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界旅行
㈠ 魯迅簡介 150字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㈡ 白話文已經成為現代的基本文體,那麼魯迅是怎麼開始白話文創作的呢
有閱讀過《狂人日記》的朋友都知道,這個是作家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開始白話文創作的起源。他跟胡適等人不一樣,參加新文學運動之前,幾乎是沒有白話文的創作經驗,只是翻譯的幾篇小說中夾雜了白話。
魯迅強調要以白話文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這個就說明他對白話文的認真與對白話文的期待,他認為這個是提現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語言,是改變新中國的開始,是可以提現並發出現代中國人苦楚、努力掙扎奮斗的心聲。正是基於這些理由,所以魯迅開始了白話文的創作。
魯迅先生不愧是新時期我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㈢ 魯迅翻譯了什麼書
譯《月界旅行》
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譯成俄國阿爾志跋內綏夫著小說《容工人綏惠略夫》
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
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
譯《葯用植物》
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
譯果戈理《死魂靈》
譯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
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㈣ 魯迅!!!!!!!!!!!!!!!!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㈤ 魯迅的歷史
少年時期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葯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奮力求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3月,公費赴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為日語學習速成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剪辮。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旋即復赴日本,7月,從仙台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宣統元年(1909年),《域外小說集》二冊出版。
迷茫困頓
宣統元年(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宣統二年(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國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14日,亂平即返部。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文壇先聲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㈥ 樂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誰的
劉備之子:劉禪
【成語】:樂不思蜀
【拼音】:lè bù sī shǔ
【解釋】:很快樂,不思念蜀內國。比喻在新容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出處】:《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示例】: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之意。 ◎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近義詞】:樂不可支、樂而忘返
【反義詞】:落葉歸根、戀戀不舍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忘本
㈦ 請問魯迅先生翻譯過那些外國作品~
一、俄國文學:
1909年在魯迅和周作人合作譯印的《域外小說集》中,又翻譯了俄國作家安特來夫和迦爾洵的作品。1921年他翻譯了俄國作家阿爾志跋綏夫的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他還積極支持熱心蘇俄文學的新秀韋素園、李霽野等出版譯作,幫助他們創辦未名社。
果戈理、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爾基等一大批俄國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過魯迅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中國。魯迅翻譯的《死魂靈》、《毀滅》、《濁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科幻小說:
魯迅還翻譯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說,如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兩部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三、日德法等國:
魯迅早期比較關注拜倫、雪萊、盧梭、尼采等西方作家。魯迅等人集體編成了《蕭伯納在上海》一書。另外,他還組織翻譯了馬克·吐溫的《夏娃日記》,在簡短的小引中,表達了自己對美國文學及其作家們的看法。他在中國介紹、推廣了一大批容易為人忽視的小國的進步作家和作品。
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森歐外的小說,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作家顯克微支的作品,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作,保加利亞作家跋佐夫的小說《戰爭中的威爾柯》,羅馬尼亞作家索陀威奴的作品,以及荷蘭作家望·藹覃的《小約翰》,芬蘭女作家明那·亢德的《瘋姑娘》等。
