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方旅遊
Ⅰ 中西方大學生旅遊比較。。。急求
由於受環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中西方民族在上千年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這些不同之處不僅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文化等。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旅遊文化也深受民族性格的影響,並表現出民族性格的差異性。本文從旅遊主體文化著手,分析旅遊主體文化中所體現的中西方民族性格差異。1.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異民族性格,亦稱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1]它是數千年社會歷史傳承基礎上形成的穩定的精神特質。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的形成包括了很多因素,如自然地理環境、宗教、歷史、文化等。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中西方民族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如中國人傾向於保守、溫順、不競爭、不冒險、謙讓、謹慎、中和忠君、孝親、尚節、守義和重視家族、群體等;西方人則傾向於開拓、好奇、競爭、冒險、坦率、獨立、自信、勇於創新、注重個人主義等。2.民族性格差異在旅遊主體文化中的體現旅遊主體文化是指作為旅遊主體的人在旅遊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現象的綜合。下面就從旅遊主體的旅遊活動過程來分析民族性格差異在中西方旅遊主體文化中的體現。2.1旅遊動機中國人好靜惡動的民族性格以及重視家庭、家族的理念,形成了中國人保守和穩健的旅遊觀。在觀念上注重旅遊倫理,講求游必有理,提倡適度旅遊,反對過於冒險,對旅途中的安全高度關注。這些造成了對中國人旅遊動機的阻抑。此外,中國人更多的是將旅遊作為培養人格和修養的方式,其中還貫穿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深厚的愛國主義情結。旅遊者通過旅遊經歷,獲得更多的內心享受,但是人們忽略對外界事物的客觀考察。西方人喜動好玩,重視個人本位,強調著眼於未來,形成了西方人冒險勇進、探險求新的旅遊觀。西方人喜歡融於外面的世界,比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現象。在探索「真理」方面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特有的執著,並且不斷努力,推陳出新,從不滿足,也絕不止步或暫停。總體來講,西方民族的旅遊動機比中華民族要強。2.2對旅遊的心理需求因民族文化不同所導致的中西之間在旅遊動機上的類型差異,主要表現為中華民族單一性的需求,即尋求平衡、和諧、相同。[2]沒有沖突和可預見性的傾向較為明顯,而對多樣性的需求程度遠遜於西方民族。缺乏冒險、求新和好奇心的民族性格,決定了中華民族缺乏冒險的旅遊動機,對旅遊活動中的復雜性、多樣性的追求頗有限度。當然,這種狀況在現代已有一定改觀。西方民族強烈的探索意識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傳統,並且發展到了冒險的程度。他們的旅遊需要表現為征服自我、征服世界的過程中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和體現個人的競爭本能。如發現新的旅遊地,參加登山、滑翔跳傘、潛水沖浪、乘氣球飛行和航海等既有高度刺激性又富有浪漫色彩的活動。2.3旅遊目的地選擇由於中西方人思維方式以及對待外界事物態度的區別,使他們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也有著一定的傾向性,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旅遊文化的特殊之處。[3]在中國,人們保守、喜靜、謹慎的性格使得最早的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特別是自己國家的領土范圍內,即使出海,也是沿著海岸線航行,以便可以隨時靠岸。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形態的變化,中國人旅遊目的地的選擇雖然有變化,但是仍然集中在與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國家和地區,在旅途中更多尋求的是文化的共同性。景點的選擇偏重於社會知名的歷史文化故古跡和風景名勝區及建設發展較成熟的景區;在自然景觀的選擇上,大多喜歡優美和諧的景物;對中華民族始祖的發源地及故鄉比較熱衷。由於中國人具有較強的重視群體的性格,因此,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表現出了個人服從集體的特點,表現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主要是易受他人的支配,聽從他人的意見。從而使得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旅遊地在旺季達到飽和甚至超載,而那些知名度不高單景色奇美的旅遊地卻很少人問津。西方人由於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不滿足於自己國土的狹小范圍,所以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藉助於海洋旅行了解世界,獲取知識。頻繁的航海旅遊和求知旅行等活動也鍛煉了他們冒險、勇進、向外探求的旅遊性格,旅遊起點很高。