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景點 » 北京旅遊景點導游詞

北京旅遊景點導游詞

發布時間: 2021-02-14 23:28:19

Ⅰ 北京故宮導游解說詞

各位來賓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北京的故宮,我是你們的導游瑩瑩,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回一起游答北京故宮。

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概況。故宮建於北京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真是城城包圍。

歷史上,故宮因火災或者其它原因,曾多次的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主要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兩側分列的東西六宮,是封建皇帝進行日常活動和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及奉神的地方。


廣場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在殿的最後一座,規格等級僅次於太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翼角置走獸9個,內外檐均施金龍和璽彩畫,菱花梧扇,生落在高大的漢白玉三台之上。

我的講解到此為止了,祝大家遊玩愉快!

Ⅱ 北京導游詞

1.這個論壇有。
http://52guide.com/bbs/list.asp?boardid=31

2.所給出的網頁中比較全面,有好些景點。這舉出一個。

例:

北京天安門導游詞

各位遊客們,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天安門廣場,面積達到了44萬平方米,而且北京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就是以廣場的經緯度(東經:116°23′17〃,北緯:39°54′27〃)來確定的。它坐落在北京市中心,一直注視著北京自古至今的歷史變革。在明代,這里曾叫做承天門廣場,出現了T型廣場,當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清代的時候才改為現在的天安門廣場。在辛亥革命以後,天安門廣場成了最好的群眾運動集結地,著名的五四運動,一二九學生運動等等就是在這里發生的。而在這里最著名的事件,相信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在1949.10.1的開國大典,當時這里聚集了30萬人,共同來慶祝新中國的成立。解放以後,將T型廣場拆除,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和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等大型建築。而在76年,毛主席去世後,在原來中華門的位置上建立起了毛主席紀念堂,從而形成了廣場今天的建築格局。而在國慶50周年的時候,天安門廣場經歷了一系列的整修,使廣場更加美麗壯觀整潔。各位一定很嚮往我所描述的天安門廣場,沒有關系,在接下來的游覽過程,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

明代永樂年間,這里叫做承天門,只是一個木牌坊,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可是明代的時候被燒毀了,後來修建了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城樓,真正體現了帝王的九五之尊。但是明朝末年,又被毀了。而在清順治年間,重修城樓以後,改名為天安門,將另外的三個皇城門兒都改名為帶安字的,將故宮三大殿都改名為帶和字的,體現了內和外安的美好願望。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的城樓,它由城基、城台、城樓三個部分組成。基座是漢白玉須彌座,這是我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基座,高1.59米。城台高14.6米。而城樓重檐歇山頂,這也是當時殿宇屋頂的最高等級。整座建築高33.7米,在70年重修後,升高了一米。

這座建築等級非常高的城樓,它的作用也同樣非常重要。明清時候,凡是遇到國家大典,都要在城樓上舉行「金鳳頒詔」的儀式,(就是頒詔時,在城樓正中堞口設宣詔台。宣詔後,用黃絲線機上一隻木雕金鳳,金鳳口中銜著詔書順牆而下,禮部官員用朵雲盤接住,然後放入龍亭,頌到禮部,隨後頒布天下。)而且每當皇帝出宮祭祀的時候,這里是必經之路。對於新中國最重要的時刻也是這里產生的,毛主席就是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新中國成立,並且親自生氣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城樓上掛的毛主席畫像,在每年國慶之前都要更換一次。

在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這一條河,被稱為金水河。那這里為什麼被稱為金水河呢?因為這條河是從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過來的,而在陰陽五行中,西屬金,北屬水,所以這條河命名為金水河,而河上的7座漢白玉橋,就是金水橋。其中最旁邊的這兩座橋叫做公生橋,分別對應著太廟和社稷壇,也就是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而中間的這座是御路橋,是皇帝皇後專用的,它旁邊的兩座是皇族橋,供宗室王公行走,在旁邊的兩座是品級橋,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通過。

在金水橋前面,左右各有一個石獅子。左邊的是雄師,右邊的是雌獅。我們是如何分出雌雄的呢?因為雄師腳踩的是綉球,而雌獅則是幼獅。現在為了保護文物,這對獅子已經被圍欄保護起來了。在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其實華表的原名叫做誹謗木,是皇帝為了表示自己能夠採納意見和接受意見而設立的,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華表。它的頂端的異獸叫做吼,北華表上的叫做望君出,意思是為了讓皇帝出宮體察民情 ,而南端的 則叫望君歸,意思是皇帝不要留戀宮外的花花世界,應該及時回宮處理政務。

現在請大家向後轉,在我們身後,就是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候,這里是成T字型的,中間是南北走向的御路,在御路兩側,建有千步廊,兩邊都有廊房110間,到了長安街南側,在隨著紅牆向東西兩側延伸,有廊房34間,所以千步廊共有228間廊房。而在御路的最南端明代時是大明門,清朝則改為大清門;東西兩側的門分別是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也分別稱為龍門和虎門,因為在科考之後,黃榜在長安左門公布,考中的進士要從這里進入皇城,所以稱之為龍門,而虎門的來由則是每年霜降以後,朝廷都要對犯人進行審查,而審定的犯人則被帶出長安右門,等於落入虎口,所以稱為虎門。而訂立這些,都是與五行有關。

在我國古代,有文東武西之說,所以在千步廊東西兩側就是五府六部的所在地。在廣場東側,現在的歷史博物館一帶,基本上都是中央文職機關,而西側,也就是人民大會堂一帶,則是五軍都督府和特務機構錦衣衛。為了方便這些官員進入皇城,所以就在龍門虎門外各建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大門,東公生門和西公生門。

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那時候的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歷史意義和政治特色的現代化建築。

在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它於1958年10月動工,歷時一年,在59年國慶節前就完工了,佔地面積17.18萬平方米。整座建築像一個「山」字,中央最高處是46.5米,是整個天安門廣場中的最高建築。大會堂分為三個部分:中央是萬人大禮堂,總面積達36000平方米,有席坐一萬個,禮堂頂部有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到光芒,整個穹頂的裝飾布局不僅很壯麗,而且還象徵著萬民一心,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北部是宴會廳,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是我國最大的宴會廳;南部則是人大辦公樓,這里包括全國37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特區格局特色的會議廳,例如重慶廳,香港廳等等。

