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談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談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發布時間: 2020-12-26 12:32:40

A. 急求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的論文參考文獻

1/35
【題 名】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景區公司成長模式研究——以天龍旅遊開發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例
【作 者】李樂京 陳志永 梁玉華
【刊 名】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263-6265

2/35
【題 名】以六大轉變推進我省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 者】紀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題 名】25年來秦俑館旅遊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
【作 者】孫根年 薛剛
【刊 名】乾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題 名】山東省旅遊飯店人才對策深層透視
【作 者】孫鳳芝[1] 秦緒霞[2]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題 名】從概念到實證:中國旅遊研究的未來
【作 者】馬聰玲
【刊 名】旅遊學刊.2007,22(3).-6-7

6/35
【題 名】西部旅遊企業高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業時代.2007(6).-104-105

7/35
【題 名】中國六大遺產地旅遊非線性成長及比較研究
【作 者】孫根年 吳曉娟
【刊 名】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07-111

8/35
【題 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研究
【作 者】強亦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S).-43-44

9/35
【題 名】成長期的自助旅遊與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6).-657-660

10/35
【題 名】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生命周期成長研究
【作 者】何喜剛 高亞芳
【刊 名】開發研究.2006(5).-85-86,73

11/35
【題 名】旅遊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龍源期刊網記者問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絲綢之路.2006(9).-66-73

12/35
【題 名】試論環鄱陽湖旅遊成長三角的構建
【作 者】馮淑華
【刊 名】商業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題 名】甘肅省旅遊產業中的市場成長問題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48-51

14/35
【題 名】制度、技術、管理:中國旅遊產業化成長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3).-90-94

15/35
【題 名】企業成長理論與我國旅遊企業並購的路徑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區經濟.2006(4).-195-196

16/35
【題 名】旅遊與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題 名】數字化與企業持續成長的戰略選擇——以溫州旅遊企業為例
【作 者】汪升華[1] 劉洋[2] 顧文靜[2]
【刊 名】經濟管理.2006(3).-64-66

18/35
【題 名】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作 者】楊亞娟
【刊 名】農業職業教育.2005(6).-26-26

19/35
【題 名】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遊的思考
【作 者】於萍
【刊 名】蘇南科技開發.2005(11).-39-40

20/35
【題 名】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規律與體系
【作 者】譚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題 名】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徵研究
【作 者】聶獻忠[1,2] 張捷[1] 劉澤華[1] 章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題 名】我國旅遊企業並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遊學刊.2005,20(3).-48-52

23/35
【題 名】淺析假期旅遊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作 者】鄧宇凡
【刊 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25(1).-59-60

24/35
【題 名】旅遊社營銷中心的成長檔案
【作 者】韓陽
【刊 名】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5(04X).-22-23

25/35
【題 名】推動旅遊學科發展與中國旅遊產業共同成長——著名旅遊學者杜江教授評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題 名】旅遊業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研究——以成長中的「泛珠三角」為例
【作 者】秦學 張偉強
【刊 名】思想戰線.2005,31(2).-128-133

27/35
【題 名】基於戰略聯盟的旅遊企業組織創新
【作 者】張顯春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28-29

28/35
【題 名】淺議旅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國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題 名】國外自助旅遊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
【作 者】易曉春
【刊 名】編輯學刊.2004(6).-72-76

30/35
【題 名】區域旅遊業時空演變形式與機制探析
【作 者】秦學 鄒春洋
【刊 名】學術交流.2004(11).-83-88

31/35
【題 名】旅遊市場呼喚品牌和聲譽投資
【作 者】符國群
【刊 名】銷售與市場.2002(01S).-31-31

32/35
【題 名】制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
【作 者】賈生華 鄔愛其
【刊 名】旅遊學刊.2002,17(4).-19-22

33/35
【題 名】城市旅遊空間成長及其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分析
【作 者】卞顯紅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3).-30-35

34/35
【題 名】實施六大戰略 培育支柱產業——關於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思考
【作 者】薛榮哲
【刊 名】山西旅遊.2001(6).-4-7

35/35
【題 名】過渡區旅遊空間成長初步研究
【作 者】衛旭東
【刊 名】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3).-223-225,229

B.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歷程

近年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前來我國旅遊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游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枚舉的名勝古跡。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樸歸真的願望的「回歸自然」的旅遊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旅遊事業建設若沒有如此豐富的田園風光極濃的資源,簡直難以想像能吸引國內外如此眾多的遊客。因此,筆者認為,鄉村旅遊資源堪稱我國旅遊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潛在的優勢不容忽視。旅遊界的有識之士應該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引起足夠重視。

一、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的意義

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事業不斷發展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幾點現實意義:

1.豐富了我國旅遊資源。鄉村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遊資源,如森林公園、奇峰異嶺、河流水庫、牧場冰山、農村風光,自然保護區、多民族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名勝古跡,無數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和美術工藝品寓於民間。蘇州是我國主要的旅遊城市,以「東方的威尼斯」而著稱世界,蘇州周圍的江南水鄉,河網縱橫,稻浪千重,新型樓式農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跡散布鄉間,鄉情濃郁的吳歌依語,鄉韻十足的吳女綉袋等,使蘇州古城顯得更加迷人。失去這鄉村景觀的烘托,蘇州城將大失光彩。可以講,在蘇州的旅遊業中,鄉村是構成整個吳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發展旅遊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使蘇州旅遊更具有魅力。

2.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疏散遊客。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布不擁擠,旅遊活動空間大,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許多旅遊城市已出現「人滿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蘇州等旅遊熱點情況更為突出,蘇州旅遊高峰時,每日遊客已逾25萬多人次,一些名園如拙政園、留園、西園等遊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間猶如進入擁擠的商場。西安的兵馬俑館、北京故宮、頤和園、杭州靈隱寺、西湖等處情況亦然。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筆者認為發展這些地區鄉村旅遊堪為良方妙策。鄉村的遊客容量比較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遊環境,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遊客,減緩旅遊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如浙江富陽的「農家樂」,新安江的「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項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廣闊的塞上草原發展草原旅遊,使遊客通過旅遊領略到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鑒。

