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驢旅行記中
1. 騎驢一文中老爺爺不知該怎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幫忙點個採納謝謝;不在於老爺爺該聽哪個,而在於他根本不應該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說的都看似有理,但都只是看到了現象或者事物的一面.重要的是老人自己沒有了主見.
2. 騎驢一文中老爺爺不知道該怎麼辦原因是什麼
《騎驢》一文中老爺爺不知道怎麼辦,原因在於老爺爺應該聽誰的,他根本不應該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說的都看似有理,但都只是看到了現象或者事物的一面,重要的是老人自己沒有了主見,這個故事是教育人對別人的意見不可不聽,但更不能盲從,要有主見,走自己的路……。
3. 父子騎驢的故事中人們是怎樣議論父子倆的
很笨,不孝,狠心
4. 騎驢旅行記哪一部分讓你印象深刻為什麼
騎驢旅行記賬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旅遊過程中所經歷的事情,但是都能夠意義被解決。
5. 騎驢的故事。
一、父子倆進城趕集。天氣很熱。父親騎驢,兒子牽著驢走。
一位過路人看見這爺倆兒,便說:「這個當父 親的真狠心,自己騎驢子,卻讓兒子在地上走。」
父親一聽這話,趕緊從驢背上下來,讓兒子騎驢, 他牽著驢走。
沒走多遠,一位過路人又說:「這個當兒子的 真不孝順,老爹年紀大了,不讓老爹騎驢,自己卻 優哉地騎著驢,讓老爹跟著小跑。」
兒子一聽此言,心中慚愧,連忙讓父親上驢, 父子二人共同騎驢往前走。
走了不遠,一個老太婆見了父子倆共騎一頭 驢,便說:「這爺倆的心真夠狠的,那麼一頭瘦驢, 怎麼能禁得住兩個人的重量呢?可憐的驢呀!」
父子二人一聽也是,又雙雙下得驢背來,誰 也不騎了,乾脆走路,驢子也樂得輕松。走了沒 幾步,又碰到一個老頭,指著他們爺倆兒說:「這 爺倆都夠蠢的,放著驢子不騎,卻願意走路。」
父子二人一聽此言,呆在路上,他們已經不 知應該怎樣對待自己及驢了。
(5)騎驢旅行記中擴展閱讀:
故事蘊含的道理:
這個故事說明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自己的目的和方式,不能一味讓別人的議論左右自己。
如果我們一味地聽信別人的議論,就會失去自己的判斷,最後不知所措,一事無成,就像這對父子一樣。所以,我們要學會凡事自己拿主意,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去判斷、去決定,一旦決定,就堅定地幹下去,而不要過於地在乎別人的意見,特別是那些不負責和信口開河的意見。
我們要學會自己動腦,養成自己拿定主意的習慣,是培養我們自立、自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6. 塞爾瑪拉格夫瑞典作家寫的騎鵝旅行記中,尼爾斯騎上了鵝之後經歷了哪些故事
塞爾瑪拉格夫會點作家的騎驢旅行記中尼爾四七上的額,之後經歷了很多的很多的故事。
7. 語文課本騎驢 中這些人的說法都對嗎為什麼
他們說法都對。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看,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又不對,因為主人公不應該聽信他們的話而盲目改變自己。
看第一句就好,第二句是我告訴你整篇課文要表達的意思。
8. 騎驢短文中四個短文用成語怎麼解釋
形容像刮風和閃電那樣迅速.同「風馳電掣」.
出處:漢·嚴遵《道德指歸論·至柔》回:「故字曰至柔,名曰無形答,是以無形之物不以堅,堅不以壯.壯,故能敝天地,銷銅鐵,風馳電騁,經極日月,周流上下.」
第七段:絞盡腦汁
形容苦思積慮,費盡腦筋,想盡辦法、費盡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
第十二段:悄無聲息
悄:安靜;息:氣息,代指聲音.沒有聲音或聲音很低,不被人所察覺.比喻做事毫無聲音.
最後一段:胡說八道
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胡說亂說.
