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合旅遊的陵墓
Ⅰ 想去旅遊,去看看古代的陵墓群,請大家推薦下地方。
北京明十來三陵 特別推薦明十三源陵是明朝遷都北京以後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墓群。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它,景緻優美,規模宏偉,氣勢壯觀,風格古樸,典雅肅穆,以「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而舉世聞名,馳名中外。這十三處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崇禎(思陵)。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c7bdb010087na.html
Ⅱ 北京旅遊時說的十三陵是哪個十三個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專祖)、獻陵(仁宗)屬、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Ⅲ 陵墓考古 旅遊景點
中國地大物博,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博物館,每個地方都有出土墓葬。出土文物較多的有河南、陝西、北京、四川等地。什麼馬王堆、三星堆、乾陵、十三陵等等,數不勝數,建議你多看一些考古等方面的網站進行了解。
Ⅳ 陵墓旅遊資源的開發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
「葬」是指處理死者遺體的方式,「墓」則指埋棺之處。原始社會初期,人類並不掩埋同類的屍體,而是棄之於荒野。大約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類開始對死者遺體進行埋葬,一方面是出於對集體成員的關懷和對死去親人的眷戀;另一方面是由於靈魂不死觀念的產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現。在對靈魂的敬畏和對陰間生活幻想的基礎上,人們漸漸形成了對死人的崇拜。於是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以討好死者靈魂,由此產生了各種葬法。據考古挖掘證明,距今約18000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就已經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了。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宗教觀念進一步深化,對死者的安葬日趨重視,墓葬開始有了明確的制度,即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墓地發展為戶外氏族公共墓地。位於黃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遺址多數是土坑葬,其布局類似於當時人們居住的村落。而且許多公共墓地的屍骨頭部都朝著一個方向。
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中原地區,以土坑豎穴墓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還沒有明顯的墳丘。「文、武之兆,與地平齊」,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與地面平齊,上面無任何標志,也就是《易·系辭》提到的「不封不樹」方式,即墓地不起墳、不種樹。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墳丘式墓葬。土丘墳出現後,很快流行起來,墓地由「不封不樹」變為「又封又樹」、「大封大樹」,墳頭的高低大小、墳地樹木多少,成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種標志。墳丘出現後,相應有了墳和墓的字義區別:「墓(塋)」是地下埋棺之處,「墳」則是墓上的封土。
二、墓葬的地面建築
1.陵墓封土
自春秋出現墓上封土以後,墳不僅是墓的標志,而且成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帝王陵墓的封土規模宏大,稱為「陵」或「山陵」,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方上封土形
戰國時陵墓封土以方形為貴為上,所以至秦漢時帝王陵墓封土多採用「方上」形,即帝陵封土位於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夯築到一定高度,頂端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平頂,稱為「方上」。整個墳丘像被截去頂部的方錐體,猶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稱「覆斗形」。
(2)因山為陵形
漢文帝霸陵是歷史上第一座因山為陵的帝王陵墓,但形成定製始於唐代。利用山的峰巒作為帝王陵墓的墳頭,與「方上」封土陵丘相比,更加高大壯觀,更加堅固持久,從而更充分地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威嚴尊貴。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峻山為陵建造昭陵開始,因山為陵成為唐代帝陵的既定製度,也是我國重要的帝陵形制。
