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美的藝術
① 旅遊美學的真正意義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這是不是目標呢?旅遊是人生的一種社會實踐,古已有之。中國是旅遊古國。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遊的記載。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雖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來作比喻和陪襯,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樂。到了南北朝時代大山水畫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聖人能夠做到審美與悟道同時並存,從生機活躍的優美的自然山水中傳達靈妙的「道」來。雖然講得很玄妙,但畢竟已承認自然山水的審美作用。宗炳並明確提出「暢神」說,聖人與賢者放情山水,游樂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說:「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通過旅行游覽,使人稀釋煩惱,精神舒暢,得到情感愉悅。在宗炳看來,對山水的審美欣賞絕不能僅僅停留於表層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質的 旅遊學的神聖使命是告訴人們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去開發旅遊資源、建設和利用旅遊景觀,提供美的服務,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遊審美活動中心情愉快、精神舒暢、獲取豐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② 舉例說明旅遊的審美性
就是為旅遊者生產和挖掘美的景觀、美的藝術、美的產品,提供美的服務和管理。(這是我的課堂知識,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③ 旅遊美學,是一個什麼樣的課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版的主要對象是藝術,權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現代美學以馬克思主義為哲學基礎。
④ 怎麼設計旅遊美與自然美的基本內容
( 一)做好觀賞前的准備
旅遊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通過書籍等各種途徑盡量了解旅遊對象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如對景觀的內容、特點、分布、成因等情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在旅遊活動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以及經濟條件,健康狀況和時間長短來更有目的地選擇旅遊路線及方式,以防止中途發生本可以避免的問題,從而保證旅遊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只有對旅遊對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重點,有目的地進行觀賞,在觀賞中深化自己的認識,獲得最佳效果,以免在紛繁的景觀面前眼花繚亂,使最有價值的觀賞對象失之交臂,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 二)把握好觀賞時機
有的景觀並不隨著時間而變化,但也有許多景象只有在特定時間出現之後才表現得最為典型,甚至有的數年、數十年才出現一次,這就要求觀賞活動要確切地把握好觀賞時機,屆時前往。如杭州錢塘江的「錢塘觀潮」的最佳觀賞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到十八,雲南大理「蝴蝶會」在農歷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北京的香山紅葉則在每年的秋季,而與氣候有關的哈爾濱冰雕卻在冬季等。另外,有一些景觀惟有在當地某些條件具備之時才會出現,如峨眉佛光,泰山觀日出等;而有些景象則只可巧遇,不可奢求,如海市蜃樓、鐵樹開花、日月同輝等。人文景觀中也有類似現象,一些節慶活動常有固定日期,如傣族的潑水節、鄭州的少林武術節等。有一些景觀,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會產生不同的美感,如天高氣爽游灕江,山水如畫。然而雲遮霧繞更有「霧中仙人」之美。雁盪山有二峰,白晝看為兩掌相合,故稱「合掌峰」,而夜晚觀看則猶如夫妻相會,故又稱「夫妻峰」。
( 三)選擇好觀賞位置
即便是同一景象,因觀賞位置和角度的不同,會造成距離、視野范圍、透視關系、縱深層次的差異,其所產生的美感是不同的,蘇軾《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很好地說明了觀賞位置的作用,一般全景須遠看,俯仰則視對象而定,仰視可顯示其雄偉、高峻,平視則可觀其開闊、遼遠,俯視最見其縱深、層次。注重選擇觀賞位置,在造型地貌和園林觀賞中尤為重要,某種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觀賞點上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否則,或不太相似,或面目全非,如昆明西山「睡美人」,雖然因其形體高大,在不同的地點都能得到此印象,但最佳觀賞點卻在昆明南郊,如果距離太近,則只見雜樹亂石,絲毫尋覓不到「睡美人」的蹤跡。在中國園林構景中更是有意識地利用觀賞位置變化以製造特殊效果,如抑景、借景、框景、透景、對景、夾景、漏景和障景等多種造景手法都包含著對觀賞位置的要求,最典型的例子也許要數揚州瘦西湖的釣魚台了,此亭四面各有一圓洞,其妙在一洞含蓮性寺白塔於內,一洞含五亭橋於內,如站在特定位置即可二景兼收。
