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駕旅行 » 癸卯旅行記

癸卯旅行記

發布時間: 2021-02-13 20:44:51

❶ 沈麟士的竹墩沈·鮑山錢

藏書的世代相傳實際就是書香門第的延續。剖析湖州的人才現象,人們驚訝地發現有許多名人出自世世翰墨、代代書香的家族。綿延千餘載而不絕,代有名人的世家則首推沈姓。
湖州城的東南方向,菱湖西北兩公里處,有一處地勢略顯高爽的村落,村名竹墩。竹墩人相傳:古時,這里有6個凸起於沼澤之上的土墩,「竹」字有6劃,竹依靠筍而生生不息,方音中「筍」又與「沈」同音,所以當他們的祖先從武康遷居過來時,便稱此地為「竹墩」,希望家族能夠興旺發達。
如今的竹墩,和江南富庶地區的其它古村落一樣,水泥新房包圍著青磚老屋,清溪環碧,溪上的狀元、養富、寺前等古橋,還有卧地的石柱、石碑依稀珍藏著這個小鎮般的大村落的往昔氣度。曾經氣勢宏大的沈氏宗祠,如今已被桑林覆蓋。尋根訪祖的天下沈氏後人,只能依稀尋覓過往的顯赫。
好在竹墩出來的名人已是多過竹墩的竹子。出門闖天下的沈家人每逢年節總不忘按竹墩的習俗在門前高掛「竹墩沈」的紅燈籠,恭恭敬敬地翻一翻那厚厚的一迭《竹墩沈氏家譜》。
《竹墩沈氏家譜》開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記》,在中國8000餘種家譜中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譜,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請有功名的人來寫序,本族無人的話,就請地方官員或是異姓有功名的鄉紳來捉刀。「天下沈氏出武康」、「天下沈氏出竹墩」的大族,要論文治武功和官階大小,沈氏一門,前有封侯的沈約,後有榜眼沈樹本,至於將軍、翰林、巡撫之類的官員不計其數,卻由一個教書先生來肇端族譜,而且世代不易。戶因何在?
沈麟士修譜的那個時代正是講究門閥等第的南朝,士族與庶族界限分明;就是士族之間,也有品第之分,王、謝世家端居榜首。武康沈氏家族雖然源出於東漢濟陽太守沈戎,其後也世代為官,不過多為武將,在魏晉尚文鄙武的風氣下,總有點抬不起頭來。沈驎士則是沈氏家族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儒士。
興文重教,實為沈氏家族長盛不衰的不二法門。沈麟士雖為布衣,但織簾抄書,以學問和教學為樂的風范,卻永為沈氏後人所景仰效仿。
從沈戎遷居武康到初唐的六百年間,「武康沈」人才鼎盛。見史傳者一百五十八人,其中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傳,另有皇後三人皇妃五人。
中晚唐時期,湖州東鄉的陂塘摟港體系逐漸完善,東苕溪以東的濕地成為移民墾殖的沃土。「武康沈」的主脈便從余英溪畔遷徙至東林山下,在竹墩及其周遭的村落開啟沈氏宗脈新的篇章。
繼南朝齊梁間「武康沈」文化人才管涌噴發以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竹墩沈」也迎來了她的鼎盛時期。開啟這一時期的便是一位居家課藝的翰林沈三曾。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涵、沈三曾兄弟同榜進士,同人翰林。沈涵曾任福建學政,督學興學於外省。沈三曾丁憂歸里後,便潛心教授子侄讀書。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沈三曾的兒子沈樹本高中榜眼,授編修,不久便以奉親養老辭官回到湖州,主持安定書院幾十年。沈三曾的孫兒沈榮仁、沈榮光、沈咸熙也連捷進士,成為翰林院的青年才俊。
與此同時,竹墩的沈炳震、炳巽兄弟,雖然功名不著,但學術成就斐然。前者有《唐書合鈔》、後者有《水經注集釋訂訛》等著作傳世。
武康鎮旁有前溪,竹墩村邊有清溪。兩溪與東苕溪相連,「武康沈」與「竹墩沈」文脈相通。康熙四十八年,德清人徐倬主持雙溪唱和,兩地參與的沈姓文人多達三十餘人,可謂雋秀雲集,冠蓋一方。
1911年11月5日,湖州教育會會長、竹墩人沈譜琴和湖州鮑山人、湖州府中學堂督學錢恂率領中學堂的學生軍發動起義,驅走了清朝官員,宣布湖州光復。1916年,北京大學教授湖州鮑山人錢玄同(錢恂之弟)和竹墩人沈尹默(沈譜琴族侄)擔任《新青年》主編,扛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在中國近代的風起雲涌中,「竹墩之沈」續寫風流,「鮑山之錢」新開篇章。
錢姓,也是湖州的著姓之一。據談鑰的《嘉泰吳興志》記載,西漢諫議大夫錢林徙居烏程梓山(大致在今雉城鎮西北一帶)。到了東晉南朝時期,錢姓已成為與沈、姚、丘、鈕並列的江表望族,「晉宋及陳世,有王、侯、牧、守甚眾,衣冠之盛如此,而陳昭皇後亦為錢氏,宜為長興著姓。」