3. 為振興農村經濟開辟了新途徑。旅遊業號稱「無煙工業」,是創匯的主要渠道之一。當前,由於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有相當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鄉鎮企業要撤銷或調整,當地的經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鄉村旅遊,可以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在旅遊開發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鄉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特色的農村資源來發展鄉村旅遊業,將對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產生重要作用。

4. 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遊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遊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貝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遊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發展鄉村旅遊可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5. 發展鄉村旅遊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遊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遊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遊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湧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煉和培育起一批旅遊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我國鄉村旅遊資源的內容及特色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由於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山鄉雲纏霧繞,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鄉平疇沃野、水網交錯,棉海稻浪菜花飄香;海鄉依陸臨海、海闊天高,陽光海浪沙灘迷人;內蒙古草原的牧鄉,地勢坦盪,羊群如雲;大小興安嶺的林鄉,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氣魄宏大……另外,我國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在鄉村自然景觀表現上亦更加豐富,如廣東、四川盆地的蔗鄉,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的果鄉,長江中、下游的竹鄉,江、浙、皖、閩的茶鄉,華北平原的棉鄉,新疆吐魯番的瓜果之鄉等無不以其鄉村風光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中外遊人。

2. 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我國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各地鄉村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如雲南的傣鄉、貴州的苗鄉、廣西的壯鄉、湖南的瑤鄉、海南的黎鄉、新疆的維鄉、浙江的畲鄉、西藏的藏鄉等都具有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景觀。這些少數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熱情奔放、或含蓄內在,或以種植為主,或以游牧為生,或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或以獨特的生活習慣世代繁衍生存。這些為旅遊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再以盛行於我國鄉村傳統的節日為例,漢族有春節、元霄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苗族有「趕秋」,彝族有火把節,壯族有歌墟,傣族有潑水節;伊斯蘭教有開端節、古爾邦節等,五彩紛呈,令人神往。傳統的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潑水節,貴陽苗族四月八,內蒙古蒙族的「那達慕」,麗江的龍王廟會等都是深受中外遊客歡迎的鄉村民情風俗旅遊資源。另外,盛行於我國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摔跤、賽馬、射箭、鬥牛、盪鞦韆、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3. 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我國的鄉土文化藝術古老、朴實、神奇,深受中外遊人的歡迎。如盛行於我國鄉村的舞龍燈、舞獅子,陝北農村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廣西的「唱哈」會,里下河水鄉的「盪湖船」等膾炙人口。我國廣大鄉村出產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倍受遊客的青睞,如天津鄉間的楊柳青年畫、濰坊年畫,貴州的臘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邊,以及各種刺綉、草編、竹編、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遊人歡迎。我國鄉村自古以來流傳有各種史詩、神話、傳說、故事、笑話、軼聞,引人入勝,耐人回味。流傳於雲南民間的阿詩瑪、壯鄉的劉三姐、內蒙古草原上的江格爾、蘇南水鄉的沈七哥,都能使遊客聽之動情,如醉如痴。另外,鄉村烹食風味獨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聞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稱,內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氣撲鼻,這些鄉村烹飪文化對廣大的外國旅遊者尤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4. 風格迥異的鄉村民居建築。鄉村民居建築,不但能給遊人以奇趣,而且還可為遊客提借憩息的場所。不同風格的民居,給遊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於受地形、氣候、建築材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民居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內蒙古草原上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雲南農村的「干闌」,苗鄉的「吊腳樓」,納西族的「井干」,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等可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使遊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國鄉村中還有眾多古代民居與建築,如安徽黔縣西遞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棟宇鱗次,布局精巧,磚石木雕琳琅滿目,堪稱鄉村古代民居之寶庫,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價值。我國農村還有許多古代工程、古老莊院、橋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縱貫蘇北江淮之間的古邗溝為吳王夫差所開,沿河阡陌縱橫、風車搖轉、相映成趣;四川秦漢時所辟的蜀道,穿行於川北山鄉崇嶺,廣植松柏,稱「翠雲廊」,壯觀而幽美;廣西侗鄉有一風雨橋,橋上建亭,形態奇特,也是鄉民貿易聚會之所,富有民族特色,為侗鄉一勝景。這些民居與鄉村建築等體現了當地的文化藝術特點,鄉韻無窮,令人叫絕。

5. 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於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遊者產生新奇感,並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水車灌溉、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織布、手推小車、石臼舂米、漁鷹捕魚、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趕鴨群、牧牛羊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富有詩情畫意,使人陶醉留連。

三、發展鄉村旅遊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問題是怎樣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目前存在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人們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把它作為一門新興產業而加以重視起來。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盡管鄉村旅遊業伴隨著整個旅遊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但在農村經濟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廣泛地為人們所認識。特別是那些農村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有的尚未開發,有的雖開發了,但缺乏加強領導,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缺乏宏觀指導,目前還停留在低層次的發展階段,巨大潛力遠未開發出來。

2. 鄉村旅遊資源雖有良好基礎,但在一個縣的范圍內,還缺乏一個整體的規劃。如縣內鄉村旅遊資源,應如何發展?投資估算和經濟效益預測如何?資金如何籌集?

