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是旅遊景點
㈠ 到玉溪通海附近3天遊玩能去哪些有名的景點吃到哪些有名的小吃
哈哈``我是通海人,由我給你解答吧,通海有名的就是秀山,門票50元 秀山早上7點以前是不收門票的,因為有人鍛煉身體.建議早起去,空氣也好.
通海南街中段有一祁家巷,進去100米左右有一賣蔥花餅的,在玉溪昆明都很有名氣,還有鹽店巷的涼糕和泡糕
住宿我推薦去鹽店巷的鈺恆旅館 房間比較多 環境也不錯 標間30 電腦房40
還有護城村下段的秀藝旅館 新開的.環境非常好,也安靜.標間30 這2個地方我都建議早點訂房
玩了通海以後,這幾天可以去玉溪過聶耳音樂周,聶耳音樂廣場幾乎天天有活動.也是玉溪最大最好的一個公園
另外如果有時間的話 澄江撫仙湖,祿充風景區,江川陽光海岸都是值得一玩的地方
㈡ 通海有好玩的景點嗎
出名的有通海秀山和通海古城
詳細的雲南玉溪旅遊,路線訂制,景點介紹,雲南旅遊路線攻略,雲南美食等吃、往、行、天氣等各種攻略可參考:就去雲南
http://www.9797kan.com/h-col-147.html
㈢ 通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秀山公園2、三聖宮
3、杞麓湖
4、通海文廟
5、曲陀關
6、通海秀山古寺觀
7、秀山風景區
8、納家營清真寺
9、杞麓湖濕地
10、秀山鎮
還有167條相關問答,更多通海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㈣ 通海什麼景點最著名
秀山公園
通海縣城南有山名「秀」,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點蒼山同列雲南四大名山。秀山翠樹蒼林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眾多古寺觀,史載唐代山上始建廟宇,元、明、清時遂成佛教聖地,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
通海縣城臨水依山,秀山緊靠其南,俯臨城鎮,點綴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卷:前有杞麓湖波光澄碧,中有城鎮屋舍儼然,後有秀山群峰列翠,頗具江南景色。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錢南園在其《雨宿通海》中雲:「孤城臨水背依山,記在江南煙雨間」,道出了此山水城郭的特點。 秀山最古老的寺院有三:一是山麓之句町王廟,今已廢。據說系大理國王段思平所建,原鑄有丈八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廟之東,為三元官。據縣志載,宮內曾有一株茶花,花瓣落地,仰而不俯。此花早已不存,但有關它的傳說,卻引起騷人墨客的佳興,為之題詠甚多。
秀山的第二古寺為山腰偏東的普光寺。據稱此寺始建於五代,擴建於大理國道隆己酉十一年,即宋理宗淳 九年(公元1249年)。寺內有元碑,年代久遠,古色古香。寺內供奉神僧李畔富,傳說他是新興州(玉溪)人,到通海削發為僧,因見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穡艱難,於是他開鑿落水洞,讓湖水降落外地,湖四周出現良田萬畝,百姓安居樂業,故在此建堂以祀之。昔人楊仲瓊有詩贊他: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錫穿通入海流。
在昔若無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寺內尚有磚石堆砌的「畔富塔」。靠山南有天然沙岩一塊,中凹可蓄泉水數挑。泉水涓涓,叮咚不息。其水清澗,名曰「洗地」。寺外石岩山下,芳草鮮美,雜樹豐茂,畔富坐化墓位於其間,有明崇幀年間刻石。
年代古老而規模最大的建築是位於秀山峰頂的涌金寺。相傳起於西漢,時稱青山寺。晚唐及元時擴建,更名涌金寺。其寺字規模宏偉,殿閣雅麗,山門前是一石砌平台,登此可以遠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疇平展,樹樹若頎,令人心曠神怡。入寺,正中為「秀山古柏閣」,其名乃書法家許弘勛題書。並懸有郡人,法家闞幀兆書寫的匾額「千峰翠」。閣有圓門,面北而開,高瞻遠望,使 人胸懷為之一爽。兩側是聯甚豐、許弘勛題的「湖空山氣靜,閣回樹光寒」,以其江瀟灑的筆法和典麗的詩意引人注目。
還有一副雅俗共賞的迴文對聯:
秀山輕雨青山秀;香柏鼓風古柏香。