從古至今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就特別具有挑戰性,比較傾向於不同尋常的旅遊目的地;喜歡自身智力和體力能得到充分展示的旅遊項目;喜歡接觸他們不熟悉的異質文化和民族;在經受考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他們在自然景觀的選擇上,大多喜歡原始古樸的景物;對歷史文化景觀的選擇上,注重選擇那些保持原是風貌的景觀;往往首選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和國家,探索其他地區和國家與自己的差異性。極強的個人自由主義思想,使得西方人在旅遊目的地選擇的決策方式上很少受他人的左右,坦率的性格往往能直言自己的真實想法,堅持自己的主見。2.4旅遊消費方式旅遊消費方式的差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受民族性格影響的旅遊觀念的差異是導致旅遊消費方式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傳統文化下所形成的保守、謹慎的性格,使人們視旅遊為險途,更多的看到旅途中的不便和安全隱患,並沒有將旅遊當作體現個人價值、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沒有把旅遊消費當成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而視其為奢侈品。即使旅遊,人們在交通和住宿方式的選擇上仍注重經濟實惠;重有形物質的消費,輕服務性的消費,比如不願光顧提供有償服務的旅遊中介,但購物的傾向特別明顯;重純娛樂消費,輕發展性消費。消費結構中,交通費、景點門票費用等基本消費占相當大的比重。西方旅遊主體受到西方文化中外向、開放氛圍的熏陶,對旅遊是一種追求的態度,並且十分認可在旅遊中對個人品格和意志的塑造,所以面對未知的旅途雖有恐懼,但更多的是嚮往。同時由於西方經濟發展,國民收入高,旅遊發展也比較成熟,所以他們視旅遊為生活必需品。而且他們十分重視勞務性消費;在他們的旅遊消費結構中,交通和食宿的費用較多,旅遊求知、考察、探險、健身等也相對較多。2.5旅遊組織形式中國人強烈的群體意識和不喜歡冒險的性格,使得我們在出國旅遊和長距離的旅遊中,喜歡組團旅遊;近程和假日旅遊則往往選擇全家出遊或親友同游的方式,以便相互照顧,獲得安全感,個人單獨外出旅遊的情況比較少。西方民族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在他們的旅遊組織形式上同樣得到了充分反映。隨著科技的發展,他們往往通過個人電腦查詢有關資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為了盡情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西方旅遊者單獨外出度假的情況相當普遍,似乎人結伴和與家人同行會損害自己旅遊的感受。他們也選擇組合旅遊方式,喜歡「基本結構(訂房、機票)+自主選擇」的模式。自助型的旅遊方式已成為許多西方年輕旅遊者所推崇的時尚。例如自助形式的背包客旅遊,西方要比中國起步早,現象也很普遍。
世界旅遊發展史:18世紀中葉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使整個世界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改變了世界范圍內旅行和旅遊方向。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對旅遊業的發展方向的影響重要因為以下四個方面:一,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財富的急劇增加,有產階級規模日趨擴大,他們具備了旅遊的經濟條件;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大力發展,提高了運輸能力,縮短了運輸時間,使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成為可能;三,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並且使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工業化城市。這一變化最終導致了人們適時逃避城市生活緊張節奏、擁擠嘈雜的環境壓力的需要和對回歸自由、寧靜的自然的追求;四,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原先那種隨農村變化而忙現有致的多樣性農業勞動,開始為枯燥、重復的單一性大機器工業勞動所代替,致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歷史舞台。1841年他創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車,載運540人從萊斯特到拉夫伯勒參加禁酒大會,全程11英里,每人收費1先令。從此,他又多次組織類似的鐵路旅行,並逐步認識到其中潛力巨大的商業機會。1845年,,開始專門從事旅行代理業務,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 中國旅遊的發展我國的旅行社最早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1923年,愛國人士陳光浦先生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設立旅行部,1927年該部獨立並更名為中國旅行社,現為香港中國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49年12月在廈門成立華僑旅行社,這便是中國旅行社的前身。此後,我國又先後在北京成立中國國際旅行社,於1979年在北京創辦中國青年旅行社。但是,我國旅行社的大發展卻是1978年國家實現對外開放政策之後的事情。
從網路文庫花分給你下載的,可以結合一下。給分吧。
Ⅱ 很多人喜歡去西方國家旅遊的英文
很多人喜歡去西方國家旅遊
Many people like to travel in the West.
