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有什麼旅遊景點
❶ 洛陽龍門有什麼好玩的
1、龍門石窟是一定要看的,它是洛陽的精華景點,世界文化遺產,票價原為每人60元,現在和對面的白園(白居易墓)、香山寺捆綁銷售,一票制80元,大家可能會有些不滿,哎也沒辦法呀。票為明信片式樣的門票,售票處對面就有個郵筒,可直接把門票撕下,將明信片郵寄回家收藏。買票的同時最好花5元錢租個導游機聽介紹。
從火車站前乘81路、53路公共汽車均可達龍門石窟。參觀龍門石窟最好上午去。因為上午陽光直照石窟西山,光線充足,便於攝影。參觀完龍門石窟從南邊的漫水橋過去在對岸遠眺石窟,然後參觀東山石窟,出來後參觀香山寺、白園。這樣下來整個景區參觀時間約為4-5小時。
2、關林:游覽完龍門石窟可游覽關林,是埋葬關羽首級的地方,關林是我們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從龍門石窟乘坐公交車到關林廟站下車,車票一元,下車往回走,步行500米去關林參觀,門票也是明信片式樣,票價25元,從關林返回到關林廟汽車站的路上有郵筒,可把明信片郵寄收藏。關林參觀時間約為1-2小時。
3、白馬寺:在西關乘56路終點站就是白馬寺,在洛陽城東10公里左右,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歷來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白馬寺香火很盛,每到一處都有免費的香供遊人燃拜,燒香不在多,三支清香敬佛心。出白馬寺向東不遠有狄仁傑墓。票價:35元。據說白馬寺算命非常准。
4、「天子駕六」車馬坑,在市中心的東周王城廣場里邊,前兩年在市中心施工時剛剛發現的300多座東周古墓群,把其中文物價值最高的車馬坑原地建館保護,值得一看。票價:20元,有多路公交,到東周王城廣場下。
5、古墓博物館:交通:從火車站乘83路公交車可直達。門票:15元,這是全國唯一一家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北郊邙山冢頭西村,是一座新型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裝飾品等隨葬品,如西漢、魏晉時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
6、洛陽牡丹觀賞:現在的牡丹園很多,規模最大的是國色牡丹園,國色牡丹園又名中國洛陽國家牡丹基因庫,位於洛陽市邙山上310國道邊,距市區4km,離開洛高速5km。佔地面積700畝,新品種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國內最大生產基地。火車站或谷水西乘51路公交車國色牡丹園下車即到,從火車站打車10塊錢左右到。票價為20元左右。一個就是每年牡丹花會的主會場---王城公園,在市裡,中州路上,火車站有多路公交車抵達。票價在花會時為20元。
7、小浪底:在洛陽以北50公里處,火車站東邊汽車站有中巴車到,80分鍾左右,8元錢車票,小浪底景區大門不收門票,大壩游覽區和壩後公園門票30元。
❷ 龍門鄉的旅遊景點
洞天灣景區
洞天灣景區位於黃山北麓太平湖畔,有桂林之山、太平湖之水,以及版地下溶洞,集山、水、洞權三大自然景觀為一體。景區內的景點有芸潭洞,燕崖,月涯灣等。
太平湖
太平湖東西長6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6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處達70米,湖水總面積88.6平方公里,為杭州西湖的17倍,是安徽省境內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❸ 龍門古鎮的主要景點
富春古墨墨庄是比較傳統的制墨,富陽古墨畫出的畫和寫出的字和普通墨不一樣,富陽古墨作的作品怎麼用水沖或洗都洗不了,聽老闆介紹說,還防蟲防燭百年不腐。傳承了中國文化。
古鎮溯源
東漢初年,名士嚴子陵游歷龍門,
驚訝於此處美景,不禁嘆曰:「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贊嘆間,賦予了這塊靈秀之地一個響亮的名字——龍門。追溯古鎮千年歷史,三國吳大帝孫權後裔們以勤奮、智慧,秉承著先祖開拓進取、勵精圖治的精神,把龍門打造成為了孫氏家族的「世外桃源」。有了龍門山水的庇護,孫氏家族終發展成今天兩千多戶,七千多人的江南一大望族,現擁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
景點提示:躍龍橋、孝友堂、思源堂、遊客中心、龍門驛。 繁囂、熱鬧是老街的主題。這條長近三里,寬三米許的街市歷來繁華,尤其是明嘉靖至清康乾盛世間,龍門孫氏「半列儒林,咸饒富有」,更使老街成為商賈雲集、店鋪林立之地。其間店鋪大多為前店後坊、前店後居,商業活動的忙礙與勞作之餘的閑適相得益彰,凸現山鄉古鎮明清街市的獨特韻味。龍門歷來以農耕為本,作為唯一的商品交換場所,老街給靜謐、內斂的古鎮增添了別樣的風采。
