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周邊游
1. 泉州旅遊景點有哪些地方
1、主題公園方面
位於洛江區馬甲鎮新庵村的泉州海絲野生動物世界,是集動物野趣觀賞、精彩表演(海獅、獅子、老虎等)、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主題公園。
2、主題樂園方面
位於泉港區樟腳村的金鍾潭冰雪大世界,採用先進的聲光電結合,營造了一座夢幻的冰雪主題王國。有冰堡迷宮、雪箱、冰屋、成人滑梯、兒童城堡滑梯、動漫雕刻等項目;
位於南安市豐州鎮西華村的「童年的故事」主題樂園,以山、水、果、林為主題,分為「兒童體驗區、果蔬採摘區、自然景觀觀光區和休閑娛樂度假區」,開設有穿越叢林、捕魚達人、垂釣露營、隔空餐廳和木屋民宿等項目,這些都適合親子游。
3、親水項目方面
位於洛江區虹山鄉蘇山村的石龍谷景區,新增了長1680米、總落差108米,由高強度高透明玻璃建造的空中玻璃漂流道;
位於泉港區塗嶺鎮黃田村的黃田漂流,總長3公里多,最驚險的河段在巨石激流中曲折而過、跌水而落,形成數十米的落差滑道;
位於南安市霞美鎮四黃村的泉州歡樂水世界,有瘋狂沖浪的海嘯池、挑戰刺激的大喇叭滑道、巨獸碗滑道、沖天迴旋、水上飛龍、螺旋滑道、童趣戲水的寶貝水城等15個遊玩項目,這些都適合盛夏出遊。
2. 泉港區峰尾鎮的旅遊
峰尾鎮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處,分布於誠峰、誠平、郭厝3村。獨具特色的圭峰文專化,北管音樂和屬古船模製作技藝,是該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級組織】
下轄:誠峰、郭厝、誠平、前亭、上樓、崢嶸、聯岩、奎壁8個村委會。
3. 泉州泉港習俗
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民俗中,就象魚兒生活在水裡。幾千年來,民俗就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象一股奇效的粘合劑,把人們組織在一起,凝聚在一起。泉港民俗風情,是泉港民間歷代相傳、積淀而成的社會風尚和習俗,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識,是傳統文化的寬厚基石。它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底蘊和活力資源,千百年來熏染陶冶了優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質,構成了泉港民眾歷盡曲折劫難而不衰敗並逐步取得輝煌成績的一個重要條件。通過泉港的風情習俗,不難窺見蘊藏在其中的樸素厚實的地域文化意蘊。筆架斑論壇'Apzv?jJA:b
} ~)RJ
泉港民俗的構成是多源的,各種異質民俗經過長久的密切交流,進行有意或無意地互相吸收,融合改進。泉港民俗主要由四個源流互相融合形成:
古時泉港的地理區域劃歸七閩地,為東越族聚居區。塗嶺鎮蟻山遺址所發掘的石磚、陶紡綸、陶豆以及數量繁多的陶片,證明了早在新石器時期,泉港先民就在這塊依山傍海的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原始土著居民在魏晉之前沿江頑強地生活著,從最早的「赤手捕魚,拾貝為食」,到後來的「依海搭寮,伐木為舟」,有著自成體系的民俗。晉代衣冠南渡,位於湄洲灣南岸的泉港一帶是晉江流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其後中原人民在唐初、唐末五代及南宋時期三次較為集中的遷入包括泉港在內的閩南地區,閩越族與漢族逐漸融合,泉港地帶的東越族的大部分習俗現已成為歷史遺跡,另有一部分民俗卻沉澱傳承下來,成為泉港民俗的組成部分。如泉港的宗教信仰具有堅實的民間基礎,與東越族「信鬼尚巫」的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又如東越族婦女普遍參加生產勞動,這一習俗被遷入的漢族繼承下來,在泉港農村和山區,婦女參加生產、從事重體力勞動一直都相當普遍。www.qgwy.com"u,[7gA Epk5g&_Yl