( 四)安排好觀賞節奏
在一定時段內,人的感官對外界的信息量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刺激強度過大會使人疲勞和麻木,而刺激程度不足則難以引起足夠的興趣和興奮。人的體力也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因此在旅遊觀賞中,對於旅遊線路,參觀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方面應使其具有一定的節奏,有張有弛,有的一般性瀏覽,有的仔細鑒賞,形成序幕、高潮、結束等韻律,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 ( 五)留意特殊的觀賞姿態
觀賞景物大多對人沒有姿態要求,然而有時採用特殊的姿態,可以獲得出人意料的美學效果。畫家常眯眼睛來洞察自然風光,這是為了增加透視感。雁盪山原本就以「奇」著稱,有所謂的「形奇」、「聲奇」、「物奇」等,而更奇的是雄鷹峰(又叫合掌峰),從通常姿態觀看形似雄鷹,如果採用仰面向後的姿態,則不僅形似,而且那雄鷹更有展翅欲飛之態,極其生動。
形態美
(1)、 雄
即雄偉、雄渾,意味著形象高大、氣勢磅礴。泰山為「五嶽」之尊,素以「天下雄」著稱。從絕對高度上看,其主峰海拔1 545 m,在地貌分類上只屬於中等山體,但因為它位於海拔僅三、五十米的遼闊坦盪的華北平原東側,以磅礴之勢凌駕於齊魯大地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勢,給人以高大、雄渾之感。當登上泰山極目遠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偉之感油然而生。雄偉之美可使遊人產生仰慕,甚至敬畏之情,增加人們的豪情壯志,催人奮進。
(2)、 奇
即奇特,指少見的、獨具一格的外部形態。在我國諸多名勝中,以「奇」為美的景觀首推黃山。黃山奇美,主要源於峰奇、石奇、松奇、雲奇。黃山72峰,各有自己特殊的山石形象,有的勢若天柱,有的形態古怪———似人,似獸,似物,豐富多彩,惟妙惟肖;黃山的松樹更是奇特,有「迎客松」、「送客松」、「鳳凰松」、「連理松」„„奇松怪石共同構成了黃山獨特的松石之美。 我國以「奇」為美的景觀甚多。如「奇秀東南」的武夷山、「天下奇秀」的雁盪山,人文旅遊資源中也不乏此種奇特之物,如承德避暑山莊的「月牙湖」、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漢代「天馬」等,這些景觀或體現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或表現出人類的奇思巧構。奇特之美能給人以特殊的愉悅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激勵人們勇於追求和探索。
(3)、 險
即險峻、陡峭、岌岌可危等。西嶽華山,素有「天下險」之稱,華岳險峻,「聳峙關中,臨照西土」,加之「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的形象,堪稱以「險」取勝的典型景觀。當然,以「險」為美的景觀不限於華山,黃山的「鯉魚背」、杭州錢塘潮以及武陵源的「天生橋」等也堪稱「險」的代表。險峻之美可以激勵人們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奮力前進。
(4)、 秀 即秀麗、優美。這類景觀一般有良好的植被覆蓋地表,山石土壤很少裸露,山水交融,草木蔥蘢,生機盎然。此外,其形態豐滿別致,輪廓線條柔和優美。如峨眉之雄秀,西湖之嬌秀,富春江之錦綉,張家界之奇秀等。秀美給人一種自然柔和、恬情順性的情趣,能使人悠悠自在,心緒平和,利於愉情養神。
(5)、 幽 即幽深、幽靜,多指以叢山深谷為基礎,並有茂密的植被和寂靜的環境所構成的意境。凡是能夠產生「幽」的事物,其勢必曲、必深、必靜,也大多光線較暗,使遊人的視野受到局限,即「曲徑通幽」。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曲徑、曲橋及假山、樹籬等造成的障景,分割不同的景區,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幽境。「青城天下幽」,是因為青城山竹樹繁茂,山路曲折而靜謐,人行山中,瞻前顧後皆疑無路,竟難辨身處何地。 幽境能使人超然世外,助人潛心靜思,最宜養性怡情。
(6)、 曠
即暢曠、遼闊。多指以寬闊的水域、高原、平原為主體所構成的風景,其特點是視野開闊,水面坦盪,可極目無際。典型的「曠」美景觀首推「八百里洞庭」,登岳陽樓遠眺,方可體驗「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非凡景象。而登泰山岱頂能「一覽眾山小」,登香爐峰見眼前「江水細如繩」,大都形象地描繪了高曠景緻所給人的那種高拔雄偉的審美感受,同時也反映出人們自古以來就有登高覽勝的旅遊審美習慣。曠景給人奔騰豪放,心曠神怡,心胸開闊之美感。
(7)、 野
即天然未鑿,富有野趣、古樸等。野也是一種美,具有妙境天成,絕少為人干擾的特點,現代文明的負面影響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所以野趣更成了當今人們追求的目標。天然野趣可給人一種自在之情,蒼涼之慨,悲壯之嘆,能夠使人坦率、真誠、光明磊落。
2、色彩美
色彩美是物體的基本屬性之一,對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奼紫嫣紅的花草樹木,絢麗斑駁的鳥獸蟲魚,光彩奪目的朝暉夕陰,晶瑩光潔的冰雪霧凇,七彩純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離的極光以及色彩繽紛的建築服飾等等,莫不以其特有的色彩引人注目。五顏六色的色彩及其變化,給人以激勵。雲霧縹緲虛幻,是造成朦朧景觀的重要因素,同時增加了景色的縱深感,能夠激發人們去馳騁自己的想像力。黑暗並非總是具有消極作用,它可以掩飾某些不足,尤其是它能夠有力地襯托出亮色的美,例如夜空的皎月和星光,城市的燈火,建築物的輪廓燈、霓虹燈,車船在夜間行駛的軌跡等。一切無關的因素都被黑色遮掩了,從而使明亮的色彩更為突出醒目。心理學家和醫學家都證明,不同的色彩能夠使人產生不同的特定的心理反應:綠色使人感到安詳、快樂,利於養目;藍色使人感到寧靜和滿足;黃色代表時尚與進取,使人振作;紅色則使人興奮,讓人聯想到權力。按照色彩對人的情緒和生理影響的差異,一般常將顏色分為冷色調、中間色調和暖色調。夏天看到冷色則使人感到涼爽,冬天看到暖色則感到溫馨。