四、文藝理論:
魯迅早期翻譯了廚川白村的文藝論文集《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出版他在1924年至1928年間譯的文藝論文的結集《壁下譯叢》等,後來又譯了蘇俄盧那察爾斯基的藝術論文集《藝術論》、文藝評論集《文藝與批評》以及據日譯本重譯的《蘇俄的文藝政策》等。
(7)月界旅行擴展閱讀:
一、魯迅的翻譯思想:
魯迅是中國翻譯文學的偉大開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作品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翻譯思想涉及翻譯的各個重要方面,見解獨到,對現今的翻譯理論研究與翻譯實踐仍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與眾多翻譯理論相比,魯迅的翻譯思想朴實無華,大多通過貼近生活的比喻來表達。他的翻譯思想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魯迅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目的,是為改造社會服務,不是興之所至或為翻譯而翻譯。
他在《域外小說集》序中說到:「我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有一種茫然的希望;認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因為這意見,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紹外國文學這一件事。」由此可見,魯迅把翻譯與社會變革及國民命運聯系在一起。
其二,帶有受眾選擇性的啟蒙翻譯觀。魯迅明確將「譯文讀者」納入到翻譯研究中。他提到:「我們的譯書,還不能這樣簡單,首先要決定譯給大眾中的怎樣的讀者。將這些大眾,粗粗地分起來: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
在此,魯迅對譯文讀者進行了分類並指出針對不同的讀者採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他的這一翻譯應為讀者考慮的原則,與西方的接受美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三,「硬譯」的翻譯方法論。魯迅於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硬譯」的方法論,並在與梁實秋的論爭中提出了「寧信而不順」的翻譯原則。魯迅的這種觀點絕非是要將「信」與「順」對立起來,恰恰相反,他強調要兼顧兩者。
只是在「信」、「順」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寧信而不順」。理由是「譯得信而不順的至多不過看不懂,想一想也許能懂,譯得順而不信的卻會令人迷誤,怎樣想也不會懂,如果好像已經懂得,那麼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所說的「不順」即容忍一些不順,並非故意保持不順,是為了將譯文「裝進異樣的句法。」「但這情形也當然不是永遠的,其中的一部分,將從「不順」而成為「順」,有一部分,則因為到底「不順」而被淘汰,被踢開。
這最要緊的是我們自己的批判。漢語近百年來不斷吸收新的表達法,得到了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如人們早已慣用的「在……的領導下」、「當……時」、「就……說」、「罷工」、「掉鱷魚眼淚」、「武裝到牙齒」等表達方法就是通過翻譯進入漢語中的。現代漢語發展的事實證明,魯迅的這主張是符合語言發展的趨勢的。
二、《魯迅譯文全集》
魯迅先生既是一位傑出的著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大翻譯家,他是中國介紹外國文藝的先驅,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秀的翻譯著作。
可是他的這些翻譯作品,僅僅是在五十年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印過一版《魯迅譯文集》,之後再沒有出版過,而這個本子現在也已經很難見到了。
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同時也為滿足許多收藏愛好者的需要,為了繼承魯迅文化遺產,福建教育出版社特投巨資,隆重推出這部八卷本《魯迅譯文全集》。
這部全集是由魯迅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利用博物館的館藏優勢,對魯迅譯文進行了全面整理、校勘,並輯入了五十年以來新發現的魯迅翻譯佚文。
全書洋洋三百餘萬字,是目前收錄最全並且校訂最精良的一部魯迅翻譯著作全集。為了便利讀者,全部譯文均寫有題注,並配有許多珍貴的插圖。
㈧ 魯迅翻譯過外文著作嗎
一九二一年
《工人綏惠略夫》(俄國·阿爾志跋綏夫作中篇小說。商務印書館印行《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後歸北新書局,為《未名叢刊》之一,今絕版。)
一九二二年
《一個青年的夢》(日本武者小路實篤作戲曲。商務印書館印行《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後歸北新書局,為《未名叢刊》之一,今絕版。)
《愛羅先珂童話集》(商務印書館印行《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
一九二三年
《桃色的雲》(俄國V.愛羅先珂作童話劇。北新書局印行《未名叢刊》之一。)
一九二四年
《苦悶的象徵》(日本廚川白村作論文。北新書局印行《未名叢刊》之一。)
一九二五年
《熱風》(一九一八至二四年的短評。印行所同上。)
一九二六年
《出了象牙之塔》(日本廚川白村作隨筆,選譯。未名社印行《未名叢刊》之一,今歸北新書局。)
一九二八年
《小約翰》(荷蘭F.望·藹覃作長篇童話。未名社印行《未名叢刊》之一。今版被抵押,不能印。)
《思想山水人物》(日本鶴見佑輔作隨筆,選譯。印行所同上,今絕版。)
一九二九年
《壁下譯叢》(譯俄國及日本作家與批評家之論文集。印行所同上。)
《近代美術史潮論》(日本板垣鷹穗作。印行所同上。)
《蕗谷虹兒畫選》(並譯題詞。朝華社印行《藝苑朝華》之一,今絕版。)
《無產階級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日本片上伸作。大江書店印行《文藝理論小叢書》之一。)
《藝術論》(蘇聯A.盧那卡爾斯基作。印行所同上。)