隋唐以後,長興錢氏逐漸散居湖州境內,迭有名人涌現,如唐朝詩人錢起、高僧道宣、郇國公錢九隴等。
如今天下錢氏多以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王錢鏐(Liú)為宗,臨安縣城內尚有氣勢宏大的錢王廟,廟內陳列著各地的《錢氏宗譜》。而錢鏐一支恰以錢林為四十三代祖。如此說來,天下錢姓的本宗應當在長興。鮑山錢氏也應當是長興錢氏的一脈。
鮑山錢氏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出了一位進士,名叫錢振常。錢振常官做到了禮部主事,後來又擔任了紹興、揚州、蘇州等地的書院山長,還是光緒帝師翁同龢的乘龍快婿,其學問博洽,顯然是被公認了的。偏偏大兒子錢恂的功名只有秀才,舉人是屢考不中,實在是家門的一樁憾事。於是對老來才得的小兒子錢玄同(本名師黃),便顧不上疼愛了,親自督導。小師黃三周歲誦《爾雅》、四歲背《詩經》,九歲學《說文解字》,九歲習作文之法,十歲背《史記》、《漢書》……
就在小師黃在家苦讀的時候,比他大上三十四歲的兄長錢恂參加了總理衙門的外交官考試,成為晚清最早的一批職業外交官。錢恂先後擔任過駐英、德、俄、法等國使館的參贊,駐荷蘭、義大利的大使,游歷了歐、非、亞許多國家,直到 1909年回到湖州,借居潛園。錢恂在國外二十年,大開了眼界。其夫人單士厘的《癸卯旅行記》和《歸潛記》被後人評價為:「無論從中國人接受近代思想的深度來看或者從介紹世界藝文學術的廣度來看,這兩部書在同時代人的同類作品中,超出儕輩甚遠。」(鍾叔河評語)。
錢恂在變,國內的小師黃也在變,他改號「掇獻」了。這時候的錢玄同已是一位英氣勃發的少年才子,讀了許多革命黨人的反清著作,對音韻學也產生了興趣,「掇獻」的名號便與其音韻學的研習有關。錢玄同一生的名號極多,每改一次,就表示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轉變。
錢恂擔任過湖北省留日學生監督,他大力推動國內青年自費留學日本。單士厘認為,留日之風是錢恂創議而錢玄同率先實踐的。1906年,錢玄同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
在日本,錢玄同改名「夏」,表明自己反清排滿的思想。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並與魯迅、沈兼士等同為章太炎的人室弟子。
1910年,錢玄同回到國內,在湖州中學堂(後改稱省立第三中學,現名湖州中學)擔任國文教師。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茅盾當時正在該校就讀,一代文豪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錢氏兄弟其時的風姿。
「這年秋老虎特別凶,雖近重九,猶如盛夏。我們常在街上看見錢老先生(錢恂)身穿夏布長衫,手持粗蒲扇,稻孫(錢恂長子)高舉洋傘在錢老先生身後,錢夏和錢老先生並排,但略靠後,董大酋則在錢老先生之前。他們一行安步當車,從容瀟灑,我不禁想起《世說新語》的一段小故事: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太丘長子)將車,季方持杖從後,長文尚小,載著車中。兩者相比,豈不有些相似么?……
「錢夏先生代課時期,曾教我們以『南中向接好音,法遂遣使問訊吳大將軍』開頭的史可法《答清攝政王書》,以『桓公報九世之讎,況仇深於九世;胡虜無百年之運,矧運過於百年』為警句的《太平天國檄文》,也教過黃遵憲(公度)的『城頭逢逢雷大鼓』為起句的《台灣行》,也教了以『亞東大陸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為起句的梁啟超的《橫渡太平洋長歌》。……
「湖州光復,卻全仗湖州中學的學生軍。沈譜琴也擔任湖州軍政分司。」
1913年,錢玄同、錢稻孫隨就任大總統府顧問一職的錢恂北上。玄同、稻孫都開始在北大任教。這時候竹墩沈氏三兄弟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也先後進入北大任教。誰也不曾料想,竹墩沈與鮑山錢的第三度相會,竟然會為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變革准備了一批中堅骨幹。
