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大師是哪國的牌子
Ⅰ haakaa是哪國的牌子
來自紐西蘭的哈咔品牌,主要是做奶瓶的
Ⅱ 這是什麼品牌哪國的謝謝!
G.S牌,假洋牌,guoshi貌似漢語拼音
Ⅲ 這是什麼牌子哪國的很有名么
達尼薩皇冠丹麥曲奇,是一款純正丹麥風味的高檔原裝進口曲奇,它源自於丹麥丹尼詩特色食品有限公四
Ⅳ 是哪國的牌子
Ⅳ churienas 是哪國的牌子
HTC就是台灣宏達。多普達是HTC的全資子公司 工廠在武漢。多普達的機器都是行貨。HTC的機器以前只針對歐美市場銷售。現在上了幾款行貨。
Ⅵ 哪位知道這是啥牌子哪個國家的價格是多少
2塊5
Ⅶ grand tour是哪國的牌子
這個問題剛好我的老師有過研究,上課也給我們提過,我根據他的PPT整理了一下,主要是基於早期英文文獻對近代初期英國人就教育旅行展開的論爭的考察。
•16、17世紀,為學習外國語言,觀察外國的文化、禮儀和社會,英國人紛紛湧向海外,前往歐洲大陸學習、游歷。作為教育過程組成部分的海外旅行,或者說教育旅行,成為英國紳士約定俗成且受人歡迎的實踐。到17世紀後期和18世紀,「大旅行」(Grand
Tour)成為這一實踐的巔峰。
•近年來,Grand
Tour一詞所指稱的現象逐漸引起了國內學者的興趣,該現象在英國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認可。
粘貼自PPT課件:
•在國內學界,對英文Grand
Tour一詞所指稱的現象,西方旅遊史或外國旅遊史著作,例如,羅明義的《國際旅遊發展導論》(2002)、王永忠的《西方旅行史》(2004)、鄒樹梅的《旅遊史話》(2005)、彭順生的《世界旅遊發展史》(2006),多有提及。閻照祥教授在《英國貴族史》(2000)中,將該現象稱為「大陸游學」,並進行了簡略的論述。陶軍的碩士論文《18世紀英國大陸游學及其原因和影響》(武漢大學,2005年)首先對Grand
Tour進行了專題研究。筆者本人也先後在一系列文章中對「大旅行」觀念的產生,「大旅行」的國外研究狀況,英國人「大旅行」的特徵,英國人的教育旅行傳統等進行研究和介紹,參見拙文,《『大旅行』觀念的起源——理查德拉塞爾斯的<義大利之旅行>評介》(《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2期)、《『大旅行』研究述評》(《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17-19世紀英國人「大旅行」的特徵分析》(《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英國人的教育旅行傳統》(《光明日報》理論版,2013年3月19日,第7版)。最近,閻照祥教授再次撰文對歐陸游學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參見:閻照祥,《17-19世紀初英國貴族歐陸游學探要》,《世界歷史》, 2012年第6期,第74-84頁。
近代初期英國人就教育旅行展開的論爭基本就是分兩派:
一、支持、辯護之聲
•近代初期,歐洲大陸、特別是義大利典雅的文明極大地吸引著英國人。為學習大陸諸國的語言,觀察其文化、禮儀和社會,胸懷抱負的英國人相繼來到歐洲大陸,在義大利和法蘭西等國的大學和文化中心學習、游歷。
•托馬斯·威爾遜的《語言藝術》(1553)首先對旅行的必要性進行了闡釋。在威爾遜看來,「前往海外學習語言和獲取他國經歷」的旅行是必要的,其原因在於:
•首先,旅行是有利可圖的。
•其次,旅行能讓人得到快樂。
•再次,旅行是容易的。
•此外,旅行也是必需的。
•16世紀70年代是英格蘭旅行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1575年前後,當一批顯赫的朝臣,即,愛德華·戴爾(Edward Dyer)、吉爾伯特·塔爾博特(Gilbert Talbot)、赫特福德伯爵(the Earl of Hertford)、克里斯多夫·哈頓爵士(Sir Christopher Hatton)與菲利普·西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
等,從國外的游歷中返回英格蘭之際,向意欲旅行的年輕人提供建議的需求明顯增長,而出版商們也不失時機地刊印有關探討旅行的書籍。按照當時的傳統,當一名
年輕人即將出外旅行時,他往往會向某位有經驗或年長的朋友求教,請他們幫助規劃行程。而這些長者對年輕朋友私下的忠告,如塞西爾(Cecil)寫給拉特蘭(Rutland)的書信,逐漸演變成為供所有旅行者使用的普遍性論述。
•在早期的旅行指南或著述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德意志作家作品的譯本。傑羅姆·特勒的《旅行家傑羅姆·特勒》(無名氏譯,1575),賈斯特斯·李普西烏斯論述旅行價值和意義的精彩通信(約翰·斯特拉德林譯,1592),丹麥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阿爾伯特·梅耶(Albrecht