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顏色還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如綠色代表和平與安全,紅色代表熱情和喜慶,白色代表著純潔和高尚,黑色代表悲傷和死亡,黃色代表尊貴等,色彩的這種社會意義在建築、服飾和藝術上被廣泛地應用。
3、聲音美
聽覺和視覺同樣是人的主要感覺器官,聲音悅於耳與色彩悅於目一樣給人以美的享受,故有「悅人耳目」之說。大自然和社會環境中許多美妙悅耳的聲音,可以給人帶來樂趣,例如,泉水丁冬,溪流潺潺,鶯啼婉轉,雨打蕉荷,林海松濤,浪濤澎湃,瀑落深潭,空谷足音,暮鼓晨鍾等,各有其情,清濁徐疾各有節奏。現在國外已經有專門錄制了大自然的流水、鳥鳴、獸嘯、風聲、雨聲等聲音的錄音磁帶銷售,足見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說明聲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並且它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 在特定的環境中,山谷溪流,夏日蟬鳴等自然聲響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音樂般的美感享受,正因為如此,大凡名山名園,均設有諸如「聽泉亭」、「松濤閣」之類的景點,為遊人獲得欣賞自然界的「音樂」之便。據說,峨眉山萬年寺旁有一蛙池,棲息著一種特殊的「彈琴蛙」,每到傍晚時分,山蛙和鳴,聲如琴瑟,高低有致,饒有情趣。聲音美對人的情緒能產生很大影響,各景區都應重視對固有音源的開發,滿足遊人的聽覺需要,給久居煩躁城市生活中的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
4、嗅覺美
嗅覺和味覺可以使人感受外界的氣味和滋味,芬芳的鮮花,甘甜的泉水,誘人的山果,甘醇的佳釀,豐盛的菜餚,草原和森林的氣息等都會給人以舒心的嗅覺美,從而調節人的精神,其中某些氣味還對人的健康有利。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很注意製造嗅覺美,番禺余蔭山房的主要建築之一即為「聞木樨香」。而且嗅覺美不同於其他美感,它誘使人們去親自品嘗體驗,所以美食、佳釀、名茶、鮮果等都成為旅遊中不可缺少的項目,其中有解渴果腹的實用價值,但絕不可無視其審美意義。如武夷山流香澗峭壁上的蘭花,澗邊的石蒲,清香陣陣,令人陶醉;九寨溝原始森林中特異的芳香,令遊人精神一振,流連忘返。
5、動態美
世間萬物都無不在運動,但一些相對處於運動中的景象,常給人們以動態之美感,例如奔騰的江河,跌落的瀑布,飛濺的浪花,水中的游魚,空中的飛鳥等,都在不停地運動著,運動可以增加氣勢,增加活力,能使人精神振奮,給人以美好的象徵。由於運動,在特定情況下使某些本來靜止的物體也似乎呈現出動態。例如,由桂林到陽朔的山水風景,最好是乘船或乘車沿江觀賞,隨著車船的運動,造成原來相對靜止的山景、水景的相對位置呈現多層次、多角度的變換,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光線和不同的范圍內看到許多絕妙的美景,彷彿山、水都在為到來的遊人翩翩起舞,舒展豐姿,這樣,遊人不但享受了山景、水景的靜態美,而且還享受了自然景觀的動態美,還可以進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空間美和遊人自身產生的想像美。
6、結構美
人工創作,無論是實用品、藝術品,還是建築和園林等,都講求結構完美。在自然景觀中,不乏有許多結構美的表現,例如岩石的結構與構造,植物的花、葉形態組合,動物的軀體與花紋,或排列有序,或對稱均衡,顯得非常和諧。正是由於自然界存在著這種結構美,才使人們產生了結構美的審美觀念,進而把這種結構美的觀念運用到人們的創作中去,又產生了新的結構美。結構美能使事物各部分緊密聯系,互相陪襯、對比,又突出了主體,形成一定的韻律。「氣韻生動」的評價,往往得益於其結構的完美、協調。
7、質感美
質感是物質的各種物理或化學屬性,如硬度、溫度、比重、韌性、穩定性、氣味等,對人的視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刺激所形成的綜合印象。人們對於某一景觀要素質感美的評價,往往要與其他風景區的同類要素進行對比之後,才能對它們的屬性相對優劣加以評價,或者確立一定的評價標准,分別進行比較、評價,進而得出優劣等級評價。可見,景觀的質感美是以同類物質的比較為基礎的,人們一旦建立了質感美,對此景觀的價值就會產生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人們在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為了求得與環境的統一和諧,人們常常利用質感效果,增強對遊人的吸引力,如用水泥模仿竹木的物品,用硅橡膠模仿人的皮膚等。
8、綜合美
上述各種美雖有單一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幾個方面綜合在一起。因為任何物體總有一定的形態、顏色、氣質、運動形式等,而景觀又往往是由多種物質組合而成,遊人通過各種感官,便可獲得多種美感,如形象美、色彩美、動態美等,這些美感的結合,又可產生綜合美。當然,對於某一具體的觀賞對象而言,各種美感所佔的比重不會相同,一般而言,景觀的形態美和色彩美起著支配的作用,因為這些美感直觀、最普遍、最易被人接受,它們是景區美學價值和環境質量的決定性.
⑤ 旅遊和攝影是完美的結合,你是旅遊攝影師嗎都有哪些美的作品
旅遊和攝影是完美的結合,我雖然不是旅行攝影師,但是我也有一些美的作品。
01. 長沙來了長沙好幾回了,但每一回都有不一樣的感覺。旅行,讓我一直出發,領略沿途不一樣的風采。就拿下面這張圖而言,與周邊的高樓大廈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景,種種招牌是在讓我們乘坐“時光穿越機”,回到過去,看到老長沙的風景。有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感覺,在旅行之中發現美的存在,用手上的工具捕捉美,以便於日後還能繼續回憶。這張照片對於我而言,亦是如此,通過看那些老招牌,我彷彿看到昔日的老長沙的模樣。
