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資源對城市的帶動作用
㈠ 旅遊業發展對於城鎮化建設有哪些促進作用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工業促進型。這類小城鎮鄉鎮工業發達,基礎設施較好,以工業小區的發展帶動小城鎮的發展,農民通過「離土不離鄉」的途徑實現城鎮化,例如蘇南、浙北地區;
(2)集市貿易促進型,這類小城鎮的發展特點是以市興城,屬於傳統商品的集散地、集市貿易區,有一定的基礎設施,通過對基礎設施的改善,拓展市貿范圍,增大城市密度,進而發展成為以市場交通為主的區域性小商城,如浙江義烏等;
(3)旅遊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都是名勝古跡,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通過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形成小城鎮,如黃山的西遞、宏村等;
(4)交通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處於交通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可利用流動人員較多,運輸成本低下等條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5)城郊型,這類小城鎮地處大中城市近郊,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藉助大中城市,發展服務型行業或大中城市擴散的工業,進而發展成為衛星城。
(6)工礦服務促進型,這類小城鎮或農村大多處在大中型工礦企業附近,通過建立為工礦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完善自身的基礎設施,成為為工礦企業服務型的小城鎮,如淮南、淮北地區的礦區等。
從理論上看,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1.旅遊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是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遊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遊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遊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遊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遊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遊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遊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遊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3.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遊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遊的需要。
4.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
5.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遊業的發展會使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遊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會不斷探索與適應遊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事實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對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它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
㈡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2)旅遊資源對城市的帶動作用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㈢ 旅遊對城市的影響
旅遊業做為依託旅遊資源、以旅遊設施為條件,通過旅和游為動線,串連起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為遊客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產業。其早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產業,形成了多元復合、多重經濟屬性的產業生態集群,每一重屬性都對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旅遊業做為依賴山水景觀、歷史遺址、地質遺跡、城市風情和工業遺產等資源的產業,是一種綠色、低碳經濟,對環境的污染相對工業比較小。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又有利的避免了各種工業廢氣污染。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旅遊時也會為對一些生態脆弱區帶來破壞,以及開發不當對一些原有文化要素的破壞,需要在實際的運營中進行研究、平衡、評估和風險的動態監測。現代旅遊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經歷了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再到體驗經濟的過程中,迅速爆發的一種產業形態和生活方式,目前其已經超越了石油和汽車成為了第一大產業。而一些城市發展旅遊業這種體驗經濟,有利於城市被外界感知,被外界體驗,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旅遊業是由「旅」和「游」兩個動詞串聯的產業組合,流量經濟的特性十分明顯。把遊客從客源地吸引到目的地形成巨大的消費聚集,帶動城市和區域的消費經濟的蓬勃發展,繁榮當地經濟。同時旅遊流量經濟的特性,也帶動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旅遊業有別於傳統的工業經濟的「條塊化特徵」,是有人的動態消費形成的經濟經濟,具有很強的行為交叉性和產業融合性。能很好的當地的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和組合出新的產業業態。例如:旅遊和第一產業融合形成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二產業融合形成的工業旅遊、旅遊商品;和第三產業融合形成的文化旅遊、體育旅遊、旅遊演藝等。
旅遊業是典型的現代服務業,對一個城市的服務業的水平、服務環境和服務人員的素質都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發展旅遊業必然對一個區域的軟硬環境改造帶來倒逼機制。反向拉動城市的服務意識、文明素質、基礎設施和城市風貌,提升城市的發展品質。旅遊業還是典型的文化經濟,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有賴於主題化、文化的統領,才能形成旅遊消費者的購買。發展旅遊有利於激活或一些當地被埋沒和即將消逝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例如:古鎮、古鄉村、各種地方風情的手工藝品都借旅遊的東風再次獲得生命。
旅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全景式的影響,除了發展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新的資源觀外,還包括城市品牌的提升、城市文化的繁榮、城市的服務品質、城市綠色發展、城市的消費經濟和城市的產業聯動發展等方面,符合我們上面所說的「新三觀」。
㈣ 旅遊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由於經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資源一度被閑置和封閉,現有的一些旅遊景點經濟疲軟,旅遊品位低下,國內外旅客很少光顧,從而使當地旅遊業與外界的市場旅遊經濟嚴重脫節。面對這樣的現狀,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民俗資源豐富則是自己所長,故應以開發民俗作為自己的旅遊特色優勢。