Meyer)《方法》(菲利普·瓊斯譯,1589),赫曼·科欽納(Hermann
Kirchner)之《稱頌旅行的演講》(Oration in Praise of Travel,托馬斯·柯雅特譯,1611年),便是其中的代表。
•1578年,伯恩在《旅行寶典》一書中爭辯說,「前往其它國家的旅行者能夠讓自己的國家在各個方面受益,因為他讓自己的國家得以了解外國,了解他們對國家的管理、執行貿易法規的方式、城鎮和鄉村居民的習性…」。
•1607年,詹姆斯·克利蘭德在《英雄教育:造就青年貴族》中更是明確指出,「旅行是貴族青年和其他人等藉以讓君主、國家和自己受益的主要和最佳途徑」。
• 1628年,歐文·費爾森在《雙重世紀中決心要做的各種事情》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擴充,「在一個國家之中,總是有一定數量優秀的貴族和鄉紳青年,在其接近成熟的日子裡,被送到國外接受教育,(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他們可能會對國家極其有用。如果他們在歸來的時候深諳世務,精通外語,且人情練達,對於內政和外交而言,這些比任何書本知識都更為有用。」
•弗朗西斯·培根在宣傳正式旅行的教育價值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625年,培根發表了他的短文《論旅行》。在文中,培根寫道:「在青年人來說,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在年長一些的人來說,旅行則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要實現國外旅行的教育功能,旅行就必須目標明確,並經過認真准備:旅行者應該研究人、人的生活和文學,觀察人們的各種成就,包括教堂、圖書館、學院、要塞、港口、廢墟,並「拜訪國外聲名顯赫的各類傑出人物」。
•理查德·拉塞爾斯的《義大利之旅》(1670)是論述旅行教育價值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 。
•旅行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思想文化、社會、倫理道德和政治等四個方面。首
先,從思想文化方面來講,旅行可以消除因安土重遷而造成的無知。其次,從社會的角度來講,旅行的社會教育功能與當時英格蘭社會時尚的「面向世界之紳士」的
觀念密切相關。旅行在倫理道德方面所起到的教育功能則體現在,它可以讓旅行者的內心世界猶如外表一樣華美。此外,旅行最重要的教育功能體現在政治教育方
面,它可以讓旅行者掌握專業政治知識。
•約翰·洛克在《對教育的一些思考》(1693)一書中也對旅行的功能和價值進行了闡述。
•托瑪斯·紐金特《大旅行》
• 二、
質疑、反對及貶斥之聲
•尚在朝聖盛行的時代,彼特拉克就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唯恐羅馬世俗文化的魅力妨礙朝聖者本來目的的實現。喬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對滿身俗氣的巴斯之妻的描述,則表達了他對朝聖的反感。
•伊拉斯莫(Erasmus)對當時仍然盛行的巴斯之妻綜合症(Wife
of Bath syndrome)耿耿於懷,並對哲羅姆(Jerome)有關朝聖可有可無的觀點再次進行了強調,並提醒讀者青年男女離家遠游蘊藏著道德危險。
•到16、17世
紀,旅行的年輕人能否抵制歐洲大陸存在的各種誘惑,仍然是各個家庭主要關心的問題之一。從傳統上講,英國人喜愛旅行,也一直在旅行,而且,他們總會找到出
外旅行的借口。在很大程度上講,正是對這一傳統的意識,加劇了近代初期英國人對旅行的關注和批評。在這個過程中,阿什克姆的《男教師》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男教師》(1563)一書中與旅行的論爭有關的是第一卷。
•在私人信函、官方檔案及大眾文學如詩歌、戲劇和小冊子中,「馬基雅維利式的旅行者」或「義大利化的背信棄義的旅行者」等負面描述相繼出現。其它一些負面形象,如道德敗壞者、文化叛徒、愚蠢的旅行者及撒謊的旅行者等,也開始加諸於旅行者身上。
•有關國外教育旅行的官方檔案,主要反應了民政當局對英國政治和宗教穩定的擔憂。
•大眾文學主要傳播了愚蠢的旅行者及撒謊的旅行者等形象,不過,義大利化旅行者的形象同樣也非常強大。
•構成行為指南或禮儀准則的手冊、短論和小冊子,包括訓誡和忠告性著作,主要是道德和社會教化的工具,而非禮儀著作。此類風格的著述往往收錄論述教育旅行主題的短文,有些甚至全部致力於探討教育旅行問題。在此種風格的著作中,僅有少數對教育旅行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Ⅷ 旅行大師是哪國的牌子
就是中國的牌子,很普通,沒什麼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