綜上所述,在旅遊時學會利用手中的攝影工具,發現美,記錄美,回憶美。我想,這便是旅遊真正意義所在。
⑥ 旅遊美學
旅遊美學注重的主要不是美學基本理論,而是美學思想在旅遊實踐中的運用和旅遊審美的感受.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旅遊是人生的一種社會實踐,古已有之。中國是旅遊古國。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遊的記載。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雖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來作比喻和陪襯,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樂。到了南北朝時代大山水畫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聖人能夠做到審美與悟道同時並存,從生機活躍的優美的自然山水中傳達靈妙的「道」來。雖然講得很玄妙,但畢竟已承認自然山水的審美作用。宗炳並明確提出「暢神」說,聖人與賢者放情山水,游樂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說:「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通過旅行游覽,使人稀釋煩惱,精神舒暢,得到情感愉悅。在宗炳看來,對山水的審美欣賞絕不能僅僅停留於表層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質的是進而飛躍到悟獲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層次。他給我們勾劃出多麼明快完美的中國旅遊美學圖式!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河山,可以激發起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今日在長江三峽的崖壁上,尚可看到當年抗日將領的題刻「驅逐倭寇」。祖國錦綉山川,豈容敵蹄蹂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回想半個世紀前,中華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我炎黃子孫為抗擊日軍入侵,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績!淞滬決戰,寶山喋血,羅店鏖戰,四行倉庫八百孤軍……今天已經很難尋找當年的遺跡了!筆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遊,此處位於杭州灣澉浦附近,正是當年日軍登陸點,健忘的人們不肯在此立一塊小小的石碑,寧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虛烏有的譚仙城!想起蘇聯衛國戰爭後,所有戰場遺址都建有高大的紀念碑,無名英雄墓地燃燒的火炬終年不息,鮮花花環常年布滿四周,人們永遠追思英雄的不朽業績。可是在我們腳下這塊以抗戰聞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塊紀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說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遊資源被歷史塵土湮滅了!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都應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則,審慎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各地旅遊部門的決策者也有一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無限深厚的美的景觀,正待我們眼睛朝下,深入發掘,綜合利用。羅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處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是在叫喊旅遊資源貧乏嗎?其實,各地區都有許多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潛在資源,浙江鎮海的經驗,值得注意,他們耗資千萬,已經開發和恢復了許多近代反侵略戰爭的海防遺跡,讓歷史告訴未來!不久將建成東南沿海頗有特色的新的旅遊勝地。
在風景區發展旅遊業,千萬不可忘記「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原則,具體地說按照風景美學規律辦事,它的核心是保護自然美。要審慎處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關系。一般說,風景區應以風景的自然美為主,人工美可以充實、豐富和強化自然美,力求做到兩者和諧的結合。古代畫論對此曾經作過非常精採的闡述:「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液,雲煙為神采,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不要為發展旅遊,而去炸山填谷,毀林斷流,破壞自然景觀!眾所周知,自然風景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時間過程,一旦破壞,難以補償。黃山如果沒有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也就不成其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世界級旅遊風景勝地了!
