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鄉旅遊 » 鄉村旅遊的國內背景

鄉村旅遊的國內背景

發布時間: 2020-12-19 03:43:54

❶ 急求 農家樂 的 產業背景

農家樂」旅遊的雛形來自於國內外的鄉村旅遊,並將國內特有的鄉村景觀、民風民俗等融為一體,因而具有鮮明的鄉土烙印。同時,它也是人們旅遊需求多樣化、閑暇時間不斷增多、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劇的必然產物,是旅遊產品從觀光層次向較高的度假休閑層次轉化的典型例子。
鄉村旅遊在國外已有30多年的歷史,開展得比較成功的在部分是一些歐美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的旅遊大國西班牙把鄉村的城堡進行一定的裝修改造成為飯店,用以留宿過往客人,這種飯店稱為「帕萊多國營客棧」;同時,把大農場、庄園進行規劃建設,提供徒步旅遊、騎馬、滑翔、登山、漂流、參加農事活動等項目,從而開創了世界鄉村旅遊的先河。以後,鄉村旅遊在美國、法國、波蘭、日本等國家得到倡導和大發展。1996年,美國農村客棧總收入為40億美元。1997年,美國有1800萬人前往鄉村、農場度假,僅在美國東部便有1500個觀光農場,在西部還有為數眾多的專門用於旅遊的牧場。目前,法國有1.6萬多戶農家建立了家庭旅館,推出農庄旅遊,全國33%的遊人選擇了鄉村度假,鄉村旅遊每年接待遊客200萬,能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入,相當於全國旅遊收入的1/4。在歐美國家,鄉村旅遊已具有相當規模,並已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國內,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旅遊始於20世紀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遊扶貧政策指導下應運而生,但由於起步較晚,目前尚處於初期階段。目前我國各地的鄉村旅遊開發均向融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於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遊客參加率和重遊率最高的鄉村旅遊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採摘旅遊;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遊。
由此可見,農家樂旅遊是鄉村旅遊的一種形式,它是傳統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興的旅遊項目。
我國農家樂最初發源於四川成都,具體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縣、溫江等說。後來發展到整個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國。真正以「農家樂」命名的鄉村旅遊始於1987年在休閑之都——成都郊區龍泉驛書房村舉辦的桃花節。這次桃花節把農事活動、鄉村田園風光、鄉土民俗文化、鄉村民居和聚落文化與現代旅遊度假、休閑娛樂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旅遊形式。
[編輯本段]發展
農家樂的發展,對促進農村旅遊、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區域經濟、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些地方依託本地農業資源,分片開發出「農家樂」品種系列,像湖南南嶽衡山、昆明的團結鄉等地的農家樂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農家樂發展起來後,帶來的不僅僅是消費收入,還有產品信息、項目信息和市場信息,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農家樂成為農民了解市場的「窗口」,成為城市與鄉村互動的橋梁。各地遊客為農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使農民及時了解到市場信息,生產經營與市場需求相接軌。開辦農家樂的農民經常到旅客中間調查市場需求,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產,有的建起了無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則做起農產品深加工的生意。
當今中國的農家樂模式主要出現在北方,其中又以北京、四川、天津、河北為主,農家樂最吸引旅遊客的地方是:消費合理,價格實惠。
[編輯本段]分類
