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竹山的旅遊景點
㈠ 十堰竹溪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十八里長峽風景區
樊亭遺址
萬江河
楚長城遺址
偏頭山森林公園
采皇木摩崖石刻
鄂坪水庫
龍王埡茶業生產觀光旅遊區
㈡ 竹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很好吃的地方
竹山[編輯本段]1、人物 [清]嘉慶、道光(一七九六―一八五o)時江蘇揚州人。善刻松子,所刻紅樓夢松子,每子一人,題「道光四年邗江竹山」。《王敦化稿》 [編輯本段]2、山 英山再向西五十二里的地方,叫做竹山。山上多喬木,山背陰的北坡蘊藏著豐富的鐵。山上生長著名叫黃雚的草,形狀像臭椿樹,葉子像麻葉,白花紅實,果實的形狀很像赭,將它浸在水裡洗澡,可以治療疥瘡,也可以治療浮腫病。山中生長著一種叫豪彘的野獸,長相與豬相似,但長著白色的毛,毛長如古代婦女頭上插的簪子,頂端卻是黑色的。竹水發源於此山,向北流入渭水。山向陽的南坡生長著茂密的竹箭,亦多產蒼玉。丹水也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去,注入洛水。丹水中盛產水晶。人魚生活在丹水中。〔赭,是赭石,即赤鐵礦,我國古代使用的一種黃棕色的礦物染料。古人說:「上有赭者下有鐵。」豪彘就是箭豬。〕 [編輯本段]3、地名 竹山縣,湖北省十堰市的一個縣,在鄂西北。 竹山村,全南縣陂頭鎮的竹山村。 竹山縣: 開啟中國古史寶藏的鑰匙——庸國 (傳說中的「庸人自擾」……) 庸人自擾、庸庸碌碌、平庸無為……庸,在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含貶義的字,庸人,則是一群沒有才幹、沒有理想、沒有智慧的人的代稱。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上古時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個以「庸」為名的國家。庸國這個古國,在歷史上並不平庸。 盛極一時的庸國 古庸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在輝煌文明的推動下,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 庸國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國及巴國還大,與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時,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里,小者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時只有一個趙城,周早期的巴國疆土限於四川的東、北部及重慶的東、西、北部,楚國疆土限於江漢平原至鄂東、南及湖南北部一帶。而古庸國,則是一個橫跨長江至漢水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 以前,人們對庸國不是很了解,以為庸國是楚國的附屬國。實際上,庸國包括麇(jūn)、儵(shū)、魚、夔等附屬小國,其東部含古麇屬地,東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張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縣,今巴東、興山、秭歸、建始等縣,是古代夔國的領地,當然也是庸國所屬。歷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歸人,其先祖就是庸國的一位國君伯庸。 事實上,商湯至周早期的庸國疆土還應包括現今的荊州市及荊門市的南部到今鍾祥一帶。楚國國都原本在丹陽(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說的楚國都城郢(現荊州市北紀南城),原本應為庸國所屬,後被楚國侵佔。 庸國的南部包括今天重慶的東北地區,含萬洲、開縣、梁平以北各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四川大寧、奉節、雲陽、萬縣、開縣、梁山(今重慶梁平)皆其地也。」 庸國的西部應包含現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大部分屬地。《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也就是說,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 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陝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太平環宇記》、《輿地紀勝》都說,金州「於周為庸國之地。」在史書的記載中,陝西商洛一帶在夏商時期的歸屬並不明了。大概其東部部分地區也屬於庸地。據《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一帶。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系。 庸國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這樣大的一個獨立古老國家,被誤解成楚國的附屬,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廣大的庸國並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地位、聲望都很高。 庸國在商朝時期,是群蠻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這與庸國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威望是分不開的。