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行心得體會
⑴ 紅色延安學習心得體會
答:紅色延安學習心得體會
一、要加強學習,提高能力,要把這次學習作為新起點,要學有所用,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提高學以致用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投入今後的工作中。
紅色精神是由「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構成,具體內容就是我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些不僅是一種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以苦為樂、埋頭苦乾的奮斗精神,更是一種勇於創造、敢為人先的拼搏進取精神。它不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家寶,而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要立足崗位實際,不斷開拓創新。作為基層的一名員工,結合自己崗位的實際,以身作則,努力工作,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
延安時期共產黨人面臨的困難很多,不僅要面對艱難的國際國內形勢、還同時要面對相當睏乏的物質生活,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及形勢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圍繞在他們周邊的共產黨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全國人的民早日當家作主,過上美好生活,以及如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懷揣樂觀向上、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去改變環境、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正是因為共產黨人懷著實現國家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堅定信念、前赴後繼,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依然義無反顧,投身於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中。而在今天這樣優越的環境中,我們更應該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並在工作生活中不斷以更高的標准來嚴格要求自己、磨礪自己,繼續傳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知難而上、奮勇前行的精神,讓人生無悔。同時也認識到在當今這樣快速發展的社會過程中,我們更需要以「紅色精神」來引領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潮,以此塑造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繼承、發揚我們的紅色精神。
⑵ 紅色旅遊心得體會,600字左右,謝了
紅色旅遊心得體會
愛祖國,就要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祖國的河山,處處閃耀著革命的光芒,印記著紅色的史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特別是學習活的知識,學習做人的好方法。隨著空間的跨越,我們完成了時間的轉換,來到那火熱的年代。通過這次時空大轉移的活動,我們了解的不僅是地理知識和歷史故事,更了解了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靈魂、氣質和精神。我們思考之後弄懂了:許多偉大的事件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他們有什麼意義。我們將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的信念。我們將更加堅定為民族振興、為中國人民造福的決心。我們將更加勇敢,更加頑強,更加堅韌不拔的前行。我們感激前人,學習前人,也要無愧於前人。我們也將做出我們這一代人的貢獻,為後人留下我們的腳印。
江西是革命的搖籃。這個說法主要緣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一片白色之中,它獨具紅色的耀眼標志,的確,這里是紅色的土壤。這是1927年到1930年之間的革命斷代史——1930年之後,井岡山軍事根據地因袁文才、王佐被錯殺而喪失,後雖力圖恢復均未奏效。建國之後,人們提到井岡山,多是景仰的口吻,正是井岡山這個搖籃,才有後來的延續,於是有了種種類似我們這個團隊性質的探訪,執政者總希望我們能夠在這片土地中尋找到當年的力量,這的確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在我國第一代領導人的心目中,這里具有非同尋常的典型意義,他們希望後人能夠明白創業的艱辛,能夠體會當時的浪漫。
我們一行50餘人正是帶著這樣的崇敬心情上山的。導游小姐說,毛澤東第一次上山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那是1927年。第二次上山時毛澤東已是國家最高領導人,那是1965年,坐汽車只用了一天。我們的時代是21世紀,高速公路異常發達,正常情況下,從南昌到井岡山只需要6個小時。