晉代以後,中原漢族不斷南遷,給閩地帶來了漢族的民俗,並逐漸成為閩地民俗的主體。位於閩地沿海中部的泉港,其民俗中無論是生產習俗、生活習俗,還是人生禮儀、歲時節慶,以及民間信仰和崇拜等等,都與中國傳統民俗一脈相承。漢人遷徙泉港,前後持續千餘年,他們一部分是直接來自中州地帶,如前不久在塗嶺鎮世上村發現的一批西晉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的紀年墓磚,說明了晉代衣冠南遷時,就有一部分中原人士輾轉遷入泉港區域;但泉港很大一部分的先民是第二、第三次移民,如山腰庄氏是由河南固始遷到永春桃源,後人由永春遷到惠安洛陽,最後才遷入山腰卜居;壩頭連氏是唐中和年間(881—885年)避亂八閩,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年)才由仙游連坂卜居曾占尾(即今壩頭地帶);葉厝葉氏是由原河南葉縣遷入仙游,再於約500年前遷入境內,此外前黃黃氏、塗坑劉氏、普安張氏、三朱朱氏、荷池鄭氏等,都是中原人士先遷入莆仙區域,其後人再輾轉遷到泉港境內。這些主要來自莆仙、永春還有福州等各個地區的漢人,具體習俗原本就有差異,有的甚至差別很大,相繼進入泉港後,經過長期的生活生產交流,民俗也逐漸融為一體。
ORx9K(l
漢族民俗固然為泉港民俗的主體,但泉港漢族民俗實際上是融合了其它少數民族的習俗而形成的。泉港境內有蒙古族、回族、畲族三個少數民族共2萬多人聚居,他們濃郁民族風格的習俗也沉澱在泉港民俗中。三個少數民族的先人由於特定的歷史因素,根據聚居地的地理環境,大量吸收漢族民俗,並在實際生活中,巧妙地把它們與本民族的習俗融合起來。蒙古族出氏明初因逃難,自福州避入泉港,雖隱居於山林,仍牢記故土燕山,以燕山寺命名村邊煙倒山上的宮廟,出氏群眾至今還顯現的豪飲好客、不過元宵節等風情,表現了頑強的民族特性;按族譜記載,郭厝回族是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到泉港定居立業,或是因為明廷的民族壓迫政策,掛名於郭氏大族郭質後裔,如今雖經四五百年的漢化生活,但仍沒有抹滅穆斯林回族風俗的痕跡;鍾氏畲族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從安溪再分支於今山腰鍾厝開基,族人在封建社會怕受大房大族之壓迫,長期隱而不宣族別,入鄉隨俗,但仍長期保持著群聚立寨的習性以及結婚時穿白色的內衣褲拜天地、世代傳唱民族圖騰《高皇歌》等特殊習俗,對周圍漢族的風俗也產生一些影響。
商品經濟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榮,使宋元時期泉州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泉港地處湄洲灣一隅,對外來文化也一樣有所吸收,並加以融合。以外來的佛教信仰為例,自唐代始,泉港的佛教開始呈興旺態勢。宋代以後,各種傳統宗教和民間信仰與佛教和平相處,泉港的佛教漸趨世俗化,在泉港民俗中紮下深根。近代以來,泉港民俗受外國民俗的影響日益明顯。清末至民國時期,沿海居民為了生計,出洋到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謀生,一部分僑胞攜其在海外的後裔等家眷回到家鄉,帶來了異域的民風習俗,如一些華僑到了國外,學習借鑒了國外的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優點,回鄉之後便洋為中用,逐漸形成了「中外合璧」的建築式樣。前黃鎮的合隆大厝和山腰鎮阿羅嫂大厝便是近代泉港人巧妙借鑒和吸收異域建築文化的典範,為泉港民居文化增添新內容。近代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歐洲的一些民俗也相繼傳入泉港。1865年,該會自廈門傳入,以境內驛坂為起點向四方擴散傳播。基督教反對納妾養婢,反對婦女纏足,反對鋪張浪費,宣傳戒賭禁煙禁鴉片,要求教徒簡辦婚喪儀式等,對近代乃至現在境內的陋俗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凈化了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的文明發展。