對於民俗文化旅遊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經濟效益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旅遊業的決策關鍵。本文圍繞以上的兩點,進行論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當前,國際旅遊趨勢在向文化旅遊發展,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遊越來越受到重視。民俗旅遊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其能夠得到大力發展的兩大優勢。
旅遊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而民俗游則是其新興的旅遊專項產品。民俗旅遊開發是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貢獻。"民俗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遊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遊開發商應注意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摘自《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代發展民族旅遊業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應該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不能只滿足於風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還應充分結合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底蘊深厚的當地文化, 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有機結合, 從而增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觀賞價值, 豐富和增強民俗旅遊的內涵和生命力,以此帶動地區的各項經濟發展。
經濟效益是民俗旅遊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旅遊開發才是成功的。我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促進了遊客數量增長,增加了因旅遊帶來的各項經濟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動的地區其它產業經濟如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都收獲不小。
曾有這樣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遊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遊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把民俗風情游盡量納入其中,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從而構成了良性的循環體經濟。
民俗旅遊是國外了解我國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幾年,國際旅遊業出現了以民俗為主的態勢。民俗旅遊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民俗旅遊業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鮮明,原始風格越濃,歷史氛圍越重,地方差異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就越能吸引異國異域的旅遊者。而旅遊者的到來,不僅能是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也給旅遊地帶來了極大的財富,同時,帶動了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築、飲食、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景區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旅遊業產出對經濟貢獻可表現於旅遊消費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上。所謂旅遊乘數就是旅遊業創造的總效益與其創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這一比例越大,乘數效應越大,從而拉動的地區經濟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見發展民俗旅遊對旅遊的經濟影響是直接且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也是不可小視。
㈤ 請結合實例分析旅遊資源開發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一、拉動經濟發展旅遊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范圍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並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活動。發展國際旅遊可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通過旅遊服務而獲取外匯。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遊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後,我國入境旅遊蓬勃發展,旅遊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內旅遊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遊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遊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說明旅遊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系。 旅遊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其次,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說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後、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遊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旅遊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遊
㈥ 談談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影響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㈦ 旅遊資源對旅遊業的影響有哪些
【.旅遊的經濟影響】
一、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增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
2、有助於貨幣回籠
3、增加目的地的經濟收入
4、幫助相關行業的發展
5、增加政府稅收
6、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別
7、增加就業機會
(1)旅遊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
(2)旅遊業中就業崗位層次眾多,許多工作並不需要很高的技術。
1、旅遊乘數的效應
旅遊乘數是用以測定單位旅遊消費對旅遊接待地區各種經濟現象的影響程度的系數。人們在旅遊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旅遊乘數類型有四種:
(1)、營業額或營業收入乘數(Sales Multiplier 或 Transactions Multiplier)。這一乘數用以則定單位旅遊消費對接待國經濟活動的影響。顧名思義,這一乘數表示的是單位旅遊消費額同由其所帶來的接待國全部有關企業營業收入增長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2)、產出乘數(Output Multiplier)。它同營業收入乘數非常類似,但所測定的是單位旅遊消費同由其所帶來的接待國全部有關企業經濟產出增長程度之間的比例關系。
(3)、收入乘數(Income Multiplier)它表示的是單位旅遊消費同其所帶來的接待國凈收入變化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4)、就業乘數(Employment Multiplier)。這一乘數有兩種用法:(1)表示某一特定數量的旅遊消費所創造的就業人數;(2)表示由某一特定數量的旅遊消費所帶來的直接就業人數與繼發就業人數之和同直接就業人數之比。