9. 古代詩人騎驢
可能原因:一是因著毛驢性子慢,適於詩人推敲詩句。二大概是自古以來,君子固窮,驢子本身是落魄的東西,這跟詩人的落魄是一致的。詩人和毛驢,恰是一段絕配。李白有詩曰:「 阮籍為太守,騎驢上東平。判竹十餘日,一朝化風清。」
中國古代詩人大多有騎毛驢旅行的經歷,詩人喜歡騎驢,似與毛驢有著不解之緣。騎驢幾乎成了詩人的標志。《唐詩紀事》引《古今詩話》中的一條記載:有人問詩人鄭綮新近有無詩作,鄭綮回答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這位詩人回答得很果決,詩思只有在驢背上才能產生,離開了驢背,哪還會有詩情?細想起來,他這話還真有道理。
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個生動的騎驢故事。據《唐才子傳》記載:李白雲游四方,某日,他想去登臨華山,便醉醺醺的騎著毛驢向華山趕去,經過華陰縣的衙門口,他沒有按規定從驢背上下來,縣令大怒,派衙役把李白抓來堂下,怒問:「你是什麼人?竟敢這般無禮!」拿出筆墨紙張,讓李白寫供詞。李白在供狀上沒有寫自己的姓名,只寫道:「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意思是說,你問我是誰,請看我的經歷:我曾酒後嘔吐,皇上用他的手絹給我擦嘴,皇上還親手給我調制醒酒的湯。我寫文章的時候,楊貴妃給我捧硯台,高力士給我脫靴子。天子門前,尚且允許我騎馬奔跑,你華陰縣里,竟然不允許我騎驢嗎?這位縣令雖不認識李白,但是對這段佳話早已聽聞。於是慌忙下座,向李白道歉說:「不知李翰林到此,得罪,得罪。」李白大笑,爬上驢背,揚長而去。
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也有騎驢的經歷,而且騎驢的年頭還不短,他在詩中說自己「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毛驢是他主要的交通工具,「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示從孫濟》)。後來他做了官,上朝也是騎驢:「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逼側行贈畢四曜》)。
中唐詩人李賀,也是個終日騎驢遊走的主,《新唐書》本傳說:李賀每天早上太陽一出,就騎上毛驢到山野間轉悠,背著個古舊的破錦囊,東瞧瞧,西望望,有了靈感就在驢背上記下來,裝進錦囊里,晚上回家整理成篇。
晚唐詩人賈島也有許多騎驢吟詩的佳話,略說一二。《唐才子傳》記載:有一天,賈島騎驢行走在京都大街上,當時秋風正緊,黃葉滿街,於是吟道:「落葉滿長安」,想對個上句,做成一聯,卻難以找到佳句。苦思片刻,忽然蹦出個「秋風吹渭水」來,一時樂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得意間,卻唐突了京兆尹(相當於今北京市長)的大駕,結果被關押了一夜。「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是賈島的名句,能寫出這樣的好句,雖被關押一夜我看也值。還有一事也發生在驢背上,那是在他騎著毛驢拜訪李凝幽居之後,他寫出兩句詩來:「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對這個「推」字不太滿意,整天思索好詞。有一次他騎著毛驢在大街上行走,在驢背上沉吟這兩句詩,一會用手做推門狀,一會用手做敲門狀,引得路人萬分驚愕,以為他是個瘋子。正在這時,京兆尹韓愈的車駕過來了,他也沒看見,依然處在「推」「敲」的冥想之中,結果沖撞了韓愈的馬頭,韓愈的隨從把他抓住,韓愈問他怎麼回事,他告訴了實情。還好,韓愈也是個詩人,不但沒有治他的罪,還幫助他選定了「敲」字。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與抗金志士王炎屯兵南鄭,准備收取關中地區,進而收復中原。後來遭到投降派的打擊,被調任到成都做閑散官員。他在由南鄭前線開赴成都途中,經過劍門關的時候,寫了一首七絕《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作者一路風塵,一路飲酒,心情黯淡,神色沮喪。自問道:難道我這輩子就該當是個詩人(而不是抗金的將軍)嗎?不然的話,我怎麼也騎上毛驢了呢?顯然,作者把「騎驢」看作是成就詩人的標志了。
以上事例說明了古代詩人與毛驢的密切關系。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系?我以為可能是出於以下的幾個原因。一是毛驢比較馴順,便於力氣不大的詩人們駕馭。二是毛驢行走比較緩慢,便於詩人們在驢背上細致觀察、凝神思索,而「走馬看花」向來是被人們比喻為匆忙、粗略地觀察事物的,這顯然不利於作詩。第三個原因更為重要,在詩人的心目中,他們是一個散漫、灑脫、不修邊幅、擺脫物慾、甘任貧窮、隨情任性、浪漫不羈的群體,他們用不著高頭大馬以炫耀聲威,擺弄闊氣、散發銅臭是為他們所不屑的,他們自命為精神世界的驕子,為此,他們以毛驢為伴,這也真是天緣之合。
毛驢有幸啊,陪伴著千古詩人一路走來。
10. 騎驢的故事中,爺爺為什麼困惑
因為爺爺聽了別人的話不知所措了。
如果我是老爺爺,我會讓孫子騎驢。因為我是長專輩,我要照顧比自己屬弱小的人,而且孫子的體重也比我輕,小毛驢也承受得起。別人說別人的,我騎我的。別人的話不一定是對的,關鍵在於自己要做出正確的決定。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主見。我們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是不能光聽別人的意見,否則,這件事就做不下去,更別說做得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