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旅行家
㈠ 哪一個西方著名旅行者在元朝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就要一個名字
馬可波羅
㈡ 14世紀阿拉伯著名的旅行家是誰
伊本·白圖泰———為朝覲而雲游天下的摩洛哥探險旅行家
伊本·白圖泰(JcoCbuuvubi,),是中世紀最偉大的阿拉伯探險旅行家,也是最傑出的世界探險旅行家。他先後三度出遊,歷經千辛萬苦,崎嶇波折,跋山涉水,九死一生,足跡遍及亞非歐三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歷時!(載,行程*9)萬英里。在尚處於「陸路世界」的中古時代,伊本·白圖泰完全憑藉勇氣和毅力,靠著雙腳,一步一步邁向未知的前方,把真誠和學識奉獻給沿途各國和各地區的人民,把友好和風情帶回阿拉伯世界。他的探險旅行,融貫和傳播了伊斯蘭文明,加強了伊斯蘭各地內部以及伊斯蘭與非伊斯蘭地區的交流,譜寫了一曲人類探險旅行和友好交往的不朽頌歌。(一)遍游半島碧波浩淼的大西洋和直布羅陀海峽沿岸,阿拉伯世界的西部盡頭,有一個小小的北非小城———摩洛哥的丹吉爾。"%#&年的一天,中世紀最偉大的探險旅行家之一的伊本·白圖泰,就誕生在丹吉爾的一個伊斯蘭教教法學家家庭。
伊本·白圖泰全名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白圖泰,號稱阿布·阿布杜拉,又稱舍木遜丁。他是馬格裡布阿拉伯人,柏柏爾人的後裔。馬格裡布是阿拉伯文音譯,意思是西方,是阿拉伯人對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的稱謂,指位於地中海和撒哈拉「旱海」間的一片狹長大陸,包括今天的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柏柏爾人是阿拉伯人對馬格裡布土著居民的稱呼,早在新石器時代,柏柏爾人就是馬格裡布的主人。馬格裡布命運多舛,歷史上先後受到迦太基人、羅馬人、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等的統治。從'年開始,阿拉伯人大舉西征馬格裡布,遇到柏柏爾人的抵抗,最後於*"#年到達大西洋沿岸的丹吉爾,將馬格裡布諸國置於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之下。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阿拉伯化過程。到伊本·白圖泰生活的年代,馬格裡布不僅在政治制度方面,而且在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早已阿拉伯化。人人篤信統一的一神教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僅規定了宗教和政治模式,而且以「月印萬川」之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聖戰」的旗幟下,四齣征伐,南征北戰,東伐西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西班牙、北非和西亞,都成了伊斯蘭的世界。帝國疆城異常遼闊,民族構成十分龐雜,地貌地形多種多樣。扼三洲交界門戶的地理優勢,開闊了阿拉伯人的視野,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中世紀文化的傳播中介,世界在此融合。伊本·白圖泰從小生活在富裕安逸的家境之中,受到良好的正規教育。他的聰明好學和執著,在兒時夥伴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家人對他寄以厚望,希望他能繼承衣缽,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學家,去獲取高官厚祿,光耀門庭。然而,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伊本·白圖泰在年幼的心靈中,早就立下了出遊朝覲的決心。眾所周知,由於政治、經濟和宗教的原因,阿拉伯地區一直盛行出遊旅行的熱潮。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群雄割據,政權分主。為了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系,共抵外侮,平息內亂,各地區的哈里發便派出旅行者,以滿足這種政治上的需要。由此而產生了許多旅行家:("!