1.農家園林型。以郫縣友愛鄉農科村、溫江縣萬春鎮等西部川西壩子農家民俗旅遊為代表。這里位於「國家生態示範區」內,是享譽全國的花卉、盆景、苗木、樁頭生產基地,「農家樂」發端於此。它薈萃著川西平原農家休閑旅遊的主要特色,展現著「農家樂」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觀賞型。以龍泉驛的書房村、工農村、桃花溝、蘋果村等東郊丘陵的農家果園游樂為代表。龍泉山果品遠銷全國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龍泉驛區的經濟支柱。但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以春觀桃(梨)花、夏嘗鮮果的花果觀光旅遊,使其旅遊收入已經大大超過果品收入。賣果不如賣花,讓人先飽眼福,後飽口福,它反映了人們消費觀念的嬗變。龍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後又著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觀光農業,開啟了宜林山區發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區旅舍型。以遠郊區都江堰的青城後山、蒲江縣的朝陽湖、彭州市的銀廠溝、大邑縣的西嶺雪山等自然風景區為代表。低檔次農家旅舍價格低廉,遊客感覺彷彿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風景區,花費居家度日的錢,享受景區的自然環境,景區「農家樂」因而受到中低收入遊客的歡迎。
4.花園客棧型。以新都縣農場改建的泥巴沱風景區、邛崍市前進農場改建的東岳漁庄等為代表。把農業生產組織轉變成為旅遊企業,把農業用地通過綠化美化,使之成為園林式建築,以功能齊全的配套設施和客棧式的管理,使之成為在檔次上高於「農家樂」低於度假村的一種休閑娛樂場所。向現代化譜寫上光彩的一筆。
[編輯本段]問題
1.食品安全問題突出。
不少旅遊者比較樂於成群結隊或結伴在旅遊中選擇「吃農家飯、品農家茶」。一些旅遊者甚至現場購買「農家樂」里還在飼養的豬、羊、狗、雞、鴨等畜禽,要求現場宰殺後烹飪。這種做法實際上隱藏著不少問題,現場宰殺的畜禽幾乎是沒有經過檢驗檢疫部門的檢疫,其中暗藏的疾病遊客和經營者是無法分辨出來的。而「農家樂」中的廚房、碗筷也缺乏正規的消毒措施,沒有衛生防疫部門的監管,很難達到與城鎮餐館相提並論的消費要求和衛生標准。有的經營點甚至還出售明令禁止銷售的保護野生動物,如野豬、蛇類、青蛙等動物。
2.景區安全令人擔憂。
由於大部分的「農家樂」點規模少、基礎設施落後,大部分鄉村遊客旅遊歸來後,都在抱怨景區停車難,停車場缺乏安全保衛人員和措施。「農家樂」不少景區是村集體或私營業主自行開發的,旅遊景區的設置、安全設施的規劃甚至連最基本的導向指示牌也沒有,讓遊客進入其中就像是無頭蒼蠅瞎轉悠,人流量大的時候特別危險。有的「農家樂」點連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項也沒有,有的遊客甚至還被狗咬傷、貓抓傷的現象發生。
3.服務有待提升。
點的茶半個小時都上不來,車被堵住個把小時也找不到堵車的車主,有的甚至連固定停放車輛的位置也沒有,大部分都是依路停靠和隨意停放。「農家樂」發展雖有五年左右的時間了,但服務提升依然是最大難題,服務「短腿」日漸凸現。據調查統計:國際旅遊業界公認,超過80%的旅遊利潤來自「回頭客」。
[編輯本段]建議
鄉村旅遊雖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但總體上還是一個尚未規范、管理滯後的市場。應加強進行監管和規范,促進市場的穩定、有序和健康發展。
1.組織推動。包括景區推動,以重點旅遊景區為核心,帶動、輻射和吸收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遊的接待和服務。
2.政府推動。由政府主導進行鄉村旅遊的規劃設計,投入資金,開發核心景區景點,吸收社會資金投入,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旅遊接待服務。
3.公司推動。即「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出台優惠政策,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指導、組織農民開展地方風情、漁耕文化、農耕文化等旅遊活動。
4.精心規劃,強化監管。注重整體性和連續性,充分考慮地方的自然風貌及特點和文化特性。同時監管好每一個鄉村旅遊、農家樂等的細枝末節,強化對旅遊從業人員和鄉村旅遊集體的培訓、教育,提高其服務素質和水平,提升服務品牌和形象。
5.突出特點和自身優勢。比如突出鄉村的地域風情、傳統文化優勢,挖掘古村、古鎮、古跡、典故等文化內涵;突出體現地域特點,在建築、飲食、生活、農耕乃至旅遊活動的設計等方面,盡可能地體現出地域風情、風貌、生活習俗等特色。同時,還要著重考慮突出綠色、環保、休閑、娛樂等特點。