(3)寶城寶頂形
五代開始,南方的一些偏遠小國統治者陵墓封土為圓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潮濕多雨,方上形較難保持封土原形,為防止墳丘被雨水沖蝕,人們修建圓丘狀墳並以石塊圍護。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時,正式採用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變為「寶城寶頂」形。在地宮上修築圓形磚城,稱為「寶城」,磚城內填土,形成高出城牆的圓頂稱為「寶頂」。寶城前設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樓,就是「方城明樓」。明清兩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
2.陵園布局和祭祀建築
「陵」是帝王的墳墓,「寢」是帝王靈魂的起居場所,「廟」是祭祀和朝拜的地方,三位一體共同形成了陵寢。
(1)先秦時期
陵園可能出現於東周。初期的陵園,有的利用天然溝崖作為屏障,多數則在陵的四周挖掘壕溝或夯築圍牆。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丘外,沒有其他附屬建築,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至殷商時,王室已有自己的陵墓區,墓前有台基式建築,可能屬於「寢」的性質,另外還有祭祀祖先的廟壇建築。說明作為陵寢組成要素的「陵」、「寢」、「廟」,在殷商時就開始孕育了。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陵寢」出現在戰國中期,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顯示,陵園布局為長方形,四周有內外兩道牆,王陵位於陵園中部,在墳丘頂以及外兩側和後翼分別建五座享堂,也就是寢。
(2)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進一步完善了陵寢制度。陵園布局繼承秦國陵寢制度的同時,還吸收了其他六國的陵寢做法。陵園總體上是模仿都城宮殿規劃布局,充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陵園坐西朝東。內外兩重牆垣,高大的方上形封土位於內城中部。封土北是寢殿和便殿。
西漢繼承了秦代的陵寢制度並有所發展。陵園都坐西朝東,平面為方形,只有一道園牆。陵墓居於陵園中央。陪葬墓區在陵園以東,司馬神道兩側。東漢開始,陵園不建圍牆,並且陵寢改為坐北朝南,不在陵內設廟,而是在陵墓前建「石殿」,專供定時朝拜和祭祀用。同時在陵墓前建神道,神道兩旁列成對的石像、石馬。東漢開創的陵墓前建祭殿和神道兩側置石像的做法,為後代歷朝陵寢沿用並發展。
(3)唐宋時期
唐代陵寢規模不僅超過前代,而且布局更加周密。陵園布局模仿長安城規制,均坐北朝南,分三重城垣。整個陵園從前到後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陵墓和祭祀性建築,北為封土,前為獻殿(又稱上宮),是朝拜、祭祀的地方。供靈魂起居的寢殿和宮人、官吏居住的下宮在陵園外。第二部分為闕和神道,神道兩側有石人和石馬等石刻。第三部分為陵園前方兩側的陪葬墓。整個陵園布局以南門為正門,以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體現了面南而立、面北而朝的設計思想。
北宋帝王陵墓恢復方上形封土,陵園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但與歷代截然不同的是陵園都面山背水。因為北宋當時風水堪輿思想盛行,「趙」姓在五音屬角缺水,「吉方則要山高水來」,所以陵址要選在「東南地穹,西北地重」的地方,一改歷代帝陵居高臨下、倚山面河、置陵於高阜的制度,而是置陵台於地勢最低處,面山背水,諸陵均面向嵩山的主峰少室。南宋諸帝死後希望能歸葬中原,所有陵墓就沒有陵台和石刻群,稱其為攢宮。到了元代,沿用蒙古族潛埋的葬俗,不起墳冢,葬後亂馬踏平,不布設陵園。位於內蒙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在供奉成吉思汗靈寢「八白室』』的基礎上形成的紀念性陵墓。
(4)明清時期
明清陵園布局受到當時宮殿建築的影響,雖然繼承唐宋形制,但廢棄了上、下宮分離的格局,將各類建築集結在南北向的一條中軸線上。陵園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平面。陵墓和獻殿用牆分隔。前部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一進院落,以獻殿為主體組成二進院落。並取消了下宮建築,廢止了前面各朝宮人居留、侍奉的舊制,以突出陵寢朝拜和祭祀的功能。陵園的後部為陵墓,封土為寶城寶頂形。整個陵園充分體現了前朝後寢的宮殿建築模式。
三、墓室與葬具
1.墓室
(1)豎穴墓和橫穴墓
墓穴也叫墓壙,按照挖掘的方式可以分為豎穴墓與橫穴墓。豎穴墓是從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橫穴墓是先挖掘到一定的深度然後再橫向掏挖而成的土質洞室。漢文帝的霸陵就是典型代表。
(2)磚石墓
戰國時期,出現了空心磚砌築的墓室,在西漢晚期十分盛行,其中以卷頂磚室墓最為常見。在西漢時也出現了石結構的墓室,以磚石混合構造而成。漢畫像磚與畫像石上雕刻與彩繪的內容主要以表現墓主生前生活為主,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
(3)庭院式墓
唐代統治階級更加追求「墓如真宅」,地下墓穴成軸線延伸,依次為斜坡墓道、過洞和天井、前後甬道和前後墓室及小龕。多重過洞、天井的布局,猶如現實生活中的多進庭院。前後墓室則表現前為堂、後為室的思想,也反映死者的等級地位。該類墓葬在墓道、天井等處,均彩繪有大量的壁畫。
