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附近縣城旅遊景點
『壹』 巨野縣景點
秦王避暑洞:抄位於巨野縣金山南坡。因洞內冬暖夏涼,又名清涼洞。有詩贊曰:「六月入得避暑洞,清涼如水世間無」。據考為漢代昌邑王劉賀之廢冢。另據史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帝前曾在此歇兵避暑,故名「秦王避暑洞」。它開鑿於西漢中期,劈山鑿成,宮道長100餘米,東西寬5.33米,高5米,兩壁平滑,上刻「清涼洞記」、「秦王洞壁記」、「大明禪院記」及歷代官吏文人的題詠詩文,內有唐代石雕佛像。秦洞背風朝陽,晨霧暮靄常穿射而入,使洞內雲霧繚繞,猶如仙境一般,故稱秦洞雲霞。
永豐館:位於巨野縣城東南角,始建於五代後周(公元951-960年),至北宋年間(公元960-1127年)才建成。塔為磚石結構,高30米,為七級八角四門樓閣式,上層周長36米,下層周長44米,塔尖為圓型亭式磚木結構,高1.85米,青瓦覆蓋。地面上現存5層,底部2層已淤於地下。永豐塔已有千餘年歷史,歷經洪水、地震,仍完好無損。清晨登塔眺望,東面山色蒙蒙,霞光絢麗,北有文廟大成殿,雄偉壯觀。永豐塔附近還有荷塔、石橋與之交相輝映,景色甚美。
『貳』 6月去巨野旅遊哪兒最好玩
金山旅遊區景點
風景秀麗的金山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華里,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回,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縣志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布局設計施工。
永豐塔
又稱梵塔、大佛寺塔。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南臨人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縣志》載:「永豐塔,傳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經考證,此塔建造年代當為北宋嘉佑年間,距今約千年的歷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徵。該塔為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
文廟
巨野文廟景觀
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佔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
『叄』 巨野有什麼好玩的
金山旅遊區
金山旅遊區景點
金山旅遊區景點(39張)
風景秀麗的金山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華里,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回,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縣志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布局設計施工。
永豐塔
又稱梵塔、大佛寺塔。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南臨人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縣志》載:「永豐塔,傳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經考證,此塔建造年代當為北宋嘉佑年間,距今約千年的歷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徵。該塔為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13]
文廟
巨野文廟景觀
巨野文廟景觀(21張)
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佔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14]。
『肆』 菏澤巨野旅遊景點介紹
很多地方了,巨野有齊魯會盟台,蚩尤廣場,洙水河公園,永豐塔,這都屬於城區,郊區的不知道了
『伍』 山東巨野有什麼景點
大明湖 金山 可以拿出手的這兩個 當然 還有 巨野一中 巨野縣政府樓 哦
『陸』 巨野有什麼名勝
永豐塔 稱梵塔、佛寺塔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南臨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麟州酒店古巨野八景《巨野縣志》載:永豐塔傳唐所建未合尖止宋續經考證塔建造代北宋嘉佑間距今約千歷史巨野古文明象徵 該塔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據《巨野縣志》記載明初洪水泛濫巨野淪湮塔沒二級面現存五級通高30.3米至五級高度別6.3、6.5、4.1、3.9、3米塔剎6.5米(含寶頂)底部周40米部周36米第級磚疊挑檐即用磚疊澀挑繼遞迭收古樸渾厚端莊凝重其各級皆由華拱兩挑組承托檐交叉盤錯更顯繁縟玲瓏每級東、南、西、北四面各設券門明暗別或進井或直通塔內廊塔體各級高度自逐層遞減收體底層設塔室由北門入室壁鑲嵌6塊宋代佛教石造像原佛寺遺物1961維修嵌入室內石台階至第二層南門再沿塔檐繞轉西門繼逐層盤旋達塔頂扶欄四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塔碧波粼粼水色光交相輝映朝暉夕霞古塔倒影甚壯觀便著名勝景梵塔朝暉 塔佛教建築物供奉舍利所梵文稱浮屠音譯作塔婆、佛固等即墳、靈廟意所稱梵塔塔建築形式早東漢明帝期便隨著佛教興起由印度傳入受我傳統文化亭、台、樓、閣等古建築影響逐漸演變具獨特藝術形式風格塔塔寺密或塔寺立或寺塔設永豐塔座落於巨野縣儒前佛寺內(《巨野縣志》)所稱佛寺塔佛寺寺內丈八銅佛名原佔20餘畝位於永豐塔東寺內建佛殿塔院古柏參遮空蔽;煙繞霞蔚暮鼓晨鍾;遊客紛至沓香火旺盛巨野著名游覽勝惜寺院今已存唯巍峨壯觀古塔跨越千空銘記歷史滄桑留串串悲壯、神奇傳說…… 永豐塔名源由史籍考相傳古野勢低窪諸水集積黑龍作亂於洪水肆虐民聊托塔李王奉命降妖寶塔三截底部降鄆城塔身擲巨野塔尖落金鄉別黑龍首、身、尾三處牢牢鎮住黑龍降服洪水退卻野澤漸涸露良田沃野塔名冠永豐意謂鎮邪惡呈祥瑞祈歲歲五穀豐登雖古神傳說卻反映古代勞民戰勝自災害堅強信念幸福美嚮往祈盼 永豐塔累遭數劫難嗣經歷代重修保存自晚清戰亂頻仍事非永豐塔已千瘡百孔岌岌危新立重視加強古建築保護工作1961巨野縣民委員經濟十困難情況撥專款永豐塔進行搶救性修繕加固歷經文革受嚴重破壞加塔四面環水風化嚴重塔身益傾斜磚酥脫落塔頂洞塌1991全縣民捐資20萬元永豐塔進行全面修繕歷半載梵塔煥再現昔風彩道亮麗風景線 巨野文廟 巨野文廟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百米處.