庸國在春秋時期稱雄於楚、巴、秦之間,曾打敗楚國幾次入侵,以至於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最後的庸楚之戰,楚如果不聯合巴、秦,單靠某一個諸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庸即為伯,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庸國大事記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紂時,周武王聯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和方國,進攻商國。庸國名列於八國之首。 公元前611 年(楚莊王三年),庸國趁楚國鬧飢荒之際興師進攻。楚莊王聯合秦國、巴國反攻,滅亡庸國。 分歷史階段敘述: (一)史記中南蠻領袖時期(神農時代——公元前611年) 炎帝作為漢水流域文化宗師開創了南方文化新的繁榮時代。考古發掘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秦嶺——淮河以南就已經廣泛種植稻穀。稻穀的種植大大解放了勞動力,使人們有空閑從事娛樂,文藝就得到發展。那時的文藝以巫術治病走向巫舞儺戲的祈天娛人,因此出現出土文物中的那些石、骨、玉等質地的裝飾品和岩畫作品。 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稱為「庸人」,其地方稱為「上庸」。上庸得名於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典故,因摶土、煉石,那座稱為「天梯」的靈山之巔被削平,《地名志》說:「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補天之梯也,在今竹山縣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上庸」一名的由來固然神奇,但能夠懂得這個名詞所象徵的文化學底蘊的人也許不多。眾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華文化的真諦。孔子哲學的根底正深植於「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義,不是庸人消極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極必反的深層真諦後採取的最佳生活態度,即「抱中守一」而臻於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不善不惡的解脫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趨升華的一條捷徑,是人類智慧峰頂上的燦然常開的一朵雪蓮。惟有中庸,才能實現天人合一、和合通變、直人大樂的永恆幸福。堵河人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雖然居於文明的峰頂之上,仍然守著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脫,數千年如一日,冷眼看歷史滄桑變幻,一如既往地守候著這方創世的聖地,這塊流浪者們最初的旅行驛站。居上而庸,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詞義上的大智慧。 據王國維對庸史的研究成果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遷徙者>記敘:堵河流域的上庸,堯時是其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明圍棋,與父帝堯戰於丹水之浦。「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圍棋,無疑進一步開啟了民智:反叛和聰穎。 在夏商時代,庸人有一些獨特的文化風采,比如:因善於鑄造青銅器被稱為「鏞人」,據說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鍾都是庸人的傑作;因善於築城建房而被稱為「墉人」,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築都於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牆歷經三千餘年風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築藝術的確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源於巴山楚水間」。然而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水平,「惟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古代戰事考》)。 商代,庸為侯國。定都於竹山城東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誌》載:「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載:「方城天險之保障」。《民俗博覽》載:「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也」。在商代崇尚巫風祭祀的時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張揚。 至周代,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尚書》說:「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滅商之後,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為佔有今陝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的大部為庸之轄屬。國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楚國後於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實現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 梁啟超在評價庸國亡時說:「楚庄即位三年,聯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為楚病,巴服而庸滅,楚無內憂,得以全力爭中原。」