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旅行
Ⅰ 列舉我國古代旅行中的名人學士代表人物
徐霞客,中國「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專人所屬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
Ⅱ 說說我國古代的主要旅遊方式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旅行的種類也是豐富多樣的,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帝王巡遊
帝王巡遊是當時一種極為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康熙、乾隆等更是最典型的幾個代表。雖然其巡遊、巡幸、巡狩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中總要包含或多或少的享樂的原因和休閑游覽的慾望,這些,由於帝王所處的特殊的地位,都必然影響到當時的社會范圍內的旅行的發展。
(2)官吏宦遊
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古代官吏的宦遊也十分繁多。奉帝王之命往返於國內各地的官員有時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甚至部分官員為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原因千里迢迢遠赴異域出使,可以說,這也是現代公務旅遊的早期階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大概要數西漢的張騫和明代的鄭和兩人。
(3)經商旅行
其中最為著名的包括:「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等。
(4)文人游學
中國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語。因此,中國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學的經歷,他們走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漫遊名勝古跡,留下了很多經典的傳世佳作。其中,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以我國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為例。
(5)專業旅行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很多專業技術水平都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其他國家,這就要求有眾多的有識之士投身於專業研究。而很多的專業研究又都要求一定的旅行經歷,這就形成了另一種旅行形式,專業旅行。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包括:酈道元、徐霞客和李時珍。
(6)宗教雲游
象其他許多宗教國家一樣,由於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火教、猶太教先後傳入我國,我國從很早開始就有了宗教雲游的記載。
玄奘出使天竺、鑒真則是以其6次東渡日本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抵達日本弘揚佛教與中國文化所取得的積極而重要的歷史意義傳為美談。
(7)節慶聚游
人們為了節日出去旅遊等。
Ⅲ 中國古代旅行有哪些形式,旅遊誕生的標志是什麼
旅行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古代即已存在,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旅行活動的興起同樣也居於世界前列,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史書記載,舜帝曾南巡至蒼梧,一路游覽了許多山川河流。再就是大禹,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覽了大好河山。之後,就是周穆王,他曾八駕西行,直到瑤池見到西王母。還有春秋戰國時的老子和孔子,老子傳道騎青牛西去,孔子講學周遊列國。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今伊朗和敘利亞)。唐時玄奘取經到印度,明時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東非海岸,還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記。
Ⅳ 中國古代旅行有哪些形式,旅遊誕生的標志是什麼呢
傳說堯舜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舜的授意下,起用大禹來治水。禹勘察山川河流,足跡遍及九州,在調查基礎上採用"疏導"方法,使洪水沿著疏通的河道流入湖海。禹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旅行者吧。
西周時期的周穆王,據傳命造父駕著八匹駿馬拉的車,載著他翻越昆侖山,西行數千里來到西王母國。"穆天子傳"記載了這個故事。周穆王可以說是我國第一個真正的旅遊者。
之所以它能成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有三個原因。
第一,它象徵著中國旅遊天馬行空,前程似錦。
第二,馬在我國從古至今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有奮進的象徵,旅遊者可在中國盡興旅遊。
第三,它在青銅器中的絕世地位,也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
Ⅳ 簡述中國古代各種旅行及其代表中國近現代旅遊是怎麼樣產生的
簡述我國古代各種及其代表我國慶現代旅遊是怎麼樣的。這個旅遊對古代和現代來說都是有。相同的地方。
Ⅵ 我國古代旅遊類型概況和特點是什麼
(一)先秦時期的旅行和旅遊:
此階段從傳說的堯、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會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個奴隸制社會——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等。
