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區與景區的區別
① 對於一個農家生態旅遊區,根據不同的觀光內容分類,其環境容量確定的參考因素是什麼
(1)植物園、農作物、果園、菜地等農作物綜合觀光型。
①以生產為主的,其環境容量主要由開放時間、廣場面積和道路長度、寬度決定。如花卉園以生產為主,平時不對外開放,在花卉採收季節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行參觀、採摘活動可由開放時間、限額和道路廣場的面積決定。
②非生產性的,特別是開展採摘的果、菜園的環境容量根據植物的品種、產量、大小年、生產管理水平等安排遊人的容量,如菜園時菜類的採摘園依據產量的80%可供採摘計算供應量為宜;瓜菜類由於受顏色、果形、大小等的限制,按產量的60%可供採摘計算供應量;果園不同的種、品種的果期、果肉、果色、果形、口感、產量、採摘中的損耗等差別大,需要區別對待。
(2)動物園、垂釣場、狩獵場、牧園等農牧綜合型。
①生產性的,開發時間短,可供游覽的面積有限,以開放時間和供游覽的面積計算。
②非生產性的參見動物園的容量計算方法。
(3)觀光、娛樂類。參見農園、科技示範園和風景區的容量計算標准,根據開設的游覽道路或小游園、廣場面積等計算可允許的最大遊人值。
根據不同的觀光類型獨立核算後,匯總成為整個旅遊區總的環境容量,對環境容量指標應全面理解其相對性和可變性。用上述方法,結合基本的空間標准,為規劃實踐提供了方便。初步確定農家生態旅遊的環境容量接近600~1000平方米/人。在規劃設計中,為擴大環境容量,可使環境容量不同的區按總體布局的要求安排相對集中或分散,形成不同遊憩環境。同時,加強疏導,開發新的景點、景區,增設游步道,調整不合理的功能安排等也可增加環境容量。
② 重慶鄉村旅遊景點有哪些
銅鑼山礦山地質公園
明月山環線
渝北兩路城區或主城——銅鑼山礦山地質公園——香濃碩庄園——瑜峰山草莓採摘點——花島湖公園——玉峰山森林公園景區——七彩銅鑼生態園二兩江影視城二龍興古錢卜——排花洞景區——明月山花果長廊——張關水溶洞景區——沐豐園生態農場——回主城
明月山環線
渝北兩路城區或主城——斗碗寨景區——七彩大庄園——常青藤四季田園——興隆花海——五穀地度假農場——巴渝鄉愁景區——牛皇楊梅園——禾烽源油菜觀光園——趣童龍蝦主題園——純聖生態園——興隆海)(草莓——武印峽藍桂香園——卧龍居生態園——茨竹十里荷花走廊——放牛坪梨園景區——BG野獸花園農庄——南天門森林公園——白雲干畝桃林——回主城
御臨湖環線
渝北兩路城區或主城——仙桃李景區——周家山雲上攝影基地——花漾漁村景區——大灣桂禾花仙谷——大灣金風桃園——印盒李花生態旅遊區——御臨河10萬畝柑橘產業帶——統景溫泉——天險洞櫻花林景區——明月山中葯材基地——統大路現代化水果基地——回主城
③ 生態旅遊區跟一般旅遊區有什麼不一樣
1、承載力控制原則 在旅遊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規律,具體體現在遵循生態容量這一基本規律上。生態旅遊資源及環境對其序列開發和利用都有一個承載力的范圍,超出這一范圍,旅遊資源及環境就會受到破壞,為此旅遊規劃部門應該根據旅遊地的面積、特點和可進人性等條件,精心測算最佳遊人容量,旅遊景區的遊客容量計算一般有三種方法:面積容量法、線路容量法、卡口容量法。旅遊管理部門應用經濟手段、必要時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調節遊客流量,把旅遊活動強度和遊客進入數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承載力范圍內。遊客量控制可以運用一些技術手段. 2、自然環保原則 生態旅遊不同於其他的旅遊,它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該盡可能減少人工雕琢,以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其接待設施要簡朴、實用、方便,其外觀要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3、當地農民參與原則 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前提,社會效益是最終目的,而經濟效益是直接的動力,只有地方經濟發展了,地方居民才會自覺地注重生態和旅遊環境的保護。因此在生態旅遊的開發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既可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讓當地農民真正從旅遊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將直接緩解他們對資源的壓力。前,我國許多生態旅遊景點的開發者對當地農民利益的考慮往往較少,這就使當地農民對維護良好的旅遊環境缺乏動力,一些地方旅遊景點和當地農民的利益沖突時有發生,如農民製造障礙迫使景點的旅遊專線中巴車停運、農民在旅遊景點門口兜售假冒偽劣商品、當地村民在景點門口將客源拉到自己家中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等等。生態旅遊開發必須重視當地農民的參與,保障當地居民通過發展旅遊獲得就業、以土地入股利潤分成、出售農副產品等利益,同時要將他們組織起來,通過引導和培訓,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 4、環保教育原則 生態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最大的差異之一是對遊客的環保教育功能,在生態旅遊項目開發規劃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能啟迪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如在旅遊區內設立具有環境教育功能的基礎設施、關於生態環境景觀的相應解說、提醒遊客注意環境衛生的指示牌、方便並與環境協調的廢物收集系統等。