景點提示:舊廳、承恩堂(工部)、關帝廟、石扶梯、龍門墨庄。 穿村而過龍門溪濡養著千年古鎮。村民傍溪而築,濱溪而居,民風質朴淳厚,鄰里和睦可親,世襲耕讀傳家遺風。古色民居沿溪堤次第臚列,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區別於其他古鎮,這里溪道兩岸自古沒有店鋪,謝絕了市 儈習氣和商業的煩雜。生活在此處,清淡、安逸而單純,與嘈雜渙離,與紛亂無緣。彳亍其間,體悟山鄉古鎮的特有韻味,淳樸和親情構建的和諧氛圍讓人流連。
景點提示:慶錫橋、孫曉梅故居、萬安橋、耕讀世家、粉署留香牌樓。 以腳步來丈量廳堂的長度,百步;用時間來丈量廳堂的長度,百年。百年的歷史讓廳堂中的腳步,走得蹣跚。百步廳長廊獨特的建築構造依在,恢弘大氣的建築面貌依存。但滄海桑田,歷史展示了它無情的一面,咸正堂的斷垣殘瓦,述說著古鎮呵護的不易,文化遺存在現實破壞和自然侵蝕中,顯得很脆弱。這給了世人一個嚴峻而急迫的課題,如何讓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更為久長的留存?留住歷史,就是留住我們自己的根。
景點提示:百步廳、咸正堂、百花廳、子孫廳。 青山環抱,溪流淺唱,村中酒香濃郁、風情宜人,村外稻花飄香、鳥語傳情。區別於水鄉風光,不同於園林景緻,龍門自有一番別樣的鄉野風情,農人、農具、農田,譜寫出一首渾厚、悠揚的田園牧歌。辛勤的耕耘、勞作,換來的是五穀豐登、豐衣足食,使生活無虞。院落內是精緻、恬靜的廳堂,院落外是寬闊、粗獷的鄉野,田園生活和鄉野情趣兩相交映,互為補益,龍門人因此細膩而不矯情,豪放而不蠻直。
景點提示:百獅廳、龍頭石。 龍門之美濃縮在青山綠水間。古鎮背靠龍門山,山勢巍峨雄渾,樹木蔥郁茂盛。發源於龍門山瀑布的龍門溪,穿村而過,淙淙汩汩,匯入剡溪,潺流廿里進富春江。慈祥、蒼老的太婆橋與那百年古樟見證了滄桑歷程,千百年不變的是一個旋律,潺沄聲伴奏著靈動的田園生活,「小橋、流水、人家」繪就的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諧畫卷。受龍門山嘉樹庇蔭,得龍門溪麗水滋養,觀雄山之佳色,聞秀溪之清音,龍門盡染靈氣。
景點提示:太婆橋、古樟、百花廣場、龍門溪。 義門牌樓上漫漶的圖案,斑駁的雕飾,演繹出一個鮮活的「義」字,死板的封建族訓得以貼近生活的展示,生發出流傳至今的動人故事。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龍門的那場大天災中,義士孫潮傾其家產,救濟災民,他感人肺腑的義舉,讓朝廷、官府感佩。義門不光是一座有形的建築,更是一座無形的豐碑,它使「樂善好施」、「積善行樂」成為鐫刻在龍門人心底的操守,使「積善人家慶有餘」成為孫氏家族千百年矢志不渝信奉的持家之道。
景點提示:義門牌樓、積善堂、世德堂、厚祉堂。 一泓清水,輕風拂動,泛起層層漣漪,水草、鳥禽點綴其間,更富靈性。月上枝頭,倒映出的依然是那輪千年前的明月,空靈、清幽。宛若一方大硯台的池水,昭示著讀書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沒有比高中狀元,考取功名更能光耀門楣的了。借自然之物寓示家族信條,這是何等的刻骨銘心。掬起一捧清泉,映出的是一代代讀書人,背負著家庭、個人的前程,寒窗瀝血,宵夜旰食。看,硯池邊,明月下,青衿書生還在踱步。
景點提示:明哲堂、山樂堂、硯池。 孫氏一門自古多豪傑,吳大帝孫權馳騁疆場、平定江南、經略台灣,成就一代霸業。上溯春秋時,寫就《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至近代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都與龍門孫氏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親情。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龍門濃厚的宗族文化氛圍,鏗鏘的祭文聲中跪拜的是每一個晚輩,屹立的是諸如「十八評事」孫祁,工部主事孫坤,長葛縣令孫濡、「七縣首富」孫潮,「山西第一廉吏」孫銜,巾幗英烈孫曉梅……這般動天地,泣鬼神的錚錚志士,他們構成是龍門有血有肉的歷史。
古鎮建築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磚砌牌樓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廟。鎮內屋舍房廊相連,長街曲巷連貫相通,鎮外的人進入鎮里,如入迷宮。
景點提示:孫氏宗祠、明前園戲台及廣場。 深長的弄巷,幽靜的庭院,構成了龍門的基本單元。數百幢明清古建築密匝匝地樹立於古鎮,由一條條鵝卵石鋪就的巷道串聯著,宛若迷宮。這或許就是孫氏家族有意而為的深不可測的意境,也把防禦意識融到了尋常的生活中。一個宏大的防禦設施,孫氏骨子中留存著東吳尚武的基因。而在深巷的那端,幽居之所,卻是別有洞天,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五彩繽紛地上演,柴米油鹽,酸甜苦辣,讓生活有滋有味。
景點提示:慶錫堂、春及堂、余蔭堂。
❹ 龍門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南崑山生態旅遊區,
石河奇觀
仙霞瀑布
三寨谷森林公園
介 紹 南昆三寨谷森林公園佔地面積1200多畝,是集生態旅遊、住宿、餐飲、娛樂、會議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閑旅遊渡假勝地,是當地政府保護性開發的重點項目之一。 南昆三寨谷青山環繞,綠水橫波,是森林覆蓋率達98.6%的綠色…….[詳細]
