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津旅遊景點推薦
① 鹽津豆沙古鎮
豆沙關是;
鹽津豆沙關省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20公里。鹽津是秦漢以來中原通往雲南的通道之一。
壁立千仞的石岩,被關河一劈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門,鎖住了古代滇川要道。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進雲南的第一道關。關上有個唐碑亭,亭內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書法家。這塊摩岩,是袁滋於公元794年(唐貞元10年)出使雲南,路過石門關時刻下的,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與摩岩對峙的東岩石壁上可以觀看神秘的古代「人懸棺」葬。
秦開五尺道
豆沙關位於滇東北雲川交界處的鹽津縣豆沙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塹,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這里的開發進程。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朱提文化,使這里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積淀不斷增厚。
馬蹄跡
這里自然資源有:對峙雄奇的石門關,碧波盪漾的朱提江,千姿百態的長勝、石門溶洞,壁立千仞的超大型迴音壁和仙人摘桃、金雞報曉、雀籠深掛、皇叔履藏、將軍卸甲、豬頭探江、古應鍾聲、犀牛望月八大點睛之景;
隋代古城堡
人文景觀有:秦開五尺道,漢代僰人懸棺,隋代古城堡,唐代袁滋摩崖,千年豆沙古鎮,古今五道(水道、五尺道、內昆鐵路、昆水公路、水麻高速路),清代觀音閣、三觀塔,清代、民國、共和國三個時期的摩崖石刻;
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有: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苗、回、漢族的民族節日,華夏僅存的勞作民歌打鼓草,古樸獨特的僰人舞,獨具匠心的牛燈藝術,舞步粗獷的宗教儺戲,氣壯山河的關河號子,瀕於失傳的民樂口弦;
名人遺跡、神話傳說有:諸葛亮揮師入西蜀,史萬歲南征過石門,袁滋絕壁留勝跡,曾省吾石門賦佳句,李蘭義軍出雄關,石達開強渡朱提江,吳三桂、陳圓圓夜宿豆沙關,蔡鍔討袁過石門,朱德夜過石門鎮,天文學家陳一得考察唐摩崖,當代詩人李瑛賦詩祭僰瑰,長勝溶洞仙女施糧救災民,碧潭犀牛望明月,皇叔草履留千古;
這里天賜奇景神秘峻秀,古老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民族風情獨具特色;
唐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這里有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旅遊重點建設小集鎮五大品牌;這里已進入了以歷史文化開發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產業開發。
地理位置:豆沙關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鹽津縣西南部,東接縣城所在地鹽井鎮,南靠柿子鄉,西鄰大關縣吉利鎮,北與中和鎮接壤。
交通:景區距鹽津縣城23公里、鹽津火車站13公里,距昭通市110公里、水富縣120公里,距四川宜賓126公里。公路(213國道)、鐵路(內昆鐵路)均可到達。
住宿:目前景區無星級賓館,可在縣城居住。
歡迎來鹽津,會流連忘返滴哦!~
我們歡迎你,豆沙關一定是一個值得一游的美麗小鎮!
