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駕旅行 » 節木鳥旅行

節木鳥旅行

發布時間: 2021-01-09 14:31:09

Ⅰ 清明節為什麼有放風箏的習俗呢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抄流襲行的習俗。在古代,風箏的歷史十分悠久。放風箏,源於古代的巫術,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知識點拓展:

放風箏是民間傳統游戲之一,清明節節日習俗。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兩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里才有紙鳶。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Ⅱ 藏族的節日

 2017-09-26
轉山會
轉山會是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採花節
採花節是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黃藏歷元旦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歷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是在夏秋季。據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後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歷法。此後,藏族古歷法與漢歷、印度歷法相結合,到元代時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的歷法。大約十三世紀元代的薩迦王朝時定為藏歷元月一日為新歲起始,沿襲至今。 藏族節日繁多,其中最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義的要數藏歷新年。藏歷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一年最大的節慶。從藏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人們就准備過年吃、穿、用的節日用品。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湧入拉薩城,購買各種年貨。此時是拉薩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 藏民族過年是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晚上,家家戶戶要團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團肉粥),以此辭舊迎新,求得太平康樂。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吃完九道「古突」後,舉著火把,放起鞭炮,呼喊著「出來」,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給來年帶來好運。 藏歷除夕是個十分忙碌的日子。這天,除打掃房舍、個人衛生外,各家都要在一個叫「竹素琪瑪」的木斗內裝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後把琪瑪、「卡賽」(油炸果子)、青稞酒、羊頭、水果、茶葉、酥油、鹽巴等擺放在正堂藏櫃之上,在大門前用糌粑或白粉畫上吉祥八圖,預祝新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藏歷初一,是在凌晨時分吉祥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藏族人大年初一會來一個「搶水比賽」,每戶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邊、井口或自來水下「搶」頭道水。據藏族傳統,藏歷初一誰搶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稱為「銀水」,預示著吉祥、幸運,財源滾滾。當太陽升起時,盛裝的人們按長幼次序已吃完幾道節日食品。那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琪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後,全家會閉門歡聚。大年初一,許多信仰佛教的農牧

Ⅲ 告訴我有關於端午節的故事,簡短一點,20字左右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版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權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1、劃龍舟:「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2、掛艾草與菖蒲: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4、放風箏: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