(4)仿木結構墓
宋代在繼承前朝磚石墓以及庭院式墓的基礎上,開始朝仿木結構墓室發展,利用磚石材料,在墓室的四壁、頂部,仿木構建築形式,做出倚柱、闌額、斗拱、柱頭枋、藻井等構件,門窗逼真,斗拱齊全,雕梁畫棟,紋飾彩繪,把宋代《營造法式》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
2.棺槨制度
棺槨是盛放死者遺體的葬具。「棺」是斂屍用具;「槨」是套在棺外面或繞棺四周的匣子。《說文》段註:「木槨者,以木為之,周於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槨的發展體現了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1)棺
目前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棺多是瓦制或石制,距今5000~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的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做兒童的葬具,在遼寧紅山文化墓葬中則多發現石棺。新石器時期已經出現木棺,但在商以後才普遍使用。
(2)槨
槨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較大空間再加的一層,用於在土穴之中保護棺木,棺槨之間形成的空間用來放置隨葬品。曾侯乙墓的槨室高為3.1~3.5m,用了3171根長木條,380m3的木料。槨室的製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就是制槨的木料全部採用柏木的姜黃木心,「題湊」則是指將柏木層層平鋪壘築在四周,而且木頭都朝內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這種槨室制度在西漢中期以前為帝王廣泛採用。漢以後用空心磚壘築的墓室,起到了保護棺木的作用,從而取代了以前槨的作用,原來的棺槨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後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層叫做槨。
3.隨葬品
(1)陶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生產的普及,使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包括各種生活用品、生產用具、武器以及裝飾品等,多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時期,隨葬品中還出現了陶制禮器。
(2)青銅器
商周時代,青銅器生產技術發達,為社會上層廣泛採用。並且青銅禮器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貴族墓葬多採用青銅禮器隨葬。青銅禮器主要包括酒器、飲食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並且成套配備。在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銅禮器重達10to秦銅車馬製作精緻,結構復雜,技藝精湛,比例准確,被稱為「青銅器之冠」。
(3)絲織品
我國是絲織業發達的大國,隨葬品中絲織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難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發現的商周時期已經有絲麻織品隨葬。漢代墓出土絲織品中包括絹、紗、綺、羅、錦等。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素紗禪衣重不足50g。
(4)玉器
古人認為「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因此葬玉成為重要的禮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現,「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認為玉器施覆於屍體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塊就成為死者佩帶的精美耳飾,晚期的良渚文化幾乎每個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環繞,玉璧、玉璇璣居中,形成「玉殮葬」。殷商的婦好墓出土玉器達755件,有琮、璧、環、璜、琥等禮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飾品等。戰國時期是玉器發展的最輝煌時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隨葬玉器。
(5)明器
所謂明器,又稱冥器、鬼器,就是專門為隨葬死者而製作的各種器物。所用原料多為陶、瓷、竹、木、石,所模仿的有禮器、兵器、工具以及車、船、倉、井、房屋、庭院、欄圈等模型以及人、獸等,大凡世之所見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了,它們大小和真人真馬相同,排列成軍陣,規模龐大,製作達到了已發現的歷代陶俑中的頂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溫釉陶器「唐三彩」,出現了分工齊全的各類三彩俑,包括鎮墓獸俑、儀仗俑、樂舞俑等,成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後逐漸流行紙扎明器,但不隨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時或之後焚燒。