3. 鄉村旅遊資源與當地鄉村經濟建設的關系、以及與市、縣旅遊部門的協調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如發展鄉村旅遊業必需同時發展旅遊交通,旅遊賓館、旅遊餐廳、旅遊通訊以及解決水、電供應等。又如鄉村旅遊業開發起來後,如何與當地市、縣旅遊部門合作,旅遊網路,做到城鄉結合,點線結合,組成最佳的旅遊線路,以吸引廣大遊客。

4. 鄉村旅遊業政策尚未配套。如保護政策、投資開發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扶持政策、稅收政策、鼓勵外商投資開發政策等。

5. 目前鄉村旅遊業服務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旅遊服務,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6. 缺乏商品意識。目前國內外發展旅遊業,其重大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旅遊業本身,而是「旅遊搭台,經貿唱戲」。而我國大多數鄉村旅遊景點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尤其是對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開發不夠。

四、開發我國鄉村旅遊業的構想

鄉村旅遊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必要制訂一整套發展計劃,包括長遠規劃和近期組織實施計劃。從長遠規劃來看,主題是大產業意識,把鄉村旅遊業與鄉鎮企業同等對待,也可積極引進外資,興建一批度假村,參與國際旅遊競爭。從近期組織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是各地旅遊決策者及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鄉村旅遊業,因地制宜,立足創新,循序漸進,辦出特色。在全盤籌劃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措施:

1.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發鄉村旅遊業,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必須領導重視。在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並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要把興辦鄉村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 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遊基礎。目前,我國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全面開發是不可能的,應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遊熱點附近的鄉村應加速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建設風格獨具的鄉村旅遊基地。

3. 因陋就簡,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資金來源是個關鍵。因此,廣開財源、廣集財路十分重要。但是,發展鄉村旅遊決不能東施效顰,與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錢鋪路。筆者認為,「土」才是鄉村旅遊魅力所在。應該因陋就簡,就土避洋,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以旅遊旅館為例,可利用鄉村民居形式,以現代生活設備為內飾,與自然融為一體,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客店,平原水鄉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間幽禪、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為旅館。在湖盪水網地區,亦可憩息於船樓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蓮、采鮮藕等,耗資不多,受益可觀。在鄉村旅遊點的開發建設中、亦應以土為本,避免與城市旅遊點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柵欄、草徑石道、獨木小橋等都可體現鄉村風貌。

4.注重特色,精心設計鄉村旅遊項目。旅遊開發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自我特色,這是旅遊活動能否吸引遊客的保證,也是旅遊經濟的生命所在。在設計鄉村旅遊線路及組織旅遊活動中,應將其放在首位。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主要是在鄉村文化景觀上體現出來,在旅遊線路的規劃中應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如無錫市根據江南水鄉風光和農家生活風情的特色,精心設計了鄉村民俗旅遊,讓旅遊者深入農村鄉間,觀賞水鄉畫境,體驗民情風俗,參觀村莊田園、耕作收割、養雞放鴨,節日歡慶等一切勞動生活,並讓遊客食宿農家、穿街走巷、市場,與農家座談,親自操作古老傳統的農具,與農民到田間一起勞動等鄉村生活,這一旅遊活動倍受日本和美國等國外遊客的歡迎。

5. 加強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持衛生、舒適,並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庄園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間草房」等;從行來說,鄉村旅遊的交通工具應有別於飛機、火車等大型交通工具。它應該適應當地自然的環境具備的靈活輕便的特色,它的設主應與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之為旅遊活動增添色彩。

6. 加強旅遊產品的開發,重視鄉村旅遊資源的保護。旅遊產品的開發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旅遊產品大多是一些無污染的輕工產品和手工藝品以及土特產品。因此大力發展旅遊產品能把發展鄉鎮企業與發展旅遊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但由於廣大鄉村農民對旅遊資源的價值認識不高,保護環境意識較低,使我國許多地區鄉村旅遊資源破壞嚴重。提高認識,廣泛宣傳,加強鄉村旅遊資源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多年來,古建築、古跡失修,森林的砍伐、圍湖造田、獵殺動物等人為破壞,嚴重破壞了鄉村旅遊資源,甚至使許多景觀瀕於絕境。由於現代耕作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古老的農具、耕作方式已成為鳳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保護,將會使鄉村旅遊資源逐漸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遊業是改革開放以後全面發展起來的

C. 浙江省鄉村旅遊發展現狀

現狀分析

在旅遊發達國家,觀光旅遊、度假旅遊、鄉村旅遊構成三大重要板塊,呈三足鼎立之勢。我國的鄉村旅遊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方興未艾。嘗到甜頭、得到實惠的鄉村紛紛擴大旅遊規模,有力的示範效應又使許多鄉村效仿跟進。借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各級政府非常關注「三農」問題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不僅是旅遊產業的重要板塊,而且是旅遊業反哺農村的有效的途徑之一。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於二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之後,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向著內容更豐富的休閑農業發展,即不僅提供農產品,而且形成一個具有田園之樂的休閑區,這種「農業+旅遊業」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擴大鄉村旅遊,又可達到提高農民收益與繁榮農村經濟的目的。

當前,我國的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都市圈地區,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早,發展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觀光農業園區和鄉村旅遊景區,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1998年,國家旅遊局把「華夏城鄉游」作為旅遊主題,使「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做農家人、娛農家樂、購農家物」成為農村一景,使田園農家樂、花鄉農家樂、果鄉農家樂、竹鄉農家樂、漁鄉農家樂、湖鄉農家樂等成為城市新寵;2004年我國的旅遊宣傳主題被確定為「中國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國旅遊宣傳主題定為「2006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進一步把我國的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推向高潮。

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走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既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結構效益,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了農業技術經濟效益;還建立了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了農業龍頭企業,提高了農業規模效益;同時,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實施農業精品名牌戰略,實現了結構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農民調富的目標。2005年,尚田全鎮農業總收入約1.6億元,而「彩色農業」就佔到了1億元,戶均約7000 元,「彩色農業」總收入比上年凈增逾1000萬元。

出遊便利,次數多,方式靈活,可採取分時度假。城裡人有閑,但閑不連續。從1995年開始,我國推出了「雙休日」制度;2000年開始實現了「 黃金周」制度。目前,我國全年的法定假日已達114天,約為全年的1/3。但這種休假是不連續的。隨著「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為了更好的休閑 」的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隨著假期的增多和延長,隨著帶薪休假、獎勵旅遊的興起,方便靈活、可分時度假的旅遊形式下定會越來越受到歡迎。而「農家樂」因多處城鄉結合部,恰恰能彌補這一需要。

以自住房進行經營,可根據營業需要進行改建或整修。我國的「農家樂」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經營的模式,大多還是以一家一戶為主,營業面積和內容等比較方便靈活。如添加人造景觀與娛樂設施等。

季節性較強。由於季節和農時的變化,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季節性。如花卉觀賞、瓜果採摘等。