當年,毛澤東在湖南的秋收起義慘遭失敗,5000人的隊伍僅存1000人,竟出現了槍多人少的局面。行軍至羅霄山脈中段,聽聞此處井岡山的兩大地頭蛇袁文才和王佐的經歷,決定用他的雄才大略去拉攏他們,送給他們急需的槍支。這二人對毛澤東的個人魅力異常贊賞,接納了這支隊伍,讓他們休養生息。那時國民黨不滿井岡山武裝,數次圍剿,傷員很多,於是有了我軍的一個醫院,小井紅軍醫院。我們在醫院的葯鋪里,發現都是草葯,原來國民黨對此區實行經濟封鎖,根本弄不到西葯,只好完全用中醫的方式來治療,真正是靠山吃山,據史書記載這片大山裡采出的葯材不僅供給傷員用,一些居民也到這里來買葯。傷員的草鋪挨著,條件艱苦,吃的食品是紅米飯、南瓜湯,這些東西在當時已是上等的飯菜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成功了,但時間僅有幾天,8月7日即被迫離開,於是朱德部隊遙遙來到井岡山,實現了偉大的匯合。不管是贛南三整還是三灣改編,都不僅是歷史課本的符號,而且是現實中我黨我軍領導管理的一次良好經驗積累。至於後來的九月「洗黨」,由於三六九等的人物混進黨內,使黨的威信遭到質疑,他們毅然決定洗黨,純潔了隊伍,鍛造了作風,更是展現了高超的領導風范,對於黨員的管理起了很好的作用。由於朱毛會師,隊伍壯大,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也是在這段時間,毛澤東與賀子珍的浪漫愛情在八角樓盛開。導游饒有興趣地講起了他們的愛情與婚姻,說賀子珍是當年永新一枝花,而且文武雙全,是耍雙搶的,甚至連他們之間的偶爾爭執也描述得頗有興味。革命時期的浪漫不僅指戎馬歲月中的愛情與婚姻,還有每個人心中存在的夢想,那便是土地——這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夢想,使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恐怕是支撐著這些窮苦士兵們英勇作戰的原動力,而更為遠大的目標則是建立自己的政權,改變幾代人的面貌,並使全中國的窮苦人民得到解放。因此,在全盛時期興起了土地革命風暴,邊界工農兵政府成立,後來還有造幣廠等等。
革命的殘酷,一方面在於險峻的生活和軍事環境。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人們不得不互相廝殺搶奪,按照自己的倫理邏輯和思維習慣來區分是非、判斷成敗。就說黃洋界戰役吧。我軍設壕溝、用毒竹針來對付來勢洶洶的國民黨士兵,並通過很多巧妙的辦法擊退了敵人,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後來國民黨痛恨到骨髓,發誓不放過井岡山一根草,要井岡山人換種。我們登臨黃洋界,嘆雲海之美,紛紛拍照,又感慨山勢之陡,即便站在防禦工事面前,也無法想像當年戰爭之殘酷。革命的殘酷,另一方面還在於人員的犧牲。黃洋界保衛戰役的指揮者,這些功臣,大多夭折於此後的戰斗中,還有在井岡山歷史博物館中見到的諸多面孔,均殞命於戰場,可見新中國的建立,有多少熱血兒女鋪路啊。
井岡山,天時地利人和,養育了革命隊伍。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沒有接受瞿秋白的邀請進城,而是進山當起了「山大王」,歷史記載的「農村包圍城市」、「槍桿子里出政權」等思想均在井岡山時期產生,這些思想含蘊於青山、淬火於實踐,指導著工農紅軍的方向。作為偉大思想的誕生地,井岡山擁有獨特的人文資源。朱德的扁擔、井岡翠竹等課文從小就讓我們感動。仁者愛山,智者愛水,我們在一個下午里參觀了五龍潭,在參觀五龍潭瀑布時,我和幾個隊友一起徒步上下,得山水靈秀,心情豁然開朗。心想那時紅軍的革命激情,也許與這種鍛煉有關。
走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吧。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反抗國民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建立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走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吧。井岡山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開辟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證明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它告訴人們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井岡山紅色之旅結束了。這些革命紀念地,承載著深厚的革命歷史,紀錄著光輝的革命事跡,弘揚著燦爛的革命精神。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未來的紅色旅程就是:高舉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歷史的紅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輩們開創的,未來的紅色旅程是要靠我們新一代來開創的。我們就是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做貢獻,為祖國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
⑶ 參加紅色紀念地的心得體會怎麼寫50字左右
大學生參觀來紅色源革命基地心得體會
http://www.wenmi365.com/thread-226745-1-1.html?_dsign=39a00bd9
範文請參考,望採納
⑷ 追尋紅色足跡的感想
翻閱1927到1937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辟井岡山,創建贛南、閩西革命根基,在這縱橫幾千里的大地上,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為了了解這段歷史,感受深邃的歷史內涵,接受一次革命傳統精神的洗禮,並從先輩們的奮斗軌跡中思索26日到29日開展了為期四天的重踏長征路活動,追隨著先輩們的足跡,我們踏遍井岡山、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篇-巍巍井岡山 深邃歷史內涵