❷ 鄉村旅遊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背景
我國的鄉村旅遊是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促動下,
在發達國家的影響下
在我國特殊的旅遊扶貧的政策下

❸ 什麼樣的背景下興起了鄉村旅遊

世界最原始的鄉村旅遊緣於古人求生存謀發展,捕獵和馴養是其最初形式。遠古的先民們為生存而進行的奔波、流浪之旅,飽含行路過程中勝利的愉悅、失敗的懊喪和明天的希望,是原始人從生存斗爭中引發出的旅行或旅遊的原始模式,揭開了鄉村旅遊序幕。夏、商、周時期的男女相約而游、春天「修禊之旅」、先秦游學、帝王巡遊、外交聘問、宮廷婚旅、學子游學、謀士游說、王侯游獵等豐富多彩的功利旅遊活動,都發生在廣袤的鄉村地區。自唐朝起,城郊遊樂,旅遊下移,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等時節踏青游春,附以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拔河、斗雞等游樂活動,形式多樣。
18世紀後半期,鄉村旅遊作為一種社會休閑活動而正式出現歐洲,受「浪漫旅遊者」的影響,尤其在斯科特的文學作品和特納油畫的感召下,大量的旅遊者湧入蘇格蘭高地。1865年義大利「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的成立拉開了國際鄉村旅遊序幕。20世紀20年代,鐵路的發展使更多的人能夠去鄉村,從而使鄉村旅遊發展迅速。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鄉村旅遊逐漸已成為大眾化的社會活動。
現代意義上的鄉村旅遊在我國出現較晚,以1978年台灣苗粟縣大湖葡萄園的偶然開辟為發端。此後,改革開放較早的深圳舉辦荔枝節,各地效仿,也紛紛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項目。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廣東、上海、蘇南、山東等地鄉村旅遊悄然興起,並 以1998年 「華夏城鄉游」正式拉開鄉村旅遊序幕,1999年推出「生態旅遊年」,以 「返璞歸真,怡然自得」為口號,推出觀鳥、徒步、垂釣、探險、登山等鄉村旅遊活動,2002年推出「民間藝術游」,2004年為「中國百姓旅遊年」等。至此,中國鄉村旅遊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鄉村旅遊市場也出現了空前繁榮。2004年、2005年國務院1號文件先後兩次將「三農」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鄉村旅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助推劑,是旅遊扶貧的「試金石」,受到各地鄉村的高度重視。
但是,在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兩種思路。一種是無視或輕視鄉村建設,用資本代替人本,用商人消滅農人,用人造妄為的設計來改造鄉村,用城裡的奢華之風浸染鄉土。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多年從事專業的鄉村旅遊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看到過好幾個業內非專業公司做了這樣的鄉村旅遊規劃,在我們看來不過是用拙劣的商業化投資來毀壞鄉村的自然與人文。
而另一思路是立足於鄉村建設,將鄉村旅遊作為鄉村建設的一個牽引機,用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旅遊的基礎。鄉村建設涉及到鄉鎮規劃、鄉村經濟和鄉土文化;在鄉鎮規劃中保持農村的特色,在鄉村經濟中保留農業的份額,在鄉土文化中保存農民的精神家園。我們應該意識到鄉村建設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意義,在中國的鄉村建設中留下了他們的思考和行動。怎樣在進行鄉村旅遊的同時保護旅遊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怎樣讓鄉村旅遊成為城市人返璞歸真的內心方式、價值觀念?生活分享讓旅遊者得到的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讓大城市的孩子們能夠有機會去近距離感受真實的泥土和生機。
前些年,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延慶縣並庄鎮的堆臼石村和密雲縣的古北口鎮的河西村進行綠色鄉村試點工作,與當地政府和村民一起,共同摸索了「生態保護、環境教育、鄉村建設、民俗旅遊」四位一體的模式,這種用環境教育啟動農戶環境,用農戶帶動民俗旅遊,又用民俗旅遊拉動經濟發展的鏈條,山合水易堅持在低碳、環保和原鄉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運用我們創新的理念相結合的獨有方式,促進祖國的綠色鄉村建設。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一些貴州鄉村旅遊試點項目中,與旅遊局、民間組織、村民和企業正在建立新的合作夥伴機制,特別是引進了「良知企業」的理念。由這些相關利益集團聯合制定的綜合的鄉村旅遊規劃又以保證當地農民利益、保護當地的文化多樣性和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為重心。在這里,鄉村旅遊作為政府支持、企業和民間力量參與的一條新農村發展之路,將為鄉村建設帶來新的希望。
展望推動可持續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需要對於旅遊者的價值重估和能力建設,讓城市旅遊者不是帶著一種獵奇和所謂的消費者是上帝的感覺去體驗他們的旅程。城裡人享受鄉村寧靜生活、空氣、水以及文化的時候,作為分享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種心靈荒了、自然毀了、身體垮了、擁有的財富還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種不健康不快樂的生活。領導者和開發商的觀念也需要價值的轉變。我們對一個鄉村、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評價不能僅用經濟的眼光來看待,還應包括另外一些參考坐標;文化的價值,生命的價值,生態的價值。認識到原生態的價值,就不要人為地在厚生生境、包括荒野上隨意設計和改造;認識到耕讀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人文內涵,就需在發掘這些內涵上做文章;怎樣在進行鄉村旅遊的同時保護旅遊的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怎樣讓鄉村旅遊成為城市人返璞歸真的內心方式、價值觀念?生活分享讓旅遊者得到的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讓大城市的孩子們能夠有機會去近距離感受真實的泥土和生機。了解傳統養生的對於身處亞健康狀態的作用,就可以開發各種的身心調養的項目。旅遊者感受到開啟生態智慧、改善生命狀態、提高生活品質的功效。通過鄉村旅遊,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僅帶著自然的清新,而且帶著人文的滋潤。自然會久駐、自然會回頭,自然會帶來綠色的幸福。

