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景點 » 鄉村旅遊國外研究現狀

鄉村旅遊國外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 2021-02-15 13:02:43

㈠ 國內外研究現狀

總體看,國外偏重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題,較宏觀。而國內偏重的是理論方法、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微觀。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的著述相對較少。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論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人口中心論、增長方式轉變核心論等各種側重點迥異的理論觀點。如1994年開羅會議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這個新的發展觀逐步演變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其基本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途徑為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轉變積聚和集中為主要手段的發展;基本模式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為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資源稀缺論、生態系統論、總體經濟效益論、社會協調論等。

(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類國際文獻以及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如基多的「綜合發展觀」專家會議和北京的國際社會發展會議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就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社會發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紀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質財富,從而迅猛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20世紀人口翻了兩番,超過62億,並仍以每年7800萬的速度繼續激增;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已成為21世紀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桎梏,表明人類社會當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續,四者的惡性循環為舊工業生產方式掘下墳墓,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緊密相聯,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納入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1992年18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聚會,其中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討論並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發展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上了日程,並付諸實踐。

(三)社會資源利用與保護發展模式

西方社會也從先前的發展模式中認識到社會發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也是「協調的」。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制定法規、採取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開發利用。從大量的消耗資源聚集財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理論和發展模式,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總體看,從國外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各國都從自身國情出發,提出的理論和制定的發展模式具有針對性,雖然國外少有直接針對像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但國外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規律則為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研究常常欠缺對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種發展模式忽略了各國內部存在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使理論及模式的預期指導意義相對弱化。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對於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是在西方發展理論的輸入,以及我國社會實踐的雙層擠壓中逐漸領悟到的,並部分在國土規劃等研究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一)十八大報告等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我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戰略規劃來看,國內相關的研究在沿襲、借鑒國外發展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並在有些細節上有所充實、完善和發展。如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十六大報告中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概念,認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直至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築「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了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這些表述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區域國土規劃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

從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般採取「層次推進」的模式。堅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這種政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發展觀偏重區域發展,卻忽視了區域間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振興。這種全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相關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關於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樊傑等(2009)對中國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相關理論研究

從相關理論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從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土地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能源礦產為研究重點,設計了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以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評價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國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指標、城市用地集約利用指數、礦產品價格指數、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指數、石油安全度和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等6個綜合性指標。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從國土資源規劃理論與實踐出發,主要針對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國土資源規劃理論基礎、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及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等專題進行闡述,重點對國土資源五年規劃編制、國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等實例進行了專題研究。李新玉等的《國土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就中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特徵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資源在空間布局、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協作、法制建設、技術進步等方面相應的對策。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的《民族語發展》、樊勝岳等的《西北地區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徐建華等的《中國西部地區遲發展效應與後發優勢及創新對策研究》、王文學主持的《甘肅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西部大開發與甘肅區域經濟》,劉敏主編的《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王永亮主編的《西北回族社會發展機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研究。

另外,還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有效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見解,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利用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對本項目研究的順利開展具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四)阿勒泰地區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一些針對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論文、專著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單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獨到的見解,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參考。

有關土地資源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有地區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所形成的部分資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論證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區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實際經驗和資料,這些材料主要對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上述成果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成果。阿勒泰地區此類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管理研究》(2012)。主要論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的可利用性》,研究報告有《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報告》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礦業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研究探索。為本書的編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論著有:《阿勒泰草原的無奈和期盼》(2009)、《裂變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區草地資源分類經營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碩士論文)等。這些文獻資料為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研究支撐與參考。

阿勒泰地區為我國重要的旅遊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先後編制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阿勒泰地區旅遊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旅遊資源與環境分析、旅遊業發展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闡述。2006年國家旅遊局、新疆旅遊局組織中山大學編制了《大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勒泰地區旅遊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年)》(徵求意見稿)等。

(五)總體評述

從國內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現有的成果涉及我國某一固定區域單項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專注於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少。總體考察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主要在於:

(1)大多數研究是將國土資源分種類,具體細化到每種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式,專門研究單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但並沒有同其他相關資源統籌考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2)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困境和途徑等方面,特別是脫貧、基礎教育、轉移支付等層面,而涉及該類地區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綜合性戰略研究較少,系統總結研究的更少。事實上,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自然資源豐富和潛力較大的地區,對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將更有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差距,縮短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時保護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3)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本質是要求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而任何發展都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國土資源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對其加以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亟待相對系統完善的成果問世,以期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借鑒切實有效的理論成果,提出發展戰略、選擇適合該類地區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效保護,是開展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

㈡ 國內外鄉村旅遊地形象塑造現狀如何

中國鄉村旅遊現狀和未來發展
1.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中國的鄉村旅遊起步較晚,目前尚處於從導入期向成長期過渡的階段。鄉村旅遊的發展速度較快,各種農業觀光園、農家樂、採摘節等鄉村旅遊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現。總的來說,鄉村旅遊在空間布局上主要分布於都市郊區、遠離客源的景區和老少邊窮地區。鄉村旅遊的發展為各地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於解決「三農」問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也滿足了城市居民回歸自然和體驗傳統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由於起步較晚,與國際旅遊者比較,國內旅遊者的需求層次表現出初始階段的普遍特徵。而供給方面也多是開發層次較低,較淺的初級鄉村旅遊產品。具體來講,我國的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著不少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對鄉村旅遊內涵的認識不足,鄉土特色不明顯。忽視了鄉土性是鄉村旅遊的核心特徵和基本依託點,盲目引進工業化、城市化的旅遊產品形式。第二,多數地區缺少對鄉村旅遊的總體規劃,一般是在原有農業經濟和設施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就開始接待遊客。第三,產品形式單一,參與性不強,產品雷同現象嚴重。第四,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設施不健全。主要表現為一些鄉村地區的交通狀況和周圍環境狀況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與方法。
2.中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前景
首先,鄉村旅遊將繼續享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這一方面是由國家對農村問題日益重視的宏觀政策環境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斷擴大的市場空間決定的,即工業化帶來了更多的有逃離工業環境需求的城市人口。
其次,鄉村旅遊將沿著與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緊密結合的方向發展。相對於歐洲國家對發展鄉村旅遊的綠色內涵的重視、日本對發展鄉村旅遊的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視,我國發展鄉村旅遊在現階段則側重於其帶來的經濟效益。這是我國的國情決定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供需主體素質的提高,鄉村旅遊的生態內涵和文化內涵必然得到進一步發掘。這也是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思路相符的。
最後,本土化是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鄉村旅遊對鄉土民俗文化、鄉土地域特徵強烈的依附關系決定了鄉村旅遊的發展,最終離不開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純朴的民風來創造一個對旅遊者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圍環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來保障鄉村旅遊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3、對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提高對鄉村旅遊的認識,培養農民對農耕文化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從工業文明中逃離出來的人們要體驗的是地道的農業文明,而不是工業文明的復製品。真正富有鄉土特色的產品才是有生命力的鄉村旅遊產品。
第二,以政府為主導的同時,發展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引進外資或者民間投資;以市場需求特徵為導向開發旅遊產品,做好營銷宣傳和市場推廣工作。
第三,政府在給予一定的稅收、土地使用和宣傳推廣等政策傾斜措施的同時,加強對市場環境的規制。包括協助成立行業協會、鼓勵農民或經營者成立民間團體等。
第四,合理開發和規劃,改變重設施建設輕環境營造的現象,進行產品的深層次開發,注重參與性,挖掘鄉村旅遊產品的生態和文化內涵,努力使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相融。
第五,提高經營者的管理水平。行業的發展成熟離不開高素質的企業家。對於以創造「詩意的棲居」為目標的鄉村旅遊業來說,管理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的特徵,對於從事鄉村旅遊的經營者來尤為重要

㈢ 想了解國外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請詳細說明下,謝謝!!