井岡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我們此次旅程的第一站,當我們的車隊駛入它的懷抱時,巍巍五百里的山巒,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毛澤東、朱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樹立「工農武裝割據」的紅旗,播撒燎原神州的星火,開辟著「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它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如今,井岡山處處都留有紅軍的足跡,革命遺址遍布全市的各個角落。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對巍巍井岡山的敬畏,對先烈們的敬畏,依次參觀了黃洋界、象山庵、八角樓、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大井革命舊址。站在先輩們奮斗的地方,觸摸著他們用過的物品,看著一幅幅陳舊的相片,一件件塵封的文物,我們窺到的不僅僅是歷史,而且是一種精神。在黃洋界,站在炮台邊,遠眺群山,黃洋界保衛戰宛如就在眼前重演。一炮把敵人嚇得魂飛魄散,一條妙計、一個戰略取得了保衛戰的完勝。「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首《西江月•井岡山》就是毛澤東同志為這次偉大保衛戰勝利而作。如今身臨其境,當年擊中敵軍指揮部的隆隆炮聲和紅軍的歡呼聲、鑼鼓聲依稀還在耳際回盪;在黃洋界,站在毛澤東和朱德等革命先輩挑糧的地方,內心震撼不已。往下看,是曲曲折折的山路,險峻,陡峭,獨自攀登尚有難度,何況肩上挑著沉重的糧食;在大井革命舊址,一件件遺物使我們肅然起敬,看到了當年廝殺用過的大刀、長予、土炮、土槍,經過無數戰斗的軍裝、軍旗、軍鞋布衣,上面還帶著戰場的硝煙,還有帶血的遺跡,一張張先烈的照片,經過了血與火的洗禮,是那樣的陌生,又是那樣的熟悉,千千萬萬紅軍的遺容,與我們零距離,面對面,臉對臉,凝固在歷史的瞬間,彷彿您們有多少話要對我們講,又有多少事兒要對我們談。我們的心跳的快了,零距離接觸,使我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彷彿心在一起跳躍,血又在一起沸騰,剎那間,在我們面前您們又是那樣的高大、庄嚴,巍巍身影化作雄偉的井岡山;在八角樓,我們參觀了毛澤東曾經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看著室內的陳列如床架子、桌子、硯台、油燈、茶幾、高背椅等原物,讓人陷入到歷史的隧道中,通過這個時空隧道,看到了毛澤東在深夜疾書。在這里毛澤東寫作和完稿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從而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井岡山,多少先烈們在這邊熱土上為了中國的前途而奮斗,有多少熱血中華兒女在這里加入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行列。今天,站在井岡山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站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上,面對著第一次黨代會時的黨旗,我們心潮澎湃。
在參觀的一天時間里,天氣變化不定,時而狂風暴雨,時而陽光高照。就如那段變化不定的歷史,在歷史的風雨變化中,革命先輩們把握住了方向,經住了暴風雨的洗禮,帶著中國人們走向了光明。從先輩們的奮斗軌跡中,或許可以給予我們啟迪:中國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先輩們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樹立「工農武裝割據」的紅旗,開辟著「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樣,紮根本土,利用本土優勢,堅定而自信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是我們的生存之道。為此,我們應當發揮自身的本土優勢,根據現狀,先紮根中低端業務,守住自己的最後陣地,並不斷苦練內功。
蘇區篇-紅色故都 赤色激情
2 7日上午游覽了龍潭之後,我們的車隊離開了井岡山,沿著先輩們的足跡向蘇區方向出發。中午時分,我們車隊到達了聞名全國的「將軍縣」-興國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當年只有23萬人口的興國縣,就有8萬多熱血兒女參軍參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孕育出54位功勛卓著的興國籍解放軍將軍。為了緬懷將軍們的豐功偉跡,興國縣興建了將軍公園,通過雕像、圖片、文字等形式把「將軍」的偉岸形象和英勇事跡陳列園內,供世人瞻仰學習。站在將軍們的雕像前,我們顯得如此渺小。我們一路瞻仰了54位將軍的雕像,並詳細了解了每位將軍的不朽人生。