年的伊本·海爾達宰白、(!!年的耶爾古布和古達邁、($"年的伊本·赫蓋爾等等。他們順應時勢,常去雲游各地,研究民情,了解當地的山川河流、平原沃野、海陸通道以及農副產品,以便徵收田賦,建立驛站和測定各地之間的距離。出於商業謀利的經濟需求,穆斯林的商人們,遠涉重洋,跨出穆斯林地區的邊界,到達國外,選購商品,謀取生計。他們北至中亞地區,南至努比亞,西抵直布羅陀,東到印度、蘇門答臘、中國等,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雖然政治上的需求和商業上的謀利,為阿拉伯地區的旅行熱潮開了風氣,然而真正將其推之於普及的,則是宗教因素。伊斯蘭教為每個信徒規定了「五功」,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將之稱為伊斯蘭教的五大「柱石」,即念功、拜功、課功、齋功和朝功。其中朝功規定,每個穆斯林,不分性別,只要身體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備旅費,且家屬生活有著落,一生中至少應到聖地麥加朝覲一次。在交通條件極不發達的年代裡,這條教義無疑考驗了穆斯林對安拉的虔誠,更彷彿在啟示教徒們,做任何事情,只要不畏艱難困苦,才能達到最終目的。盡管伊本·白圖泰摯愛雙親,極盡孝道,多麼不願讓父母失望,然而,對真主安拉的虔誠,無時無刻不在召喚著他,走出家園、雲游天下的念頭,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先輩們留下的異彩紛呈的地理游記,更激起他濃厚的興趣:雅古特·魯姆的《地方誌》、詩人旅行家穆赫洛西洛的《各地奇異》、麥斯歐迭的《黃金草原》、阿比·比魯尼的《印度史》等,文字雋雅,內容豐贍,令他愛不釋手。對伊本·白圖泰影響尤為深遠的是《伊本·朱貝爾游記》和摩洛哥文學家伊本·賽爾德的《奇觀》,這兩位早於伊本·白圖泰的阿拉伯旅行家,一生中多次游歷東方,並死於探險途中。他們筆下的東方世界的旖旎風采牽動了這位阿拉伯青年的心,他們的敬業獻身精神更使伊本·白圖泰深受感動和鼓舞。所有這些,促使伊本·白圖泰走上了探險旅行之路,而且比他的所有前輩們走得更遠、更多,在人類探險史上留下了阿拉伯人的足跡。"%!)年*月的一個風和日麗、晴朗寧靜的清晨,!!歲的伊本·白圖泰,懷著對安拉的虔誠,對聖地的崇敬,對廣闊世界的嚮往,揮淚拜別了風燭殘年的雙親,辭別了親友和故鄉,滿懷信心和熱情地朝著心中至聖的光芒、伊斯蘭民族的聖地———麥加走去,去朝覲天房,拜謁聖墓。
就這樣,白衣飄飄、豪氣萬丈的伊本·白圖泰,走出了馬格裡布,走出了摩洛哥,踏上了歷時!(載、行程*9)萬英里的朝覲探險旅途。伊本·白圖泰從丹吉爾出發,沿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西的黎波里和埃及北線行進,首先遇到的困難是漫漫飛沙與酷熱天氣。剛出阿爾及爾城,行抵貝賈亞,伊本·白圖泰一行就患上了當地十分流行的沙漠酷熱病。熱病無情地奪取了與伊本·白圖泰同行的一位法官和另一位使者的生命。好心的底祖貝人阿布杜拉勸伊本·白圖泰稍作停留,以待病癒後再行上路。伊本·白圖泰執意不從,他的回答是:「如果註定死亡,那就死在赴聖地的途中吧。」底祖貝人被他的決心所感動,不再勉強,勸告他賣掉笨重的雜物和牲口,輕裝出發,兼程前進,免被劫掠。在通往突尼西亞城的路途中,可怕的熱病一直侵擾著伊本·白圖泰;一路上也很不安全,沿途常有當地土人出沒偷襲。為避免體弱落馬,伊本·白圖泰用阿拉伯人的纏頭巾把身子綁在馬鞍上,晝夜兼程,艱難地穿過了突尼西亞和的黎波里。從伊德富鎮開始,伊本·白圖泰跨入了埃及地區更加漫無人煙的沙漠之中。他在尼羅河岸的阿圖瓦尼城,雇好駱駝,同一批杜額目人結伴而行,開始其沙漠苦旅。時值盛夏,沙漠之中的白晝,燥熱難當,太陽高懸在朗朗晴空,無情地燒烤著大地。夜晚降臨,更加恐怖,天地上下只有黑夜和孤星,狂吠的鬣狗,攪得人無法入眠,疲於應付,有時甚至面臨整夜同鬣狗搏鬥的危險。有一次,一隻鬣狗把伊本·白圖泰的行李袋咬破,拖走一袋椰棗,吃掉行李袋中的大部分東西。伊本·白圖泰沿尼羅河順流而下,經過米索爾,進入巴勒斯坦地區。他盡情地游覽了阿拉伯半島西北部的白洛貝斯、加沙、哈利勒、阿勒頗等城,之後到達著名的大馬士革城。坐落在綠色平原上的大馬士革是阿拉伯帝國倭瑪亞王朝的首都,阿拉伯人稱它為人間天堂,「整個東方的眼睛」。大馬士革的美麗景色給伊本·白圖泰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大肆渲染地引用了伊本·朱貝爾對大馬士革的描寫:大馬士革是東方樂園,是東方光輝的源泉,是伊斯蘭地區最好的款待處,是我所經歷的城市中的新娘,它披著馨香的百花,出現在蔥郁如綠綢的花園間,立足於無限美好的位置上,極盡裝扮之美。