民俗是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民俗的變化往往滯後於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但民俗一旦形成,便世代相襲,以傳統習慣勢力和心理信仰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具有長久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此外,民俗還具有民族性、階級性和社會性等特徵。
泉港民俗是閩南民俗文化的一個支流,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氛圍中形成的,所以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的一般特徵。同時,它又是在泉港這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等條件下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因此在許多方面必然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在豐富多彩的泉港民俗事象中,表現比較獨特的特徵有:
M&p4S'z#@X6l
泉港地處泉州之北大門,南面及西南與泉州市的惠安縣、洛江區相連,西北及北面同莆田市的仙游縣接壤,獨特的區位使泉港民俗具有區域過渡和銜接的作用和特點。泉港陸域面積僅300多平方公里,卻流行有三種方言,一是閩南話,一是莆仙話,一是「頭北話」。「頭北話」是惠安人對惠北地區(即今泉港地區)方言的俗稱,這是一種從莆仙話地區過渡到閩南話地區的銜接性語言,是一種動態的語言。「頭北話」由泉港的北面一個村落一個村落過渡過來,各村方言和口音,因各占閩南話和莆仙話的百分比不同而有所差異,一些相鄰的鄉村甚至不能順暢地進行語言交流。比如塗嶺鎮境內岑兜、秀溪兩個自然村原是屬仙游縣管轄,明萬曆年間連同南庄、港西、東丘、交界塘、柯寨共7個自然村,讓惠安人李愷買斷,劃入惠安境內。這兩個自然村方言主要還是莆仙話口音,可再向南一個村莊的方言卻主要是閩南話口音。筆架斑論壇2g q&[1y[&WbA'Ft&T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地區的民俗文化往往在語言上得到體現。泉港的民俗便隨著方言的過渡而波動,靠近莆仙的界山、南埔地區和峰尾、後龍、塗嶺的一部分村莊,由於與仙游境內居民工耕匠作、商貿嫁娶往來密切,民俗上含有莆仙民俗的成份就多,靠近惠安洛江的山腰、前黃地區和塗嶺的一部分村莊,地緣上與惠安緊鄰,民俗上就和整個泉州民俗大同小異。I;^N:oM(d3A*un#u
泉港民俗的區域性即不兼容性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泉港的民俗是一種移民的民俗。遷入泉港的一部分是晉、唐、宋時期由中州漢族直接遷入,一部分是晉代之後周邊等地區的各族先人二次、三次移民遷入。由於原居住地區不一,以致所帶來的民俗和方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地區,同是從莆仙地區遷入,但遷入時間前後相差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這樣一輪一輪的入遷,使泉港各地民俗如年輪一般地沉積在泉港土地上。各族先人遷入時,大多經過繁衍發展,都自成村落,各村落又與當地原居民的融合程度不同,加上舊時地區間交通不便、往來不多,也是形成許多語言不能相通的方言區和內容迥異的風俗區的原因之一。可見,泉港民俗不是某一個歷史時期的中原和周邊地區民俗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移民民俗的歷時性積累,如地質考古中的文化層一樣,是一層層堆積起來的。!Q0sSMP