更為重要的是楚人兼並上庸國後吸收了庸先進文化國力大增,據考證,屈原先祖是庸人,庸文化成為楚文化的先河。 庸國佔有逐鹿中原而問鼎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使楚得以窺中原之虛而入之,實在是「庸人自擾」。究其原因是:庸國人背離了地域傳統文化「守中抱一、和合通變」的內在精神,過份張揚武力、得意忘形,以致坐失良機。然而,庸國的滅亡是上層貴族勢力的不幸而非堵河文化的潰滅,恰恰相反,堵河地域文化在「朝秦暮楚」的政治動盪中吸取異域的秦、楚文化得以在隱逸中保存下來。自此,堵河以古巫養生為特質的地域文化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而隱居於民俗之中綿延下去。 (二)輝煌後的沉潛時期(公元前611年—公元968年)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秦楚爭雄的此消彼長,上庸歸屬不定,朝秦而暮楚。 秦漢時期,分天下為郡縣,上庸縣屬漢中郡。大批不滿秦朝專制苛政的難民紛紛逃入秦巴山間的上庸郡大山老林中。 三國時期,為上庸郡。甘露四年(259年)為新城郡,下領堵河流域七縣,孟達曾任太守,曾有長詩《上堵吟》著稱於世。「魏咸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後主(禪)」(《華陽國志》) 兩晉時期,上庸郡曾為清河康王子銓封地庸王國」。上庸郡成為逃避戰亂和苛政的最佳避難所,這就有上庸郡治下的武陵縣漁人闖入桃花源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南朝時期,上庸郡領九縣。是為「上庸郡領九縣」。 宋天監四年改上庸置安城縣,立羅州。西魏廢帝元年(552年),羅州治上庸,以扶猛為刺史,統上庸一郡。廢帝改新豐為上庸縣,改安城為竹山縣。即今竹山縣南部為上庸縣,北部為竹山縣。 隋開皇十八年(599年),改羅州為房州,領竹山、上庸三縣。大業三年廢州置郡,郡治在擂鼓與竹溪界邊的縣河堡,領光遷(房縣),永清(保康)、竹山、上庸四縣。 唐朝時期天下分十道,竹山、上庸屬山南東道房州,州府設在方城山,貞觀十年移治房陵。 唐貞觀十年是個轉折點,竹山(上庸)作為秦巴山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了。 宋開寶年間(968—975),省上庸縣入竹山縣,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竹山縣建制規模範圍與名稱。「竹山縣」的歷史開始了。 自公元前611年到公元968年長達一千五百餘年的堵河地域文化史隨著中華大地政治風雲變幻而進入輝煌後的沉寂。 然而,竹山一帶的《竹枝詞》通過劉禹錫的發現介紹給盛唐詩壇吹送了一股強勁清麗的新風。一時間,堵河人口頭傳唱歌謠成了唐宋以降的大詩人騷客效仿的範本。下里巴人,和者眾多。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巴山楚水奉獻給華夏文苑的就是這樣優美的絕唱。 堵河文化是典型的自娛型民俗文化,它棄絕了一切的功利主義,它是堵河人內在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和無意識渲泄。堵河文化沒有文字、書籍作載體,也沒有代表性的士族文豪,更沒有為皇帝御用的大翰林大學士,它紮根在泥土中,綻放在人跡罕至的秦巴山間。「君子以無名自隱為務」,以致使後人難以藉助顯態文化表徵來給它詮釋,只能從口傳心授至今的民俗豐富載體中去感悟當年的那份飄逸、那份自由、那份堅實、那份神奇、那份豪野之氣。 (三)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時期(968年一1949年) 自宋開寶元年上庸、竹山二縣合一為竹山縣開始,堵河流域的主要地區竹山縣建制趨於穩定。此際中國進入穩定的封建時代。 元代置行省,竹山縣屬房州襄陽路。明置布政司,竹山屬湖廣布政司鄖陽府。清隸湖北省鄖陽府。 堵河流域位於川陝鄂三省交界處,歷來為「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堵河為「通向四川的鹽道」和「通向江漢的中葯材之路」。這個地區的居民由東西南北流民雜居混成:(1)遠古土著先民後裔;(2)庸人後裔;(3)巴人後裔;(4)濮人後裔;(5);蜀中流民;(6)三秦流民;(7)荊楚流民;(8)豫中流民;(9)叛逆巨匪流民;(10)流放士族後裔。多地區、多民族、多階層、多成份的流民把堵河作為逃避戰爭、早澇、賦稅、瑤役、仇殺的「避風港」和「桃花園」,在這塊相對肥沃、偏僻、封閉的土地上共同開拓新的家園。與此同時帶來各地區、各民族、各行業獨具風格的異域異質文化因子,給堵河文化帶來新的沖擊、新的形態。 對堵河文化給予巨大沖擊與極大豐富的歷史契機有三次。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間的荊襄大移民浪潮。明朝周洪謨在《創置鄖陽府紀》中說:「成化七年,荊襄流民百萬,有司逐之,渴疫者過半。天子籍流民十二萬三千餘戶,因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割鄖津之地置鄖西,使流寓、本著參錯以居。於是就鄖縣城置鄖陽府,以統房、竹六縣。」此次移民僅堵河流域的竹山、竹溪一帶即安置七萬余戶近三十萬人。其數目大於土著人一倍。自此,這占人口1/2的荊襄移民自然而然地將江漢平原先進的平川農耕文明和集市商貿文明帶進堵河,使堵河土地、資源得到更有力的開發利用,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以中葯材等土特產交易為主的對外貿易活動,培育出外向型農業文化。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國和白蓮教起義軍殘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隱蔽形式定居下來,約有5萬餘人,繁衍為特殊的部族。據《清史稿》載:竹山一直是白蓮教和太平軍的大本營,也是他們劫後余身的倖存之地。據《竹山縣志》記載:「竹山匪患連綿不絕,每三年平均一次大暴動」。農民起義軍後裔繼承了先輩的剛烈血性,敢於反抗、善於斗爭。竹山近一千多年歷史上爆發過600餘次大大小小的起義。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種族心理培養出李來亨、王聰兒、馬二姐、張振武、施洋、熊光文這樣的志士。在堵河人血液里涌動的既有「竹枝詞」山歌里的那種柔情蜜意,也有施洋怒斥吳佩孚演講詞里的那種匕首投槍。