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相關鄉村旅遊的政策
Ⅰ 想從事鄉村旅遊行業需要加強哪些政策知識類別就可以了,謝謝
1.要從產業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營造有利於鄉村旅遊
應當將鄉村旅遊納入當地整體旅遊規劃和管理的范疇,加強分類指導。通過整體旅遊規劃的制訂,把鄉村旅遊的發展納入到科學化、規范化的框架下,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能夠大大提高投資的效率。
5.必須發揮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避免政府在其中大包大攬,要充分調動市場各主體的積極性,使鄉村旅遊在經營上更加靈活多樣,在機制上更加充滿活力,在服務上更加貼近市場需求。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兼顧生態、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效益。
從事鄉村旅遊的開發和經營:
1.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按照均衡兼顧的原則,對開發和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努力形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2.正確處理旅遊開發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優先發展不佔或少佔耕地的休閑農業項目,要在節約、集約上下工夫,要充分利用我市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區等集中型農業園區開發農業旅遊項目,利用大型設施農業發展休閑旅遊農業。努力走出一條既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又節約資源的發展道路。
3.要正確處理農民主體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堅持以農為本、農民主體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保護農民利益的機制體制。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拓寬社會參與、支持的途徑和方式,培育或者引進新型農民群體,引導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閑農業,實現鄉村旅遊上水平、上層次、上規模和可持續發展。
Ⅱ 國家什麼時候出台政策鼓勵發展鄉村旅遊
2013年就出台了關於大力發展農村旅遊的文件
Ⅲ 國家關於鄉村旅遊有哪些相關文件和政策
國家旅遊局關於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家旅遊局農業部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
Ⅳ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帶來哪些鄉村旅遊發展的利好政策
文件中著重強調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和加大農內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容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通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勇先創景整理,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給鄉村旅遊發展的利好政策是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等。
Ⅳ 國家旅遊局制定了哪些發展農家生態旅遊的相關政策
(1)1998年,國家旅遊局開展「華夏城鄉游」旅遊年主題活動,「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為農村一景,休閑農業旅遊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方向之一。休閑農業主要有科技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生態旅遊、垂釣餐飲等幾種類型。科技觀光體驗通過先進的現代科技的宣傳、示範、推廣,向人們展示現代農業的風采,體現現代農業的樂趣。休閑度假型為遊人提供休憩、游樂、就餐、住宿等服務,滿足遊客回歸自然、享受寧靜安逸生活的消費需求,讓遊人盡享生態自然之美、農家風情之樂。生態旅遊型以綠色、生態、自然的農業產業帶和農業資源為載體,為遊客提供觀光賞景、採摘、遊玩等項目,使人們領略到生態農業的大自然情趣。垂釣餐飲型是一種功能較為單一的休閑農業,憑借其富有地域特色和獨到的資源優勢,為人們提供垂釣、捕撈、加工等服務,讓遊客品嘗原汁原味的農家菜,體驗淳厚的農家風景。
(2)1999年,由國家旅遊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生態環境游」啟動。該活動以「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為契機,秉承「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的世博會主題,確定了自己的主題:「走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環境」,宣傳口號有:
①走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環境;
②返璞歸真,回歸自然;
③生態環境游——時尚的選擇;④青山秀水探凈土,清風明月近自然。
1999年,國家旅遊局同有關部門逐步規劃開發,建設了一批生態旅遊區。目前,我國生態旅遊形式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遊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遊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採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
(3)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傳承,培育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的傳統美德,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民間習俗。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中國百姓生活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構成了極富人文價值的旅遊資源。據此,國家旅遊局將2004年旅遊主題確定為「中國百姓生活游」,並指出:中國的百姓生活獨具東方特色,無論是民居、飲食、服飾,還是娛樂、節慶和風俗,都體現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為自由、獨立與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史,體現了中華民族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道德情操。確定百姓生活游的主題,目的就是讓海外旅遊者深入中國的社會、深入中國的實際,去體會獨具特色的中國百姓生活,體察和學習中國勞動群眾創造的優秀文化。