在廣場東北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6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展品是五四以來的革命資料,而周恩來同志紀念館爺在博物館中,展品內容極為豐富。廣場東南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前身是北京歷史博物館,在26年改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過了4年,改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而在34年4月,這里又改為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它的展品內容是從奴隸制社會夏商周直到清王朝滅亡數千年歷史的文物,貨幣,圖畫等30多萬件,分朝代展出。

正對著天安門城樓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根據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決議,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向全國徵集了240多幅設計方案,選出了3個方案,最後決定以梁思成的設計方案為主,在綜合其他三個方案,融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紀念碑。52.8.1正式興建,在58.4建成,5.1隆重揭幕。重達百噸的碑芯巨石是由青島運來北京的,經過一系列的加工雕琢後,成品高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噸,碑身有413塊花崗岩組成。而石碑基座是由17000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組成,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

紀念碑的正面向著天安門,刻有鎦金板鑲嵌,毛主席親筆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則是由毛主席起草,周總理書寫的158字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座四周共有8幅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從東面起,由歷史順序排列,依次是:虎門銷煙,今田起義,武昌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勝利渡江。在勝利渡江的兩旁,還有兩幅裝飾性的圖案,內容是: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全部浮雕共有180個人物。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就是毛主席紀念堂。紀念堂在1976.11.24動工興建,僅用了六個月,就全部建成。於毛主席去世一周年時正式開放。在紀念堂北門前有東西兩組泥塑,都以革命史詩為內容。主體建築南門則是以繼承毛主席遺志、各族人民顯示出無比信心為內容的。南門外的30面紅旗,代表了我國三十各省市自治區。紀念堂的台基四周是用來自大渡河畔的棗紅色花崗岩砌起,基石周圍砌進了來自珠穆朗瑪峰的石頭和澆灌了台灣海峽的水。整個紀念堂主體建築由三個部分組成:一進入碑大廳,迎面有三米高的毛主席塑像,這里市舉行紀念活動的地方;從北大廳南側的金絲楠木大門進去,就是瞻仰廳,毛主席的遺體就安放在這里;瞻仰廳的南側是南大廳,毛主席的《滿江紅》詩詞鐫刻於這里。三個大廳的東西兩側,有休息廳和老革命家紀念室,現在信增了鄧小平和陳雲同志的紀念室。

在主席紀念堂後面,就是內城的正門——正陽門。在過去,正陽門就是全國最高的建築,取意: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的意思。現在這里是北京所剩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城樓和箭樓。

在明清時代,西城和南城市民來往的交通樞紐是棋盤街,現在位置大概在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之間的廣場上。

其實天安門廣場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景觀,那就是升旗和降旗儀式,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來觀看儀式。我國國旗圖案的設計者是曾聯松,第一面國旗製作者是國營永茂實業公司的宋樹信,這面特大的國旗長5米多,寬3米多,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親手升起了這面象徵新中國誕生的國旗。

天安門廣場原來的旗桿基座是封閉的,升降旗不方便,而且設備已經陳舊,所以在1991.2.25改建新基座,同時改建旗桿。新基座平面為三層,第一層是漢白玉製成,四周都有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紅褐色花崗岩,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綠化帶,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另外,四周是56個金黃色銅制的隔離墩,象徵著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新的旗桿是首鋼製造的無縫鋼管製成,分4節,重7噸,高32.6米,20年不會銹蝕。 在每旬的第一天或者國家重要慶典,都要舉行節日升降旗儀式,其他日子也要舉行平時升降旗儀式。每天升旗的時間以日出為准,降旗則是以日落為准,要奏國歌,節日的時候是軍樂隊現場演奏,而平時則是放錄音。如果各位有興趣,也可以在方便的情況下來觀看這一重要景觀。

好了 ,天安門廣場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現在請自由參觀,20分鍾後集合。

Ⅲ 寫一篇關於北京著名景點的導游詞

故宮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

明清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從此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1924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1925年在原皇宮的基礎上成立「故宮博物院」。明清兩代的皇宮,變成了一座擁有壯麗古代建築群和百萬珍藏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從誕生之日起,就為社會各界所矚目。1961年,故宮博物院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

明清故宮建於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歷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主要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兩側分列的東西六宮,是封建皇帝進行日常活動和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及奉神的地方。外朝建築高大森嚴,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內廷建築則庭院錯落,自成體系,富於情趣。前朝後寢,分工明確,不得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

朝寢交接處的乾清門前廣場是體現紫禁城建築禮制規范較為集中的場所。廣場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後一座,規格等級僅次於太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翼角置走獸9個,內外檐均施金龍和璽彩畫,菱花槅扇,坐落在高大的漢白玉「三台」之上。北面乾清門位居後宮最南端,是帝王正寢乾清宮的正門,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漢白玉須彌座。其東西兩側的隨牆琉璃門——內左、內右門,分別通向東、西一長街,是去往東西六宮的重要通道。門外設軍機處、九卿朝房,正合《周禮》所謂「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之制。九卿朝房為連檐通脊灰瓦頂,不施斗拱,門窗裝修素樸,台明高僅尺余,進一步烘托出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的宏偉壯麗。

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近百萬件以明清宮廷文物及宮中舊藏為主體的歷代傳世珍品。這些傳世珍品,大部分是各地進奉宮廷,或由明清宮廷作坊生產製造的。其中包括繪畫、書法、碑帖、陶瓷、玉器、各類工藝品、青銅、雕塑、銘刻、金銀器、珍寶、佩飾、織綉、以及鍾表、古代科學儀器、鹵簿儀仗、傢具。抗戰期間,為確保文物安全,曾將精選的五批故宮文物轉移南方,抗戰勝利後,部分運回故宮,部分運抵台灣。解放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故宮博物院為擴大收藏又徵集收購了許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華文物珍品。像世界知名的《清明上河圖》《五牛圖》。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你自己刪減一下吧!