給你提供個專業、權威的。。。好的話加分哈!
據山合水易了解,在國外,很多學者都相當重視對鄉村旅遊規劃的研究,認為這涉及鄉村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但目前對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見。在英語里,「鄉村旅遊」有兩種替代名稱,即agritourism(農業旅遊)和rural tourism(鄉村率喲),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傳統上將旅遊稱為觀光的國家和地區稱之為「農業觀光旅遊」從介紹國外鄉村旅遊的文章來看,國外關於鄉村旅遊的定義有以下幾種觀點:
歐盟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鄉村旅遊定義為發生在鄉村的旅遊活動,建立在鄉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經營規模小,空間開闊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旅遊類型。
有學者這樣界定鄉村旅遊的:位於鄉村地區;旅遊活動能夠是鄉村的,即旅遊活動建立在小規模經營企業,開闊空間,與自然緊密相連,具有文化傳統和傳統活動等鄉村世界的特點;規模較小,即無論是建築群還是居民點都是小規模的;④社會結構和文化具有傳統特徵,變化較為緩慢,旅遊活動常與當地居民家庭相聯系,鄉村旅遊在很大程度上受當地控制。
從以上各種不同的觀點可以看出,由於鄉村旅遊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學術界對鄉村旅遊的相關概念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是用以區別塵世旅遊和界定鄉村旅遊的最重要的標志。
山合水易成功案例《雲南開遠鳳凰谷鄉村旅遊總體規劃》
《北京延慶縣京西北鄉村旅遊綜合體策劃》
《西窪都市農業生態園提升策劃》

㈣ 國外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根據旅遊產品生命周期,將西方發達國家的農家生態旅遊,也就是鄉村旅遊,劃分為三個階段。

(1)萌芽階段。迅猛的工業化大潮,在解放人類社會生產力、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產生了回歸田園、體味鄉村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消費需求。1865年,義大利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其宗旨就是讓城市中的居民到鄉村去體味農家的自然風情和文化習俗,讓市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別樣的休閑放鬆。工業文明席捲歐洲,也使得鄉村旅遊在歐洲逐漸受到城市人的青睞。至20世紀30年代,到鄉村旅遊已經成為了歐洲城市人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時,鄉村旅遊的發展還處於萌芽階段,具體表現在沒有明確的鄉村旅遊的概念以及命名,也沒有建立相應的村莊旅遊區域和組織方式,幾乎全部的旅遊活動都是由遊客自發組織進行的。旅遊者僅僅是利用鄉村中農家的種植地、養殖區和農舍進行採摘、釣魚、騎馬等放鬆活動,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和新鮮出爐的農副產品,借著村莊自然幽靜的環境暫時躲避喧囂、繁忙的都市生活。而對於很多的農村居民來說,也同樣沒有認識以此可以作為獲取利益的機會,並將其轉化為更大的經濟收益。很多的村民把城裡來的旅客當作是朋友的造訪,只是適當地收取客人的食宿費用。

(2)發展階段。20世紀中後期,鄉村旅遊在西方國家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到後工業化社會,城鎮化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而與此相對的,農業人口減少,農業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化。農業生產在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同時,林業、漁業、果木、特色養殖等為輔同步發展。現代農業已初具規模,農業景觀煥然一新。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組織各種鄉村旅遊的旅行社,同時農民也發現了鄉村旅遊帶來的豐厚收益,出現了專門負責接待來客的農戶。這標志著鄉村旅遊已區別於單純的農業和單純的旅遊業,成為一個新興的交叉性的產業。

觀光成為了這一時期鄉村旅遊產品的主要形式。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鄉村旅遊的內容也日趨豐富,不僅包括觀賞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及花、草、林、果、家畜、家禽等農村特有的產物,還新增了很多關於村莊傳統文化的展示和欣賞活動,例如鄉村聚落的欣賞、傳統老式建築的參觀以及鄉村特有服飾的展示等等。同時,購物、餐飲、游樂、住宿、參與地方節慶、體驗民俗成為主要的活動。這一時期,世界各地的鄉村因為各自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不同,開始分化出各種不同特色和側重點的鄉村旅遊,以吸引和滿足不同的遊客群體。

一方面鄉村旅遊內容逐漸豐富,品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兩地的文化差異越發明顯,農村對城市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農村干凈的水源、清新的空氣使得遊客開始不滿足於短期暫時性的遊玩,他們更願意把周末和假日安排在鄉村中度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的懷抱,完整地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式生活。為了順應這一需求,在生態環境較好的村莊,農戶們利用自己閑置的房屋,將其改裝成具有鄉村氣息的旅店來接待過夜遊客。一時間,鄉村成為周末度假、老人休養的最佳選擇。同時,越來越多的遊客不滿足於旁觀式的欣賞遊玩,更要求積極加入到農村勞作的體驗生活中去。於是,鄉村旅遊增加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動項目,不僅滿足了遊客的需求,而且也拓寬了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在很多國家,遊客想要參與到農活中去,不但不會得到酬勞,反而要交納一大筆費用,這已經成為了旅遊價值的一種新取向。這一時期,很多的鄉村度假小屋以酒店旅館的經營方式運作,經營管理以家庭為單位,農村婦女成了管理者的中堅。

(3)成熟階段。無論是度假旅遊還是參與式的活動抑或是體驗鄉村傳統文化,都能讓遊客既獲取愉悅的心情,又能夠學到一些知識,所以鄉村旅遊在更大的范圍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而在成熟階段,鄉村旅遊的經營者和管理者為了尋求區域整體的良性發展,開始注重農村整體環境的營造,重視非物質文化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更加強調通過鄉村旅遊的發展帶動當地社區居民生活改善,鄉村旅遊開始具有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的特點。

㈤ 國外智慧旅遊研究現狀情況是怎樣的

這是豆丁花了我豆丁費下載的,相當於花錢給你下載,請一定採納,這是對我最大鼓勵,謝謝!