南崑山一線天
從南崑山佛坳頂往東邊的山上攀登,穿過密林中的崎嶇小道,半山腰一塊平滑如鏡的大石迎面而立。沿著石壁,是一條幽深的峽谷,長三十多米,寬僅二米,兩邊石壁彷彿緊緊擠壓過來。抬頭望,一線天光,是南崑山有名的風景點「一線天」。關於「一線天」,有一段山神救民的傳說:很久之前,閩籍人士嚴春霖立志要讓南崑山種遍翠竹,特地回到福建老家…….[詳細]
川龍峽森林峽谷漂流
川龍峽森林峽谷漂流,是目前河道保持最天然、景區森林覆蓋率最高、最具有原始刺激漂流味道、周圍原始生態保持最好的漂流。景區位於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內,風景優美迷人,置身大峽谷中,顯得安靜平和,山、石、水、樹,結合在一起,那滿目的青山,那悠悠的綠水,那來自大地深處的涼涼的清新的氣息,令人感動!乘氣艇順溪而下,時而清風拂面,…….[詳細]
九重遠眺
南崑山的西面有一開闊處,這里有一座兩層的涼亭,涼亭中有一個簡單的石台、突亢地生在雲霧里,頗讓人生出盡吸天地靈氣之感。所謂「九重遠眺」就在這里了。據說這是專供遊人登高遠望飽覽南昆群山之美景而建的。站在亭上,如是陰雨天氣,可以看到三面山巒層疊,山頭濃霧風起雲涌;如是風和日麗天氣,放眼遠眺,近山遠山,山外有山,翠竹綠樹,…….[詳細]
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
介 紹 南崑山位於龍門縣境內,面積124平方公里,主峰天堂頂海拔1228米。南崑山冬暖夏涼,即使酷暑,進入南崑山也覺涼風習習,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南崑山有「北回歸線上的綠洲」之稱。這里生長著2500多種亞熱帶和溫帶植物,其中有著…….[詳細]
川龍瀑布
在南崑山的竹樹林深處,有一個峽谷。峽谷盡頭,峭壁矗立,壁上刻有著名書法家秦萼生寫的「川龍峽三字」。注山泉從一個形似龍頭的石洞中穿出,飛流直下深潭,蔚為壯觀。站在峽旁的亭上觀瀑,盛暑仍覺涼風颯颯。川龍峽,原名石峽山。傳說,從前石峽山一帶遇上大旱,猛烈的太陽,把山上的石頭曬得直冒火,竹,木也快枯黃。山民個個心急如煎,…….[詳細]
觀音潭
在南崑山鎮西邊四公里處,有一名勝叫觀音賞水。它在一條山溪之中,有三級瀑布相接。最下邊的瀑布,水紗之後有一尊白石,似觀音端坐,靜心觀賞碧綠潭中的水。遊人透過水紗,可以隱約看見這尊石觀音。關於這名勝,有一段神話傳說: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觀音娘娘慕名來到頁崑山,要「閱盡南山色」。一天,來到名叫油簍洞這個地方,看見溪水一跌再…….[詳細]
龍門水簾洞峽谷漂流
龍門水簾洞峽谷漂流位於南崑山腳下的龍潭鎮石蓮村,水簾洞漂流可用「險、幽、秀、趣」形容,被業界人士評定為最具吸引力、最安全、最刺激、生態保持最好的峽谷漂流。勘稱「中國峽谷第一漂」。其險:水道全程4580米,有大小落差三十多處,單個最大落差達8米,全程落差近 138米,沖下險灘、飛越激浪,在激流的撞擊下,橡皮艇如離弦之…….[詳細]
龍門溫泉(鐵泉)
介 紹 龍門鐵泉座落於美麗的龍門天堂山西麓,佔地面積58萬平方米,其中露天溫泉泡浴區佔地面積150多畝,建有目前亞洲最大的溫泉康樂中心,被稱為「亞洲第一泉」。惠州龍門鐵泉最大的特色是四季溫泉,擁有95個大小不一,功能各異的溫泉池,分動感區、休閑區、養生…….[詳細]
何仙姑廟
何仙姑廟寬12米,進深30米,建築高度3米左右。廟內共3進3間,中有天井,後進每間供佛像,分別是觀音、洪聖大王、何仙姑。現為一名武當道士主持,廟祝共19人,每年度有武術比賽,3月3和9月9有0會(全真教武當派)。旱河何仙姑廟始建於道光元年,後幾次修毀,1984年經港澳同胞和各地人士捐資重修。據傳是增城何仙姑在旱河卧…….[詳細]
太監村
太監村即沙逕鎮到灘村湖口圍自然村,明、清建築。其中,太監居為磚木碉樓構築,四層,硬山屋頂,檐下置菱角磚疊澀挑出。傳說人們為了紀念太監黎寄奴,把他小時候居住過的碉樓稱為「太監居」。村口有古榕樹,其中一棵形態非常奇特,樹莖嵌入碉樓牆內,板根縛在牆上,樹冠蔭蔚整個碉樓。碉樓長17.5米,寬10.3米,高10米,四層四周均…….[詳細]
梅江橋
梅江橋是梅州橋梁中名氣最大的,最早修建的,橫跨梅江,修建成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的。它歷經抗日和解放戰爭-,幾經修繕擴建仍屹立於梅江U形的頂端,成了當年溝通南北兩岸的咽喉要道。梅江橋造型美觀實用,拱形的護欄,是早年梅城的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原橋長278.5米,寬闊6.65米,分十三孔,為連拱弧形鋼筋水泥大橋。…….[詳細]
桂峰山
桂峰山風景區位於龍門縣西北部桂峰山東麓,海拔1085米,為廣州地區五座最高峰之一,有2120多種植物和120多種動物。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構成了地派桂峰山的美麗風光。這里谷嶺相間,林林茂密,空氣清新,山水林泉瀑整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壯麗而雙幽深的天然山水畫,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度假勝地。…….[詳細]
塔山公園