從1913年到1917年,湖州人胡仁源代理北大校長。在他任內持教北大的湖州人有俞同奎、章鴻釗、崔適及「三沈」、「二錢」,除了崔老先生為宿儒外,其餘都是留學歸來的新派人物。到了1917年,錢振常的學生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學,又有湖州人朱家驊、沈邁士(也是竹墩人)、徐森玉進入北大任教。這個時候,北京大學總共才只有28位教授。湖州人雲集全國最高學府的盛況比起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那次「五元會京師,同科五翰林」來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
更勝一籌,在於「舊教員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諸君,本已開啟革新的端緒;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歷》)
陳獨秀當時在上海獨立支撐《新青年》的編輯出版事宜,沈尹默以故友身份力邀陳應聘北大文科學長一職。《新青年》移至北京出版後,沈尹默、錢玄同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六教授擔任輪流編輯,《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
《新青年》時期,沈尹默的主要貢獻在於文學革命實踐和介紹國外各種社會思潮,包括社會主義學說,他的白話詩《月夜》被稱為「第一首散文詩而備具新的美德。」
錢玄同則為新文化運動提出了許多響亮的口號,如:「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第一次把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定為文學革命的首要否定目標;「漢字革命」,開啟了文字改革運動的先河。而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語言文字學學術素養,使他的號召「學有本源,話多行話,振臂一呼,影響更大。」(胡適《自傳》)。這時候,錢玄同的名號開始啟用,不久便響亮得超過了本名。
《新青年》南遷廣州以後,北大四沈二錢歸於沉寂,潛心於學術世界。錢玄同又改名疑古玄同,致力於文字改革,與另一位湖州人燕京大學教授陸志韋並為語言文字學的泰斗。日寇佔領北平後,錢玄同恢復舊名「夏」,以示氣節,拒絕偽聘,1939年1月病故。沈尹默則致力於書法藝術及理論的探索,成為廿世紀最傑出的書法大家之一。
有了竹墩沈氏、鮑山錢氏等眾多人才輩出的家族,上個世紀的上半葉,湖州人到了外地,一口湖州白是絕對不肯改 的,就象現在的上海人到了別地方仍舊講上海話一樣。不僅 是因為有沈尹默、錢玄同、陸志韋這樣的名教授,朱家驊、張乃燕這樣的名牌大學校長,當年名教授、名校長的社會影響力可以從蔡元培、李大釗、沈尹默、錢玄同等營救陳獨秀出獄一事中看出一斑。更是因為有沈家本、胡惟德、戴季陶、張靜江、吳鼎昌等一班高官和朱五樓、王一亭、顧叔蘋、沈聯芳等一批工商巨子的存在讓湖州人傲氣得很。
清帝退位的時候,責任內閣十位國務大臣中湖州人佔了兩位:司法大臣沈家本,外務大臣胡惟德。在接下去的北洋政府中,胡惟德擔任過總理,沈邁士的父親沈瑞麟當過代理外長,章宗祥是大理院院長(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到了國民黨統治時期,則有「國民黨半個中央」的提法,擔任過國民黨中央常委、評委的湖州籍人士共有16人。因為國民黨的組織部長一職長期由湖州人陳果夫、陳立夫、朱家驊把持,所以又有「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是孫中山的重要助手,反清討袁.經費的主要籌款人,也曾經是蔣介石的思想導師。另一位元老戴季陶則一直擔任考試院院長。
湖州近現代的人才鼎盛,昭示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潛藏著巨大的社會能量。而當上海開埠,外面世界的各類信息潮水般涌人時,這股潛藏的能量被激發出來。封閉的舊中國被迫打開的窗口——上海,成為湖州各色人等一展身手的舞台。從王佐卿、陸心源投資辦廠,王一亭、顧叔蘋代理洋商業務始,數代湖州人在上海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洗禮,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當年在會文路湖州會館中濟濟一堂的,除了政界和工商界的人士外,還有藏書家周慶雲、朱孝臧,書畫家吳昌碩、錢病鶴,音樂家邱望湘、沈知白,翻譯家包玉珂、周越然,攝影家蔡仁抱、劉旭滄,電影編導沈西苓、潘孑農,文物鑒賞家徐森玉、張珩,小說家趙苕狂,戲劇家宋春舫等眾多文化名流。裁縫的兒子潘德明,在完成全球第一個孤身周遊世界的壯舉後,也成了上海湖州同鄉組織——湖社中的一員。