宋金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明洪武十五1382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1702,縣令章弘鼎新殿,續諸祠,規制乃備,佔三十餘畝,前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北太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文廟軸線兩側建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文昌祠,儒所西跨院啟聖祠,改作訓導宅.朝隆十八1753.巨野縣知縣朱容極建麟州書院,經道光,光緒及民間建修葺,書院更具規模,志名遠播.殿內祀孔,四配顏,曾參,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塑像.兩討債列"七十二賢"牌位.整建築布局,錯落致,間蒼松翠柏,形處氣勢害寵傳,郁罩蔥蘢古建築群.1947,文廟廢,部建築毀,僅存殿,殿內塑像亦遭劫難 殿文廟主體建築,殿基磚,石混砌,台基高1.4米,東西22.3米,南北寬14.25米.殿通高13.7米,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翼角飛翹,綠瓦朱甍,斗拱盤錯,雕梁畫棟.殿四周24根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徑約0.55米.前檐8根石柱及檐端柱高浮雕二龍戲珠,綴浮雲,著波濤,造型,雕琢精工.其石柱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廊間兩根石柱別刻"清康熙四十七月二十","宣議郎知巨野縣事宛平章弘重建:銘文.殿內朱紅明柱八根,直徑0.5米,墊鼓形石礎,擎殿架,梁疊檁穿,勾斗角,顯示高超建築藝術.殿仿曲阜孔廟殿營建,魯西南現存完整縣具較高藝術價值古建築 新立,文廟舊址糧食部門佔用,殿度曾糧倉.黨十屆三全,家文物保護尤重視.1982,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瀕臨倒塌殿進行修繕.1995,糧所搬遷,復建門,殿內恢復孔及四配塑像,製作神龕,御匾,香案等附屬設施,殿前築建月台.目前,文廟逐步恢復原建築.祭仰先哲,加強主義教育重要基礎展示巨野歷史文明窗口 麒麟台 位於麒麟鎮陳胡庄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冢春秋西狩獲麟麟葬處二十世紀六十代初麟麟台夏官屯公社武裝部挖掉邊圍加高築打靶台現存台高約4米東西48米南北20米據1979普查勘探測原遺址東西73米南北52米面積約3800平米並發現灰坑土許夾砂紅陶殘片、漢代陶片及蚌殼、物牙齒等《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公元前481)春西狩於野叔孫氏車鉏商獲麟詳賜虞仲尼觀曰:麟《東周列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公元前481)魯哀公狩於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麟詳賜虞仲尼觀曰:麟《東周列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公元前481)魯哀公狩於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獸麕身、牛尾、馬蹄肉角怪殺孔嘆曰:『麟孰哉』使弟埋麒麟冢麒麟降世識曉卻怪殺孔痛惜已聯想自懷才遇觸景悲麒麟寫輓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何求麟兮麟兮我憂自絕筆再著書麒麟冢獨特文化內涵名勝歷代文騷客臨其境覓聖跡或謳歌或慨嘆發思古幽情詠朽佳句唐代著名者韋表微曾作麟台碑銘:李白、辛棄疾及明代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均麒麟台留膾灸口詩句唐武德四據西狩獲麟故巨野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進士張九敘作斗書麒麟冢三字刻石立於台前啟間縣令化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麒麟台勝跡更加名震四
『柒』 巨野縣的風景名勝
風景秀麗的金山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版。金山南北長2華里,權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回,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縣志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布局設計施工。 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金山南坡。因洞內冬暖夏涼,又名清涼洞。有詩贊曰:六月入得避暑洞, 清涼如水世間無。據考為漢代昌邑王劉賀之廢。另據史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帝前曾在此歇兵避暑,故名秦王避暑洞。
『捌』 山東省巨野縣的哪個地方風景優美