寺內最為人稱許的是宋柏和元杉。古柏蒼勁虯枝,宛若一個垂須飄髯的長者。香杉蔭森蔽日,撐霄拂漢,巨干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據說六棵香杉乃元僧鐵牛手植,距今已600餘年。遊人會聚最多、建築十分考究的是清涼台。台始建於晚唐,歷代重修。寺處山之中部,寺前濃蔭密蔽,遠處湖光依稀可見;寺後則山巒起伏,涼風不斷;寺內花木繁茂,積翠凝香。寺門有懸聯,恰道出了進入此寺的感受:層台雲斂雙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入門向左轉,進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競妍。再往北,是一間高朗的殿堂,堂外為木欄長廊,清風徐來,山光照檻。在此簡檻寄興,飲茗小憩,即使炎夏酷暑,也使人頓覺爽氣襲人,清涼無限。正庭再往東,即步入「武侯祠」。祠內庭院中有一株杏樹,如巨傘長臂,使庭中綠蔭遍地。樓前懸匾「風流天下聞」。紀念諸葛武侯的對聯則懸在中樓,其聯雲:「千秋出師表;五月渡瀘人。」秀山建築的設計與布局頗具匠心。秀山有亭7座:在登瀛橋東有捐秀亭,枝葉拂著亭沿,確是「秀色可餐」。在竺國宮前杪林岩石上有供人促膝談心的綠杉亭。在紅雲殿的西側有 通翁亭,海月樓之西有「寄亭」,清涼台下東側有「三才亭」。慈仁寺之東北山頂有「曼倩鴻亭」,清人有聯雲:「斗酒狂邀千里月,片帆飛渡花湖秋」。由清涼台往西行,幽徑逶迤,翠筱夾道,與西山相對的松林里,便是「鳳儀亭」。昔人贈以美名曰「鳳亭花雨」。今修復,且立地震紀事碑於亭內。
通海秀山在明朝時曾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蒼山共稱雲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譽。漢代在此辟山林,建古剎,立亭園,元、明、清進為佛教勝地,民國時期置為公園。經千百年來的擴建修繕,逐步成為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1987年12月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杞麓湖
杞麓湖位於通海縣城北,風光絢麗,婀娜多姿,每當風平浪靜,天空一碧如洗之時,湖面從東到西便出現一條長達數丈的湛藍色帶,古人稱這奇景為「湖水拖藍」,是通海八景之一。沿岸煙柳迷茫,平疇千頃, 村落棋布。 杞麓湖屬南盤江水系,又稱通海湖,面積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處約15米,水容量1.49億立方米,盛產鯉、鯽、大頭魚等許多種魚類。湖畔平疇沃野,盛產稻、麥、煙等作物。 杞麓湖,在唐代時稱為「海河」,後又稱「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鳳山)腳,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東面的落水洞,兩旁懸崖高峻,峭壁聳峙。相傳,遠古時杞麓湖湖面寬廣,茫茫蒼波,無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錫杖鑿通以後現出千頃良田。湖北面的沙溝嘴,直伸進湖內。四周植柳種花,景色獨秀,是避暑的好地方。
畇町王廟(亦稱土主廟)
位於秀山北麓公園坊上數十米處,是秀山古建築群建築年代最早的寺廟之一。
後晉天福二年(公元九三七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討伐大義寧國的楊干貞時,普在此地祈神護佑出師順利。出師後,果然勢如破竹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後,段思平重修了此廟。明、清兩代曾以修繕,一九八五年又作了部份的修繕和擴建,今為一進兩層四合大院。
畇町王廟正殿石基高1.42米,三開間,面闊13.1米,進深9.5米,通高10米,用柱18根,抬梁式木構架,一斗二升二迭大型斗拱支承前檐屋架。整體形貌古樸庄嚴,雄偉。
一九八五年擴建時,擴寬和加高了前殿並在前殿左前方臨縣城處新建一長廊,正前方空地辟為老年人娛樂健身的場地。
通海曲陀關