湖州人在北京和上海,北南交相輝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揮灑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❷ 1903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安陽發現甲骨上刻有文字,經金石學家王懿榮研究後後稱甲骨文,被英、美人士低價購買,從此大量流失。
袁世凱在天津開辦軍樂隊學校。
上海商務印館設置編譯書局。
嶽麓書院改制,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成立湖南高等學堂。 1月28日,洪全福、謝纘泰等謀廣州舉事,事泄失敗。
1月29日,湖北留日學生李書城等在東京創辦《湖北學生界》雜志。
1月,希特勒的父親在早晨散步時中風而死。 2月11日 英商與四川礦務局訂立合辦寧遠府金類礦產草約,又與四川保富公司訂合辦樂山、射洪煤油合同。
2月11日 荷蘭銀行上海分行開辦,行址在黃浦灘。
2月《浙江潮》創刊。 3月27日蔡元培等人創建「四合會」,會旨為研究政治和體育訓練。
3月19日 中國第一所高等職業院校「北洋工藝學堂」開學,學校位於天津,首任總辦周學熙。
3月29日 由上海科學儀器館主辦,介紹多方面自然科學知識和新工藝、新技術的《科學世界》創刊。 4月8日,中俄《東三省交收條約》到期限,俄拒絕退兵反而增兵800多人重新佔領營口。
4月8日,中國留日女學生胡彬夏等在日本發起成立第一個愛國婦女團體「共愛會」。
4月27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張園召開拒俄大會,通電反對沙俄新約。
4月27日,中國最早的工科大學天津北洋大學開學。
4月29日,留日學生組成拒俄義勇隊。
4月30日,京師大學堂「鳴鍾上學」,聲討沙俄侵略,慷慨拒俄。
4月,道教慈雲觀在香坊增福街設立。 5月2日,留日學生組建激進的軍國民教育會。
5月8日,單士厘隨丈夫錢恂由日本赴俄國,途中到哈(單士厘是我國最早走出閨門,走向世界的知識婦女之一,著有《癸卯旅行記》)。
5月27日,章士釗任上海《蘇報》主筆,揭反清言論,發表《中國當道者皆革命黨》。
5月27日,《綉像小說》創刊。李寶嘉主編。商務印書館發行。
5月27日,《蘇報》發表鄒容《革命軍》「自序」。
5月,章炳麟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5月,俄國東正教在道里警察街(友誼路)建立聖母報喜教堂(即聖母鄰報教堂)。 6月16日,亨利·福特成立汽車公司。
6月12日,梁啟超會晤美總統羅斯福於華盛頓。
6月14日,希爾科夫等在今兆麟公園處設立劇場。
6月23日 中東鐵路機關報《哈爾濱新聞》創刊(1917年改名為《鐵路員工》報)。
6月25日,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發現了鐳。
6月29日 清政府以《蘇報》鼓吹革命為由,逮捕章炳麟。不久《蘇報》被封,史稱「蘇報案」。 7月1日,中東鐵路通車。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
7月4日,太平洋海底電纜投入使用。
7月14日,中東鐵路管理局成立,霍爾瓦特上校任司長,依格納齊烏斯任副局長,中東鐵路全線通車。
7月31日,慈禧下詔仗斃沈藎,沈藎 被打得血肉橫飛,但至死沒有求饒。 8月7日,《國民日日報》問世,號稱「《蘇報》第二」。
8月22日,日向俄提議,互相承認在朝鮮滿洲之優越勢力。
8月末,孫中山在日本秘密組建軍事學校。 9月7日,清廷設立商部,以載振為尚書,伍廷芳、陳璧為左右侍郎。
9月,大型譯著《物理學》全部出版。全書共3編12卷。
9月,哈爾濱發生腸傷寒病,死70人。 10月8日,為駐東三省俄軍退兵第三期,俄軍不如約退兵。
10月,浙江全體人民掀起保衛礦權風潮。 11月1日,哈爾濱--海參崴間開通客運列車。
11月12日,盛宣懷與比國電車鐵路合股公司訂立汴洛鐵路借款合同,總額2500萬法郎。
11月18日,美國與巴拿馬簽訂美巴條約(Hay-Herran Treaty)。
清政府公布《獎勵公司章程》20條,鼓勵集團經營工商業。 12月13日,英軍大舉入侵西藏,進抵西藏亞東。
12月17日,美國的萊特兄弟乘Flyer飛機完成人類首次飛行。
12月19日,林白水的《中國白話報》在上海創刊,為旬刊。設論談、新聞、實業、文明介紹等欄目。
12月24日,為籌餉練兵,清廷詔整頓煙酒稅,命各省照直隸現辦章程仿行,按省派定稅額共640萬兩。