四、墓葬石刻
1.石像生
古代陵墓,特別是帝王、諸侯、官僚的墓前,排列整齊的石刻人、走獸以及傳說中的怪獸,稱為「石像生」。功能是陵墓標記和驅邪,昭示墓主身份等級、墓前儀衛和表彰墓主功勛。以西漢武帝大將霍去病墓前石像生為最早的陵墓石刻,共有石像生44件,用巨石雕成,造型渾厚生動,最具代表性的是馬踏匈奴。帝王陵墓石像生從唐乾陵形成定製。
2.墓碑
「碑」的稱謂先秦時就已出現,但當時碑的作用與後世墓碑不同。它為一塊上端中間穿圓孔的大石板,圓孔叫作「穿」,立在墓穴旁,用來穿系繩索,把棺木緩緩放人墓穴中;或者立在公卿大夫門口,用來拴系牲畜;或立在宮廟里,用以測看日影作記時之用,石板上沒有文字。
大約在西漢晚期,人們開始在原先立於墓旁用以引棺的石板上刻寫文字,記述墓主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跡,還有頌揚和悼念的詩銘。形狀從一般的石頭漸漸規整,形成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組成的定製,成為真正意義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穿,頂端作方尖形稱圭首,作圓弧形刻上雲氣圖案稱暈首。由此,墓碑成為喪葬文化的組成部分,既是死者身份等級的象徵,又體現了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漢以後墓碑在此基礎上趨向完美。唐乾陵前的《述聖記碑》是墓碑的傑出代表。
3.墓誌
墓誌同樣是記載和歌頌死者的石刻,不同之處墓誌埋藏在墓中。它起源於東漢,魏晉以後普遍流行。早期為碑形,南北朝後期墓誌形成方形定製,由志蓋和志石組成,稱為一合墓誌。志蓋多為盈頂形,也有個別是龜形,刻有篆體標題。志石刻志文、志銘。志文以散文體,追述死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官職履歷、譜系,敘述和稱頌死者的生平事跡、才能、品行。志銘則用韻文體,用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稱頌。唐代以後還署有撰者、書者的姓名。歷代出土的墓誌中不少是書法珍品,又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第二節 古代墓葬的旅遊開發
一、古代墓葬的旅遊吸引因素
1.規模宏大的雙重建築
2.豐富多樣的墓葬文物
3.優越秀美的自然環境
如武則天和唐高宗的乾陵,山勢兀起,巍峨聳立,登高遠望,關中平原景色美不勝收。
4.墓主的名人效應
如名揚天下的岳飛墓早已是杭州西湖畔的著名游覽處。
5.綜合多樣的文化價值
二、墓葬旅遊資源的開發
1.墓葬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
墓葬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墓葬地面遺存物和地下建築、文物,吸引遊客,開展游覽觀光活動。在一些地面遺存比較豐富、進行了一定考古挖掘、歷史文物數量較大的墓葬區,由於能夠向遊客展示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旅遊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進行了考古挖掘,展示了從地上到地下明代皇陵的完整結構和形制,文物數量和種類都十分豐富,成為遊客北京之旅的必選景區。陝西的秦始皇陵雖沒有被開挖,但發掘了大型陪葬俑坑——兵馬俑坑,出土了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文物,其中,銅車馬號稱「青銅器之冠」,陶俑陶馬規格之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贏得「世界第八奇跡」的美譽,自從開放以來旅遊吸引力經久不衰。但絕大部分墓葬型景區,近年來旅遊吸引力都有所下降,原因在於文物遺存有限,文化內涵不足,開發展示方式單一。
2.墓葬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則
(1)擇優開發的原則
(2)文化展示的原則
(3)活動設計的原則
(4)適當修復、文物保護的原則
第三節 中外帝王陵墓
一、中國帝陵的設計理念
1.「生死如一」的基本思想
2.「仿照國都」的建築理念
3.「帝王獨尊」的指導思想
二、中國主要帝陵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贏名政,是我國封建社會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公元221年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也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帝王陵寢制度。
2.西漢帝陵
西漢11座帝陵中除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外,其餘9座都分布在陝西咸陽原上,一字排列,形成「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恢弘景象。除漢文帝霸陵「鑿山為陵」外,皆「穿土為壙」,地面夯築高大的「方上」形墳丘,底部長寬約為150~170m,高約為20—30m。漢代盛行厚葬,墓中隨葬品極其豐富,葬具是「黃腸題湊」,葬服是「金縷玉衣」,華麗無比。西漢帝陵多設置陵邑,一方面為了供奉陵園,另一方面是遷徙關東大族、達官巨宦,以便強本抑末,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漢武帝茂陵是規模最大的西漢帝陵,陵園周長1688m,封土高46.5m,遠超過西漢帝陵30m的定製。陵園東側有大面積的建築遺跡和陪葬墓群。依漢代之法,每年天下貢賦的1/3陪葬入陵,漢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陪葬品數量十分巨大。