塔山公園位於龍門縣城東南部,與相連的幾座小山峰形成一條小山脈,山地面積約2000畝。塔山公園內現建有水西塔、觀景和休息亭七座,1.2公里西林河至分塔山公路,2公里登山梯級步道,蓄水池等基礎設施設備初具規模,周圍有河溪圍繞,潺潺流水,山林倒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環境清幽、松濤陣陣、空氣清新的森林旅遊之地,有較高的生態…….[詳細]
三寨谷度假村
南昆三寨谷度假村位於惠州龍門縣南崑山路口。境內三面環山、流泉飛瀑,有著一個完善生態的天然氧吧。其空氣負離子含量高,森林覆蓋率達至98.6%。在此,遊客盡可呼吸純凈的空氣,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在欣賞秀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游覽姻緣橋、仙人掌、龍樹、瀑布等眾多景點。三寨谷的一大特色景觀是這的河石群。河石經過年長月久的沖刷,…….[詳細]
龍岩
在龍門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平陵墟北面,有座奇特峻峭的石山,山上有五個岩洞:半山岩、白面岩、廟前岩、馬嘶岩和老岩。傳說遠古時候是群龍隱卧之處,後人便稱為龍岩。龍岩五洞,各具奇觀。半山岩因石景繽紛見秀;白面岩因二層直上稱奇;廟前岩有流泉為趣;馬嘶岩因淵深見險;老岩因狹長見幽。其中以半山岩最誘人。它座落在半山腰上,初始是個…….[詳細]
香溪堡
香溪堡因其歷史悠久、建築獨特,被譽為華南第一古堡。景區位於惠州市龍門縣沙逕鎮,總面積5平方公里。旅遊區以「神秘的古堡風情和秀麗的田園風光」為主題,以溪河竹筏漂流、古堡探幽、 竹林樂園等項目為特色,是融自然風光和文化古韻於一體,集知識性、娛樂性、趣味…….[詳細]
❺ 龍門縣的風景名勝
截至2012年,龍門縣共有上規模的旅遊景區15處、景點26個,其中,國家4A 級旅遊景區有4家,3A級旅遊景區有1家,並擁有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全球50家頂級度假村」 的高端精品———十字水。
西林河(增江)
龍門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龍城街道,西林河(即增江)自西向東從城區中心流過。建於1604年的水西塔位於東南粉塔山上,登上此塔可俯瞰縣城全貌。
西林公園(塔山森林公園)
西林公園位於龍門縣城東南部,與相連的幾座小山峰形成一條小山脈,山地面積約2000畝,被譽為「龍門縣城之肺」。
香溪堡旅遊區
香溪堡旅遊區位於增江河上游—龍門縣龍華鎮沙逕。厚重、濃郁的古堡風情,獨具嶺南文化建築藝術遺風的「古碼頭」、「五宅古圍」、「正街」、「廖氏宗祠」等古建築群。
天堂湖
天堂湖位於龍門縣城西北部,距離縣城12公里。天堂山水庫面積達10多平方公里,水質潔凈。白鶴潭、古榕、白馬瀑布和天堂湖都是天堂山上獨有的景緻。
南崑山
南崑山位於惠州市龍門縣西南部,總面積12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多米。1993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崑山生態旅遊區)。
桂峰山
桂峰山位於龍門縣西北部桂峰山東麓,海拔1085米,有2120多種植物和120多種動物。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構成了地派桂峰山風光。
龍門藍田瑤鄉
藍田瑤族鄉是惠州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位於龍門縣城以北15公里,總面積為169平方公里,人口近萬人,其中瑤族約佔88%。「舞火狗」源自當地瑤族傳統的民間習俗。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瑤胞的團圓節上舉行「舞火狗」活動。
龍門功武村古建築群
功武村古建築群位於惠州市龍門縣轄下的龍華鎮,毗鄰增城,建村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龍門廖氏來自江西,乃廣東廖氏之始。這一貫廖氏世代為官,其中四世祖廖金鳳於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195年)考上進士,初為增城縣令,後從戎,官至太尉。因廖氏曾連續三代功在於武,故起村名為「功武」。 功武村地勢周邊高,中部低,據說此屬「五水歸源」之格局,先人相信該格局含聚財之意。周圍三山似筆架,龍關蜿蜒不斷,增江、香溪河繞村而過,呈魚躍龍門之勢。村落布局點線相接,次序營建。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築群被列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功武村古建築群包括五宅第、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築群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龍門龍華水坑文筆塔
