和教育,讓遊客在旅遊中獲取生態知識,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把保護環境變成自覺的行動。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大方面: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大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改變那種認為「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合諧、有序、「天人合一 」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森林生態旅遊作為旅遊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還給一直以來發展基金匱乏的林業帶來一片生機,而森林生態旅遊同時也是一種與教育有的環保宣傳新形勢。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努力使生態旅遊的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做到依法建設,依法經營和依法管理;當前則要對那些如規劃或不按規劃要求亂開亂建並導致自然景觀資源被嚴重破壞的森林公園及生態旅遊項目進行必要的整頓,使其盡快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❻ 簡述對生態旅遊者常用的管理措施

一、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
旅遊者旅遊活動對環境影響頗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有必要對旅遊者的行為進行規范性管理。這種管理的基本目標是科學區劃分流和疏導遊人,合理確定與控制生態環境容量和經濟總量,避免生態旅遊區超負荷接待遊人。
(一)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的目標
1.促進旅遊者滿意度的提升
滿意度是旅遊者在生態旅遊景區停留游覽之後對整個游覽經歷的個人感知評判,該評判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景區的資源、景區的環境、遊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對遊客的管理可以促進上述四個方面的優化,從而提升旅遊者對生態旅遊景區的滿意度。
2.強化對旅遊過程的控制
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就是通過對旅遊主體實施全程式控制制和管理,將旅遊過程置於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證旅遊全過程的流暢性、安全性以及滿意性。對旅遊過程的控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對旅遊者個人行為的控制,其二是對旅遊者的流動規模和流動方向的控制。這兩個層面的控制都必須以整個生態旅遊景區統籌管理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對生態旅遊景區內的旅遊者實現合理的組織,避免因旅遊者擁擠而出現遊程中斷或暫停,保障旅遊者獲得最佳的空間感受和旅遊經歷,同時也確保管理者對旅遊全過程的安全性實施監控。
3.優化生態旅遊景區的經營效益
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從本質上看,是為實現生態旅遊景區效益的最大化。生態旅遊景區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旅遊者行為規范化來說,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的管理能夠減少因旅遊者不文明行為造成的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降低旅遊者對生態旅遊景區的巨大生態壓力,使生態旅遊景區中的生態環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對旅遊者進行事先的行為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旅遊者因不遵守規則而造成的意外傷亡事故,因此生態旅遊景區的管理有助於增加生態旅遊景區的社會效益。同時生態旅遊景區中旅遊者的安全也成為生態旅遊景區樹立品牌形象、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在生態旅遊景區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保障的條件下,景區形象和品牌較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的內容
1.規范旅遊者行為
規范旅遊者行為是指從道德標准出發對旅遊者的不文明行為加以糾正。生態旅遊景區中常見的不文明旅遊行為包括:亂扔亂刻,破壞公共設施,損害樹木,踐踏草坪,隨意給動物餵食,隨處吸煙和點火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視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在生態旅遊景區中由於旅遊者在新環境中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淡薄而時有發生。為此,生態旅遊景區應採取措施,對旅遊者進行行為規范。
2.對旅遊者實行環境意識教育
環境意識又稱生態意識,其核心是具有生態意識成分和特徵的環境倫理。生態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態知識、生態規律、生態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環境倫理、生態文化理論及審美知識等。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要使遊客真正懂得作為一個生態旅遊者,必須履行生態義務,奉行生態道德,提倡生態文明。
3.保障旅遊者安全
在自然型生態旅遊景區中,旅遊者的不當行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變成為事故或災難,因此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應該根據不同的生態景區環境為旅遊者提供安全行為的指引,避免因旅遊者行為不當而引發各種悲劇。
4.保護生態旅遊景區資源
保護生態旅遊景區資源主要可以分解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對旅遊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針對資源保護的措施,防止人為破壞。

