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鄉村旅遊的生態環境
A.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星期六,我正無聊時,看見爸爸接到一個電話。爸爸打完電話,神秘地對我說:「兒子,想不想出去玩呀?」「當然想了!爸爸,我們去哪兒玩呢?」我興奮地大叫到。爸爸笑了一下,說:「暫時保密。」小氣鬼,爸爸你認為我笨嗎?到哪裡我不會看嗎?我在心裡暗暗想。不一會兒,爸爸的好朋友熊伯伯開車來接我們了,於是我們出發了。
汽車在高速路上飛奔著,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北碚的美麗鄉村嘉年華。啊,原來是這里呀,我早就想到這里來了,嗯不錯,太好了。
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帶有濃濃鄉土味的農舍。它們就像一個個草篷,站立在道路兩旁歡迎我們。掛在農舍邊上的紅燈籠正向我們招手,紅艷艷的辣椒也對我們點頭,圓溜溜的大蒜對我們微笑……它們像頑皮的小孩,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
走過農舍,我們來到了湖邊。美麗湖水上世界裡有一座水上浮橋,它宛如一條長龍,棲息在水面上。那一隻只快樂的小鳥,時而在水面飛翔,時而在橋上休息:飛翔時,如快樂的天使展翅高飛;休息時,如疲倦的孩子靜靜地睡覺。水面上矗立著一個個龐大的水車,好似巨大的風車在轉動。
出了嘉年華園區,我們又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鄉村葡萄園。哇,這里的葡萄真多呀!紫的像紫水晶,綠的像綠寶石,光滑圓潤。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澤,彷彿要流出汁來。我心喜若狂,可以大飽口福了。沖啊,我摘起一顆綠葡萄就往嘴裡送,天哪,太好吃了!酸酸甜甜的,我的心都醉了。爸爸遞給我一把剪刀:「兒子,快動手呀。」我左手輕輕托著葡萄串,右手拿著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葡萄串從枝條上剪下來。它們一個個晶瑩透徹,像可愛的小精靈,靜靜地躺在竹筐里,彷彿在說:「快來吃我們吧!」那我就不客氣了,我大口地吃著,汁水不停地流下來。只可惜,天氣太熱了,我不能呆在園里了,我要回到小屋去。在小屋裡,我慢慢品嘗著我的勞動果實,這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愉快而又難忘的鄉村之行就快要結束了,我還沉浸在鄉村美景中。我不禁為大自然的美麗而贊嘆,也為這創造美景的人充滿感激之情。我愛鄉村,我愛大自然,我更愛勞動創造美的家鄉人。
B. 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保護工作中應遵循什麼原則
(1)保護性原則。由於農村人文資源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在旅遊開發和建設中對資源應以利用為主,謹慎開發,堅持「少即是多」的原則。在旅遊開發時要盡量保持旅遊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不僅保護大自然的原生韻味,而且要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避免因開發造成「文化污染」。各農家生態旅遊熱點區域應建立環境監測網路,監測范圍主要包括重要景點保護區、分散游覽區等。內容涉及動植物生長繁殖情況,大氣、水體及土壤污染的潛在危險及地質災害等情況。
(2)承載力控制原則。即把旅遊開發和利用的強度、遊客進入的數量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自然與文化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符合當地社會道德規范,必須考慮當地旅遊承載力,使旅遊活動的開展不至於與當地道德、習俗、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沖突,如在特色景點要對遊客流量進行嚴格管理,以提高門票價格或限量售票形式,力爭把遊客量控制在生態環境承載力、社會承載力、設施承載力范圍之內。一則保證遊人最佳觀賞效果,二則防止遊人過多導致果樹採摘過度、草地枯死、土壤板結現象的出現,避免破壞旅遊生態,使農家生態旅遊健康、可持續發展。
(3)社區居民參與原則。保護和鞏固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吸引力;在讓社區居民從旅遊中收益、實現旅遊扶貧功能的同時,使其具有更加自覺保護的動力。
(4)資源和資源有價原則。應該貫徹「旅遊開發,資源有價」的原則,只有充分認識「資源有價」,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才能更自覺地去保護它;只有有償使用資源,使資源在被使用時獲得效益,才能使資源的保護有經濟支撐,才能減少粗放的、破壞性的開發,避免低水平開發和低水平管理帶來的對資源的破壞。
C. 農家生態旅遊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於農村而言,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必然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社會和經濟全方位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單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應使農業在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實現可持續性。
