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旅行培根
① 《培根隨筆》從論逆境,論親情,論嫉妒,論勇敢,論自私,輪野心,輪
讀《論逆境》有感
培根在其隨筆《論逆境》中生動地闡釋了逆境的作用。的確,幾乎所有成功的人都經歷了逆境的考驗,惟有直面逆境,戰勝逆境,才能取得勝利,走向成功。故逆境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孟子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所以,逆境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人只有經過逆境的洗禮,才會堅定前進的方向,並毫不動搖的為之奮斗,最終取得成功。
回眸歷史:屈原經歷放逐的逆境,才有《離騷》傳世;孫臏遭受斷足的苦楚,才有《兵法》修列;東坡歷經貶詆謫的郁悶,從此留下千古辭話;子長罹遇宮刑,乃有史家之絕唱;勾踐卧薪嘗膽,創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跡………他們無不是遭受逆境並且戰勝了逆境,最終名垂青史,為後人所景仰。
試想,若沒有逆境的歷練,怎麼會有他們赫赫的功績,怎麼會讓他們名芳千古,又怎麼會有那光耀寰宇的成功?
逆境成功的例子不僅中國有,國外也枚不勝舉。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征服了歐洲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拿破崙早年只是一個不受賞識的小炮兵,因為一時失職,被抓進了監獄,撤了職,趕出了軍隊,身無分文的來到塞納河畔,身心遭遇重大打擊,但面對逆境,他沒有畏懼,而是正視逆境,當成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最終迎來了約瑟芬的馬車,並從此飛黃騰達。試想如果當年拿破崙沒有在逆境中崛起,怎麼會有後來平息國內叛亂,打敗反法聯軍的赫赫戰功,又怎麼會有締造法蘭西王國的神話?
同樣,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無須擔心身處逆境,要有直面逆境、戰勝逆境的決心和勇氣,微笑面對逆境,相信這將是你走向成功的開始。
② 《培根》的特點
培根的隨筆不受個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脫的格調。他與讀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聯系超過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而永遠是具體的活的東西。他的隨筆,篇篇言簡意賅,富於變化,每次捧讀,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滿靈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現代人實用智慧的豐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來改造世界。」
培根的隨筆內容較為廣泛,思想細膩,具有極高的藝術
成就.
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這從他的隨筆就可以看出來.
《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於1597年,只包含10篇極短的摘記式文章;經過1612年、1625年兩次增補擴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卻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個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在書中寫了對世家子弟的「社會的與道德的勸言」(這是書的副標題),內容涉及哲學思想(如《真理》《死亡》),倫理探討(如《忌》《愛》《利己的聰明》),做官秘訣(如《高位》《黨爭》),處世之道(如《友誼》《詭詐》),治家准則(如《父母與子女》《婚嫁與單身》)等,還包括了對若干具體問題的建議(如《讀書》《旅行》《營造》《娛樂》),也不乏對藝術和大自然的欣賞(如《美》《庭園》)。
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迭出,他的話充滿成熟的人生經驗,而寫法則務求清楚達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當,但都來自實際。培根的文章也寫得富於詩意。詩人雪萊讀了他的隨筆《死亡》篇以後,曾贊嘆說:「培根勛爵是一個詩人」(《詩之辯護》)。
英國本無隨筆,由於培根的示範,始在英國植根,後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一,對此培根有開創之功。
《談讀書》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許多精彩語段,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等,都已經成為人們熟悉的格言警句。它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一中心話題,又談了讀書要與經驗互補,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等相關問題。文章是從三個層面來展開論述的:
首先,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止,談讀書的益處。作者開篇直接點題,認為讀書有三大益處:怡情、傅彩和長才。然後從正面對它們分別加以闡述,可謂要言不繁。隨後話鋒一轉,又從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現的誤區,即「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不可」。
其次,談讀書的方法(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他主張對不同的書應分別採取選讀、通讀、精讀等不同方法,且讀書應當和作筆記、作文相結合,學以致用;還應根據個人性情、需要分別對待。
最後,作者援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一個重要觀點,即「學問改變氣質」(王佐良譯作「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對讀書的益處加以強調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論更加完整,論證更加嚴密,寫法上又前後呼應。
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也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作業一個兼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復雜,面目多變。我們從這本薄薄的《隨筆集》中,能讀出種種味道,你可以把它當作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從「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不過,還是培根說得好:「讀書太久易生惰性,……學習要 靠經驗來加以規劃,否則可能歧路亡羊。會學不等於會用,運用之道在書本之外,得靠親身的體驗才能掌握。」
③ 急求培根論學習的翻譯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
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
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
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
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需讀其部分者,有隻須
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
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准確。因此不常做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
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
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
之。滾球利睾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
讀數學,蓋演題需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辯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