如果有幫助的話請採納一下~
如果有疑問,請追問吧~~
Ⅲ 去美國東西方海岸旅遊來回大概多少公里
去美國的話,要分你去的時間是旺季還是淡季,還有你的整體預算規劃,以及個人的經濟情況,從我個人來講,普通的上班族,就以中層經濟的情況計算,其次,那也要你呆多久了,如果是四五天的話,應該至少都是需要兩三萬。比如說去逛街需要買一些服飾、護膚品等等,這個的預算1萬吧。其次,就是飲食,比如說美國2天,預算最低也在1千。兩萬住宿,預算高點,控制在1500千。再然後的就是景點門票,時間太短,去的景點也不會太多,預算1千足夠。參團的話,以我為例,一周時間,到紐約前後參加過兩個團,悅禾預算在8000,螞蜂窩一次預算在9000千,攜程的預算也在9000千左右,還包括了機票、車費的預算5000。
Ⅳ 在西方,旅遊一詞的英語原文是
額這個禁忌不是很多,反正不要是快餐類的就行,事先最好確定對方不是素食主義者。
Ⅳ 中西方遊客的區別
中外文化差異,這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人比較含蓄內斂,外國人更熱烈奔放。中國人勤勞肯吃苦,外國人熱衷享樂主義。中國人愛群體活動,外國人則是個人主義。
這些文化差異也體現在旅行過程中。採取什麼方式旅行,自駕游還是跟團?旅行中更喜歡買什麼伴手禮,怎麼帶娃旅行等等。這些差別確實存在,也十分有趣。
如何打發旅途的等待?
除去景點遊玩和特色體驗,在旅行的路途上國內外旅者也會有差異。拿路上的等待時間舉例,部分外國人喜歡在飛機上看紙質書,拿出一本書籍,便開始閱讀。
而中國人更多選擇的是看電影看劇看綜藝,睡覺或者聊天。極少有在飛機上看書的,會有拿著kindle的,但紙質書少之又少。
你要是去英國旅遊,會發現地鐵上有好多看書、看報紙和雜志的。在地鐵入口也能免費領取報紙。還有之前廣受關注的Books On the Underground丟書活動,人們在地鐵分享喜歡的書籍,分享閱讀的美好。
其實這差異背後有個很客觀又搞笑的原因,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地鐵,信號是真的差!根本無法玩手機好嗎?即使連上wifi,也只是在到站時才有信號!
國內外親子游比較
國內外教育方式有差異,自然親子出遊的形式會有所不同。中國人帶娃旅行,基本是圍繞著孩子打轉。一趟旅行,是為了給孩子交出一份完美的暑假或寒假作業?
大多數家長也會選擇孩子喜歡的樂園或者動物園,願意舍棄自己的旅行體驗,滿足孩子的願望。箱子里裝著孩子喜愛的零食、ipad和作業。
而外國人的親子游並不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只是一個參與者。翅妹旅行途中看到過和父母一起在瑞士陡峭雪山徒步的孩子,也不過7、8歲的年紀。還有盡情在泥巴里打滾的嬰兒,一直嘎嘎傻笑,父母坐在旁邊安靜欣賞著。
還有把幾個月大的baby掛胸前,秋天騎行在蘇格蘭高地,一路向北。畢竟連月子都不坐的歪果仁,親子游的方式也是異常兇猛。
自駕游 VS 跟團游
關於自駕游和跟團游的區別,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認知也有差異。在中國,一說到跟團游會想到什麼?夕陽紅大媽團,小學生夏令營,還是坑爹的購物團?
統一的小紅帽,中規中矩跟在領隊後頭,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定點停車、定時撒尿的套路深入人心。
越來越多的人推崇自由行,提倡體驗式旅行,收獲更地道的體驗。靈活的時間安排,隨時隨停,要的就是一種自由的態度。
而在國外,跟團游不便宜,還是自駕游更實惠。國外人工成本大,專業導游解說的費用和小費,司機的汽油費和小費,零零總總開支不小了!所以更多的人選擇開車自駕或者在當地租車,自己做好路線規劃和攻略。
伴手禮:奢侈品VS土特產
說到伴手禮,它是旅行的重要一環。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鏡像問題:
中國人在外國旅遊喜歡買什麼?
外國人在中國旅遊喜歡買什麼?
去日韓旅行的中國人,大部分都肩負著各路親朋好友的代購重任:化妝品,護膚品,面膜,生活用品等種種。血拚葯妝店可是至關重要的一戰啊!