❸ 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對民俗形成的影響

許多民俗則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生產活動的原始階段,生產工具簡單,生產力水平低下,這時表現了對自然環境條件明顯的直接的依賴關系。民族之間由於地域的不同,條件的不同,生產活動或經濟生活方式也有明顯差異。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控制的能力提高,民族之間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的差別減小,民族的經濟社會生活方式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如我國的鄂倫春族,過去只是單一的狩獵生產,現在已開始走向以林業為主,護養獵並舉的多種經營發展經濟的道路。但是,民族的經濟生活特點將長期存在,不易改變。如蒙古族原為游牧民族,今天仍以牧業為主。這主要是因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的自然環境條件更適宜發展牧業。再如居住在大興安嶺中的鄂倫春族,目前狩獵仍是他們重要的生產方式。居住在三江平原烏蘇里江上的赫哲族,目前仍以漁獵為主。因為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在生產力低的情況下發展其它行業困難較大。總之,像赫哲族的狗拉雪橇、捕漁打獵,以魚食為主和鄂倫春族騎馬狩獵等民族的風俗習慣,無不深深打上了各民族與其地域環境關系的烙印。
近代民俗變遷的原因及規律探尋
中國近代民俗變遷是在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展開的。除具有特定國情和時代特徵外,也具有民俗變遷的一般規律。
1.近代民俗變遷之原因:從世界范圍內民俗的發展史來看,任何一個特定的民族習俗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改變。因為時代改變了,民俗所存在的時空環境也隨之改變,其勢必然影響到傳統民俗的存在方式。當然這種「變」仍然要基於民俗承載群體的認可程度及民族心理需求。在「變」中又包括著「不變」,即民俗中傳承的符號象徵系統以及民族式樣似乎是不變的,或者變動較小,這也正是一種民俗區別於另一種民俗的特質之處。在現代世界我們能看到五光十色、色彩斑瀾的各民族習俗,其原因即在於此,這也是中國民俗有別於西方民俗的原因所在。
引發中國近代民俗大規模變遷的原因,乃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巨變及其社會轉型。處於清王朝統治下的近代中國遭遇了代表近代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強烈挑戰,以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城下之盟,被打開國門為標志,即開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社會的變遷或「轉型」。從而也引發了中國近代民俗的變遷。
由於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是外力催化的,即在中國本土資本主義因素尚沒成長壯大為社會變遷動力之時,由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列強藉助於工業文明利器??堅船利炮強力地逼迫清政府用條約的形式適應時代轉變。近代中國人就是在這種尚沒有充分的物質、精神准備的條件下被迫踏上近代道路的。一方面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藉助於條約的保護開始在沿海通商口岸大舉挺入並逐漸地向內地滲透;另一方面,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本身就代表著強勢能的文化形態,因此,其必然給中國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強力沖擊,引發「千古未有之變局」。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近代民俗的巨變也自然是曠古未有的。
引發近代民俗變遷除上述大背景外,洋貨輸入、傳教灌輸、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眾的接受和傳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層次中推動著近代民俗的變遷。洋貨商品作為西方近代文明的一種物質載體,在進入沿海開放口岸、登上中國大陸之後,就把西方生活習俗不聲不響地載到了中國,使中國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及習俗發生了變化。隨著洋貨銷售市場的不斷擴大,洋貨品種和進口數量的不斷增多,洋貨對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沖擊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並逐漸改變著中國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習俗。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國傳布的合法化,使一部分中國人改變了崇信佛、道,瞻拜土木偶的本土宗教習俗,而且接受「洗禮」標志著與中國舊傳統的決裂,這些人往往成為接受西俗的積極分子,在近代發起戒纏足會、興女學、實行一夫一妻,反對納妾之風者,很多是這批人。至於「國中之國」的租界,更成為全面向中國人展示西風西俗的舞台,它成為西方近代文明和西俗的幅射中心,對近代民俗變遷產生重要影響。至於出國考察,通過自身感受或撰寫游記,也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例如中國第一任駐英法公使郭篙燾回國後,即主張在家鄉進行風俗改良。而寫出中國第一部女子出國游記《癸卯旅行記》的單士厘,回國後,即力倡男女平等,主張婦女與外界交往。諸如此類事例不勝枚舉。
