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旅遊綜合競爭力
⑴ 中國這么多城市. 去哪所城市發展比較好.
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著名城市競爭力研究專家倪鵬飛最近在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撰寫了「城市的人才競爭力比較」論文。本報特選發其中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編者
城市人力資源的數量、流動、質量、適應性及其培養,構成了人才競爭力的主要內容。而創業者數量和適合地方發展的教育體系是從人才方面影響城市發展與競爭力的關鍵。大量的案例說明人才競爭力對城市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計量和比較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力需要相應的指標體系。根據人才競爭力的定義及其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作用,我們設計城市人才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它包括幾個方面:人力資本數量、人力資本質量、人力需求能力、人力資源的增長、人力資源適宜度、人力資本潛力。
本文根據城市綜合競爭力現狀,選擇綜合競爭力靠前的47個城市,就它們人才競爭力現狀、優勢和問題進行分析、比較。
上海人才競爭力居全國第二位,表明上海在人才的質量、數量和潛力方面都比較好,上海吸引人才的政策優惠靈活,熟練工人和高級人才獲得相對容易,但高級人才薪酬偏低。
深圳人才競爭力排在第三位。人力資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基本成本最高,人力資源質量較好,教育程度高。
北京聚集了全國最多、最優秀的人才精英和科研機構,人才競爭力居全國第一。北京在人才的質量、數量和潛力方面表現都比較好。但是北京在實施吸引人才的優惠靈活政策方面,在降低生活成本、改善人才待遇方面可作更多努力。
廣州是優秀人才最嚮往創業的城市之一。人才的質量高、數量多。廣州吸引人才的政策優惠靈活,但在建立現代城市教育體系,培育人才潛力方面需要努力。
東莞人才競爭力處於中等水平,但東莞市已經逐步在中小學校普及信息技術和英語教育,建立了適合地方發展的教育體系,IT人力資源數量大。
蘇州人才競爭力一般。人才的數量、素質、發展潛力還有待提高,人力資源教育方面應加強投入。但蘇州有相當多的經營人才,上海來的技術人才貢獻給蘇州。因此,實際人才競爭力比統計顯示的要好。
天津人才競爭力高。勞動力的數量一般,但人力資源質量和配置不錯,人才培養和教育表現稍差。天津在實施吸引人才的政策方面,改善人才待遇方面需要努力。
寧波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沿海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和居民人均年收入比較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名列第10位,在浙江省以微弱優勢超過了杭州,顯示了其強勁的綜合實力。
杭州人力資源競爭力強,位於第四。一般勞動力數量及增長速度不具有優勢,但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數比例很高,勞動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較高,教育體系發達,教育現代化水平高。表明人才的整體素質較高、提升潛力大。同時杭州也採取多項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人才。
南京人才競爭力非常強,南京在人力資源方面佔有很強的優勢。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數比例高,勞動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較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高。人才的數量、質量和提高的潛力都比較好,同時南京也採取多項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人才。但其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大。
無錫人才競爭力不具優勢。一般勞動者數量較少、增長速度較慢,中、高等教育事業薄弱。勞動力質量相對較高,聚集了一批優秀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才,而教育投入也相對較多。
武漢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強,在全國位於第10.城市人口和從業人員數量較多,而且人力資源素質高,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供給豐富,高等教育發達。
青島的人力資源競爭力較強,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尤其是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成為青島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不過青島高科技人才比較缺乏,高等教育學校數量偏低,發展也不均衡,制約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濟南人才競爭力較強。勞動力數量質量處於中游水平,濟南教育體系發達,人力資源教育指數較好,人才競爭潛力較大。
溫州人才競爭力較弱,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受教育程度都表現較差。但溫州擁有大量的海外僑胞和遍布全國各地的商人,構成溫州獨特的人力資源優勢。
重慶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強,主要表現在城市總人口和從業人員的數量上,一般專業技術人員獲得也比較容易,但是人力資源消費不足,平均教育程度低。
廈門人才競爭力不具優勢,尤其一般勞動力和高級人才數量居全國後列。但其勞動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較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高,表明廈門人才的整體素質較高、提升潛力大。
中山人力資源競爭力一般,人力資源質量較好,但勞動力數量有限,教育體系不夠發達,發展潛力小。
大連有比較先進的教育體系,人才的整體素質較高,且具有一定的提升潛力。但在勞動力數量上不具優勢。
成都人才競爭力較強,成都是西南地區人才薈萃之地,勞動力不僅數量較大,而且科研人員比例也較高,人才整體素質較高,成都的教育也比較發達。
紹興在人力資源競爭力較靠後,雖然基本教育發達,但是本地人力資源素質很差,高層次專業人才缺乏,人力資源數量不多,需要改善人才政策,增大人才需求。