離開大馬士革,伊本·白圖泰與一個赴希賈茲的朝聖團結伴而行,繼續南下,進入阿拉伯半島。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也是世界上最乾燥、最炎熱的地區之一。半島沙漠廣布,一望無際,在浩瀚的沙漠里,只有中部和西部點綴著幾片綠洲。伊本·白圖泰經馬安、亞喀巴,進入「入者死,出者生」的沙漠。經過兩天的行程,抵達只有潛沉在沙漠中的積水而沒有人煙的扎特·哈只,又經過同樣沒有人煙又沒有水源的貝洛代赫山谷,終於抵達塔布克的泉水邊。伊本·白圖泰和同行的信徒們,暢飲一頓,飽飲駱駝,備足飲水,稍事休整,向歐倆和塔布克之間的沙漠進發。為盡快穿過沙漠,伊本·白圖泰隨同朝聖團星夜兼程。途中的吳赫祖爾山谷和歐塔斯川穀,熱得像火獄,常因刮熱燥毒風,而致淡水斷絕,人畜死亡。惡劣的自然條件,艱難的朝聖旅途,並沒有動搖伊本·白圖泰虔誠的宗教信念和堅定的朝拜決心,相反,沿途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文化,激起了伊本·白圖泰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他更加渴望觀瞻和感悟先知留下的聖跡,接觸和溝通賢達聖哲。"%!)年底,伊本·白圖泰歷經艱辛和磨難,終於到達神往已久的伊斯蘭聖地麥加。麥加位於阿拉伯半島西部紅海沿岸的希賈茲(一譯漢志)地區,是穆罕默德先知的誕生地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境內有著名的「天房」克爾白神廟和清澈的「滲滲泉」,自古以來就是阿拉伯人的精神崇拜中心。天房又稱克爾白,意思是立方體,是麥加「禁寺」內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稱。相傳為人類始祖阿丹順天意而建,後被洪水沖毀,真主又命易卜拉欣重建。天房牆上嵌有一塊黑色隕石,被視為聖石,凡來朝拜天房的人,必親吻或撫摩黑石。天房南邊有一眼古井,即「滲滲泉」,是麥加惟一的一處水源,被奉為「聖泉」。伊本·白圖泰親眼目睹庄嚴的麥加城、雄偉的清真寺「禁寺」、珍奇的黑隕石「玄石」,不禁心花怒放,如沐春風。一路風塵,滌盪而盡,「暢快的心情,恰似從未因此受苦受難一般。」伊本·白圖泰本想赤著腳巡禮克爾白,但由於麥加氣溫很高,石頭上反射過來的灼光使他寸步難行,便穿鞋朝拜,游歷聖城。伊本·白圖泰在他的游記里,詳盡地描述了朝拜麥加的盛況:克爾白位於聖寺中央,正方形。在克爾白裡面,地面和四壁都用大理石貼面,紋理鮮明,十分美觀。克爾白的幔帳用黑綢製成,上書白字,銀光閃爍,字字生輝,從頂端到地面把克爾白整個罩住。光榮的克爾白有許多奇跡。第一宗就是只要一開克爾白的大門,聖寺就立刻沉浸在穆斯林的海洋之中。到底有多少人,恐怕只有人類的創造者真主才能數得過來。但是即使一古腦兒全部都進入克爾白裡面,克爾白也不會顯得窄小。克爾白的另一奇跡是環游者晝夜不斷,從來沒有人只見克爾白而看不到環游的人。然而,最奇特的是:麥加的鴿子和其他鳥兒從不在克爾白頂上停留,也不在其頂上飛旋。你能見到鴿子在聖寺的高空飛越,但是,一到克爾白上空,鴿子就會向一邊拐去,而不穿越克爾白的上空。玄石放置在高出地面'
㈢ 「五一」一家人想去大西北旅遊
七月份到青海不錯,有青海湖,塔爾寺,沙山,互助北山,當然你想看的沙漠也有,寧夏只有沙漠和河,沒有青海湖漂亮
㈣ VIVA旅行家怎麼樣
8月份去的西北。超贊的體驗!安排得非常舒適合理,各種美景美食!期待下一次的行程!
㈤ 史密斯一家人決定到中國的西北地區旅遊
翻譯嗎?網上有很多。
㈥ 旅行家——徐霞客 的答案
一個奇人,一本奇書,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以他的雙腳丈量人生,同時也書寫了一個千古傳奇。
《徐霞客游記》作為徐霞客一生的主要成就,以日記體裁詳細地記錄了他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山川河流、氣候植被、風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學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由他的好友季夢良整理而成。書中對我國石灰岩地區岩溶地貌的記述,詳盡系統,是世界上較早的一本關於岩溶地貌的論著。
飽嘗河山美 收盡天下奇
初春的江南,雖然大地回春,萬物萌生,微風吹來,卻不免還帶有一絲寒意。這季節交替之時,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節。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徐霞客衣冠整齊,身背行裝,踏上了外出旅遊的征程。這時的徐霞客血氣方剛,年僅22歲。