在智慧地球背景下,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推動引擎以及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徑,智慧旅遊受 到了廣泛的重視。目前,智慧旅遊建設政策環境日益優化,智
慧技術趨於成熟,市場需求空前旺盛。2014國家旅遊局更將其 確定為年度旅遊宣傳主題,掀起了全國范圍被的建設高潮。但
是,作為新興事物,智慧旅遊並行開發中缺少借鑒與參考,為 避免資源浪費和建設彎路,在系統梳理國內外智慧旅遊建設現
狀的基礎上,本文旨在總結歸納,為下階段的智慧旅遊高速發 展提供經驗啟示。

一、國外智慧旅遊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北美地區

美國是最早提出智慧旅遊概念的國家之一。2005斯丁波滑 雪場推出的遊客定位裝置反饋系統以及2006年賓夕法尼亞州波
科諾山脈度假區引入無線射頻手腕帶系統均開啟了北美智慧旅 游的嘗試。在建設過程中,北美地區(部分城市)在智慧交通
層面成果顯著,在實施體系完整的智能票務服務之餘,遊客或 是居民實現實時公交線路運行狀態查詢。近年來,為更好的迎
合自助遊客需求,北美地區「遊客自助導航」已經廣泛應用。 在智慧酒店建設方面,北美地區以滿足客戶智能化、人性化和
信息化需求為導向,完善細節服務、優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 運營成本。

(二)歐洲地區 歐盟早在2001年就開始實施「創建用戶友好的個性化移動旅遊服務」項目。在智慧旅遊的發展過程中,其重視基礎設 施的建設和應用推廣,並致力於打造一體化市場。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在現有工
程的建設中,歐洲部分城市採用二維碼技術和城市信息做對 接,服務智慧旅遊。在公共服務層面,歐洲正全面開發應用 遠程信息處理技術,計劃在全歐洲建立專門的交通無線數據
通信網,通過智慧的交通網路實現交通管理、導航和電子收 費等功能。預計至2015年,歐洲部分公民將可以利用電子政
府,歐盟成員國之間將逐步開放一些關鍵領域的跨界電子政府 服務。在智慧旅遊應用方面,歐盟國公司在資助下協作開發智
能導游軟體,在藉助全球定位系統和識別軟體的基礎上,還 原古跡在全盛時期的樣貌。旅行路線規劃軟體也得到了廣泛 應用。

(三)亞太地區 以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為代表,亞太區智慧旅遊凸顯

「以人為本」的特性,利用科技增進遊客體驗。韓國首爾基於 智能手機平台,開發了「I Tour Seoul」應用服務系統,提供五
種語言的服務。在加強移動終端服務的同時,韓國還重視系列

網站系統建設。在智慧酒店建設方面,亞太區注重服務細節的

智慧改良。以日本為代表,酒店及其注重人性化設計,支持多 國語言的智能電話接聽系統功能全面,支持Skype,並可攜帶
出門。就智慧交通而言,與北美區類似,亞太很多城市有著體 系完整且科學、便民的交通服務。部分城市的交通一卡通還兼
顧便利店及自動售貨機消費。旅遊觀光巴士廣泛使用GPS,部 分國家開發設計「風景導航」系統,可根據旅遊車的位置,電
視監視器自動顯示附近景點的動態視頻。目前,亞太國家正著 手加強無線網路、物聯網、遠程監控、無線感知、雲計算等技 術,加強智慧旅遊的實時性與互聯性。
二、國內智慧旅遊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國家層面

目前,國家「金旅工程」和旅遊電子商務得到進一步發 展,旅遊信息的發布和使用日趨便捷。國家旅遊局與網路合
作開發「全國旅遊景區動態監測與遊客評價系統」,與國家 測繪地理信息局合作為遊客提供景區地理和空間定位信息服
務,建成了「全國A級旅遊景區管理系統」,並已部署開展了 兩期「智慧旅遊城市」的試點工作,試點項目初見成效。根據
「國家智慧旅遊服務中心」的發展規劃,智慧旅遊建設在城市 試點之外,還將涵蓋四大示範工程,分別為智慧旅遊IT上市企
業、數字景區示範工程、智慧酒店示範工程和智慧旅遊購物示 范點。

2014「智慧旅遊」成為年度旅遊宣傳主題,全國建設熱情 持續高漲。旅遊信息採集工作全面鋪開,智慧旅遊工程規模啟
動,高校科研逐步接軌,研討論壇熱烈開展,智慧旅遊配套的 技術與設備提供商開發范圍進一步拓寬,研製技能穩步提高, 並多層面參與政府合作。

(二)省市級層面 「十二五」期間,旅遊信息化建設普遍成為新時期快速發

展的重要支撐。各級旅遊局在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嘗試打通 智慧資源體系,通過重點項目、平台、系統的搭建構設智慧旅 游發展框架。

在推進過程中,智慧旅遊在基礎設施層面不斷加強硬軟體 配套,實現范圍更廣、資費更優的的寬頻覆蓋、設立實體信息
咨詢中心、普及旅遊實用信息wifi自助觸摸屏,加快旅遊二維 碼配設,並不斷完善智慧旅遊基礎資料庫。

就智慧服務而言,各地著力開發在線平台,陸續推出智慧 旅遊系列網站、網路旗艦店、各類包含四導(導游、導航、導
覽、導購)功能APP軟體、呼叫中心等,並與主流旅遊網路平 台合作營銷,實現旅遊資訊與電子商務平台對接融合。此外,

微信、微博已經成為各地智慧旅遊的得力推手。多地區正嘗試

卡行智慧旅遊卡,進一步打通旅遊產業鏈。 在智慧管理與規范方面,各地重視規劃與規范類文件的編

制,部分地區針對規范還配套出台考評體系,建立獎勵制度。 智慧旅遊管理平台的搭建主要包含智慧電子政務、辦公系統、
遊客及景點監測、旅遊團隊服務監管、安全運管中心、移動執 法、交通定位、旅遊大數據分析的內容。

為確保智慧旅遊的穩步推進,各地積極推進試點建設,主 要就旅行社、酒店、景區和鄉村旅遊推出示範。部分地區在旅
游相關部門的召集下建立「智慧旅遊聯盟」,並在政府引導下 加強行業合作,通過簽訂戰略協議的形式在智慧旅遊領域展開
廣泛合作。為提升智慧旅遊建設效果,省市級層面普遍重視宣 傳、培訓和推廣。旅遊主管部門積極利用網路樹立旅遊形象, 引導召開展會、節慶,打響智慧旅遊品牌。
三、國內外智慧旅遊建設的主要經驗和啟示

國內外智慧旅遊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概括起來有如下

經驗和啟示:

(一)優化公眾服務是核心目標 順應旅遊個性化與常態化的發展趨勢,「公眾服務」在中

外智慧旅遊的建設中備受重視。很多地區和城市將其作為建設 的切入點和核心價值,站在公眾的角度,提供更細致貼心的服
務,提升游覽品質和便捷程度。智慧旅遊建設不是形象工程, 更不是技術探索,必須以遊客大眾的需求出發,引導工作、組
織工作,才能最終贏得市場。結合實際建設實例,通過優化公 眾服務,智慧旅遊建設不僅實現了「落地」,顯著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和滿意度,隨之而來的大眾認可與支持亦能推動旅遊 企業積極探索智慧創新和智慧應用,從而形成行業與大眾間
的良性互促。此外,優化公眾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旅遊服 務與目的地整體發展相融合,實現遊客與目的地居民的和諧 相處。