水坑文筆塔,又稱文明閣,文昌閣,位於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委會水坑村民小組。根據《龍門縣文物志》記載,文筆塔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嘉慶年間村民集資重修。塔坐西北向東南,高18.5米,平面呈六角形,每邊邊長為2.3米,佔地面積約14平方米。首層塔門上陰刻「文明閣」纂體字的紅砂岩匾額。窗口鎮鏤空幾何圖案的綠陶件,各層檐口鋪飾綠琉璃瓦當,滴水,檐下塑飾0.4米高的紅底白色的卷雲,博古圖案。瓦面之上塔頂置寶瓶狀塔剎。塔內設木樓梯、木扶手,可上頂層 。
1986年6月23日,水坑文筆塔被列入第一批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
❻ 龍門石窟里有什麼景點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布為 龍門石窟
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潛溪寺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中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准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贊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後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朴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容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朴,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葯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葯方洞,葯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葯方150多種,所用葯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葯。葯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葯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葯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葯方洞的葯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對研究中國醫葯學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里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於中國佛教的派別之一,它源於印度,產生於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後一個派別,密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朝鮮,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擂鼓台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看經寺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香山寺
龍門石窟
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
❼ 龍門有哪些旅遊景點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後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朴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潛溪寺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
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中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
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准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贊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在龍門地區興起。道士見古陽洞無主,不忍荒廢,於是將釋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為據傳老君曾在此修道練丹,故而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朴,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葯方洞