② 鹽津豆沙古鎮一日游,推薦路線。
一天的話估計長了來點,按自照現在的路況,你早上9點出發到豆沙是11點,車放在停車場,午飯可以到鎮政府對面廣場旁的兄弟聯飯店,或者食客天下飯店,這兩家口味和服務比較好。午飯後步行到萬泰園區,鎮政府左側,參觀萬泰集團古道大客棧,然後沿廣場來到豆沙風景名勝區大門,買票進入(票價60 元),游覽五尺道、懸棺、唐碑等名勝。期間可以在售票處聯系導游,100元一人,可以講價。過程1個小時,出大門後可以沿古鎮大街一路前行,欣賞古鎮風情,購買地方特產,國慶期間舉辦美食節,廣場設有茶館,美食一條街有特色酒吧,都可以小坐一下,基本就到晚上了。
③ 昭通旅遊景點推薦
1、黑頸鶴最大越冬棲息地-大山包
厚重的大地,絢麗的草甸,鳥兒正欲展翅翱翔,卻又瞬間「淹沒」在一波隨風舞動的花草浪海中……這就是大山包,一處海拔3100米的夢幻世界。
2、神秘古代"人懸棺"-鹽津豆沙關
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鹽津豆沙關古道上的先人遺跡,正向人們敘述著真實的味道。其中有幾處不得不看的地方:
一是秦代五尺道,長約350米,道寬1.7米,路面留存的凹陷馬蹄印痕39處,有的深達3、4寸,不知有多少馬蹄的磨蝕,才留下了這深重的歷史印記。
二是鹽津豆沙關的古城堡,又叫關樓,它是五尺道上"鎖鑰南滇,扼守西蜀"的重要關隘。關樓始建於隋唐年間,在50年代毀損以後,於1982年和1994年兩次重修復原。
三是僰人懸棺,它位於關樓直線150米外的對岸絕壁的岩縫中,現存棺木6具。懸棺懸在關河水面以上百米的絕壁岩縫當中,盜棺者都無力攀達,而安放懸棺如今更是一個迷。
3、小草壩省級風景名勝區
小草壩省級風景名勝區集原始森林、河流奇峰、瀑布疊水、池塘石林、奇花異草、宗教朝拜和苗、彝民族風情為一體,以雄、奇、險、幽、秀取勝。其千峰萬刃、深谷溪澗、瀑布疊水、雲霧彌漫的景色構造了既有九寨溝的神奇又有張家界的婉約意境;
蜚聲海內外的小草壩天麻、朝天馬神奇美麗的傳說、「凝是銀河落九天」的牛角岩瀑布更喚起人們的美好遐想。
④ 雲南省鹽津縣中和鎮花魚萍旅遊景點什麼時候開工
雲南著名景點介紹 昆明必游景點有:滇池、石林、翠湖公園、雲南民族村、金殿公版園、西山森權林公園、九鄉風景區、圓通山、大觀樓、筇竹寺、世界園藝博覽園等。 雲南著名旅遊景點: 昆明 大理 中甸 騰沖 德宏 西雙版納 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 滇池 西山
⑤ 鹽津哪些地方好耍
1、有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懸棺;歷史悠久的秦開五尺道;造型別致的東漢岩墓群;玲瓏精緻的清代觀音閣;歷經戰火洗禮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烏蒙山脈的宋代阿杓墓;史料價值極高的明代摩崖、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鎮;南絲綢之路上的古高橋;保護完好的明、清、民國的石牌坊;曾歷經硝煙戰火的李蘭義軍戰場遺址;中原入滇的第一個天主教堂串絲經堂。
2、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傳承至今的漢族鋤禾民歌打鼓草;古樸典雅的僰人舞蹈;新穎、粗獷的宗教文化儺戲;苗族傳統的口弦;氣吞山河的關河號子;諸葛亮揮師入滇;石達開強渡朱提江;袁滋絕壁留勝跡;朱德夜過石門關;李蘭義軍出雄關等民間傳說。
自然資源
雄奇壯麗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石門關;神奇獨特的三股水;景色壯觀的萬古老黎山;別致一格、千姿百態的天然蓮花洞和長勝溶洞;秀麗清澈的白水江;筆立千仞的新華白岩壁;碧波盪漾的峽谷朱提江;氣勢雄偉、具有傳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橋;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測的正溝喊泉;昆水線上具有「小重慶」特色的鹽津縣城;靈氣鬼詭的椅子活石頭;動、植物繁多的朝天馬、羅漢壩、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關
鹽津縣豆沙鎮石門關風景區,距縣城22公里,位於雲南省滇東北雲川交界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的起伏地帶,烏蒙山脈關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險;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里,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
自那時起,這塊閉塞落後的荒涼之地,就進入了喧囂沸騰的開發時期。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開發進程。有史記載:豆沙鎮諸葛亮南征後始見繁榮;隋史萬歲南征後閉石門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為南通州石門縣治;南詔時就置石門鎮;公元794年袁滋赴雲南冊封異牟尋為南詔時開路置驛;清雍正九年為昭通鎮標左營豆沙訊,派把總,駐兵;清乾隆時為轉運京銅岸站之一;清宣統三年為大關廳豆沙鄉。
豆沙關景區已創下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現正在爭創豆沙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國防教育基地兩大名牌。
豆沙古鎮遺存文物眾多。在豆沙古鎮10平方公里以內遺存的歷史,史料價值高,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懸棺,距離最長、保留最完好的秦開五尺道,維修復原,屹於關隘的隋代古城堡,聞名遐邇的唐代袁滋題記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觀音閣,玲瓏精緻的清代三觀樓塔,老木城西側馬蹄石上的十餘個極深且大的馬蹄跡,石門關五尺道上大小243個馬蹄跡,石門關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間鐵鍾、大鼓等。列其主要歷史文物資源如下:
僰人懸棺
位於豆沙鎮石門關口,關河南岸懸崖絕壁半腰間,距關河水面約60餘米高處的一天然斜洞內,洞內現存有懸棺九具11件,造型別致,工藝精湛。
據史料: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驍勇善戰,善騎射,周武王伐紂時,立下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僰人分為:南廣河流域支系;橫江流域支系;南盤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屬橫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個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後為農耕民族,農業畜牧業都較發達,尤精於種植果木。在戰國時期就以富有著稱於世。在明朝萬曆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僰人發動滅族大戰後,僰人就改名換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絕壁上的懸棺。這些高高在上的懸棺,歷經百年的風雨傾洗,千秋歲月的磨礪,更顯現了一種精深玄奧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於豆沙石門關口,現存長約350米,寬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長、最完好、馬蹄印跡最多(243個)的古驛道。
五尺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秦國占據巴蜀後,秦蜀守李冰採用了積薪燒岩之法,修築了從僰道縣(今宜賓)經石門關,到千傾池(昭通)的第一條內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後,常頞在僰道的基礎上,將路又修到了建寧(曲靖),道寬五尺,故稱「五尺道」。從此,五尺道成為內地入滇的一條大通道。石門關也一成了內地通往雲南的重要門戶。漢武帝時,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鑿山開闊、以通南中,迄於建寧……」,史稱「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於豆沙古鎮南約500米處的五尺道間,始建於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險峻的自然形勢,用大石條砌成的一座軍事性城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古城堡在50年代毀後,一九八二年仿原狀修復,通高15米,寬約5米,中開卷洞形城門,在城堡的門額上,書寫著「石門關」三個古樸雄軍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先生所書。
在干戈擾攘征戰頻繁的歲月里,這古城堡巍然屹立於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發揮它獨特的關隘作用。今天,雖然已為歷史的陳跡,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它那雄偉庄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仍然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奮力拚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在關河北岸,豆沙石門關口巨石懸岩上,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紀其行,特摩崖題紀。摩崖面積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書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為楷書,末行「袁滋題」三字為篆書。按摩崖史實紀載,學者稱為「民族友好的標志」,並校正了《雲南志?程途篇》中的訛誤,其書刊遺跡,是西南邊疆文獻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它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在籍之誤,增袁書之跡」的重大歷史作用。
1963年撥款修建保護摩崖的風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風雨亭重修,改作鋼混結構、磁鑲寶頂脊,翹角飛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對摩崖亭進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貞元十年 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 判官劉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石紀之袁滋題」。
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