(1)經濟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體現在經濟增長、有效地利用資源和投資,這就要求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時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開發旅遊項目,有效管理農村資源,進而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結合旅遊業的開發,積極開展多種產業經營,向農業生產的廣度、深度進軍,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2)社會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體現在社會公平、社會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農業生產資源的過度開發,使人口與資源相對平衡;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保持社會安定,所以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要提高人們對其生活的控制能力,這一能力的提高要與人們的文化和價值觀相協調,並能維護和增強社區的個性。
(3)生態可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是指生態系統完整、保護環境承載力和自然資源,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氣環境,節約用水並減少水污染,維護耕地資源總量,維護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穩定,依照生態經濟規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生物資源,使生物資源不斷地更新,維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所以鄉村旅遊的發展要與基本生態進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資源的維護協調一致。
D. 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包括哪些層次
農家生態旅遊法律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1)生態旅遊法,是旅遊法律體系中的主體法;
(2)由國務院頒發或批准,由國家旅遊局頒布的條例、規定等;
(3)國家旅遊局在職權范圍內制定頒發的規章、制度、辦法等;
(4)地方政府或地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制定頒發的地方性生態旅遊法規;(5)我國政府簽訂且未作保留的有關生態旅遊的國際條約、參加的宣言等。
加強法制建設是搞好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和保證。目前,要在部門規章的基礎上,對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破壞行為進行防患和直接懲處並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要根據農家生態旅遊業發展需要,緊抓已經出台的規章制度的配套、完善工作,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能夠真正落實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
E. 如何處理好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F. 鄉村旅遊中生態環境破壞的例子
鄉村旅遊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依託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築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遊方式。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主要有以下觀點: 西班牙學者Gilbert and Tung(1990)認為:鄉村旅遊(Rural tourism)就是農戶為旅遊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遊形式。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OECD,1994,P.15)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遊,田園風味(rurality)是鄉村旅遊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與Oded Lowengart和美國的Ady Milman(1999)簡明扼要的說:鄉村旅遊就是位於農村區域的旅遊。具有農村區域的特牲,如旅遊企業規模要小、區域要開闊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等特點。 英國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認為:鄉村旅遊不僅是基於農業的旅遊活動,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旅遊活動,它除了包括基於農業的假日旅遊外,還包括特殊興趣的自然旅遊,生態旅遊,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探險、運動和健康旅遊,打獵和釣魚,教育性的旅遊,文化與傳統旅遊,以及一些區域的民俗旅遊活動。 國內有關鄉村旅遊的定義較多,何景明和李立華認為狹義的鄉村旅遊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G. 農家生態旅遊對環境有什麼重大影響