(二)加強組織領導是首要前提 智慧旅遊的建設需要市場化的運作,也需要政府部門的科

學組織和領導。首先,智慧旅遊的技術應用、建設環境和涉及 領域非常廣泛,加之其與智慧城市的集成、共享關系,又涉及
投資、建設、運營等多個階段,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 單靠行業企業的力量還不足以支撐建設。雖然國外也有部分國
家完全採用市場化的方法加以操作,但建設進展緩慢,服務管 理集成不理想。以新加坡、韓國為代表,包括中國的智慧旅遊
建設均採用政府推進的方式。加強組織領導最大的優勢在於能 整合各種資源優勢、協調各方關系、發揮統籌規劃、引導集資
投資,從而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它是智慧旅遊建設有序開展 的首要前提。

(三)完善工作機制是必要基礎 智慧旅遊建設的成功案例顯示,智慧旅遊發展不僅涉及旅

游、交通、氣象、城管等多個部門的合作,而且還關乎「縣- 市-區」的多級聯動,需逐步打造智慧旅遊城市群,實現區域性
智慧旅遊,形成點、線、面、網的連接和結合。此外,為確保 其良性發展,行業主管部門、智慧旅遊規劃提供商、智慧旅遊
經營者、智慧旅遊提供者四大主體間的協同運作也至關重要。 以上三個層面的和諧共建無一不依賴於完善的工作機制,因
此,為營造集中化、集約化、規模化、創新性的建設環境,推 進智慧旅遊的穩步發展,工作機制改良成為必須。

(四)重點項目建設是重要支撐

重點項目是智慧旅遊建設不可缺的支撐內容。它一方面能 吸引資源,引導力量,快速打開智慧旅遊建設的局面;另一
方面具有較強的拉動連帶作用。以大連「i慧游」平台建設為 例,作為重點項目,其在發揮服務與管理作用的同時,推動了
中銀智慧旅遊信用卡、智慧旅遊導游手機、智慧旅遊質量管 理系統建設,配套推出微博和移動APP,並成立大連智慧旅遊
電子商務公司,實現合作模式創新。此外,重點項目的成功 推出還能提升關注度、擴大影響力,有助於智慧旅遊建設和 推廣。

(五)技術創新運用是可靠保障 創新技術是智慧旅遊發展的基礎,反過來,技術創新運用

是智慧旅遊持續推進的可靠保障。以鎮江為典型,各地區或城 市在建設中,技術創新首先體現在研發層面,通過技術的發展
推動服務與管理的模式創新、手段創新、方式創新和互動創 新,使本地智慧旅遊水平處於或並保持領先地位。此外,在使
用層面,原有技術的運用面拓展與新領域相結合亦能催生強大 的智慧旅遊推進力。目前,各地區技術創新運用主要依託旅遊
管理部門或旅遊企業與科技公司、研究機構或高校聯合,以開 發協議、合作協議、項目、課題等形式加以實現。

(六)人才培養開發是重要依託 智慧旅遊的建設需要一支具有團隊精神、創造能力和實操

技能的人才隊伍。這支隊伍既要有理論實踐層面的研究學者、 智慧技術的研發人員、熟練運用新技術的服務人員,也要有懂
管理的組織人員以及基於上述的復合型人才。只有人才到位, 智慧旅遊建設才能有所依託,才能環環相扣形成「研發-使用-
反饋-推廣」的有序傳遞,不斷深化智慧旅遊成果。目前,在建 設實踐中,人才培養開發基本上採用「培養+引進+共享」的模
式,除了各層面的人才引進及培訓活動之外,成立智慧旅遊聯 盟也是常規舉措。

(七)商業模式創新是關鍵之舉 商業模式創新是智慧旅遊區別於傳統旅遊的一個亮點,也

是推進其發展的關鍵之舉。O2O--用線上的資源和能力來聚合 線下的商家,無疑是當前最主流的創新商業模式。除此之外,
國際層面還有以美國為代表的客戶自我定價系統、旅遊物資 交換平台及個性化智能旅遊設計網站;國內層面也著力於嘗試
將公益宣傳和有償服務、信息推送和在線交易、企業加盟和產 品分銷相結合,智慧旅遊產品建設與租賃相結合的創新商業運
作。通過實踐,商業模式創新使商業信息更加流暢、商家渠道 加快拓寬、交易支付趨於便捷、盈利手段更為靈活、資源利用
更顯集約,進一步催生了多方共贏的智慧旅遊新局面。

(八)推進試點示範是可行路徑 智慧旅遊本身是一個新興概念,其建設還處於不斷探索之

中。當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沒有完善的、可供依據的參考 模式,因此國、省、市各級在實踐中普遍採用「試點示範」,
在當前旅遊資源中選擇部分基礎及條件較好的先行建設。試點 示範一方面有助於在建設初期,集中優勢、形成合力,有效推
動優質創新試點的形成;另一方面試點示範的成功模式能發揮 「榜樣」作用,幫助同類別建設節約資源、少走彎路,並以其 成果引導智慧的擴展和深化。

㈥ 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歷程

(一)國外發展歷程
1.萌芽—興起階段,在19世紀初,城市人開始認識農業旅遊價值,並參與了鄉村農業旅遊,如法國、義大利。
2.觀光—發展階段,在20世紀中後期,鄉村觀光農業發展,形成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新產業,如西班牙、日本、美國;
3.度假—提高階段,在80年代以後,觀光農業由觀光功能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多功能擴展,如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
(二)國內發展歷程
1.初創階段(自發階段)1980年代中後期-1994年
農家樂興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誕生標志著「農家樂」旅遊模式拉開了鄉村旅遊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國農民旅遊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鄉村旅遊協會」
1994年,「1+2」休假制度頒布並實施。
2.全面發展階段1995-2001年
鄉村假日經濟
1995年5月1日起實行雙休日,1999年又將春節、「五一」、「十一」調整為7天長假。
2000年,國務院46號文明確了「黃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旅遊主題與 「中國:56個民族的家」宣傳口號帶遊客深入少數民族風情區;
1998年「中國華夏城鄉游」旅遊主題與 「現代城鄉,多彩生活」宣傳口號吸引大批旅遊者湧入鄉村。
3.縱深發展階段2002-2006
助力「三農」問題解決
2002年,我國頒布了《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標志著我國鄉村旅遊開始走向規范化、高質化
2006年,明確提出「中國鄉村旅遊年」,將鄉村旅遊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時尚」全面推動鄉村旅遊提升發展。
2006年8月,國家旅遊局發布了《關於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鄉村旅遊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
2005年國家開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006年我國健全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
提升轉型與
4.可持續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
產品轉型,產業升級
2007年國家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08年健全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克服了鄉村旅遊發展受土地制度制約。
2007年,「中國和諧城鄉游」和「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提出帶動了農村風貌大變樣。
2007年,國家旅遊局和農業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推動鄉村旅遊發展。
2008年,三次長假調整為「兩長五短」模式及帶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使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多樣化。
2009年,《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鄉村旅遊富民工程。