泉港民俗的區域性還體現在民間信仰上。如義烈娘娘劉益娘、游路夫人邱二娘崇拜在峰尾、後龍較為流行,順天聖母陳靖姑、保生大帝吳夲崇拜在塗嶺一帶較為流行,「聖老爺」齊天大聖崇拜在界山一帶較為流行。再如每個村落都奉祀一個或若干個特定的神靈作為保護神,舊稱境主、社神等,境主神的宮廟由居住在該境的百姓捐資合建,各種宗教活動也由該境的百姓參加,抬神出遊一般不能越出本境地界。
斑論壇 x:[sR'EY
一個地區民俗的形成是「約定俗成」的,其內容與形式對絕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具有無形的約束力。但在具體操作上有著一定的伸縮靈活性,一般可繁可簡,可先可後,可分可並,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可能進行取捨選擇。泉港民俗繁簡程度的差別相當大,一般說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各種儀禮比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繁縟,富豪之家比貧窮之家講究排場。以婚喪喜慶為例:自唐至清,「六禮」作為基本的婚姻禮俗普遍為百姓所接受,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差別很大,富豪之家嚴格遵循「六禮」,儀禮繁瑣。而平民百姓則不那麼嚴格,往往將納采和問名合而為一,將納征和請期合而為一,同時簡化迎親禮節。貧窮之家的婚禮則更加簡化,甚至只在除夕之夜草草合房者也大有人在。又如壽誕,富貴之家除了大擺宴席祝壽請客外,還要演戲助興。而尋常百姓之家無力大操大辦,貧窮之家只能煮碗壽面意思一下。筆架斑論壇9P3@CF
境內人們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王母娘娘」等神靈的庇佑。所以在孩子16歲那年中秋節要「做大分」謝神,等到兒子結婚之際,還要「做小分」謝神。這些信仰基本一致,但在謝神儀式上卻各自不一。山腰、峰尾做小分時,是在娶親的前一日,新郎手臂挽著新娘的紅衣向神祗拜三大拜,表示新娘同新郎一起「邀拜王母」。而南埔、界山一帶男孩16歲時沒有做大分,結婚時就將「大分」、「小分」一起做了。而且是在拜堂的前一日,就將新娘娶到家中,和新郞一起「邀拜王母」。按儒家禮教傳統,家中有喪事,必須等到三年「脫孝」(解除服喪)才能舉行婚禮,但境內卻有一些約定俗成的靈活的做法,如在喪事百日內可嫁娶辦喜事,此稱「趁孝娶」。再者舊時倡導「守節」,寡婦改嫁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允許一些有特殊情況的寡婦再嫁,嫁時必須在夜晚,而且不得張揚,不得舉辦熱鬧的儀式,嫁期也不用擇日,一般是在臘月除夕夜。出門時要走偏門,不能從大門出去等。再如早期各村普度是在同一天舉行,常常發生糾紛甚至引發宗族械鬥;經協商議定,各街衢巷裡和村落輪流普度。這些方面,都可見民間禮儀尺度具有較大的伸縮性、靈活性。
民俗的形成要得到全社會大多數成員認同,並樂意參與,需要有一定的娛樂性。泉港民俗的娛樂性隨處可見。如春節各村莊舉行抬神遊境儀式,出遊的隊伍浩浩盪盪,有旗隊、車鼓隊、香爐隊和神轎隊,旗幡漫舞,鼓樂喧天;轎夫根據所抬神像的性情等特徵來確定抬轎的動作,大抵若是文官,則平穩前進,少作顛搖,若是武官,則盡力顛著神轎,搖出各種花樣;有的村莊游朝拜時還抬著跳僮,跳僮常手持刀斧自砍肩背,或過刀橋,或坐釘椅、睡釘床,或赤足從火炭上走過,種種令人瞠目咋舌的幻術表演,引得村民一路圍觀。還有元宵節的乞彩、跳火、游燈活動、端午節賽龍舟活動、年兜打正鼓活動等等,都帶有娛樂性質。舊時結婚當日,鬧洞房時也有人家請來弦管樂手助興,以及鬧洞房時種種讓人忍俊不禁的節目,都營造出歡快的娛樂氛圍。出殯隊伍中,也常見有西樂隊、南音樂隊、北管樂隊和歌仔戲,一路弦管齊奏,唱曲跳舞,風光了死人,熱鬧了活人。