曲陀關在今通海縣河西以北30華里,是元代「臨安元江車里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所在地,這是當時設立在滇南的最高軍政機關。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帥阿喇帖木耳曾經駐治此地。 景泰《雲南圖經》說:「曲陀關,一日萬松營,河西縣北20里,其頂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條崗環抱,茂林蔥翠,南望山光水色,奇勝莫比。」明代天啟《滇志》中也說:「元帥府,在縣(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關,又日萬松營,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慶、延民間人物繁盛,市肆輻輳」,這說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關確實是一個繁華的軍事要塞。 在曲陀關半山腰上,有口水井叫「馬刨井」,常年四季,噴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見底。傳說當年忽必烈帶領蒙古族大軍征戰來到這里,險峻的山道上荒無人煙,軍困馬乏,無水可飲,行軍非常困難。正在無法可施的時候,忽必烈騎的高頭戰馬在懸崖上揚蹄嘶鳴,馬蹄不斷地在地下翻刨,塵土飛揚,不一會兒,馬蹄刨出了一個小凹塘,泉水滾滾而出,供人馬飲用,這就是「馬刨井」的來歷。
宋朝古柏
宋朝古柏植於秀山涌金寺大院內,距今已歷千年,是秀山"三絕"之一。樹高20餘米,干圍3米余,如一蒼龍盤恆凌空。老乾虯枝,雖歷盡滄桑,飽經風霜,仍黛色如初。賞之,使人頓生欽佩之感。清初通海書法家、詩人闞禎兆的七言詩《秀山古柏行》從諸多側面贊譽了她。
白龍寺
白龍寺創建於明成化年間,面積為334平方米,單檐歇山,抬梁式結構,為一進四合院。
白龍寺隱藏於秀山主峰"螺峰絕頂"東南側的蒼松之中,環境十分幽靜。寺側有"白龍、烏龍"二潭,潭水清冽甘甜,四季潺潺。相傳:"`白龍、烏龍`原是二蛟,常興風作雨,相互爭斗,鏖戰時,伴有傾盆大雨,危及民生,一仙人怒之,服二蛟置於秀山之麓。之後,二蛟不復為害成其為"龍",並常年湧出清泉供路人飲用"。人們為紀念服蛟的仙人和湧泉的二龍,遂於潭側建寺稱白龍寺。
秀山印有「玉隱山」的宋代瓦
通海,自唐南詔設立軍事重鎮「通海鎮」,之後為「通海都督」,再後又為「通海節度」。到了大理國初期,改為「通海郡」,郡守亦稱「節度使」。因為歷史遠去,歷任官員姓名難以考據,所設行政區名稱只能在《蠻書》和《野史》中查閱得到。
五代後唐,南詔政權已數易新主,社會動亂,兵戈頻仍。此時的雲南,頻繁的戰爭使「西爨白蠻,東爨烏蠻」的各個部落分別割據。就在這時,天開慧眼,降生了一個神奇勇武的人物,這就是段思平。
段思平做了大理國王後,為了表答通海給與他成功的恩情,在通海做了幾件事。
第一,改通海郡為「秀山郡」,以對秀山的鍾愛之意。
第二,改秀山為「玉隱山」,因為思平一生信佛,做國君幾年後就出家在祥雲水目山當和尚,法號「玉隱」。與其「玉隱」來恩隱秀山,如今秀山上還能找到印有「玉隱山」的磚瓦(見圖)。
第三,在秀山廣辟寺院園林,故《野史》有:「祠秀山諸神」即為秀山諸神靈建蓋寺廟。
第四,特意派軍用幾十匹騾子馱來生銅為秀山鑄佛像七十餘尊,故《野史》有:「平年年建寺,鑄佛萬尊」的記載。
自段思平創立大理國到大理國被元朝滅亡前的283年中,通海一直是秀山郡的首府(元朝統一雲南後,通海一直沿稱「秀山郡」),兩百多年的文化積淀,如今還看得到大理國的磚瓦,大理國後期即南宋的古建築秀山古柏閣。而段思平在通海的傳說故事還在民間流傳。
河西古鎮
到通海,不到河西古鎮走一回,你將會感到遺憾。因為這里有千年的歷史、眾多的文物古跡、多彩的小城文化。歷史悠久的河西古鎮早在明成化年間就是縣治所在地。到明崇禎時已發展到有一定規模,政治、文化、經濟比較發達,城鎮設施基本完善的滇中名鎮。近幾年來,河西鎮**、**在發展小城鎮的戰略實施中,注重把小城鎮的建設與保護文化遺產有效地結合起來,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和民間資金的投入,按照原址原貌的原則,不斷修復了許多文物古跡,使河西這座千年古鎮依然風韻長存。
納古鎮
納古鎮,一顆閃耀在杞麓湖北岸的民族之星。這里居住著勤勞、勇敢、聰明的回族兄弟。這里是我國著名翻譯家納訓和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納忠的故鄉。這里有著雲南最大、宏偉壯觀的清真寺。這里是通海縣新近發展起來的民族工業園區。
一腳踏進納古鎮,彷彿進入了東方阿拉伯世界,寬敞綠樹成蔭的花園大街,豪華、氣派、典雅、造型各異,具有阿拉伯特點的建築物以及數百個民營、私營企業等將使遊客目不暇接。步入清真寺,令遊客驚嘆不已的是高聳直立著的教拜樓,豪華氣派的大廳,回族群眾在做禮拜的壯觀場面等等。從清真寺里出來,進入納訓、納忠兩位名人的故居,不久可了解到他們十分精彩的人生故事,還可研究通海納古舊時回族民居的建築結構。