(4)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200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的戰略安排,更好地發揮旅遊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優勢和作用,國家旅遊局將2006年的旅遊主題確定為「2006年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要求各地旅遊管理部門和各類旅遊企業認真貫徹上述精神,緊密結合本地旅遊業發展實際,將「旅遊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本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進一步加強旅遊宣傳和農業旅遊、農家生態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以推動農家生態旅遊更快更好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
(5)2007年3月20日,國家旅遊局與農業部簽署了關於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家生態旅遊發展合作協議。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三農」資源發展旅遊業,全面拓展農業的功能和領域,積極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旅遊局、農業部決定共同推進農家生態旅遊工作,「十一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共同組織實施農家生態旅遊「百千萬工程」,建成具有農家生態旅遊示範意義的100個縣、1000個鄉(鎮)和10000個村,使已有農家生態旅遊項目得到明顯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農家生態旅遊產品體系和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農家生態旅遊格局,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旅遊消費的需求。同時,通過發展農家生態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雙方決定,成立全國農家生態旅遊工作領導小組與工作機構,共同承擔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調查研究、組織推動、工作指導、服務協調、政策研究、規范管理、典型推廣等工作。近期將重點在發展現代農業「一村一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營造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環境等方面開展合作。期望通過5年努力,使我國農家生態旅遊的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旅遊項目進一步拓展、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實現農家生態旅遊與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6)2009年,國家旅遊局將全國旅遊主題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主題口號為「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並指出:近年來,我國生態旅遊快速發展,業已成為一種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大眾化旅遊產品類型,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舉辦2009中國生態旅遊年,旨在進一步加大生態旅遊產品推廣力度、廣泛宣傳環境友好型旅行旅遊理念、大力倡導資源節約型旅遊經營方式、切實滿足不斷升級的旅遊消費新風尚,把我國旅遊業建設成為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綠色產業。要求各級旅遊部門以「2009中國生態旅遊年」為主線,在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經營管理、消費引導等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豐富生態內涵、提升生態品質、強化生態關切,做好主題演繹和口號宣傳,切實營造出關注、參與、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這一系列政策,為旅遊部門發展新型旅遊業指出了新方向;對廣大農村來說,是發展農家生態旅遊的新機遇。農家生態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發展的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形態,對促進我國旅遊發展,實現旅遊大國向旅遊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Ⅵ 政策如何推動鄉村旅遊全面開發
近年來一系列旅遊扶貧政策相繼出台:2016年,《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行動方案》制定出台,在全國實施了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旅遊規劃扶貧公益、鄉村旅遊後備箱和旅遊電商推進、萬企萬村幫扶、百萬鄉村旅遊創客、金融支持旅遊扶貧、扶貧模式創新推廣、旅遊扶貧人才素質提升等八項專項行動;2017年,《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行動方案》制定出台,全面實施規劃攻堅、精品開發、人才培訓、宣傳推廣、示範創建等旅遊扶貧工程,加快推動「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業發展;2018年,《關於進一步做好當前旅遊扶貧工作的通知》制定出台,對旅遊扶貧工作進行再部署、再落實,全面推進貧困地區旅遊產業發展。
阿洛是浙江湖州培訓班的學員。他回到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捧當鄉迪麻洛村後,對自己升級擴建「迪麻洛阿洛客棧」更有信心了。同時,他在安吉縣參觀時,想到可以把一些項目引進家鄉,和鄉親們一起走上旅遊致富路。自2014年以來,這樣的培訓班共舉辦了15期,有4000多名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村幹部受益。旅遊扶貧培訓已經成為旅遊扶貧工作的「常態」。
Ⅶ 政府,國家分別對鄉村旅遊扶持政策的支持有哪些
根據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科學利用資源,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觀光旅遊質量,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和生態、文化、紅色、鄉村、森林、濕地、草原、海洋等專項旅遊,提升旅遊業發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旅遊目的地和精品旅遊線路,推進全國特色名鎮(村)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加快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旅遊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實施人才興旅工程,推進實施國民旅遊休閑綱要。加快旅遊立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十二五」時期,旅遊業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1.鄉村旅遊發展。
