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周邊游
A. 湖南省石門縣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石門名勝古跡頗多,自然風景迷人,人文底蘊深厚。石門歷史上是添平土司統治的中心區域,土家族佔全縣總人口比例的51%,土家傳統習俗濃郁。位於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夾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圓悟禪師主持著有《碧岩錄》一書,是佛家寶典,又被稱為「宗門第一書」,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據考證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圓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夾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被定為AAA級風景區。坐落在縣境西北部的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距縣城108公里,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主峰高達2098.9米,為湖南第一高峰,有「湖南屋脊」之稱,被列為湖南省十大山嶽景觀之一,湖南省十個生態旅遊示範區開發建設單位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建設目標單位之一。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聯盟、世界銀行將壺瓶山確定為全球200個重點生態區之一(中國共9個)。區內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94%,走進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青苔如帶如毯,古藤如簾如網,極具生態旅遊開發價值。目前已開發湖南屋脊漂、生態游等旅遊項目。位於縣境南部的蒙泉湖,因北宋書法大家黃庭堅所書「蒙泉」二字碑而出名,水面5800餘畝,秀水如鏡,曲波銜山,蜿蜒數十里,自成山中澤國。鬼斧神工的「龍王洞」,蜿蜒數十公里,洞內鍾乳石爭奇斗妍,異彩紛呈,洞口清泉潺潺,如龍吐水。位於渫水中下游的石家坪商代遺址,出土有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煉鐵爐灶及骨刀、骨錐等不少文物。皂市鎮燕耳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的起源,研究湖南本土古人類的發展和舊石器時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B. 湖南石門有哪些旅遊資源
石門縣-人文旅遊
石門縣石門名勝古跡頗多,自然風景迷人,人文底蘊深厚。石門歷史上是添平土司統治的中心區域,土家族佔全縣總人口比例的51%,土家傳統習俗濃郁。位於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夾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圓悟禪師主持著有《碧岩錄》一書,是佛家寶典,又被稱為「宗門第一書」,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據考證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圓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夾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被定為AAA級風景區。座落在縣境西北部的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距縣城108公里,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主峰高達2098.9米,為湖南第一高峰,有「湖南屋脊」之稱,被列為湖南省十大山嶽景觀之一,湖南省十個生態旅遊示範區開發建設單位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建設目標單位之一。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聯盟、世界銀行將壺瓶山確定為全球200個重點生態區之一(中國共9個)。區內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94%,走進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青苔如帶如毯,古藤如簾如網,極具生態旅遊開發價值。目前已開發湖南屋脊漂、生態游等旅遊項目。位於縣境南部的蒙泉湖,因北宋書法大家黃庭堅所書「蒙泉」二字碑而出名,水面5800餘畝,秀水如鏡,曲波銜山,蜿蜒數十里,自成山中澤國。鬼斧神工的「龍王洞」,蜿蜒數十公里,洞內鍾乳石爭奇斗妍,異彩紛呈,洞口清泉潺潺,如龍吐水。位於渫水中下游的石家坪商代遺址,出土有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煉鐵爐灶及骨刀、骨錐等不少文物。皂市鎮燕耳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的起源,研究湖南本土古人類的發展和舊石器時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C. 求!石門縣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可以去壺瓶山啊,那可是湖南屋脊哦。
呵呵,這個時間去最好啦,山裡面空氣好,涼快!
而且在那還可以漂流。。。。
然後就是夾山寺,那裡有夾山禪院,還有闖王陵,還有李自成的地下宮殿。。。。
熱水溪,龍王洞,蒙泉湖。
D. 石門縣西北旅遊環線路途經哪些地方
常德政府網8月3日訊(通訊員 張友亮)近日,石門縣委書記譚本仲帶領相關領導和縣直部門負責人赴磨市鎮、雁池鄉、羅坪鄉開展「服務基層年」活動,調度西北環線公路建設。
規劃建設中的西北環線公路,起於磨市鎮官莊坪村老省道303線70公里處,經磨市鎮南嶽寺、白鱔峪、洛陽埡,雁池鄉蘇家鋪,第一期工程止於羅坪鄉安溪村,全長32公里。其中安溪埡隧道,貫穿羅坪鄉安溪村與雁池鄉胡家坡村,為平面直線單洞雙向兩車道四級公路隧道,全長560米,凈寬9米,凈高5米,項目總投資3000多萬元,於2014年12月31日開工,2015年7月16日順利貫通,為年底竣工通車創造了條件。