3.唐代帝陵
唐自公元618年建朝至907年滅亡,共歷21帝,其中19帝陵墓在陝西關中平原,又因為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於乾陵,所以又稱關中唐十八陵。唐帝陵區西起高宗乾陵,東至玄宗泰陵,沿關中北山分布於6縣境內,綿延長達lOOkm。唐代實行皇戚功臣陪葬皇陵制度,其中以唐太宗昭陵最多,為167座。
4.宋代帝陵
北宋帝陵分布在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與洛河之間,陵區范圍東西約lOkm,南北約15kin。陵區旁有皇後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孫和名將勛臣數百人,形成龐大的陵墓群。陵區南對嵩山少室,北據黃河天險,東邊群山綿亘,西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認為是「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
5.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的賀蘭山麓,東西5km,南北lOkm,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營建於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陵園的地面建築早在蒙古人亡國時全部被毀。西夏王陵的營建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但自身特點仍十分明顯,如出土石像屈膝而坐似負重狀,造型奇特。
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共15座,除分布於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帝陵外,其中13座集中在北京昌平縣的天壽山南麓,通稱「明十三陵」。基本布局是以明成祖長陵為中心,各陵分列左右,共用一條神道和陵墓石刻,是中國皇陵史上的創新。
7,清代帝陵
清代先後共12個皇帝,除了溥儀沒有帝陵外,其他11個皇帝的帝陵分布在3個陵區,即沈陽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縣的「清東陵」和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三、國外著名王陵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我國對古埃及方錐形法老陵墓的稱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羅河西岸,從開羅附近的吉薩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帶,有近100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約建於公元前27世紀。它由230萬塊石材砌成。在大金字塔周圍分布著其他王室成員金字塔,構成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著名的斯芬克斯像,即獅身人面像,它用一整塊巨石雕塑而成,再加上匍伏在前的兩條前腿,總共73.5m長,象徵人的智慧和獅子勇猛力量的結合。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以東195km的古都亞格拉城的西邊,亞穆爾河南岸。泰姬陵是莫卧兒帝國第5代皇帝沙吉汗為其愛妃泰姬·瑪哈爾所修的陵墓,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泰姬陵園呈長方形,周圍紅沙石圍牆。整個陵墓用白色大理石修築,其底層是7m高、95m長的正方形壇座,寢宮居中,高74m,下為八角形,上為穹頂,內分5間,中央宮室內大理石圍欄中置放大理石棺。壇座四角有4座高40m的白色大理石3層圓形尖塔,在塔頂可以俯瞰全城。整個陵墓呈現典型伊斯蘭教建築風格。
第四節 歷史名人陵墓和獨特墓葬形式
一、歷史名人陵墓
1.孔林
孔林又稱「至聖林」,在山東曲阜城北1.5km處,是孔子的家庭墓地。據史書記載,孔子殞後葬在此處,經歷代帝王不斷賜田,至清代已達200hm2,孔林牆周長7km,古木參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儀成群。經萬古長春坊,即至孔林大門至聖林坊,在洙水河北建有享殿、楷亭、駐蹕亭等主要建築,享殿後為孔子墓,東為孔鯉墓,南為孔僅墓,成攜子抱孫布局。孔墓牆外為孔氏後裔墓地。
2.岳飛墓
岳飛墓位於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棲霞嶺下,岳飛廟的西側,墓前建有墓門,前有「盡忠報國」照壁,墓周古柏森森,石欄圍護,正面望柱刻「正邪自古同冰碳,毀譽於今判偽真」一聯。在墓門下跪著鐵鑄的秦檜、秦王氏、張俊、萬俟高4人像,墓門刻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警世楹聯。南北兩廂為歷代碑石長廊。
