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旅遊的具體內涵
㈠ 結合生態旅遊的內涵,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對遊客的要求:
1. 在參觀一個地方之前,要了解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點。
2. 尊重訪問目的地文化,不要將自已的文化價值強加於人,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3. 不接近、不追逐、不投喂、不摟抱、不恐嚇動物,參觀野生動物時,不要穿鮮艷的服裝。
4. 自覺做到不踏踩貴重植物。不採集受保護和瀕危的動植樣品。
5. 不購買、不攜歸被保護生物及製品。
6. 不丟充垃圾、不污染水土去特殊地區要備用具,將垃圾運回。
7. 積極參加保護自然生態的各種有益活動。 通過旅遊實踐,
8. 了解自然對人自身的要求,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環境的關系取得更清楚的認識。
生態旅遊對旅行社及導游的要求:
1. 要有引導遊客保護自然的觀念,旅行策劃者(旅行社名策劃團體)要有明確的生態意識,領隊、導游要適時對遊客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
2. 選擇具備生態旅遊條件的目的地,避開脆弱、敏感的生態地域。
3. 在計劃階段,要充分聽取地域生態科研人員和自然保護團體的意見。
4. 旅行團隊人數要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一般為20人以內。
5. 遊客進行事前教育,以提高遊客對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6. 培訓導游,使他們理解發和執行生態旅遊的概念。
7. 盡量安排熟悉當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導游。
8. 盡量選用當地人經營的旅館,並向旅遊的者建議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環境土特產品。
9. 指導遊客與當地人進行交流,組織各種有助於自然生態保護的公益活動。
生態旅遊對旅行住宿設施的要求:
1. 生態旅遊目的地的住宿營設施不應設在脆弱敏感的生態區域。
2. 建築物以方便簡潔為主,不要給旅遊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適和服務。
3. 住宿設施要由當地人自主經營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
4. 採用節能設備,所用能源及物質不要給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5. 提供以地域產品為主的飲食(最好是綠色食品)及旅遊紀念品。
6. 盡量向旅遊者介紹當地的自然和文化。
7. 加入地域的經濟、文化、生態、保護網路,加強與地域教育部門的聯系和交流。
生態旅遊對自然生態保護區的要求:
1. 研究保護區的適宜遊客容量,以便控制和阻止過度利用旅遊資源。
2. 推薦對自然影響最小的活動,限制對自然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3. 投立相應的生態保護基金制度,以便使旅遊獲得的利潤用於保護區的保護。
4. 建立環境教育設施,提供有關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環境教育材料。
5. 培訓生態旅遊的影響,並通報給經營者、自然保護團體及地方社區,並監督協調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經營活動。
6. 把生態旅遊作為保護區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㈡ 生態旅遊的具體涵義是什麼
隨著近來年旅遊活動日趨豐富和多樣化自,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明顯,人們逐漸認識到問題所在,生態旅遊藉此獲得快速發展。遠景設計研究院生態旅遊規劃專家道: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態旅遊成為一種特色旅遊。而在開發生態旅遊資源時,也不應僅僅考慮經濟效益,而是需要長遠的戰略性目光,處理好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三者之間的關系,生態保護是條件,經濟發展是基礎,社會進步是根本,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益」的統一。
㈢ 生態旅遊的內涵
生態旅遊的內涵:
1、以森林、濕地、水利風景區等生態資源為旅遊吸引物;
2、以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資源為旅遊吸引物。
㈣ 為什麼要深度挖掘鄉村旅遊文化內涵
因為這樣才更有吸引力!文化就是生產力!