㈦ 國外研究現狀

1.2.1.1 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起步較早

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建立了國家地質調查局,負責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研究工作。英國自1835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地質調查局以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一直伴隨其地質工作的開展而存在和發展。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標准上開展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姜文利,2013)。

1.2.1.2 發達國家地質工作的任務向地質信息轉移

21世紀以來,各發達國家的地質工作向地質信息轉移,以滿足本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戰略計劃(2000-2005)》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工程五年規劃(2006-2010)》提出確保美國得到可靠的地質資料數據。英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提出要提供綜合客觀、公正和最新的信息,以滿足國內外用戶的需要。

1.2.1.3 國外許多專家提出了先進的服務理念

如F.Herrera等(2001)認為,地質資料整合服務有四個基本問題:標准、資料一致性、描述多樣化的地質資料的代表模型以及查詢與交互服務。Marcus Apel(2006)分析了從三維地質模型到三維地球科學信息系統的轉變,認為有三個基本因素很重要:資料模型、查詢功能和資料管理。Steve Peedell等(2005)認為,一個空間地質資料基本結構包括政策、公共機構准備工作、技術、資料和人才五個要件。

1.2.1.4 發達國家學者研究開發豐富的地質信息服務產品

許多發達國家研究開發了多種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產品。巴西地質調查局提供產品的基本定位有三點:公益性、需求第一、集成服務,提供在線服務。英國地質調查局有大量的產品和數據可供免費下載。發達國家地質調查局網站信息資料豐富,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㈧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研究進展

層序地層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由Exxon生產研究公司的地質學家們(Van Wagoner等,1988;Posamentier等,1988;Van Wagoner等,1990;Sangree等,1991;Scholz等,1991)提出的。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歷了50年代的沉積相模式,60年代的沉積體系分析和70年代的地震地層學等發展階段(Vail等,1977;Mitchum等,1977),至80年代提出層序地層學的概念與方法體系,經歷了地質學家和勘探工作者近半個世紀的努力。隨著高精度地震資料的應用,結合詳細的露頭資料和鑽孔岩芯及測井資料,Van Wag-oner等(1990)和Sangree等(1991)對層序概念及層序構成作了更精闢分析,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體系和系統的研究方法。層序地層學是根據地震、鑽孔和露頭資料對地層型式作出綜合解釋。層序地層學成為一種劃分、對比和分析沉積岩系的新方法,其研究實質就是建立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李思田等,1992)。

1.層序地層分析進展

層序地層學研究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其應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理論和方法體繫上得到了完善和補充,其突出進展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強制性海退概念的提出,海進和海退分別代表岸線朝陸地和朝海洋移動的方向。岸線移動方向是沉積物注入量與陸架上沉積物所能充填空間(可容納空間)相平衡的函數。當相對海平面上升時,在沉積物注入量較低的地區表現為海進,在沉積物注入量較高的地區仍可以表現為海退。因此,相對海平面上升與海進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但是,當相對海平面下降時,海岸線只能發生海退,並不受沉積物注入量變化的影響。相對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海退響應又被稱為強制性海退(Posamentier等,1992)。Posa-mentier等(1999)對經典層序地層劃分進行了修正,將具有強制性海退的沉積層序劃分為四個體系域,即早期低位體系域、晚期低位體系域、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其中早期低位體系域由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組成,有些學者將其稱為強制海退楔狀體(forced re-gressive wedge)、強制海退楔形體系域(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s tract,FRWST)。與高位正常海退進積體系相比,強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體系域有著其特有的一些特徵:①形成相對較粗的楔狀體,出現向海的一側,與上一個層序的高位體系域之間被一個過水區分隔;②早期低位海岸沉積以近源陡、遠源坡度逐漸變緩的濱面沉積為特徵;③低位進積楔的頂面由許多小的階梯狀遞降序列形成,表現為一個向海傾斜的斜坡;高位正常海退的進積單元頂面或者與下伏地層平行,或者只有一個較平緩的坡度。有了強制海退的概念,一些以前認為是古陸架砂體的沉積現在則可能被重新解釋為早期低位海岸沉積。尤其是在緩斜坡地貌背景下,強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狀體粒度粗,可作為有利的儲集體;垂向上存在相的突變,海侵時期細粒泥岩直接覆蓋其上,如果存在好的油源,該體系域則是很好的岩性油氣藏類型。

其二是高精度層序地層學(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的概念和理論可有效地應用於地下地質的研究,為精細的地層對比、沉積相和儲層特徵等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預測工具。Cross T.A.(1994)倡導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代表著該領域的新進展。Cross領導的成因地層組建立了一種重要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分析方法———基準面進退旋迴分析。即:層序的發育是受全球海平面變化、構造沉降、沉積物供應量及沉積地形、氣候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制約的基準面(Base Level)的變化控制的。基準面是一個相對於地球表面波狀起伏的、連續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它不一定等於海平面、海平面向陸延伸的水平面或河流平衡剖面等,其位置、運動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斷隨時間而變化。基準面在變化中總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單方向移動,構成一個完整的上升與下降旋迴。基準面的一個上升與下降旋迴稱為一個基準面旋迴。一個基準面旋迴是等時的,在一個基準面旋迴變化過程中(時間域)保存下來的岩石為一個成因地層單元,即成因層序,它以時間為界面,因而是一個時間地層單元。基準面的旋迴性變化,改變了沉積的可容納空間,導致沉積與侵蝕的發生。當基準面高於地表時,有可容納空間,以沉積作用為主,侵蝕作用成為局部和暫時的;當基準面低於地表時無可容納空間,侵蝕作用占優勢,沉積作用成為局部且暫時的;當基準面與地表一致時,既無沉積又不侵蝕,只有沉積物路過。在基準面隨時間的變化過程中,地表不同地理位置上有四種地質作用狀態:沉積、侵蝕、沉積物路過(無沉積)及飢餓沉積(密集段)。

其三是不同構造背景條件下所形成盆地的層序地層格架和層序樣式,特別是構造活動型盆地。構造活動性盆地包括箕狀斷陷盆地(又稱半地塹式盆地)、雙斷型斷陷盆地、下斷上坳型盆地、前陸盆地、克拉通盆地等,這些盆地的共同特點是構造活動作用於盆地形成和充填發育的全過程。目前,對這類盆地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Shanley和McCabe(1994)通過對阿根廷白堊紀地層的研究,建立了半地塹盆地的層序地層樣式:Use strecher的河流-湖泊環境構造地層層序。近十年來,我國在陸相伸展盆地、前陸盆地的層序地層研究中也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