徐霞客生活在縉紳富貴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就特別喜愛看歷史、地理和游記一類的書籍。書中的一切深深打動了徐霞客幼小的心靈。他暗暗地下定決心,將來要干一番自己所喜愛的事業。然而事不由人,徐霞客畢竟出身於當時中國封建官僚家庭,祖上幾代為官,到了他的父輩雖然「不喜冠帶交」,隱跡田園。但是,當時皓首窮經,走達官仕途之路,仍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社會風尚和歷史潮流。徐霞客無力也不可能完全擺脫時代的羈絆,然而仕途的大門並沒有向徐霞客打開。當他應舉失敗之後,就下定決心掙脫科舉的枷鎖,重新埋頭於他真正感興趣的書籍之中,並奔向自己嚮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遊,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邁向旅遊生涯的開端。這一年,他肩負背囊,手持油傘,告別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譽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個出遊的地方。碧波萬頃的湖面,銀光粼粼。遠處的山巒,鬱郁蔥蔥,真可謂山清水秀,初出茅廬的徐霞客大飽眼福。他一鼓作氣,游覽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東山,然後滿載著內心的喜悅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至此以後,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遊考察,歷時30餘年。他北歷燕冀,南涉閩粵,西北直攀太華之巔,西南遠達雲貴邊陲,足跡遍及當時14個省,即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16個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在外出旅遊考察過程中,得到了他母親的大力支持。母親激勵他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親甚至不顧70歲高齡,還滿懷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覽了荊溪、勾曲(今江蘇宜興一帶)。每次當徐霞客旅遊考察歸來,向母親和家人談起所見所聞、各地風土人情以及靈怪驚險之舉時,母親總是發出朗朗笑聲,從心底里感到滿足和高興。
懷著自己的宏偉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歷了泰山、天台山、雁盪山、黃山、武夷山、嵩山、華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恆山、羅浮山、盤山,又邀遊了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星宿海(現青海省境內)等,中華大地名山大川盡收眼底,真可謂「飽嘗河山美,收盡天下奇」。徐霞客在應舉成風的時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為己任,可算得上我國亘古第一人也。
不避風雨 不憚虎狼
崇幀九年(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遊考察具有轉折性的一年。當時,徐霞客已51歲。在此之前,他雖然多次外出旅遊考察,但大多短期而歸,因為他時刻眷戀著自己的母親。這一年,當他母親去世以後,徐霞客少了一種難以割捨的牽掛,可以無憂無慮地外出遠遊了。於是他從家鄉出發,途經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到了此次旅遊和考察最遠的地方——雲南,歷時5個春秋。這次外出考察,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後一次和為期最長的一次。