納古民間有「三絕」,小刀、美食、「馬老表方便麵」。在大大小小的商店裡,你將買到這種手工製作的「納古回族小刀」。別看這種小刀平平常常,它的製作工藝可是這里回族群眾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其特點是鋼火好,刀刃鋒利無比,使用起來很方便。來一回納古不吃一餐回族特色菜叫做白來,這里的「油淋牛肉乾巴」、「牛肉冷片」、「涼白雞」等菜餚,口味可不一般。不信,你可親口嘗一嘗。還有「馬老表方便麵」很受顧客歡迎。例如2003年、該產品一在「昆交會」露面時,就被人們搶購一空。
㈤ 通海縣的旅遊風景
通海秀山因山色秀美、匾聯眾多而名冠滇中,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譽。在《大明一統志》里,秀山被列為雲南四大名山,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點蒼山齊名。
秀山位於通海縣城南,與城相連。出城步行數百步即可登山。山中禪院森森,曲徑通幽。秀山公園經歷代修建,構成了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台、萬壽宮、斗天閣、涌金寺、白龍寺等古建築群。
秀山之美在於秀,在於自然風光與禮樂名邦的完美結合,呈現出一個杏花煙雨江南的詩畫世界。 位於楊廣鎮大新村五公里許的深山中,始建於明,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物。該寺右側有一天生溶洞,洞中長年流淌著20寸管粗的泉水。傳說明朝時洞中有蛟龍,當地人曾請來馬祖仙將蛟龍鎮服,故建寺塑馬祖像以鎮懾。寺周圍林木豐茂,幽靜非常。
於2004年被玉溪市公布為「第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聖宮通海縣楊廣鎮小新村,距縣城6公里。三聖宮始建於元末,據清乾隆《重修三聖宮碑》載:「……洪武初舊有寺宇」。歷經明清歷代重建重修,現為清初和清末的建築。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門,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藝術家高應美之手,槅子門中的構圖、布局、人物造型,刀法的巧運均達到了美輪美煥的境地,被省內外學者稱之為「海內第一木雕」。
三聖宮布局為三進式兩院,由大殿、後東西兩廂、中殿、前東西兩廂、前殿(重檐)及前、中、後的六個躲間組成,外設圍牆並呈船形,牆外雙溪環繞而過。難怪木雕槅門中、高應美用竹葉湊成的一首詩寫道:「水繞樓船起聖宮,雙龍勢發脈豐隆。春山擁翠千年秀,不賴丹青點染工。」詩中充分地贊頌了三聖宮的風光景緻。
上世紀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白龍寺位於秀山後面,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因為寺旁有一泉水,古人就建此寺並塑龍王像供於寺中。白龍寺屬一進院前後各三間夾四耳、寺內保存一塊明代碑刻,碑陰記錄了當時海貝巴(貝幣)的捐贈情況。上世紀80年代在白龍寺下開辟了茶花園、牡丹園、蘭花園,總佔地8000多平方米。
秀山古建築群於上世紀198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通海文廟位於通海縣城南隅、座落於秀山之麓,南北向。為中軸線分幢迭起單體組合式古建築群,由紅牆(長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節孝祠、大城門、鄉賢、名宦祠、東廡、西廡、大城殿、鍾鼓樓、崇聖祠、尊經閣組成,總佔地1.2萬平方米。
通海文廟始建於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廟學記碑》載),於明·萬曆遷建今址,現存建築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別文明坊(建於雍正十一年)氣勢壯偉雄強。從整體看通海文廟,給人以殿閣層層迭起,庄嚴肅穆之感。清朝時期,在通海廟學中曾經培養出朱嶟(禮部尚書),公孫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書法家闞禎兆等。