㈤ 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內涵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縉雲
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現在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 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㈥ 旅遊規劃中的區位理論及內涵
首先,要有旅遊價值,集群狀況好,交通發達,景點間相似性少,最好沒有。
㈦ 生態旅遊與傳統旅遊有什麼不同的內涵
生態旅遊不同於傳統旅遊,具有其獨特的生態內涵。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既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也是影響生態旅遊的重要因素。
在傳統旅遊中,環境與旅遊主題往往是分開看待的,相互之間互有影響,但不強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對於傳統旅遊來說,開發商的追求重點著眼於利潤最大化,而旅遊者的追求重點著眼於享樂和擴展眼界,遊客與旅遊點之間的紐帶主要是價格。遊客通過付出錢財獲取享受,開發商通過提供服務獲取錢財;而環境通常只作為點綴旅遊點的一個參考要素,往往會在短期經濟效益的面前被犧牲。以環境為代價獲取利益的傳統旅遊,往往難以可持續發展。
㈧ 南匯桃花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關於上海都市農業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近幾年,上海郊縣在加快旅遊景點和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普遍開始重視旅遊經營,先後舉辦了南匯桃花節、長興島柑桔節、上海之根文化旅遊節、奉賢風箏節、朱家角古鎮旅遊節、嘉定孔廟文化節、佘山蘭筍文化節等節慶活動,以節興旅,使郊縣旅遊接待人次逐年增多,上海都市農業旅遊邁出可喜步伐,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力地拉動了郊縣經濟的發展。
然而上海都市農業旅遊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1、缺乏一個總體發展規劃,造成重點不突出,布局不合理,難以發揮積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2、部分旅遊景點地域和文化特色不夠鮮明,內容與形式上基本雷同,主題單一,存在重復建設現象,無法體現農業旅遊自身的魅力,降低了綜合經濟效益,導致發展後勁不足。
3、偏重於主題公園式的景點建設,對發掘更新現有老景點,開發利用新農村生態景觀,認識不足。
4、景點間聯系鬆散,組織旅遊線路較為困難。
5、市場宣傳促銷力度不夠,相當旅遊景點在市民中知曉度較低。
6、經營管理的素質不高,整體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滿足都市農業旅遊發展的需要。
7、在消費構成中,以交通、餐飲、住宿開支為主,娛樂、購物等其他開支較低,導致整體消費水平低,使農業旅遊產品處於低質量、低收入的經營狀態之中。
為使上海都市農業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特作如下建議:
(一)合理規劃,建立最佳結構的生態旅遊農業模式。
上海都市農業旅遊要走產業化的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須要抓好都市農業旅遊開發規劃,打造品牌,增強競爭實力。一個高起點、高標准、高檔次的旅遊開發規劃,是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堅實基礎和發展指南。加快都市農業旅遊發展規劃,實施綜合配套建設,要邀請和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規劃和論證,高起點地制定都市農業旅遊發展的總體規劃和近中期重要景區景點的控制性建設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堅持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布局科學、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的綜合建設方針,突出重點,分期實施。規劃要做到短、中、長期統籌安排,有步驟分期合理開發建設,要貫徹積極推進又要量力而行,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和可能,成熟一個,建設一個,辦好一個。充分利用區域內的基礎條件,結合自然資源、氣候環境、人文景觀、農業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等現狀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合理規劃,建立資源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農業旅遊體系,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
(二)不斷強化都市農業旅遊發展的可持續意識。
都市農業旅遊的基礎是生態合理性和體系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沒有這個基礎,旅遊就無從談起。因此在制定規劃或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運用生態原理來指導建設。體系內要做到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生產環境的合理組合、運轉,在保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同時,加強系統內部各組成成份之間的耦合,以提高系統的生態生產力。此外在資源開發和消費形式的挖掘中,要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式來管理農業旅遊資源,做到在滿足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和能力的同時,兼顧後代人的利益,把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把都市農業旅遊消費作為一種不以犧牲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的、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型消費形式。