葯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葯方150多種,所用葯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葯。葯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葯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葯方洞的葯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對研究中國醫葯學起重要的作用。
老龍洞
老龍洞是就著自然山洞開鑿而成的,其平面呈長馬蹄形,頂部近似穹隆頂。該洞因不是由專人出錢開鑿的,所以沒有造出主要的一鋪大佛。全窟密布小龕54處,其中較大的有12、32、33、50號龕,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題記。老龍洞因為多人開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為主,並無突出主題,所以附帶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為研究初唐的民間造窟風氣、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證。
惠簡洞
惠簡洞位於萬佛洞南側,是一個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公尺。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簡敬造此窟,所以此洞又稱「西京法海寺惠簡洞」。洞窟前半部應該是原有的窟門,已經塌毀。窟內平面近似馬蹄形,西壁呈圓弧形,並在南北兩端略向里凹,*西壁下部鑿出一半圓形的基壇。西璧正中鑿一善跏趺坐的彌勒,坐於一平面呈長方形的高座之上,足下還踏一長方形台。彌勒兩側雕出二弟子、二菩薩,均立於基壇之上,足下踏束腰圓形蓮台。左協侍弟子已不存在,右側的阿難形象與奉先寺的阿難很相似。菩薩頭部已經殘損,僅剩其火焰狀頭光部分。主尊彌勒面相胖圓,右手扶右膝,左手放於左膝之上,掌心向上,胸部隆起。頭後以淺浮雕的手法刻出圓形頭光與背屏,上部隆起呈三角狀,兩端各向外伸出一龍頭。這種背屏大萬五佛洞以及部分優填王向看重也有類似的形制。平頂,表面沒有裝飾。另外,窟內還分布有一些後期補鑿的小龕,其時代也應該是在唐代。
在惠簡洞南下側有一小窟,此窟擁有幾個時代的造像。在窟門外壁上部,刻出屋檐形龕,檐上飾有金翅鳥與鴟吻。窟門為圓拱形,門外兩側各雕刻一身力士。其中,北側力士已殘,僅保留有下部的長方形矮台,南側力士基本完整,右腿弓起,左腿斜撐地,右臂下垂,左臂彎曲於胸前,頭側向門的方向,下身長裙垂於腳下。足踏一長方形台,這種力士為北魏時期的典型形象。門外北側保留有上下二小龕,約開鑿於唐高宗時期。窟外南壁下部鑿出一台,其上部鑿出上下兩龕,上部一龕表面多殘,下部一龕為圓拱形龕,低壇基,壇基表面雕出兩尊獅子,中間雕有一熏爐。正中主像為一位立姿菩薩,夾侍有二弟子、二菩薩。而菩薩寶繒(zeng)下垂至地,下裙又緊貼腿上,腹部骨氣,衣紋稀少。弟子的雙手交拱於腹前,並隱於袖內,袈裟作出水式。這五身相面部均已殘損,此風格又比較像北齊雕鑿。
窟內平面馬蹄形,下部鑿出倒凹字形淺壇。正壁刻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弟子袈裟作出水式,衣紋作斜方格紋,菩薩著低寶冠、窄頸圈,披巾交*處厚重,裙帶下垂。造像形象寬額,面形下部尖圓,因該是隋代雕鑿。北壁龕內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像,龕外西側上下有戴籠冠的男供養人和手持傘蓋的侍者形象。這種形象是北魏時期多特有的。南壁正中刻半結跏趺佛像,夾侍二菩薩像,佛面部已經殘損,菩薩頭頂螺旋髻,披巾交*於胸前,然後上卷壓在肘上。佛坐前二獅子立起,此組造像又為唐時雕鑿。此外,在窟外門楣表面,以陰線刻出五個方形及半圓形碑首碑形題記,時代均為明萬曆31年3月吉日立,為捐資修路的題記。
看經寺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 因盛產香葛而得名。
香山寺微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還搜集了5000多卷佛經藏入寺中。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中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鍾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白園
白園,位於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住洛陽18年。雖尊為「少傅」,但一生清貧,喜酒善詩,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於此。
