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旅行
『壹』 帶家人和孩子去旅遊之後的收獲和感悟怎麼寫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了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准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志;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盪。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義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志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貳』 旅行對孩子成長有什麼意義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而從小開始的旅程就是拓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
帶孩子去旅行,不一定是出國,只要能經常讓孩子體驗不同的環境,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這就是一種成長。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幫助孩子在大腦里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尋求幫助,他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中,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表現得異常突出,這無疑給了孩子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很多父母說,孩子太小了,就算出國旅行,他又能記住什麼?其實,這是我們對孩子的誤解。
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依據。但對於一個正處於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他的能力不足以讓他表達收獲,反映成長,於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年齡太小了,對他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
其實,也許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等到十幾歲的時候他可能真的不記得旅行的經歷和途中的見識,但這對於他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
旅行,是一種最好的、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
旅行,就是讓我們知曉,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那裡的山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水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是什麼樣的……最關鍵的,則是那裡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盡管小孩子很有可能不會記得去過哪些地方,但卻能透過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學慣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接觸到外面陌生的環境,總會興奮又好奇,因此在旅途中有問不完的問題,特別是在在路上,孩子們總是不停的東張西望,沿路看風景對孩子來說就象去發現新大陸,比如看到紫色的花、小船上的漁夫、池塘里的鴨子,不知不覺中積累著生活的經驗。比如坐飛機時,可以引導孩子會仔細地看著窗外,研究窗外的白雲,留意乘搭飛機的小細節,稍大的孩子,家長可以會給他帶上紙和筆,把路上觀察到的畫下來,畫里有新奇,快樂和有趣。
旅行是最好的教養方式!
希望藉由旅行,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培養良好的人格和品質。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面對不同的考驗,學著長大。像去游樂場要排隊、很別人分享食物、要按時起床、哭鬧無法解決問題……也許你會地發現孩子不但能改正一些生活中的壞習慣同時還能學會關心別人、控制自己的良好品格.
親子游不僅是一家人的旅行,而且是愛小孩最具體的表現, 家長大都是都是上班族, 即便是周末宅在家裡,
大人也要做做家事或自己的事情,而帶著孩子去旅行, 是屬於全家人的快樂記憶, 只有這個時候, 不用去在乎身邊的瑣事, 把所有的時光都給家人,
而且還不用讓電視給孩子充當保姆,在這段時光中, 什麼都不用想,
只管好好在一起,孩子真的完全擁有了父母,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妙的親子時光。回想起來,和孩子兒一起度過的日子:享受美味的早餐,閱讀故事書,在海邊堆沙,捉熒火蟲,家長也從中感受到的是孩子的開心和安心。所以說旅行的行程不需要排的很滿,
放空腦袋, 放慢腳步, 體驗當下的感動!
旅行,還讓人知曉生命形態的多樣性,人生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在於它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我相信,很少人在壯美的雪山腳下,會感受不到自然的偉大、生命的渺小;而也很少會有人,在開闊了眼界,壯大的胸懷之後,還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當一個人,知道了生命的不同活法之後,就不會變成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就不會只認為某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不會只聽命於一個聲音,就不會只做別人告訴他應該做的事……也就是說,他開始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自然會思考,別人為什麼要這么活,我自己應該怎麼去活。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就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叄』 哪幾個好處,是經常和孩子出去旅遊帶來的呢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人,但他們怎麼能堅強?只有讓孩子去看,去處理,才會讓孩子成熟,這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過程。
五、旅行,讓孩子更加勇敢
旅行中需要我們跨過很多坎、也會遇到問題不少意外事情,更多時候需要孩子勇敢克服,還要他們自己照顧自己,在一步就是一個腳印的過程中,孩子的堅韌被培養起來了,這是溫室里長大的孩子所不能體會到的。據統計,未曾旅行過的孩子,跟曾經旅行的孩子相比,會更加膽怯怕事。
『肆』 與孩子一起旅行的意義
很早就想去看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以前總是各種原因不能成行,今年暑假終於有空了,於是我早早就預訂了莫高窟門票,等門票預訂成功,才開始訂機票酒店安排日程。
這趟旅行從一開始就註定折騰。
出發那一天,早上8點多的飛機,於是我們凌晨5點多就出門打車直奔機場。沒想到,碰上流量控制加雷陣雨,飛機大面積延誤或取消,乾耗了5個多小時,小熊乾脆在機場補了個覺。虎爸一拍板,「明天必須參觀莫高窟,否則後面幾天肯定沒票。咱們能飛一程是一程。」於是我們改簽機票,先飛到了蘭州機場,再去買當天蘭州到敦煌的機票。
航空公司的人竟然勸我不要買去敦煌的機票了:「這趟飛機肯定晚點,萬一取消,你們更倒霉,要不然你們還是先到市區,坐火車去敦煌吧,火車肯定不會取消。」我一查,火車票只有無座票了,連硬座都沒有,我如何帶兩個孩子在火車上站12個小時兼過夜?於是我堅持買了飛機票,幾乎是懇求航空公司賣票給我:「你先賣給我,萬一飛機取消,你們再退錢給我。」我是出錢的甲方,怎麼口氣好似哀求!