此外,還可利用多媒體,使遊客接受多渠道的環境保護教育,包括門票、導游圖、導游冊上添加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注意事項。對生態旅遊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先學習目的地的有關知識;尊重目的地的文化;避免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積極參與環保行動;通過旅遊,提高道德修養。關於環保教育,日本旅遊景點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的某些景區推出公益旅遊,在淡季時以拾景區的垃圾抵扣門票. 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 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寶貴的稀缺資源,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稀缺資源的價值。現有的旅遊景點開發許多是投資者自己設計,或基本由投資者出思路,找一些無規劃資質、不重品牌信譽的單位編制規劃書,造成了低水平旅遊開發的現象,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形成了威脅。因此今後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要針對生態旅遊資源的不同現狀,由具有旅遊規劃資質、質量信譽好的專業設計單位進行設計規劃,旅遊主管部門還要加強對規劃的評審和實施的監督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粗放性開發,避免開發中的破壞,同時還能避免低水平管理所帶來的破壞。 6、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原則 「清潔生產」一詞最早源於工業生產,其原意是在生產的過程中,精心設計,使一個生產流程的「廢物」變成另一個生產流程的生產原料,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限制向環境中排放廢物,使整個生產過程成為一個無污染的「清潔生產」過程。將這一概念引入旅遊開發,在賓館等接待設施的實際運作設計中盡量不向環境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節約資源,即開發中採用「消耗最小」為准則. 7、剩潤回投原則 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我們除了在開發期間對資源保護提出嚴格的要求外,在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的經濟收入中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用於保護和消除因旅遊造成的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證其具有永續利用的潛力。除此外,我們可以採取諸如在門票上增加環境保護附加費等措施,為環境保護籌措專項資金。 8、技術培訓原則 在從業人員技術培訓中,過去我國較注意旅遊飯店和旅行社行業的操作培訓,旅遊資源保護方面的培訓份量很輕,甚至沒有,沒有保護意識和保護知識的人是難以勝任保護性的生態旅遊服務的,今後凡從事生態旅遊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和技術的培訓。
符合以上標準的才叫做生態旅遊區
④ 如何發展景區農村經濟
鄉村旅遊不僅在國際旅遊中成為熱門,在宜昌也漸成時尚。近年來,宜昌加快了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休閑娛樂等要素的整合,以發展鄉村旅遊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宜昌鄉村旅遊紅紅火火
宜昌鄉村旅遊起源於城郊「農家樂」,並以「農家樂」為主要形態逐漸擴展。宜昌城郊「農家樂」的興起,從而帶動了宜昌鄉村旅遊由城郊向縣市、由點到面的快速發展。「吃農家飯、看農家景、干農家活」等休閑活動成為「農家樂」的主要內容,「農家樂」已成為宜昌旅遊的亮點和特色品牌。
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宜昌鄉村旅遊日漸成熟,並培育出車溪民俗風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柴埠溪風景區等一批特色景區。「筆筆陡陡兩座山,中間只有丈把寬,出門就是單身漢,油鹽全靠雞蛋換」。位於點軍區土城鄉的車溪,過去是一個出了名的窮山村,旅遊業的發展使車溪舊貌換新顏,很多城裡或外鄉的女子主動嫁給村裡的小夥子。
目前,我市「農家樂」已達家,鄉村旅遊景點47處,其中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3個,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4處,從業人員共計1.8萬人,其中農民就業1.5萬人。今年上半年,全市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207萬人次,總收入突破6422萬元。
特色產業支撐鄉村旅遊
宜昌特色產業成為發展鄉村旅遊的有效支撐。春賞桃花、夏品仙桃的枝江安福寺萬畝桃花園、以種植梨樹為主的百里洲砂梨園、以清江奇石加工、展覽、銷售一條龍的長陽奇石村,長陽高家堰根雕盆景,都是依靠當地的資源優勢,不斷延長旅遊產業鏈條,發展成為鄉村旅遊的「特色板塊」。
漁峽口的椪柑節、火燒坪的高山蔬菜節、榔坪的木瓜節、都鎮灣的金梔節如火如荼;枝江桃花藝術節被評為省內十大桃花旅遊勝景之一;宜都青林寺謎語村開展「農家樂」特色菜評比活動;西陵區在城郊舉辦釣魚錦標賽。各地立足資源優勢,將旅遊與文化完美「嫁接」。