Ⅳ 北京故宮導游詞(景點風光)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這次由我帶大家走進北京故宮。故宮是世界五大宮之首,又稱紫禁城。是清、明兩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5平方米。

大家現在正前方的巨大紅牆就是故宮的大門,它高12米,可想而知,它就是故宮的第一道防線。大家看,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它還是那麼鮮紅。大家可以看到大紅色的城牆上露出一點黃色琉璃瓦屋頂。當時,黃色是皇家才能用的。現在大家跟我走進故宮。小心門檻哦。

現在大家來到的是清、明帶出庭時官員們站的廣場,官員站的位置也很有講究:文官站右,武官站左。大家腳底下踏著的石板上,會看見精雕細琢的圖案,它是三角形旋轉而成的。大家請跟我走。


現在來到的就是故宮著名的景點之一——九龍壁。大家可以看到一面壁上有九隻龍在海面飛騰,龍的顏色之所以十分鮮艷,是因為它們是由上等釉染的。瞧,那隻黃龍居中,前爪作出環抱的樣子,後足分撅海水,龍身彎曲,瞠目張頜,好像在與我們宣戰。兩旁的白龍背道而馳,雙眼炯炯有神地盯著黃龍,好像憤憤不平。

本次旅遊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參觀,再見!

Ⅳ 求北京六大景點導游詞(要英文的)

我懂英式英語,因為我從小就在國外... 但是我不會介紹北京六大景點耶...

如果你給我一個中文的介紹,我可以幫你翻譯成完美的英文哦...

Ⅵ 急求北京六大景點的導游詞(最好是分段的)

樓主可參考參考哦~~~

北京頤和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座落於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是世界著名園林之一。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這個由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建造的園子,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環繞山、湖間是一組組精美的建築物,全園分三個區域: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游覽區。全園以西山群峰為借景,加之建築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

萬壽山前山的建築群是全園的精華之處,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以排雲殿為中心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當年慈禧太後過生日接受賀拜的地方。萬壽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間、全長728米的長廊將勤政區、生活區、游覽區聯為一體。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牆。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布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盡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迴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游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京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除祈谷壇和圜丘壇之外,天壇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築群,即齋宮和神樂署。 齋宮實際是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也有城河圍護。 神樂署則是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牆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佔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

進入天壇,樹木蔥郁,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的三處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純德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圓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明顯陵的建築格局,從整體看,宛如一個巨大的「寶瓶」,分內外圍城,外圍城高6米,寬1.8米,長3500餘米,紅牆黃瓦,隨山勢起伏,雄偉壯觀。外圍城南端為兩重陵門,稱新、舊紅門。紅門內似如游龍的神道連陵寢,神道兩側建有龍鳳門,石雕文武臣、 將軍、立馬、臣馬、麒麟、像、駱駝、獅子、獬豸、華表、御碑亭及龍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間,其上架有五道漢字白玉石拱橋。內圍城建有棱恩門、棱恩大殿、陵恩門、明樓、塋城、瑤台等,建築宏大,雄偉壯觀。特別是呈「8」字形的兩大塋城,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由瑤台相連,神秘莫測,隱藏著一段動人心魄的宮庭歷史。外圍城外,原建有陵衛、更鋪、軍戶、禮生樂戶等。明顯陵布局巧奪天工,工藝浮雕精美絕倫。

優美的自然風光,神奇的風水寶地,雄偉的皇帝陵寢,動人心魄的明宮故事,令遊人心迷神搖,留連忘返。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清東陵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園。

清東陵不只佔地大,環境也美,群山環抱,樹木蔥蘢。清東陵四面環山,是個方圓四十餘里的小盆地,北面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東西兩側山峰低下,構成一面扇形,西傍層巒疊翠的黃花山,東臨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帶,正南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寬不足五十米的自然口,俗稱龍門口。夏季陵區雨水由此泄出,由龍門口向北望,蒼山腳下,綠樹叢中,古老雄偉的殿台樓閣若隱若現,金黃碧綠的琉璃瓦頂閃爍著迷人的豪光。

公元一六六一年,清代第一帝順治死去,葬在了東陵,當時一切草創,陵寢規制十分簡陋,約在康熙中晚期,康熙皇帝組織了詳細測繪和規劃。測繪中發現東陵的山脈系承德西南的霧靈山崎嶇蜿轉二百餘里,狀似一條張牙舞爪騰空面起的行龍,而陵寢兩側的山勢又恰似這條行龍的兩根觸須。於是就把這條寬三、四十里長二百四十餘里的大山劃入了陵寢禁區,把陵區劃為前圈、後龍即長城以北的風水禁山。把前券後龍的全部居民驅逐外地,為打開風水線,將明代長城經由陵區的一段拆除,在陵區和禁山周圍栽置紅(內)白(中)青(外)三層界舂、舂界內圍以水圍牆,把後龍劃出三條火道,全長三百八里,各寬二十丈,每條火道每隔七里駐兵一撥,每撥七至九人,防火防汛,防止人民進入禁山,定出法律,陵區內(包括禁山)不許死人埋人、修廟、供神。私入禁山紅舂以內者,為首枷號兩月期滿積邊煙瘴地方充軍,為從者,枷號一月,杖一百,徒三年。從此,周圍六百餘里的東陵區內,成了清帝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這里的居民背井離鄉,像牛羊一樣被趕到了外地,除了東陵的官員和他們的家屬以外,任何人休想再次踏入禁區。

清東陵是我國最後一代王朝——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寢之一,(除此尚有東北的永陵、福陵、昭陵,和河北易縣西陵,規模都不及東陵大,清朝統治者驅使了我國數以千百萬計的勞動人民以二百四十多年的時間在這里修築了一百一十三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由二百一七座主要單體建築組成了大小十五所陵園。這比我國最大的古建築群——北京故宮還大十萬平方米。在這一群古代建築物的下面,埋葬著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個皇帝,慈禧等十四名皇後和百餘名妃嬪。

