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旅行手抄報
Ⅰ 國慶節手抄報
1、先寫上歡度國慶幾個主題文字。
2、畫上邊框和小星星。
3、下面畫上地面然後回畫一個天安門,兩答邊畫上氣球,中間畫上禮花。
4、給歡度國慶塗上不同顏色的文字,天安門城牆塗上紅色和深紅色,地上的草坪塗上綠色,氣球塗上不同的顏色,煙花也塗成各種顏色,最後畫出直線就可以了。
Ⅱ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
歡度國慶手抄報內容一年級,畫法詳細又好看,很輕松就學會了
國慶主題手抄報內容,非常適合小學生和初中生
Ⅲ 國慶手抄報內容,不要太多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回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答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Ⅳ 國慶節手抄報圖文內容資料
國慶節資料: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歷史由來 :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
Ⅳ 大手牽小手,國慶文明出遊塗片手抄報
參考文字如下:
無錫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能夠生長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城市,讓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次國慶長假,媽媽帶我游覽了一趟古運河,讓我更熱愛我的家鄉。
今天下午,升段賽剛結束,爸爸媽媽就帶著我來到了南禪寺。我們買了三張票,就上了一條遊船。「還能坐船?」我開始興奮起來了。在船上看兩岸的風景,跟我以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一路上媽媽不停地給我介紹著那些我早就認識的地方:跨塘橋、大公橋、中國絲綢博物館、清名橋……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驚訝地叫一聲「啊!」尤其是來到清名橋時,媽媽還重點向我介紹:清名橋,原叫清寧橋。是單孔石拱橋,全是花崗岩堆砌而成。因兩岸地勢高低關系,東西石級不等。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漂亮嗎?」媽媽問我。我眼睛盯著離我越來越遠的清名橋,不停地點頭:「漂亮!漂亮!」是啊,以前媽媽的學校就在清名橋附近,我也經常在清名橋上走過,但從沒想過原來清名橋也能用「漂亮」來形容呢!
接下來我們又一路來到了南水仙廟、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祝大椿故居,最後又回到了南禪寺。但這趟運河之旅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清名橋,我希望所以來無錫旅遊的朋友們都能來古運河上看一看,你會發現,我們無錫,真的很美!
Ⅵ 關於國慶的手抄報內容
走在節日的萍城街頭,一盆盆鮮花簇擁著大地,各式各樣的彩旗迎風飄揚,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工作了一周的市民們走出家門,來到大街小巷、廣場、公園,感受節日的熱烈氛圍,國慶的萍城處處呈現一片祥和的盛景。
歡樂的公園
鵝湖公園分外熱鬧,人們從四面八方擁入公園,參加多種娛樂活動,還有湖中泛著的小舟,人們的歡聲笑語無不透露著市民們喜慶的心情;在人民公園的一角,有兩位竹笛愛好者在放情吹奏,優美的笛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市民駐足欣賞。
喜慶的廣場
在秋收起義廣場,人流如織,鮮花錦簇,音樂噴泉噴出一簇簇潔白的水花,在空中舞出美麗的圖畫,彷彿在為祖國的生日祝福;躍進路的綠茵廣場卻是鼓聲陣陣、鞭炮聲聲,各路商家為了回報廣大市民,紛紛在廣場舉行大大小小的活動,一個個精彩節的節目贏得了如潮的掌聲和歡樂聲,一直籠罩在廣場上空。
熱鬧的街道
躍進路、八一街、鳳凰街、廣場路以及市區各主要街道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沿街叫囂的小販,熙攘的人群,一切景象生氣勃勃。各式各樣的甜點小吃令人垂涎三尺,稀奇有趣的商品使行人佇足不前,各大商場小店推出的促銷活動吸引著市民們的眼球……
國慶見聞
國慶節那一天,市政府廣場披上了節日盛裝。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休閑、渡假,整個廣場充滿了歡聲笑語。