推進實施《全國鄉村旅遊業發展綱要》,建設一批鄉村旅遊及休閑農業示範村和示範縣,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扶持。
2.旅遊精品建設。
推進實施《「十二五」全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打造一批國家級城市旅遊目的地、國家級精品景區,推出一批文化旅遊演藝精品和精品旅遊線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溫泉、草原、工業、科技、會展、修學等專項精品旅遊景區。
3.紅色旅遊發展。
推進實施《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繼續加大紅色旅遊基礎設施投入,深化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精品線路、重點旅遊區建設,加強紅色旅遊與其他旅遊產品的結合,完善配套服務,提高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Ⅷ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帶來哪些鄉村旅遊發展的利好政策
一號文件第13款中提到
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業。
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版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權優勢,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遊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遊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遊企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在重點村優先實現寬頻全覆蓋。完善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行業標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監管規范。支持傳統村落保護,維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風貌,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連片保護和適度開發。
Ⅸ 中國的哪些政策促進了鄉村旅遊的發展
「三農」問題的大戰略
鄉村旅遊在山東發展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是,政府真正指導支持鄉村旅遊大發展是近幾年的事情。從中央支持「三農」的1號文件看,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發了5個1號文件,從2004年到2014年又連續發了11個中央1號文件。
其中,首提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森林旅遊的是在2010年,從那時起,在國家層面開始重視鄉村旅遊在「三農」中的重要作用,但鄉村旅遊真正從發展目標、政策扶持上升為支持「三農」大戰略,由配角轉變為主角,是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
Ⅹ 農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國家有哪些政策
生態農業國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引導有機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經濟政策
包括生態補償、綠色補貼政策、項目基金扶持、減稅、免稅、貼息、政府補助等多種經濟支撐手段。支持生態產業的發展,使其綜合競爭能力增強。
綠色補貼
綠色補貼是政府給予經濟主體以激勵其進行環境保護或污染削減活動的某種形式的財政支付
綠色補貼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基本要素:
首先,它是一種旨在促進環境保護的財政鼓勵措施;
其次,它是通過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激勵機制來實現政策目標的;
再次,既包括對環境保護投資的補貼,也包括對污染削減行為的補貼;
最後,補貼方式是多樣的,不僅僅限於現金支付,還包括信貸優惠、稅收減免方面的形式。
按補貼內容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生態服務類補貼和公共服務類補貼。
生態服務類補貼是指對生態環境直接服務行為的補貼,既包括森林保護、植被養育、水土保持方面的補貼,又包括環境友好型技術採納補貼、化學農葯減用補貼等等,對有機生態農業都著很好的補貼。
公共服務類補貼主要是指政府的一般性公共服務支出,如環境科技研究、環保教育及培訓、病蟲害防治、動植物檢疫、農村清潔能源推廣、農田灌溉系統、鄉村道路等方面的支出,這些政府支出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間接的作用。
按補貼對象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環境改善類補貼和污染削減類補貼。
環境改善是相對於環境「自然狀態」而言的,環境改善類補貼是對創造正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實現外部收益內部化。對植樹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防範有害生物入侵的補貼均屬此類,一般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這方面涉及比較多一些。
污染削減是相對於環境「污染狀態」而言的,污染削減類補貼是對減少負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激勵生產者主動採用污染控制技術。對工業企業採用煙氣脫硫設備的補貼、對畜禽養殖戶採用沼氣技術的補貼、對農戶減量使用農葯或化肥的補貼屬於此類
按補貼方式不同,綠色補貼分為一次性補貼和連續性補貼。
通常,一次性補貼是分攤生產者採納親環境技術的經濟成本,從而激勵採納技術或提供生態環境服務。比如對採納沼氣技術的補貼,補貼只發生在技術採納當年,一旦技術設備投入使用,政府就不給予後續的補貼。
連續性補貼通常是連續數年對生產者進行經濟補償,以彌補由於環保而造成的收入損失,進而達到環境保護的激勵效果。比如政府對農戶減量使用化肥而造成作物減產的補貼,這種補貼每年都有,只要農戶減少化肥用量就能獲取補貼。
綠色補貼與生態補償、環境賠償
綠色補貼一般是政府對經濟主體的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退耕還林補貼、休耕補貼等;
生態補償是政府對政府、政府對經濟主體在某一具體事務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流域生態補償是下游地方政府對上游地方政府在流域水質保護上的經濟補償,征地補償是政府對土地產權人在征地事務上的經濟補償;
環境賠償是經濟主體對經濟主體之間的圍繞環境事故的權責關系而產生的經濟行為關系,如排污企業對受污染居民的經濟賠償。
關於具體的補貼數額,根據地方的不同,額度也各不相同,需要咨詢當地的農業部。其他更多新農業信息咨詢,可關注發現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