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周圍的旅遊景點大全
⑴ 請問山西太原 介休有什麼旅遊景點
太原有晉祠啊,介休有綿山啊。
⑵ 介休旅遊景點有哪些
介休除了綿山,張壁古堡和秦柏嶺風景區也是兩個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
另外,後土廟、玄神樓、洪山源神也對外開放。這些景點都值得一看。
⑶ 介休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介休山河秀麗、景色宜人,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境內綿山如屏聳立,汾水似帶環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綿山風景區是六大低山旅遊風景區之一,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著稱,寺廟、道觀大多建於懸崖壁之間,主景抱腹岩岩頂伸出,呈抱腹狀,洞內可容萬人,實屬罕見。自隋唐以來,綿山就是參拜、旅遊的勝地,史載一九二六年,瑞典國王曾攜家室登山禮佛。96年以來,由民營企業三佳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到目前已完成投資5.6億元,形成十大景區120多個景點的規模,從2000年開始,連續五個黃金周門票收入、旅遊人數居全省主要景點榜首。張壁古堡有「地上地下雙城子,堡垣廟院博物村」之稱,可與羅馬修斯堡相媲美,其反風水的建築風格堪稱東方建築史上的奇跡。後土廟道教建築群氣勢恢宏、構造精美,琉璃藝術巧奪天工,有琉璃藝術建築瑰寶之稱。還有華夏第一柏——秦柏,三晉三大名樓之一的玄神樓等具有獨特的魅力,在全省、全國叫絕稱奇。 陶瓷製作工藝是山西省介休市洪山村的傳統工藝。洪山村古有「陶村」之稱,洪山村的源神泉水和洪山陶土為安益洪山陶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資條件。據史料記載,洪山瓷窯是北方的典型民窯,始建於唐貞元十三年(797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得採納啊
⑷ 介休還有哪些旅遊景點
綿山風景區
張壁古堡
介休祆神樓
介休後土廟
介休汾河濕地森林公園
洪山源神廟
綿山位於介休城南10千米處,又稱介山,是春秋時期晉文公從臣介子推「功不言祿」偕母隱居並殉難之地,介休因此而得名。綿山山勢險峻,林木茂密,山間溪流終年不斷。綿山風景區是山西省首批公布的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和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綿山最高海拔2566米,相對高度1300米以上,景區總面積約40平方千米。2013年9月,經國家旅遊局評定批准,介休綿山風景區榮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成為晉中市首個獲此殊榮的風景區。
張壁古堡位於介休綿山北麓的龍鳳鎮張壁村。古堡隨塬勢建造,南高北低,三面臨溝,背靠綿山,地勢險要。東西長374米,南北長244米,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東距平遙古城四十公里,西至靈石王家大院、南到綿山風景區、北至介休市區均為10公里。堡內現存有可罕廟、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廟、真武廟、關帝廟等十數處廟堂古建築和數十座具有晉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張壁古堡先後榮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旅遊特色景觀名鎮名村」等四項桂冠,張壁古堡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引起世人高度關注。
祆(xiān)神樓位於介休順城關大街東端,是一個三重檐歇山頂轉頂結構的古代建築物,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上惟一保存的一處祆教建築。祆神樓是原祆神廟的組成部分,樓因廟而得名,是一座門樓、樂樓與過街樓相接合的樓閣式建築。祆神樓位居廟前,既是山門,又是點綴街心的過街樓。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為過街樓,高二層,中設平座,上施重檐。樓較寬的部分下層為山門,上層為樂樓。祆神樓的裝飾中有許多傳統廟宇建築中根本看不到的圖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而這些恰恰是祆教的神獸。