通海文廟於上世紀199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㈥ 雲南省通海縣有什麼景點和特色食品
通海縣是雲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煙高產縣之一,玉溪地區轄縣。
景點:
(秀山)
通海秀山因山色秀美、匾聯眾多而名冠滇中,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譽。在《大明一統志》里,秀山被列為雲南四大名山,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點蒼山齊名。
秀山位於通海縣城南,與城相連。出城步行數百步即可登山。山中禪院森森,曲徑通幽。秀山公園經歷代修建,構成了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台、萬壽宮、斗天閣、涌金寺、白龍寺等古建築群。
秀山之美在於秀,在於自然風光與禮樂名邦的完美結合,呈現出一個杏花煙雨江南的詩畫世界。
(龍興寺)
位於楊廣鎮大新村五公里許的深山中,始建於明,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物。該寺右側有一天生溶洞,洞中長年流淌著20寸管粗的泉水。傳說明朝時洞中有蛟龍,當地人曾請來馬祖仙將蛟龍鎮服,故建寺塑馬祖像以鎮懾。寺周圍林木豐茂,幽靜非常。
(三聖宮)
三聖宮通海縣楊廣鎮小新村,距縣城6公里。三聖宮始建於元末,據清乾隆《重修三聖宮碑》載:「……洪武初舊有寺宇」。歷經明清歷代重建重修,現為清初和清末的建築。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門,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藝術家高應美之手,槅子門中的構圖、布局、人物造型,刀法的巧運均達到了美輪美煥的境地,被省內外學者稱之為「海內第一木雕」。
三聖宮布局為三進式兩院,由大殿、後東西兩廂、中殿、前東西兩廂、前殿(重檐)及前、中、後的六個躲間組成,外設圍牆並呈船形,牆外雙溪環繞而過。難怪木雕槅門中、高應美用竹葉湊成的一首詩寫道:「水繞樓船起聖宮,雙龍勢發脈豐隆。春山擁翠千年秀,不賴丹青點染工。」詩中充分地贊頌了三聖宮的風光景緻。
上世紀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白龍寺)
白龍寺位於秀山後面,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因為寺旁有一泉水,古人就建此寺並塑龍王像供於寺中。白龍寺屬一進院前後各三間夾四耳、寺內保存一塊明代碑刻,碑陰記錄了當時海貝巴(貝幣)的捐贈情況。上世紀80年代在白龍寺下開辟了茶花園、牡丹園、蘭花園,總佔地8000多平方米。
秀山古建築群於上世紀198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通海文廟)
通海文廟位於通海縣城南隅、座落於秀山之麓,南北向。為中軸線分幢迭起單體組合式古建築群,由紅牆(長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節孝祠、大城門、鄉賢、名宦祠、東廡、西廡、大城殿、鍾鼓樓、崇聖祠、尊經閣組成,總佔地1.2萬平方米。
通海文廟始建於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廟學記碑》載),於明·萬曆遷建今址,現存建築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別文明坊(建於雍正十一年)氣勢壯偉雄強。從整體看通海文廟,給人以殿閣層層迭起,庄嚴肅穆之感。清朝時期,在通海廟學中曾經培養出朱嶟(禮部尚書),公孫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書法家闞禎兆等。
通海文廟於上世紀199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食品:
(翻花烏魚)
用杞麓湖特產烏魚,剔骨開片呈斜紋,佐以韭菜、蒜片、黑木耳、薄荷,用菜油爆炒、起鍋前放入少量糟辣子即可。這樣炒出的烏魚片呈菊花狀,鮮甜可口,而且還養顏明目。
(綉球鱔魚)
用較粗的鱔魚剔骨後再開片,在鱔魚片背面斜切成網狀,佐以蒜片、韭菜白、薄荷,用猛火菜油爆炒,起鍋前加進老醬,這樣炒出的鱔魚呈球狀而且翻出絲花,分出紅、白、綠色,食之鮮美爽口。
(口袋豆腐)