傍晚時分,我們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來到了於都河畔。站在紅軍長征第一渡口前,望著如今平緩的江水,思緒飛揚,歷史的鏡頭回放到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從8個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萬里征途。18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從於都縣城東門踏上浮橋渡河,率領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向西挺進。如今,8個渡口全部建起了大橋。先輩們是搭浮橋去打天下,而當今的於都人是走長征大橋去闖世界的。時代已經變遷,但,並沒有使於都人淡忘了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紅軍,更沒有忘記歲歲年年傳播和弘揚長征精神。當我們進入中央紅軍出發紀念館時,已經是差不多六點,講解員已經到了下班時間。或許是被我們的誠懇感動,或許是被我們對這段歷史的敬畏所感染,她答應了我們的要求,延遲下班時間為我們講解。我們跟隨著講解員,參觀了全館。一副副珍貴的歷史相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歷史原物,一段段扼要的文字說明,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這段歷史,在這里我們感覺到了歷史與現實的交叉,感受到了長征不朽的精神對我們心靈的震撼。
離開於都,我們進入了瑞金。「紅都」瑞金,在幼小的心靈之中,與紅井聯結在一起。「喝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澤東」這是書本上對我們的教育,而現在有機會親臨紅井,喝一口井水,想念一下先輩們的挖井之恩。而今的「紅井」已成了一種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象徵,歷經時光的沖刷,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歷史中不可代替性,這不是一隻小小的水井,它濃縮了共產黨從創立之初就確定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我們走進葉坪-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所在地時,這樣的感覺更為強烈。
翻閱歷史可知,從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10月紅軍主力不得不撤離中央蘇區,突圍轉移,瑞金葉坪作為黨首個首都,其「紅都」的身份雖短短的的三年時間,但,這三年卻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我們從當初政府的設置就可以看出共產黨作為一個政府當時就有了興國振邦為己任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走進「紅都」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遺址,可以看到當時的政府設置極富有遠見卓識,當時共設置了九部一局,其中最偉大、最讓人驚嘆的是當時處於偏僻山鄉一隅的中央政府卻設置了面向世界的外交部。你無法想像當這些部長們身居陋室,粗茶淡飯時,居然談笑國際政治風雨,胸懷救國大志。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緩緩走進這些部長當年的辦公場所時,想像他們當年就在昏暗的油燈下起草治國方略就覺得自己的心靈得到一次凈化,所有的利慾之念都消失了。在當年毛主席居室兼辦公室的屋內,我們似乎聽到了牆上懸掛的竹笠、米袋在訴說著什麼?簡陋木桌上銹跡斑斑的小馬燈則重新點亮了那一段沉進歷史深處的故事。當年一代偉人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寫下了那些照亮黑暗中國的徼文么?所有隆隆烈烈的故事終究都將淡化為歷史,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能夠鮮活地顯現的只能是那些拋棄個人得失的偉人。
從葉坪到沙洲壩,「紅都」的歷史是如此的短暫,卻無比的厚重,當它淡化成一種耐人尋味的背景後,給我們的思考和警示更具有現實和深遠的影響。無須諱言,現在的共產黨作為一些腐敗現象正嚴重地侵蝕它的肌膚,這些是當年創立「紅都」的先輩們所不願看到的。偉人們身居陋室卻不墜青雲之志,籌劃振興中華的宏偉藍圖時,他們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又怎麼會為一己私利所計較?更不用說利用職權觸犯國法了?也因此,我想當一個貪官走進「紅都」時,他的心靈也會受到震撼么?以維護公眾利益為己任的我們,站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更覺的我們責任的義不容辭和沉重。恪守獨立、客觀、公正原則是我們生存的根本,從先輩們的身上,我們窺到了遵守這一原則的深刻而內在的本質性動力。
閩西篇-親臨臨江樓 聆聽歷史迴音
在閩西這塊熱土上,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色主線所引導的故事悲壯、輝煌。所謂「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坑。」因為相距紅都瑞金不遠,所以紅色割據時期的反復拉鋸,給閩西留下了許多故事,造就了許多風景。閩西鄉間不少如古田會址那樣的鄉村建築中,一些曾經炙手可熱的事件幾乎觸手可及,似乎僅僅在俯仰之間,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又開始了。這些平凡的建築,因為參與了改變歷史的創造,便成了歷史,便值得讓人品味,讓人揣摩。為了觸摸這段歷史,感受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我們的車隊闖進了閩西地區。
途徑寧化、闖過石壁、穿過連城,我們踏上上坑縣,光輝的歷史,在靜寂的小鎮靜靜地流淌。歷史的回聲,激盪在小鎮的上空,並從小鎮飛越群山叢林,光照千秋。上杭人很驕傲,從1929年5月到1933年11月,在這4個來年頭里,毛澤東曾經9次來到上杭,其中3次到上杭古田鎮,3次進上杭城,3次往上杭才溪鄉。在上杭的山山水水中,留下了許多毛澤東的偉大足跡。而古田會議則永留史冊,是我黨和軍隊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踏上了上坑縣革命博物館,重溫不朽的歷史。