清東陵的建築布局,除昭西陵、惠陵、單成體系外,其它各陵均以順治孝陵為主,(內葬第一帝順治和其兩名皇後)孝陵前起龍門口內的金形山,北止昌瑞山主峰下的明樓寶頂,全長十一華里,以一條寬三丈六尺的磚石神道貫穿上石牌坊、大碑樓、石人石獸、龍鳳門、七孔橋、五孔橋、神道碑亭等一系列附屬建築物,構成一條約偏十五度的中軸線,中軸線以東依次為孝東陵(葬順治的孝惠皇後和二十八名妃嬪),景陵妃皇寢(葬康熙的四十八名妃嬪)、景陵(葬康熙和其四名皇後和一名皇貴妃)、景雙妃園寢(葬康熙的兩名皇貴妃)。中軸線以西依次為:裕陵(葬乾隆和其兩名皇後、三名皇貴妃)裕陵園寢(葬乾隆的三十六名妃嬪)。定東陵為慈安慈禧並排兩太後陵(分葬慈安慈禧二人)。定妃園寢(葬咸豐的十五名妃嬪)、定陵(葬咸豐和其孝德皇後)這些陵寢的正面一律直對金形山,由孝陵主幹大神道分出支道,通往各陵,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以外的昭西陵,位於整個東陵風水圍牆外的大紅門東側,(內葬順治生母吉特皇後一人)。惠陵、惠妃園寢位於陵寢區的燕南角落,距孝陵主幹神路八里左右。(惠陵葬同治和其孝哲皇後,妃園寢中葬四名妃嬪)。

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後妃、王爺、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

雍正8年(1730年)時,以此地"山脈水潔,條理詳明",系龍脈吉地而於此興建泰陵;雍正死後,乾隆繼位,父子不葬一地為制,遂形成東、西陵隔輩建陵的現象。

清西陵東起梁各庄、西到紫荊關,南抵大雁橋,北接奇峰嶺,佔地約一百平方公里,內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後陵三座,以及妃嬪、公主、親王的 園寢七座,而以泰寧山主峰下的泰陵為中心,其他陵園則分布東、西兩側。

西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後依次有大紅門、聖德神功碑樓、七孔橋、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碑樓,然後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等,這些建築物以一條南北貫穿、長2.5公里的神道串聯起來,入口的石牌坊,東陵只有一座,西陵則建有三座;東陵的石像生、龍鳳門是位在七孔橋之後,西陵則在前。

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築形制大致與東陵相仿。泰陵在清西陵諸陵中興建年代最早、規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禎之外,還附葬孝敬皇後喇喇氏及敦肅皇貴妃年氏。

泰陵西側2公里為昌陵,系嘉慶皇帝和孝淑皇後的合葬陵,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鋪地,為帝陵中所罕見。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孝全兩位皇後的陵墓。該陵不置方城明樓,規模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氣清遠的楠 木構築,且只施雕鏤而不著彩繪,在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的建築群中顯得朴實典雅。殿內藻井刻滿許多騰雲駕霧的飛龍,其用意在藉引龍上天,吞雲吐霧而不噴水,以保持陵墓內部乾燥。 崇陵位於泰陵東側、是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陵墓,始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至民國4年(1915年 )竣工,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崇陵的地上建築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鮮麗;地宮則已遭盜掘,隨葬品盡失,但內壁的佛像、神獸等浮雕精緻生動,倒也有一看的價值。 崇陵東側緊鄰著埋葬光緒妃嬪的崇妃陵,珍妃和瑾妃就葬在這里。傳說珍妃系被推下紫禁城內的一口井裡而死,屍體撈上來後就葬此地。
祈谷壇上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宏偉壯觀,氣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為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後,用它來舉行祈谷禮。1751年,正式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里。

據傳,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寶,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廟前殿正中三間沉香木樑柱,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沉香木裝修格扇。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擊後重修的,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樣。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它的構造比皇穹宇復雜,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彷彿像磚砌的券殿,但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採用木結構,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內外楹柱各12根,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三音石: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敝開殿門,並將全殿窗戶緊閉,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面對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由於這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築里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於是又稱這些石板為「天聞若雷石」。還稱這些石板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們必須是站在人石上說話,為讓「皇天上帝」聽到,還必須打開殿門,而說話的回聲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其實,這種奇妙的現象,正是因為皇穹宇的殿門高,而石階下面的第三塊石板和殿門以及殿內神龕上面的殿頂形成一條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站在第三塊石板上說話,聲波可以沿著斜線直接傳入殿內,碰到圓形殿壁、殿頂後再返回殿外。又因第三塊石板位於垣牆的中心,所以站在這里擊掌,都能聽到它的回聲,只是由於聲波傳播的距離不同,所以才會聽到次數不同的回聲。由於其他石板與殿門和殿內的壁三點之間難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線,所以即使站在那裡的其它石板上擊掌或說話,就不可能聽到回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圜丘壇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亭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享、利、貞。這種排列據是據《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享」為萬物生長繁茂享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皇帝每年祭天時,都從西邊牌樓下轎,然後步入昭亭門,進昭亭門到圜丘壇。四周繞有兩層名叫 牆的藍色琉璃瓦矮牆。第一層牆為方形叫外;第二層牆為圓形叫內 ,象徵「天圓地方」。 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檯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謂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為宗動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當祭天時,在壇台中央的太極石上供奉著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藍色緞幄帳,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國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引申開來,奇數屬陽,偶數屬陰。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數去構築,就是因為它們都是陽數。而在10以下,最大的陽數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無限、至極的意思。中國過去皇帝稱為「九五之尊」,中國古詩詞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這個意思。圜丘在建築設計中使用奇數,而且反復使用其中「九」的倍數,正是中國古代匠師對這種概念的運用和發揮,使「天」的觀念能在祭祀建築中更好地體現。

圜丘台中心是一塊呈圓形的大理石板,稱作天心石,也叫太極石。從中心向外圍以扇形石。上壇共有九環,每環扇形石的數目都是「九」的倍數。一環的扇面石是9塊、二環18塊、三環27塊,……九環81塊取名九九。中層壇從第十環開始,即90塊扇面石,直至十八環,為126塊九組成,下層壇從十九環開始,至第二十七環,扇面石243塊。三層壇共有378個「九」,合計用扇面石3402塊。

站在圜丘台中間的圓心石上輕輕喚一聲,就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封建帝王附會說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發出「聖諭」。其實,這種現象是聲波被阻的迴音。從圓心石發出的聲波傳到四周的石欄以後,就同時從四周迅速反射回來,聲波振動較大;又由於圜丘壇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很快。據測試,從發音到聲波返回到圓心的時間,總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圓心石上的人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因此,圜丘壇上的圓心石又稱為「億兆景從石」。