用上好白豆腐切成火柴盒大小,放入漲油鍋內炸,待豆腐呈金黃色,取出用小蘇打水浸泡20分鍾撈出,用清水漂去蘇打水備用。另外,用雞湯或高湯放適量花生面入鍋煮20分鍾後放入豆腐塊煮15分鍾,起鍋前放入姜絲、豌豆尖盛入碗內,最後灑上細蔥花即可。這樣的豆腐用筷子夾住一角洽似農家裝糧食的麻布口袋(下大上小),食時給人以清甜可口,鮮香開胃之感。
㈦ 玉溪市旅遊景點有哪些
玉溪市的旅遊景點有1.'澄江撫仙湖,從昆明坐客車到到了玉溪澄江縣一個小時左右。2.月亮灣濕地公園3.櫻花谷外灘4.匯龍溫泉文化庄園。
㈧ 通海一天之內回了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秀山
通海秀山因山色秀美、匾聯眾多而名冠滇中,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譽。在《大明一統志》里,秀山被列為雲南四大名山,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點蒼山齊名。[8]
秀山位於通海縣城南,與城相連。出城步行數百步即可登山。山中禪院森森,曲徑通幽。秀山公園經歷代修建,構成了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台、萬壽宮、斗天閣、涌金寺、白龍寺等古建築群。
秀山之美在於秀,在於自然風光與禮樂名邦的完美結合,呈現出一個杏花煙雨江南的詩畫世界。
龍興寺
位於楊廣鎮大新村五公里許的深山中,始建於明,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物。該寺右側有一天生溶洞,洞中長年流淌著20寸管粗的泉水。傳說明朝時洞中有蛟龍,當地人曾請來馬祖仙將蛟龍鎮服,故建寺塑馬祖像以鎮懾。寺周圍林木豐茂,幽靜非常。
於2004年被玉溪市公布為「第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聖宮
三聖宮通海縣楊廣鎮小新村,距縣城6公里。三聖宮始建於元末,據清乾隆《重修三聖宮碑》載:「……洪武初舊有寺宇」。歷經明清歷代重建重修,現為清初和清末的建築。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門,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藝術家高應美之手,槅子門中的構圖、布局、人物造型,刀法的巧運均達到了美輪美煥的境地,被省內外學者稱之為「海內第一木雕」。
三聖宮布局為三進式兩院,由大殿、後東西兩廂、中殿、前東西兩廂、前殿(重檐)及前、中、後的六個躲間組成,外設圍牆並呈船形,牆外雙溪環繞而過。難怪木雕槅門中、高應美用竹葉湊成的一首詩寫道:「水繞樓船起聖宮,雙龍勢發脈豐隆。春山擁翠千年秀,不賴丹青點染工。」詩中充分地贊頌了三聖宮的風光景緻。
上世紀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白龍寺
白龍寺位於秀山後面,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因為寺旁有一泉水,古人就建此寺並塑龍王像供於寺中。白龍寺屬一進院前後各三間夾四耳、寺內保存一塊明代碑刻,碑陰記錄了當時海貝巴(貝幣)的捐贈情況。上世紀80年代在白龍寺下開辟了茶花園、牡丹園、蘭花園,總佔地8000多平方米。
秀山古建築群於上世紀198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通海文廟
通海文廟位於通海縣城南隅、座落於秀山之麓,南北向。為中軸線分幢迭起單體組合式古建築群,由紅牆(長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節孝祠、大城門、鄉賢、名宦祠、東廡、西廡、大城殿、鍾鼓樓、崇聖祠、尊經閣組成,總佔地1.2萬平方米。
通海文廟始建於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廟學記碑》載),於明·萬曆遷建今址,現存建築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別文明坊(建於雍正十一年)氣勢壯偉雄強。從整體看通海文廟,給人以殿閣層層迭起,庄嚴肅穆之感。清朝時期,在通海廟學中曾經培養出朱嶟(禮部尚書),公孫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書法家闞禎兆等。
通海文廟於上世紀199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