原始質朴的土家文化、源遠流長的峽江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為宜昌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資源和載體。車溪、三峽人家、柴埠溪等景區,對地方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包裝,使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成為宜昌鄉村旅遊的典範。
宜昌旅遊發展規劃中,還確定重點發展秭歸、長陽、五峰等3個鄉村旅遊特色縣,夷陵三斗坪鎮、興山高陽鎮、點軍土城鄉等10個鄉村旅遊特色鎮及猇亭區黃龍寺村、枝江市安福寺鎮秦家塝村、西陵區窯灣鄉黑虎山村等10個鄉村旅遊特色村。
旅遊開發助推新農村建設
據統計,宜昌現有23家3A級以上的旅遊景區,其中有18家分布在鄉村。在這些景區的帶動和輻射下,已呈現出發展一個景區,致富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經濟的效應。
秭歸縣通過發展九畹溪漂流景區,將進出景區的兩個集鎮、10個村的38公里鄉村公路全部改成了柏油路面,景區所在地的周坪鄉移動通訊網路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三峽環壩旅遊集團爭取國債資金3600萬元,修通了從三斗坪鎮到黃牛岩頂的道路,使當地的老百姓告別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生活。
隨著遊客的大量進入,加強了村民與外界的交流,促進了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村民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在旅遊的熱潮中逐漸培養起來,過去不值錢的土特產變成旅遊商品,過去熟視無睹的河灘小卵石也擺上了攤位,過去與陌生人一說話就臉紅的農民也學會了討價還價,就連原來藏在深山的民間藝人,也紛紛出山找市場。
發展旅遊業,石牌村的農民蓋起了新樓房,購置了現代化的家電和交通工具,村民用上了沼氣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村民們無不感慨地說:「沒想到我們會碰上今天的好日子,這多虧了景區的開發,為我們鋪就了一條致富路。」(記者 陳 芳 通訊員 張 琰)
⑤ 什麼是生態旅遊景區的核心價值
什麼是生態旅遊景區的核心價值?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解析,在生態園設計中,要著重把握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設計,它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只有充分利用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才能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⑥ 浙江鄉村旅遊景點有哪些
浙江旅遊景點分布:
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有西湖、千島湖、富春江-新安江、雁盪山、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楠溪江、嵊泗列島、雙龍洞、仙都、雪竇山、浣江-五泄、江郎山、仙居、方岩、百丈漈―飛雲湖、方山―長嶼硐天、天姥山等18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錢湖、大佛寺、爛柯山等4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有杭州、寧波、紹興、衢州、臨海、金華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2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9個;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個,國家森林公園35個。
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浙江成為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以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為中心,縱橫交錯的風景名勝,遍布全省。浙東一片,可以游水鄉,謁佛國,亦可尋覓唐詩之蹤。西湖、東湖、東錢湖、溪口、普陀,一路行來,水網交織,阡陌縱橫,山水綿延,直通大海,沿途有中國最典型的水鄉風貌;杭州靈隱寺、凈慈寺,新昌大佛寺、南岩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保國寺、雪竇寺,天台國清寺、德清覺海寺、龍興寺,普陀普濟寺、慧濟寺、法雨寺,佛學深厚,慈航普度;西子湖畔、山陰道上、穿岩十九峰、謝靈運古游道、天姥石城、石樑飛瀑等,李白、杜甫、劉長卿、宋之問、元稹、王勃、賀知章、溫庭筠、杜牧等400多位唐代詩人留下了一處處行蹤和上千首詩作。浙南一片,北接括蒼,東臨大海,以奇山異水、飛瀑流泉著稱海內。溫州雁盪山、楠溪江、洞頭島,台州天台山、神仙居、古長城,麗水仙都峰、石門洞、南明山,山水雄奇,名勝眾多,目不暇接。浙西一片,集天地之靈氣,聚山川之精華。從杭州出發一路上行,西湖、富春江-新安江以及安徽黃山3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連成一線,不愧為中國著名的黃金旅遊線之一。富陽鸛山、桐廬瑤琳洞、建德小三峽、淳安千島湖、金華雙龍洞、衢州江郎山、浙西大峽谷、龍游石窟、開化錢江源等,山水如畫,美不勝收。杭徽高速公路經天目山,可直達安徽黃山。浙北一片,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富饒的杭嘉湖平原,這里是著名的蠶鄉,是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南潯、西塘、烏鎮、新市等江南古鎮,古跡尚在,風物猶存;莫干山、龍王山、南北湖等避暑勝地,環境獨特,景色宜人;海寧錢江潮、安吉竹種園、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等,氣象萬千,蔚為大觀。這里還與蘇州、無錫、宜興等地共同形成了古運河-太湖旅遊區。