票面起飛時間在五個小時之後,我托運了行李,打算去蘭州市區轉轉,看一眼黃河也好啊。航空公司的人一聽我的想法,一臉愕然:「啊?我們這里沒人這樣想。坐高鐵去市區,需要一個小時。你要提前過安檢候機,萬一登記口更改了呢?你還是留在機場更保險。」
原定的5個小時被延長到9個小時,不過飛機最後總算是起飛了(幸好沒有在北京機場乾耗著,我們原定的航班後來就被取消了)。第二天凌晨4點,我們才走進預訂的酒店房間。早上7點又要起床,取預訂成功的莫高窟門票,定時定點參觀。不要說孩子們了,我自己都累壞了,在數字中心看莫高窟電影時,直接睡了20分鍾才緩過勁來。
後面的幾天,都是早上7點出門,晚上9點進門。每天早上我又搖又拍,把兩個孩子弄醒,穿好衣服出門去。幸好是包車,他們可以在後排座椅上吃早飯和補覺。吃飯的時間不固定,有時下午2點才能吃午飯,晚上9點吃晚飯,旅遊點的快餐質量平平,幸好孩子們隨我擁有一個西北胃,一碗面一個餅就能吃飽,不至於餓肚子。廣東朋友咨詢我旅遊攻略,我回復她:「你們廣東人,恐怕吃飯不習慣,這里沒米飯炒菜,小孩子還是別來受罪了。」
雖然同是西北人,但是我的家鄉離敦煌還有1500公里呢。甘肅本地的水,我喝了鬧肚子,只能喝礦泉水。大西北的暴曬,超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的皮膚太容易被曬傷,出門穿防曬衣又太熱,他們只能在曬傷與出汗之間選擇後者。
『伍』 家長和孩子旅行後的感受感悟怎麼寫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了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准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志;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盪。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義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志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裡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裡,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游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夜晚的亮燈後,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後來青年旅社。
和孩子們「浪跡」在國外的日子裡,總會遇到人問:「你們是韓國人?日本人?」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中國人的旅遊都是大巴車里,而孩子們總是在學習語言。當我們的孩子們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不僅僅以「語言」為目的的出國活動也代表孩子們成長機會的多樣性和中國父母們思想的變化。
『陸』 旅行對孩子有什麼意義
讀萬卷書,行來萬里路,自這個古人告訴我們的旅行的意義。
旅行就是從一個你呆膩了的地方走到別人呆膩地方去,有人如是無稽嘲諷過。
行走,不停歇的行走,意義就在腳下,有人其實就是在邊旅行邊探尋人生的意義。
旅行,是為了逃避,躲開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故事,一些思緒,有人這樣說。
『柒』 研學旅行對孩子有好處嗎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對中小學生進行研學旅。
一、主要內容與基本原則
(一)主要內容
研學旅行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以培養中小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一種普及性教育活動,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重點突出全員參與、集體活動、走出校園、實踐體驗。
(二)基本原則
1.教育性原則。研學旅行活動內容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長空間。
2.實踐性原則。研學旅行要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接近自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參加研學旅的好處
1
社會實踐
參加研學旅行走向自然,走進社會,走進博物館正好是對孩子們平日里學習到的課本知識的印證。世間萬物皆是學問,可以有效加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2
放鬆心情
經過一個漫長學期的學習,是該讓孩子放鬆一下心情,走出校園,走出家門,走向大自然。