介休後土廟,是一處道教廟宇,位於介休市西北隅,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坐北向南,南北長110米,東西寬40米,佔地面積3547平方米。廟前有影壁,壁心鑲嵌著琉璃麒麟圖案。中軸線上依次為金剛殿、過殿、獻殿、三清樓、後殿。三清樓與獻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後殿兩側為左右朵殿,共計9座殿宇。東西兩座配殿內,現存1000多尊高1.2米的道教人物彩塑,均為明代彩塑之上品。塑像內容主要是道教中被尊為四御的南極勾陳大帝、北極紫微大帝和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以及其它各路神祗,千姿百態,表情各異,十分壯觀,為道教彩塑中難得的珍品。廟內所有琉璃製品,色彩純正明麗,造型准確生動,是中國廟宇琉璃藝術品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被稱為「琉璃建築藝術的寶庫」。1962年,後土廟古建築群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汾河濕地森林公園位於介休市三賢大道汾河大橋以南、108國道以北區域,南北兩岸各長2.4千米,南起勝利橋北汾河橡膠壩,北至森林公園西門,總佔地面積為1000畝(其中水面450畝)。它以「自然、生態、野趣」為建設理念,其景觀簡而言之就是「一條水帶、兩條長廊、三個綠島、四個景點」。其中,四個景點分別是東岸的「芳草渡」、「輪之舞」和西岸的「匯石園」、「野趣園」。2013年,經國家林業局、山西省林業廳專家組實地考察評估、集體評審和公示,介休市汾河濕地森林公園正式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
洪山源神廟位於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狐歧山麓,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唐初尉遲恭在介休任縣令時,為紀念大禹治水所建。現存建築為明代遺構。源神廟佔地面積1623平方米,坐南朝北,為二進院落布局。廟內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為木牌樓、山門、戲台和正殿,兩側為鍾鼓樓、東西配殿及偏院娘娘殿和廂房。2013年3月5日,該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⑸ 我們介休及其附近的旅遊景點有哪些30公里內
後土廟 ,綿山,王家大院,平遙古城,張壁古堡
⑹ 介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介休山河秀麗、景色宜人,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境內綿山如屏聳立,汾水似帶環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綿山風景區是六大低山旅遊風景區之一,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著稱,寺廟、道觀大多建於懸崖壁之間,主景抱腹岩岩頂伸出,呈抱腹狀,洞內可容萬人,實屬罕見。自隋唐以來,綿山就是參拜、旅遊的勝地,史載一九二六年,瑞典國王曾攜家室登山禮佛。96年以來,由民營企業三佳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到目前已完成投資5.6億元,形成十大景區120多個景點的規模,從2000年開始,連續五個黃金周門票收入、旅遊人數居全省主要景點榜首。張壁古堡有「地上地下雙城子,堡垣廟院博物村」之稱,可與羅馬修斯堡相媲美,其反風水的建築風格堪稱東方建築史上的奇跡。後土廟道教建築群氣勢恢宏、構造精美,琉璃藝術巧奪天工,有琉璃藝術建築瑰寶之稱。還有華夏第一柏——秦柏,三晉三大名樓之一的玄神樓等具有獨特的魅力,在全省、全國叫絕稱奇。 陶瓷製作工藝是山西省介休市洪山村的傳統工藝。洪山村古有「陶村」之稱,洪山村的源神泉水和洪山陶土為安益洪山陶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資條件。據史料記載,洪山瓷窯是北方的典型民窯,始建於唐貞元十三年(797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⑺ 介休風景名勝
介休綿山,又稱介山,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屬太岳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餘公里,海拔2O72米。綿山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跡頗多,俗稱「九里十八彎.