西湖:杭州西湖,舊名金牛湖、明聖湖、錢塘湖,也稱西子湖,三面雲山懷抱,一面瀕臨城區,湖面6.3平方公里,環湖15公里。以西湖為中心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是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三潭印月、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新西湖十景」為:靈隱禪蹤、岳墓棲霞、六和聽濤、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江郎山:號稱中國第一丹霞風貌的江郎山目前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2010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位於江山市境內,內有著名的景點「一線天」、霞客游蹤、洞岩鍾鼓、石大門、仙居寺劍瀑、浮蓋山、景星山、峽里湖、須江瑤池、筆頭峰、海螺峰、郎峰仙道、石隙奇觀、天然國畫、丹霞赤壁、美食一條街、郎峰天橋
桐君山:桐廬縣桐君山位於「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的富春江與天目溪合流之處,二水交帶,一峰突兀,如翠玉浮水,故有「水金山」、「浮玉山」之稱。與桐廬縣城僅一江之隔。倘若從縣城瀕天目溪近窺,此山宛若窈窕淑女,倩影綽約;倘若登上城南山頭的飯店遠眺,此山卻像一介勇士,一副雄糾糾的威武模樣;倘若盪扁舟一葉,從山腳桐君潭翹首仰望,怪石嶙峋,古木森森,此山又如同一位飄飄欲仙的老翁,不乏幾許神秘色彩。"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清末梁啟超稱之為「峨眉一角」,而康有為則譽之為「峨眉諸峰不及此奇」。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桐君山是富春江畔最著名的古跡之一,是中醫文化發源地、中華醫葯鼻祖聖地。《隋書》、《舊唐書》、《本草序》、《本草綱目》及《中國人名大辭典》中都有大量對桐君的記載。
西塘:西塘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古稱胥塘、斜塘,又名平川,嘉善西塘與桐鄉烏鎮、海寧硤石、海鹽百步並稱為浙江四大古鎮(全在嘉興境內)。
烏鎮:烏鎮地處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
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聖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於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東晉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1位文人雅士在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並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書聖,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聖地。蘭亭,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緻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於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是中國一外重要的名勝古跡,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
錢江潮:錢江潮是聞名中外的自然景觀,系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理形成的特大潮湧。錢塘江觀潮的最佳地點,因歷代江道變遷等自然原因而發生變化,自明代起,海寧鹽官鎮成了觀潮勝地。
富春江:富春江為錢塘江自建德梅城至蕭山聞堰段的別稱,流經建德、桐廬、富陽、蕭山等四縣(市、區),屬富春江一新安江風景名勝區。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兩岸山巒逶迤,群峰疊翠,江水澄碧,風光優美,沿途著名景點有建德的靈棲洞、大慈岩、七里揚帆,桐廬的桐君山、嚴子陵釣台、瑤琳仙境、大奇山和富陽的鸛山等尤為突出。
千島湖:千島湖即新安江水庫,位於杭州淳安境內,系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後所形成的巨型人工湖泊。湖長150公里,最寬處10餘公里,面積為580平方公里,蓄水量相當於3000多個杭州西湖。因湖中有大小島嶼1078個,故得「千島湖」之美名。
天目山:天目山位於杭州臨安城北,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我省惟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
雪竇山:雪竇山位於奉化市西北部的四明山麓,以清幽雄奇著稱於世,素有「四明第一山」之美稱。雪竇山融自然景觀、佛教文化、名人古跡於一體,曾被趙朴初先生稱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東錢湖:東錢湖又名「萬金湖」,位於寧波市東錢湖旅遊度假區,是浙江第一大淡水湖,素有「西子風韻、太湖氣魄」之美譽。東錢湖水光空瀠,山色如黛,詩情畫意,妙趣天成。