對於各地的旅遊飯店建築來說,要以建築美學、環境美學和風景美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飯店建築內外環境設計以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特別要妥善處理好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要以人(旅遊賓客)為中心,協調自然——人——建築三者關系,要從旅遊者審美心理、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出發,尊重人,尊重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統一的藝術構思。這里仍然要強調真、善、美相統一的基本美學原則。真,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實用性,功利性,引申為經濟效益。在實用與經濟相結合的前提下,爭取將旅遊飯店建造得優美舒適,千姿百態,充滿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賓客,遠悅近來,賓至如歸。當然,從建築造型、庭園綠化到室內設計,均需精心設計。既要有中國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時代精神。飯店建築和美學問題,也是旅遊美學重要的研究范疇。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說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莫過於讓旅遊者去觀賞藝術品。「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麗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固、積淀下來,留傳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情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李澤厚《美的歷程》)輝煌的文化藝術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觀,中國在此具有巨大的優勢。各地旅遊部門應充分利用和保護這一大批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讓文物古跡直接與遊客對話。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畫蛇添足,整舊如新,以致弄巧成拙!為了更好地向觀念介紹各種藝術特色和風格特徵,旅遊美學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國繪畫、書法、雕塑、建築、青銅器和陶器等藝術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學特徵和時代風格。如被世人贊嘆不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個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麼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囑目,它的美學特徵和美學價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時代精神。秦俑的藝術特色是高度的寫實性和人物形象刻畫的典型性,達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早期雕塑藝術普遍特徵,到了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風格上轉向寫意,手法更加洗練。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古典雕塑藝術最主要的美學特徵是紀念性、象徵性和裝飾性。它不是單純為了觀賞需要而創作,而是為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和事件,紀念某種功績和勛業的產物。「托物言志」、「寓意於物,」往往通過某種動物去表現人,象徵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實模仿自然形態為滿足,採取裝飾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託作者自己的審美理想。
旅遊美學與藝術美學關系密切,繪畫美學、書法美學、音樂美學和建築美學等等學科都和旅遊美學有多邊緣、多滲透的關系。一個稱職的旅遊工作者,不可不對此有較深的理解。為此,旅遊院校必須加強藝術欣賞教學,所有短視的做法,都是不合時宜的。
關於提高旅遊工作人員自我審美修養和形象設計,也是旅遊美學不可忽視和研究的課題。而且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因為它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代表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屬於社會美的范疇。我們必須加以切實的重視。
心靈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學家對美即善的說法頗多。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宣稱:「美、節奏好、和諧,都由於心靈的智慧和善良」。亞里斯多德曾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與善並舉。他說:「盡美矣,也盡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行為的道德規范。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就那善就美,否則就惡就丑。具體的說要愛國、正直、誠實、真誠而熱情,不做有辱國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美德。也是我們共同的道德規范。