至少具有三個實際價值:

1、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農家樂」的興起,開拓了農村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一是轉移了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農家樂」促使農民轉而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資源和綠色資源,就地發展第三產業,拓寬了勞動力轉移渠道;二是農戶收入增強,拉動了經濟的增長;三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鄉村風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農家樂」正是傳統農業延伸的新嘗試和農業自然資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農家樂」是城鄉文化的一個交匯點。「農家樂」的消費主體是城市工薪階層,他們是現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載體,「農家樂」必將加深城鄉相互的理解與認同,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勞動就業。

3、推進旅遊業的發展。「農家樂」是現代旅遊的一種新形式,它豐富了旅遊的內容,擁有其他旅遊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讓遊客了解農業生產活動,體驗農家生活氣息,享受農業成果,普及農業基本知識;它開拓了新的旅遊空間和領域,使遊客走進「農業」這一大世界,以減輕和緩解城市旅遊地過分擁擠的現象,從而推動了現代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存在的問題

(一)跟風模仿、棄土從洋

由於缺乏規劃,各地「農家樂」發展往往表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景象,從而讓遊客產生「審美疲勞」,讓遊客覺得「農味淡了」的感覺。而實際上,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一定要注重「農家樂」的特色開發,突出「農味」,反映當地多彩的鄉土文化、純朴的民俗風情和恬淡的農家生活,避免惡性競爭。

(二)惡性競爭、無序發展

由於「農家樂」發展歷史較短,業內統一規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數從業人員「半路出家」,不少農家樂「土法上馬」,熱情過頭,強行拉客,吃住安全無法保障,降價惡性競爭或抬價宰客現象時有發生。

(三)竭澤而漁、不顧後果

「農家樂」是富民產業,由於現在還處於發展階段。不少業主或政府部門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稅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養魚」,而往往不顧後果,竭澤而漁,有使「農家樂」旅遊被扼殺在搖籃的危險。

D. 發展鄉村旅遊產業都是指那些方面

鄉村旅遊具有的一般特點是:
1、鄉村性。鄉村旅遊活動發生於鄉村及附近地區,以田園風光,農事活動,農業技術,農業產品,鄉土民情等旅遊資源為依託。
2、參與性。鄉村旅遊重在體驗。
3、差異性。表現為地域和季節兩個方面。
4、目標市場是城鎮居民。
5、費用低。鄉村旅遊的成本低,消費價格低。由於大眾旅遊消費觀念的轉變、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政策與制度法規的推進,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

鄉村旅遊產業主體:
隨著鄉村旅遊市場需求的旺盛,我國鄉村旅遊這一產業也不斷的壯大。鄉村旅遊產業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個:
1、鄉村社區,鄉村社區的居民是鄉村民俗文化,傳統習慣,家事生產活動的載體,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同時社區居民也是鄉村旅遊的重要開發者與受益者。
2、旅遊企業,包括旅遊的經營商、交通的經營者、零售商、開發商、供應商、旅行社及咨詢公司等。旅遊企業直接參與鄉村旅遊的資源保護和開發,直接影響鄉村旅遊各方面。
3、政府是制定和實施鄉村旅遊的保護與開發規劃行動的核心。
4、非政府組織是依法建立、非政府、非營利性、自主管理、非黨派性質,並具有一定志願性質、致力於解決各種社會性問題的社會組織。

我國鄉村旅遊產業組織模式分類與比較:
(一)分散、自主經營模式
就是由鄉村旅遊資源的所有者來直接經營,在自發的基礎上,由各個業戶以單體業戶為單位,分散地自主經營,項目的所有權、經營權合一,而不再通過委託或者租賃等方式交給外來企業經營。
優點:有利於調動個體戶的經營和管理的積極性,他們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項目經營好。可以有效避免與外來者的沖突。
缺點:首先受鄉村旅遊資源經營者自身在經營觀念、經濟實力等方面的限制,面對競爭,可能會出現無力應對的局面。第二,資金有限,可能無力擴張。
(二)「公司+業戶」模式
就是以公司(經濟實體)、科研單位、各類農民技術或專業協會為龍頭,以一系列的社會服務帶動農村千家萬戶進行商品生產的方式,公司和農戶簽訂合約,把生產環節交給農戶去做,而市場和銷售環節交給公司去處理,這樣公司和農戶兩者優勢互補。
優點:該模式可以解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農戶小規模經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市場運作之間的矛盾。經濟實體擁有農村單個經濟組織和農民個體不具備的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優勢,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層次,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技術、文化素質。這種模式還可以克服了業戶不懂市場的弊端,也解決了公司不易打入鄉村內部的短處,還可以擴大當地村民就業。
缺點:能夠與農戶進行合作的公司的數量比較少,使得農戶對合作夥伴的選擇餘地有限;公司通常處於優勢地位,而農戶處於弱勢地位,農戶在與公司進行談判時處於不利地位。
(三)「杜區+公司+業戶」模式
「社區」是指作為社區代表的鄉村旅遊協會,由全部鄉村旅遊經營業戶參加,一戶一名代表,其職權相當於旅遊公司董事會,決定村內一切有關鄉村旅遊開發的重大事件、任命並考核、監督旅遊公司管理人員、審查財務狀況等。「公司」是指的村辦企業要接受協會委託,具體負責本村鄉村的旅遊經營。「業戶」作為具體服務的單元,接受公司安排接待遊客,定期與公司結算。
優點:第一能充分保障開發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村辦的企業只是管理和營銷的機構,並不從事直接接待和服務,業戶則是提供服務的主體,這就能充分地保障經營業戶收益。其次,鄉村文化能得到較好保護與傳承,再次,社區、公司、業戶間相互制約關系有利於管理過程的公平、公正,三者之間權利、責任明確後,彼此監督,相互合作,實現共贏。
缺點:村辦的企業規模有限,資金實力不足,在後續擴張與產品的更新換代時可能出現問題。公司權力的過於集中,在利潤的分配時,可能與村民間發生爭執。
(四)整體租賃模式指一個旅遊的景區內,將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授權給一家企業進行較長時間控制和管理,成片地租賃開發,壟斷性地建設和經營及管理,按約定的比例由所有者和經營者分享經營的收益。
優點:一個鄉村的旅遊景區或項目被一家企業承包經營,充分發揮企業在經營管理的優勢,將鄉村的旅遊產品較快地推向市場。缺點:地方政府、景區管理機構、景區投資企業和當地居民中,任何不合作的一方都有可能破壞和諧。它將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並將經營權進行較長時間的轉讓,突破了現有的管理體制和要求,在目前尚沒有明確法律規定前提下,依然要承擔較大政策風險。
(五)「村辦企業開發」模式是由村一級「村有的企業」開發、經營的模式,實際上是由村委會主持的。
優點:「自家產業」,積極性較高,開發時能把一些真正體現當地特色的東西留下來;開發過程中,「自家人」 容易溝通。
缺點:第一是資金方面的限制,如果村子不太富裕,不能募集到足夠資金,項目規模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會受到直接影響;其次是管理水平的有限,服務水平的可能不高,需要外界干涉。
(六)其他的鄉村旅遊經營模式
還有一些其他的產業組織模式,但都可以說是上述五種模式的變通與創新。如「農戶+農戶」的模式、「政府+公司+農村旅遊協會+旅行社」的模式和「政府+公司+業戶」的模式。