雁盪山:雁盪山風景名勝區,包括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和南雁盪山,其中尤以北雁盪山更為人熟識。因南北雁盪均山頂有湖,蘆葦叢生,常有秋雁宿之,因而得名。北雁盪山位於溫州樂清境內,群峰崢嶸,巨石擎天,素以峰、嶂、洞、瀑稱勝,號稱「東南第一名山」。
達蓬山:達蓬山原名香山,位於慈溪市東南部,橫跨三北、龍山、范市三鎮,達蓬山重巒疊嶂、林木蔥郁,登山遠眺,浩瀚東海盡收眼底。 尋訪達蓬之路,可以從達蓬山南的河頭橫溪村、達蓬山東麓的鳳浦嶴、達蓬山北的古道上山。之所以命名為「達蓬」,意即從這里出發可以航海到達仙境蓬萊。
楠溪江:楠溪江位於溫州永嘉境內,是浙江省第二大江甌江的最大支流,因發源、穿梭於崇山峻嶺間,河道深切,落差很大,形成了許多奇峰、峽谷、峭壁、飛瀑,並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美聞名遐邇。
洞頭列島:洞頭列島位於溫州市區東南方,距市區33海里,由103個島嶼和259座礁石組年平均氣溫17℃,為海上風景旅遊與避暑度假勝地。有仙疊岩、半屏山、大瞿島、霓嶼島、大門島等景區,具有石奇、灘佳、礁美、水清的獨特景色,以及雲霞、大海、海鳥、船帆、日出的旖旎多姿海上風光。海產資源豐富,是全國十大重點漁業縣之一,可垂釣嘗鮮。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莫干山:莫干山位於湖州德清境內,為全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因春秋末期吳王派莫邪與干將在此鑄成舉世無雙的雌雄雙劍而得名。莫干山峰巒起伏,綿延連亘,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景區總面積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主峰塔山海拔719米。
雙龍洞:雙龍洞位於金華北山西北麓,因洞口有鍾乳「青龍」、「黃龍」分懸兩側,故名。此洞又被道教尊為「第三十六洞天」,所以又名洞天。雙龍洞由外洞和內洞兩部分組成。外洞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洞底平坦,頂崖平如石蓋,四壁石質細膩,紋如肌理。洞內泉水清澈,自東壁下小穴內潺浸流出,終年不斷。
岩位於永康東北,因峰奇呈方形,故名。方岩風景區由方岩山、壽山、烈士陵園、楊溪和鄰山等5個風景點構成,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向以岩險、石怪、景奇、谷幽而享有盛譽。方岩山海拔400米,壁立如削,酷似擎天方柱。橙麓山下有劉英烈士墓。
仙華山:仙華山又名仙姑山,位於浦江縣城北9公里處,相傳因軒轅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得道升天而得名。仙華山以奇秀的山巔峰林為勝,在海拔600米以上的 仙華山巔,石峰聳峭壁立,拔地而起。故仙華山又有「第一仙峰」之稱。
江郎山:江郎山位於衢州江山境內,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相傳古時有江姓三兄弟登其巔,化為三座石峰,因而得名。江山之名即源出此山。江郎山最著名的景點是三爿石,也稱三峰列漢。郎峰、亞峰、靈峰三座石峰呈"iii'』字形排列,最高處海拔824米,石峰本身高369米,狀如天柱,摩天插雲 。郎峰居東南,體形龐大,宛如城堡;亞峰在中間,形似寶劍,插立其間;靈峰位西北,形態渾圓,尖頂朝天。
普陀山:普陀山位於舟山普陀區,是東海蓮花洋中的一個小島,與著名的沈家門漁港隔海相望,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該島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拔283米。zxsac這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林幽石奇,洪波浩渺,梵宇隱然,雲煙繚繚繞,素負「海山第一」之盛名,向以「海天佛,國」、「南海勝境』』著稱於世。
嵊泗列島:嵊泗列島位於舟山群島最北部,長江口與杭州灣的匯合處,由404個大小島嶼組成,因取嵊山、泗礁兩島首字而得名。陸地積67.8平方公里,其中常年住人島嶼16個。嵊泗風光的特色在於「海瀚、礁美、灘佳、石奇、洞幽」,景觀較集中的有泗礁、黃龍、枸杞、嵊山、花鳥等島,以長灘水緩、綠華引渡、海浪雪景、雷洞遺恨、廬山林 海、漁港垂釣、海豚逐浪、初陽望月、山海奇觀等十景為最佳。
天台山:天台山位於天台北部,系仙霞嶺余脈,為我國名山之一,主峰華頂山海拔1138米。天台山是名僧濟公的故鄉、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也是日、韓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山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眾多,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於世。
神仙居:神仙居景區位於仙居縣城西南20公里處。景區內奇峰環列,山崖陡峭,基岩落石,處處成景,險峰、幽谷、秀林、奇瀑融為一體,有鬼斧神工的將軍岩、威武昂揚的獅子峰、神態安詳的睡美人、因風作態的飛天瀑、意境無窮的神筆畫天等景點60多處。身臨其境,置於裊裊霧靄之中,有飄飄欲仙之感。景區上游有瀑布群和龍潭群,全長 500米的區域內擁有連續十一級飛瀑和形態各異的深潭,為國內罕見。與神仙居景區相鄰,是萬仞壁立、形如巨艦的景星岩景區。這里有景星望月、飛馬迎客、神象守岩、空谷響鈴、雄獅攬球、玉柱擎天、仙人試劍等8處景觀。在神仙居與仙居縣城之間,永安溪自西南流向東北。其中自步路西門村至楊府石牛村段,全長12.5公里,新開辟為「永安溪漂流」。乘上竹筏,順溪而下,時而急穿險灘,時而如履平地,碧水、藍天、遠山、田疇、村舍,組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田園山水畫卷。