而去歐洲旅行的中國人,則是浪跡在各大奢侈品專櫃。路過Chanel,比國內便宜,買買買。路過Gucci,比國內定價低,還退稅,代購幾個。路過潘多拉,過於便宜的價格讓人忍不住剁手。更別說化妝品專櫃,熱門色號都是被國人掃盪空的。
而外國人到中國人買的東西真是五花八門,十分接地氣。他們覺得每一個紀念品都很便宜。絲綢製品和茶葉,是熱門的伴手禮選擇。還有中國風的青花瓷餐具,京劇小臉譜擺件,水墨畫的扇子等等。
除了文化紀念品,還有各種美食,之前一名非洲小伙因攜帶約20斤臘腸登機被阻。還有火遍世界的老乾媽,深受美國人喜愛。
大家知道外國人代購最多代的是什麼嗎?其實是華為手機、充電寶和手機殼,就像中國人去美國代購ipad和iphone一樣瘋狂。
結伴而行 VS 獨行俠
在國外的風景名勝,看到的中國遊客都是什麼形態?三五成群,一群人熱熱鬧鬧看景,十分歡樂。大家相互凹著造型,一起拍照。
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究,首先是國人的旅遊時間,大部分都在法定節假日出行,一放假世界各地的旅遊勝地便被中國人包圍。扎堆出遊無法避免。
其次,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喜歡熱鬧。多人出行,所獲得的快樂也是加倍的,旅途也不會無聊了。
反觀外國遊客的旅行,規模沒那麼大,最多是以家庭為單位,三三倆倆。甚至還有獨行俠,背著超級重的大背包,探險世界的神秘角落。
和國人出行的大巴車不同,外國人熱衷於自駕游和房車旅行。車子上還會放置自行車或者沖浪板,戶外感十足!
對待日曬的不同方式
在旅行中面對太陽的態度,國內外遊客有著很大差異。中國人對猛烈的日光,避之不及。而歐美人則是盡情擁抱太陽,巴不得曬得有光澤有美感。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存在於在陽光下死命曬黑的外國人,和撐著遮陽傘、戴著「臉基尼」的中國遊客之間。
你隨便去歐洲的一個海島旅行,就會發現外國人悠閑躺在沙灘上曬日光浴,激情打著沙灘排球,或是在海水中嬉戲玩耍。
他們不覺得曬黑很醜,小麥色的膚色反而很健康。給自己塗上日光浴專業油,恨不得在陽光下烤得更黑、更均勻一些。
在歐美文化中,曬黑的膚色隱喻健康的體魄和上層生活方式。因為在工業社會,工廠勞動者在車間日夜工作,因此皮膚蒼白。而有錢有閑的人才會出門度假,曬得一身黝黑。
當然因為亞洲人膚質和歐洲人不同,比較容易曬黑和曬傷。但是出國旅行,為何不嘗試一下收起遮陽傘,盡情擁抱陽光,感受一下日光浴的魅力。
總結
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旅行方式,這都是由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決定的。旅行最終奧義就是體驗不同的人生,飽覽不同的風景。
不管採用哪種形式旅行,只要享受其中,獲得不同的成長,便是一段難忘的旅行。
Ⅵ 中西方旅遊文化差異
西方起步早,現已較成熟;中國起步晚,發展迅速,但旅遊消費結構很不合理。就拿購物來說,國際上購物占旅遊總消費低於30%就算不合理,到中國的旅遊者購物消費只有30%多一點點,很快就到警戒線。而中國人到外國旅遊卻是大把大把的購物。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中國在國際旅遊業方面將會形成逆差,並且持續擴大。我回答了之後才看到那個2000字的論文,你認為有人會為10分寫2000字嗎?還是建議你多查點這方面的資料自己動手寫吧。
Ⅶ 列舉西方古代旅行家四個
馬可·波羅,13世紀來自義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到達蒙古帝國。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約瑟夫·洛克被稱為西方研究東巴文化的鼻祖,洛克是美籍奧地利人,在他38歲時來到麗江,並在這里度過了27年的時間。剛到麗江時,他的工作是為美國農業部收集雲南地區的植物和動物標本,但後來,他被神奇的納西族文化所吸引,並把他在麗江的工作重心轉向研究東巴文化。直到50年才離開了麗江。
阿美利哥·維斯普西(1454年3月9日-1512年2月22日)是義大利的商人、銀行家、航海家、探險家和旅行家,美洲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經過對南美洲東海岸的考察提出這是一塊新大陸,而當時所有的人包括哥倫布在內都認為這塊大陸是亞洲東部。 阿美利哥出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富裕的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父親是佛羅倫薩貨幣兌換行會的公證人。
編輯本段爭議
新大陸是由阿美利哥首次發現的理論曾經引起過許多爭議,主要針對他最重要的兩封信:《新大陸》和《第四次航行》,有人認為這兩封信是阿美利哥為了強調自己的發現偽造的;還有人認為可能是和阿美利哥同時代的其他人偽造的。 正是由於他的信件被出版並廣為流傳,因此導致德國地理學家馬丁·瓦爾德塞彌勒在1507年出版的《世界地理概論》中,將這塊大陸標為「阿美利加」,是阿美利哥名字的拉丁文寫法——「阿美利烏斯·維斯普蘇斯」的陰性變格。 馬丁·瓦爾德塞彌勒不久後在一張全球地圖上首次使用了這個名稱,並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目前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阿美利哥對南美大陸只考察過三次,1497年5月10日從西班牙加的斯出發的第一次考察實際不存在。