3.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東郊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1926~1929年修建。整個陵園平面呈警鍾形,建築群依山坡而建,層層遞升,依次為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祭堂中為孫中山坐像,周圍刻有《建國大綱》和事跡浮雕。墓室球形結構,中為大理石墓壙,置放鐫有孫中山卧像的石棺。陵園總面積3000hm2,林木面積2133hm2,藍天白雲之下,蒼松翠柏之中,白色的大理石和蔚藍色的琉璃頂建築,構成十分和諧典雅、庄嚴雄偉的畫面。附屬建築還有音樂台、光華亭、水榭等。
二、獨特的墓葬形式
1.天葬
天葬也稱鳥葬、露天葬等,盛行於藏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中,藏語稱之「吐垂傑哇」。通常在人死後將四肢捆成一團,用白氆氌蒙起來,停屍數日,置於空房祭奠。由死者後代背到家門口,再請天葬師將屍體背到天葬場。家人和親友隨天葬師送至十字路口後,一兩位親友跟隨天葬師去天葬場照看。到了天葬場後,喇嘛誦經擊鼓、煨桑供神,吸引鷹鷲,天葬師在天葬台上肢解屍體,切肉砸骨,摻上糌粑供鷹鷲啄食,以吃光為吉利。
2.懸棺葬
懸棺葬又稱崖葬、崖洞葬,是一種將屍體置人棺內,凌空懸掛或放置於懸崖峭壁之上的葬法。這種葬俗大約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周時已經流行,歷代都有。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慶等地區,其中四川珙縣、廣西左右江、福建武夷山最為集中。福建武夷山的懸棺葬一號、二號船棺葬,距今約3400~3800年。懸棺葬大都選擇在臨江面海的懸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達幾百米。懸棺葬神秘而奇特,有些懸棺是如何放置懸崖之上的,至今還是個謎,因而吸引了眾多遊人的關注。
3.塔葬
塔葬是指佛門高僧圓寂後,將遺骨放入佛塔中的一種佛教獨有的墓葬形式。知名的佛教寺院均有墓塔,但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最為有名。塔林位於寺西少溪河北岸,現存自唐以來的磚石墓塔230多座,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佛教文化和古代磚石建築、雕刻藝術的具體表現。山東長清縣的靈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高僧,也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
Ⅳ 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最新排名是什麼)
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1 黃帝陵
2 乾陵
3 秦始皇陵
4 明十三陵
5 成吉思汗陵
6 漢陽陵
7 清東陵
8 西夏王陵
9 茂陵
10 橋陵
Ⅵ 為什麼忌諱和景點的陵墓拍照
人們在享受旅遊的好時光,除了玩得開心,還要特別注意旅遊照相的相關禁忌: 1.不要與風景名勝中的陵墓為背景合影. 與陵墓為背景合影,可能會引起某種不適. 2.不要隨便與他人合影。北方某旅遊景點請一長相酷似偉人的人坐堂,不少遊客於是頻頻與他合影。後來該坐堂的人不幸過世,結果不少與他合過影者那一段時間都不少過。旅遊外出時,要特別謹慎與陌生人合影,防止自己的運勢下降。 3.踏青旅遊不要與千年老樹、百年老屋合影,道理不說自明。 4.不要在高壓線、牆角邊等拍照,否則會給自己帶來難解的煞氣。有一些朋友在野外取景時,會蹲在牆角邊拍照;有時也會將高壓線收進景框內,殊不知這是犯了忌諱。 5.謹慎與過世的家人墓地合影。清明節時去掃墓,一些朋友出於對悼念親人的緣故,與自己親人的墓碑合影,豈不知一些鏡頭包含了他人墓地,結果可能會有不妙。因此要謹慎再謹慎。 6.三人合照有講究。過去畫師會拒絕把三人畫進圖內。據說中間的合照者受到左右兩旁的朋友排擠。因此我們在旅遊拍照時,最好避開三人一起合影。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最好在兩側的朋友拿衣物照相,以示還有人員要加入拍照。 7.不能在塔的正下方拍照,其實這是往往被遊客朋友忽視的。因為塔的正下方就是被壓制住的感覺,塔是用來鎮妖的。與此相關的是,如果我們到了某寺廟,切記,不要與寺廟的佛像合影。 8.女人懷孕後慎重外出旅遊。記住,旅遊不能在陰氣很重的地方照相,比如無人居住的空屋、僻靜的屋苑等。這不僅對大人不好、對胎兒更不好。 9.不要與很久年代的衣物、家居合影。一些人到故宮玩,往往趁工作人員不注意,偷偷溜進去坐在皇帝或大臣用過的椅子上拍照,甚至還想上龍床拍照。或者穿上太監穿過的衣衫拍照,如果得逞,那麼麻煩很可能隨之而來。 10.夜遊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不明物體會入鏡與你合影;對於突如其來的物體,要謹慎拍攝。一些人以為是UFO,又是拍攝又是攝像,往往可能UFO沒拍到,而其他東西卻給你帶來麻煩了。 照相不僅是給我們留下一段難忘的歷程,也不僅僅是一門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正確的照相地點、時間,明白旅遊照相的禁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玩得開心、游得愉快,讓自己快快樂樂每一天。
Ⅶ 古代陵墓的旅遊價值有哪些
建築、工藝品、古物、歷史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內容。
去過明十三陵的都知道
Ⅷ 秦始皇的陵墓在哪裡,去西安旅遊的話最好去哪裡看看