回鑾寺是由於唐太宗欲登山禮佛未成,至此回鑾,故名。唐太宗有詩雲:「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尺春。」據寺內碑刻記載,寺原在東山柴谷之間,後遭流寇所毀,唐僖宗時遷到現址,敕名「興國寺」。現見大殿脊檁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題記」,後明、清重修,現存建築為元明清三代遺物。主建築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對稱布局。殿闊五間,用減柱造,結構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古松、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
離寺南行1.5公里,登山2.5公里到龍頭寺後,沿山腰間小路曲折而行入綿山腹地。沿途兩山對峙,怪石嶙峋,風景絕佳。前有乳房似的石峰,答薛茸結,泉水垂滴於下面石池中,水質清涼透明,沁人心脾,這就是「峰乳泉」,俗稱「母奶頭」。過棧道到小須彌、中岩寺,可見白雲洞內湧出雲團,變幻莫測,令人驚嘆。復行2.5公里,過「鹿橋」、「兔橋」,再攀127級石階便是綿山中心抱佛岩。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猶如兩手抱腹,且腹中空空。後在岩中建寺,稱抱佛寺,即雲峰寺,有殿宇20餘間,為初唐遺物。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岩壁石窟中的佛龕內。登高處眺望,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延續不絕。而岩前面臨深谷,兩側山峰相望,煙寺相依,給人以啟迪。
以抱佛岩為中心,向東行百米有鐵索嶺,鐵索從崖頂垂下,可攀援而上到達山巔,上有銀空洞、竹林寺、鐵瓦寺、摩斯塔等景點;朝西北下行5公里有李姑岩,相傳是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煉處;沿南下石級到斷岩邊,下雲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古碑、名人題刻。賀知章有題記百餘字,盛贊了綿山的奇險,引遊人矚目。
綿山的景觀很多,又有白雲庵、光岩寺、雲中寺、地藏殿、世姑廟、龍王廟、柏龍、說法台、棋盤石、五龍墓、捨身崖等。還有直徑1米的鐵鍋水,水從崖壁流入,滿而不溢,掬而飲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鍋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級,行500米,即達溝底深谷,又有「石洞水」與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賞心悅目。
綿山,山古水活,古跡眾多,又有大量的古老傳說,以其鮮明的個性跨身於我國名山之列。今日綿山,正在恢復其原來的魅力。「萬壑千崖增秀麗,往來人在畫圖中」,定會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特色朝山訪古賢、求仙拜神佛、登嶺賞松柏、看懸泉柏龍、望神燈掛鈴、觀雲海彩霞、覽奇岩穿峽谷、品佛道介子文化、聽濤玩水鑽瀑布、行棧道踏雲梯爬鐵索、住懸崖掛壁賓館,欣賞主要景點藝術團的表演及專場晚會。 交通從太原火車站或長途汽車站換乘直達介休的汽車(每半小時發一趟車),兩個半小時左右到達介休火車站,有綿山風景區旅遊專車往返接站,直達山頂景區。
⑻ 介休有什麼旅遊景點
到過煙台好幾次了,但都沒有時間。這次特別安排了一天。
車停北馬路汽車站,正在修路,反正晚上沒事,我喜歡一個人走走陌生的地方。煙台好象新房子不多,小區里不算干凈,卻很有生活的味道,小攤很多,水果便宜,不時有人拉我住小旅館。走到大海陽路的民航售票處,購第二天回去的機票,6折,兩個多小時前打的攜程還是8折。一路到南大街,在大海陽路/南大街口:大潤發,許多飯店(韓國的,KFC...)
因為喜歡邊走邊找賓館,就沿著南大街往東走,因為南大街是主要的商業街,可實在不附,沒幾家商業店,晚上也早早關門.包括Walmart,後來第二天又開過南大街,發覺店面少,勝利路口華聯也在重修. 當然除了幾家高檔賓館,也沒找到合適的賓館,只好打了HostelCN.com的電話,定下二馬路上的莫泰,http://www.hostelcn.com/acc/1856.html ,168元(無早) 煙台最大的振華商廈在海港路/西大街. 在西大街,南洪街上人很多,無數小攤,水果攤,還有小飯店,西點店,很便宜,人也多, 應該在這里找吃的. 另外PLMM巨多,好養顏.
第二天一早打車7元到張裕博物館,很值得參觀, 人少,當然現在不是旺季,但門口沒有領一小瓶酒,不知何故?取消了?
出來後右邊就是海邊(海岸路),風景優美,天氣也好,雖然風大. 煙台山公園門票30(票上印40),一路上到山頂,上燈塔5元(不乘電梯3元), 她們會說走上去是11樓,其實也就6-7層.在上面果然整個煙台盡收眼底,對面的港口巨大的三菱標記. 從後面下去就是丹麥領事館的房子,當然要和美人漁像合影. 房子都有點破舊了,但很有特色. 海邊有人釣魚,可海水不算很乾凈,比上海海邊的泥水好.有兩對新人在拍照,沒有其他人,好靜.海邊走走.
坐43路在勝利路/華茂街吃牛肉麵,又到永和補充了點.打車到大海陽路的民航大廈,乘機場大巴,10元,幾乎沒人乘---淡季. 二十幾分鍾就到了,飛機又晚點了,好象這個概率在50%以上.