2、影響旅遊乘數效應的因素
(1)漏損(Leakage)量的大小。
漏損量越大,乘數的值就越小。換言之,在所得收入中儲蓄量及用於進口和其他對外支付的數量越大,乘數效應也就越低。
(2)接待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能力。
如果接待國的經濟實力很強,技術先進,並且生產門類齊全,經濟上自給的程度很高,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能夠滿足國內旅遊企業、居民及外來旅遊者對各種物質商品和服務的需要,那麼便有可能使遊客的旅遊消費所帶來的收人更多地留在目的地經濟內,減少對進口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自給的程度越高,旅遊乘數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接待國經濟落後,生產門類不全甚至單一化,不能滿足人們對有關商品和服務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該國勢必會在這些方面依賴進口,因而旅遊乘數效應必然很低。
二、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1、有可能引起物價上漲。
2、有可能影響產業結構發生不利變化。
3、過重依賴旅遊業會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這主要是因為:
(1)作為現代旅遊活動主要組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遊有很大的季節性。
(2)旅遊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閑暇時間和有關旅遊度假的流行時尚,而這些都是旅遊接待國或地區所不能控制的。
(3)從供給一方來看,旅遊需求還會受到接待地區各種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響。
【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
一、積極方面的影響
1、有助於提高民族素質
2、有助於增進國際間的相互了解
3、有助於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4、有助於推動科學技術的交流和發展
5、有助於促進社會環境的改善
二、消極方面的影響
1、不良的「示範效應」
2、干擾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3、當地文化被不正當地商品化
【旅遊的環境影響】
一、積極方面的直接影響
1、使歷史建築和古跡遺址得到維護、恢復和修整。
2、使休閑和娛樂場所及相關設施的數量得以增加。
3、使道路、交通運輸服務燈基礎設施得以改善。
4、使旅遊接待地區的環境衛生得以重視和維持。
二、消極方面的直接影響
1、使大地水和空氣的質量下降並使噪 聲增加。
2、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成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相對縮小。
3、長期大量接待來訪旅遊者,會使當地歷史古跡的原始風貌甚至其存在壽命受到威脅。
4、大規模旅遊活動的開展將加劇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損害及破壞。
5、旅遊接待設施的過度開發和建設,會使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觀遭到破壞。
麗江驢行戶外俱樂部---您身邊的旅行專家
㈧ 旅遊產業的帶動作用
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作用突出。旅遊消費不僅直接拉動了民航、鐵路、公路、商業、食宿等傳統產業,也對國際金融、倉儲物流、信息咨詢、文化創意、影視娛樂、會展博覽等新型和現代服務業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據統計,與旅遊相關的行業、部門已超過110個,旅遊的外延在不斷擴展,旅遊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的貢獻率超過40%。
鄉村旅遊
四川郫縣友愛鎮農科村距成都市區20公里,是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在農科村,市民可以吃農家飯、觀農家景、做農家活、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購農家物。截止2009年年底,全村共有農家樂接待戶40餘戶,日接待能力近1.2萬人次,全村年人均收入2.4萬余元,旅遊核心區年人均純收入4.3萬余元。鄉村旅遊已成為一些地區壯大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中國各省都根據區位、文化、生態和經濟發展水平,形成了農家樂、休閑農庄、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村等休閑農業模式。在一些偏遠地區,旅遊業的經濟功能得到更多的體現,旅遊業在消除貧困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據統計,目前中國鄉村旅遊收入受益村(寨)超過2萬個。中央政府還設立專項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鄉村旅遊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把旅遊業放在國家整體戰略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更加積極地予以支持,統籌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國家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引擎帶動功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
拉動零售業
2011年,北京旅遊購物實現收入1031.7億元,今年1~3季度,實現旅遊購物收入775億元,占旅遊消費總額的29.4%。北京市旅遊委副主任曹鵬程透露,將繼續將北京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亞太地區旅遊商品研發、設計和產權交易與市場營銷的中心,推動北京旅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裝備製造業、旅遊商品發展速度也非常快。以連續四屆在義烏舉辦的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為例,該展會涵蓋旅遊裝備、酒店用品、戶外休閑、珠寶首飾及奢侈品、旅遊紀念品等五大類60餘項,今年舉辦的第四屆旅博會共實現成交額30.96億元,其中外貿成交額10.56億元,佔34.1%,境外貿易商9216人次,參會國家和地區達到93個。
㈨ 城市旅遊境點開發對城市的影響及作用
首先,不得不談的就是經濟了吧,一個旅遊景點的開發會讓各地的人過來旅遊,或許之前默默無聞,但是如果開發的好,名噪一時是沒有問題的,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並且會帶來一系列的城市建設、改造等等發展,這對於推動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應該就是名片效應了。一個城市的知名度不僅僅是要這座城市自己打造的,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人們的爭相傳頌,而旅遊景點就是這么一個契機。就如桂林山水,陽朔灕江,是什麼讓這兩個地方文明國內外,毋庸置疑,是他們的旅遊景點。所以說帶來的名片效應不可小覷。
當然以上都是正面的 ,負面的我們也不得不談。一個景點的開發無疑會帶來很多的客源,從而導致整個景點包括城市的負荷加重,我想這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是有弊端的。一旦在某一天超出了負荷,就不能想像了。
再一個就是帶來的經歷負面影響:物價飛漲···總之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吧
以上就是一點個人看法 希望對你有用·
㈩ 休閑度假城市旅遊規劃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休閑度假城市旅遊規劃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是雙關的,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負面的作用。遠景建築園林設計研究院經過多年的城市規劃經驗認為休閑度假城市旅遊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同時又制約城市的長遠發展。休閑度假城市旅遊規劃是一定時期城市發展的計劃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旅遊城市規劃不僅決定城市的目前,而且制約城市的長遠,是城市發展的方向、目標,是城市建設的規范和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