惠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低,排在第41位。人力資源質量水平相當低,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人員比例很小,創業人員缺乏,而且人力資源受教育情況不理想的影響,不利於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佛山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在47個城市中位於第23位。優勢體現在大量的製造業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資源需求,發達的經濟也保證了城市就業率和人才的獲得。但是在人力資源教育方面比較落後,需要注意在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加強本地化和高級人才的培養。
珠海人才競爭力表現很差,城市人口和從業人員數量及增長較低。珠海教育落後,科技人才不足。人口文化素質不太高,近期內提升潛力不大。同時珠海要採取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人才。
台州的人才競爭力很弱,排在第42位。人力資源數量不少,但是質量非常差,配置指數也很低,熟練工人和高級人才缺乏,人力資源的教育情況很差,處於所有47個大中城市的末尾。
泉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差,位居47個城市中的第40位。人力資源數量、質量指數都較低,人力資源的教育程度偏低,高層次的人才缺乏,但熟練的工人獲得性較好。
福州人才競爭力較強,福州人力資源的數量和整體素質較好,教育發達,人力資源提升的潛力較大。同時福州具有一大批熱心家鄉發展的在外閩籍同胞的優勢。
常州人力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教育體系較為發達,尤其是職業教育體系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勞動力素質較高,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但高級人才較為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長春人才競爭力一般,勞動力數量不佔優勢,但質量較高。人力資源配置指數較高,高級人才獲得便利性很高。
長沙的人才競爭力居於中等略偏上水平,城市人力資源配置、質量和教育指數較高,但在人力資源數量和人力需求方面表現較差,說明城市規模偏小,沒有形成人才需求和供給的規模化。
石家莊人力資源競爭力較強,表現在城市就業人口及增長率較高,從業人員質量尚可,但不容易獲得高級人才,人力資源需求有待擴大。
哈爾濱人才和科技競爭力比較強,科研人員比例、科研院所數量較高,人力資源質量指數、科技創新能力指數表現都比較好。但人力資源需求指數較低,人均消費需求、人力資源基本成本低,在改善人才待遇、吸引人才就業方面需要的高。
南通人才競爭力一般,勞動力數量較多,勞動力質量處於中游水平。人力資源配置指數不高,高級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缺乏。教育體系較為發達,尤其是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擁有一定優勢,人才競爭力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西安的人力資源競爭力較強,城市就業人口數量和增長率不高,但質量較好,各類專業人才薈萃,高等教育發達,但人力資源需求不旺,低素質人口數目也較多。
煙台人力資源不具競爭力,勞動力數量眾多,但質量和教育體系均處於一般水平。資本競爭力需要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資本質量和資本的可獲得性方面,應當培育有效的投融資體系,吸引境內外資本流入。
舟山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排在所有城市之末,城內人口和從業人員少,教育情況相對落後,熟練工人和高級技術人才獲得性差,人力資源需求不旺盛。
徐州人力資源數量較為充足,但人力資源質量、人力資源配置指數等指標不高,人才競爭力表現一般。
嘉興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比較弱,其中人力資源教育指數很低,中等以上學校和成人教育不發達,人力資源數量不少,熟練工人和技術人才獲得性比較好。
湖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很差,位於第46位。除了人力資源數量比較多外,其他幾項指標都比較落後,人力資源素質和受教育程度都很低,配置指數不高,高級人才和熟練工人獲得性差。
威海人才競爭力不高,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不具有優勢,在人力資源教育體系建設上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鄭州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比較強,位於第11位。作為人口第一大省的省會,人力資源豐富,人才獲得性比較便利,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資源質量均較好。
合肥的人力資源競爭力處於中等水平,人力資源質量較好,受教育情況良好,專業人員和勞動力充足,但是創業人員不足,人力資源需求指數很低,處於42位。
昆明的人力資源競爭力中等靠後,城市人力資源數量不多,需求也不旺盛,人力資源質量和受教育指數一般。
海口人才競爭力不高,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不具優勢,人力資源需求指數較高,人才待遇較高;教育體系不夠發達。
⑵ 中國城市排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14日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全球第一,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個城市屬於中國,依次是包頭、呼和浩特、煙台、東莞、中山、惠州、濰坊、蕪湖。全球增長前50名的城市中,中國有40個。
根據報告,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本次報告的年度主題為:「城市,中國跨向全球中」。將中國城市置於全球坐標繫上,探討其地位及成因,建議其對策。
中國城市總體處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差異巨大,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全球第一,中國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任重道遠。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香港僅排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第26名。