Ⅶ 有沒有很簡練的北京六大景點導游詞

北京頤和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座落於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是世界著名園林之一。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這個由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建造的園子,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環繞山、湖間是一組組精美的建築物,全園分三個區域: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游覽區。全園以西山群峰為借景,加之建築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為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

萬壽山前山的建築群是全園的精華之處,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以排雲殿為中心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當年慈禧太後過生日接受賀拜的地方。萬壽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間、全長728米的長廊將勤政區、生活區、游覽區聯為一體。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牆。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布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盡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迴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游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京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除祈谷壇和圜丘壇之外,天壇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築群,即齋宮和神樂署。 齋宮實際是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也有城河圍護。 神樂署則是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牆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佔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

進入天壇,樹木蔥郁,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的三處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純德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圓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明顯陵的建築格局,從整體看,宛如一個巨大的「寶瓶」,分內外圍城,外圍城高6米,寬1.8米,長3500餘米,紅牆黃瓦,隨山勢起伏,雄偉壯觀。外圍城南端為兩重陵門,稱新、舊紅門。紅門內似如游龍的神道連陵寢,神道兩側建有龍鳳門,石雕文武臣、 將軍、立馬、臣馬、麒麟、像、駱駝、獅子、獬豸、華表、御碑亭及龍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間,其上架有五道漢字白玉石拱橋。內圍城建有棱恩門、棱恩大殿、陵恩門、明樓、塋城、瑤台等,建築宏大,雄偉壯觀。特別是呈「8」字形的兩大塋城,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由瑤台相連,神秘莫測,隱藏著一段動人心魄的宮庭歷史。外圍城外,原建有陵衛、更鋪、軍戶、禮生樂戶等。明顯陵布局巧奪天工,工藝浮雕精美絕倫。

優美的自然風光,神奇的風水寶地,雄偉的皇帝陵寢,動人心魄的明宮故事,令遊人心迷神搖,留連忘返。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清東陵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園。

清東陵不只佔地大,環境也美,群山環抱,樹木蔥蘢。清東陵四面環山,是個方圓四十餘里的小盆地,北面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東西兩側山峰低下,構成一面扇形,西傍層巒疊翠的黃花山,東臨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帶,正南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寬不足五十米的自然口,俗稱龍門口。夏季陵區雨水由此泄出,由龍門口向北望,蒼山腳下,綠樹叢中,古老雄偉的殿台樓閣若隱若現,金黃碧綠的琉璃瓦頂閃爍著迷人的豪光。

公元一六六一年,清代第一帝順治死去,葬在了東陵,當時一切草創,陵寢規制十分簡陋,約在康熙中晚期,康熙皇帝組織了詳細測繪和規劃。測繪中發現東陵的山脈系承德西南的霧靈山崎嶇蜿轉二百餘里,狀似一條張牙舞爪騰空面起的行龍,而陵寢兩側的山勢又恰似這條行龍的兩根觸須。於是就把這條寬三、四十里長二百四十餘里的大山劃入了陵寢禁區,把陵區劃為前圈、後龍即長城以北的風水禁山。把前券後龍的全部居民驅逐外地,為打開風水線,將明代長城經由陵區的一段拆除,在陵區和禁山周圍栽置紅(內)白(中)青(外)三層界舂、舂界內圍以水圍牆,把後龍劃出三條火道,全長三百八里,各寬二十丈,每條火道每隔七里駐兵一撥,每撥七至九人,防火防汛,防止人民進入禁山,定出法律,陵區內(包括禁山)不許死人埋人、修廟、供神。私入禁山紅舂以內者,為首枷號兩月期滿積邊煙瘴地方充軍,為從者,枷號一月,杖一百,徒三年。從此,周圍六百餘里的東陵區內,成了清帝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這里的居民背井離鄉,像牛羊一樣被趕到了外地,除了東陵的官員和他們的家屬以外,任何人休想再次踏入禁區。

清東陵是我國最後一代王朝——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寢之一,(除此尚有東北的永陵、福陵、昭陵,和河北易縣西陵,規模都不及東陵大,清朝統治者驅使了我國數以千百萬計的勞動人民以二百四十多年的時間在這里修築了一百一十三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由二百一七座主要單體建築組成了大小十五所陵園。這比我國最大的古建築群——北京故宮還大十萬平方米。在這一群古代建築物的下面,埋葬著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個皇帝,慈禧等十四名皇後和百餘名妃嬪。

清東陵的建築布局,除昭西陵、惠陵、單成體系外,其它各陵均以順治孝陵為主,(內葬第一帝順治和其兩名皇後)孝陵前起龍門口內的金形山,北止昌瑞山主峰下的明樓寶頂,全長十一華里,以一條寬三丈六尺的磚石神道貫穿上石牌坊、大碑樓、石人石獸、龍鳳門、七孔橋、五孔橋、神道碑亭等一系列附屬建築物,構成一條約偏十五度的中軸線,中軸線以東依次為孝東陵(葬順治的孝惠皇後和二十八名妃嬪),景陵妃皇寢(葬康熙的四十八名妃嬪)、景陵(葬康熙和其四名皇後和一名皇貴妃)、景雙妃園寢(葬康熙的兩名皇貴妃)。中軸線以西依次為:裕陵(葬乾隆和其兩名皇後、三名皇貴妃)裕陵園寢(葬乾隆的三十六名妃嬪)。定東陵為慈安慈禧並排兩太後陵(分葬慈安慈禧二人)。定妃園寢(葬咸豐的十五名妃嬪)、定陵(葬咸豐和其孝德皇後)這些陵寢的正面一律直對金形山,由孝陵主幹大神道分出支道,通往各陵,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以外的昭西陵,位於整個東陵風水圍牆外的大紅門東側,(內葬順治生母吉特皇後一人)。惠陵、惠妃園寢位於陵寢區的燕南角落,距孝陵主幹神路八里左右。(惠陵葬同治和其孝哲皇後,妃園寢中葬四名妃嬪)。

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後妃、王爺、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

