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的旅行大雜交前傳
⑴ 袁隆平是哪一年發現雜交水稻的
袁隆平是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路有餓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袁隆平意識到自己既然是學農出身,就應該為農民增產糧食、為人們吃飽飯作貢獻。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經過9年的艱苦努力,1973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1976年起,雜交水稻得以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這項科研成果讓中國人有了徹底擺脫飢餓的希望。
(1)老婆的旅行大雜交前傳擴展閱讀:
1978年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拓荒。也是在這一年,袁隆平的科研生涯相應發生重大轉變,晉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使袁隆平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改革試驗田。
從此,袁隆平就在試驗田裡年復一年地耕耘、播種,希望把雜交水稻的種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過去了,實踐表明,雜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規稻增產20%。
近年來,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而產量約占水稻總產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產水稻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科學研究無止境,袁隆平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近十多年來,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級稻攻關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目標的實現,比袁隆平的預期提前了5年。
從2015年開始,袁隆平又向超級稻新的目標發起了攻關:大面積示範每公頃達16~17噸!迄今,也已取得重要進展。2015年到2017年,雲南省個舊市的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已連續3年在6.8公頃的示範片上實現每公頃超過16噸。
2018年,這個示範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積高產示範,平均單產每公頃17噸,創造了新的大面積種植水稻產量最高世界新紀錄。
這40多年來,袁隆平深切地體會到黨和國家對農業、對科技的重視,特別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鑽研科學技術的積極性,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發也是得益於此而大力發展,產量紀錄頻創新高。
袁隆平追求高產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禾下乘涼」最終將夢想成真,令人欣慰。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完成這個心願,他和他的團隊積極推動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的進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1979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
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後,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們通過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0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我聘為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範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為造福世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種子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既解決當地的糧食問題,又發揮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⑵ 地方品種在大豆的雜交育種中起什麼作用
山東的齊黃5號母本為新黃豆,父本為鐵角黃;吉林的通農4號母本是訥河紫花四粒,父內本是白花矬子;山西的容晉豆14母本是臨縣羊眼豆,父本是浮山綠。由地方品種為親本直接育成的品種往往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如晉豆14所用親本適應於呂梁山區乾旱瘠薄的地塊,育成的新品種產量提高了,但仍具有耐旱、耐瘠特性。也有些地方品種經雜交改良,雖未直接推廣利用,但成為育種親本,在雜交育種中發揮了作用,如晉豆5號是由晉豆1號×晉大501育成的,而晉大501是由京谷玉×磁陽平頂黃雜交育成的。有的利用了地方品種為親本,育成了優良的推廣品種,如推廣面積很大的吉林3號,組合為金元1號×鐵莢四粒黃,父本鐵莢四粒黃是吉林中南部半山區的地方品種,因其莢皮堅硬,抗食心蟲,育成的吉林3號抗食心蟲性也很強。地方品種在大豆雜交育種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雜交育種的初期,基本是以優良地方品種為親本。
⑶ 雜交水稻是怎麼誕生的