(1)農家生態旅遊有利於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農家生態旅遊活動的開展,當地社區和當地居民獲得經濟上的收益,掌握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和經驗,從而使整個農家生態旅遊取得環境營造,獲得經費的支持。而農家經營者在規劃人員和政府管理人員的幫助下,不斷學習知識、積累經驗,認識到良好的自然環境才是吸引城鎮居民的關鍵,無形中提高了生態意識;而在生態意識的長期作用下,農家經營者也將由單純追求經濟利益漸漸轉變為熱愛自然、保護生態。
(2)鄉村傳統文化在旅遊發展中得以挖掘和保護。由於生產率較低和市場銷路不暢等問題,農村很多手工產品被工業產品取代,很多傳統的生活方式也漸漸喪失。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能使這些瀕危的文化生態得以保存和延續,被淘汰的民族手工藝得到復甦,傳統農作方式以展示的方式部分保留,消失多年的傳統節慶活動重新紅火展開。
(3)不當的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會污染鄉村自然環境。鄉村社區一般較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大量旅遊人口湧入農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凈化,就會對水渠、河道產生污染,進而污染農田土壤、農作物;農家生態旅遊交通沿線,在黃金周、周末等高峰期,大量運載遊客的汽車會造成空氣質量超標,而很多旅遊公路兩側對綠化樹種的選擇也欠考慮,分布在沿線兩側的農田所受污染更為嚴重;大量旅遊者產生了大量代謝終產物,鄉村地域是否具備對這些代謝終產物的分解和吸納能力也需要認真研究;部分旅遊者不負責任的旅遊行為,會使大量不可降解物質進入鄉村地域。
(4)農家生態旅遊開發、發展中的不當理念沖擊鄉村人文環境。在農家生態旅遊的開發中,如果缺乏科學的規劃,往往會出現急功近利的盲目發展。不符合地方特色的人工景觀,盲目追求城鎮化和奢華氣派,造成與自然景觀不協調,破壞整體形象;功利性的旅遊文化發展觀,也容易造成對地方文化的扭曲,為了迎合旅遊者的獵奇心理,造成偽民俗化;而旅遊利益分布不公,也是鄉村新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在農家開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外來主流文化會對本土文化形成沖擊,造成本土文化的瓦解;大量農家參與到旅遊服務業中,會改變鄉村朴實、純潔的倫理觀和道德觀。這些都是農家生態旅遊中必須慎防的不利影響。
H. 如何加強農家生態旅遊區的環境執法監管
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嚴格執法。旅遊區管理經驗表明,強化跨內部門、跨行業、容跨地區協調管理力度,是實現旅遊區管理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賦予旅遊區管委會縣級人民政府職權,成立旅遊區綜合執法局,將公安、工商、物價、稅務、城建、交通、路政、林業、環保、質檢等職能由綜合執法局統一行使,實施綜合執法,聯合執法,既可以精簡機構,又符合旅遊區管理的特點,與發達國家的國際通行做法相一致。
另外,地方政府和農業、旅遊相關部門應認真學習有關法律、法規,並嚴格貫徹執行。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合理配備執法監管人員,進行全過程監管。在執法人員配備上,要選擇那些懂法律、懂政策、懂旅遊、懂管理、有高度責任感的人作為執法監管的專業人員。同時在林業、農業、環保、景區、景點等部門和地區聘任一批兼職旅遊執法監管員。在對生態旅遊環境保護的監管上,不單是對旅遊過程中環境保護的監管,更重要的是對過程前和過程後的監管。
I. 農家生態旅遊環境保護中可用哪些科技手段輔助
(1)使用替代能源。認真研究農村替代能源問題,提倡低污染、可循環的能源使用,是保護農家生態旅遊環境的一個重要科技手段。根據我國農村的現實,可以發展使用以下替代能源:
①太陽能。目前我國農村家庭利用太陽能的主要途徑為太陽能熱水器,但是利用比例相對較低,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利用太陽能相對普遍一些。太陽能的利用問題,不是農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問題,關鍵是家庭收入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在農家生態旅遊建設的資金投入上,應注重對太陽能設備的投資建設。
②生物質能。我國農村對生物質能的主要利用途徑為沼氣,沼氣作為農村的新型能源,與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構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模式。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的集中收集,在熟化過程中,經過資源轉換,產生人們生活所需的能源,即沼氣。沼氣生產的原料需由養殖業提供,進而推動了養殖業規模的發展。沼液、沼渣為種植業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料和生物殺蟲劑,減少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避免或減少了農業污染源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這些有機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土地,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同時,又改變了土壤的輸送度和透氣性,增強了土壤的抗蝕能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③風能。
(2)加強環境監測,建立環境監測系統。
(3)發展新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