1.旅遊交通條件:開拓交通路線,是旅遊發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我國先秦時代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打開各疆域之間的閉塞性,研製各種交通工具,為天子巡行、商務旅行和外交遊說准備條件。據目前考古發現,我國在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發明了船槳(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船槳就是證據)。公元前2033~1066年的夏商,已有了車,當時車的種類很多,有搞運貨的牛車、乘坐的馬車、作戰的戎車、狩獵的田車。孫子還喜歡「乘殷之輅」。道路的修建,在西周時,已有水路,分為溝、洫、澮、川。陸路有遂、徑、畛、塗。道路修的不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樹,建立維修制度。郵遞主要靠驛站。西周和春秋戰國時,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離置郵、傳舍與館舍,以供遊客住宿之用。
2.旅遊類型主要有巡狩、游畋、觀光、游娛、托志、瀉憂等。
①天子和諸侯巡遊、巡狩:君主到其統治的地區巡視和遊玩,具有政治和享樂兩結合的性質。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952年)是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帝王旅行家。《左傳》雲:昭公十二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晉代從戰國魏王墓中發現的先秦古書《汲冢書》之一的《穆天子傳》,前五卷以神話傳奇的色彩,描繪了他駕八駿出遊西域的路線和故事。傳說他在天山的瑤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見面宴樂。有人認為他到過波斯(今伊朗)。總之,周穆王是個極愛旅遊的人,他走遍了西北、華北等許多地區,甚至造成「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史記·秦本紀》)。
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還有黃帝、顓頊、虞舜、夏禹的巡狩和傳說。《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按山通道,未嘗寧居」、「遷徙往來無常處」。顓頊所至,東達海島、西至隴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虞舜側重於柴祭山川,故足跡遍及五嶽名山。夏禹治水居外13載,「疏三江五湖,清之東海」,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②商務旅行:在先秦時期尤為活躍。他們以經商為目的,負貨販運,周遊天下。
③外交遊說:春秋戰國,諸侯割據。各國之間出現頻繁的外交遊說活動。當時的「士」,朝秦暮楚,縱橫捭闔,到列國游說,宣揚自己的政治見解,期望得以重用。例如周遊列國的孫子,在外輾轉14年,率領弟子「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的孟子,「連橫」、「合縱」游說諸侯的蘇秦、張儀、公孫衍等。
④平民百姓的觀光:我國保存最早的詩歌經典《詩經》,曾頌揚了殷商西周時代的民間出遊活動。其中說:「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寢,如有隱憂。唯我無涵,以教我游。」可見,遠在先秦時期,民間已出現觀光活動,其內容包括:觀樂、現社、觀臘、觀祭祀等。
⑤持獵活動:古稱「游畋」。「畋」亦可寫作「田」。意思是打獵、游獵。如《詩經》中寫的畋獵篇「車攻」、「吉日」等就是畋獵的代表。
(二)秦漢時期的旅遊: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後,隨著政局的鞏固、經濟的發展、交通的開拓,旅遊活動比先秦時代越來越頻繁。特別是秦始皇修「馳道」和「直道」,統一全國車軌等措施,給帝王、學者、商人出遊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主要旅遊類型有:
1.帝王外出巡遊: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遊全國,南至洞庭,北到碣石,東到芝罘、蓬萊,最後在第五次巡遊中死去。漢武帝也曾游歷碣石、泰山等全國名山大川。
2.學者墨士外出考察:以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游歷最著名。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年)從青年時期起就開始漫遊大江南北。《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談到,他「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禹葬會稽山),窺九嶷(舜南巡死處),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司馬遷作郎中官後,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陽、遼西等地旅遊,足跡遍於當時西漢版圖疆域。他「縱觀山川形勢,考察風光,訪問古跡,採集傳說」,撰成名垂後世的不朽巨著《史記》。其中《貨殖列傳篇》含有豐富的旅遊地理內容。
3.「絲綢之路」的開辟,為中外旅遊開辟了有利條件。漢武帝為聯絡西域的大月氏共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他率領100多人從隴西出發,歷經艱險,歷十三年才返抵長安。這次出使西域,先後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侖山、祁連山等地情況。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率眾300人,出使西域,最遠到達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他的兩次西行,了解到許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風土民情,打開了長安通往西域(中亞、西亞)的道路,使中國的絲綢、陶瓷等手工產品運往西方,西方的土特產運往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以後一直到十三四世紀,它一直是連接中國和印度、兩河流域、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橋梁,對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秦漢時期,海上交通已相當發達。我國沿海經商貿易旅行已很頻繁,與日本,朝鮮、越南、印度的海上往來也越來越多。如東漢末期,東吳派康泰和朱應從海路出使南洋諸國,並撰《扶南傳》,記載了南洋一帶風物。當時的樓船隊,英姿颯爽地航行於印度洋,南洋國家無不對它稱贊不絕。
Ⅶ 請舉例一到兩個實例來說說我國古代旅行的形式和特點。
依據旅遊者實際社會活動,可以將中國古代旅遊活動分為以下幾類:帝王巡遊、外交文化旅遊、文人漫遊、科學考察旅行、佛教巡禮旅行、商務旅遊、節會慶游.