(三)根據城市旅遊者需求特徵,注意都市農業旅遊環境和接待設施的標准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旅遊要素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都市農業旅遊活動過程中,他們既希望獲得新奇的感受,又希望保持已有的生活習慣,都市農業旅遊經營者在營造農村鄉土氣息的同時,要注意旅遊環境特別是接待設施的衛生、舒適。市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和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盡快制定《上海市農家樂旅遊服務標准》,使都市農業旅遊經營服務更趨於規范化。
(四)注意農業旅遊的經營策略。
1、拓寬休閑農業的功能。突出功能多樣化和功能互補兩大特色,休閑農業應具有以下功能:為遊客提供休閑場所的休憩功能;為農民增加就業機會,並提高收益水平的經濟功能;為大都市發展創造一個優美潔凈的生態環境的生態功能;為增進市民與農民接觸,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功能;為遊客提供農業體驗、醫療保健服務的保健功能等。
2、把都市農業旅遊置於都市旅遊系統的整體之中。都市農業旅遊是對都市旅遊度假業的擴展,應該採取與旅遊經營部門聯營、聯合開發等形式,合理設置都市旅遊農業區。本市有關部門也要將都市旅遊農業列為一個重點項目進行規劃、扶持和建設。
3、要有與上海都市農業相配套的長遠規劃。都市旅遊農業作為都市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應當成為都市農業的一個重要生長點加以規劃和建設。都市旅遊農業自身設計和規劃必須強調獨創性開發,從而使都市旅遊農業在開拓發展中更具特色、更趨完善。
4、保持本色,凸現特色,增強吸引魅力。由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邀請專業人士,定期培訓經營戶和服務人員,培養市場意識,轉變觀念,強化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天然、朴實、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趣、閑趣、野趣,盡力展現都市農業旅遊的吸引魅力。
(五)加緊人才培養和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都市農業旅遊的發展更多的是具有旅遊的特點,因此要加緊人才培養,吸納專業旅遊人才加盟,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旅遊產品的開發,搞好市場營銷,同時要加快服務設施的建設,提高服務的檔次與水平。
(六)狠抓宣傳促銷工作。都市農業旅遊的對外整體促銷是只有政府才能承擔的職能。要針對不同的客源市場、客源群策劃實施相應的主題宣傳,尤其要精心設計、包裝、推廣都市農業旅遊新產品。針對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客源市場、不同的客源群,以不同的主題產品進行宣傳。要重視旅遊市場的開拓,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提高都市農業旅遊的知名度。還要通過電視、電台、報刊、互聯網加強對都市農業旅遊景區景點的介紹,精心組織製作編寫都市農業旅遊指南、都市農業旅遊交通線路圖、景區景點標志牌。
(提案號:0168)
上海市旅遊事業管理委員會復函:
農業旅遊是上海都市旅遊的一個新興業態,是旅遊業與農業結合發展的產物。發展農業旅遊,既是本市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可以推進郊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市旅遊委貫徹市郊區工作會議精神,計劃重點落實五方面工作:
一、規劃建設市郊旅遊度假區。
抓緊實施《上海市旅遊發展三年(2003-2005)行動計劃》,啟動市郊旅遊度假區的總體布局規劃和功能開發工作;依據「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先行試點、逐步推進」的方針,開發建設市郊旅遊度假區;促使度假區的建設與本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形態規劃相銜接;採取國內外公開招標方式,高起點、高標准地制訂市郊旅遊度假區的詳細規劃,引進國外先進理念,體現規劃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前瞻性。
二、拓展農業旅遊新領域。
以制定《上海市農家樂旅遊服務等級劃分與評定》的標准為基礎,全面推進農業旅遊。按照規范化、標准化的方向發展,以此豐富都市旅遊內涵,活躍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三、進一步完善郊區旅遊交通等基礎設施功能。
市旅遊委將在旅遊交通和旅遊信息網路建設等方面繼續支持郊區,增設市郊旅遊專線,開發郊區旅遊特色產品,加大對外宣傳促銷的力度,不斷加強郊區旅遊基礎設施的功能建設。
四、繼續發展生態旅遊。
在重點推進市郊旅遊度假區建設的同時,結合一城九鎮以及郊區經濟發展,全面整合、優化市郊的旅遊資源,組織旅遊企業開發適應郊區休閑度假旅遊的產品。
五、擴大人才培養的覆蓋面,適應市郊旅遊業發展的要求。
針對郊區旅遊業發展的現狀,注重將培養郊區休閑度假旅遊的相關人才納入全市旅遊人才的培訓計劃。同時為適應市郊旅遊度假區建設和「農家樂」標準的實施,進一步提高郊區旅遊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的適應能力,形成產業發展的後勁。
上海市農業委員會復函:
近年來,市政府領導對本市農業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很重視,我委也積極配合市旅遊委等部門,進行了一些專題研究,以推進本市農業旅遊業不斷發展。正如提案所指出的,郊區農業旅遊業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現在上海人民生活越來越需要綠色、需要幽雅的環境。隨著城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郊遊」和農業生態旅遊將成為上海市民越來越多的選擇。未來的上海郊區應該為改善優化上海城市環境,為節假日上海百萬市民下鄉休閑、度假、觀光、旅遊、購物和回歸大自然創造更多的條件。對此我委曾於2002年6月起草了《今後三年推進上海郊區生態(農業)旅遊業發展工作計劃》,許多內容已納入由市計委起草的《上海市旅遊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我委提出的有關意見如下:
(一)利用郊區特有自然資源加快佘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青浦澱山湖地區、南匯區濱海地區、奉賢海灣地區等旅遊度假區建設。
(二)積極推動崇明森林公園、橫沙島、嘉定瀏河島、金山秦望山地區的規劃和建設。
(三)加快郊區生態林建設。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上海農業「三個三分之一」結構調整戰略布局思想,認真規劃建設好「郊區五大片林」建設。