雍正8年(1730年)時,以此地"山脈水潔,條理詳明",系龍脈吉地而於此興建泰陵;雍正死後,乾隆繼位,父子不葬一地為制,遂形成東、西陵隔輩建陵的現象。

清西陵東起梁各庄、西到紫荊關,南抵大雁橋,北接奇峰嶺,佔地約一百平方公里,內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後陵三座,以及妃嬪、公主、親王的 園寢七座,而以泰寧山主峰下的泰陵為中心,其他陵園則分布東、西兩側。

西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後依次有大紅門、聖德神功碑樓、七孔橋、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碑樓,然後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等,這些建築物以一條南北貫穿、長2.5公里的神道串聯起來,入口的石牌坊,東陵只有一座,西陵則建有三座;東陵的石像生、龍鳳門是位在七孔橋之後,西陵則在前。

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築形制大致與東陵相仿。泰陵在清西陵諸陵中興建年代最早、規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禎之外,還附葬孝敬皇後喇喇氏及敦肅皇貴妃年氏。

泰陵西側2公里為昌陵,系嘉慶皇帝和孝淑皇後的合葬陵,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鋪地,為帝陵中所罕見。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孝全兩位皇後的陵墓。該陵不置方城明樓,規模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氣清遠的楠 木構築,且只施雕鏤而不著彩繪,在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的建築群中顯得朴實典雅。殿內藻井刻滿許多騰雲駕霧的飛龍,其用意在藉引龍上天,吞雲吐霧而不噴水,以保持陵墓內部乾燥。 崇陵位於泰陵東側、是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陵墓,始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至民國4年(1915年 )竣工,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崇陵的地上建築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鮮麗;地宮則已遭盜掘,隨葬品盡失,但內壁的佛像、神獸等浮雕精緻生動,倒也有一看的價值。 崇陵東側緊鄰著埋葬光緒妃嬪的崇妃陵,珍妃和瑾妃就葬在這里。傳說珍妃系被推下紫禁城內的一口井裡而死,屍體撈上來後就葬此地。
祈谷壇上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宏偉壯觀,氣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為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後,用它來舉行祈谷禮。1751年,正式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里。

據傳,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寶,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廟前殿正中三間沉香木樑柱,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沉香木裝修格扇。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擊後重修的,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樣。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它的構造比皇穹宇復雜,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彷彿像磚砌的券殿,但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採用木結構,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內外楹柱各12根,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三音石: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敝開殿門,並將全殿窗戶緊閉,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面對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由於這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築里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於是又稱這些石板為「天聞若雷石」。還稱這些石板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們必須是站在人石上說話,為讓「皇天上帝」聽到,還必須打開殿門,而說話的回聲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其實,這種奇妙的現象,正是因為皇穹宇的殿門高,而石階下面的第三塊石板和殿門以及殿內神龕上面的殿頂形成一條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站在第三塊石板上說話,聲波可以沿著斜線直接傳入殿內,碰到圓形殿壁、殿頂後再返回殿外。又因第三塊石板位於垣牆的中心,所以站在這里擊掌,都能聽到它的回聲,只是由於聲波傳播的距離不同,所以才會聽到次數不同的回聲。由於其他石板與殿門和殿內的壁三點之間難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線,所以即使站在那裡的其它石板上擊掌或說話,就不可能聽到回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圜丘壇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亭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享、利、貞。這種排列據是據《周易》的「乾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享」為萬物生長繁茂享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皇帝每年祭天時,都從西邊牌樓下轎,然後步入昭亭門,進昭亭門到圜丘壇。四周繞有兩層名叫 牆的藍色琉璃瓦矮牆。第一層牆為方形叫外;第二層牆為圓形叫內 ,象徵「天圓地方」。 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檯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謂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為宗動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當祭天時,在壇台中央的太極石上供奉著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藍色緞幄帳,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國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引申開來,奇數屬陽,偶數屬陰。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數去構築,就是因為它們都是陽數。而在10以下,最大的陽數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無限、至極的意思。中國過去皇帝稱為「九五之尊」,中國古詩詞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這個意思。圜丘在建築設計中使用奇數,而且反復使用其中「九」的倍數,正是中國古代匠師對這種概念的運用和發揮,使「天」的觀念能在祭祀建築中更好地體現。

圜丘台中心是一塊呈圓形的大理石板,稱作天心石,也叫太極石。從中心向外圍以扇形石。上壇共有九環,每環扇形石的數目都是「九」的倍數。一環的扇面石是9塊、二環18塊、三環27塊,……九環81塊取名九九。中層壇從第十環開始,即90塊扇面石,直至十八環,為126塊九組成,下層壇從十九環開始,至第二十七環,扇面石243塊。三層壇共有378個「九」,合計用扇面石3402塊。

站在圜丘台中間的圓心石上輕輕喚一聲,就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封建帝王附會說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發出「聖諭」。其實,這種現象是聲波被阻的迴音。從圓心石發出的聲波傳到四周的石欄以後,就同時從四周迅速反射回來,聲波振動較大;又由於圜丘壇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很快。據測試,從發音到聲波返回到圓心的時間,總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圓心石上的人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因此,圜丘壇上的圓心石又稱為「億兆景從石」。

你自己刪吧

Ⅷ 北京故宮導游詞

一、各位來賓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北京的故宮,我是你們的導游瑩瑩,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一起游北京故宮。

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概況。

故宮建於北京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真是城城包圍!

歷史上,故宮因火災或者其它原因,曾多次的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主要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兩側分列的東西六宮,是封建皇帝進行日常活動和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及奉神的地方。

廣場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在殿的最後一座,規格等級僅次於太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翼角置走獸9個,內外檐均施金龍和璽彩畫,菱花梧扇,生落在高大的漢白玉三台之上。

我的講解到此為止了,祝大家遊玩愉快!

二、親愛的遊客朋友:

今天,由我帶領大家來游覽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現在說的1406年至1420年。北京故宮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別是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和美國白宮。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故宮夠大吧!