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
缺陷,皆有特效可醫。
④ 論讀書 培根的中心思想
培根的《論讀書》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一中心話題,又談了回讀書要與經答驗相補,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等相關的問題。
《培根論讀書》對讀書的意義、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徹的論述,今天,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掌握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想,做到愛讀書,會讀書,這樣才能讀好書,才能學好知識。
(4)論旅行培根擴展閱讀
在讀書的意義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闢的論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讀史使人明智,讀書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說:「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一個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盲目讀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書的奴隸。」
⑤ 培根 論求知 原文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求知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書獃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和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需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需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限於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好書將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辯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還要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需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只願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需格外銳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
⑥ 培根隨筆賞析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並告訴我們:「從哪裡跌倒就從那裡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也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作業一個兼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復雜,面目多變。我們從這本薄薄的《隨筆集》中,能讀出種種味道,你可以把它當作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從「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不過,還是培根說得好:「讀書太久易生惰性,……學習要靠經驗來加以規劃,否則可能歧路亡羊。會學不等於會用,運用之道在書本之外,得靠親身的體驗才能掌握。」
⑦ 培根隨筆論讀書 翻譯
譯文:
讀書足夠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足夠可以讓你說話、寫文章用到成語或優美的句子,顯得你說話、寫文章有文化,讀書足夠可以增長你的才幹。讀書讓人精神愉快,在可以在一個人獨處獨住的時候表現出來,一個人容易孤獨,讀點書,讓你快樂。
讀書增長文采,最可以在和別人談論問題的時候表現出來,讀書增長才幹,最可以在判斷、處理社會事情的時候表現出來。精通世事(會辦事)的人雖然能夠處理好細事或者判斷事情的某一部分對不對,然而(但是)要從全局計劃,就一定要喜愛學習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做到。
(會辦事的人會做好小事,愛讀書思考的人才能做好大事。)讀書太慢的人馳惰,文章中用的修飾行的文辭太多了顯得不真實,全靠書本上說的來做事是書獃子。讀書可以補天賦的不足,經驗可以補充讀書的不足。
大概生來就有的才幹就像自然生長的花草,長的很亂,讀書了才能知道怎樣去修剪它的形狀,而書上說的,如果不用經驗來檢驗,就不適當。狡猾的人看不起讀書,不知道知識的人羨慕讀書,只有明智的人利用讀書。
但是書並不告訴你她的用處是什麼,利用讀書的智慧不在書里,而在書外,全靠自己觀察思考讀書的時候得到。讀書不可以存心質疑作者,不可以全信書上說的話,也不可以只抓住文章的幾句話來理解,而應該仔細思考。
書有可以稍微讀一點的,又可以粗略讀大概內容的,少數的書要細細品味,學習寫法,化成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有的書只要讀一部分,有的書只要讀大體意思,少數的要全讀,讀的時候要專心、不煩、堅持。
書也可以找人代替你讀,拿他寫的摘要(概括主要內容的話),但是只能是題材不好或價值不高的書可以這樣做。不然的話,書提煉出概要就像水經過了蒸餾,沒有滋味了。 讀書讓人變得充實,討論讓人變得機智,作文讓人變得准確。
所以不常常寫作文的人一定要記憶力特別強,不常常討論的人一定要智商高,不常常讀書的人一定要會欺騙的方法,才能讓他們的無知顯得有知識。讀歷史書讓人明智,讀詩歌讓人聰明,數學讓人思維周密,科學讓人深刻,關於道德的學說讓人沉穩莊重。
邏輯修辭的學問讓人善於辯論,凡是你學的東西,都會對你的性格有影響。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能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背,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
同樣道理,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他可以研習而上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細瑣的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案例。如此等等。這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改善。
(7)論旅行培根擴展閱讀:
《論讀書》相關評論:
在讀書的意義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闢的論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說:「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一個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盲目讀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書的奴隸。」
讀書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培根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的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一些好書則要反復地讀。
《培根論讀書》對讀書的意義、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徹的論述,今天,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掌握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想,做到愛讀書,會讀書,這樣才能讀好書,才能學好知識
⑧ 對青年人來說,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對老年人來說,旅行是閱歷的一部分。——培根 英文版的
Travel is part of ecation for the young while travel is part of experience for the old.
