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遊模型
A. 幫忙解釋下名詞:城市旅遊形象 城市休閑 旅遊可持續發展 城市旅遊形象定位
城市旅遊形象:好的城市環境、市政配套。
城市休閑:節奏舒緩的城市生活。
旅遊可持續發展:不進行過度開采。
城市旅遊形象定位:依照本地的人文風貌。
B. 跪求3DMAX的城市模型!
自己去下吧...
一般這種模型都是商業上保密的.
任何公司都明確規定不能把模型外傳內..
這是職容業道德..
一般在網上能找到的.. 應該你就能用了..
能算得上精模的.就算用貼圖表現. 最少也有個3000面吧.
然後還加樓房.. 底商. 小民房.
C. 旅遊學 何謂雷帕旅遊系統模型,請解釋它的基本含義
從空間結構角度考察的旅遊系統模型中, Leiper1979年提出、1990年予以修正的模型的影響力較大。Leiper的模型包括旅遊者、旅遊業、客源地、旅遊通道和目的地等5個要素。在結構功能和空間結構兩個層面上討論旅遊系統。
在Leiper模型中,重點突出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遊通道3個空間要素,他把旅遊系統描述為由旅遊通道連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組合(見圖6)。旅遊客源地是旅遊者居住及旅行的始發地,而旅遊目的地是吸引旅遊者在此作短暫停留,進行觀光度假的地方,旅遊通道將客源地和目的地兩個區域連接起來,其不僅僅指那些能夠幫助旅遊者實現空間移動的物質載體,同時也包括一些旅遊者可能參觀的地點(Cooper等,1998)。對照旅遊功能系統模型可以發現,旅遊通道同時也應該是一條信息的通道。一方面是市場需求信息從客源地流向目的地,另一方面是具有促銷功能的目的地信息從目的地流向客源地。旅遊通道的特徵和效率將影響和改變旅遊流的規模和方向(保繼剛,1992)。
Leiper同時也指出了旅遊系統中的另外兩個要素,旅遊者和旅遊業」。旅遊者是旅遊系統的主體,在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推拉作用下,旅遊者在空間上進行流動。旅遊業存在的意義在於通過其產品滿足旅遊者的旅遊需求。從Leiper的模型可以看到,旅遊業中的不同部門分布於客源地、目的地或旅遊通道等不同的空間,共同為旅遊一個完整的旅遊產品。雖然,Leiper重視旅遊者和旅遊業的空間屬性,但是Leiper同樣也強調供給與需求間的關系。比如,他認為客源地的需求天生具有不穩定性、季節性和非理性等特點,另一方面旅遊目的地的供給又是割裂的、剛性的,因此旅遊業是一個在供求關繫上充滿矛盾的產業(轉引自Cooper等,1998)。
在Leiper的模型中既可以看到旅遊功能系統模型的影子(供給與需求的相互關系),又可以發現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間關系。因此可以認為,Leiper對旅遊系統的分析是從兩個層面著手的。第一個是結構功能層面,在這個層面上他同結構功能主義者一樣也強調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第二個是空間層面,在這個層面里,他強調客源地、目的地和旅遊通道等空間要素的關系。應該說,這兩個層面是有聯系的,後者(旅遊空間結構)正是前者(旅遊供求關系)的空間表現形式。
對旅遊系統研究的簡單評述及未來研究的展望
對旅遊系統研究的簡單評述
在功能結構分析中,Gunn2002年提出的旅遊功能系統模型是對旅遊系統認識的一個飛躍。因為, Gunn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供求關系是旅遊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吸引物、服務、交通等因素構成了旅遊系統的子系統——旅遊產業體系。Gunn明確地指出供給與需求間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匹配關系是實現旅遊系統功能的基礎,而傳統認為的一些旅遊固有的特點(如空間特點)都是非本質性的。這樣,對旅遊系統的分析關鍵就是對旅遊產品供給和需求的分析。同時也需要指出的是,Gunn作為一個規劃學者,他的視角相對比較微觀,他考慮的僅僅是一個特定旅遊目的地與市場的供求關系。但是在旅遊空間結構研究中,面對的決非僅僅是一個旅遊目的地,而是一個由無數個已有的和潛在的旅遊目的地組成的旅遊產業體系。
Leiper的主要貢獻是把旅遊功能系統投射到了地理空間上,他的模型對旅遊空間結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該模型深刻地揭示了旅遊空間結構的本質含義,為旅遊空間結構研究指明了方向,即任何有關於旅遊空間結構的問題最終都應歸結為對旅遊系統的研究;同時,Leiper的模型也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框架,如對旅遊空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就可以在這個高度抽象的框架下進行;此外,Leiper的分析也表明了,在旅遊系統的研究中,空間距離的摩擦(旅行成本)是必須考慮的因素。當然,必須指出的是,Leiper的模型應該被看作旅遊空間結構模型或旅遊地理系統模型。在空間維度之外,Leiper的模型並沒有超越旅遊功能系統模型。
McKercher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他的旅遊混沌模型中,存在著大量的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他進一步指出旅遊系統是個由非線性關系主導的復雜系統,因此,在討論旅遊系統時規模經濟是不可忽視的。