E. 江西鄉村旅遊發展現狀

鄉村游創業開辟「綠色通道」

我省開辟鄉村旅遊創業綠色通道,對旅遊創業人員申辦從事個體旅遊經營服務項目,便捷申請措施,材料齊全當場發照。2010年12月31日前新申請開辦個體工商戶的,一律免收個體工商戶開業登記費、營業執照副本工本費;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可以分期繳納,首次出資額不低於注冊資金的20%(不低於3萬元),餘下部分在登記之日起兩年內繳足。

本月舉辦鄉村遊人才招聘會

8月下旬,我省將在省人才市場組織一次鄉村旅遊人才專場招聘會,為農民尤其是返鄉農民工、城鎮失業人員和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幫助,組織鄉村旅遊企業招聘人才。目前正處於籌備階段。

本月,我省還將舉辦創建特色景觀旅遊名村(鎮)的負責人培訓班和鄉村旅遊創(就)業培訓班,對符合規定條件的創(就)業人員給予培訓補貼。

開辦農家樂可申請貸款

鄉村旅遊主要有開辦農家樂等12種就業創業途徑,我省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其中,通過發放惠農卡、大額農戶貸款和生產經營貸款,支持農家樂、漁家樂、生態觀光農業、特色旅遊庄園發展和旅遊飲品、食品、副食品生產加工。

通過發放流動資金貸款,支持旅遊用品、旅遊紀念品、旅遊工藝品、土特產品、手工製品等旅遊商品、個性化旅遊產品綜合開發、營銷,支持鄉村旅遊演藝娛樂、信息咨詢、導游服務發展,支持企業打造旅遊精品,提升旅遊產品體系。(實習編輯:劉艷艷)

F. 急求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的論文參考文獻

1/35
【題 名】社會責任視角下的景區公司成長模式研究——以天龍旅遊開發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例
【作 者】李樂京 陳志永 梁玉華
【刊 名】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263-6265

2/35
【題 名】以六大轉變推進我省旅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 者】紀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題 名】25年來秦俑館旅遊生命周期與結構變化研究
【作 者】孫根年 薛剛
【刊 名】乾旱區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題 名】山東省旅遊飯店人才對策深層透視
【作 者】孫鳳芝[1] 秦緒霞[2]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題 名】從概念到實證:中國旅遊研究的未來
【作 者】馬聰玲
【刊 名】旅遊學刊.2007,22(3).-6-7

6/35
【題 名】西部旅遊企業高成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業時代.2007(6).-104-105

7/35
【題 名】中國六大遺產地旅遊非線性成長及比較研究
【作 者】孫根年 吳曉娟
【刊 名】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107-111

8/35
【題 名】我國旅遊產業集群研究
【作 者】強亦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S).-43-44

9/35
【題 名】成長期的自助旅遊與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6).-657-660

10/35
【題 名】甘肅段絲綢之路旅遊產品生命周期成長研究
【作 者】何喜剛 高亞芳
【刊 名】開發研究.2006(5).-85-86,73

11/35
【題 名】旅遊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龍源期刊網記者問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絲綢之路.2006(9).-66-73

12/35
【題 名】試論環鄱陽湖旅遊成長三角的構建
【作 者】馮淑華
【刊 名】商業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題 名】甘肅省旅遊產業中的市場成長問題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48-51

14/35
【題 名】制度、技術、管理:中國旅遊產業化成長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3).-90-94

15/35
【題 名】企業成長理論與我國旅遊企業並購的路徑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區經濟.2006(4).-195-196

16/35
【題 名】旅遊與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題 名】數字化與企業持續成長的戰略選擇——以溫州旅遊企業為例
【作 者】汪升華[1] 劉洋[2] 顧文靜[2]
【刊 名】經濟管理.2006(3).-64-66

18/35
【題 名】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旅遊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作 者】楊亞娟
【刊 名】農業職業教育.2005(6).-26-26

19/35
【題 名】對發展蘇州博物館旅遊的思考
【作 者】於萍
【刊 名】蘇南科技開發.2005(11).-39-40

20/35
【題 名】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規律與體系
【作 者】譚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題 名】我國主題旅遊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徵研究
【作 者】聶獻忠[1,2] 張捷[1] 劉澤華[1] 章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題 名】我國旅遊企業並購混合路徑偏好的實證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遊學刊.2005,20(3).-48-52

23/35
【題 名】淺析假期旅遊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作 者】鄧宇凡
【刊 名】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25(1).-59-60

24/35
【題 名】旅遊社營銷中心的成長檔案
【作 者】韓陽
【刊 名】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5(04X).-22-23

25/35
【題 名】推動旅遊學科發展與中國旅遊產業共同成長——著名旅遊學者杜江教授評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題 名】旅遊業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研究——以成長中的「泛珠三角」為例
【作 者】秦學 張偉強
【刊 名】思想戰線.2005,31(2).-128-133