❼ 旅遊商品在生態旅遊過程中應怎麼管理

商品在生態旅遊過程中,應該加強管理,不能隨便亂扔,比如說有一些消費品完了用完了就可以到處亂扔,這是不可以的,要加強管理

❽ 如何完善鄉村旅遊稅收管理

發展鄉村旅遊,推動 「成都休閑旅遊城市」發展 中共蒲江縣委辦公室 洪 萍 鄉村旅遊作為一種新型旅遊業,是以農業生產、鄉村風貌、農村生活與農俗風情為主要載體的特色旅遊,對擴大旅遊工作內涵,繁榮地區經濟,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實現「三農」目標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我縣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 (一)自然風光淳美。蒲江森林資源豐富,植被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松櫟林區的盆地西部馬尾松林、常綠樟、櫟林小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7.7%,其中景區80.9%以上,享有「綠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譽。由朝陽湖、長灘湖、石象湖、飛仙閣「三湖一閣」組成的150平方公里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被稱為「綠色天國」、「秀甲蜀西」。不僅有古鎮風光、田園景觀、茶園風情,還有秀麗的河濱走廊,形成了蒲江滿眼皆綠、處處皆景的宜人環境。 (二)歷史文化源遠。蒲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系宋代著名理學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將李家鈺的故鄉。人文歷史沉澱深厚,有摩崖造像51處,摩崖石刻造像418龕,內刻大小佛像5422尊,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堪稱成都第一。道教二十四治太清觀、漢代古鹽井遺址、古南方絲綢之路遺跡、西來古鎮等文化遺跡令人嘆為觀止。 (三)萬畝采橘景象醉人。蒲江是四川省生態農業示範縣、四川省無公害產品基地縣,適宜種植柑桔等各類水果。蒲江水果品種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主要種類有柑桔、獼猴桃、柚、葡萄等,一年四季均有鮮果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橘子紅了」鄉村旅遊主題活動,每年十月至第二年元月舉辦,我縣20多萬畝柑橘掛滿枝頭,漫山遍野一片金黃,到柑橘園觀光,免費採摘、品嘗柑橘,在果園附近的農家樂品嘗生態美食、品茗休閑,已經成為成都及周邊市民郊遊的首選方式。 (四)鄉村旅遊主題活動紅火。我縣鄉村旅遊主題活動豐富多彩。成佳茶文化節,每年4至5月在我縣成佳鎮舉辦,以成佳鎮為主的茶園面積達5萬畝,有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淀,遊人到茶鄉可體驗種茶、採茶、制茶、品茶、購茶等茶鄉文化生活,感受茶藝、茶經、茶道、茶技表演的濃濃氛圍。鄉村美食節,遊客盡情體驗滾南瓜、挑冬瓜、捉櫻桃雞等特色趣味農事活動,在健身步道上比賽登山,在生態農庄內採摘成熟的橘子、柿子;西來古鎮游,老街、河邊、榕樹下、戲台下,處處是尋古探幽的遊客;朝陽湖鎮二郎灘、飛仙閣,各地聞訊而來的垂釣愛好者在林蔭下靜心垂釣;石象湖花展,遊人們競相一睹亞洲最大規模的百合盛宴,在鮮花的海洋中放鬆心情。 二、我縣鄉村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縣鄉村旅遊資源雖好,但由於相關理論研究、規劃和政策指導滯後,存在很多不規范、不健全、待改善的問題,影響了旅遊地形象,制約了鄉村旅遊的發展。 一是管理相對滯後。鄉村旅遊的管理還不完善,有關部門缺乏應有的權威。在對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和引導上隸屬於多個部門,多頭齊管,不利於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內部,由於經營者基本上是由農民自己經營管理,企業內部缺乏強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辦法,由於種種原因,也沒能很好地貫徹執行。 二是鄉土文化提煉不夠。多數鄉村旅遊產品往往只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對鄉土文化內涵的開發;同時,所推出的鄉村旅遊服務項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飲的低層次服務上,而對於那些有很強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的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挖掘還顯得十分不夠,致使鄉村旅遊的游覽方式主要還是觀光旅遊,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的旅遊產品相對缺乏。 三是服務水平較低。