城市競爭力最強的十個省區依次是:粵港澳、台灣、江蘇、浙江、山東、福建、遼寧、河北、內蒙古和湖南。
這份報告從環境、基礎設施、結構、開放、科學技術、人才、企業管理、文化、政府管理、制度、資本、綜合區位等城市發展的12個方面,對29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的51個重點城市的分項競爭力進行了比較。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
人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澳門、杭州、南京、重慶、天津。
資本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杭州、天津、澳門、南京。
結構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門、台州。
綜合區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杭州、長春、澳門、沈陽。
環境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蘇州、威海、香港、杭州、東莞、廈門、揚州、無錫、大連、紹興。
文化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溫州、深圳、青島、台州、紹興、東莞、惠州、香港、揚州、長沙。
全球城市競爭力研究項目組負責人、社科院住房與城市經濟研究室主任倪鵬飛研究員說,這次還推出了十個最佳年度案例城市:蘇州、北京、寧波、包頭、重慶、南昌、廣州、杭州、南通、佛山。
⑶ 201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是怎樣的
201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是:廣州、上海、北京、成都、深圳。最具有競爭力的是:成都。
2018年,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071.5億元。新建成創新創業載體36家,面積51萬平方米。獲得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252項、國家級科技獎勵29項。
完成科技攻關935項、成果推廣495項,完成火炬計劃491項。全年共申請專利107801件,其中發明43013件,實用新型47891件。專利授權57370件,其中發明8304件,實用新型32885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2件,比上年增長15.8%。
⑷ 唐山市的綜合競爭力在全國中等城市中排第幾
經濟情況:
包括直轄市、地級市、副省級城市、不算港澳台。
2008年,唐山市實現地內區生產總值3561.19億元,排名全容國第19名,比上年增長 13.1%,全部財政收入實現405.82億元,增長22.7%。唐山首次與廣州、深圳、杭州、青島、寧波、南京、成都、武漢、大連等城市並肩進入中國 GDP「3000億元俱樂部」,成為河北省首個躋身「3000億元俱樂部」的城市,富可敵省。
2009年,唐山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00億元,排名全國第18名,同比增長11%以上;全部財政收入413.3億元,剔除增值稅轉型政策影響,按上年可比口徑增長14.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69.7億元,同比增長15.8%。
2010年,唐山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00億元,進入與上海、北京、廣州、青島等城市並列的全國屈指可數的4000億元俱樂部。在不遠的將來唐山市的經濟總量將進入全國前10名。
行政級別
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18個共四批公布,唐山市作為第一批在1984年10月與重慶、青島、大連等城市同時獲批。河北省域中心城市、中國地級市。
⑸ 北京城市文化競爭力全國居首嗎
日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北京藍皮書: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17-2018)》。藍皮書透露,北京城市文化實力和競爭力位於全國前列,多項文化發展指數位居第一,文化事業、產業發展再上新台階,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北京文化的建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在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總體排名中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城市品牌發展、文化品牌、旅遊品牌、宜居品牌、投資品牌和品牌傳播指數位居全國第一;北京的城市文化競爭力指數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城市文化影響力指數排名位居全國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城市文化軟實力指數總體排名位居第四,城市文化軟實力民眾滿意度指數排名全國第13。這表明北京的宜居城市建設、文化軟實力建設,尤其是在城市文化服務公眾滿意度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⑹ 求歷年GDP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排名!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1998年在香港注冊成立,是中國較早涉足城市競爭力研究領內域的學容術機構,2002年推出第一份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來源:《中金網》
2016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
該機構當日還發布了其它15項排行榜,包括6項中國城市的分類榜單及9項全球國家與城市的分類榜單。其中,全球國家(經濟體)競爭力排行榜中,美國、中國及日本分列前三名;中國城市成長競爭力排行榜中,深圳、天津及重慶分別位列前三名;香港在全球最開放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三,在中國最安全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
⑺ 中國有那些城市是經濟發展最快的
中國2017年GDP增速最快的四大城市:合肥、西安、南昌、寧波!