飢餓是人類的天敵。自從誕生的那一瞬間開始,人類就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而努力著。但是,在人類發展的漫漫長河中,飢餓卻一直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這種狀況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得到改善。改善這種狀況的人就是被世界各國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科學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看著這一連串的成就,大家一定以為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之路一直順利而平坦。其實,袁隆平教授培育雜交水稻之路充滿了坎坷和艱辛。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
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百分之百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1976年,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當年,中國水稻的產量震驚了世界。在推廣雜交水稻之前,較好的土地畝產也不過400千克。而袁隆平教授培育的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則達到了500千克以上。
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九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千克,而且米質也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10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1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千克,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知識點
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緣祖先。普通野生稻經過長年的進化,成為現代的栽培稻。但是在進化過程中,普通野生稻的許多優良基因被丟失。我國是世界公認的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浙江餘姚河姆渡等地的考古資料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學會了栽培水稻。可以想像,他們在採集野生稻穀為食的過程中觀察到自然落谷能萌發生長,於是嘗試著播種野生的稻穀,又重復了收獲和播種的過程,向種植水稻邁出了第一步。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培育和種植水稻的技術越來越高超,終於使稻穀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糧。與此同時,那些孕育了栽培稻的野生稻種也年復一年默默地生長在中國南方的池塘、沼澤中和山坡上,直到今天。
⑷ 鯨魚和海豚差別那麼大,為何能雜交會生出什麼
跨越物種的“愛情”在生活中也聽到過,雖然不常見但也實在是存在的,這種“愛情”不會因為外表的差異而發生任何變化,海洋生物鯨魚和海豚就可以產生“愛情”,為什麼鯨魚和海豚差別那麼大,為何能雜交?會生出什麼?動物間的雜交不會因為體型而受阻止,他們生出來也是魚的一種,或許是新的物種,或許就不是一個物種。
生物間的交配不受倫理道德的影響,我們人類有自己的道德標准,但這些只是對於人類來說的,而且我們不應該去強加這種行為在動物身上,在早期的雜交實驗中,科學家們隨意把兩個物種進行交配,產生了很多不倫不類的生物,這應該是我們抵制的,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參與動物中,讓他們自由發展才是最好的選擇。
⑸ 什麼是雜交大豆
雜交是指不同群體來中個體間的源交配。雜交的目的是使各親本的基因配合在一起,造成新的更為有利的基因型,以豐富動物的遺傳類型,導致羊群雜合基因型頻率增加,純合基因型頻率減少。通過雜交能將不同品種的特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親本原來所不具備的特性,並能提高後代的生活力。
如果以提高生產性能為目的開展雜交,一般採用級進雜交。即用引進的國外肉羊品種的公羊與當地的母羊進行雜交,雜交公羊淘汰作為肉羊屠宰,優良的雜交母羊留種,繼續與國外肉羊進行雜交。這樣連續幾個世代地進行下去,雜交後代的生產性能越來越接近於父系品種。
如果地方品種已基本滿足了生產的需要,但要糾正某個缺點,一般採用引入雜交。即引進少量的外來血液,與當地品種進行一個世代的雜交。在雜交後代中,選擇合乎標準的公、母羊留種。這些種羊再與當地品種的公、母羊進行回交,從中培育優秀的種公羊。通過引入雜交,使當地品種的缺點得到了糾正,又不動搖當地品種的特點。因此,也叫育成雜交。
⑹ 栽培大麥與近緣野生大麥雜交F1的花粉母細胞染色體構型的比較研究結果是什麼
青藏高原大麥及其所抄有近緣野生大麥都是二倍體,核型基本相同,相互之間雜交後代能結實。它們的雜種後代中有90%以上的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正常,能進行正常的染色體配對和分離,說明它們之間具有很強的雜交親和性。另一方面,青藏高原栽培大麥與其近緣野生大麥雜交,其F1在減數分裂中有3.73%~9.89%染色體構型異常的細胞,這個比率與雜交親本之間存在著極為顯著的差異,表明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雜交不親和性,即有部分遺傳物質是不盡相同的。栽培大麥與六棱野生大麥雜交的親和性顯著地高於二棱野生大麥雜交的親和性,這說明前兩者之間遺傳物質的同源性顯著地高於後者。這與它們GicmsaN-帶的研究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結果相吻合。
可以看出,在親緣關繫上,六棱野生大麥比二棱野生大麥更接近於現代栽培大麥;在進化程度上,二棱野生大麥低於六棱野生大麥。其距離的遠近關系可以表示為:栽培大麥→六棱野生大麥→二棱野生大麥。它恰好是起源關系先後的反向(二棱野生大麥→六棱野生大麥→栽培大麥)。它們正好相互呼應和驗證。它們三者之間的這種進化關系,將在下一節大麥的種系發生中還會從比較形態學和性狀遺傳學的分析結果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⑺ 世界上十大雜交動物分別叫什麼名字
獅虎獸可能是名氣最大的雜交動物了,而其實它們也是分為兩種的,一種由雄獅和雌虎交配所生,體型上比雙方父母都大,就是我們圖片里展示的這種。另一種由雌獅和雄虎交配得來,身形會比雙方父母都小。雄獅虎獸是沒有生育能力的,而雌性通常會有。