2.近代民俗變遷之規律:近代民俗變遷具有規律性,它是在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民俗的既沖突又融合、既排斥又接受的環境下逐漸演變的。在民俗變遷的層面上看,當代表著西方文化符號象徵的異質的西俗東來時,由於中西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信仰上的不同以及文化符號象徵意義上的差異,必然要與中國傳統民俗產生強烈沖突。這種沖突有些是基於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也有體現在社會文明進步程度上的,還有體現不同的社會倫理觀念上的,如基於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的傳統民俗,必然與基於「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近代西歐民俗大相徑庭。其沖突是必然的。但是,與沖突主題相對應的融合主題,則是近代民俗變遷的另一法則。中西民俗走向融合,在某種意義上還基於人類共同的文化感受和文化符號相同性。如西方婚禮中新娘身著潔白的婚紗,象徵著純潔。這種白色禮服也被國人接受。因為在國人的民俗符號中,白色雖為喪色,但白到極致時就是祥端之色。在古代信仰中,「白馬」、「白鹿」、「白鶴」、「白鳥」、「白狐」等皆為神獸靈禽,為祥瑞象徵。因此,在婚服中接受白色??祥瑞之色也是基於共同文化象徵的(註:烏丙安:《民俗學原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頁。)。從總的趨勢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鑒、趨同和融合,構成民俗變遷的主流。
近代民俗變遷在主流趨勢上呈現三個重要特點,即移植性、變異性、傳承性。
一是「移植性」。移植性主要體現為與世界發展大趨勢相適應的、在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被共同認可的那些習俗,通過理解和接受,逐漸成為中國近現代民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內容有三個特點,其一完全是外來的,並且主要是西俗,為中國傳統民俗中所無。例如握手禮、西裝、情人節、聖誕節、西餐、交際舞,以及西俗中基於男女平等原則而尊重婦女的相關習俗;其二是與近代工業社會相關的一些城市新習俗。這些習俗在近代以前的西歐也不曾有過,只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城市發展而產生的一些新時尚。例如,乘汽車旅遊、電影節、國際博覽會等。其三是代表著人類共性的符合人性趨利避害、避苦就樂的一些習俗,這些習俗有些是西方民族的,也有東方民族的,更有非洲諸民族的,如搖滾樂、世界各地的餐飲風味以及娛樂活動等等。
在近代中國,具有「移植性」特徵的國外民俗的大量輸入,歸因於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以及近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相對開放的環境,才有可能使中國人跨越民族心理的壁障,去接受西方事物或者對西方事物的流布持寬容的態度;而近代化進程的內在需求,則會使近代中國人去追求先進、新奇的事物。總之,「移植性」既體現了文化傳播過程中強勢文化的擴張態勢,也體現了作為中國特定民族文化組成之民俗在與時代相適應過程中的吸納力和文化采借特徵。
二是「變異性」。主要體現中國傳統民俗式樣在變遷改造中逐漸適應近代社會的那部分民俗,屬於在傳統民俗中契入西方外來風俗式樣的那部分內容。變異性在近代民俗的構成中是主要的、大量的。可以說存在於各類民俗之中。例如在交際習俗中雖然採用了握手、鞠躬的平等方式,但中國傳統民俗中看重的輩分關系、尊長關系也在體式語言中被微妙地保留下來,在服飾習俗中,中山裝、人民服以及女子的衣裙等都採納了西裝的一些特點,同時又保存了中國傳統服裝的優點;在裝束形象習俗方面,隨著斷發易服浪潮的普及,中國男女都留上了世界流行的各種發式,在審美上也以健康、健壯為美。當然東方人的審美心理仍然起主導作用;在飲食習俗中,西餐中的一些做法也被吸收到中國的各種菜系之中,尤其是在大眾層面上,西餐也逐漸迎合了中國人的傳統口味,有時名曰西餐,其實在口味上已與地道西餐相距甚遠。不中不西、亦土亦洋,成為近代飲食習俗中的新景觀;在節日習俗方面,中西節日混雜其間,盡管一些世界通行的節日也為中國所採用,但是慶祝方式都是中國式的;在婚俗方面,在近代城市中普遍盛行的「文明結婚」最典型地體現出近代民俗的「變異性」。文明結婚吸收並採納了西方婚禮中的許多儀式或內容,但中國傳統婚禮中許多合理的或國情化的東西也被保留下來。婚禮地點不在教堂在禮堂,婚禮主持人不用牧師用師長,不拜上帝拜父母,以及婚禮設宴、「隨份子」等都展現了中西合璧的「變異性」特點。
總之,近代民俗變遷中的「變異性」特徵,顯現了近代文化融合的趨勢,也是中國民俗近代化的象徵。
三是「傳承性」,指在近代社會巨變中得以原封不動保存、延續、傳承下來的中國傳統民俗。這部分仍是近代民俗的核心和主幹。民俗具有相對恆定性,這與特定民族長期適應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形成的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關,更與民俗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認同的符號象徵體系有關。如紅雙喜、紅對聯、大紅轎、紅蓋頭、大紅花、大紅燈籠、大紅請貼等等傳統婚俗中象徵著喜慶信息的民俗符號仍然被完整地保存在近代婚俗中;而白孝衫、小白花、白輓聯等傳統喪俗中傳達悲傷、哀悼信息的象徵符號也延續下來。此外,民俗文化中松、鶴傳遞的長壽信息,牡丹象徵的富貴信息,荷花傳遞的清廉信息,龍風、鴛鴦傳遞的般配、婚姻美滿信息,桔、雞傳遞的吉祥信息等等,也都原封不動地保存在近代民俗之中。我們認為,中國近代民俗的傳承性特徵更多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在生活、生產實踐中業已形成的、具有超越時代性的那部分內容,如中華民族固有的符號體系、審美心理、社會觀念以及共同的社會行為習慣等。有些內容可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補充、被修正,甚至被更新,但其主流、其本質卻是恆定不變的,這正是中國民俗有別於其他各國民俗的本質性的東西,並由它們來決定民俗的民族式樣和風格特徵。