譚本仲一行實地踏看了西北環線公路沿線和洛陽埡隧道蘇家鋪出口、安溪埡隧道、洛陽埡隧道磨市出口。在磨市鎮政府召開的現場辦公會上,譚本仲指出,西北環線公路建設是縣里的重點民生工程,是人民群眾期盼、渴望已久的脫貧路、小康路和旅遊路。修好西北環線,有利於加快貧困地區人民脫貧步伐,有利於加快旅遊產業的開發,有利於解決西北山區群眾的出行,達到交通分流的目的。要組建專門的班子,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調度力度。要按「統一規劃,整體爭取,分步實施,盡早建成」的原則確定項目建設的規模與進度。要明確建設責任主體,加強資金爭取和資金整合。縣直相關職能部門要為西北環線公路建設提供優質服務。
E. 石門旅遊資源有哪些
石門是常德地區一處山水秀麗、名勝薈萃的地方。這里有燕爾洞晚期智人遺址、仙陽春秋古城遺址、二都寶塔商代遺址等多處遺跡,展示著石門具有古老悠久的文明歷史。
距石門縣城13公里有一座夾山寺,這里是澧水流域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茶道文化源頭。相傳李自成兵敗後曾禪隱於此,寺旁的「奉天玉和尚墓」中出土了多件文物,證明該墓為李自成之墓。有"湖南屋脊"之稱的壺瓶山也位於石門縣,它海拔2098米,山上有4萬余畝原始次生林,風光如畫。相傳唐代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經過此地時,曾寫下「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
離石門縣城不遠處還有一個「龍王洞」,該洞內闊如中堂,縱深數里,盪舟入洞,恍如置身龍宮;此外,石門的熱水溪溫泉是休閑療養的好去處;峽谷河兩岸十幾里生長著的大片野生臘梅群,寒冬梅花怒放時,香溢長谷,景色奇麗醉人;蒙泉千島湖則有著旖旎的湖光山色。總之,石門山水美如畫卷,來常德是不可不來石門的。
有600多年歷史的文廟,以其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屹立在縣城腹地。縣城東南12公里處有唐代古剎夾山寺,是集佛教聖地、闖王陵園、茶道源頭、森林風光於一體的國家示範森林公園,飲譽海內外;李白成歸宿夾山通過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史學界的深入研究已成為主流說。
城西38公里處的龍王洞,有「洞中畫卷、地下畫廊」之稱。城西北62公里處的熱水溪,溫泉終年噴涌,極具醫療價值。城西北138公里處的渫水發源地——龍門出水奇景,令人嘆為觀止。與其對峙呼應、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壺瓶山,神秘莫測,令人神往。
F. 石門縣的旅遊資源
石門自然風景迷人,高山、平湖、漂流、溫泉、峽谷、瀑布、溶洞、奇泉、鳥島、桔崗、茶山等一應俱全,自北向南分布著壺瓶山-東山峰、仙陽湖、夾山寺、蒙泉湖等景區。
位於渫水中下游的十家坪商代遺址,出土有不少文物: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煉鐵爐灶及骨刀、骨錐等。此外,縣城附近還有舊稱「石門八景」的層山古柏、石門峭壁、雲寺曉鍾、方頂留茵、將軍野渡、麒麟綉水、清瀨流觴、洄湍卷雪等名勝。 夾山寺位於縣城東12公里處,規模宏偉,有「騎馬關山門」之說,系唐代古剎。夾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圓悟禪師主持著有《碧岩錄》一書,是佛家寶典,又被稱為「宗門第一書」,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相傳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圓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建有李自成博物館,被《中國名勝辭典》收入詞目。
2014年夾山風景區被定為4A級風景區。 長梯隘景區位於石門縣羅坪鄉,地處武陵山脈北向支脈橫斷山左側之根部,距石門縣城137公里,相距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中心區110公里,距湖南屋脊壺瓶山32公里。長梯隘海拔600—800米之間,屬喀嘶特地貌,土壤酸性,黃壤,溶洞多、大、奇,民房多以有鑰匙頭、高門坎、高窗戶、吊腳木質結構為主,居民以土家族人為主,林茶相間、林煙相間、林房相間。境內森林茂密,山秀水清,生態優美,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擁有一系列優美的大自然傑作。
景區內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花絲洞、青石林、紅石林、牙齒洞、東湖、西湖、天井屋、觀景亭、香爐觀(古廟)、觀猴峽、百果園、石鼓、百丈峽洞(華中第一大、長洞)、岩子口和龍頭河峽谷(統稱黃虎港峽谷,是華南第一峽谷)、萬畝生態林觀光園,鑰匙頭、高門坎、高窗戶吊腳木質結構房屋群、道爾堰山頂出泉水、古漢墓、千年銀杏古木參天、亮埡山狩獵場等。 石門柑橘出產於石門縣山區獨特的土壤氣候環境中,山多林密,環境清幽,水、土、大氣沒有污染,光照條件好,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質果品生產先天的資源優勢,被國際果業界認定為「蜜橘絕佳產地」。據史志記載,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石門就是江南著名的柑橘產區。
果實每年九、十月間成熟,外形扁圓,大小均勻,整齊美觀,單果重150—170克。果皮色澤金黃,鮮亮光滑,薄韌易剝。果晶白1968年以來,連續數十年對外出口,暢銷歐美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開始選進北京釣魚台國賓館,1989年被評為「國家優質水果」,多次榮獲國家、省級優質柑桔稱號,深受消費者喜愛,先後被國家有關權威部門評定為「中國柑橘之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和「全國園藝產品(柑橘)出口示範區」等榮譽稱號,石門柑橘的品牌--湘冠牌柑橘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 石門是湖南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其西北部渫水兩岸武陵山脈東端海拔500~1000m的雲霧山中,茶園四周的大氣、土壤、水源等無污染,截至2011年,有茶園面積6.8萬畝,其中有機茶麵積3700畝,年產量3000多噸。其中,石門銀峰」已成為石門縣的一大公共名優茶品牌。
石門茶成名於宋代。晚清年間,廣東商人盧次倫在壺瓶山鎮開辦茶廠「泰和合茶號」,高峰期擁有員工6000人,茶農萬餘人,1899年生產「宜紅茶」30萬斤,茶葉全部遠銷英國,「北祁紅,南宜紅」名聞遐邇。民國時期,石門為全省13個茶葉主產縣之一,1933年產茶120噸。1949年,全縣茶葉面積1萬畝,產茶156噸。石門成了孕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禪之鄉」、「全國綠茶出口基地縣」、「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範縣」和「全國茶葉優勢區域重點縣」。 1、石門馬頭山羊
2、石門土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