(1)帝王巡遊
繼承了奴隸制社會的特點,並且在經濟能力、閑暇時間以及政治統治的需要上,帝王的巡遊都要比普通社會成員更加方便。並且,由於當時社會中的流行趨勢常常由帝王、封建官僚、權貴等勢力所引導。因此,帝王巡遊其實也部分的引導了封建社會中國旅行的發展。所以說,帝王巡遊是當時一種極為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康熙、乾隆等更是最典型的幾個代表。雖然其巡遊、巡幸、巡狩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中總要包含或多或少的享樂的原因和休閑游覽的慾望,這些,由於帝王所處的特殊的地位,都必然影響到當時的社會范圍內的旅行的發展。
(2)官吏宦遊
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古代官吏的宦遊也十分繁多。奉帝王之命往返於國內各地的官員有時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甚至部分官員為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原因千里迢迢遠赴異域出使,可以說,這也是現代公務旅遊的早期階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大概要數西漢的張騫和明代的鄭和兩人。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中,也寫下了光輝的一筆,他為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了永垂史冊的貢獻。張騫是西漢著名外交家、探險家和旅行家。曾經奉漢武帝的派遣兩次出使西域,累計長達1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開始是處於軍事上的需要。為了實現漢武帝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張騫遠赴西域去聯合當時與漢帝國一樣,同為匈奴敵人的大月支,這是一次空前的壯舉,被史學家稱為「鑿空」,歷時長達13年。這次出使,張騫雖然沒有完成軍事上的外交任務,但是,搜集了大量的西域風土人情的重要資料,掌握了西進的交通等相關情況,為後來的旅行做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備。張騫的第二次出使歷時5年,其帶領的使團本次主要以外交和經濟交往為目的,先後到達了大宛(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康居(現在的哈薩克)、安息(現在的波斯)、大夏(現在的阿富汗)、身毒(現在的印度)、條支(現在的伊拉克)、大秦(現在的羅馬)等國家,完成了出使的任務,開通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連通了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古代交通,為中外的交流、交往開辟了新的紀元。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和史料上也有廣泛的影響力。當時的西洋指的是中國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區。鄭和曾經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累計歷時28年。他們先後到達了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波斯、阿拉伯,最遠處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海口,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的艦隊出訪,其最初的目的僅僅是為打開中國海上對外貿易的通道,但是,其歷史影響卻遠遠超出了這一目標,這些航行,加深了中國和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起到了對外宣傳的重要作用,並且擴大的貿易,也引發了各國人民到中國旅行的願望,其影響之深遠遠非出使的最初目的所能預見。並且,鄭和本人也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其航海壯舉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而且,技術、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也在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3)經商旅行
由於中國古代經濟的繁榮,商業的發展歷史極為悠久,商人一詞可以追溯到商朝。並且雖然中國古代國家政治機構為了保證糧食生產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個別王朝還出現了歧視商人的政策,例如,商人不可以穿著絲綢等。但是,中國商業卻一直隨著中國精美產品的生產和經濟的繁榮而不斷發展繁榮。而且,隨著中國古代水陸、陸路交通條件的不斷完善,加之商人的不斷努力與開拓,中國歷史上形成了相當一批舉世聞名的「商路」,使中國的貨品行銷五洲、文明世界,經商旅行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歷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直至今日,部分商路又演變為歷史古籍成為現代旅遊的優良資源。其中最為著名的包括:「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等。
(4)文人游學
中國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語。因此,中國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學的經歷,他們走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漫遊名勝古跡,留下了很多經典的傳世佳作。其中,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