❹ 我國使用公歷的最早時間是什麼時候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歷。這樣就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至今,人們仍沿用春節這一習慣稱呼。
---------------
單士厘:中國使用公歷第一人
(2003-08-29)

單士厘,字受茲,蕭山人。生於1863年,卒於1945年。1899年,她隨丈夫錢恂東渡日本,成了我國的第一位女旅遊家;她將在海外見聞,撰成《癸卯旅行記》,這是我國的第一部出國游記;在此書中,她詳細介紹了俄國作家托樂斯泰,成了把托氏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位女作家;她是最早把歐洲神話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她還是我國第一個使用公歷的人。

公歷,亦稱「格里歷」,由儒略歷修訂而成。它首先在天主教國家使用,後推行到新教國家,至20世紀初期成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通用的歷法。公歷傳入中國是明末之事,但採用則在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而中國的鄰國日本早於明治維新後,就採用公歷。單士厘隨丈夫到了日本,居日一久,深感公歷便利,便在家庭中改用公歷。她寫道:「世界文明國,無不用格里陽歷,一歲之日有定數,一月之日有定數,歲整而月齊,於政治上得充分便利,關會計出入無論矣,凡學校、兵役、罪懲,均得齊一。故日本毅然改歷,非好異也。予知家事經濟而已。自履日本,於家中會計用陽歷,便得無窮便利。」

但由於受傳統的影響,單士厘沒有拋棄中歷。她非常看不慣拋棄中歷,完全採用西歷的留學生。她寫日記中西歷兼用,且以中歷為主。

❺ 錢玄同的家庭成員

父親:錢振常,清光緒間舉人,曾官吏部主事,晚年為紹興、揚州書院山長;又回在蘇州工作。年六十二答,始生玄同。
兄:錢恂,號念劬,清末曾任中國駐日本、英、法、德、俄、荷蘭、義大利等國使館參贊及公使, 主持湖北自強學堂。
嫂:單士厘(字受茲,浙江蕭山人),錢恂夫人,是我國最早邁出閨門、走向世界的知識婦女之一(比秋瑾、何香凝出國都還早),著有《癸卯旅行記》、《歸潛記》、《清閨秀藝文略》等。
長子:錢秉雄,曾留學法國。
長媳絡:徐幽湘,錢秉雄夫人。
三子:錢三強,著名物理學家。
兒媳:何澤慧,錢三強夫人。
長孫女:錢祖玄。錢三強給女兒取名作祖玄,即紀念父親錢玄同之意。

❻ 中國為啥用洋歷

現代人多用「洋歷」,傳統「農歷」漸漸退出人們的生活,只有到春節等傳統節日時,才會被人們想起。
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農歷」是明代來華傳教士龐迪我、熊三拔、湯若望制定的,後經1929年民國修訂,成為今天的樣子,它也是「洋歷」的一種。說「陰歷」「農歷」其實都是一種誤會,因為該歷是陰陽合歷,且中國幅員廣闊,一個歷法根本不可能適應各地農時。

「陰歷」的優點在於比傳統歷法更准確,特別是在推測日食等方面完勝此前舊歷,但缺點也很明顯,閏年(384天)與平年(354天)差別太大。

最早呼籲改用「洋歷」的是高夢旦(出版家,四角號碼檢字法的發明人),1896年,他在《萬國公報》上撰文,主張「正朔服色,既為列國所同,而一國必欲立異,則交際往來,不免存歧異之心」。