一個20多米高的旗桿矗立在廣場的正中央,一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旗桿下面有六百四十盆鮮花將旗桿緊緊圍在當中。廣場的北面是火炬大廈,大廈前面的天空中,飄著6個掛著條幅的大氣球,條幅上寫著慶祝節日的標語。廣場西邊的市政府辦公大樓的樓頂正中央也飄揚著一面五星紅旗,國旗下懸掛著金色的國徽,樓頂前邊有25面刀形彩旗,使大樓變得既莊重又充滿了節日氣氛。東邊是遼寧大劇院、博物館和電信大樓,雖然從這些建築物上見不到更多的彩旗和標語,但它們的白、青、綠的色調顯得比往日更加潔凈。廣場的南邊布置成一個立體大花壇。它由三部分組成:中心花壇呈圓形,其外部直徑達24米,花壇中心為直徑15米的圓形音樂噴泉,可隨音樂節奏的變化噴出8種水形,中心水柱高度可達15米;中心花壇東側是一座長10米,寬4米高3米的「慶祝建國55周年」立體組字花壇,它與中心花壇交相呼應;中心花壇南北兩側,各擺一座直徑為2米,高為1.8米由鮮花組成的大型花籃。
很多青少年學生爭先恐後地照相,一個男中學生敞著懷,手插在腰上,昂著頭,挺著胸神氣十足;一個小學生穿著校服,手裡拿著紅色的氣球抿著嘴笑;還有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他們都穿著白地紅色條紋上衣,藍色牛仔褲,都拿著彈球和玻璃球,並肩站在一起,兩個圓圓的小臉上,露著燦爛的笑容,他們也許是一對龍鳳胎吧!
兩位青年夫婦推著輪椅,輪椅上坐著滿頭銀發的老奶奶。老人家兩眼炯炯有神,雖然沒有聽到她說什麼話,但她那微微的笑臉足以表達了她那愉快的節日心情。
這真是美麗而又熱鬧的國慶節! 祖國母親的54歲的生日終於來了,10月1日的晚上,我們一家子一齊去市中心去遊玩,看到了熱鬧的景象。
我們第一個目的地是天一廣場。車子還沒開到市中心,交通就堵塞了。車開的還是人走的快。我們只好下車,步行到天一廣場。到了天一廣場,只見遊玩的人們把廣場擠得滿滿的。我們費盡吃奶的力氣,才進去。天一廣場內,好不熱鬧。人們有的在唱歌,有的在看噴泉,有的在購買東西……大約八點的時候,水幕電影開始了,人們像遇到了寶貝一樣,紛紛跑來觀看。不到五秒鍾,人們已經里三層,外三層得圍住了水幕電影。現在你要想進去,嘿,你根本進不去!
我們從天一廣場出來,來到了第二個目的地:樂購。在樂購裡面購買東西的人不比在天一廣場里觀看水幕電影的人少。人們爭先恐後地購買自己所需的東西,然後排隊收銀。我們選購好了東西,來到收銀台。收銀台里,人們排著長龍。我們足足等了半個小時才輪到我們。
我們從樂購出來,已經快十點了。我們坐上了公交車,回到了家。
Ⅶ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英文:National Day
[編輯本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National Day)。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就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毛澤東同志在神聖禮炮聲中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廣場聚集了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右下圖為擺放花卉慶祝國慶的天安門廣場。
gq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1][2]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2009年10月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活動。
遊行結束,人們經常聚在公園或公共場所共同歡度節日,盡情歡歌暢飲。
中國國慶節
2008年國慶節 1949年9月的政協第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廣播。
人們在過國慶節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詳情請看電影《開國大典》。
史海回眸:開國大典即景
攝於1949年10月1日[3]1949年10月1日,歷史定格在天安門城樓。
下午3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新中國成立大典開始。毛澤東主席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軍樂隊隨即奏響了庄嚴激越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著響徹雲霄的國歌聲,禮炮轟鳴,毛澤東庄嚴地按下升旗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桿上冉冉升起……
升國旗鳴放禮炮之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決定北平改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