保羅·鮑爾斯,1910年生於紐約的皇後區,1999年因心臟病在摩洛哥的丹吉爾去世。他的父親是位牙醫,18歲以後他開始在歐洲、北非、墨西哥和南美洲旅行,並建立起一個音樂家的聲譽。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以後,他開始集中寫作小說。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情陷撒哈拉》,1949年出版後得了廣泛的好評。 他一生寫了4部長篇小說,超過100篇短篇小說。他同時還創作音樂作品。寫詩,並且從十幾歲開始就在文學雜志上發表作品。《時代》雜志稱他為「他那個時代里最不同尋常的。最獨特的,最有天賦的作家之一。
編輯本段評價
保羅·鮑爾斯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壇上出現的一位比較奇特的小說家.然而在廣大評論家眼裡,他仍然屬於那種具有一定轟動效應、小有名氣的一般作家.針對有些評論家認為他是一位存在主義小說家、十足的虛無主義者等看法,文章對他的主要小說進行文本解讀,旨在揭示鮑爾斯小說的主要意蘊,即在一種看似無望的探求中尋找精神家園。 原本身為旅行家和作曲家的保羅之所以後來又成為了一位作家,其間的過程確實有點機緣巧合。1947年,保羅來到位於紐約的代爾出版公司想出版自己寫的幾個故事,然而對方告訴他,除非這些故事能構成一部小說,不然沒有出版商願意讀這些東西。不僅如此,嚴格說來,作家本人--也就是保羅這時的又一身份--還必須配有一個作家事務代理人。於是保羅等著出版商電話告知已為他找到一位作家事務代理人。之後又過了不久,道布爾戴出版公司願意與保羅簽訂合同出版一本小說,並且還預定了一本。一切都發生得那麼突然,卻又那麼自然。 --邁克爾·霍夫曼
Ⅷ 中西方文化在旅遊和出行方面的差異!
隨著國際上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國際間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方文化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程度,相應的,國際旅遊業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國際旅遊交往中,國家與地區間的巨大文化差異是吸引國際遊客的重要無形旅遊資源。由於東西方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東西方旅遊者對旅遊接待國或地區的自然山水、人文建築甚至於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形態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與反應。隨著客主文化間的交流溝通和相互影響,跨文化旅遊活動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各種文化敏感、文化沖突與文化障礙。研究跨文化旅遊行為,對淡化文化敏感、消除文化沖突、加強文化交流,更好的促進國際間旅遊交流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跨文化旅遊中的文化同化和文化異化是國際跨文化旅遊研究的研究重點和難點,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較大,國際遊客常常因為語言差異、風俗習慣差異,在旅遊活動中產生文化交流障礙和文化沖突。本文在通過對上海外籍人士跨文化旅遊行為的實證調查和數據分析,基於跨文化行為研究的理論基礎,確定影響旅遊行為的跨文化因素,從跨文化因素的角度對上海市外籍人士的跨文化旅遊活動提出建議與措施,以期消除或減弱文化敏感和文化障礙,加強文化交...
Ⅸ 中國古代旅行和西方古代旅行的形式區別
1中國古代的旅遊屬內向、靜態、求同類型,足跡基本停留在「國內」,故國神遊、舊專地重遊,成為通常的旅屬游選擇,如唐朝大詩人李白和杜甫;而西方古代旅遊屬外向、動態、求異類型,浩渺又瞬息萬變的大海,「國外」陌生遙遠的世界,成為他們首選的旅遊景點,如馬可波羅和哥倫布。 2中國古代旅遊是層次性的,上層社會成員是旅遊的主體,一般是知識分子,喜歡結伴同行;西方古代旅遊是全民性的,市民多個人,且喜歡單獨旅遊。 3在旅遊價值觀上,古代中國旅遊多注重實惠、收獲和觀物比德,所到大山之處必定吟詩作賦;而西方古代旅遊多注重休閑和感情釋放,例如參拜古希臘聖地和景仰大唐文化。 4在旅遊審美上,中國古代講求"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偏向於身心與自然山水的交融;西方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偏向於登山、攀岩等征服自然的參與性行為。
Ⅹ 西方人旅遊特點習慣
這個其實因人而異,看消費水平。
經濟條件好的, 會比較注重酒店的回品質。個人清潔用品答會帶的比較多, 一般去著名景點看看。
學生或者背包族, 住青年旅社比較多, 旅行目的地教隨意, 門票貴的地方一般不去,會去一些比較文青或者冷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