McKercher把復雜系統的理論引入到了旅遊分析中,但他的概念模型顯然不能讓人滿意。他並沒有很好地揭示旅遊系統中非線性關系產生的原因。事實上,學術界對旅遊系統的復雜性分析僅僅處於一個起步階段。
D. 「城市旅遊」的概念是什麼
1、以城市為目的地的旅遊。
2、發生在城市范圍內各種游樂休閑活動的總稱,是指旅遊回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質答與精神消費活動。——《中國城市旅遊》雜志總編何海濤
3、指以現代化的城市設施為依託,以該城市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周到的服務為吸引要素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旅遊方式。 國內外的旅遊城市為了發展旅遊,提高城市競爭力,紛紛凸顯特色。
E. 什麼是城市旅遊
城市旅遊的概念 是指以現代化的城市設施為依託,以該城市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周到的服務為吸引要素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旅遊方式。
F. 旅遊決策模型是什麼
分別是結構模型,模擬模型,定性模型和引力模型。
旅遊需求預測
1、旅遊需求的時空分布集中性
旅遊需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另一個特點是每一個旅遊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客源地。從數量上來研究和度量旅遊需求隨時間的變化和客源地的空間分布變化,對旅遊規劃和經營決策有重要的幫助。
1>旅遊需求的時間分布集中性
季節性(時間)強度指數:旅遊需求的時間分布集中性是由旅遊的季節性所引起的,可以用季節性(時間)強度指數來定量分析。
式中:R為旅遊需求的時間分布強度指數
xi為各月遊客量佔全年的比重
R值越接近於零,旅遊需求時間分配越均勻;R值越大,時間變動越大,旅遊淡旺季差異越大。R值受到旅遊需求變化和所選時段長短特徵的影響,所以它適用於不同年份(時段)的比較和不同旅遊地(設施)的比較。
高峰指數:用來度量遊客某一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利用旅遊設施游覽某旅遊地的趨勢。計算公式為
式中: Pn為高峰指數;
V1為最繁忙時期的遊客數;
Vn為在第n個時期內的遊客數
n為參照時段(1=最繁忙時期)
Pn的數值大小不僅取決於高峰程度,還依賴於遊客總量和所選定的時段。因此,該指數的一個主要用途是用於對旅遊地進行比較或用於考察某一設施隨時間變化而出現的高峰趨勢。當遊客量在所有時期都相同時,Pn=0;當遊客量集中在某些時期時,Pn值會增大。n的值,即用於與最繁忙時期作比較的那一時期,在很大程度上是選擇的結果,選擇工作依靠現有資料,研究目的和研究經驗。
2>旅遊需求的空間分布集中性
旅遊需求的空間分布結構主要指旅遊者的地理來源和強度,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數來定量分析。其公式為:
式中: G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數
Xi為第個客源地的遊客數量
T為旅遊地接待遊客總量
n為客源地總數
遊客來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則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對於一個旅遊地,客源地越分散,旅遊經營越趨於穩定。
2、趨勢外推模型
趨勢外推模型是以已經發生的事件資料為預測基礎,依據一系列的的歷史數據資料來推測未來的可能形勢。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趨勢外推模型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歷史數據的趨勢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趨勢外推模型主要有回歸模型和時間序列模型兩類。
1>回歸分析方法
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常用的趨勢外推數學模型,常用於以年為時間單位的旅遊需求量的變化。形式為:
y=a+bx
式中:y為因變數,x為自變數,a為常數項;b為y對x的回歸系數。關於本模型的具體運算,請參看《常用統計方法》的相關內容。
保繼剛(1989)年通過研究建立了北京香山公園遊客量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y=-35047.0088+17.859x
r=0.9828
式中: y為年遊客量(萬人)
x為年份
r為相關系數
知道1979年到1985年的遊客數量分別為291.58,318.75,326.97,361.92,359.73,381.63,405.09;可以運用模型得到1986年的預測值為420.97。(具體參見《旅遊地理學》)
2>時間序列模型
時間序列模型主要用於解決對波動性旅遊需求的預測,如對受到季節性影響顯著的目的地的需求量預測就可以用這一模型。
