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文章做美鄉村旅遊報告
⑴ 如何做好鄉村旅遊
鄉村旅遊,是來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自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種發展迅速的新興的旅遊方式。中國各地的鄉村旅遊開發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目前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遊客參與率和回遊率比較高的鄉村旅遊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採摘旅遊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遊等幾個方面。
⑵ 請問:2010聯考(山東)申論試卷最後一題「做好水資源這篇大文章」該怎麼寫
您好,中政申論很高興為您解答。這一大作文寫作題是命題作文,也就是回確定了「做好水資源這答篇大文章」,那麼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就必須要圍繞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進行闡述。比如說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里提供一個寫作思路,
做好水資源這篇大文章
——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寫作提綱:
第一部分:現在水資源危機,提出論點:多策並舉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部分:針對對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問題,政府高度重視,但還有一些不足(分析造成現有水資源危機的原因)。同時,闡述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第三部分:提出對策
第四部分:結尾。
我們中政申論在線批改系統(中政申論網:http://www.zzshenlun.com/ )中就收錄這一試題,可以在系統中進行練習,同時,我們專家會針對性的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幫助更為直接的找到不足並改正。
⑶ 怎鄉做好鄉村旅遊規劃
什麼是鄉村旅遊規劃?
銘智旅遊策劃認為:鄉村旅遊規劃,是以村落、郊野、田園等環境為依託,通過對鄉村自然、農業、人文等資源的分析、對比,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發展方向。鄉村旅遊往往是和新農村建設聯系在一起的,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依據特有的資源條件發展鄉村旅遊業是鄉村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目前,我國各地鄉村旅遊可謂遍地開花,鄉村旅遊規劃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規劃設計隊伍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規劃項目創新性不夠,項目雷同,規劃思路和規劃原則通用,發展思路與理念近似,區域旅遊形象、目標、定位、產品同化,失去了個性和特色等等。
那麼,如何做好鄉村旅遊規劃呢?銘智旅遊策劃經過調研與實踐,總結出應重點圍繞這么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開發主題
突出鄉村旅遊的特色,需要主題化打造手法。用一個核心主題,體現整個鄉村旅遊的文化靈魂的主題特點,這是常規的手法,但主題文化不一定是單一主題,可以通過梳理文化,以打造主題文化為重點,多元文化整合,多種文化整合延伸形成鄉村旅遊,把多元文化景觀化、建築化、娛樂化。
2產業布局
需求導向功能,功能導向產品。鄉村旅遊需具備觀光、休閑、住宿、商業、娛樂、生活六大主體功能,功能是鄉村旅遊用地布局以及旅遊產品設計的依據。鄉村旅遊的功能分區,產業布局要圍繞著休閑活動及休閑游線展開。合理的功能分區,產業布局,搭建出鄉村旅遊的骨架,塑造出鄉村旅遊的形態,結合文化主題的歷史和地域特徵,形成鄉村旅遊獨特的肌理結構。
3景區設計
鄉村旅遊作為一個景區,有若乾的景點。景區化在鄉村旅遊裡面怎麼做?入口景觀、公園景觀、節點廣場,大型中心廣場或者集散廣場,這些都是景點。這些景點之間的關系,景點布局,游線關系,把整個鄉村旅遊構成了一個景區概念。水系、綠植、林蔭道、游步道等把景點串聯起來,整體形成一個愜意輕松的環境,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節奏也慢了下來。而點綴其間的城市傢具如燈箱、座椅、鋪裝、廣告牌等,也應該充滿著詩情畫意。
4休閑業態
休閑業態能聚集帶動鄉村旅遊的人氣與商氣。目前,在休閑時代大趨勢下,各種商業業態逐漸從傳統趨向休閑,從時尚用品到戶外運動裝備,從休閑餐廳到主題酒吧,從SPA美容到健身俱樂部,從休閑畫廊到數字娛樂,從旅遊服務到度假酒店……休閑已不再只是消費行為的點綴,而是成為商業業態發展的大勢所趨。
5特色體驗
鄉村旅遊與旅遊景區的一大區別是鄉村旅遊作為一個在美麗鄉村建設體系中的內容,其休閑體驗延伸出多維的美麗鄉村體驗項目,針對性強的特色化生活體驗方式也是對受眾的城市消費者的最大吸引力。可以通過對文化主題在鄉村旅遊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個角度的延伸,營造和展示不同的生活體驗模式,吸引遊客並將生活體驗方式形成新的景觀。
6經營管理
信息化是當前各行各業發展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在鄉村旅遊資源整合、設施建設、項目開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營銷模式、咨詢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引發鄉村旅遊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帶來產業體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改變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式。總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使鄉村旅遊目標明確,為鄉村旅遊注入了新的活力。
7保障體系
依託於鄉村旅遊的多樣性功能,設置鄉村旅遊的保障體系,如鄉村發展保障、旅遊資金保障、規劃設計保障、旅遊安全保障、醫療救援保障、營銷體系保障、資源與環境保護等。
⑷ 如何處理好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⑸ 如何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來發展鄉村旅遊
一、發展鄉村旅遊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推動作用。
一是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遊能夠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產業鏈的延伸,帶動農副產品、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如鄉村旅遊特色鎮尤溪依託江南大峽谷景區的鄉村旅遊,帶動了當地特色的傳統手工業和生態農業,磨豆腐、做年糕、搗麻糍、釀米酒等傳統產業重新興起,蔬菜、水果、禽蛋、肉類這些農副產品實現了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湧泉柑橘、羊岩茶葉、嶺景葡萄、括蒼大白桃等各類遊客嚮往的特色農業觀光園。
二是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旅遊使許多農民成為旅遊從業者,農民既可以通過辦旅館、擺小攤、開餐館、加工紀念品等方式增收,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旅遊項目的入股分紅增收。如尤溪鎮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來在江蘇打工,見老家發展旅遊業就回來在江南大峽谷景區擺了個小攤,專賣紅糖薑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凈賺好幾百元,相當於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報酬。一些在家無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農家樂幫忙做鍾點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於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旅遊帶來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對農民素質和鄉風民俗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文化、學技術成了一些農民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了農民素質。如小芝、括蒼等鎮的大批農民自辦了旅遊服務館店,還通過互聯網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實現網上預訂。