他長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嶺,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不僅接受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而且還時時受到種種人為因素的挑戰。在這次考察旅行途中,徐霞客曾經三次遇盜,四次絕糧,到了「身無寸絲」、飢腸轆轆的境地。但是,這些困難都沒能動搖徐霞客的意志和信念。他仍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國大西南的宿願。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一些好心人曾善意地規勸徐霞客不要再冒著風險繼續進行考察了,還是盡早回去為好。如果他回故鄉的話,他們可以為其備好行裝。徐霞客則以事業為重,毫不動搖地說:「我如果遇到困難就結束考察返回故鄉,以後若想重新出來進行考察,妻子和兒女必定不會同意。我繼續考察的意志不能改變。」
他甚至作好了犧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壯語道:「我已背著挖土的工具,什麼地方不能埋我的骨頭?」為了克服考察途中所遇到的困難,他不恥向鄉里人借貸,或用別人惠贈給他的物品向村婦換得數筒糧食,或變賣幾個零錢作為自己繼續考察的經費。為了探尋自然界的奧秘,徐霞客獵奇而從,見險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巔,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他不信邪,不信鬼,無論是「神龍精怪」,還是巨蟒猛獸,都無所畏懼。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葉洞時,消息傳出,轟動了周圍的鄉親,短時間里砍柴的拿著鐮刀,種田的拿著鋤耙,燒飯的停下煙火,織布的停住機梭,甚至連十幾歲牧童也十分好奇地趕來,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圍起來。當徐霞客准備下洞時,圍觀的人群一下子沸騰起來了,有人說:「洞中有神龍。」有人說:「洞中有精怪,不會法術的人是不能降服這些東西的。」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探頭下望,沒有一個人不為徐霞客擔心。然而徐霞客卻毫不畏懼。他從容地脫下衣服,拿著火把下洞進行探察。在洞中,他不僅沒有遇到人們傳說的各種神龍精怪,反而親身感受了「石幻異形,膚理頓換,片竅俱靈」的另一番大千世界。
當徐霞客考察完畢回到洞口時,充滿著疑慮、焦急地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將他圍了起來,他們的疑惑和擔心煙消雲散,無不對徐霞客的驚人之舉投以敬佩的目光。
我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曾經說過:「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所具備的「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的大無畏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並且也為在科學上作出諸多貢獻所必備的最為可貴的品格。
㈦ 甘肅和西藏哪個省份的旅遊更好玩一點適合西北家庭游的
相比於較為婉約的東南沿海旅遊,西北旅遊可謂異軍突起,甘肅、西藏、新疆等地的遊客在近年來更是絡繹不絕,而在整個西北旅遊中,甘肅都堪稱旅遊出行的終極目的地,因為甘肅旅遊資源的豐富多樣性,體驗了甘肅,你也就體驗了大半個中國。
甘肅旅遊中佛教藝術的寶藏——敦煌莫高窟
說道甘肅旅遊就不得不說敦煌,說到敦煌就不得不提及莫高窟,甘肅莫高窟在規模數量、藝術成就上遠超其它石窟,堪稱中國石窟文化之首,其歷經七朝修建和歷代文化積淀,融匯壁畫、泥質彩塑、洞窟建築等多種藝術形式,這種來自時間和藝術實踐的演化形成了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美。不論是佛教信徒還是單純的藝術愛好者,甚至是單純組團游遊客,都無一不被這深厚的歷史積淀所震撼著。
甘肅旅行必玩的瑰麗風景——張掖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在我國境內分布廣泛,在雲南、青海、貴州、四川、福建等地都有分布。然而其中廣為人知,以絢麗的色彩而冠絕中華的無疑便是甘肅張掖的丹霞地貌。甘肅張掖的丹霞地貌以造型豐富、面積巨大、色彩多樣而為人所熟知,其景緻遠觀瑰麗絢爛如瑰寶,近看粗獷奇崛大氣磅礴,置身期間,便彷彿閱覽一幅手法多變,用色上乘的畫卷,游甘肅而不至丹霞,終是枉然。