在豆沙石門關口。有開鑿於秦代,經歷代續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堅硬坎域的石階磨得烏里發亮,馬蹄印跡突里,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風雨,綿延至今。石門關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盪漾,清乾隆年間多次疏浚,規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東川的京銅,昭通的朱提銀都從石門關下起航運往北京,年轉運京銅一項就達395噸,商賈雲集,盛極一時,碼頭遺跡,依稀可見。
解放後,50年代末修築的昭(通)——筠(連)公路、70年代中期修築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經石門關下,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動工,1997年復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內昆鐵路,火車汽笛響徹峽谷,經石門關下飛奔而去。
至此,跨越時空千載,在此聚集成一線,四條動脈各自互動,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門關古今四道(秦五尺道、關河水道、昆水公路、內昆鐵路),並行的交通風景線奇觀。
清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築年代久遠,僅存遺址。現存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築之一,其左、右、後三面均依岩石為壁,閣門飛懸洞口,峻拔挺立於懸岩之間,在四周群峰的攢擁烘托下,大有飛閣凌空、氣象萬千之勢,閣內石壁中,鍾乳石倒立,天然地構成各種形態,其中有一鍾乳石極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岩壁上還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歷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觀音會,朝聖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清代三官樓石塔
三官樓石塔矗立於豆沙鎮駐地北約150米處的山腰,背靠萬丈崔嵬的老君山,前臨碧波盪漾的朱堤江。塔為沙石質的密檐仿樓閣式五角形五級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層檐直徑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底部一邊長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層均有疊澀的塔檐,出檐較長,轉角處略微翹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樸優美。角柱上雕有各種花草圖案,第二、三層浮雕人物、動物、花草,第四層空雕幾何圖文,造型獨特。
三官樓石塔上雕刻的各種花卉、草蟲、動物、人物及幾何等圖案,栩栩如生,各盡其妙。三官樓石塔建於清代,是清代鹽津石塔建築的實例,也是鹽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
五尺道上的馬蹄印跡
開鑿於秦代的豆沙關五尺道,經歷代修築置驛,形成了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進入雲南的要沖。歷經2400多年的滄桑巨變,古道至今猶存。
一段約350米長的不甚規整的石頭路上留下了243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跡,其中約10厘米深的39個,這些馬蹄印跡很有規律,曾有人牽馬從五尺道上走過,馬的前後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殘留的馬蹄印跡上。而距石門關約5公里的老木城馬蹄石上有8個最深最大的馬蹄印跡,更為凹顯,堪稱馬蹄印跡之最。 [編輯本段]優勢資源水能資源
全縣河流眾多,其中常年不斷流的有78條,主要河流有關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溫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積在於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流量穩定。全縣水資源總量17.8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前景。
礦產資源
鹽津主要有煤、鐵、鉛、鋅、硫磺、銅、鹽、銀、硅等十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高灰特低硫優質無煙煤探明儲量達6.5億噸,年產量達100萬噸;銅礦已探明49個點,D級儲量585萬噸,E級儲量7972噸,礦層厚度為0.23—1.98米,礦石品位2.73—40%,含量為1.92—3.2%;鉛鋅礦點8個,D級儲量502萬噸,鐵鋅含量6.24%,鋅含量12.5%;重晶石礦D級儲量4288萬噸;硅石礦D級儲量2866萬噸;綠石岩礦D級儲量56360噸;陶瓷原料礦D級儲量95570噸。還有儲量達20億噸的優質石灰石資源,另外,還有方解石、澎潤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穀、小麥、豆類、洋芋、紅薯等。年播種面積50萬畝左右,產量1.8億斤以上,是雲南省糧食基地縣之一。
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籽、蠶桑、茶葉、花生、麻類、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產量達350萬公斤,是雲南省油菜基地縣之一。鹽津茶葉素來以湯色好、味色正而聞名遐邇,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為全國10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載入《中國名特優新產品精選》一書。目前,全縣有茶園7.1萬畝,大小精、粗製茶廠60多個,茶葉產量1600噸;蠶桑是我縣的一項優勢產業,桑園面積已達2萬多畝,年產干繭20噸,是雲南省蠶桑基地縣之一。