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餘處。青谷區位於兩山之間,有白池、聽伊亭、石板橋、松竹和白蓮。進入青谷區瀑布飛瀉,池水盪漾,竹林清風,白蓮飄香,使人心曠神怡;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谷,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內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塑像瀟灑自然,靜座山石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樂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詩人原作「門前常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回百餘步」的內涵;詩廊立石38塊,由國內名家書寫,行、草、篆、隸齊全,既可以欣賞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領略書法藝術之美。日本書法廊是為中日書法交流而建,多為當代日本書法名家之作,於2000年3月建對外開放。墓體區位於琵琶峰頂,從牡丹壇拾級而上即可到達。這里有白居易墓、卧石碑、烏頭門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鋪地,墓後草坪如毯,周圍翠柏環抱,給人以庄嚴肅穆之感。
碑刻題記
「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 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於清代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內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朴、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
「龍門二十品」計有:《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司馬解伯達造像記》、《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新城縣功曹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記》、《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陸渾縣功曹魏靈藏造像記》、《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齊郡王元佑造像記》、《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蔣宋別墅
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當時蔣介石於1936年10月29日從西安乘火車到達洛陽(東站)來到洛陽是以「避壽」為名,實則部署「西北剿共」計劃,他於10月31日在別墅慶祝了自己的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後他視察了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了重炮部隊。並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復洛陽,去安撫非嫡系部隊太原的閻錫山,濟南的韓復渠,綏遠的傅作義。於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別墅。
1936年的「豪華別墅」,在三十年後一度成為楊成武將軍的「牢獄」。1968年的3月底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因受林彪集團迫害,被秘密關押在香山寺。直到1971年1月離開,楊成武將軍被羈押於此兩年多,沒有下過一次樓,監牢之苦在盡嘗之中。
擂鼓台三洞
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里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於中國佛教的派別之一,它源於印度,產生於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後一個派別,密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朝鮮,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擂鼓台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人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❽ 惠州市龍門縣有什麼著名的旅遊景點
溫泉 龍門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