——Bacon.
⑨ 培根的論讀書 全文
《談讀書》
作者:弗蘭西斯·培根
原文節選: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
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談讀書》採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排比論證等方法,論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讀書的正確方法以及讀書的重要作用,引導人們通過認真讀書完善自我。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隨筆對英國以至世界影響都很大。培根的隨筆,風格平易流暢,筆法靈活,語言警辟。全文好似一篇談話,富於針對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飽學之士,對世人的諄諄告誡。
(9)論旅行培根擴展閱讀
在讀書的意義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闢的論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
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培根說:「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一個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盲目讀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書的奴隸。」
讀書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培根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的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一些好書則要反復地讀。
《培根論讀書》對讀書的意義、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徹的論述,今天,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掌握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想,做到愛讀書,會讀書,這樣才能讀好書,才能學好知識。
⑩ 培根《論談判》中文譯文
關於談判,口頭談比書面談效果好。由中間人出面比直接談效果好。或者為了慎重和全面地表達或了解雙方的意向,那麼使用書信或公文往返也是可取的。口頭會談有好處,因當面談難免要顧忌情面(特別是存在上下關系時)。但當面談還可通過對方的表情觀察到某些微妙的事情。同時,當面談有利於開誠布公地做出解釋。假如委託中間人去談判,那麼必須慎重地選擇所信託的人。小心不要任用那種暗懷私慾的狡猾人。選擇辦事的人要做到因材施用。譬如使用有勇氣的人去爭論,用會說話的人去勸導,用機警的人去探詢對方的意向,而雞鳴狗盜之徒,則可去辦那種需要做手腳的事情。對於過去已被證明辦事成效高的幸運兒,應當重用。這種人不僅有自信,而且將會努力作得好,以便保持自己過去的光榮。
在談判中,開門見山地提出目的不如迂迴地探測一下對方的意向。當然如果做為一種使對方措手不及的手段,也是可以利用的。對自滿自足的談判對象,應當設法煽起他的慾火。在談判已肯定下雙方的執行協議的條件後,注意的重點應當放在由誰先來履行的條件上。這時,應當能設法牽制住對手,或至少使他相信你的承諾是可靠的,否則他不會同意先承擔義務的。
一切談判的根本問題,無非是觀察對手或利用對手。而人在下述情況下,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真情來的,即當他們感到對方可信任的時候,或激動之時,或放鬆戒心之時,或有所求之時,應當分析對手的心理,以便牽制之,或利用、勸導之,或威懾之,以達到目的。在面對富有經驗的老手時,應當洞悉他的真正用心,並通過這一點去分析和解釋他的言論。與這種對手打交道,少說話比多說話好。而說出話來應當出乎對方的意料。在談判遇到困難的時,不要急於求成,以致希望播種之後立刻有收獲。應該耐心地等待時機,以便采擷到成熟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