一九三○年
《藝術論》(俄國G.蒲力汗諾夫作。光華書局印行《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之一。)
《文藝與批評》(蘇聯盧那卡爾斯基作論文及演說。水沫書店印行同叢書之一。)
《文藝政策》(蘇聯關於文藝的會議錄及決議。並同上。)
《十月》(蘇聯A.雅各武萊夫作長篇小說。神州國光社收稿為《現代文藝叢書》之一,今尚未印。)
一九三一年
《葯用植物》(日本刈米達夫作。商務印書館收稿,分載《自然界》中。)
《毀滅》(蘇聯A·法捷耶夫作長篇小說。三閑書屋印行。)
㈨ 樂不思蜀
什麼意思哦?是解釋樂不思蜀的意思嗎??它的意思是:【解釋】: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示例】: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之意。 ◎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近義詞】:樂不可支、樂而忘返
【反義詞】:落葉歸根、戀戀不舍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忘本
蜀:古地名,三國時的蜀國,相當於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快樂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樂不思蜀」原意是劉禪安於逸樂不思亡國。後形容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編輯本段]【出 處】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
[編輯本段]【用 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忘本。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
[編輯本段]【示 例】
黃裳《榆下說書·諸葛的錦囊》:「' ~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東吳招親的翻板。| 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 ~ 」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著可口的飯菜,我真有點~了。
[編輯本段]【近義詞】
樂不可支、樂而忘返、流連忘返,
[編輯本段]【反義詞】
落葉歸根
[編輯本段]【原文】
司馬文王①與禪②宴,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⑤,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編輯本段]【注釋】
①司馬文王:指司馬昭。
②禪:指蜀王劉禪,劉備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劉禪舊臣,與劉禪一起被遷送到洛陽。
⑤隴、蜀:都指四川。
⑥感愴:感傷而凄楚。
[編輯本段]【譯文】
司馬文王同劉禪一起歡宴,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幫助不了這個昏庸的君主,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他要是不這樣昏庸,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並他呢。」
又另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里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郤正知道了這事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說完並閉上眼睛,想裝出要哭的樣子。司馬昭於是說:「為何你剛才所說的話,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編輯本段]【典 故】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蜀志·後主傳》)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㈩ 求一份魯迅作品的先後順序,以及相應年份
說明:手頭有份《魯迅作品手冊》,轉其中《魯迅著譯年表》(孫自筠 作)如下。另可參看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最後一卷。
魯迅著譯年表
魯迅一生,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學遺產,他所寫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以及中國文學史研究等著作,共二百餘萬字。在翻譯方面,他譯介了十四個國家九十多位作家的二百多種作品,字數超過二百五十萬。下面,將他著譯中的主要篇章列出,以供檢閱。
一八九八年
作《戛劍生雜記》、《蒔花雜志》等短文。
一九〇〇年
作《別諸弟》(三首)、《庚子送灶即事》、《蓮蓬人》等舊體詩。
一九〇一年
作《祭書神文》及舊詩《別諸弟》(三首)、《惜花四律》等。
一九〇三年
作舊詩《自題小像》。
作《斯巴達之魂》刊於《浙江潮》雜志當年5、9兩期。
作《說鈤》、《中國地質略論》刊於《浙江潮》雜志當年8期。譯述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10月《月界旅行》出版。
一九〇二年(原書作1902年,誤,應為1906年)
作《中國礦產志》正式出版。
譯儒勒·凡爾納《地底旅行》出版。
一九〇七年
譯英國哈葛德和蘭格合寫小說《紅星佚史》中的詩十六章。作《人之歷史》刊於《河南》月刊當年12月創刊號上。
一九〇八年
2、3月作《摩羅詩力說》刊於《河南》2、3期上。
6月作《科學史教篇》刊於《河南》5期上。
8月作《文化偏至論》刊於《河南》7期上。
12月作《破惡聲論》刊於《河南》8期上。
一九〇九年
3月編譯《域外小說集》一集在日本東京出版。
8月《域外小說集》二集出版。
一九一〇年
輯錄《古小說鉤沉》
一九一一年
作文言文小說《懷舊》這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刊於1913年《小說月報》4卷1期。
一九一二年
7月作舊詩《哀范君三章》刊於當年8月《民興日報》上。
一九一三年
3月校《謝承後漢書》完成。
10月校《稽康集》完成。
又,譯日本上野陽一論文《兒童之好奇心》。
一九一四年
譯德國詩人海涅的詩。
11月譯上野陽一論文《兒童觀念界之研究》畢。