全縣林業面積120多萬畝,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萬畝。現有用材林、經濟林14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41.1%,森林蓄積量56.2萬m3。用材林以杉木為主,主要樹種有松、櫟、楸、楊、樺、榿木、榕樹、泡桐等。較為珍貴的樹種有植物王國中「活化石」美稱的杪欏樹和紅豆杉,還有銀杏、香樟、珍楠、鵝掌杉等。經濟林果有油桐、梘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殼、柿子等。
五倍子是鹽津的優勢資源,全縣有倍林15萬多畝,年產干倍400噸,是生產單寧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產品主要原材料。
鹽津竹類資源品種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頭黃竹、羅漢竹、黃皮竹等。較成片的竹資源有7萬畝,每年可產鮮筍10000噸,干筍220噸,遠銷台灣、香港。各種竹產品年產量達20000噸。
鹽津縣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山清水秀,青飼料豐富,飼養畜牧以生豬為主,其次是黃牛、水牛和羊,全縣肥豬年出欄19萬頭,生豬存欄28萬頭,育肥率達60%以上,家禽主要是雞,其次是鴨、鵝、肉鴿等。全縣養雞普遍,雞的品種較多。
鹽津烏骨雞系地方優良雞種,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和營養滋補作用,經科研測定,屬國內營養價值最高雞種。有「肉之冠、葯之首」之贊譽,已載入《雲南家畜家禽品種志》,其賴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於我國著名的江西泰和烏骨雞,1987年被列入雲南省科委基礎應用課題。全縣烏骨雞年出欄可達100萬只。
人力資源
鹽津現有總人口82656戶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農業人口72686戶339102人,占總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3‰,勞動力資源數173821人,其中農村剩餘勞力65000人。有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678人,其中大專以上93人。
從專業需要看,鹽津目前共需專科以上人才180餘人,涉及建築與設計、法學、英語教育、經濟管理、工程管理、農學、林學、計算機及其應用、農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電算化會計、初等教育、旅遊開發、資產評估等近20個專業。
⑥ 去雲南昭通旅遊,最不能錯過的代表旅遊景點是哪個
那麼,你有沒有來過雲南省的昭通市旅遊?對昭通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當你在昭通旅遊的時候,有沒有來過這個免費對外開放的最接地氣的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官亭"?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你還想不想到昭通來走走看看?
⑦ 昭通有哪些旅遊景點
最出名的就是扎西會址
昭通清官亭公園
大關黃連河瀑布群
大龍洞
袁滋題記摩崖石回刻答
懸棺墓葬
魯甸拖姑清真寺
孟孝琚碑
鹽津豆沙關
觀斗山石雕
晉霍氏墓
大關黃連河
豆沙關袁滋摩崖碑
上高板片區
西部大峽谷溫泉
觀斗山
五尺道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⑧ 雲南昭通鹽津縣怎麼樣
曾幾何時,一則最窄縣城鹽津的短視頻在網路上傳播,縣城狹長,兩岸絕壁,再配以BGM,看著確實不一般。其實鹽津縣還有很多反常規的地方。
鹽津縣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該縣和四川省交界,語言上和四川沒有太大差異,是一個川味濃厚的雲南區縣。
(縣城不在城關鎮的集鎮上)
鹽津不止一個縣城,或者說鹽津縣城有好幾個片區。鹽津縣駐地在鹽井鎮,但是縣府駐地並沒有在鹽井集鎮上。鹽井集鎮是鹽津縣的老縣城,位於關河兩岸狹窄的斜坡峭壁地帶,由於峽谷地形的限制,這個縣城規模很小,所以才有狹長的景象,建成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
(鹽井鎮,鹽津的老縣城)
老縣城還具有自然災害的風險,如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等。而地形的限制,縣城無法進行擴展,城市檔次提升不了,還是一個鎮的樣子,所以就得尋求新縣城了。
2016年前後,鹽津縣府進行了搬遷,搬到了黃葛槽新區。黃葛槽同樣位於關河邊,但地勢相對開闊一點。不過黃葛槽新區的規模並不大,建成區面積僅約0.5平方公里,還不及老縣城。
(黃葛槽新區)
你以為鹽津縣城就鹽井老城和黃葛槽兩個片區嗎?其實還有一個水田壩片區,該片區不在河邊,城建規模是三個片區中最大的,這里高樓林立,高樓數量也是三個片區中最多的。
(高樓較多的水田新區)
鹽津縣還有一個怪,那就是它的火車站。內昆鐵路穿過鹽津縣,在境內設置有多個火車站。其中有一個鹽津火車站,本以為這個火車站會在老縣城,然而它卻在鹽津柿子鎮黃毛壩,而位於鹽津老縣城的火車站,名叫鹽津北站。
鹽津縣有高速公路,然而都沒有穿過三個縣城片區,這讓縣城的交通處境有點小小的尷尬。
你還知道鹽津縣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嗎?