狼是一種戒心很強的動物,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捕食技能等方面的細微差異是它們的生存之道。狼擁有比狗強壯得多的爪子,能顯示出個體的強勢。對於一隻狼狗來說,什麼時候顯示狼性,又在什麼時候顯示出狗的特性並不好判斷,所以要對它們進行必要的馴化。
通過將泰姆華司家豬和野豬進行雜交得到的豬叫做「鐵器時代」豬。這是最初作為一個科研項目,為了得到類似鐵器時代的豬的原型而進行的實驗,所以便因此得名。這種豬比野豬要溫順,卻比家豬更不服管教,現在基本上用來製作豬肉香腸,大多數被用於專門的豬肉貿易。
雜交斑馬是一個統稱,指斑馬和其他任何一種馬科動物雜交所得的動物。這樣一來,雜交斑馬就成了一個大家族,有斑馬和馬雜交,斑馬和驢子雜交,還有斑馬和矮種馬雜交等。因為身形的原因,雜交斑馬比斑馬更適合一些實際的工作,比如騎行等。只是它們脾氣古怪,不太聽話。
這是一種由駱駝和南美大羊駝通過人工受精而得來的駱駝,因為兩種動物的體型差異過大,大羊駝比駱駝要小得多,通過自然手段繁育是不可能的。混血駱駝通常長著短小的耳朵和像駱駝一樣長長的尾巴,但蹄子是像大羊駝那樣分叉的,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沒有駝峰。灰北極熊是雄性灰熊和雌性北極熊雜交的後代。盡管兩種熊在基因上近似,但它們在野外通常會彼此避開。2006年4月16日,一名美國獵人在加拿大獵殺到這樣的一隻熊,這是人們第一次在野外環境發現雜交動物,之前的雜交熊只能在動物園才見得到。
豹獅是雄豹與雌獅雜交後的產物,其頭部像獅子,而身體則長有豹斑。最成功的雜交豹獅誕生於日本西宮市的甲子公園。豹獅體型比豹子大,喜歡攀爬和戲水。
白腹錦雞與紅腹錦雞雜交所得的一種錦雞,具有兩種錦雞與眾不同的色彩
鯨豚屬於稀有的雜交動物,由寬吻海豚和偽虎鯨交配而來。現在只有夏威夷海洋公園有兩只鯨豚。鯨豚從體型到膚色都介於鯨魚和海豚之間。世界上首隻人工培育的鯨豚Kekaimalu就顯著地體現出了這一點,寬吻海豚有88顆牙齒,偽虎鯨有44顆牙齒,而Kekaimalu正好有66顆牙齒。
顧名思義,雜交獅虎獸就是用母獅虎獸再與公老虎雜交所得的新獅虎獸。這種動物非常稀有,多數是用於學術研究的私人財產。雜交獅虎獸體表呈現不規則的條紋,有些地方斷裂呈斑點狀。它們因為有3/4的老虎血統,所以特點上也更多地表現出老虎的樣子。
詳細請看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99407/8730154.html
⑻ 關於大豆之父的小故事
大豆之父:孫寰
這是從人民網COPY的:
孫寰:「千萬別叫我雜交大豆之父」
彤宇 王柏濤
5月11日,育成世界第一個商用大豆雜交種———「雜交豆1號」的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孫寰,在剛剛開完全院「關於開展向孫寰同志學習活動」的大會之後與同事們交流。
孫寰在吉林省農科院工作的36年裡,不管當工人,還是搞科研,他都盡心盡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早在10年前,他在省科技廳支持下獲得世界首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時候,有人就曾預測他很可能成為「雜交大豆之父」。前幾年,根據他研究進展情況,有人已經開始在這樣稱呼他。記者就曾多次聽到他十分客氣地糾正:千萬不要叫我什麼「雜交大豆之父」。
20年前,孫寰在美國進修期間,目睹了當今的和歷史上的兩個大豆王國在大豆產業上的巨大差距。美國靠中國大豆品種資源和加工技術起家,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用於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可以說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跨越了中國幾千年走過的道路,成為霸主。
大豆產業異軍突起是美國農業的一大奇跡,而奇跡的背後是全面的科技創新。當時,孫寰心裡很不舒服,也有點不服氣。然而,科學就是科學,不服也得服。中國大豆生產最薄弱的一環是單產低,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單產,有可能縮短差距。孫寰認為要達到這一點,種植雜交種是首選。當時他所在的美國那家實驗室,大豆雄性不育研究在國際上首屈一指,但卻沒有開展與生產雜交種密切相關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如果在該領域有所突破,即可在學術上有創新,又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在這種背景下,孫寰選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大豆雜種優勢利用。回國後,他立刻開始了大豆雜優利用科學領域里的長途跋涉,雖然也有不被人理解時惆悵、失敗和挫折的痛苦,但更有成功時的喜悅。在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之後,又實現了「三系」配套,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申請發明專利,並已獲得中國和美國專利授權。雜交大豆的育成和育種技術的攻克,標志著大豆雜優利用研究進入實用化、產業化階段。
談到體會,孫寰說,科學家首先應有創新意識,有責任感。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家是創新專業隊,科教興國的重任在身。那種安於現狀,滿足在低水平上重復別人走過的路,不應是科學家的價值觀。
還有其他的:http://www.shuangyang.gov.cn/ReadNews.asp?NewsID=5215
⑼ 袁農平什麼時候發明雜交水稻
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
(9)老婆的旅行大雜交前傳擴展閱讀
成就
2016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以及相關技術專家、測產驗收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干谷)。
同樣該攻關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⑽ 雜交水稻享譽世界,袁隆平卻為何未能獲得諾貝爾獎
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雜交水稻的技術,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