一九一五年
6月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刻本刊行。
一九一六年
3月重校《會稽郡故書雜集》,用周作人名義出版。
一九一八年
4月以魯迅名寫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刊於本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雜志4卷5號上。
寫新詩《夢》、《愛之神》、《桃花》刊於《新青年》5月4卷5號上
7月作雜文《我之節烈觀》刊於8月出版的《新青年》5卷2號上。
9月在《新青年》雜志5卷3號《隨感錄》欄開始發表雜感(從「二十五「起)。
一九一九年
4月作《孔乙己》刊於《新青年》6卷4號上。
5月發表《葯》刊於《新青年》6卷5號上。
又,發表短評《聖武》刊於《新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專號」上。
10月作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刊於11月出版的《新青年》6卷6號上。
又,發表小說《明天》刊於本月《新潮》月刊2卷1號上。
12月發表《一件小事》刊於本月1日《晨報·周年紀念增刊》上。
一九二〇年
1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戲劇《一個青年的夢》。
10月作《頭發的故事》刊於同月出版的《時事新報·學燈》上。
又.作小說《風波》刊於《新青年》8卷1號上。又,譯俄國阿爾跋綏夫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一九二一年
5月發表《故鄉》刊於《新青年》9卷1號上。
12月發表《阿Q正傳》從4日起,在北京《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新文藝》、《文藝》等欄中分九期刊完。
一九二二年
1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童話九篇,定為《愛羅先珂童話集》7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6月作小說《端午節》刊於本年9月出版的《小說月報》13卷9號上。
又,作《白光》,刊於本年7月出版的《東方雜志》19卷13號上。
10月作《兔和貓》刊於本年10月《展報副刊·文藝》上。
又,作《鴨的喜劇》刊於本年12月出版的《婦女雜志》8卷12號上。
又,作《社戲》刊於本年12月《小說月報》13卷12號上。
11月作《不周山》(《補天》)刊於本年12月出版的《晨報四周年紀念增刊》上。
一九二三年
6月譯《現代日本小說集》,列《世界叢書》之一,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9月《吶喊》集出版北京新潮社印行。
12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由北京新潮社發行。
一九二四年
1月在北師大附中發表《未有天才之前》的講演刊於該校《校友會刊》第1期。
2月作《祝福》刊於本年3月《東方雜志》21卷6號上。又,作《在酒樓上》刊於5月《小說月報》15卷5號上。
3月作《幸福的家庭》刊於同月《婦女雜志》10卷3號上。
又,作《肥皂》刊於同月《晨報副刊》上。
6月《中國小說史略》印成,仍由北京新潮書社發行。
9月作散文詩《秋夜》、《影的告別》等刊於12月《語絲》3期上。
10月譯日本廚川白村文藝論集《苦悶的象徵》本年12月由新潮社印行。
11月寫雜文《未有天才之前》刊《京報副刊》11月17日。
又,作《論雷鋒塔的倒掉》刊於本月出版的《語絲》周刊l期上。
一九二五年
2月作《長明燈》刊於3月5-8日《國民日報副刊》上。
3月作《示眾》刊於4月《語絲》周刊22期上。
又作雜文《戰士和蒼蠅》刊於本月25日出版的《民眾文藝周刊》上。
4月作《高老夫子》刊於5月《語絲》周刊26期上。
5月寫雜文《燈下漫筆》刊於本月出版《莽原》3、5期上。
10月作小說《孤獨者》、《傷逝》。
11月作《離婚》刊於本月出版《語絲》周刊54期上。
又編定雜文《熱風》集北京北新書局印行。
12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文論集《出了象牙之塔》同月由未名書社刊行。
一九二六年
1月作《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刊於《莽原》半月刊1期。
2月發表小說《兄弟》刊於本月《莽原》3期。
又寫《狗、貓、鼠》等散文陸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名「舊事重提」。
4月寫《記念劉和珍君》刊於本月《語絲》74期上。
6月編成《華蓋集》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8月輯錄的《小說舊聞鈔》,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又編小說集《彷徨》北京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七年
1月編雜文集《華蓋集續編》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又發表小說《奔月》刊於本月《莽原》2卷2期上。
2月在香港作題為《無聲的中國》、《老調子已經唱完》的講演。
3月編文集《墳》北京未名社出版。
4月發表小說《眉間尺》刊於本月《莽原》2卷8、9期上。
又寫《野草·題辭》。
5月寫《慶祝滬寧克服的那一邊》刊於當月5日廣州《國民新聞》副刊《新出路》上。
7月《野草》出版北京北新書局印行。
11月在上海光華大學發表《文學與社會》講演刊於《光華周刊》2卷7期上。
12月《唐宋傳奇集》上冊,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八年
1月與齊宗頤合譯荷蘭作家望·藹覃童話《小約翰》本月由未名社出版。
2月《唐宋傳奇集》下冊,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又,譯日本板垣鷹穗作《近代美術史潮論》。
6月譯《蘇聯的文藝政策》在《奔流》雜志上連載。
又譯日本鶴見佑輔的《思想·山水·人物》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9月散文集《朝花夕拾》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10月雜文集《而已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一九二九年
4月譯日本片上伸作《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上海大江書鋪出版。