在碳酸鹽岩中,小尺度沉積旋迴長期以來被解釋為米蘭柯維奇(Milankovitch)氣候旋迴引起的全球海平面高頻變化的結果。而在硅質碎屑岩地層中,過去人們傾向於用自旋迴,如三角洲廢棄和河流改道,來解釋小型的沉積旋迴,因此,類似碳酸鹽岩中的Mi-lankovitch氣候旋迴形成的硅質碎屑岩中的高頻旋迴未被重視和識別。層序地層學概念提出以後,Van Wagoner(1990)和Mitchum等(1991)認為在硅質碎屑岩地層中同樣可以識別出代表全球海平面高頻變化的小型尺度的沉積旋迴,並提出了高頻層序地層學的概念。他們在Exxon全球海平面旋迴圖的基礎上,建立了硅質碎屑岩地層中能夠識別出來的全球海平面旋迴變化的譜系,其二級到五級的頻率變化范圍在9~10Ma,1~2Ma,0.1~0.2Ma和0.01~0.02Ma,其中9~10Ma和1~2Ma為Exxon全球海平面旋迴圖上的二級和三級旋迴,由層序組和三級層序所代表。而高頻旋迴0.1~0.2Ma和0.01~0.02Ma可以在測井、岩心和露頭上,或者是一些地區的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上被識別出來,這些高頻旋迴處於Milankovitch氣候旋迴的范圍內,是由於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產生的。在過去2Ma年中,這種氣候旋迴與高頻海平面變化的關系已經被深海鑽孔氧同位素研究所證實。

三級全球性海平面變化疊加上四級(120k.y.)和五級(50k.y.)海平面旋迴產生復合的海平面旋迴。這種復合的海平面旋迴再疊加上構造沉降就成為一個地區的相對海平面變化。Van Wagoner等(1990)定義了兩種類型的四級旋迴(圖1-1),分別被命名為「A」和「B」。「A」型四級旋迴被定義為從海平面下降到海平面下降。如果有充足的物源供給,這種四級旋迴產生四級層序,其邊界為陸上不整合。疊加在四級旋迴上的五級旋迴產生准層序,其邊界為海泛面。「B」型四級旋迴被定義為從海平面快速上升到海平面快速上升。這種四級旋迴只產生不完整層序,其邊界為海泛面。在Van Wagoner等(1990)所用的例子中,當構造沉降量較大(15cm/k.y.以上),那麼只有三級海平面旋迴形成層序,而四級旋迴形成准層序。當構造沉降量小於15cm/k.y.時,四級旋迴可以形成層序,五級旋迴形成准層序。由此可見形成四級層序的條件是:穩定的大地構造背景、盆地構造沉降極低和較高的沉積物供給速率。

圖1-1 不同級別的海平面變化旋迴的疊加和高頻層序的發育

Mitchum等(1991)進一步明確了四級層序的概念及其構成樣式(圖1-2),在Exxon層序體系中,三級層序是由沉積體系域構成,而沉積體系域由准層序組構成,Mitchum等(1991)將這種層序稱之為基本層序(fundamental sequence)(圖1-2A)。如果體系域是由四級層序組、而不是由准層序組構成,這種層序被稱之為復合層序(Com-posite Sequence)(圖1-2B)。與四級層序類似,三級復合層序代表了全球海平面變化的一個旋迴期間的沉積。在南非海域的盆地,三級層序的時限范圍是1~3Ma,平均1.3Ma,而四級層序的時限范圍在0.1~0.5Ma之間。所以四級層序與基本層序類似,也是由體系域組成,但是時限更短,有時在精度高的地震剖面上可以識別出來。這種層序也被Vail等(1991)稱之為簡單層序(Simple Sequence),形成於可容納空間增加的速率太低,不能夠抵消高頻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時,高頻海平面變化旋迴就可以導致四級層序的發育。

圖1-2 復合層序與基本層序構成模式

綜上所述,四級層序具有三級層序的基本特徵,但是時限更短,屬於高頻層序的范疇。四級層序概念的提出雖然有很長時間,但是其應用涉及地震解析度。隨著地震數據採集與處理技術的提高,國際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和產業部門開始要求在油氣勘探生產中要力求分出四級層序以便更精確地進行儲層預測。

高頻四級層序最早發現於北美大陸晚賓夕法尼亞世碳酸鹽岩地層中,其中共劃分出了至少55個旋迴。隨後,Browm等(1995)在南非Pletomos、Breadasdorp和Orange盆地白堊紀三角洲地層中識別出了時間在0.2~0.5Ma的四級層序,其體系域構成類似於三級層序。Henriksen等(1996)在挪威大陸架下漸新統海岸三角洲中劃分出了38個發育良好的四級層序。

3.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樣式

相對於穩定被動大陸邊緣,許多盆地不僅在形成時期受構造活動的控制,而且在發育過程中,構造仍然表現為強烈的活動性,如控盆或控窪斷裂的強烈活動(活動的結果可以形成盆地復雜的古地貌形態),以及盆地充填過程中的基底快速沉降等等都可以是構造活動型盆地的特徵,此類型盆地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為前陸盆地,也可以表現為伸展斷陷盆地;同時也可能是多種構造活動疊加而成的盆地類型,如鶯歌海盆地,在其演化過程中經歷了多期構造性質不同的構造活動的疊加。

國內外許多學者已經對盆地內構造活動影響和控制著盆地的沉積體系發育以及沉積地層樣式進行了研究,並提出相應的理論模型。Dawers和Underhill(2000)認為北海Statif-jord地區晚侏羅世斷層活動以及斷層與斷層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同斷陷期的層序地層發育,沉積和沉降中心均隨斷層活動中心變動而遷移。李思田等(1998)研究結果也表明受走滑伸展構造運動的影響,鶯歌海盆地的沉積、沉降中心依次向東南方向遷移。Gupta和Cowie(2000)提出,在伸展斷陷盆地內,一方面斷層活動(包括其形成、生長、消亡等)影響沉積體系的發育,另一方面沉積地層響應記錄了不同階段的構造活動特徵。Gawthoper和Leeder(2000)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總結,並分別研究了海相和陸相斷陷盆地內構造活動的沉積響應特徵以及三維演化模式。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構造活動對層序的影響,尤其是層序內部構成、垂向疊加樣式、沉積體系分布等發育的控製作用。如Lin等(2001)對二連盆地的層序構成、沉積體系綜合研究後,認為不同的構造階段發育了截然不同的沉積體系,同時對應於不同類型的層序,不同級別的層序地層界面受控於不同級別的構造活動。Ravnas和Steel(1998)通過斷陷盆地沉降速率與沉積特徵之間的關系,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代表構造活動的強與弱)控制了體系域類型的發育以及體系域的內部構成樣式。Corfield等(2000)則認為在同一盆地內同一時期不同的構造部位(即構造活動強度不同的地區)沉積地層樣式、沉積構成也是不同的,如斷層活動性強的部位(分段活動斷層之中心),在斷層上盤,地層表現為楔形,沉積、沉降中心位於斷層面附近,而斷層活動弱的部位(分段活動斷層的末端),地層呈向斜形態,沉積、沉降中心明顯向盆地方向遷移;並且強調這種差異特徵不僅在露頭上可以識別,在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上同樣可以識別。Young等(2000)則針對Suez裂谷中發育的構造轉換帶的沉積特徵以及層序地層進行了精細研究,認為構造活動不僅控制了盆地的可容納空間,而且沉積物供給速率也受其影響(或控制);高沉降速率、低沉積物供給,形成以退積和加積特徵為主的准層序樣式;低沉降速率、高沉積物供給,會形成粗粒的進積型准層序疊加樣式。