再以戲劇為例,泉港的宗教祭祀活動往往伴有豐富多彩的戲劇演出。在百姓的觀念中,要獲得神靈的歡心和保佑,除了獻上豐盛的祭品和進行虔誠的禮拜外,還要演戲酬神、演戲娛神;不但神誕日要演戲酬神,傳統節日、婚嫁壽慶、祭祖、寺廟落成、神靈點眼開光、廟會、祈雨、五穀豐收、齋醮儀式等等活動都要演戲酬神。最典型的是連普度和喪葬也要為鬼魂演木偶戲或打城戲。宗教祭祀活動與戲劇演出相結合的習俗,至遲在北宋時就已形成,雖說是為了「酬神」,但在客觀上卻取得「娛人」的效果。
民俗的發展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律,泉港民俗也受其規律制約而沿著一定的軌跡發展、演變,總體說來,有以下兩種發展趨勢:筆架斑論壇 B#{[.G!ffB
文明進化。最早的民俗產生於原始社會,充滿神秘的色彩,帶有野蠻、粗獷的風格。隨著社會的進步,舊有的落後習俗得到改造,逐漸理性化和文雅化。如早期居住的是高台巢居,秦漢時出現船屋,宋代出現官式大厝,以及民國的洋樓、建國以來的石構民居和當代城區涌現的套房等等居住民俗,逐步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又如原始社會婚姻禮俗極為簡單,進入奴隸社會後,出現買賣婚姻,禮俗也逐漸復雜。到了封建社會,形成繁瑣的「六禮」婚俗。近現代以來,這一禮俗趨向簡單,出現了旅遊結婚、集體婚禮的新式婚禮。再如原始社會時期一般是掘地而葬,喪葬禮俗十分簡單,只隨葬幾件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品。奴隸社會以後,喪葬禮俗逐漸繁瑣,到封建社會形成了送終、搬鋪、報喪、治喪、入殮、超度、送草、出殯、安葬、守孝、重葬等繁文縟節。本世紀以來,喪葬習俗趨向簡化,隨著火葬制度的推行,喪葬習俗更為簡約,並逐漸成為風尚。還有,舊時民間的一些不科學禁忌,如兒童勿戴兩頂帽,否則長不高;進他人屋內不得打傘或戴斗笠,俗謂這樣做預兆該房屋易漏雨……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社會的發展,群眾的視野日益開闊,一些禁忌自行泯滅,有些禁忌雖延續至今,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融合發展。民俗一般都具有排他性。隨著民族之間、地區之間交往和交流不斷增多、加強,封閉的格局就會被打破,逐漸滲透、融合。閩越土著的舞蹈與宗教祭祀活動緊密聯系,形式簡單,往往是身體狂舞,大聲喊叫,甚至裸體而舞。晉代以後,中州漢族和各地區漢族民眾遷入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這種祭祀舞蹈或成為一門表演藝術,或成為平時的娛樂方式。蒙古族人本不信奉漢族的民間神祇,而小壩出氏在泉港定居數百年來,也入鄉隨俗,敬祀何氏九仙、土地公,並奉漢將張巡、許遠為境主,以往每年正月也和周圍的漢族一樣舉行「游朝拜」民俗活動。在基督教傳入初期,境內民眾爆發了規模大小不等的地方紳士和群眾聯合反對教會的事件,稱為「教案」。它不但反映了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而且也含有傳統文化抵制西方文化的成分。隨著基督教在當地的深入傳播,西方宗教習俗逐漸被容納,逐步由沖突走向融合,促進境內風俗的改良和陋俗的改造。
AE2t2p]R