又譯蘇聯盧那卡爾斯基《藝術論》,同年6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出版。
又譯文藝論文集《壁下譯叢》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10月譯蘇聯盧那卡爾斯基《文藝與批評》上海水沫書店出版。
11月校譯匈牙利H·至爾·妙倫作童話《小彼得》上海春潮書局出版。
一九三〇年
1月在上海講《離騷與反離騷》刊於《暨南校刊》
又始譯蘇聯法捷耶夫小說《毀滅》。
3月2日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刊於4月《萌芽》1卷4期上。
又寫《「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本月在《萌芽》1卷3期上5月寫《「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刊於本月《萌芽》2卷5期上。
7月從日文轉譯俄國蒲列漢諾夫《藝術論》上海光華書局出版。
9月為賀非校訂所譯《靜靜的頓河》。
一九三一年
4月作《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發表在當月《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上。
又作《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發表在美國進步雜志《新群眾》上。
7月在上海社會科學研究會上發表題為《上海文藝之一瞥》的演說。
9月在「九·一八」事變後第一天,作《答文藝新聞社問》一文,憤怒譴責日寇侵略中國。
10月發表《「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刊於《文學導報》半月刊第6、7期合刊上。
12月寫《友邦驚詫論》刊於《十字街頭》旬刊2期上。
又重譯蘇聯法捷耶夫小說《毀滅》以:「三閑書耀」名義自費印行。
一九三二年
5月作《我們不再受騙了》刊於當月《北斗》雜志2卷2期。
9月《三閑集》出版上海北新書局印行。
10月《二心集》出版上海合眾書局印行。
又作《自嘲》詩。
11月作《論第三種人》刊於《現代》雜志2卷1期。
本月九日,北上探親,在北大、輔仁等校作《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今春的兩種感情》、《遵命文學與革命文學》、《再論第三種人》、《文藝與武力》講演,是為有名的「北平五講」。
12月作《祝中俄文字之交》、《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刊於《文學月報》1卷5、6號合刊上。
一九三三年
2月由日文精譯蘇聯雅各武來夫小說《十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
又作雜文《為了忘卻的記念》發表在4月《現代》雜志2卷6期上。
3月出版《魯迅自選集》上海天馬書店印行。
4月與許廣平通信集《兩地書》本月由上海青光書局出版。
5月發表《文章與題目》刊於《申報·自由談》
7月編定雜文集《偽自由書》10月由上海青光書局出版。
10月發表《小品文的危機》刊《現代》3卷6期上。
12月寫《作文秘訣》刊於《申報月刊》2卷12號上。
同月與鄭振鐸共編《北平箋譜》印行。
一九三四年
1月寫《搗鬼心傳》刊於《申報月刊》3卷1號上。
3月雜文《南腔北調集》由上海同文書店出版。
又作《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刊於本日《改造》日刊上。
5月編蘇聯木刻《引玉集》出版。
6月發表《拿來主義》刊於本月7日《中華日報》副刊《動向》上。
8月寫小說《非攻》。
10月抽《二心集》中部分文章,編《拾零集》,由合眾書店出版。
又發表《中國人失掉自信心嗎?》刊於《太白》本月刊1卷3期上。
12月編雜文集《准風月讀》上海興中書局出版。
又作《病後雜談》刊於1935年2月《文學》月刊4卷2期。
一九三五年
1月重訂《小說舊聞鈔》上海聯華書局出版。
3月譯蘇聯班台萊耶夫小說《表》,7月,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5月楊霽雲編魯迅雜文《集外集》上海群眾圖書公司出版。
6月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印行。
又寫《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刑於日本《改造》月刊。
8月重譯高爾基《俄羅斯的童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9月收關於語文改革的文章《論大眾語》、《門外文談》等五篇,以《門外文談》為集名,由上海天馬書店出版。
11月重譯俄國果發里《死魂靈》第一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又寫《理水》。
12月寫《採薇》、《出關》、《起死》。
一九三六年
1月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又編神話歷史題材小說《故事新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5月寫《三月的租界》刊於《夜鶯》月刊1卷3期。
6月寫《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發表於7月《文學叢報》4期上。
又編雜文集《花邊文學》本月由上海華聯書局出版。
又摘譯的日本刈夫達米《葯用植物》本月由上海商務書局印行。
7月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9月寫《死》。
10月為曹靖華譯《蘇聯作家七人集》作序。
又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最後的絕筆。
本月19日上午5時25分,魯迅逝世。
魯迅逝世後刊行的文章、文集有:
譯俄國契訶夫短篇小說,編為《壞孩子和別的奇聞》上海聯華書局1936年出版。1934年的雜文編集《且介亭雜文》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1935年的雜文編集《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1936年的雜文編集《且介亭雜文末篇》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愛出版。
《集外集拾遺》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出版。《漢文學史綱要》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