相傳故宮有9999。5間房,有人做過形象比喻:如果有人從剛出生就開始住,要住到27歲才可以住完。實際據1973專家現場測量故宮的房間有8704間。

故宮有四個門,正門名為午門。午門有五個洞。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

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前三殿是全宮最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有達8。5萬平方米,是宮城的12%,後三供則為前三殿的25%,期於宮殿依次遞減,主要突出前三殿、後三宮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遊玩時注意安全,注意保持景點衛生,祝大家玩得愉快。

Ⅸ 到北京故宮旅遊景點處導游詞是哪些

網路文庫上有很多可以免費下載的導游內詞
以下是容鏈接
http://wenku..com/view/b1a034bf1a37f111f1855bd7.html

Ⅹ 北京故宮的導游詞

故宮博物院
各位朋友:
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它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殿宇千門萬戶,樓閣巍峨庄嚴,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素有金色的宮殿之海的美稱。您一定猜到了,這就是馳名中外的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這里有明清兩代24個帝王登基坐殿,統治中國長達600多年。故宮含金量 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北京城的中心,是全城風景最美的一處景觀。故宮的西北面有湖光塔景的北海公園;西面是碧波粼粼的中南海;東面有著名的商業街王府井;北面的景山為故宮的屏障。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可以俯瞰故宮的全貌。故宮南面是特殊意義的國門,即天安門廣場,它是新中國的象徵,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此冉冉升起。
故宮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景觀,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閃爍著東方文明的光輝。
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共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8700餘間。很多人都聽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的傳說,這是因為按《易經〉中講九是陽極之數,稱九為尊,故宮是皇帝的住處自然要作到頭了。故宮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有四門,南面是正門午門,北為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別致的被稱作「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城外有長3800米,寬52米的護城河,使故宮自成防禦體系,有城中之城的美稱。而其護城河長度,也已列入世界之最。
故宮從明代開始作為統治中心,但它的初建者卻不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而是他的四兒子明成祖朱棣。故宮建在北京城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長16華里的中軸線上,南北為主,左右對稱,建造中遵循《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室,左祖右社」的建造原則。故宮在建造手法上突出皇權,其基本做法是突出以前三殿和後三宮為主的中軸線,其他建築拱衛中央。故宮的建造可以說是集全國的人力物力,木材磚瓦取自全國各地,耗費極其巨大。宮殿內墁地的磚被稱作「金磚」,製作工藝極為復雜,從取土到成泥要6道工序,到成磚則需17道工序,最後還要把磚放到桐油里浸泡處理。這種磚鋪在地上越磨越亮,由於製作復雜,價格昂貴,在當時一磚合一塊金磚。年以有「金磚」之稱。可以說故宮每座宮殿都浸透著人民的血汗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故宮是我國保存到現在最完整,最輝煌的一組皇家建築群,而今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紅牆黃瓦,飛檐宏麗的建築就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它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崇樓五座,正樓是9開間的重檐廡殿頂大殿,東西是四座重檐四角攢尖頂方形亭樓,各以廊廡相連,輔翼正樓。整個建築氣勢巍峨,充分體現了皇帝的威嚴。午門全部建築,高下錯落,左右映對,勢若朱鳥展翅,翱翔天空,故又常被人稱作五鳳樓。正樓設有寶座,左右設有鍾鼓樓,過去皇帝 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鍾鼓齊鳴,肅穆森嚴。
一提起午門,常令人想起「推出午門斬首示眾」這句話。其實午門前並未斬過人。(因為明朝行刑在西市今西四),清代在菜市口,但在這里卻打死過人。明代有一種罰刑——廷杖,就在午門下舉行。如果大臣觸怒皇帝就要被批「逆鱗」。被子批「逆鱗」的大臣被子打掉烏紗帽穿上囚衣推出午門,行刑就在這御路東側。起初只是象徵性的打,主要在於對大臣的羞辱,但到後來則打人至死。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群臣阻諫。荒淫無度的正德皇帝不但不聽,還將舒芬,黃鞏等130位大臣廷仗,打死11人。這聽起來確實非常殘忍,不過要到傳統佳節元宵節,這晨卻是另一番景象,懸燈結綵賜宴百官,喜氣洋洋。
進入午門就開始了宮內的游覽,您看前面的河叫金水河,上面五座漢白玉石橋叫內金水橋。五座橋各有用處:正中的叫御路橋,供皇帝走,望外面兩條供宗室親王走;再外面是品級橋,供文武大臣走。引金水河流過這里,除美觀外還有防火作用。一方面故宮內多是木建築,一旦失火可以用河水撲救;另一方面與我國的五行說相關,南方屬火故以水克之,這種例子很多,講解中將隨時介紹給大家。由此可見,故宮不僅是集建築藝術之大成,也是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前面這座門叫太和門,門前這對銅獅您能猜出雌雄嗎?您猜得不錯,東面的是雄獅,前腳踩一綉球,象徵權力也象徵統一寰宇;西面是雌獅,前腳撫弄一小乳獅,象徵子嗣昌盛。門旁所立的圖是故宮平面圖。大家請看,故宮是由前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的,前朝以三大殿為主,是皇帝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後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東西六宮等,這里是皇帝處理政務,居住享樂的地方。現在故宮的陳列體系分宮廷歷史遺跡陳列,東六宮,外東路及三大殿兩廡等為古代文化藝術陳列。在故宮這座藝術寶庫中收藏有近百萬件珍貴文物,佔全國700座博物館藏品總數的六分之一,成為馳名中外的最大的博物館。這里閃爍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化藝術的光輝。昔日的皇宮禁地今天成為人們參觀游覽的旅遊名勝。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規模宏大,氣宇軒昂的三大殿。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中國建築主體是木結構,受材料限制,本身不可能很高,聰明的古代人民採用高大的石台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大家還注意到如此大的廣場前沒有一棵樹,其原因也是為烘托三大殿的高大,故意製造一開闊的空間;另一個原因就是五行相剋的體現,金木水土火五行學說中,土居中,樹為木,而木克土,如果種樹恐怕不利於中央統治。