仙都:仙都位於縉雲縣西北、括蒼山北麓,自隋代起聞名,宋以後逐漸成為道教活動和旅遊勝地。仙都風景區分布於東西長約10公里的練溪兩岸,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姑婦岩、鐵城(芙蓉峽)、仙人剖瓜、馬鞍等7個游覽區組成,計有72奇峰、18處名勝古跡。景區內曾建有縉雲堂(黃帝祠宇)、烏傷侯廟等,其中黃帝祠宇規模最大,是仙都景區的主建築。被譽為「天下第一石」的鼎湖峰,俗稱石筍,傍練溪拔地而起,高170.8米,奇特挺秀,是世界最高大柱石,也是仙都風景區的代表景點。
大佛寺:大佛寶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內,石窟之外有建築宏偉的大雄寶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內香霧繚繞,是大佛寺的核心區域。不管出自何種目的造訪大佛金身,不管你有無最充分的思想准備,只要一跨入大殿之門,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震懾。寶像庄嚴,慈眉善目,甚至於微笑著凝視每個「凡夫俗子」,但誰也避免不了這種感受。
沙灣十景 沙灣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城西南21.5公里。清朝年間,沙灣村前輩利用自然環境,精心設計,創建沙灣十景,具體是:半月澄光、雙鳳朝陽、伏虎望兔、福脈庵堂、金雞亭、雷灘鼓浪、石佛點頭、三水會合、海蝦盤沙、文昌閣。
六和塔:位於錢塘江北岸月輪峰上。此地原為五代吳越國王的南果園。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20世紀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華古塔博覽苑」,將中國各地著名的塔縮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成就。
龍游石窟: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因此,1992年,世人傳說中的"無底塘"在四個當地的農民的隆隆水泵聲中"水落石出"。這些石窟的斷代成因和用途更是眾說紛壇,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也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浙江省旅遊景區甚多,除了杭州西湖外,還有水鄉、佛國勝地、浙南山水景區,以及浙西的富春江和千島湖。
推薦景區:杭州、寧波、舟山,西塘、烏鎮、海寧、普陀山,桃花島,東極島,楠溪江、臨安、千島湖、天台山、雁盪山、莫干山、麗水、武義、龍游。
夏季的浙江,平原溫度高,此時最好到浙西、浙南的高山間避暑,或是觀賞溪澗瀑布。冬季不是十分寒冷,且是旅遊淡季,適合背包族靜靜欣賞美景。冬季還可以泡溫泉,浙江境內的著名溫泉有金華武義溫泉和寧海南溪溫泉
⑦ 美麗鄉村旅遊景區特色小鎮標識標牌應該有哪些
旅遊景區標識是隨著社會發展,標識從廣告行業分離出來,在景區等領域的專業化分工後獨立出來的一個更精細的子行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同步呼應,因此我們景區標識的發展是有非常廣闊的前景的。
旅遊景區標識系統是旅遊景區重要的服務設施,對展示景區文化和形象,方便遊客順利完成旅行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完善的景區標識系統應從其規劃設計入手。
那麼
旅遊景區,特色小鎮標識標牌有哪些呢?
1
大交通
a)旅遊交通標牌系統F桿
2
標識牌
a)入口風情特質展示標識
b)全景標識牌(全景圖)
景區總導覽圖主要內容應有旅遊景區的全部介紹文字及游覽路線圖,景區獲得相關的榮譽、獎項或稱號
c)村莊入口形象標識牌
d)景點介紹標識牌
景點景物介紹牌是介紹景區的精華和主要游覽內容必不可少的導覽服務設施。每個景區都有景區獨特的特色和吸引力,有些景點景物介紹牌壯觀,形象生動、造型特別,比較直觀的了解景區的特色特點;
e)遊客中心標識牌
f)衛生間標識牌
g)溫馨提示標識牌
揭示景區規章制度,規范遊客行為。設置在休息點與主要出入口等遊客比較集中、難以迴避的地點。通過這類標牌,提醒遊客注意自己的責任,使遊客的行為符合生態旅遊的原則。標牌的內容明確清楚,措辭明確、一目瞭然。
h)安全警示標識牌
在景區可能出現危險和安全隱患的地段、或提醒遊客應特別注意的地方設置此種標牌。這類標牌又可以分為提示性標牌和警示性標牌。
3
指示牌
a)導覽指示牌(導覽圖)
b)道路指示牌
道路導向標識是引導遊客正確到達景點游覽的重要導示牌,能正確的引導遊客到達所要到達的地方,引導遊客到達功能區的最重要標識牌。
c)公共服務設施指示牌
旅遊景區標識系統作為旅遊景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遊客在全程游覽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創造景區和諧的游覽與休閑環境,為遊客提供人性化服務上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⑧ AAAAA級鄉村旅遊點和AAAAA級風景名勝區各由什麼部門評定他們有什麼區別
我國目前把旅遊區(點)質量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為4級,依次為AAAA、AAA、AA、A級旅遊區(點)。4A級景區是依照《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准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經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初評和推薦,由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的。4個級別景區的劃分與評定依據景區(點)旅遊交通、游覽、旅遊安全、衛生、通信、旅遊購物、綜合管理、接待遊客數、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旅遊資源品位10個方面數據.