「誠於中而形於外」、「外秀而內美」。旅遊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視自身形象設計。言談、舉止、儀表、儀容、禮節、禮儀和風度等等都要達到美的要求。
素有「禮儀之邦」和「衣冠王國」之稱的中華民族,歷史強調「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做到
「量體裁衣」、「修短合度」,創造了高度的服飾文明。關於儀表美。這里涉及人的形體美、服飾美與發型美的有機結合。應是比例勻稱、發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紋身束胸的病態美。「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飾美要求服飾得體,和諧,入時。做到端莊、整潔、大方。不必追求奇裝異服,有失儀容。發型要根據職業特點設計,基調是活潑開朗,朝氣蓬勃,干凈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異,披頭散發。給人累贅拖沓之感。
語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確精煉,言調悅耳,熱情親切,文明禮貌,若能稍帶一點幽默風趣更佳。
談到風度美,那是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內在品質;既表現人的外貌、舉止、儀表、儀態,也表現人的思想、精神、學識、修養、性格和氣質。所謂風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與內在高度統一的綜合表現。我們說某人風度好,決不是僅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內外結合起來作出評價。大略的說,應該是堅定莊重,高雅大方,瀟灑脫俗,不卑不亢。在旅遊接待工作中,特別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態,給人以質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雲:「人咸知飾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說人們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飾,而忽視內心修養的自我完善。這確是人們的通病。離開了人的內在美,不論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談不上美。對於旅遊接待人員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務和優質文明服務了。
記得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內心的美,我常厭惡他漂亮的外表。」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指出:「唯有心靈能使人高貴,自命高貴而沒有高貴心靈的人,都象一塊淤泥!」「人不是美麗了才可愛,而是可愛了才美麗!」誠哉!斯言。
綜上所述,旅遊業確是一種美好的事業。美學歷來與旅遊有著不解之緣。而旅遊也離不開美學的指導。
旅遊學的神聖使命是告訴人們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去開發旅遊資源、建設和利用旅遊景觀,提供美的服務,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遊審美活動中心情愉快、精神舒暢、獲取豐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來源:旅遊人)
參考文獻:*) =*">
⑦ 旅行的美妙,很多時候並不一定要走多遠,若有一顆發現美的心,身邊處處
我會怕孤獨嗎?我只是偶爾會感到寂寞。
你的頭發美麗而哀愁。就像你版的靈魂。
在她的心裡潛伏著一個權深淵,扔下巨石也發不出聲音。
快樂的流淚。
沒有慾望只能說是麻木不仁。
人的寂寞,有時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
傷口是別人給予的恥辱,自己堅持的幻覺。我大概是一隻鳥充滿了警覺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飛。
短暫的瞬間,漫長的永遠。
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
感情有時侯是一個人的事。和任何人無關。愛,或者不愛,只能自行了段。
我的世界是寂靜無聲的,容納不下別人。
一個女子的寂寞就是這樣的不堪一擊。如果一個男人對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熱的,他是誰對我其實已經並不重要。
⑧ 如何在旅遊中獲得美學欣賞
一般說來,旅遊的目的除了讓人們從繁忙的學習和工作中解脫,讓身心得以休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豐富知識,從大自然中獲得美的享受。
旅遊中的美學欣賞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即自然景觀的欣賞和人文景觀的欣賞。
所謂自然景觀欣賞,當然是指大自然中山水風景的自然形態帶給人們的樸素而明快的美。人們在遊山玩水中,不斷地發現美,領悟美,追求美。各人對山水的審美意趣不盡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的說來觀山重在游。山具有多側面的景觀,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去欣賞,自有步移景換之趣。許多山中景觀的命名,便是依著人們的審美情趣而定。賞水貴在玩。水因流變多姿的形態,或嫵媚秀麗或攝魂動魄而展示其美。遠處觀水自有其美感,但你若能泛舟水上則會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你若能貼近那飛流急瀑,感受那攝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使人在玩水中縱情放懷,滌盡世塵。