27/35
【題 名】基於戰略聯盟的旅遊企業組織創新
【作 者】張顯春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28-29

28/35
【題 名】淺議旅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國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題 名】國外自助旅遊圖書的細分市場策略
【作 者】易曉春
【刊 名】編輯學刊.2004(6).-72-76

30/35
【題 名】區域旅遊業時空演變形式與機制探析
【作 者】秦學 鄒春洋
【刊 名】學術交流.2004(11).-83-88

31/35
【題 名】旅遊市場呼喚品牌和聲譽投資
【作 者】符國群
【刊 名】銷售與市場.2002(01S).-31-31

32/35
【題 名】制度變遷與中國旅遊產業的成長階段和發展對策
【作 者】賈生華 鄔愛其
【刊 名】旅遊學刊.2002,17(4).-19-22

33/35
【題 名】城市旅遊空間成長及其空間結構演變機制分析
【作 者】卞顯紅
【刊 名】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3(3).-30-35

34/35
【題 名】實施六大戰略 培育支柱產業——關於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思考
【作 者】薛榮哲
【刊 名】山西旅遊.2001(6).-4-7

35/35
【題 名】過渡區旅遊空間成長初步研究
【作 者】衛旭東
【刊 名】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3).-223-225,229

G. 寫有關中國近代的旅遊景點的論文1000字

智慧旅遊背景下鄉村旅遊的發展及對策研究
--以江西婺源為例

XXX系 XXX專業
學號:XXXXXXXX 姓名:XXX 指導老師:XXX

摘要: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旅遊已經成為人們文化娛樂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而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智慧旅遊的概念也被提了出來。江西婺源是我國的最美鄉村,近年來,其藉助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婺源在進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實現了不斷的創新,促使自身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信息化平台建設,從而打造出智慧鄉村旅遊管理體系、服務體系以及人文體系等多重內容的智慧旅遊新品牌。因此,本文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以江西婺源地區為例,藉助文獻研究法、實例分析法等方式,就其在進行智慧旅遊發展背景下的具體做法、成效、出現的問題及相應解決對策等內容進行了論述。通過本文的論述,就婺源鄉村旅遊發展的現狀,以及其在進行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有效的對策改善其發展現狀等內容展開了深入的論述。
關鍵詞:智慧旅遊;鄉村旅遊;發展對策;江西婺源

Study on the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of wisdom
Jiangxi -- TakingWuyuan as an example

XXX XXX professional
Number: XXXXXXXX Name: XXX Instructor: XXX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urism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section. In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stry, the concept ofthe wisdom of tourism has also been put out. Jiangxi Wuyuan is the most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Wuyuan rural tourism instrydevelopment is also a continuous innovation, make themselves realize the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o as tocreate a new brand of wisdom tourism, rural tourism multiple content managementsystem intelligence service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etc.. Therefore, in theprocess of research, taking Jiangxi Wuyuan area as an example, by using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the wisdo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Wuyuan, and howthrough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o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in-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 Wisdom tourism;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Jiangxi Wuyuan

目 錄
目 錄..................................................................... 3
1.引言..................................................................... 4
2. 婺源的旅遊發展的優勢分析................................................ 4
2.1 優美的自然環境..................................................... 4
2.2 歷史文化資源....................................................... 5
2.3 豐富的鄉村資源..................................................... 6
3.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6
3.1 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6
3.2 婺源鄉村旅遊發展的問題............................................. 7
3.3 智慧旅遊信息化背景下婺源鄉村旅遊的問題闡述......................... 9
4 婺源智慧旅遊的對策研究................................................... 9
4.1 智慧旅遊與鄉村旅遊的結合........................................... 9
4.2 智能服務的提供.................................................... 10
4.3 重視智慧化人才的培養.............................................. 10
結論...................................................................... 10
參考文獻:................................................................ 11

1.引言

婺源是我國知名的鄉村旅遊勝地,有著「最美鄉村」的稱謂。在進行婺源的旅遊產業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以鄉村旅遊為主導的旅遊產業鏈發展模式。在進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婺源藉助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拓展鄉村旅遊的影響力,從而打造出一個獨具優勢的鄉村旅遊知名品牌。
隨著旅遊形式變更的加快,互聯網、雲計算、電子商務等科技信息技術相繼進入旅遊市場發展的新浪潮,初步實現開發基於信息技術的智慧旅遊的想法被提出,而婺源也被列入江西智慧城市三大試點城市之一,在智慧旅遊積極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將鄉村旅遊發展與其相結合才能使旅遊事業朝著更加規范明智的方向邁進,才能促進婺源旅遊的健康態成長正是我們急需研究的課題。
藉助智慧旅遊這一旅遊形式的誕生,發展婺源旅遊需要認知自己在旅遊形式中的確切地位,在智慧旅遊的背景下能適應時代,從單純的產品宣傳轉型到服務性宣傳,通過服務來帶動產品,轉變觀念才能更適應新媒體時代。所以必須立足根本發現問題,從而形成一種可行對策方案來促進婺源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利於婺源的旅遊品牌的建設,完善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活躍婺源的旅遊建設,為婺源的鄉村旅遊在智慧旅遊的背景下結合發展提供科學性依據。
2. 婺源的旅遊發展的優勢分析
在進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婺源地區可謂是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真寫優勢促使婺源能夠在進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的將自身的優勢資源整合起來,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新發展。
2.1優美的自然環境
首先,婺源本身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被稱為「中國最美鄉村」。其中最美的是李坑村、江灣等景區。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地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開的時候,整個婺源處於一片花的海洋之中。
優美的自然風景賦予了婺源發展旅遊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此外,在婺源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其擁有十分豐富的林木。許多古樹資源直到現在仍然保存完好,這也給婺源的旅遊資源產業開發提供了獨有的自然條件。而且,婺源境內山水資源豐富。其境內近乎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都是以山地為主,造成了連綿起伏的山地景觀。
此外,婺源還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每年春天,潺潺的流水給整個婺源增添了幾分婀娜多姿的美感。藉助婺源的山地資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景色宜人。
山水的聯合作用,也促使婺源地區形成了十分豐富的溶洞資源。各種大大小小的溶洞中布滿了各具特色的鍾乳石。千姿百態的鍾乳石景觀也讓前來參觀游覽的遊客驚嘆不已。
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景觀,促使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前往婺源旅遊,在花海、山海徜徉中享受難得的閑適時光。而這也為婺源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基礎。因此,其也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前往觀光。
2.2歷史文化資源
婺源地區擁有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歷史的進程中,也促使其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這也為婺源地區發展旅遊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婺源,最知名的莫過於李坑、江灣等景區。在江灣地區,匯集了春秋時期吳太子鴻墓,以及西漢的吳苪墓和朱熹的祖墓等。這些知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的觀光瀏覽。