巨野金山旅遊區 風景秀麗的金山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公華里,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回,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縣志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貸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布局設計施工。自西路登山依次為小紅門,中天門,小天街,南天門。南山麓建有神家祠,觀稼亭,北有泰山祠,王母閣,依山傍崖,各抱地勢;另有文昌閣,三聖殿,魁星樓,牛王廟,戲樓等點綴其間。此外,還有玉兔洞,金牛洞,蝙蝠洞,祈子洞,聖母泉,龍虎洞,神水泉,金水泉等20餘處自然景觀。一年一度的金山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每逢陽春三月,商賈雲集,遊人如織,香煙雲霧,繚繞於蒼松翠柏叢中,歡歌笑語,回盪在山谷溝壑之間。這便是巨野著名的八景之一的"金山春曉"。
"巨野之勝在金山,金山之勝在秦王洞"。山南麓,有一人工開鑿的大洞,俗稱金山大洞,世傳為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建造的駐蹕行宮,稱之為秦始皇避暑宮。1997年,民營企業家解慶章先生斥巨資修金山,恢復了大部分原有建築,同時增建了中華道觀,麒麟園等景點,並修建游泳池,賓館,飯庄等休閑設施。目前,金山已成為魯西南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
『玖』 巨野有什麼名勝
永豐塔
又稱梵塔、大佛寺塔。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南臨人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縣志》載:「永豐塔,傳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經考證,此塔建造年代當為北宋嘉佑年間,距今約千年的歷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徵。
該塔為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據《巨野縣志》記載,明初洪水泛濫,巨野淪湮,塔沒二級。地面現存五級,通高30.3米,一至五級的高度分別為6.3、6.5、4.1、3.9、3米,塔剎6.5米(含寶頂),底部周長40米,上部周長36米。第一級為磚疊挑檐,即用磚疊澀挑出,繼而遞迭收分而成。古樸渾厚,端莊凝重。其他各級皆由華拱兩挑組成上承托檐,交叉盤錯,更顯繁縟玲瓏。每級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券門,明暗有別,或進之為天井,或直通塔內迴廊。塔體各級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底層設有塔心室,由北門可入。室壁鑲嵌6塊宋代佛教石造像,原為大佛寺遺物,1961年維修時嵌入。室內有石台階可至第二層南門,再沿塔檐繞轉西門,繼而逐層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扶欄四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輝映,朝暉夕霞,古塔倒影,甚為壯觀。這便是著名勝景「梵塔朝暉」。
塔是佛教的建築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稱為「浮屠」,音譯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墳」、「靈廟」之意。所以又稱之為梵塔。塔的建築形式早在東漢明帝時期便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由印度傳入中國,後又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和亭、台、樓、閣等古建築的影響,而逐漸演變成具有獨特藝術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塔。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為寺立,或寺因塔設。永豐塔「座落於巨野縣儒學前大佛寺內」(《巨野縣志》),所以又稱大佛寺塔。大佛寺因寺內有丈八大銅佛而得名,原佔地20餘畝,位於永豐塔以東。寺內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參天,遮空蔽日;煙繞霞蔚,暮鼓晨鍾;遊客紛至沓來,香火旺盛,是當時巨野著名的游覽勝地。惜寺院今已無存,唯巍峨壯觀的古塔,跨越千年時空,銘記歷史滄桑,留下一串串悲壯、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永豐塔之名源由史籍無考。相傳古大野地勢低窪,諸水集積。常有黑龍作亂於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將寶塔分為三截,底部降鄆城,塔身擲巨野,塔尖落金鄉,分別將黑龍之首、身、尾三處牢牢鎮住。黑龍被降服,洪水退卻,大野澤漸涸,露出良田沃野。因此後人將塔名冠以「永豐」,意謂鎮邪惡,呈祥瑞,以祈年年歲歲五穀豐登。這雖是古老的神話傳說,卻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堅強信念和對幸福美好的嚮往祈盼。
永豐塔累遭無數劫難,嗣經歷代多次重修,方得以保存。但自晚清以來,戰亂頻仍,國事日非,永豐塔已是千瘡百孔,岌岌可危。新中國成立後,重視加強對古建築的保護工作。1961年,巨野縣人民委員會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專款對永豐塔進行了搶救性修繕加固。歷經「文革」,又受到人為的嚴重破壞,加之此塔四面環水,風化嚴重,塔身日益傾斜,磚酥脫落,塔頂洞塌。1991年,全縣人民捐資20萬元,對永豐塔進行了全面修繕,歷時半載,梵塔煥然,再現昔日風彩,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巨野文廟