❹ 鄉村旅遊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第一,繼續與生態相結合,表現出綠色發展態勢
鄉村旅遊是生態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內旅遊方式,體現了游容客對原生態自然的嚮往,鄉村的生態化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豐富文化內涵,使得鄉村旅遊具有「靈魂」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日益豐富化,單一的觀光旅遊對遊客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增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式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保持本色,原汁原味
鄉村的城市化一方面導致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也使鄉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鄉村不再是原始的鄉村,一味的拆建讓鄉村面貌面目全非。
第四,融合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遊不僅僅是純粹的對農業資源的開發,融合發展是中國鄉村旅遊的一大趨勢。

❺ 鄉村旅遊的簡介

西班牙學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將鄉村旅遊分為傳統鄉村旅遊(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現代鄉村旅遊(Modern Rural Tourism)兩種。
傳統的鄉村旅遊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後,主要源於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雖然傳統的鄉村旅遊對當地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經濟影響,並增加了城鄉交流機會,但它與現代鄉村旅遊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傳統鄉村旅遊活動主要在假日進行;沒有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實際上,傳統的鄉村旅遊在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廣泛存在,在中國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遊歸類於探親旅遊。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鄉村旅遊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依託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築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遊方式。
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主要有以下觀點:
西班牙學者Gilbert and Tung(1990)認為:鄉村旅遊(Rural tourism)就是農戶為旅遊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遊形式。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OECD,1994,P.15)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遊,田園風味(rurality)是鄉村旅遊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與Oded Lowengart和美國的Ady Milman(1999)簡明扼要的說:鄉村旅遊就是位於農村區域的旅遊。具有農村區域的特牲,如旅遊企業規模要小、區域要開闊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等特點。
英國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認為:鄉村旅遊不僅是基於農業的旅遊活動,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旅遊活動,它除了包括基於農業的假日旅遊外,還包括特殊興趣的自然旅遊,生態旅遊,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探險、運動和健康旅遊,打獵和釣魚,教育性的旅遊,文化與傳統旅遊,以及一些區域的民俗旅遊活動。
國內有關鄉村旅遊的定義較多,何景明和李立華認為狹義的鄉村旅遊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❻ 國內做鄉村旅遊研究的大牛有哪些