⑨ 雲南鹽津什麼地方好耍。
推薦以下幾處:鹽津縣是一塊古老文明、秀麗神奇的寶地。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這里交融,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塊土地景色宜人,自然景觀眾多,奇景紛呈,秀麗俊美,構築成引人入勝的山水畫卷。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給鹽津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資源和財富是最具開發價值的。鹽津人民用勤勞、善良、好客描寫著一個個動人傳奇的故事。 人文資源 1、有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懸棺;歷史悠久的秦開五尺道;造型別致的東漢岩墓群;玲瓏精緻的清代觀音閣;歷經戰火洗禮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烏蒙山脈的宋代阿杓墓;史料價值極高的明代摩崖、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鎮;南絲綢之路上的古高橋;保護完好的明、清、民國的石牌坊;曾歷經硝煙戰火的李蘭義軍戰場遺址;中原入滇的第一個天主教堂串絲經堂。 2、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傳承至今的漢族鋤禾民歌打鼓草;古樸典雅的僰人舞蹈;新穎、粗獷的宗教文化儺戲;苗族傳統的口弦;氣吞山河的關河號子;諸葛亮揮師入滇;石達開強渡朱提江;袁滋絕壁留勝跡;朱德夜過石門關;李蘭義軍出雄關等民間傳說。 自然資源 雄奇壯麗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石門關;神奇獨特的三股水;景色壯觀的萬古老黎山;別致一格、千姿百態的天然蓮花洞和長勝溶洞;秀麗清澈的白水江;筆立千仞的新華白岩壁;碧波盪漾的峽谷朱提江;氣勢雄偉、具有傳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橋;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測的正溝喊泉;昆水線上具有「小重慶」特色的鹽津縣城;靈氣鬼詭的椅子活石頭;動、植物繁多的朝天馬、羅漢壩、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關 鹽津縣豆沙鎮石門關風景區,距縣城22公里,位於雲南省滇東北雲川交界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的起伏地帶,烏蒙山脈關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險;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里,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 自那時起,這塊閉塞落後的荒涼之地,就進入了喧囂沸騰的開發時期。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開發進程。有史記載:豆沙鎮諸葛亮南征後始見繁榮;隋史萬歲南征後閉石門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為南通州石門縣治;南詔時就置石門鎮;公元794年袁滋赴雲南冊封異牟尋為南詔時開路置驛;清雍正九年為昭通鎮標左營豆沙訊,派把總,駐兵;清乾隆時為轉運京銅岸站之一;清宣統三年為大關廳豆沙鄉。 豆沙關景區已創下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現正在爭創豆沙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國防教育基地兩大名牌。 豆沙古鎮遺存文物眾多。在豆沙古鎮10平方公里以內遺存的歷史,史料價值高,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懸棺,距離最長、保留最完好的秦開五尺道,維修復原,屹於關隘的隋代古城堡,聞名遐邇的唐代袁滋題記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觀音閣,玲瓏精緻的清代三觀樓塔,老木城西側馬蹄石上的十餘個極深且大的馬蹄跡,石門關五尺道上大小243個馬蹄跡,石門關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間鐵鍾、大鼓等。列其主要歷史文物資源如下: 僰人懸棺 位於豆沙鎮石門關口,關河南岸懸崖絕壁半腰間,距關河水面約60餘米高處的一天然斜洞內,洞內現存有懸棺九具11件,造型別致,工藝精湛。 據史料: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驍勇善戰,善騎射,周武王伐紂時,立下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僰人分為:南廣河流域支系;橫江流域支系;南盤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屬橫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個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後為農耕民族,農業畜牧業都較發達,尤精於種植果木。在戰國時期就以富有著稱於世。在明朝萬曆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僰人發動滅族大戰後,僰人就改名換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絕壁上的懸棺。這些高高在上的懸棺,歷經百年的風雨傾洗,千秋歲月的磨礪,更顯現了一種精深玄奧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於豆沙石門關口,現存長約350米,寬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長、最完好、馬蹄印跡最多(243個)的古驛道。 五尺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秦國占據巴蜀後,秦蜀守李冰採用了積薪燒岩之法,修築了從僰道縣(今宜賓)經石門關,到千傾池(昭通)的第一條內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後,常頞在僰道的基礎上,將路又修到了建寧(曲靖),道寬五尺,故稱「五尺道」。從此,五尺道成為內地入滇的一條大通道。石門關也一成了內地通往雲南的重要門戶。