巨野文廟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佔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後改作訓導宅.朝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縣知縣朱容極在此建麟州書院,此後經道光,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多次建修葺,書院更具規模,志名遠播.大成殿內祀有孔子,四配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塑像.兩討債列"七十二賢"牌位.整個建築布局得當,錯落有致,間以蒼松翠柏,形成一處氣勢害寵傳,郁罩蔥蘢的古建築群.1947年,文廟被廢,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大成殿,殿內塑像亦遭劫難。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基為磚,石混砌,台基高1.4米,東西長22.3米,南北寬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翼角飛翹,綠瓦朱甍,斗拱盤錯,雕梁畫棟.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徑約0.55米.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後檐端柱為高浮雕二龍戲珠,上綴浮雲,下著波濤,造型生動,雕琢精工.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後廊中間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議郎知巨野縣事宛平章弘重建:銘文.殿內有朱紅明柱八根,直徑0.5米,下墊鼓形石礎,上擎殿架,梁疊檁穿,勾心鬥角,顯示出高超的建築藝術.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廟大成殿營建,是魯西南現存最完整縣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文廟舊址為糧食部門佔用,大成殿一度曾為糧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對文物保護尤為重視.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瀕臨倒塌的大成殿進行了修繕.1995年,糧所搬遷,復建了大成門,大成殿內恢復了孔子及四配塑像,製作神龕,御匾,香案等附屬設施,殿前築建了月台.目前,文廟正逐步恢復原有建築.成為人們祭仰先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地和展示巨野歷史文明的窗口。
麒麟台
位於麒麟鎮陳胡庄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冢,是春秋「西狩獲麟」之麟葬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麟麟台被夏官屯公社武裝部挖掉邊圍而加高築成打靶台。現存台高約4米,東西長48米,南北20米。據1979年普查勘探,測出原遺址東西長73米,南北52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並發現灰坑,出土許多夾砂紅陶殘片、漢代陶片以及蚌殼、動物牙齒等。《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麕身、牛尾、馬蹄,頭上有一肉角,怪而殺之。孔子嘆曰:『麟也,孰為來哉?』使弟子埋之。是為麒麟冢。麒麟降世,無人識曉,卻被「怪而殺之」。孔子痛惜不已,聯想到自己一生懷才不遇,觸景生悲,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麒麟冢也正因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一方名勝,歷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跡,或謳歌,或慨嘆,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台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代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台留下了膾灸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敘作斗書「麒麟冢」三字,刻石立於台前。天啟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勝跡更加名震四方。
『拾』 巨野旅遊景點有哪些
金山旅遊區。
風景秀麗的金山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華里,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回,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布局設計施工。
(10)巨野附近縣城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巨野縣北鄰黃河,水資源豐富。境內即有充足的地表水又可常年引流黃河水。巨野縣水資源總量3.76億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1.3億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2.47億立方米。
巨野縣人均水資源儲量413.1立方米。巨野縣地質屬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沃野千傾,平均海拔39米,土質以變形較小,強度較大的黃灰色粘土為主,質地緊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