圖1 婺源的徽派建築

2.3豐富的鄉村資源
除了歷史文化遺跡之外,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鄉村文化特色的體現。婺源地區擁有一百多個村莊,許多村莊發展至今已經擁有上百年、上千年的發展歷史。而隨著鄉村旅遊口號提出,這些古村落也成為婺源地區發展旅遊文化資源的重要構成要素。
在婺源的村鎮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有知名的偉人故居——江灣,其整個的建築風格以徽派建築為主(如圖1),具有濃郁的鄉村文化意境。迄今,婺源的173個鄉村中有超過50%的村鎮被納入到旅遊產業發展的規劃中。

3.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婺源婺源地區風景優美,景色宜人,被海內外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婺源縣人民政府憑借自身的自然、歷史優勢,在進行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較好的發展態勢。
3.1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目前,婺源在進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其也成為我國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領軍代表。綜觀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看出,其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從整體的旅遊人數接待,還是從旅遊產業收入方面都實現了較高的提升。圖2 中展現的鄉村旅遊的產業鏈構成。

圖2 鄉村旅遊的產業鏈構成
圖3中展示的是今年1-3月婺源在發展鄉村旅遊方面的接待人數和營業收入情況。由於1-3月並非婺源旅遊的旺季,因此其在接待人數方面數量不多,而整體收入情況也相對較低。進入到4月份後,婺源迎來油菜花開的季節,其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營業收入將呈現直線的增長。
婺源在發展鄉村旅遊產業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季節性特徵。
圖3 2015年婺源鄉村旅遊情況

3.2婺源鄉村旅遊發展的問題
雖然婺源地區在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的問題凸現出來。
3.2.1 旅遊產業結構單一
雖然婺源有「中國最美鄉村」之城,但是其在進行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僅有鄉村旅遊和自然觀光作為旅遊產業發展的支撐。其整個旅遊產業結構單一。隨著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提速,目前在中國的許多地區也都開始了鄉村旅遊的發展進程。諸如上海、北京等地區都推出了郊區旅遊。相對來說,這種郊區旅遊的內容實質上與婺源的旅遊產業結構相差無幾,都是前往鄉村觀光住宿,感受鄉村文化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婺源的鄉村文化更多的是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就目前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來說,其更多的也就是進行觀光、品農家菜,住農家院等。並沒有太多新穎的元素納入進來。
就婺源來說,婺源地區擁有十分豐厚的文化資源底蘊。但是其在發展鄉村旅遊產業的過程中並沒有合理的將這些文化傳承、民俗內容等在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呈現。所以導致婺源地區在發展鄉村旅遊產業的過程中形成了單一的旅遊產業結構,不利於婺源鄉村旅遊產業的長久發展。
3.2.2 經營理念及水平不足
從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源頭來說,其多數是由鄉鎮和農戶自發組成的旅遊村。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婺源地區觀光旅遊,這些農戶本身也就成了當地旅遊產業和旅遊資源的經營者。對於這些經營者來說,其並沒有經過專業的旅遊經營學習和培訓,因此在進行旅遊資源的經營過程中無論是從理念還是水平方面都有著較明顯的欠缺。
由於經營理念和經營水平的不足,促使其在進行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個人主觀思想和主觀意識的影響,其往往更多看重的是眼前的經濟效益。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其會造成整個婺源旅遊產業發展的制約,不利於經濟效益的提升。所以,這些經營者在進行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盲目的進行投資,對居住環境、建築設施等大加改造,而忽視了鄉村旅遊本質的內容改善。比如在進行農家樂的菜品設置上,農戶們更加重視的菜品的質量,以及遊客的不同口味需求。但是從遊客的視角來說,其重視的是在其它地區所不能吃到的菜品,其中最關鍵的是當地的原材料供應,以及周邊古樸的本真環境。所以經營理念的差異,促使婺源地區在進行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的將原有的特色內容逐漸的改進,直到沒有特色。這對於婺源地區鄉村旅遊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3.2.3資金匱乏導致產業發展步履維艱
資金是發展的基礎,也是根本前提。即便是進行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發展的支撐。從目前婺源地區的發展來說,資金匱乏的問題影響著其整個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前景。
由於資金的不到位,導致婺源地區在進行一些傳統文化資源保護方面舉步維艱。而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保護,也往往會導致這些傳統歷史古跡的破壞甚至消失。這是婺源地區在發展鄉村旅遊產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3.2.4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婺源地區發展旅遊的過程中,強調的農村生態旅遊。因此其應該強化對環境的保護和重視。但是從縣長來說,似乎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其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由於遊客素質的低下,導致在進行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帶來許多人為的環境破壞。其次是經營者為了更好的吸引遊客,盲目開發旅遊資源,也導致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應該以破壞環境為前提。對於婺源這樣一個以生態鄉村旅遊的地區來說,其在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更是應該加強對這點內容的把握和重視。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對婺源鄉村旅遊產業的長久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
3.3智慧旅遊信息化背景下婺源鄉村旅遊的問題闡述
而今,越來越多的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強調智慧旅遊的概念。但其是否真的對智慧旅遊的概念有所了解卻值得推敲。
3.3.1 信息化發展水平滯後
由於婺源本身地處江西境內,其無論是從新技術的引進,還是新資源的開發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壓力。對於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婺源地區更是存在較大的滯後性。這種滯後性的存在,促使其在進行智慧旅遊發展的過程中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
3.2.3資金和技術匱乏
信息化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資金的支撐。婺源地區要想實現鄉村旅遊的智慧化發展,就必然要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智慧化體系和相關系統的建設。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其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的投入。
首先從資金方面來說,在前面的論述中也曾提到過,婺源地區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資金匱乏的問題十分突出。對於智慧旅遊以及鄉村旅遊信息化的發展也是一樣。由於資金的匱乏,致使婺源在進行信息化旅遊產業建設的過程中面臨重重困境。
其次是技術的匱乏。由於江西地區本身在我國的省市中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婺源在科技的研發和技術實現方面往往比許多一線城市而言,存在較大的困難。技術實力的欠缺,導致婺源地區在實現智慧化旅遊發展的過程中心有餘而力不足。