(四)積極推進特色旅遊節和「農家游」等項目的開發。1、在繼續辦好「桃花節」、「風箏節」、「柑桔節」的基礎上,積極開發郊區新的特色農業休閑觀光特色游,如金山區的賞花踏青游、南匯區品桃品瓜游、崇明縣的森林游和「蟹文化之旅」、青浦區的草莓和菱白游等等。同時積極開發旅遊特色農產品。2、推廣崇明縣前衛村、陳家鎮開發「農家游」旅遊項目(即以讓遊客「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享農家樂」為特色的旅遊項目)成功經驗,爭取在全郊區再開發建設24個不同類型的「農家樂」旅遊點。同時,制定本市「農家樂」旅遊項目管理辦法。
(五)進一步完善郊區生態型休閑觀光旅遊線路。如浦東的現代農業游,南匯和東海農場的「花之旅」、市農科院的農業科普游、上海氣象局的「氣象科普游」,崇明、松江花橋村的森林游,金山的海島生態游等。
近期工作重點:
(一)加強宣傳發動,充分認識發展上海農業生態旅遊業重要意義。在大都市的上海,農業旅遊業發展,既有利於豐富全市人民生活,提高全市人民生活質量,也將積極促進上海郊區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多功能性開發,從而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二)立足後三年,著眼長遠搞好規劃。農業旅遊業發展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規劃在先,全郊區和各區縣生態旅遊業發展,都既要有總體規劃,又要有一些具體項目操作計劃。規劃和計劃要講究科學性。當前全郊區和各區縣首先要做足做好現有資源文章,對現有景點景觀進行系統整合,充實功能、豐富內涵、合理配置、加強配套。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和組合好全郊區各類專題游與綜合游、季節游與常年游、本地游與周邊地區游等關系,綜合提高當前郊區各類旅遊資源接待能力和質量。
(三)制定明確的組織措施和政策措施。對郊區生態旅遊業發展,都要做到組織、政策和項目三落實。
官文,你根據需要修改
㈨ 日照太陽山生態旅遊度假區好玩嗎
「日照太陽山」,一個以太陽崇拜文化為內涵,以生態、漂流、度假為特色的專全新旅遊景區,已於屬2010年5月份揭開了她神密的面紗,四十餘處精品景觀已正式向遊客開放。這里是您夢想中的世外桃園,休閑度假聖地!
「日照太陽山,山東第一峽谷漂流!」,太陽山「峽谷游龍」漂流項目是山東省新開發的一個真正的峽谷漂流項目,在這里,您將得到叢林幽谷中跌瀑漂流的獨特體驗,您將領略到船在谷中漂、人在畫中游的美麗之旅!
「日照太陽山,金色太陽花!」,每年的5月份到9月份都是「太陽花」的最佳賞花期,而初夏的6月,茂林綠樹中的太陽山,除漫山遍野開放著的金黃色太陽花,其他紅、紫、白、粉各色野花也爭先開放、百花斗妍,太陽山成為了花的海洋。
「日照太陽山,世界最古老文字」,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日火山」古陶文被發現的地方,這里是遠古時期東夷少昊族人曾經活動與祭日的場所,這里是古老的太陽崇拜文化的起源,這里暢響著太陽文化最古老的韻律,這里處處可以看到太陽文化崇拜的文化景觀。
㈩ 淺談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
內容摘要: 拉薩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而有特色,要高起點進行規劃,明確長遠發展目標;深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旅遊資源。通過文化與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現資源優勢,也形成文化業和旅遊業互動共進的良性循環,應整合各種資源,開辟科學合理的旅遊路線。
西部大開發十年來,拉薩市旅遊業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9年,拉薩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20萬人次,實現收入32.8億元,旅遊業總收入佔全市GDP比重超過20%。
近年來,拉薩市又開始著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眾所周知,拉薩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但是生態環境脆弱。要讓民族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使經濟、效益、生態平衡發展,旅遊也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拉薩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生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拉薩旅遊開發必須注重高原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堅持規劃先行、實現科學開發,堅持保護為先,堅持精品路線,堅持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旅遊從業人員培訓、市場宣傳促銷、旅遊服務等多渠道多層面加強旅遊環保宣傳教育,做好道路沿線和重點旅遊景區(點)的垃圾污染清理整治工作。在景區景點周圍禁止採石、采礦、挖沙、開荒、狩獵和採伐林木等破壞景觀的行為。遵循旅遊環境承載力規律,加強旅遊資源的保護。著力推進生態旅遊和綠色旅遊,積極推廣生態旅遊產品,如徒步旅遊、鄉村生態旅遊,使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親身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
一個地區的旅遊吸引力主要來自其旅遊資源的特色,而這種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拉薩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而有特色,要高起點進行規劃,明確長遠發展目標;深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旅遊資源。
拉薩的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但是這些資源尚未得到合理的開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要向產業領域拓展,把文化優勢放到旅遊市場加以發揮,把廣闊的旅遊市場作為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平台。旅遊業要將文化、文藝隊伍作為發展、繁榮旅遊產業的有生力量,充分發揮專業、民間文藝人才和開發商的作用,把文化推向旅遊市場,挖掘獨特的文化資源,活躍旅遊市場。通過文化與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現資源優勢,也形成文化業和旅遊業互動共進的良性循環,應整合各種資源,開辟科學合理的旅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