漢武帝時,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鑿山開闊、以通南中,迄於建寧……」,史稱「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於豆沙古鎮南約500米處的五尺道間,始建於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險峻的自然形勢,用大石條砌成的一座軍事性城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古城堡在50年代毀後,一九八二年仿原狀修復,通高15米,寬約5米,中開卷洞形城門,在城堡的門額上,書寫著「石門關」三個古樸雄軍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先生所書。 在干戈擾攘征戰頻繁的歲月里,這古城堡巍然屹立於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發揮它獨特的關隘作用。今天,雖然已為歷史的陳跡,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它那雄偉庄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仍然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奮力拚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在關河北岸,豆沙石門關口巨石懸岩上,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紀其行,特摩崖題紀。摩崖面積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書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為楷書,末行「袁滋題」三字為篆書。按摩崖史實紀載,學者稱為「民族友好的標志」,並校正了《雲南志?程途篇》中的訛誤,其書刊遺跡,是西南邊疆文獻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它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在籍之誤,增袁書之跡」的重大歷史作用。 1963年撥款修建保護摩崖的風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風雨亭重修,改作鋼混結構、磁鑲寶頂脊,翹角飛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對摩崖亭進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貞元十年 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 判官劉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石紀之袁滋題」。 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 在豆沙石門關口。有開鑿於秦代,經歷代續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堅硬坎域的石階磨得烏里發亮,馬蹄印跡突里,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風雨,綿延至今。石門關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盪漾,清乾隆年間多次疏浚,規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東川的京銅,昭通的朱提銀都從石門關下起航運往北京,年轉運京銅一項就達395噸,商賈雲集,盛極一時,碼頭遺跡,依稀可見。 解放後,50年代末修築的昭(通)——筠(連)公路、70年代中期修築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經石門關下,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動工,1997年復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內昆鐵路,火車汽笛響徹峽谷,經石門關下飛奔而去。 至此,跨越時空千載,在此聚集成一線,四條動脈各自互動,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門關古今四道(秦五尺道、關河水道、昆水公路、內昆鐵路),並行的交通風景線奇觀。 清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築年代久遠,僅存遺址。現存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築之一,其左、右、後三面均依岩石為壁,閣門飛懸洞口,峻拔挺立於懸岩之間,在四周群峰的攢擁烘托下,大有飛閣凌空、氣象萬千之勢,閣內石壁中,鍾乳石倒立,天然地構成各種形態,其中有一鍾乳石極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岩壁上還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歷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觀音會,朝聖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清代三官樓石塔 三官樓石塔矗立於豆沙鎮駐地北約150米處的山腰,背靠萬丈崔嵬的老君山,前臨碧波盪漾的朱堤江。塔為沙石質的密檐仿樓閣式五角形五級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層檐直徑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底部一邊長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層均有疊澀的塔檐,出檐較長,轉角處略微翹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樸優美。角柱上雕有各種花草圖案,第二、三層浮雕人物、動物、花草,第四層空雕幾何圖文,造型獨特。 三官樓石塔上雕刻的各種花卉、草蟲、動物、人物及幾何等圖案,栩栩如生,各盡其妙。三官樓石塔建於清代,是清代鹽津石塔建築的實例,也是鹽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 五尺道上的馬蹄印跡 開鑿於秦代的豆沙關五尺道,經歷代修築置驛,形成了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進入雲南的要沖。