對於一個應用於構造活動盆地邊緣背景的總的層序模式而言,所有的控制層序發育的3個因素(全球性海平面變化、構造運動和物源供給)必須看作為獨立的變數。海底的構造運動與全球性海平面變化共同確定了相對海平面的變化,進而,相對海平面的變化又確定了沉積物聚集的可容納空間的大小。Yoon等(2003)將全球性海平面變化、構造運動和物源供給作為獨立的變數考慮,提出了9種可能的層序發育情形(圖1-3),均是可容納空間變化和物源供給變化的函數。一些重復的情形被去除以後,以准層序的疊積樣式為依據,可以確定出6種層序的類型。

圖1-3 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疊置樣式

A型:A型層序由一個單獨的SPG准層序組構成,與穩定正常的海退有關,是相對海平面穩定上升和沉積物高速供給並超過了新的可容空間的增加(S'>A'max)的結果(圖1-3a)。Emery(1996)先前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層序,由一個單一的體系域構成,命名為「海退體系域」。A型層序可以發育在正斷層的上盤,形成於伸展斷層的初始發育階段,並伴有迅速的沉降和斷層下盤的快速的沉積物堆積。

B型:B型層序可以形成於相對海平面穩定上升並疊加在中等物源供給的部位。物源的供給速率處於最大和最小可容納空間之間(A'min<S'>A'max,圖1-3b)。該層序與Exxon研究組提出的Ⅱ型層序基本類似,其中有2個SPG准層序組被解釋為陸架邊緣和高位體系域,夾在中間的RG准層序組被解釋為海進體系域。B型層序可以發育在迅速沉降且具有中等物源供給的伸展盆地中。

C型層序:C型層序完全由RG疊置樣式組成,與相對海平面的持續上升相伴,物源供給低(S'<A'min,圖1-3c),這種情形發生在海岸平原,以一系列階梯退縮為特徵,沉積物聚集不足以填充逐漸增加的可容納空間。

D型層序:由單一的楔形准層序組構成,具有OPG疊置樣式,發育在強制性海平面穩定下降的部位(A'<0),是由於海底的迅速上隆超過了海平面的上升(圖1-3d-f)。OPG准層序組與Hunt等(1992)的強制性海退體系域相對應。Emery(1996)也介紹了這種類型的層序,該層序由一個單一的中位體系域(midstand)組成,在這種體系域中任何時刻的沉降都不會高過沉積物的供給,從而產生海退。Hunt等(1992)認為強制性海退OPG准層序組由丘形盆底扇/裙組成,但是不一定同時發育在一個單一的海退期間。D型層序發育在低構造沉降或上隆、高沉積物供給的盆地中,活動斷層的下盤或者低坡度的前積和陸架邊緣發育最好。

E型層序:該類層序由兩個交替的准層序組組成,具有SPG或OPG疊置樣式,且與波動的相對海平面變化相伴生,海平面變化具有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而且,沉積速率大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速率(S'>A'max)(圖1-3g)。E型層序邊界與Ⅰ型層序邊界極其類似,因為相對海平面旋迴被相對海平面下降階段所強化。然而,存在的爭議是層序邊界是放在強制性海退體系域之下,還是之上。在本文的模式中,邊界被置於OPG准層序組(強制性海退體系域)之上,因為這是在深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識別和容易制圖的界面。

F型層序:該層序由下到上可以劃分出4個准層序組:SPG,RG,SPG,OPG。相對海平面變化具有上升和下降階段,中等到低的物源供給,並小於最大的可容空間產生的速率(S'<A'max)(圖1-3h和i)。這基本上是Exxon研究小組定義的Ⅰ型層序。相對海平面上升的早期階段,最下部的SPG樣式的准層序組對應於Exxon研究組的低位域(低位楔),或者是Hunt(1992)的低位進積楔狀體。在相對海平面迅速上升時期,沉積體系滿足條件S'<A',這是由於相對海平面上升加速的緣故,由此產生了RG准層序組與海進體系域相對應。在這一海侵單元之上,另一個SPG准層序組發育,這是由於可容空間產生較慢並相對地被物源供給超越。這是在強制性海平面上升的晚期形成的高位體系域,最上部的OPG樣式的准層序組是相對海平面下降時期的低位域(盆底扇)上半部分的沉積。

對於應用於構造活動型盆地邊緣的層序模式,構造活動和沉積物的輸入量是除了全球性海平面變化之外的主要因素,這個模式提出了6種層序類型,顯示了一種准層序組在數量上和疊置樣式上的變化。這些准層序組反映了可容納空間的變化(A')和沉積物(S')供給速率的復合效應(圖1-3)。由單一的SPG准層序組構成的A型層序與可容納空間的穩定產生和沉積物的高速供給(S'>A')相關。B型層序(SPG-RG-SPG)本質上與Exxon研究組的Ⅱ-型層序類似,形成於可容納空間穩定產生疊置在中等物源供給速率的條件下(A'max>S'>A'min);C型層序(RG)與可容納空間的穩定產生和低沉積物供給有關(A'max>S');D型層序由具有OPG疊置樣式的准層序組構成,由於海底的迅速上隆超過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可容納空間負增長(A'<0);E型層序由SPG和上覆OPG准層序組構成,它形成於具有形成和消失階段的、波動的可容納空間的變化與沉積速率大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最大速率的部位(S'>A'max);F型層序與Exxon研究組的Ⅰ-型層序相對應,從下到上被劃分為4個准層序組SPG、RG、SPG和OPG,其與可容納空間產生、消失的波動變化和中低物源供給小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最高速率的部位相關(S'<A'max)。

位於弧後的Ulleung盆地西南邊緣層序研究表明,盆地層序的發育與盆地邊緣的構造演化密切相關(Young等,2000)。在弧後盆地擴張晚期階段(中新世早—中期)迅速的沉降導致了可容納空間的持續產生和構造控制的盆地邊緣的高速和最後的中等速率的物源供給,導致了A、B型層序的發育;在弧後閉合的初期階段伴有區域性收縮變形(中到晚中新世),較慢沉降速率和來自上隆沖斷帶沉積物的輸入的增加導致了E型層序的發育。在晚中新世,Ulleung盆地的收縮調整是平靜的或不活動的,邊緣沉降加速,因此上升為主的相對海平面變化與中-低沉積物供給相配合產生了F型層序,反映了全球性海平面變化的主體控制機制。

㈨ 舉例簡述世界各國農家生態旅遊發展和現狀

(1)義大利。義大利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在義大利的旅遊業中,農業旅遊屬於新興的生力軍,是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的旅遊產業。義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形成了早期的農業旅遊。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期和90年代的成熟期,到1996年為止,義大利全國20個行政區,已全部開展農業旅遊活動,其中尤以托斯卡那大區最為突出,每年接待國內外農業旅遊者高達20萬人次。

