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論旅行
❶ 佛教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佛教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大了,很多佛教寺廟、山脈都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你要寫論文么 ?找本《旅遊文化》做參考。
❷ 佛家的經典理論是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曰: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曰:菩提並無樹,明鏡亦無台,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恆。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❸ 佛教對西藏旅遊的影響有哪些
沒有佛教,就沒有近五百年的西藏歷史
西藏使佛教中的密宗有了一塊領地,這片土地,是這種神秘宗教的載體
❹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佛教旅遊景點
聖地一:法門寺
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興起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為世界唯一釋迦牟尼真身佛骨舍利供奉地
聖地二:靈光寺
位於北京西山余脈翠微山東麓,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佛家古剎,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為北京八大處。
聖地三:大昭寺、小昭寺
為藏傳佛教寺院,據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前只同意以8、12、16三個年齡段模樣塑像,並為之繪圖、親自開光。
聖地四:五台山
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更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聖地五:普陀山
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有眾多文物古跡。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
2007年(丁亥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❺ 佛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
1.佛教觀光旅遊。這種觀光層次的產品,根據觀賞的不同,可分為佛教人文景觀旅遊和佛教自然風光旅遊,是指旅遊者為了參觀游覽佛教建築及周圍的自然山水而進行的以觀賞性為主的佛教文化旅遊。島上以白雀寺為主的佛教文化園林就是典型的佛教人文景觀。樓、閣、殿、堂、塔、柱等,在全園布局有序,既體現了寺廟建築的規則性,又體現了園林建築的自然性。整個碧海金沙的桃花島,是其占據的好山好水。遊客在欣賞佛教文化景觀的同時,又可趁此機會飽覽桃花島的神奇山水。佛教文化及其載體,即佛教人文景觀,增添了桃花島自然山水的神秘與神奇;而桃花島的奇山秀水,又增添了佛教文化的無窮魅力。
2.佛教參與式旅遊。參與式旅遊是旅遊產品的提高層次。我國的整個旅遊市場上,以觀光層次的旅遊產品為主。而各國旅遊目的地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參與性的旅遊項目是旅遊目的地必不可少的。不少佛教文化遺產飽含和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因如此,佛教文化遺產不光是少數專家研究的對象。如今,它為各種職業和各種年齡的億萬群眾所關心。佛教藝術主要有佛教繪畫、佛教音樂、佛教雕塑、佛教題材的劇目等,這些藝術形式和作品除了可以讓人欣賞、觀摩、研究外,有些還可讓人親自參與。如佛教音樂和以佛教為題材的劇目,可以讓人去唱、去演,結合一些佛教儀式,如參禪、浴佛、食齋、放生等,尤其是佛教開光、方丈升座、傳戒及佛誕日等特定佛事法會的參與,會讓遊客浸潤於濃郁、莊重的佛教氛圍中,使遊客感受到強烈的佛教文化震撼力與感染力。文化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一書中說道:「稠人廣眾中動聽的禮,有影響處便在信仰有傳染作用,共信共守的行為有庄嚴感人的作用,全體如一地舉辦真摯肅重的禮,足使沒有關系的人大受感動,更不用說當事人在裡面的參與了。」桃花島的佛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要充分認識到開發參與性產品的重要。產品要雅俗結合,靈活性原則性結合。雅可以產生差異感、新鮮感與吸引力,俗可以產生市場規模。
3.佛教體驗式旅遊。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派因笛爾和吉爾摩的文章宣稱,體驗式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體驗是內在的,存在於各個人心中,是各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來自個人心境與事件的互動,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旅遊產品的本質就是向消費者提供一種或多種經歷或體驗。佛教體驗式旅遊也伴隨著這股潮流應運而生,其主要特點是遊人親身體驗佛教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課以及佛家戒律與清規等,從而感受佛教獨特的生活氛圍。遊客至此食的是齋飯,住的是僧舍式旅館,聽的是晨鍾暮鼓、經聲喃喃,觀的是香煙繚繞、法相森嚴,購的是配套的佛教旅遊商品,使遊客在一種肅穆崇敬的心態中,摒棄雜念,忘卻煩惱,達到一種心靈的鬆弛與凈化。桃花島有金庸筆下獨特的武俠文化,遊客在參與做法事、學習佛教禮儀、研習佛教養生等的同時,還可以將佛教與練習武藝結合起來,推出島上的拳頭產品。