⑻ 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城市的競爭力
城市競爭力既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也是該地區發展活力的重要標志;城市競爭力評價既是對一個地區當前發展水平的總體評判,更是對該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潛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競爭力,必須以一個地區的自然稟賦、文化傳統、產業基礎等要素供給為依託,以與周邊地區競合發展的形勢為背景,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為指向,綜合考量各類因素,合理確定提升路徑,自覺尋求差別化競爭的特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三新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大力打造「生態、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顯城市個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普惠於民,只有這樣,才能搶占發展制高點,贏得發展新優勢,開創發展新局面。
為應對全球激烈競爭,世界先進城市正在進行以下努力:
一、制定發展戰略,實施規劃引導;
二、改善營商環境,扶持中小企業;
三、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城市轉型;
四、全民終身教育,招納世界賢才;
五、重視環境保護,追求永續發展;
六、塑造城市品牌,開展城市營銷;
七、實施企業化管理,建設服務型政府;
八、塑造城市個性,培育多元文化。
政府要正確處理以下10個重要而復雜的關系:擴大地方自主權,並使財權與事權相對稱;政府積極為企業發展創造環境,同時積極吸引市場參與政府的公共事務;積極利用世界,堅持地方特色;實施全民終身教育;讓居民成為產業升級的動力,並分享升級的成果;促進全民創新與創業,實現外來移民與當地居民的共贏;統籌兼顧,引導經濟與社會平衡發展;在城市和區域的關繫上:促進一體化,以競爭激發雄心,用合作分享外部經濟;實施歸核化發展戰略,發展幾個而不是一個或多個產業及功能;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推進可持續發展。堅持商務環境與生活環境共建設,建設創業的樂土和生活的家園。
⑼ 中國大陸十大城市排名
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2011年1月6日發布
本排名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兩岸社會科學合作課題成果之一,本排名系統分2011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100強,2011年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20強,2011年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20強,2011年中國城市社會競爭力20強,2011年中國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20強,所參考的數據截止2010年10月13日。
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是以經濟競爭力,文化競爭力和社會競爭力為基礎,並結合生態環境競爭力後計算得出。
城市經濟競爭力涵蓋GDP總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經濟和產業結構,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以及經濟發展潛力等方面。
城市文化競爭力涵蓋教育實力,科技創新水平,文化及體育產業發展狀況和文化影響力,文化氛圍,公民總體素質和公民意識,城市歷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城市社會競爭力涵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基尼系數,社會治安狀況,居民幸福指數,民主法治建設進程,國際化程度和社會包容性以及慈善事業發展狀況等方面。
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涵蓋空氣質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蓋率,生態多樣性及野生動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分布,旅遊業總收入GDP佔比以及環境承載力等方面。
2011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100強
1北京 2上海 3香港 4深圳 5廣州
6台北 7南京 8大連 9蘇州 10青島
11無錫 12佛山 13重慶 14寧波 15杭州
16成都 17武漢 18澳門 19天津 20沈陽
21廈門 22泉州 23珠海 24東莞 25唐山
26福州 27長沙 28大慶 29常州 30西安
31煙台 32濰坊 33徐州 34中山 35濟南
36鄂爾多斯 37哈爾濱 38長春 39包頭 40呼和浩特
41紹興 42江門 43惠州 44新竹 45溫州
46高雄 47湛江 48淄博 49秦皇島 50昆明
51南通 52揚州 53洛陽 54鄭州 55烏魯木齊
56威海 57金華 58蕪湖 59南寧 60鞍山
61嘉興 62東營 63漳州 64株洲 65營口
66台州 67泰州 68台南 69鎮江 70馬鞍山
71南昌 72日照 73湘潭 74吉林 75德陽
76太原 77綿陽 78蘭州 79宜昌 80滄州
81襄陽 82邯鄲 83延安 84合肥 85榆林
86桂林 87淮安 88柳州 89岳陽 90克拉瑪依
91貴陽 92海口 93喀什 94大同 95錦州
96宜賓 87南陽 98銀川 99咸陽 100九江
2011年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20強
1上海 2香港 3深圳 4北京 5廣州
6台北 7蘇州 8青島 9寧波 10無錫
11杭州 12大連 13南京 14佛山 15重慶
16成都 17天津 18澳門 19武漢 20廈門
2011年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20強
1北京 2南京 3上海 4台北 5香港
6西安 7杭州 8廣州 9沈陽 10蘇州
11成都 12武漢 13澳門 14大連 15青島
16重慶 17紹興 18天津 19廈門 20深圳
2011年中國城市社會競爭力20強
1北京 2南京 3香港 4上海 5蘇州
6台北 7無錫 8青島 9杭州 10威海
11揚州 12寧波 13桂林 14常州 15濟南
16濰坊 17鎮江 18煙台 19泰州 20湖州
2011年中國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20強
1黃山 2桂林 3三亞 4張家界 5阿壩州
6伊犁 7海口 8威海 9舟山 10大理
11九江 12林芝地區 13贛州 14南平 15麗江
16杭州 17台中 18黔南州 19拉薩 20宜昌
⑽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包含哪些指標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是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城市綜專合競爭力排名,屬依據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環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標。
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應用自主創立的GN評價指標體系,調查了包括港澳台地區在內的中國34個省級城市和295個地級市,根據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四大系統及多項指標,作出城市競爭力的綜合評估,至2015年已連續13年發布相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