⑼ 介休的旅遊景點
1、綿山
綿山位於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綿山鎮南槐志村,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綿延百里,古樹繁茂,飛泉流瀑,洞中藏幽起冠群山,滿山覆蓋千餘種珍貴的中葯草,被稱為「天然氧吧」。
2、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位於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是中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
3、襖神樓
位於介休市北關順城街,三結義廟舊時也叫元神廟、襖神廟,襖神樓是它的山門和樂樓,也被稱為玄神樓。它集山門、戲樓、過街樓的作用於一身,是介休市的標志性和景觀性,它與永濟的鸛雀樓、萬榮的秋風樓和飛雲樓一起並稱為山西的四大名樓。
4、後土廟
後土廟位於介休市老城西北角,是一處道教廟宇,後土廟主要供奉後土夫人。她是掌管陰陽生育以及大地、山河的女神,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後土廟,而後不斷重修擴建,形成今日格局,以廟觀合體、奇特的戲園三連台,以及技藝失傳的「孔雀藍」琉璃為亮點。
5、秦柏旅遊生態園區
景區內傲然孑立著一顆 2640 多年的柏樹,相傳為秦時遺留,最粗一枝周長4.75米。現仍枝繁葉茂,常青永翠,樹蔭覆蓋面積近300平方米。秦柏比陝西黃陵軒轅柏粗1.8米,其周長圍全國柏樹之最。
⑽ 山西介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如題 謝謝了
介休之行的第一站,是順城關正街東端的襖神樓,也就是當地人所稱的玄神樓。襖神樓位於三結義廟內,建築年代較晚,為清代作品,結義廟建築規模也不大,目前僅存一樓一殿。但是,這座襖神樓卻是我國古代樓閣式建築中的佳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並稱山西三大名樓。襖神樓平面呈「凸」字型,高25米,深20米,設計奇巧,氣勢宏偉壯觀,它既是三結義廟的山門,也是酬神的戲樓,同時還是一座過街樓,順城關正街就從樓下穿過。如今,襖神樓不再做為山門與戲樓使用,但過街樓的功能仍然保留,行人車輛熙熙攘攘,行來穿梭於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 介休之行的第二站,是廟底街的後土廟,這里同時也是介休市博物館所在地。後土廟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是為祭祀後土神而建造的一座道教廟宇。後土廟最主要的建築是三清樓,前有抱廈,後有戲樓,十分宏偉,與襖神樓有相通之處。後土廟最傑出的藝術成就是其琉璃工藝,走入後土廟的同時也就走進了一座琉璃藝術的博物館,其精湛的工藝、逼真的形象、歷久不衰的色澤令人嘆為觀止。 介休之行的重點是市區東南15公里龍鳳鄉的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背靠綿山,面對平原,依坡建於黃土塬上,是一座集軍事、民用功能於一體的千年古堡,其主要特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正如一位專家的題詞: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 張壁古城堡呈長方形,東西374 米,南北244 米,城堡周長1300米,堡牆為版築夯實,高約五到七米,大多構築或重修於唐代到明清時期。 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城門,北堡門為磚砌,築有瓮城,瓮城城門面向正東偏北開設,與北堡門構成了兩道堡門。兩道堡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既是遵循古代軍事防禦的原則,同時又寓有風水不外流之意,並使瓮城城門指向800 米外的一座小山丘「照壁」和「照壁」上的象徵北斗七星的七棵槐樹。 北堡門為張壁古堡的正門,但目前因為交通方面的原因,遊客基本都從南堡門進入。南堡門為石砌,堡門上有一座石雕龍頭,象徵龍首;門外有九條紅石鋪路,象徵龍須;進入城堡,是一條連接南北兩個堡門的交通主幹道,這條長約三百米的街道以石板鋪地,象徵龍身;清朝年間,堡中居民出於諧調風水和興盛文運的考慮,由堡外花費人力財力運入石材,將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鋪設了三列平行的紅色長石條,一直從南堡門延伸到北堡門,它象徵著龍脊。 沿著龍脊前行,街道兩邊整齊地排列著古樸的店鋪門面和民居。張壁村的劉老師向我介紹說,張壁古堡在興盛時也曾商賈雲集,成為物資交流的中轉地,當年街道兩側,大多都是各類商行和車馬店。 張壁古堡雖然面積只有一萬二千平方米,但卻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態,有軍事防禦的瓮城,有小巧的鍾樓和鼓樓,有完善的城市給水系統——堡內有多達六眼的水井,有公共活動場所和政治文化中心——瓮城邊的戲台,有宗教活動場所,這些特徵,使得張壁古堡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村堡,而更象是一座小城。 張壁古堡還保留著我國多數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遺存的「里坊」,各個「里坊」巷門、門樓配備得當,若關門落鎖,可謂堡中有堡。 城市街巷組織上,張壁古堡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幹道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丁」字結構。東三巷為靳家巷、大東巷、小東巷,西四巷為西場巷、賈家巷、王家巷、戶家園。西四巷建築錯落遞次,街巷格局嚴整,過去多為富戶居住,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保存完好的民居目前主要集中於戶家園與賈家巷的嘉會堂。