3
獨立自主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家長往往給孩子提供了除學習以外的一切服務,許多孩子都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觀念和習慣,參加研學旅行正好可以孩子一個機會。
4
增強自信
平日里千篇一律的學習生活,磨滅了孩子接觸未知世界的勇氣,通過研學旅行為孩子專門設計的活動,可以讓孩子有信心去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認識新團隊成員,並從中得到收獲。
5
堅定目標
研學旅行中會安排無數孩子嚮往的名校,有機會與名校學子面對面接觸,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樹立學習的榜樣。
6
學會感恩
現在孩子都是父母掌心的寶貝,生活中都是被呵護的對象,參加研學旅行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平時付出的辛苦,意識到這個世界也需要通過自己努力去創造美好生活。
7
磨煉意志
孩子們平時習慣遇到問題就讓父母幫忙完成,更沒有吃苦的意識,參加研學旅行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要完成任務就必須服從指揮,必須堅持到底。
8
增進友誼
參加研學旅行可以讓孩子認識新的朋友,學會與新小朋友相處之道。
9
持續進步
孩子放假是放鬆不是解放,讓孩子意識到學無止境,參加研學旅行讓孩子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去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增長見識。
10
團隊意識
參加研學旅行可以讓孩子提高團隊協作意識,學習到團隊配合的技巧,感受到團隊榮譽感。
研學旅行是一種最好的、最直觀的方式,讓孩子們看到真實的世界,體驗真實的生活途徑。
研學旅行不是遊山玩水,而是課堂的延伸,更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方式。通過言傳身教、活動設計浸潤孩子,讓他們變得更有愛心,更能夠和別人分享,更有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要提醒家長,酸甜苦辣都是營養。在行程中,不要排斥多給孩子一些獨立自主的機會,讓研學旅行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歷程。
關於我們諾之舟教育:
諾之舟小小實踐家主要是從孩子的真實發展需求出發,通過實踐活動和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從而轉化成活動內容。通過製作、服務、研究、體驗等方式提升小小實踐家的整體綜合素質。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小小實踐家們能通過實踐教學模式和豐富的實踐內容提升孩子們的十大核心素養,比如公眾表達,組織策劃,人際交
『捌』 形容孩子喜歡旅行的句子有哪些
1、我女來兒喜歡旅行,她是在等待自某個人可以成為她旅途的伴侶,陪她走過一段別人無法替代的記憶。
2、我女兒喜歡旅行,喜歡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風景,知道不同的事,感悟不同的人生。
3、我女兒喜歡旅行,有的事情現在不做,就一輩子也不會做了。
4、我女兒喜歡旅行,她沒有什麼可憑仗,只有她的好身體,只想到處流浪,去體會不同的人生。
5、我女兒喜歡旅行,她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6、我女兒喜歡旅行,這並不奢侈,周遊世界是她的夢想。
7、我女兒喜歡旅行,因為有夢,所以勇敢出發,只顧風雨兼程。
『玖』 帶孩子一起閱讀和旅行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旅行對孩子成長的好處是很多的:
第一、更愛學習
閱讀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在學校里孩子學的都是課本上的知識,結構單一。一定程度限制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閱讀課本以外的書籍,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認知、主動吸收知識,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精神。而旅遊也有同樣的效果,通過外出旅行,看各處的名勝古跡,風土文化,這樣親身至於課本中的景點,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特別是看到自己喜歡的人文歷史之類的景點,都會更進一步的想要了解。這對孩子的語文,地理,歷史,文科方面都很有幫助的,讓孩子更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