甘肅遊玩必去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觀長城之雄奇就不得不去位於甘肅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嘉峪關城牆橫貫大漠,北連黑山懸壁長城,若論險要奇崛,天下關隘無出其左右。嘉峪關建築雄偉壯觀,關外蒼涼雄奇,登上關隘城牆,便似徜徉於歷史長河中,靜聽往昔的沙場征戰和北風瀟瀟。天下雄奇,嘉峪關觀止矣。
甘肅自由行必去的道教第一山——崆峒山
崆峒山是西北地區風景最為秀麗的山脈之一,也是道家第一勝地其風景之絕美決不下於安徽旅遊的黃山風景及四川旅遊的峨眉山風景。崆峒山兼具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的精粹,成為西北乃至全國不得不去的道教名山,而崆峒山也兼具丹霞地貌特徵,這在全國各類名山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說游遍崆峒,許多山川便可不去。
甘肅旅遊必玩的沙漠奇觀——鳴沙山月牙泉
甘肅旅遊的景點向來以種類多,景觀奇而著稱。有崆峒山這樣的秀麗山色,有雄渾蒼涼的嘉峪關,也有似鳴沙山、月牙泉這樣的「孿生姐妹」。鳴沙山月牙泉位於敦煌城南五公里沙漠之中,千百年來亘古不絕,堪稱「沙漠第一泉」,而與之相互依託的鳴沙山更能發出嗡嗡的聲響。優雅的月牙泉和粗獷的沙漠相互交融,奇特的自然現象交織期間,便形成了甘肅獨特的沙漠奇觀。
㈧ 古今中外有名的 旅行者都有誰(列舉3~5個)
一、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考爾楚拉島,義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馬可·波羅游記》。據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約四年,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
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了爭議。
二、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三、鄭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四、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五、馬歡,字宗道,號會稽山樵,回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譯官)。
馬歡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使團中,作為通事、教諭,一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由於他「善通番語」被選入鄭和船隊,曾隨鄭和於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並到麥加朝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可·波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玄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霞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歡
㈨ 西北家庭游比較好的景點有哪些甘肅旅遊和寧夏旅遊怎麼選擇
西北復家庭游去甘肅旅遊比較好一制點,甘肅旅遊必去的景點有以下幾個:
1.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
2.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整個山體由油潤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我攀山而上,只覺腳下的沙子會鳴鳴作響,雖深一腳淺一腳,前進一步後退半步,爬山異常艱難,但仍感樂趣無窮。
3.西漢酒泉勝跡
西漢酒泉勝跡位於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城東1.9公里處,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其中有天然湖泊5萬平方米。是一座源於西漢史實、表現大漢雄風、融合江南靈秀的古典園林。景區內主要歷史名勝有:漢古酒泉、左公柳、泉湖及大量園林古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