5A是一套規范性標准化的質量等級評定體系,從旅遊交通、游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等八個方面進行全面規范,突出以遊客為中心,強調以人為本,國家旅遊局啟動5A級旅遊景區試點,目的是為了推選出一批質量過硬,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真正成為標桿的旅遊精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和輔導創建,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66家試點景區達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景區如果要達到4A級景區標准,服務質量、環境質量評分細則(1000分)、景觀質量細則(100分)、遊客意見評分細則(100分)三項的分數分別不能低於850分、85分、80分。而3A級景區的得分要求只為750分、75分和70分。
按照有關要求,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主要圍繞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景觀質量兩項內容開展,其中第一項內容共分為8個大項、44個分項,總分1000分,第二項內容分為2個大項、9個分項,分值100分。
⑨ 民族地區鄉村旅遊與漢族地區鄉村旅遊的區別有哪些
根據鄉村旅遊的文化特點,可以把鄉村游分為以下幾種:其一是農家內樂類型:農家容樂是以體會農家院生活為主要方式,以農村特色為旅遊資源,策劃開發的旅遊類型。
「農家樂」旅遊是以農村為背景,以農事作為主要方式,充分突出鄉村特色。其二是自然村類型:包括山村類型、水庫類型。其三是民俗村類型:包括 「原生民俗村寨」,是在民族地區選擇較為典型的天然村落對民俗文化進行開發、保護和利用,展現一個活生生的民族生活現狀。我國幾千年的發展,給後世留下了擁有大量傳統民居的古村落,形成了我國鄉村旅遊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我國鄉村旅遊古村落類型中,以南方的土樓最具有典型性。其四是田園風光類型:田園風光,是廣袤田壟與峰林山巒相連、田秀山青、山環水繞等美妙景色。
⑩ 什麼是生態旅遊區以及生態旅遊區遊客管理的概念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及其發展
生態旅遊,十年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開花,紅火得很了。傳統的山水風光游,把大自然作為消費對象,雙方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既花錢享受自然。而生態旅遊則對大自然充滿了尊重與關愛,雙方是一種平等的,朋友的關系。人在欣賞自然的美色的同時,也在聆聽自然的呼聲,關注和思考著環境問題。這是一種肩負著社會責任感的全新的旅遊方式,即融入了環境教育,又有利於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生態意識,生態理念與生態道德,是生態旅遊的核心。以下筆者將從什麽是生態旅遊談起,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並從法律角度探討其健康發展的相應對策。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
(一)、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內涵
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而且必須是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遊資源為代價,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的享有同等旅遊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認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並且,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是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森林生態旅遊除了給人們提供一個觀光,度假的空間外,其實也是一個環保教育的「大課堂」。旅遊者通過觀賞森林生態系統奇特的五種形態,群落結構,呼吸新鮮空氣,飲用潔凈的泉水,從而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成語循環,認識森林保護物種,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和改良區域環境等多種功能。森林裡的每棵樹,每隻動物,每條消息,都是極具雄辯力的環保「活」教材。而只有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才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達到經濟的良性循環。然而,森林生態旅遊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對旅遊業,林業的發展市場潛力很大。相反,如果發展事務,也會帶來環境的災難。因此,在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遊的同時,要注意不要講傳統旅遊的發展經驗生搬硬套。因為森林生態旅遊從目標,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樣:森林生態旅遊以保護生態為主,並非追求最大利潤;森林生態旅遊的受益者除遊客和經營者外,還有附近的居民,當前的經濟,未來居民,未來經濟;環保是森林生態旅遊的核心,只能有選擇的滿足遊客需要;傳統旅遊不同程度上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森林生態旅遊則以改良生態與發展旅遊經濟緊密結合。
生態旅遊的產生是人類認識自然,重新審視自我行為的必然結果,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生態旅遊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價值的綜合體現,是以良好生態環僅為基礎,保護環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消費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於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過參加生態旅遊活動,實現與自然的交流,滿足精神消費的需要,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旅遊融休閑和科學區及教育為一體,需要依靠科學高標准進行規劃和管理,對管理者,遊客,導游和經營者都有較高的要求。
(二)、我國生態旅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據考證,中國生態旅遊始於舜,盛於唐,宋,即我國生態旅遊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種產業則是近代的事,即生態旅遊,尤其是森林公園建設,則是一項新興產業。森林公園的澗流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游覽,觀光,度假,健身,科學考察,探險等多種形式的森林生態旅遊場所。我國具有開展森林生態旅遊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茲1982年我國在湖南誕生了第一個正式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幾張家界森林公園以來,只1997年底,我國建立了92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鼎湖山,長白山,扎龍,神農架,西雙版納,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還有列入《國際濕地公約》重要濕地名錄的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青海鳥島,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濕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以國有林場為依託建立了一批國家森林公園,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大部分森林公園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務體系,不少森林公園已成為我國新的旅遊勝地,年接待遊客5000人次以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發展。