站在臨江樓上,望著對面的江水,遙想當年毛澤東站在臨江樓上,面對滔滔汀江水,放眼寥廓江天,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名篇《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遙想朱、毛在老榕樹下邊對弈邊交談閩西革命斗爭的形勢,也是在這里,掀開了朱、毛合作的新篇章,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
29日下午途經梅州,順道參觀了葉劍英博物館,傍晚時份順利回到了公司。四天的時間,我們走進井岡山、贛南、閩西地區,追尋革命前輩留下的足跡,睹物緬懷,我們感觸到當年燎原火種的溫熱,觸摸到當年如火如荼、沸騰群山、叱吒風雲、屠龍縛虎的革命斗爭的脈搏,感受到革命領袖和革命前輩在中國大地上奔波求索、披荊斬刺、含辛茹苦,以至為國家民族而慷慨就義的壯烈事跡。這一旅程,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黨員。歷史給予了我們教育,給予了我們啟示,也給予了我們思索事業發展之道的靈感。從歷史中,我們窺到了我們的發展軌跡,堅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從先輩們如火的革命熱情中,我們的靈魂得到了洗滌,我們的追求得到升華。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3564624.html?an=0&si=1
⑸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
為了加深我們對黨史的認識,培養我們與紅軍的感情,領會這次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深刻意義,讓廣大黨員幹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我們學院策劃了這次參觀革命勝地的紅色之旅,「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紅色之旅盡管只有3天,卻勝似平時千百堂政治課。使我深受一次豐富而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使我真切感受到共和國江山來之不易,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來之不易!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富而思源,富而思進」。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努力實踐「三個代表」,始終堅持兩個「務必」,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而不懈地奮斗!首先我們的汽車是到達龍岩,龍岩不愧是戰略勝地,重山疊嶺的,可以說是極有利於開展游擊戰爭,但也可以想像得出,在這種條件下,當時的革命斗爭是多麼辛苦的,讀後感《「紅色之旅」心得體會》。接著我們參觀了永定土樓、古田會址和葉坪舊址,特別是在古田會址這個地方,在這里參觀,我有一種朝聖的感覺,雖然裡面的陳設簡單,只是一些普通的桌椅,但我能深深地體會到裡面凝結了紅軍奮斗的歷程,在這里也讓我見證了中國革命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段。回首古田會議,它從根本上解決了如何從加強黨的思想工作著手,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根本問題。古田會議確實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可見這次的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正是我們黨繼承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具體體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次的紅色之旅,讓我感受很深。我深切地感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巨大貢獻,必須永遠銘記;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黨的建設十分緊要,必須始終加強;人民是革命勝利的力量源泉,必須緊緊依靠。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黨的先進性,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論形勢怎麼變、地位怎麼變,我們都要堅持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同心同德、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把我們學院建設得更好。總之,我將把此次「紅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運用到今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遺志,努力工作,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地鞭策自己要勤於思考,勤於學習、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熱情、更認真的工作態度,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取得長足的進步。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