(2)法國。法國既是歐洲第一農業大國,也是世界旅遊業大國,這為法國的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20世紀70年代,法國國內掀起了建造「第二住宅」的風潮,並開辟人工菜園活動。各地農民積極響應,紛紛推出了農庄旅遊,並組建了全國性質的聯合經營組織。近年,法國人又推出了全新的「農庄旅遊」業,將農業旅遊徹底產業化,全國有1.6萬戶農家建立了家庭旅館以供遊客體驗農家生活樂趣。1988年,法國設立了農業及旅遊接待服務處,並結合此後法國農業經營者工會聯盟、國家青年農民中心和法國農會與互助聯盟等專門農業組織,聯合成立了「歡迎您到農庄來」的聯合經營組織,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旅遊。現在,這種農業旅遊能夠為法國農民帶來每年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於全國旅遊收入的1/4。

(3)西班牙。西班牙是歐洲除瑞士之外山地最多的國家,發展鄉村旅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西班牙的鄉村旅遊在1986年前後開始起步,1992年以後快速發展,目前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海濱旅遊,成為西班牙旅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西班牙人非常重視鄉村旅遊,有36%的西班牙人的假期是在1000多個鄉村旅遊點度過的。鄉村旅遊使西班牙的農村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也使農村的設施和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班牙農民只佔全國總人口的4%,但農業產值卻很高。過去5年裡,西班牙的鄉村旅遊增長了93%,其中89%的遊客是西班牙本地人。這個數字意味著每年有超過200萬的西班牙人遠離城市到內地的農村旅遊。

(4)美國。在美國,農業旅遊業被稱為是「鄉村旅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之後,旅遊業逐漸成為了世界上發展勢頭最強勁並且持久不衰的產業。而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鄉村旅遊就開始在美國長盛不衰。

這是由於一方面,美國政府發現鄉村旅遊與傳統的工業相比,投入更少,收益卻更大;不需要大量的破壞環境,甚至有助於環境的保護;對於員工的技術要求也相對較低。美國農村一直地多人少,開展鄉村旅遊不僅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還能幫助農場主就近推銷農副產品。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對於鄉村生活的獵奇、回歸大自然的心理,越來越多的遊客不滿足於對美國幾個窗口城市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覽,他們更加想要深入了解美國內部地區的文化、歷史、風光。再加上人口普遍老齡化,使得鄉村旅遊在美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美國的農業旅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振興農業地區經濟的重要手段。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農場主在鄉村旅遊的內容和項目上不斷推陳出新,以吸引更多的遊客。除了採摘果品、飼養小動物、垂釣比賽、露營野炊等傳統活動,還新增了綠色食品展、珍稀動物展覽、農場博物館、鄉村音樂會等活動,引來了源源不斷的遊客。

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美農業地區經濟普遍下滑,但農業旅遊成了唯一有所增長的領域。根據美國旅遊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46%的美國成年人在2005—2007年間曾參加過鄉村旅遊。在美國夏威夷,2005年全州有4800多座農場從事鄉村旅遊,其產值達到3500多萬美元,其中38%左右來自農產品的直接銷售。

(5)馬來西亞。1985年,馬來西亞根據農業部的計劃,建立了一處農林旅遊區,作為農林示範、農林生態保護,開展農業旅遊參觀。從1992年起,將7月2~9日定為一年一度的「花卉節」,以花卉為主題,發展農業旅遊。隨著花卉生產的興起,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實現了花卉的基地化、產業化,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使馬來西亞旅遊業連年創下佳績。1994年旅遊業外匯收入達到90億馬幣,成為排名第三的產業。1995年,馬來西亞成功舉辦了國際花卉展銷會,成為東南亞地區權威性的國際花卉展。

(6)日本。相對於歐洲,亞洲的農家生態旅遊起步較晚。其中,日本的農業旅遊發展相對較早。其特點在於各地的農場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營造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設立貼心的富有特色的服務設施,以此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日本的農家旅遊活動豐富多彩,旅行社組織遊客參與春天下農田插秧、秋天收割、捕魚撈蝦、草原放牧、牛棚擠奶等一系列體驗性極強的務農活動。參加的人員有研究人員、學生、職員、公司白領等。

在日本的岩手縣有一座具有百餘年悠久歷史的民間綜合性大農場,名為小井農場。自1962年以來,農場先後開辟觀光農田40公頃。農場中分立了多個主題的區域,動物農場專門用來飼養各種家禽家畜以供人們觀賞逗玩,同時也可以學習到一定的飼養知識;遊客在欣賞完牧場館擠牛奶的表演以及奶油的加工過程後,還能購買到新鮮出爐的奶製品;別具特色的農具館,展示了各種各樣新奇古怪的農業用具,從日本古代的耕作工具到現代化的機器工具都一一陳列於其中,遊客們能夠在這里了解到日本農業發展的歷史。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展,在日本也興起了很多的觀光型農庄。人們只需要購買一張門票便能夠在農庄內自由的觀賞各種瓜果蔬菜、花草樹木,同時也有一些農庄提供了採摘樂趣的體驗活動,欣賞之餘還能夠帶走自己採到的新鮮蔬果。

1979年,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提出的以「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銳意創新,培養人才」為基本理念的一村一品運動,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振興了大分縣的農村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這項運動中,很多村莊都將自己的傳統風俗文化作為特色品牌大力宣傳和弘揚,吸引了大批的遊客慕名而來。

近年來,務農旅遊在日本也逐漸升溫。東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和秋天的收割為中心,組織遊客去農村體驗農民生活,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去沿海地區的旅遊團還可以參加捕撈虹鱒魚和採集、加工海帶等活動。

(7)韓國。韓國的鄉村旅遊起步比較晚。近幾年,在一些大城市周邊的漁村出現了很多「觀光農園」和「度假鄉村」。這些農園提供城市居民可以休閑、體驗、收獲的活動,滿足了城市人放鬆身心的需求,農民也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有特色的是,在一些漁村中有規定20人以上的團體遊客在村內的食堂用餐,而零散的遊客則會被分配到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戶家中去享受農村式的聚餐,讓遊客吃得開心、吃得健康。這些觀光農園最初多是農民自發組建的。隨著韓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年輕人都進入城市尋找工作,農村勞動人口下降,僅依靠種植糧食獲得的收入也不斷減少,而很多農戶的一些房屋被閑置。於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一些農村居民搞起了農家樂一類的鄉村旅遊,讓城裡人來農村吃吃飯、參與勞動,之後收取客人一定的費用。沒想到,這樣的農家旅遊一下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熱烈歡迎,周末或節假日來農村進行這樣休閑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生意的紅火,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效仿這種形式的農家旅遊,經營著自己的農庄。不久之後,韓國的農業部門也發現了這種旅遊模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道路,於是大力提倡和推動鄉村旅遊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提供的資料表明,韓國農村觀光和民俗市場的規模,2001年約為28400億韓元,到2005年達到了51100億韓元。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