劉老師告訴我,這些富戶的後代,大多已經遷出張壁古堡,他們的祖屋也被封閉,無緣參觀。 張壁古堡同時也是一座軍事城堡,除了軍事地道和城牆以外,地面上還殘留著其它軍事遺跡。例如,西場巷原來就是軍隊操練的校場,而戶家園,則是平民的集中居住地,戶家園地勢較低,巷口上方建有過街天橋,天橋與北堡門城牆相連,上過兵,下過民,避免了軍民雜居時士卒對平民的騷擾。 古堡內的建設規劃無一不反映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風水的思想。張壁古堡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於古代城市選址「子午」坐城須北高南低的規律,因而在北堡門上建了兩座廟宇,一為「真武廟」,一為「二郎廟」,廟頂標高超過南堡門,以使北高南低。由於綿山的地勢高陡,「沖」氣足,所以又在南堡門外建造了關帝廟,以遮擋來自綿山的「煞氣」。 最令人稱奇的是,小小一個張壁古堡,竟然建有唐代以來的近十座寺廟宮觀,宗教及其它古建築密度之高,極為罕見。古堡內目前保留的古代宗教、民俗建築主要有:真武殿、二郎廟、空王佛行宮、興隆寺、地藏王菩薩殿、呂祖閣、三大士殿、可汗祠等等。 空王佛,俗名田志超,成佛於綿山雲峰寺,被尊為綿山山主。張壁古堡距綿山不到十公里,這里出現他的行宮也就不足為奇了。大殿內的主塑像為空王佛,佛體貼金,背光華麗,山牆上繪有田志超成佛的壁畫。空王佛行宮與毗鄰的真武廟大殿上頂端,均有明代三彩琉璃裝飾,華麗精美。在大殿廊下立有兩座稀世罕見的琉璃碑,碑之通體為琉璃燒制,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分別記述田志超成佛的過程和空王佛行宮修建緣起。據說,這兩座碑是我國目前絕無僅有的琉璃碑,堪稱琉璃藝術世界中的奇葩。有人說介休是我國琉璃藝術建築的寶庫,這兩塊碑無疑又是一個例證。 北瓮城城牆上,還建有一座二郎廟。在古堡南門外,還建有一座彌補風水的關帝廟。關帝廟東院內原來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文革期間,觀音像被毀,人們在觀音像後發現一夾壁牆,內藏有一尊高約一米的泥塑像,似佛非佛,似道非道,從服飾和冠戴看,象是宋代以前的官員。後來人們又從泥像腿部的破損處發現這是一尊澆鑄的實芯鐵像,表面加以泥塑。有關考古專家看後,認為這種鐵像加泥塑的制像法從未見過。至於為什麼要如此制像,塑像為什麼佛、道、儒三教集於一身,為什麼藏於夾壁牆內,則無人能夠解釋。 綿山,又稱介山,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屬太岳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餘公里,海拔2O72米。綿山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跡頗多,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游綿山可從介休南行20多公里到綿山山麓的興地村,參觀第一景點回鑾寺古剎。 回鑾寺是由於唐太宗欲登山禮佛未成,至此回鑾,故名。唐太宗有詩雲:「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尺春。」據寺內碑刻記載,寺原在東山柴谷之間,後遭流寇所毀,唐僖宗時遷到現址,敕名「興國寺」。現見大殿脊檁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題記」,後明、清重修,現存建築為元明清三代遺物。主建築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對稱布局。殿闊五間,用減柱造,結構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古松、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 離寺南行1.5公里,登山2.5公里到龍頭寺後,沿山腰間小路曲折而行入綿山腹地。沿途兩山對峙,怪石嶙峋,風景絕佳。前有乳房似的石峰,答薛茸結,泉水垂滴於下面石池中,水質清涼透明,沁人心脾,這就是「峰乳泉」,俗稱「母奶頭」。過棧道到小須彌、中岩寺,可見白雲洞內湧出雲團,變幻莫測,令人驚嘆。復行2.5公里,過「鹿橋」、「兔橋」,再攀 127級石階便是綿山中心抱佛岩。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猶如兩手抱腹,且腹中空空。後在岩中建寺,稱抱佛寺,即雲峰寺,有殿宇20餘間,為初唐遺物。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岩壁石窟中的佛龕內。登高處眺望,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延續不絕。而岩前面臨深谷,兩側山峰相望,煙寺相依,給人以啟迪。 以抱佛岩為中心,向東行百米有鐵索嶺,鐵索從崖頂垂下,可攀援而上到達山巔,上有銀空洞、竹林寺、鐵瓦寺、摩斯塔等景點;朝西北下行 5公里有李姑岩,相傳是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煉處;沿南下石級到斷岩邊,下雲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古碑、名人題刻。賀知章有題記百餘字,盛贊了綿山的奇險,引遊人矚目。 綿山的景觀很多,又有白雲庵、光岩寺、雲中寺、地藏殿、世姑廟、龍王廟、柏龍、說法台、棋盤石、五龍墓、捨身崖等。還有直徑 1米的鐵鍋水,水從崖壁流入,滿而不溢,掬而飲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鍋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級,行500米,即達溝底深谷,又有「石洞水」與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賞心悅目。 綿山,山古水活,古跡眾多,又有大量的古老傳說,以其鮮明的個性跨身於我國名山之列。今日綿山,正在恢復其原來的魅力。「萬壑千崖增秀麗,往來人在畫圖中」,定會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