根據《中國林業「九五」計劃和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旅遊事業的總體規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以森林公園建設和開展特色旅遊為重點,依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增強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國森林公園將發展到2000處,面積達到1900萬慶,使森林公園真正成為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地。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是較短,目前尚未發展中國家旅遊開發模式。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遊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時,粗放式的開發。開發種種開發,請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黃龍還劃地一開始退化,面色。如再不採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岩溶胡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旅遊冬天開發利用還處於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已發現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開發。開放後又不控制遊客人數,過多的遊客加速了洞內沉澱物氧化。一些洞口開得過大,過長,加速東內外空氣對流,人們呼出二氧化碳氣體破壞了岩溶洞環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遊資源。許多地方在開發這一旅遊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不亂殺,有的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遊客,使不少珍惜品種瀕臨滅絕,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愛護野生動物,應成為生態旅遊的得一項重要內容而給予重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於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築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四季常綠的雲南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由於大搞毀林形式開荒,以林為能源,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的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遊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壞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遊人大量集中於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調查顯示,在已經開展旅遊的保護區中,僅有16%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有的保護區連一台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根據科學監測對遊客數量進行控制的保護區僅佔20%,一些保護區已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甚至有23%的保護區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遊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里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遊現狀調查顯示: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旅遊資源退化。
由於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和城郊的一些風景區受到沖擊。有的地方在風景名勝區鄰近蓋工廠、辦企業、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有的景區對名勝古跡隨意修葺,在山林古剎安置電器設備,鋪設人造大理石、地磚,人工修整痕跡過重,與其"自然本色"極不和諧;有的景區不顧環境、條件,亂建寺廟、佛像和不倫不類的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遊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今天,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都面臨著人工設施和人工景觀過多過濫的問題,正是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景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據旅遊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准。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湘區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3,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准3.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並出現酸雨酸霧。我國水污染的范圍也在擴大,全國135條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條嚴重污染,其水質連灌溉標准都達不到,更談不上飲用標准了。如飲用滇池水源的地區,已成為昆明市傳染病和許多疾病的高發區。黃河斷流達266天,87%的河段水質達四級污染,尤其是近幾個月來,黃河幹流中遊河段遭到嚴重污染,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醬色的污水散發著刺鼻的異味,魚已死光,連澆地都不能用,對河南省沿黃河各城市飲用水造成危脅。這是黃河歷年來發生的最嚴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游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垃圾隨處可見,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遊客也留下了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致使那裡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開辦旅遊的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問題也是日趨嚴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氣污染。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我國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
通過了解西方國家的先進生態理念,我們看到了彼此的差距。可以說我國的生態旅遊還處於初級水平,還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盡管我國生態旅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應因噎廢食。我們高興地看到,國家旅遊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倡導,並確定1999年旅遊的主題為「生態環境游」,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勢必對我國生態旅遊事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為了使「生態環境游」活動取得時效,首先應本著積極的、科學的態度加以引導,加強管理,制定規劃和生態旅遊管理辦法;其次要對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區域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監測和疏導,把遊客數量控制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第三、應制定相關政策,確保一定比例的生態旅遊收入用於自然保護;第四,要加強環境宣傳和教育,讓遊客在旅遊中獲取生態知識,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把保護環境變成自覺的行動。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大方面: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大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改變那種認為「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合諧、有序、「天人合一 」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森林生態旅遊作為旅遊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還給一直以來發展基金匱乏的林業帶來一片生機,而森林生態旅遊同時也是一種與教育有的環保宣傳新形勢。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努力使生態旅遊的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做到依法建設,依法經營和依法管理;當前則要對那些如規劃或不按規劃要求亂開亂建並導致自然景觀資源被嚴重破壞的森林公園及生態旅遊項目進行必要的整頓,使其盡快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