泉港民俗也具有輻射范圍廣的特點。泉港是僑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共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7萬之眾,相當於當前全區的總人口數。其中台胞16萬人;華僑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亞,以馬來西亞最多,約有14.7萬,佔69%,其次為新加坡,共有5.3萬,佔25%。明清至民國時期,大批泉港人漂渡海峽,或移居台灣島,或移民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把家鄉的民俗移植到那邊,世代相傳。如移民為祈求旅途平安,臨行前特地到廟宇祈禱,到了異域他鄉後,為不忘故土和感念神恩,陸續建起各種廟宇供奉家鄉的神祗,現在每年都有海內外分靈的宮觀信眾來泉港祖殿謁祖進香。如塗嶺烏石宮便是台灣高雄市一甲的美泰宮的祖殿,每年都有該分靈地區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謁拜;境內的女神劉益娘崇拜在東南亞傳播極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都建有義烈廟敬祀,台灣台北劉氏還組織「姑媽會」,尊劉益娘為「海峽第二女神」。
4. 泉港好玩的有哪些地方
大霧山~筆架山~觀音山~樟腳村~斷橋谷~金鍾潭~情人瀑布~三月潭瀑布~大溪澗~五裏海灘~惠嶼島等都是遊玩的好地方
5. 泉港周邊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你好,泉港南埔抄鎮肖厝的惠嶼島,是泉州市唯一的孤島行政村。面積約2平方公里,比鼓浪嶼略大,有人稱它是「泉州的鼓浪嶼」。惠嶼島四面環海,與大陸相隔4公里,島上天然的巨石矗立,野生植物茂密,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民風淳樸、人多長壽,島上85歲以上的老人數目可觀。島上的生活用品全由渡船送過來,有網箱養魚和海帶、海礪、江蘺菜的養殖。島上的耕地大約只有90畝。種的是地瓜與花生,這里飼養的黑山羊也算是一道景觀。昔日島上缺水,村人多排長隊於井邊。於是有了這樣一句順口溜「不怕鬼,就怕人」,形容夜半起來拎水時,不怕遇見鬼,就怕看到已有人排長隊等著拎水。後來,村民又鑿了深水井,建了儲水池,用水方便多了。那口古老的水井依然保留著,井口的形狀是兩個同心圓的形狀,成了一個時代的見證,留下了許多的傳說。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6. 泉港區有哪些旅遊景點
泉港區界山鎮的旅遊景點
界山的旅遊景點主要分布在界山村、獅東村、大前村等。
界山村:版媽祖宮、權天馬山風景區(金鍾溝瀑布、天馬山生態果園、度假山莊、一動石、九峰寺等)
獅東村:石鼓山、泥海灘等
大前村:華僑民居、金沙灘等
7. 泉港有什麼地方好玩
五裏海沙、大霧山、界山的天馬山。肖厝碼頭。
8. 福建省內靠海邊和沙灘的旅遊地方有那些
1、【遠壋澳沙灘】
平潭壇南灣位於平潭島東南,東瀕台灣海峽,灣口朝向東南,呈新月形。在12公里長的岸線上有沙灘13座,總長9.23公里。壇南灣沙灘開闊,沙粒均勻潔凈,有「東海銀灘」之稱。
地址: 福建平潭將軍山南面
2、【壇南灣海濱沙灘】
福建平潭壇南灣旅遊度假區是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2010年旅遊規劃項目,依託優質沙灘、岬角及沙地旅遊資源,開發建設高水平國際旅遊精品及觀光休閑養生景區,布局發展度假酒店、國際養生村、沙灘俱樂部、海洋主題公園、休閑度假樂園等,打造國際養生度假區。
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壇南灣旅遊概念規劃主要體現「中國心、兩岸情、壇南圓(緣)」的精神,「中國心」即立足中華文化之根,「兩岸情」即兩岸共同情懷,「壇南圓(緣)」即炎黃子孫在壇南共同創造輝煌,實現夢想。
規劃突出「海洋」、「兩岸文化交流」和「運動休閑養生」三大主題目標,打造平潭國際度假旅遊地。
地址: 福州市平潭縣壇南灣
3、【下沙海灘】
下沙海濱度假村周邊10公里范圍內有眾多的景點可供游覽。最近的 是距海濱度假村1.8公里處,海拔480米的「天池山」;山頂石岩上有三窟淺淺的泉水,久旱不涸,長年流淌,因此而得名。滿山巨岩怪石,樹木茂盛,雲氣氤氳,自古以來就以「靈峰迎旭」名列吳航十二景之一。
沿著1萬塊條石組成的石階可通達頂峰。站在峰巔,大半個長樂盡收眼底。向東北方向的海面望去,隸屬長樂市管轄但現由台灣盤據的白犬列島,就像守衛閩江口外海門戶的一對「忠犬」,通過望遠鏡可以看到島上的公路村莊。