其次是人文景觀的欣賞。我國大多數游覽地區的自然美景中都融合了社會文化之美。例如,人們在游山中,除了欣賞山的險峻秀美之外,還能同時欣賞到著名的人文古跡和藝術景觀。像建築藝術、書法、篆刻藝術、石雕石刻、名人的詩文題詞等,都更加襯託了山的至尊之美。再如我國的園林藝術充滿了民族格調和詩情畫意,融入自然的麗山秀水中,往往能獲得巧奪天工、和諧完善的奇效,成為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顆藝術明珠。
⑨ 旅遊審美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審美規律
1.信息來源及途徑
旅遊者在整個旅遊過程中所涉及的現象都可成為信息來源。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過旅遊者的視覺和聽覺器官進入旅遊者的大腦,此外還通過嗅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官進入旅遊者的大腦。但是由於各旅遊對象的特點是否突出和每個旅遊者的旅遊偏好與興奮點不同,故每個旅遊者所接受的刺激強度會有差別。
應當說明,因為人類在長期接受外來信息刺激過程中,各種感官之間經常會互相協作,因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聯系,故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雖然某一信息只是通過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會有所反應。這種現象在視覺與聽覺之間最易發生。例如「此時無聲勝有聲」①、「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②等,都說明視覺器官引起了聽覺器官的聯帶反應。「望梅止渴」則是視覺器官所引起的味覺器官的聯帶反應。
2.信息的加工
經過神經中樞對各種信息進行分辨、判斷、綜合、加工,即思維過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對人的感情和思想產生影響,從而達到了旅遊審美效果。其過程為:外界刺激→感官→情緒變化→分析判斷→聯想→思維→概念→理性認識→行為。但是,不同性質的旅遊資源所產生的作用強度在階段上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那些偏於耳目之娛的自然風光、消遣娛樂的旅遊項目,主要在於運作程序的前半程,即外界刺激→感官→情緒變化,其餘則相對較弱;而那些思想感情較強的文化藝術、社會現象等,則貫穿整個思維過程,並且著重於後半程的效果,對人的理性認識和行為的影響更為明顯。
3.主客觀的統一
審美的結果是最終使外界刺激引起人們情感的激動和思想的變化,從而達到精神的「凈化」。故審美過程是客觀外在世界與主觀內在世界的統一過程。所以,審美必須是主、客觀的統一。即如清代吳在湄在《天下名山游記·凡例》中所雲:「外供耳目之娛,內養仁智之性」,也必須如南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所說的:「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要達到東晉顧愷之在《畫論》中所謂:「遷想妙得」,要求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指出的「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應」。這也就是美學上所謂「移情說」。因而,人們應放棄冷漠的態度,調動主觀積極性,去努力追求美。
4.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一般美學常將美分為自然美、形式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它們又可細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形式美中包括和諧、對比等。自然美和形式美容易對人們的感官產生作用,迅速引起人們的情緒變化,產生感性認識;而社會美和藝術美則重在思想內容,影響理性認識。但是,此二者不可割裂,它們都要求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是美學的基本法則。
5.美的時代性及階級性
對於任何時代、任何民族和任何階級、階層而言,有其一致的一面,特別在形式美中表現得較為明顯。例如和諧與對比的規律從來為人所肯定。然而美又有明顯的時代性和階級性。這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勞動者絕不會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風為美。中國歷史上不是也有所謂「環肥燕瘦」之不同嗎?湯加,以至許多非洲人,傳統上以肥為美,而今湯加國王卻身體力行提倡起減肥運動來了。
6.美學的「間離效果」
也稱為「距離效果」。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其一是心理距離。即在審美過程中,雖然人們仍然會考慮現實需要,也正因此美具有了階級性。但另一方面,包括旅遊者在內的審美主體必須暫時超脫現實的功利目的,不能純粹從實際利益出發,才能更好地進行美學欣賞。如果僅從功利出發,商人眼中的礦石就只有貨幣價值而無所謂美;木匠會覺得扭曲的樹木毫無用途;農民和牧民也會認為石林貧瘠不毛一無所取;山民更會因山高路險、環境閉塞、生活不便而煩惱。然而上述景觀卻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功利的考慮是出於物質生活的需求。審美是出於精神生活的滿足。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假如無視二者的差別,必將極大地破壞審美效果。在旅遊開發和經營中也必須對此給予重視。在長城上講述孟姜女的故事,在定陵中高懸說明牌,大書當年為修建陵墓花費多少錢,而當時有多少百姓餓死等,即是忘記了美學的「間離效果」。