1903年,單士厘在《癸卯旅行記》中說:「世界文明國,無不用格勒陽歷(即格里高利歷)。」單士厘是晚清奇女,出身名門,29歲才嫁給錢玄同的哥哥、外交家錢恂,多次隨夫出訪日本,《癸卯旅行記》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女性游記。

後梁啟超、劉師培也呼籲改歷,梁啟超提出「孔子紀年法」,以孔子誕生年為初元,但高夢旦撰文反駁,認為不應將佛教徒、道教徒排斥在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民間並未真正接受陽歷。

1928年,劉大白出任第三中山大學(後改名浙江大學)秘書長後,在他推動下,蔣夢麟提請國民政府發起「廢歷運動」。1930年,蔣升任教育部長,劉是次長,兩人剛上任,便力促「廢歷運動」,產生重大社會影響。

蔣夢麟曾說:「劉大白先生是一位詩學、文學、佛學、史學、行政、政治都有興趣的人。這種多方面興趣的人,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時代是不多見的。」

劉大白急於廢農歷,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劉好擊劍,性格慷慨激昂,時時擔心自己保守。早在1923年,便有署名為「大白」的文章稱農歷為「廢歷」。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盜國,以本年為洪憲元年。上海各報不以為然,依然只刊陽歷和農歷,不提年號。袁政府內務部、交通部立刻發出警告:「如再沿用公歷及民國紀元,不奉中央政令,即照《報紙條例》嚴行取締,停止郵送。」各報無奈,只好用極小號字排上「洪憲元年」。

1917年6月,張勛復辟,再度廢除陽歷。

其實,劉大白等人忽略了一個問題,即陽歷未必符合科學。

竺可楨先生曾批評說:「在20世紀科學昌明的今日,全世界人們還用著這樣不合時代潮流、浪費時間、浪費紙張、為西洋中世紀神權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格里高利歷,是不可思議的。」

1926年李景漢先生在北京郊區調研發現,農民沒錢買日歷,「沒有每七天休息一天的福氣,也不用精確計算日子,看看月亮也就夠了」。

採用西歷,可能最大的方便在於和國際接軌,竺可楨先生也同意:既然世界都在用,中國也不宜例外。

❼ 1903年有哪些大事件發生,急

網路查1903年就有所有的事情

❽ 求符合要求的文化名人

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

1.代表作品有童話《小王子》(1943),該書至今全球發行量已達五億冊內,被譽容為「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最佳書籍。其它作品還有小說《南方郵航》(1928)、《夜航》(1931)、散文《人的大地》(1939,英譯名《風沙星辰》)、小說《空軍飛行員》(1942)、《要塞》等。

2.知道的人應該不多。

3.聖埃克蘇佩里不是第一個描寫航空的作家,卻是第一個從航空探索人生與文明的作家。

4.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一生喜歡冒險和自由,是利用飛機將郵件傳遞到高山和沙漠的先鋒。二戰期間,法國被納粹佔領,他去了美國。1944年他在一次飛行任務中失蹤,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一則傳奇。

5.《小王子》的內涵就夠了,影響了多少人啊。

他把對社會和世界的看法寫進了《小王子》裡面。

❾ 公歷是什麼時候啟用的

陰歷與陽歷陰歷也叫農歷。農歷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算的。農歷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陽歷也叫公歷。陽歷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計算的。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多一點。

陽歷(一年365天)比陰歷(一年354天)每年多出11天多,為了避免陽歷的月份與陰歷的月份越拉越大,就用閏月來找補。19年中有7個閏月年。一般是農歷的春節前立春的,第二年不閏月。過了春節立春的,這一年就有個閏月了。

陽歷的一年中,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2月份一般是28天。2月份4年有一個29天。為什麼多出這一天,是因為陽歷每年是365天5小時多,差不多4年就會多出一天時間。至於那一年的2月是29天,你只要把公元計年的年份除4,沒有餘數的那一年2月就是29天。如2004年,除4,沒有餘數,那這一年的2月肯定是29天,2005、2006、2007除4都有餘數,這三年中的2月肯定是28天。

為什麼陽歷的2月是28天?這是古羅馬在制定日歷時,起初設想月份的單數為31天,雙數為30天。但這樣一年是366天,比365天多出一天,必須從12個月中摳出一天。因為在古羅馬,執行死刑都在2月份,所以都認為這個月不吉利,那就從2月中摳出一天,成了29天。當時一羅馬大帝出生在有30天的8月,比上一任出生在有31天的7月的大帝少一天。他就又從2月份中摳出一天,加到8月份。從此陽歷的2月就成了28天,本應是30天的8月份成了31天。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