現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鄉村游可以說越來越受歡迎,我們家長小城近年來也不斷發展旅遊業依託地方優勢搞死了特色牡丹種植,每年五月初,家鄉的牡丹街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很是熱鬧。

❼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背景是啥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是有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觀光旅遊項目的設計與開發,使其成為農村地區發展旅遊業中的重要渠道,並為第一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遠景設計院指出從市場需求角度而言,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回歸的需求。由於城市化的加快,使得人們又有了回歸大自然的心裡。
第二、求知的需求。由於現在城市都很難親眼看到一些大自然景象,只能是通過書本了解,這就產生了直接接觸大自然的慾望。

第三、懷舊的需求。懷舊是人類的共同特徵,舊地重遊的旅遊者對於目的地的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向,特別是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第四、復合型的需求。如求新、求異、求美、求樂、的需要,身心調解的需要,對美食或購買土特產品的需要,等等。
從旅遊動機來看,鄉村旅遊的最初發展是歐美度假發展的一種空間地域選擇。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旅遊者最喜歡的旅遊方式是度假,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擁擠、喧囂、空氣污濁、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城市生活環境,渴望靜謐、優美、輕松、開闊的空間中去放鬆身心、感悟自然、體味人生、考察生態,鄉村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風土人情便成為廣大旅遊者的首選。

❽ 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歷程

(一)國外發展歷程
1.萌芽—興起階段,在19世紀初,城市人開始認識農業旅遊價值,並參與了鄉村農業旅遊,如法國、義大利。
2.觀光—發展階段,在20世紀中後期,鄉村觀光農業發展,形成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新產業,如西班牙、日本、美國;
3.度假—提高階段,在80年代以後,觀光農業由觀光功能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多功能擴展,如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
(二)國內發展歷程
1.初創階段(自發階段)1980年代中後期-1994年
農家樂興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誕生標志著「農家樂」旅遊模式拉開了鄉村旅遊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國農民旅遊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鄉村旅遊協會」
1994年,「1+2」休假制度頒布並實施。
2.全面發展階段1995-2001年
鄉村假日經濟
1995年5月1日起實行雙休日,1999年又將春節、「五一」、「十一」調整為7天長假。
2000年,國務院46號文明確了「黃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旅遊主題與 「中國:56個民族的家」宣傳口號帶遊客深入少數民族風情區;
1998年「中國華夏城鄉游」旅遊主題與 「現代城鄉,多彩生活」宣傳口號吸引大批旅遊者湧入鄉村。
3.縱深發展階段2002-2006
助力「三農」問題解決
2002年,我國頒布了《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標志著我國鄉村旅遊開始走向規范化、高質化
2006年,明確提出「中國鄉村旅遊年」,將鄉村旅遊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時尚」全面推動鄉村旅遊提升發展。
2006年8月,國家旅遊局發布了《關於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鄉村旅遊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
2005年國家開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006年我國健全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
提升轉型與
4.可持續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
產品轉型,產業升級
2007年國家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08年健全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克服了鄉村旅遊發展受土地制度制約。
2007年,「中國和諧城鄉游」和「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提出帶動了農村風貌大變樣。
2007年,國家旅遊局和農業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推動鄉村旅遊發展。
2008年,三次長假調整為「兩長五短」模式及帶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使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多樣化。
2009年,《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鄉村旅遊富民工程。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