4 婺源智慧旅遊的對策研究

4.1智慧旅遊與鄉村旅遊的結合
首先,在智慧旅遊與鄉村旅遊的結合方面,婺源地區應該學習我國其它地區的先進經驗,在進行旅遊發展的過程中,結合智慧旅遊的要求來進行鄉村旅遊的推動。
首先是對智慧旅遊的理解。智慧旅遊指的是以信息化的手段運用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提升旅遊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技術內涵和實力。藉助信息化的手段推動智慧旅遊,能夠促使整個產業的發展速度得到提升,同時也實現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便捷化。
在進行婺源的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針對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藉助智慧旅遊的方式來進行改善。通過智慧旅遊與鄉村旅遊的結合,促使其在進行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模式。以信息化為主導,促使其在旅遊要素的規劃、旅遊基礎設施的配備以及旅遊文化活動的監管方面都能夠實現電子化、]信息化的運營。
4.2智能服務的提供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遊客對旅遊資訊獲取的及時、准確以及方式或途徑的多樣性需求,變得越來越突出。
因此,鄉村旅遊建設在優化資訊網站功能、增強服務信息交互的同時,還需要在旅遊目的地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務實施,以迎合這種新型旅遊趨勢和豐富遊客體驗方式。鄉村體驗農具的智能儲管箱、度假屋的客房智能感應系統、遊客體驗影音回放系統、遊客記賬式消費管理系統、電子票單等預定服務系統,這些在國外已經成熟應用的信息化系統和智能化解決方案將使得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服務更具有人性化、現代化。事實上,這種智能化服務理念和企業化經營思路,已經觸動了我們很多經營管理者「將鄉村旅遊打造成休閑風景區、自然體驗區,而不只是吃農家菜、住農家屋的普通田園農庄」的神經。
4.3重視智慧化人才的培養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養高學歷、新型鄉村旅遊管理人才,是婺源鄉村旅遊長遠發展的主要支撐。婺源鄉村人力資源豐富但是農民總體素質低,高學歷實用人才奇缺,這嚴重製約了我過鄉村旅遊的發展。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完善婺源人才政策支持體系。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各地的獨特性採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努力提升高學歷實用型人才的待遇水平。落實人才培養機制,深刻認識原有規章制度中的不足,用科學、專業的眼光推進人才培養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結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聯網、泛在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智慧旅遊成為了推動旅遊業發展的一股新浪潮。2011年,國家旅遊局長邵琪偉提出要用十年的時間在婺源初步實現基於信息技術的「智慧旅遊」。2014年是婺源的智慧旅遊年,智慧旅遊的建設如火如荼。 婺源鄉村旅遊的發展受基礎環境、農村經濟以及服務配套設施等客觀因素限制,較之旅遊景區、旅行社、旅遊飯店等成熟的旅遊經濟業態,發展相對緩慢。隨著《中國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和鄉村旅遊經濟在旅遊客源結構優化過程中越發明顯的調節作用,近些年婺源各地相繼加大了對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視,在資源開發、產銷一體、品牌推廣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以來,在以北京、南京、揚州等智慧旅遊試點城市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智慧建設帶動下,一大批諸如旅遊商品在線營銷、鄉村旅遊電子商務采購、鄉村旅遊資訊等平台開始成為建設主流,並有效推動鄉村旅遊在智慧化應用和運營中的發展。從愛爾蘭、葡萄牙、澳大利亞等國外鄉村旅遊的成熟發展經驗來看,未來鄉村旅遊的發展將變得越來越智慧,越來越「非農村化」。

參考文獻:
[1] 徐舒.基於智慧旅遊的秦皇島市旅遊公共信息服務建設[J].商,2013(11):32-34
[2] 朱珠,張欣.淺談智慧旅遊感知體系和管理平台的構建[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第2版
[3] 張凌雲.智慧旅遊:個性化定製和智能化公共服務時代的來臨[J].旅遊學刊,2012(02):40-42
[4] 金衛東.智慧旅遊與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J].旅遊學刊,2012(02):18-19
[5] 於萍.鎮江市旅遊資源評價與開發策略[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第2版
[6] 呂禎婷,羅世俊,謝晶晶.皖南黃山區鄉村旅遊資源評價及開發建議[J].黃山學院學報,2009(02):第3版
[7]胡秋媛,陳煥雄.婺源鄉村旅遊發展的SWOT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5):第3版
[8]高曾偉,高暉.鄉村旅遊資源的特點、分類及開發利用[J].金陵職業大學學報, 2012(03):第2版
[9]張玉改,蘭貴秋.開發鄉村旅遊資源芻議[J].商業時代,2013(24):33-35
[10]高曾偉,王志民.論鄉村旅遊資源[J].鎮江高專學報,2011(01):第4版
[11]金學良,陳常優.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摘錄)[J].人文地理,2009(03):36-38
[12]曾天雄,馬昌群.論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第2版
[13]彭明勇,鄉村旅遊資源的模糊評價法[J].職業時空,2007(03):26-28
[14舒象連.我國鄉村旅遊資源及其開發散論[J].旅遊研究與實踐,2011(02):22-23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