地址: 福州長樂市下沙村
4、【白城沙灘】
白城沙灘很長,環境優美,交通方便,當地市民和各地旅客都喜歡在此漫步遊玩。空氣清新,風景優美。
白城雖然是天然沙灘,但是由於海水的沖刷,一些沙子會慢慢被帶走。白城一帶的沙灘,有些地方退潮時可看到淤泥,許多岩石也裸露了出來。所以,此次施工部門共運來了5萬多立方米的細沙,專門對演武大橋白城一帶的沙灘進行改造修復。
地址: 廈門市思明區廈門大學南部校門處(胡里山炮台附近)
5、【五里沙灘】
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五裏海沙,是一片環海灣的天然沙灘,面積很大,周圍環繞著大片茂密的防護林,空氣清新、風光迷人,素有「泉港的北戴河」之稱,因其沙灘長度足有五里之長而得名為「五裏海沙」。
五裏海沙地處湄洲灣南岸,是泉港眾多海岸線中最美麗的一處。在沙灘上你可以看到遠處的油輪鳴笛而來,更能遠眺到不遠處的惠嶼島。
地址: 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郭厝村
6、【九寶瀾沙灘】
是島上最長最大最迷人的沙灘。北擁千疇綠林,南臨萬頃碧波,東連著名的三灣灘,西接三千噸對台客運碼頭。
沙灘綿延3公里,縱深300~500米,坡度5%,呈波浪狀緩緩斜入大海,沙子彷彿經過籮篩過似的,細膩、純凈,是天然的海濱浴場和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閑寶地。走遍祖國沿海的人均贊:「行萬裏海疆,數湄洲第一」,歷游世界各地的人說:「堪與夏威夷相媲美」,故稱「天下第一灘」。
地址: 莆田市湄洲島西南部
9. 泉港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一、筆架山
筆架山位於惠安和泉港的交界處,海拔752.3米。山頂三峰相連,猶如筆架,山以此而得名。這里紅花遍野、新綠滿山、泉水淙淙、林濤陣陣,是一個休閑避暑勝地。筆架仙公寺傳說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
二、樟腳古民居
從324國道泉港區段朝陽公路往裡走三四公里,經過蜿蜒盤旋的山路,即到塗嶺鎮樟腳村古民居,砌成於清嘉慶四年,即年,距今已有207年的歷史。
樟腳村位於泉港區塗嶺鎮,是一座五彩的石頭村莊。據說古民居砌成於清嘉慶四年。走近古民居,全貌盡收眼底:一堵堵牆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
三、下爐「玉笏朝天」
進入泉港境內的塗嶺下爐,舉目可見一塊突兀的菇形頑石,此石乃聞名海內外的「玉笏朝天」。玉笏朝天為泉港的標志。天然巨石因幾千年海浪的侵蝕形成,是海峽對面台灣野柳的「女王頭像」的雙胞胎,一衣帶水,隔海相望。
四、前黃土樓
在前黃鎮前黃村的西南面,有個村落名叫土樓,村名取之一座雄偉奇特的古民居大樓。這座大樓俗稱「土樓」,又名「定樓」、「黃素石樓」,建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
五、虎岩寺「伏虎勝境」
從福廈公路塗嶺車站東南行約五華里,有位於昆侖山南的伏虎岩,俗稱虎岩山,山腰有虎岩寺。在群山環抱中,古剎亭台,峭岩怪石,清泉幽洞,古木修篁,伏虎岩四時勝景迷人——它冬時翠色不褪,夏日暑熱盡消。
10. 泉港哪裡比較好玩的,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的惠嶼島,是泉州市唯一的孤島行政村。專
這座隱坐在古老泉州最屬北端的魅力鄉村海島,與大海朝夕相伴,與海鳥日夜相棲,這里山林茂密,沙灘干凈,海水碧藍,一切都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海島氣息,它面積約2平方公里,比鼓浪嶼略大,有人稱它是「泉州的鼓浪嶼」。近年來,惠嶼島聲名遠播,各地遊客慕名而來,而惠嶼島的海島經濟也搞得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