雖然村民具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旅遊服務質量一定有保障。面對成批的旅遊者,僅有熱情好客之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較高水平的接待服務技能。但由於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未能跟上,鄉村旅遊的整體服務水平還較低,有待盡快提高。 四是開發意識不強。多數村民市場經濟意識較低,旅遊自主開發意識不強,習慣了等政府解決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所有問題。農民鄉村旅遊的自主開發意識不提高,必將影響鄉村旅遊開發建設的整體速度。 三、解決我縣鄉村旅遊發展所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以地域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的品位和格調。鄉村旅遊的開發必須依賴於區域自然景觀和農業資源,以鄉村背景為依託,科學、適當的加以旅遊化的包裝與鄉土文化的提煉和提升,使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重點抓好「三湖一閣——縣城——西來古鎮」旅遊精品線路、鶴山鎮梁江村——光明鄉金花村沿線、蒲桂路、蒲霖路沿線農家樂發展帶的規劃建設,豐富沿線的旅遊產品,形成全縣鄉村旅遊骨幹線路。並在這條線路上把潛在的農業和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就業率和收入,促使農業的多元化發展,使鄉村旅遊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點。 (二)以企業為載體,帶動鄉村旅遊發展。我縣農業內部三產混業經營企業已有幾家初具規模,如佳茗山莊,便是集茶園種植,茶葉加工,農家樂於一體的企業;醉園,是集釀酒、園林觀光和農家樂於一體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是採用三產混業的經營模式,有利於在發展第一、二產業的同時很有效地帶動三產業的發展,鄉村旅遊便可以企業為載體來大力發展。 (三)加強旅遊項目建設,豐富旅遊業態,促進鄉村旅遊快速發展。大力加快花樣年生態旅遊區、石象湖二期、雲上村莊—普羅旺斯綜合旅遊開發、朝陽湖5A景區、長灘湖旅遊區等旅遊項目建設,以此帶動周邊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我們還應促進旅遊相關產品的開發和產業發展,盡可能地適應旅遊發展需要,不斷豐富我縣旅遊業態。比如在成佳鎮,結合茶產業的發展,把遊客從單純的茶園觀光吸引到採茶、制茶等活動中來,變傳統「農家樂」為「現代休閑農庄」;在花樣年等重點旅遊景點,開發以網球、高爾夫等體育活動為主的旅遊附加產品,實現觀光旅遊向運動度假旅遊轉變。在提升檔次的同時,結合我縣實際,策劃包裝一批集田園風光、民俗風情和生態食品加工於一體的特色鄉村旅遊項目,將鄉村旅遊與城鎮旅遊、文化旅遊、城鎮旅遊有機結合起來。 (四)規范管理,提升旅遊服務「軟體」質量。設立專項培訓經費,對鄉村旅遊從業人員進行接待標准、禮貌禮儀、操作技能等的系統培訓,打造一支專業的服務隊伍。以優質的配套服務來吸引更多的旅遊者體驗農家生活。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在全縣總體規劃指導下,篩選出我縣鄉村旅遊的重點,因地制宜地編制好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和開發項目,確定幾個點位進行重點開發,與全縣的主旅遊線路相銜接,形成完善的鄉村旅遊網路。在規劃中,各鄉鎮的重點點位都要彰顯個性,差異發展,嚴防鄉村旅遊內容迅速泛化,產品同質化。同時,規范管理,在重點點位上堅持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授牌、統一收費標准、統一宣傳促銷,不斷提升旅遊「軟體」服務質量。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政府要用設立的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旅遊事業的發展,在試點的基礎上,扶持有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的鄉村旅遊。及早制定發展「鄉村旅遊」的扶持政策,加強與國土、工商、衛生、旅遊、財政、公安等部門及投資主體的溝通協調,在領取相關營業證件、稅收管理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優惠,營造發展鄉村旅遊良好的大環境。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鄉村旅遊的便利條件。

❾ 鄉村旅遊管理水平如何提升

先說硬實力,也就是基礎設施,鄉村旅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土味」,不管是建設過程中還是提升,都應該以保留「土味」為前提,深入挖掘本地區的特色,導入創新思維,形成適合市場需求的鄉村旅遊產品。軟實力方面也就是服務,旅遊靠口碑,所以服務建設不能鬆懈。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