1.秦始皇陵墓在西安市東35公里的臨潼區。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火車站售票口前面)坐游5(306)路到兵馬俑下。
提示:游5(306)路車輛擁有標準的外形。灰色黃海大巴門徽上印製著「西安公共交通總公司」標志,前擋風玻璃頂端有「306工人先鋒號」標志,風擋上側印有「緩堵保暢」字樣。司乘人員身穿的公交制服,右臂上有藍色標識的星牌。每輛車都按規定路線行駛,車上會有乘務員按標准進行普通話和啞語報站,用英語進行沿途景點介紹。正規游5等車時要排隊上車,到車上才買票,尤其是不會提前售票,不售往返票。廣場上有很多游5(306)路黑車,千萬不要坐,以免上當。
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通票(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百戲俑坑博物館、石鎧甲博物館。博物院內交通不收費,即遊客乘坐院內交通工具不再收費)。
2.其它必去的景點:
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大雁塔(安置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大雁塔北廣場(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最大的水景廣場)、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出土文物精品藏地)、明城牆(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鍾樓(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鍾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鼓樓(比鍾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25年歷史)、大唐芙蓉園(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唐朝盛世的皇宮)、西安漢城湖(西安漢文化、水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點)、西安半坡博物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華清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行宮別墅)、大唐華清城(人文景觀的歷史遺跡)、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陪葬陶俑)、兵諫亭(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藏身處)、臨潼博物館(地方誌歷史博物館)、驪山(被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烽火戲諸侯的「烽火台」;紀念西安事變的兵諫亭;紀念女媧補天的老母殿)、法門寺(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之處)、法門寺博物館(收藏、展示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珍貴文物之處)、乾陵(唐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永泰公主墓(武則天之女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武則天之子懿德太子)、章懷太子墓(武則天之子章懷太子)、漢陽陵(漢景帝劉啟和皇後王氏的合葬陵,到漢陽陵博物館必看幻影成像)、大唐西市(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中心)、書院門步行街(古文化一條街)、鍾鼓樓廣場(西安市中心廣場)、都城隍廟(明朝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回民街(西安回民聚居之地和回民小吃街)、西安事變張學良公館舊址、西安事變楊虎城公館舊址、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舊址。
Ⅸ 我國有哪些舉世界盃矚目的帝王陵墓旅遊勝地,請舉5~6個例子
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唐乾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東陵、清西陵,沈陽清關外三陵。
Ⅹ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景區旅遊需要注意什麼
這個主要國人素質,還有看你信不信陰陽那些,就舉個例子我之前去過明十三陵回— 定陵 ,這個是新中國建國後答首個官方考古挖掘的,現在可以進陵墓下面去參觀,我認為陵墓畢竟陰寒之地,多穿點,下面微微冷,還有最好別拍照看看就好,我看到有很多人往那個皇帝的龍椅上扔錢,把椅子都快蓋住了,我覺得哈,這個玉龍椅陪葬品,已經是死人的,而且你往一個死人的椅子上扔錢是什麼寓意,人們往往都寄往更美好的未來,一個已經入土陰間他的所有東西都是不能用的看看就行了,你往上扔錢是想讓他快點帶你走么,真是無語,還有也不要留下任何記號,想著我來這得刻個什麼,一是文明禮儀,二是你在墳墓中就不怕以後會沾上什麼,所以去旅遊就是好好看,了解古代的文化遺跡,也是給自己增加閱歷,個人想法,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