其二是空間距離和媒介的作用。古代女詩人郭六芳的《舟還長沙》:「儂家家住兩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正說明因為隔江相望,有了空間距離,並且是透過江上煙波相望,平常的景物就變得格外美麗了。明代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記》:「今夜嚴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華可愛。旦視之,醬盎紛然,瓦石布地而已。」同樣的景物,夜觀與晝觀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皆因光照這一媒介不同。陳簡齋:《海棠詩》「隔簾花葉有輝光」,則描寫出了竹簾所造成的間離效果。
當然,體驗型旅遊(如民族風情、品嘗美食等)、健身運動、娛樂活動、科學考察、探險等旅遊項目,則應盡可能減少此種間離作用,以求獲得真切的感受和詳盡的了解。
開春,外出旅遊又開始熱起來。
旅遊,是行走在路上的一項花錢找「辛苦」的活動,但大多數人樂此不疲,尤以廣東人為甚。外出遊玩,有人不虛此行,也有人收獲甚微,甚至自覺「大失所望」。這之間的區別在於是否善於在遊玩中發現美,是否善於設計旅遊項目,找對出行路線。
旅遊有一個審美價值取向和活動內容選擇與安排問題,即外出旅遊前要想好「看什麼」和「怎樣看」。只有旅遊的對象和項目符合你的要求,才能玩出美感,玩出味道來。
我把眾多旅遊項目分為五類:
一是風景風光游。風景游分為山景游和水景游,水景游又分為海上景與江湖景。
二是名勝古跡游。我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各地有不少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既是一種文化品位,又是一種歷史回顧,更是對眾多古建築的仰望。旅遊,少不了對名勝古跡的尋覓,也是最令人嚮往的路線和「走」的目標。要看大秦、西漢時的長安,那兒有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乾陵等,一種出土的「歷史展覽」令人回味無窮。要體會地方小食與秦淮河風情,可以去六朝古都的金陵南京,回想南朝才子的風流倜儻。當然,最值得一去的要數北京,紫禁城的大小宮殿,令你流連忘返,驚嘆華夏前人的鬼斧神工。
三是影視城游。這是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和藝術的迅猛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特色旅遊項目。影視藝術的突飛猛進,帶旺了外景拍攝事業。人們在拍攝製作影視作品之餘,留下了亦真亦幻的一座座仿古寫實的影視城,造就了全新感覺的一處處散發著藝術味道與氣氛的旅遊市場。由於影視作品在屏幕上播出所帶來的群體效應,以及名編名導名演們的號召力,影視城便成為遊客旅者外出旅遊又一選擇。
四是名人蹤跡游。崇拜名家偉人,訪尋古今中外名人故居以及生活、工作過的地方,也是近年來外出遊客旅者很熱衷的又一出行項目。在游覽中,你可以感悟名家偉人成長的歷程並從中得到啟迪,也許你會因此對人生走向和生活價值進行重估與選擇。
五是歷史事件游。歷史是現實的影子,總是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而記憶又帶著人們走進歷史。新興的歷史事件游,往往帶給遊客的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的多重鑒賞與立體思考。尋找歷史的足跡,是為今天尋找對照的鏡子,從曾經的重大事件中回味歷史的經驗教訓。
當然,上述五種旅遊項目,是旅遊過程中最常見的項目,此外,還有人造景觀游、動物世界游等,當你選准項目,落實「走」的內容,走進早已心儀的景區時,你就會長出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發現「美」的東西,去回味景觀給你帶來的愉悅與思考,在旅遊中達到強身健心、增長見識。
中國園林藝術創作是把詩文題詠與自然景象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好的題名可以提高一座園林的格調,為園林增添「書卷氣」,對園林景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遊人感受到一座園林的文化素養與歷史淵源,加深對園林風景的藝術特點和風格的了解,從而增添游興,令人回味無窮。
避暑山莊內景點眾多,題名各具特色,內容分為鳥獸蟲魚、春夏秋冬、花葉色香、雲山水月等,有形、有色、有節、有時、有味、有聲、有感、有情,或寫實、或寫意、或點景,使詩情畫意融於景中。「試馬埭」、「馴鹿坡」、「石磯觀魚」、「鶯囀喬木」這些以動物為題材的題名,或是駿馬奔騰,或是麋鹿成群,或是魚翔淺底,或是鳥兒婉轉啼唱,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展現在眼前,渲染了山莊的自然野趣。還有的突出了山莊的季相特徵:一夜春風梨花開,晶瑩的梨花與融融的月光相伴,正是「梨花伴月」所描述的意境;盛夏,酷暑難當,而「煙波致爽」則是「四圍秀嶺,十里平湖,致有爽氣」;秋季,當輕霜乍染時,「吟紅榭」則是欣賞和吟詠紅色楓林的最佳處;冬季,登「南山積雪」,遙望南山,可見嶺上積雪經久不消,潔白如玉。四季之景,皆有可賞。「西嶺晨霞」、「錘峰落照」的題名則用簡練的詞句說明了賞景的時間、對象和景觀特點。前者則是指山莊西側的山谷峰巒每當旭日東升時,霞光映照的景色;後者,則指當夕陽西下時,在此欣賞庄外磬錘峰在夕陽映照下金碧輝煌的景色。而有的則是巧於因借,「香遠溢清」借花之香,「暖流喧波」借水之音,「風泉清聽」借風成趣,「青楓綠嶼」借色添彩,觀其色、聽其聲、聞其味,賞景的內容更加豐富。
山莊中的景點題名有很多是取意於古代詩句的意境,引用已有的現成詩句略作變通而成。如「水流雲在」取意於杜甫的《江亭》「水流水不兢,雲在意俱遲」;「月色江聲」取意於蘇東坡的《赤壁賦》「月白風清……江流有聲」;「雙湖夾鏡」由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化成……這些富有詩意的題名,將遊人帶入詩的境界,給人留下了神思馳騁的廣闊天地。此外,還有一些題名反映了康熙、乾隆的政治抱負、道德觀念、思想感情。如「澹泊敬誠」則表達了康熙皇帝追求恬靜寡慾,謹慎真誠的思想;「戒得堂」則是乾隆皇帝以此來警惕貪得無厭的思想滋長,這些則又是把人生哲理融入景點之中,引人深思,從中獲得啟迪。
避暑山莊景點的題名,可以使遊人了解山莊的自然景色、園林建築以及康熙、乾隆的政治思想,突出了園林詩情畫意的藝術特點,是造園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