在時間序列分析中,預測過程首先要通過過去需求量的歷史資料求出統計形式的擬合曲線,然後向前延伸這條擬合曲線,用以估計未來時段的需求量。這種擬合曲線通常可以分為三類:水平需求曲線、趨勢需求曲線和季節性需求曲線。
常用的水平時間序列模型有一次滑動平均模型和一次指數平滑模型。
常用的趨勢需求模型有線形趨勢模型,包括線形回歸模型、二次滑動平均模型等;非線形趨勢模型,如二次回歸模型、三次指數平滑模型。
常用的季節性需求模型包括季節性水平模型、季節性交乘趨勢模型等。
3、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在城市和區域經濟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模型。20世紀後期,國外一些學者率先將這一模型應用到旅遊研究中來,用於遊客預測、旅遊吸引力確定以及旅遊規劃等方面。
1966年,Crampon L J首次將引力模型用於旅遊研究,他所建立的引力模型也是其他研究者應用的基本引力模型:
式中: Tij為客源地i與目的地j之間旅行次數的某種量度
Pi為客源地i人口規模、財富或旅行傾向的某種量度
Aj為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種量度
Dij為客源地i與目的地j之間的距離
G,b為經驗參數
客源地人口可以為某個城市等特定區域的人口數量,或將來要進行旅行的人數,它可以是幾個變數的組合。
目的地吸引力可以是美學吸引力、資源容量、旅遊地知名度等幾個變數的組合。
距離一般是指感知距離,可以用實際距離或旅行時間來進行表示。
其後,有一些學者針對該模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針對距離變數又提出了一些修正模型,在此不一一介紹。
4、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是預測模型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爭議性的方法之一。當歷史資料或數據不夠充分,或者當模型中需要相當程度的主觀判斷時,就需要用特爾菲法預測事件的未來趨勢。目前,特爾菲法在軟科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取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效果。決定特爾菲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問卷的設計和選擇專家的合格程度。
用特爾菲法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工作步驟:
1>確定預測的問題,選擇征詢的專家組
專家組的專家選擇要全面,要有代表性,以保證預測的全面和綜合。專家人數由問題的復雜程度來決定。一般為40~50人。
2>制定和分發第一輪問卷
問卷由專家完全獨立填寫,也即專家間沒有任何形式的交流,避免互相干擾與影響。第一輪的問卷包括兩個部分內容:一是向專家概括介紹所進行的研究項目,另一是請專家鑒定未來可能出現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可能發生的時間。
3>第一輪問卷回收,整理結果
過程包括中位數計算,指出兩個中間四分數的范圍,即中位數兩旁包含50%總預測數的范圍。
4>第二輪問卷
將第一輪問卷的統計總結附在第二輪問卷上寄給第一輪征詢的專家組,各個專家自己第一輪的答卷也復印附上作為參考。詢問每一個專家在看完小組的平均結果之後是否希望改變自己的預測。如果專家的預測值不在兩個中間四分數之內,而他又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原始預測,則要請專家給出理由。
5>回收第二輪的問卷並整理結果
包括新的預測結果以及部分專家不同意第一輪問卷結果的意見。
6>第三輪問卷
將第二輪問卷的結果和意見綜合進第三輪,問卷的說明與第二輪相似。主要的不同之處是加上了部分專家不同預測結果的意見。
第三輪問卷的結果出來之後,要決定是否需要作第四輪的問卷調查以獲得進一步的預測。如果兩次調查後絕大多數預測已經在中位數附近,就沒有必要再作下一輪的調查。
G. 城市旅遊有哪些類型!
是指以現代化的城市設施為依託,以該城市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周到的服務為吸引要素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旅遊方式。 國內外的旅遊城市為了發展旅遊,提高城市競爭力,紛紛凸顯特色。
覺得應該有觀光型,度假型、休閑型、觀光型。希望能幫助到你
H. 簡述旅遊地理系統模型的構成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版觀光旅權游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括康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定義 是指人們閑暇時間內進行的旅行游覽、觀賞風物、交流文化、增長知識、鍛 旅遊地理學煉身體、度假療養、消遣娛樂、探險獵奇、宗教朝覲、考察研究、購物留念、品嘗佳餚以及探親訪友等非定居性的暫時性移居過程,也是一種以各種不同方式分配空間和利用時間的社會現象.一般來說,旅遊僅指離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動,而娛樂包括離家不超過一晝夜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