古人在建造故宮時可謂用心良苦。殿前三層漢白玉台階上有銅鼎18個。露台上分列兩旁的銅龜銅鶴寓意龜鶴延年。東面的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西面的嘉量是中國古代的標准量器,放在這里象徵皇帝公正平允。殿前左右各有一對鎦金銅缸,是清乾隆年間鑄造成的,每缸重約2噸,也稱門海,放在這里用於防火,取意缸置於土上,土生金,缸中貯水,金生水,而以水克火。正中的大殿是太和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寶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叫太和殿。大殿面寬11間約64米,進深5間約38米,高26。92米,加上台基高度,通高35。03米,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殿內寶座四周的6根大柱為蟠龍金漆大柱,金光燦燦,因為這里是宮內最神聖的地方,所以殿頂,彩繪等都採用官式建築中最高等級。殿內金漆大柱當中就是皇帝的寶座。設在地平床上。寶座左右有對稱的形容詞象,仙鶴,香筒等陳設,這些都是銅胎嵌絲琺琅製品。座旁有孔雀做的扇。各位抬頭請看,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藻井為覆斗式,井中有盤龍,龍頭下的圓球叫軒轅鏡。相傳軒轅鏡為軒轅氏黃帝所造,將它懸於寶座上象徵江山正統,但現在寶座與軒轅鏡並不上下相對,據說是復辟皇帝袁世凱登上寶座,抬頭見軒轅鏡懸在頭頂,怕球掉下來將他砸死,於是將寶座後移。軒轅鏡下紫宸台上就是楠木金漆雕龍寶座,它是皇權的象徵。太和殿內外裝飾壯麗豪華,但皇帝並不是天天在這里,只有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及重大慶典如冊立皇後,派大將出征等日子,才來此登臨寶座以示尊嚴。
轉過太和殿,眼前這座單檐四角攢尖鎦金寶頂的方形殿宇叫中和殿,明朝叫華蓋殿,中極殿,順治二年改名中和殿。大殿深廣均為5間,長寬均為24。15米。皇帝到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大臣等官員朝拜,然後再去太和殿。皇帝到天,地,日,月壇,祭祀的前一天要來此看祭文,到農家壇親耕要先來此閱視種子,農具。清朝皇帝每10年修一次玉牒,要在此舉行隆重的儀式,殿內陳列著乾隆年間的兩頂肩輿,就是轎,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八抬大轎。中和殿後是保各殿,面寬9間,進興5間。它的功用有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殿試。這是封建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被錄取的進進士,前三名稱鼎甲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其他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能參加殿試是很不容易的,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三級考試錄取後才是殿試。如果一個文人在各級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叫連中三元,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國自隨代開始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本世紀,最後一次科舉在1904年就是光緒三十年舉行,最後一們狀元叫劉春霖,自稱是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保和殿後位於丹陛御路上的大雲龍石雕,是故宮內乃至全國最大的一塊石雕塑,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約250噸。產自北京郊區房山。如此大的石板在當時沒有現代機械設備情況下運輸極為困難,當時人們採用在路上潑水凍冰用滾木等方法進行運輸。
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東西橫向的廣場叫乾清門廣場,它是前朝與內廷的分界地帶。內廷是皇帝的居住區,這座門叫乾清門,清康熙皇帝曾在此御門聽政。乾清門內就是總稱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乾清,坤寧象徵天地乾坤。乾清宮東西兩面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圍牆外東西六宮象徵十二星辰。後面眾多建築象徵眾星。這些象徵日月星辰的建築均拱衛皇帝居住的象徵天的乾清宮,以顯示一輩子受命於天皇帝尊嚴。這後宮就是民間所說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所居住的皇宮內院,現面我們到裡面細看。
乾清門內的這第一座大殿就是乾清宮,面寬9間,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一直到雍正皇帝以後才將寢宮移到養心殿。這兒是皇帝的寢宮,也是奪權斗爭最激烈的地方,明代的壬寅宮變,紅丸案,移宮案等宮闈大案都有發生在此。各位抬頭請看宮內高懸的「正大光明」匾就是宮內斗爭的產物。匾後是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有人說正大光明匾一點也不正大光明,就是因為雍正皇帝上台後有傳聞,說他是串通隆科多等人篡改遺詔當皇帝的。此事真假不用深考,不過秘密立儲確是由雍正朝開始。雍正上台後深感其父康熙皇帝在立儲問題上幾廢幾立,造成諸皇子明爭暗鬥朝臣互相傾軋,對中央統治不利,於是改為秘密方式立儲。方法是事先寫兩份遺詔,一份帶在身上,一份藏於「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晏駕後,將兩份遺詔校對後再宣布繼位者。乾隆等皇帝都是這樣繼位的。
乾清宮後是交泰國殿,它的形制與中和殿相同,這里是皇後在冬至,元旦,千秋節受賀的地方。現在這里存有玉璽25塊,放置25塊的寓意是從《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之說而來的,而且1。3。5。7。9這五個陽數之各也是25,殿內高懸的「無為」二字是康熙親筆所寫,取意「無為而治」。殿內的內宮不可干政的鐵牌也是康熙皇帝鑒於明亡的教訓而立的,只可惜到清末依然出了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弄權誤國。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原來是皇後的寢宮,後來皇帝移居養心殿,皇後移居體順堂,這里成為祭神的地方。請大家到東面來,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東暖閣內有龍鳳喜床,床有有象徵多子多福的百子帳,這里是皇帝大婚的洞房,一派喜氣景象。
出坤寧宮我們現在來到御花園,這里是皇帝皇後休息遊玩的地方。當中的大殿叫欽安殿,這是宮內惟一的道教建築。道貌岸然家認為北方屬水,所駝個殿內供的是道貌岸然教北方 之神玄武大帝。這座御花園面積1。2萬平方米,東西130米,南北90多米,以主建築欠安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分布著10餘座亭台樓閣曲池水榭。位於園子四角的象徵春夏秋冬的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同是亭子但形態各異還有收藏《四庫全書薈要》的離藻堂,堆秀山上的御景亭等。其音點綴著蒼松翠柏奇花異石,是皇家園林中的典範。規整中見變化:規整是指布局上四平八穩,變化指建築風格變化多樣,在一萬多平方米范圍內容納十幾種風格不同的建築,各們倘佯其間才能細細品味。
我們現在走出的這座高大城門叫神武門,是故宮的後門,至此宮內的游覽結束了,但是紫禁城的建築並未結束,您看對面高43米的景山,它是紫禁城的屏障,與前面的金水河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建築背山面水的傳統格局,我們乘著游興登上山項萬春亭俯瞰故宮。看看這金碧輝煌的世界奇觀。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