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旅行車
① 什麼時候去西藏旅遊最合適
去西藏旅遊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其實啊,西藏一年四季都有它的魅力。
如果真的要說,個人認為,9--10月進入最好,這是從綜合因素方面考慮,因為這個時候雨季已過,泥石流、塌方等情況會減少許多;可以看到秋色的美景,藍天白雲天天存在;真正的冬天還沒到來,不會大雪封路,對行程和行車安全保障方面比較有利。
若是從西藏的風景來看,那麼三、四月去林芝可以看桃花,五六月可以看到西藏聖湖的純凈,九、十月去山南可以看片片紅葉;從天氣來看,七、八月拉薩氣候宜人適合來旅遊避暑。
這幾個月也是西藏的雨季,只有在這幾個月,你在西藏大部分的地方,才能看到光禿禿的山上開始長草,同時西藏的草原在這幾個月也會變綠。
② 為什麼說防火防盜防閨蜜
這個事情說起來也挺尷尬的,女生之間會反目成仇,有7成以上的概率和男生有關。加上網路上曝光了太多閨蜜之間搶男朋友的例子,於是才有了「防火防盜防閨蜜」這個說法。
好閨蜜就是這樣,我會幫你把關,我會祝福你,我也會主動和你的男友保持距離。所以其實不是閨蜜變壞了,變得不道德了,而是人們對「閨蜜」的要求降低了。「防火防盜防閨蜜」看是正確,但其實,這句話應該是「防火防盜防小三」。
③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主要內容
玄奘,玄奘出生於隋朝末年,俗名陳禕。生在書香世家,幼年時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可惜人生無常,五歲那年,母親去世。十歲那年,父親去世。此後,玄奘十一歲時跟隨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典。
直到13歲那年,他正式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玄奘出家時,正是隋朝時期。當時對於僧人出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天資聰穎的人,才能被挑選剃度。
後來因為戰亂,玄奘離開了寺廟,雲游四方。在此過程中,玄奘發現佛學南宗和北宗存在許多差異,且無法證明孰是孰非,於是他產生了去天竺國求取佛經的想法。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玄奘在極度乾燥的沙漠中斷水四天五夜,與一般人在正常的環境當中斷水,更不可以相提並論。因此在這個時候,玄奘感到自己的生命大概就快要結束了。
於是,根據史書的記載,虔誠的他對菩薩做了一番特別的稟告: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玄奘我此行不求名聲,更不考慮財寶利益,我只是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法,菩薩你是應該救苦救難、佑護眾生的,我如此艱難困苦,難道菩薩您不知道嗎?
歷經艱難,玄奘終於到達天竺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這里的大長老戒賢法師學問高深,受眾人推崇。玄奘拜於戒賢法師門下,跟他學習佛法。
玄奘在這里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跡,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
印度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王一直不願意讓玄奘離開,願意給他榮耀、地位,尋常人求遍一生的東西。但是,玄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西行漫漫,不只要解決自己的疑問。他要回到故土,告訴那裡的人們,幫助他們解決疑問。
一別故土十七載,玄奘再次回到了長安。唐太宗親自接見了玄奘,還多次提議,讓玄奘還俗,幫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但在玄奘看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翻譯佛經,而不是其它。
翻譯佛經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之後的19年,玄奘一直埋首於翻譯佛經,並在弟子辯機的幫助下,寫下了那本《大唐西域記》。玄奘還將中國的《老子》,翻譯成梵文。玄奘一共翻譯了75部經論,1335卷經書。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數量。
但早年西行路途的艱難,以及常年翻譯工作的繁雜,都讓玄奘身體受到極大損傷。公元664年,玄奘在翻譯完《咒五首》後,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便擱筆不再翻譯。同年二月,玄奘圓寂。
看著唐僧取經路線,廣大網友好奇唐僧為什麼舍近求遠,不直接從西藏或者雲南進入印度。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有著莫大的關系。
1、唐僧當時沒有世界地圖。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人們對世界地理位置完全是局部認識,我還記得鴉片戰爭都開打了,道光皇帝還問「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之類的問題。更別說比清朝更早近一千年的唐朝,唐僧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走直線。
2、雲南、西藏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地區仍屬於未開化或未知地區,人跡罕至,路徑稀少甚至是沒有,唐僧要是能爬上珠峰,再從山那頭下去,進藏南,那真成神仙了。
3、反觀唐僧走的這條路,雖然現在看上去很繞遠,但在古代,卻是一條很成熟的到印度的路線,也是被證明到印度可行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與有漢以來,商旅們走了千年的絲綢之路,正是一條路。
④ 西安十三朝古都是哪十三朝
西周、秦、西漢、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1、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後稷」,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
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
周人在這里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
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2、秦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
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
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3、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 ,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於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同年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長安,史稱新朝,西漢覆滅。
西漢的政治制度多沿襲秦朝,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國制,而此時的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西漢時期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
西漢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隨著絲綢之路,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西漢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4、新朝
新朝(8年—23年),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並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
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後,劉玄建立玄漢政權。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為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國史學家誤認為是「偽君子」。
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新朝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尤其是《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後世亦是按漢書觀點評價王莽,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有所改變。
5、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建立東漢並開創了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後,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後期太後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藉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豪強勢力大肆兼並土地。
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董卓被殺死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