四是有利於促進環境保護。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尤溪下漲村,有了軍事探險漂流項目後,村裡除了建起大型停車場、公園等,還將村民的房前屋後都進行了綠化,以往垃圾亂扔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
五是有利於推進基層管理民主。鄉村旅遊具有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它的發展為農村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一些農村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農村管理、決策更民主了;一些農村還成立了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如尤溪鎮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鎮級農家樂協會,協會定期舉辦經營戶經驗交流、培訓、考察等活動,實現了農家樂的自我管理、和諧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當前,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項目規劃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考慮旅遊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設等項目在規劃時欠考慮旅遊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較豐富的旅遊資源的村鎮,等項目實施完畢後想到旅遊又去重新建設,造成投資浪費。
二是村莊整治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護古村古建築。村莊整治按照建設部門的政策要求,農村建房必須「拆老屋、建新屋」,一戶只允許有一處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樓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為數不多。有些村莊因人口稀少或地處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鎮進行整體搬遷,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留農村韻味。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新農村建設的方向。但在推進過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莊改造沒有很好體現本地文化特色,建築風格大同小異,「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過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此外,鄉村旅遊帶來的商業氣息使農村原有的「農韻」逐漸消失,如很多農家樂辦得像城市酒店,還專門聘請廚師掌勺,農家菜成了點綴。
三、以發展鄉村旅遊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旅遊具有「興一業,旺百業」的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有條件的村鎮要把發展鄉村旅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注意各規劃銜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宜認真調研分析本地旅遊資源,結合行政村調整,明確域內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布局規劃體系,要避免無潛力可挖的地方人為造景和有潛力可挖的地方卻視而不見,要強調對一些有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和修復。且市內各規劃在制定時要相互銜接,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鄉村之美,固然在於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田園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則也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尊重生態,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對旅遊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可把一個市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把一個鎮當作一個功能區塊來建設,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要善於挖掘當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風土人情,給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展現獨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現鄉村的文化品位,也讓綿延的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此外,還可從產業發展、景觀改造等方面入手,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項目建設的整合。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發展鄉村旅遊前期的基礎設施投入同樣需要資金投入。兩者在資金投入時,尤其是基礎設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鎮在建設項目包裝上報時,要積極爭取上級立項支持。各級職能部門也要多為村鎮出謀劃策,幫助爭取資金支持。村鎮一級也要發揮主動性,多方籌措資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農民主體,注重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通過讓農民得實惠,從內心來激發農民共建美麗鄉村的主動性。同時,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自然、人文和產業等資源,串點聯線,推進鄉村旅遊常態化發展。如積極落實旅遊惠民工程,創新推出鄉村趕集游活動,把鄉村旅遊與農村集市日有機結合,鄉村趕集游擴大了旅遊惠民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各農家樂經營戶、土特產購買點、種養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販,均能從中得益,農民得到實惠了,他們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調動起來了。
⑹ 如何結合旅遊做好美麗鄉村規劃設計
首先,從美麗鄉村的自身的分析作為前提;定位美麗鄉村旅遊產品是中高品質休閑產品;其次,產品細分和跨界鄉村旅遊將成為美麗鄉村旅遊的主要趨勢;通過村鎮風貌景觀的「三步走」升級為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途徑;最後,對農戶提出做好提供「鄉愁服務」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兩點要求。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已經成為十三五時期重要的建設內容。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美麗鄉村的規劃,重點突出地域特色,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體驗、科普教育、民俗體驗、文化傳承等為項目,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庄、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構建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美麗鄉村綜合體。
⑺ 關於東營市的美麗鄉村、綠色城鎮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特色的作品(文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