歷經2400多年的滄桑巨變,古道至今猶存。 一段約350米長的不甚規整的石頭路上留下了243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跡,其中約10厘米深的39個,這些馬蹄印跡很有規律,曾有人牽馬從五尺道上走過,馬的前後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殘留的馬蹄印跡上。而距石門關約5公里的老木城馬蹄石上有8個最深最大的馬蹄印跡,更為凹顯,堪稱馬蹄印跡之最。 [編輯本段]優勢資源 水能資源 全縣河流眾多,其中常年不斷流的有78條,主要河流有關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溫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積在於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流量穩定。全縣水資源總量17.8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前景。 礦產資源 鹽津主要有煤、鐵、鉛、鋅、硫磺、銅、鹽、銀、硅等十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高灰特低硫優質無煙煤探明儲量達6.5億噸,年產量達100萬噸;銅礦已探明49個點,D級儲量585萬噸,E級儲量7972噸,礦層厚度為0.23—1.98米,礦石品位2.73—40%,含量為1.92—3.2%;鉛鋅礦點8個,D級儲量502萬噸,鐵鋅含量6.24%,鋅含量12.5%;重晶石礦D級儲量4288萬噸;硅石礦D級儲量2866萬噸;綠石岩礦D級儲量56360噸;陶瓷原料礦D級儲量95570噸。還有儲量達20億噸的優質石灰石資源,另外,還有方解石、澎潤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穀、小麥、豆類、洋芋、紅薯等。年播種面積50萬畝左右,產量1.8億斤以上,是雲南省糧食基地縣之一。 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籽、蠶桑、茶葉、花生、麻類、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產量達350萬公斤,是雲南省油菜基地縣之一。鹽津茶葉素來以湯色好、味色正而聞名遐邇,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為全國10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載入《中國名特優新產品精選》一書。目前,全縣有茶園7.1萬畝,大小精、粗製茶廠60多個,茶葉產量1600噸;蠶桑是我縣的一項優勢產業,桑園面積已達2萬多畝,年產干繭20噸,是雲南省蠶桑基地縣之一。 全縣林業面積120多萬畝,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萬畝。現有用材林、經濟林14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41.1%,森林蓄積量56.2萬m3。用材林以杉木為主,主要樹種有松、櫟、楸、楊、樺、榿木、榕樹、泡桐等。較為珍貴的樹種有植物王國中「活化石」美稱的杪欏樹和紅豆杉,還有銀杏、香樟、珍楠、鵝掌杉等。經濟林果有油桐、梘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殼、柿子等。 五倍子是鹽津的優勢資源,全縣有倍林15萬多畝,年產干倍400噸,是生產單寧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產品主要原材料。 鹽津竹類資源品種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頭黃竹、羅漢竹、黃皮竹等。較成片的竹資源有7萬畝,每年可產鮮筍10000噸,干筍220噸,遠銷台灣、香港。各種竹產品年產量達20000噸。 鹽津縣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山清水秀,青飼料豐富,飼養畜牧以生豬為主,其次是黃牛、水牛和羊,全縣肥豬年出欄19萬頭,生豬存欄28萬頭,育肥率達60%以上,家禽主要是雞,其次是鴨、鵝、肉鴿等。全縣養雞普遍,雞的品種較多。 鹽津烏骨雞系地方優良雞種,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和營養滋補作用,經科研測定,屬國內營養價值最高雞種。有「肉之冠、葯之首」之贊譽,已載入《雲南家畜家禽品種志》,其賴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於我國著名的江西泰和烏骨雞,1987年被列入雲南省科委基礎應用課題。全縣烏骨雞年出欄可達100萬只。 人力資源 鹽津現有總人口82656戶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農業人口72686戶339102人,占總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3‰,勞動力資源數173821人,其中農村剩餘勞力65000人。有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678人,其中大專以上93人。 從專業需要看,鹽津目前共需專科以上人才180餘人,涉及建築與設計、法學、英語教育、經濟管理、工程管理、農學、林學、計算機及其應用、農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電算化會計、初等教育、旅遊開發、資產評估等近20個專業。 [編輯本段]鹽津 豆沙古韻 素有「滇川門戶」之稱的豆沙古鎮,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獨特。境內有先秦古道五尺道、中原巴蜀「入滇第一關」石門關、唐袁滋題記摩崖、古城堡、僰人懸棺等歷史、文化古跡和觀音閣、三官樓、僰人迴音、天外飛泉、老君祝福和古道、水路、鐵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五道並行」等自然、人文景觀,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特色旅遊城鎮、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五項桂冠。是秦五尺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