以我國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為例。李白出生於亞碎葉,其父李客,為富商,家道殷實。李白青少年時期,唐代游俠之風盛行,李白讀書學劍,二十歲前後便游歷成都、峨眉山等地,留下了游歷蜀中山水的許多詩作,其《蜀道難》家喻戶曉。他遍游蜀中山水名勝,廣泛接觸社會生活,視野、胸襟開闊了。二十五歲時懷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嚮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漫遊生活。出三峽,經襄陽、武漢至金陵(現在的南京)、揚州,回到湖北。27歲到35歲時雖然基本定居長安(現在的西安),但是期間,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游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游蹤遍及半個中國。35歲後離開長安,再度游歷了江蘇、浙江、安徽等地。43歲與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高適同游開封、濟南。分手後,又南遊江浙,北涉燕趙,來往齊魯之間,以梁(現在開封)、宋(現在商丘)為中心「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直到晚年還曾到達巫山。可見,李白的一生都與旅行游學有著不解之緣。這也部分地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游學生活。
另外,由於我國古代政府的人才選拔是通過科舉的方式,而學子考學往往要趕南緯(南京的進士考試)或北緯(北京的進士考試),因此,舉子趕考也就往往必須有一段旅行的必要。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形式的文人游學。
(5)專業旅行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很多專業技術水平都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其他國家,這就要求有眾多的有識之士投身於專業研究。而很多的專業研究又都要求一定的旅行經歷,這就形成了另一種旅行形式,專業旅行。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包括:酈道元、徐霞客和李時珍。
其中,酈道元志趣於江河水利事業。其所著的《水經注》是為魏晉人的一部地理書《水經》作的注,兼具科學與文學性,記載了河道水利,並且,因水記山、因山記景、因景記人。為了此書的寫作。酈道元對於中原水利系統作了大量的實地勘察,對於我國中部130多條河流以及1200多條水道都有調查研究。與此類似的,還有《河水注》以及《洛陽伽藍記》。其中,《洛陽伽藍記》是記述佛寺園林風物的建築著作,作者北魏楊鉉,以北魏洛陽的佛寺魏中心,廣泛記述了當時的政治、人物、風俗、地理,以及歷史沿革、掌故傳聞等,作者的寫作也是建立在資料的親身游歷上完成的。
徐霞客,江蘇江陰人,鄙棄科舉,終身從事游歷,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和旅行家。其著作《徐霞客游記》由作者游歷祖國各地時所寫的日記匯集而成。作者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每至一地,必考察其地形、地質、水源等狀況。其以地理學家的眼光記述山川大河,旅行與寫作都服務於地理學愛好,可以說,也是專業旅行的典型代表。
(6)宗教雲游
象其他許多宗教國家一樣,由於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火教、猶太教先後傳入我國,我國從很早開始就有了宗教雲游的記載。我國古代更是將宗教的信仰者為修行問道而雲游四方稱為遊方。由於宗教雲游在我國的長期發展,在我國更是形成了佛教四大聖山、道教五大名山等名勝,吸引著眾多的信徒。而所有宗教雲游中最富盛名的,只怕要數玄奘與鑒真兩位大師。
玄奘,由於一部《西遊記》聞名全球,而他的經歷,雖然不象西遊記中描述的一樣奇幻,但是,從他本人奉唐太宗之命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奇跡般的游歷生涯。該書記述的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記載了他所到的110多個國家和傳聞中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成為研究中亞、西亞和南亞的重要歷史地理科學巨著。
鑒真則是以其6次東渡日本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抵達日本宏揚佛教與中國文化所取得的積極而重要的歷史意義傳為美談。
(7)節慶聚游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重視節慶的民族傳統,每逢佳節常常有各式各樣的節慶聚會。春節的廟會、元宵節的燈市、清明節的踏青春遊、端午節的龍舟廟會、中秋節的賞月家庭聚會、七夕節的觀星鵲橋會、重陽節的登高會等等,都會吸引各地的人們作長途或短途的旅行。其中的春節、中秋節聚會旅行都部分地類似今天的探親旅遊。
中國古代旅遊的特點
1.古代旅遊多屬少數人的個人活動。游者范圍主要有帝王、貴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階層。平民百姓僅在佳慶節日到近地出遊,如踏青、趕廟會等。
2.國內旅行家多以學術考察旅行為主,是在古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思想影響下進行的。
3.古代旅遊活動都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當社會處於安定、強盛的時候,旅遊活動就特別活躍,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歷史時期,旅遊具有不同的時代內容和特點。
4.國際旅遊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經商貿易等形式為主。遊程比較艱險,歷時比較長。游歷的成果多以「游記」、「見聞」等題材出現。
5.旅遊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階段,與以獲得經濟收入為目的的旅遊業有本質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館業和觀光業,已具有初級旅遊業的雛形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