❻ 佛教;道教;儒家對中國旅遊文化的影響論文
「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體或本原,指感官不可達到的、超經驗的東西,是自然現象、回社會現象背後的所以答然者。「道」是整體世界的本質 ,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構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道」是事物的規律 ,指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道」是運動變化的過程 ,指氣化等的進程。「道」是政治原則、倫理道德規范,是治國處世的道理。
❼ 佛教旅遊1000問:什麼是佛教旅遊
佛教旅遊是現代旅遊學中宗教旅遊的一種。從狹義上講,佛教旅遊主要是指佛教版徒因為權佛教目的而從事的旅遊活動,如朝聖、求法、雲游、傳法等;從廣義上來講,佛教旅遊指凡是圍繞佛教旅遊資源開展的旅遊活動都可以視之為佛教旅遊。
也就是說,佛教旅遊不僅包括佛教徒因宗教目的而從事的旅遊活動,也包括非佛教徒處於興趣,游覽佛教聖地、觀賞佛教建築、體驗佛教特色文化等相關的旅遊活動。
❽ 佛教對於旅遊業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沒有佛教的旅遊,是沒有生命力的。旅遊就好比是身體,而佛教則是頭上的王冠。
❾ 求論文《淺談佛教與旅遊》參考。寫得好的追加100分
開發佛教文化旅遊資源除了發掘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資源潛力之外, 還可以考慮在沒有或缺乏佛教文化內涵的生態旅遊景點增設有關的內容。當然,不管遺留的或新增的,都要有所規劃,不能盲目濫建,而且要有宗教部門和佛教僧侶參與,如理如法施行,切忌胡搞亂來,弄得不倫不類。寺院一定要有正信正行的僧人住持,按釋迦聖教律儀嚴謹,道風純正,開展規范的宗教活動。一方面必須剔除附佛外道的迷信成分, 堅決抵制腐朽落後的東西和商業化風氣的影響和侵蝕。佛教文化不能變質串味,否則佛教文化生態旅遊也就失去了其特定的文化依託, 不成其為佛教文化生態旅遊了。另一方面,又要按「利樂有情」的菩薩精神的太虛大師、趙朴初大居士等倡導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佛教革
新思路,善於吸收現代科學文明進步的新內容,貼近廣大民眾的現實生活, 為發展旅遊事業, 繁榮社會主義經濟, 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1] 孫豐念,. 論佛教文化的旅遊開發.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5, (04)
[2] 高春梅. 我國鐵路客運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的探討. 鐵道工程學報 , 1997, (03)
[3] 毛秉仁. 論資產經營責任制下的調度指揮. 鐵道經濟研究 , 1999, (04)
[4] 胡玉乾,楊海岩. 出租汽車經營企業發展芻議. 江蘇交通 , 2002, (09)
[5] 張超廣. 探視網上旅遊.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2004, (01)
[6] 李智,譚永朝. 信息化社會中道路交通的現狀及問題.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 2000, (01)
[7] 楊建興. 淺析「網運分離」改革中必須解決的若干問題. 鐵道經濟研究 , 2000, (04)
[8] 冷秀華. 關於假日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北方經貿 , 2001, (11)
[9] 吳慧. 淺談中國旅遊立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合肥聯合大學學報 , 2002, (03)
[10] 周宇. 內蒙古生態旅遊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 2004, (01)
善哉善哉,切勿誹謗。。
❿ 佛家講什麼叫行
有兩種義:
1.五蘊之一,色受想行識.。「行」:造作。就是採取種種的措施來對待苦受回,答對待樂受,對待不苦不受。這就是造作。接受外在的好的境界,排除外在的不好的境界,容忍外在不苦不樂的境界,這就是行的作用。
2.指行願。在《華嚴經》十行品里,將「行」總結為十大類: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何等為十?
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違逆行,四者無屈橈行,五者無痴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難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是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