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的要素
⑴ 在選擇民宿的時候,應該重點考慮哪些因素
民宿和酒店的概念有一些不一樣,雖然他們都是駐店式的服務,但是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民宿它更像是一種借住在別人家裡的一種感覺。就是他那裡的設備完全就和一個家庭的氛圍差不多。所以你去到那裡的時候,你首先要擺正好自己的眼光和態度。不要拿衡量五星級酒店的眼光去衡量民宿。
而且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根據價格的高低你也可以大概的一個民宿大概的質量。所以如果你想要有一個比較好的體驗的話,為考慮在承受范圍之內定價格高一點的民宿。
⑵ 廣東的特色民居建築是什麼
在廣東,遊客常常會被別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吸引,這是因為他們在欣賞嶺南建築之美的同時,也是在了解一段歷史,這為旅途增色不少。尤其是在廣府地區、客家地區、潮汕地區以及粵北山區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的鄉村之中,散落著不少各個時代特色的民居古建築。
▲連南南崗千年瑤寨的建築群
瑤寨依山而建,房屋層疊,堪稱世界建築奇觀,完整地保存著瑤族人古老的生活風貌。有古樸別致的吊腳樓,有凌空高掛縱橫交錯的竹水筧,有生火煙熏並舉的火爐塘,有下作牛欄上作儲糧的糧倉,還有原始的酒坊、豆腐坊、榨油坊。
⑶ 生態旅遊的基本要素:1、自然環境要素。 2、規劃和建設要素。 3、人才和管理要素
自然環境要素
●以自然為基礎;
●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
●向當地居民提供利益並為他們帶來更多的福利待遇;
●為旅遊者提供講解/學習的經歷;
●這種產品主要由小企業(集團)通過小規模商業提供;
●旅遊者和當地居民都有責任把對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要求盡可能少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
●強調地方所有權以及當地居民(尤其農村居民)的商機
規劃和建設要素
評價與監控旅遊的自然、社會、生物等方面的影響的方法包括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IEA)、環境影響管理(Environment Impact Management, IEM)、承載力構建(Estimations of Carrying Capacity, ECC)、可接受改變的限度(Limited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損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CBA)、與遊客影響管理(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 VIM)等。★★★★
檢測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發展是否達到理想的目標需要構建有效的指標體系來對其進行評價。這些指標應該是實踐可操作的、有助於預測生態旅遊發展狀況的、對各種時空變數敏銳的、並受正確的概念體系指導的指標。
生態旅遊的成功應該能反映出它能保護自然資源、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程度,能產生財務收益資助保護,能對當地的經濟發展、遊客與當地居民的生態與環境教育作出貢獻,繼而,營造一種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並讓當地居民廣泛參與到保護與發展問題中來。
在一種理想的生態旅遊情境下,當地社區、被保護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旅遊業也許以一種相互關聯的共棲的方式收益與每一方
發展生態旅遊,只需為旅遊者提供適度的、實用而衛生的食宿條件和導游服務等基本設施,但在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資非常巨大。
人才和管理要素
這個和很多企業與餐飲管理相結合 大徑相通
⑷ 構成農家生態旅遊的核心要素是什麼包括哪些內容
構成農家生態旅遊的核心要素是鄉村特殊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風土——特有的地理環境;
(2)風物——地方特有的物產;
(3)風俗——地方民俗;
(4)風景——可供欣賞的景色、景象、景觀;
(5)風味——地方特色建築、特色食品、特色服飾;
(6)民謠——民歌民謠和民間傳說故事;(7)習俗——地方特有的風俗習慣。
⑸ 鄉村旅遊景觀文化的表現內容主要有哪些
旅遊景觀的要素是指景觀內涵中各要素的構成。在鄉村旅遊景觀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構成要素:建築環境景觀要素;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非物質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輔相成,豐富地演繹著鄉村旅遊景觀的廣闊內涵。
要素一:建築環境景觀要素
鄉村的建築環境與城市建築環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嘩、污染與村落的幽靜、自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環境上具有明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鄉村范圍及周邊自然環境上,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體現出人們常說的「大尺度的生態環境」。二是住宅周邊環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進行了綠化,一般有古樹、小溪等,同時與樹木、菜地混為一體,也是我國山水畫的傳統主題,居住環境十分優美宜人。三是住宅和室內環境。傳統村落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而建築風格也因地而異。不同民族之間,在山區和平原之間都有極其明顯的差異。這些傳統的建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歷史。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風格的建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成為重要的鄉村旅遊景觀。
要素二: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
農耕文化生存景觀實際上更多還是以人類生存環境為中心的。為了謀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人類改造了大自然,並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印記。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農耕文化在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片黃土地上,景觀各異的生存痕跡記錄著人類前行的腳步,彰顯著人類無窮的智慧。自然、歷史、人文諸方面因素推動著社會前進的車輪,景觀的發展自始至終都貫穿了人類對生存的需求,從而形成了農耕文明不同發展階段人類在謀求生存過程中的多種多樣的農耕文化景觀。比如有碾子、石磨、風車,以及鋤、鐮、杴、撅、犁、樓、耙具、筐簍、扁擔、轆護、木製獨輪車等農具。幾千年來,土地在人們的觀念中就是生產作物,生產糧食、蔬菜、水果及其他農產品等。而現代旅遊景觀學認為,農田和土地都屬於景觀,屬於一種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觀。
要素三:非物質文化要素
除了物質要素外,非物質要素在村落旅遊景觀的要素構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遊景觀非物質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為和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大體上,構成村落旅遊景觀的非物質要素主要體現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如:宗教、藝術、語言、文字、風俗、民間技藝等。這些因素是村落旅遊景觀的無形之氣,其作用不容忽視;對它們進行研究,就可以透過景觀的物質形態表象,深入到旅遊景觀內部,使村落旅遊景觀設計研究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