堵河文化溫柔敦厚、中庸平和的背後蘊藏著時代颶風的「風暴眼」。陰柔和陽剛的交融構成萬物變化的兩面性的有機統一,當民族和人民的生存處於危險關頭時,刑天舞干戚的金剛怒目正如佛門智者的「獅子吼」,把沉迷於酣夢中的人們喚醒。反叛精神從另一面豐富了堵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加強「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新色彩。 第三次機遇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昌、黃岡一帶的商人被迫遷徙於堵河,這時,為逃避戰亂,約有8萬人逃進竹山、竹溪一帶定居,帶來的是「九頭鳥」的商業文化因子和黃梅戲。使得堵河文化得以同站在時代前列的武漢都市相接軌,並產生城關、寶豐、官渡這樣較繁華的秦巴集市。與此同時,外面世界的洋貨進山了,山裡的土特產順著堵河流進了湖廣。 與移民文化粉墨登場的同時,堵河地方特有的古巫文化在民眾中仍保持鮮活的生命力,給亂世、衰世的人們心靈上頻添了許多安慰。 三次移民潮給堵河地域文化帶來先進的平原耕作技術,先進的商品經銷意識,蔑視權威的反叛精神和大都市的價值觀念,使堵河文化在痛苦的蛻變中邁向近代化。 接受了新因子的堵河文化在經歷外來異域文化板塊的撞擊與挑戰後,在時代精神的洗禮中重新進行整合。在文化整合的造山運動中,堵河為辛亥革命奉獻出軍事總指揮、國民黨元勛張振武,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奉獻出中國勞工第一位大律師、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施洋,張振武和施洋以秦巴山一般偉岸剛烈、以堵水一般豪邁奔放屹立中國社會大改組、大變遷的最前列,參與締造民主與自由的新世界的大運動,生動地體現出堵河文化風采和這種特色文化培育出的獨具魅力的人格,尤其表現出堵河人強烈的反叛精神和和合通變的革新意識。 順應自然,善於養生;改造世界,敢於創新;追求自由,熱愛和平;致力幸福,不斷革命。——堵河地域特色文化賦予堵河人剛柔相濟和合通變的鮮明性格。 堵河以古巫為特質的地域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將異域異質移民文化納入自己的旗幟下,貫注以伏羲、女媧偉大的創世精神,蚩尤、丹朱強烈的反叛精神,以及庸人特有的和合通變的文化基因,使整合後的新型堵河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連續性,實現異域移民文化的本土化。 (四)社會主義時代精神貫注和提升時期(1949—) 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堵河地域文化漫長的發展之旅終於矗立起劃時代的界碑。一種嶄新的意識形態在農民翻身的熱烈鼓點聲中升起鮮艷的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以強大的力量改造著地域文化,下里巴人竹枝詞和堵河號子、竹山高腔被賦予強烈的政治內容和時代新生活的色彩;儺戲和巫術被當作封建迷信而受到批判和拋棄;由地域文化中的糟粕所滋生的各種邪教、反動會道門組織受到有力的鎮壓,新型社會主義農民文化應運而生。這種文化仍然繼承了巴楚文化中的浪漫熱烈、奔放豪邁的高調濃色。 地域特色文化怎樣才能同時代精神有機結合?這個課題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仍然沒有得到很圓滿的解決。文化大革命時期「左」的思潮泛濫,文化成了政治簡單的傳聲筒,時代精神成了簡單的幾句政治口號,地域傳統文化的精華被當作糟粕拋棄了,從而喪失了自身的特色。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堵河地域特色文化出現復甦的生機。余曼白代表的堵河剪紙藝術進入國際藝壇,展現出堵河地域文化獨特的審美視野和表現風格;羅維揚主編的縣級文藝刊物《堵河文藝》進入國際文化交流展廳,代表當時中國縣級文藝刊物的水準,並以之為陣地培養了一大批文學藝術作者群,鄉土文化得以張揚。小荷才露尖尖角,堵河文化以藝術的幼苗顯示的是土壤的肥厚。 九十年代中期,竹山縣全面開展旨在提高人民群眾素質,消除精神貧困的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農民自覺地用政治、道德、文化、科技、教育等社會規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十星級創建活動將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同當代歷史發展對農民的必然要求結合起來,致力於農民的全面發展。 竹山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各大新聞傳媒的重視和關注,1996年冬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把學習「竹山經驗」作為主題,由此,「竹山經驗」走向全國,成為精神文明創建史冊上的一個專有名詞。1997年春,竹山縣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定為國家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示範點,同時成為與張家港、天津和平區、大連並肩的全國「四大文明創建典範」。 透過社會紛紜復雜的表象,我們透視到「文化力」的巨大作用,「文化力」往往是某些泡沫似的政治運動、文化運動乃至經濟運動幕後的導演。竹山作為貧困山區的特困縣一舉成名並非偶然,實際上是地域文化獨特的豐厚底氣使然。地域文化發展走勢和民眾的心理需求構成戲劇性突變的「內因」,而時代精神和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發展則是其「外緣」。 社會主義需要精神文明創建成為群眾自覺行動,民眾需要精神理念作為生活的目標與動力,地域文化需要在暗河低谷中尋求振起的突破口,三者的內在機制在歷史特定時空點跨世紀轉折關頭終於因緣和合,揭開了地域文化復興的序幕。 堵河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文化根的蘇生,是世界文化壯麗的回歸,讓文化更好地為人的自由與幸福服務,推動人類由物我對立的必然王國向物我一體的自由王國進化。——這就是堵河文化始終不渝的神聖使命。 因此,堵河文化必須重新審視人類文化所有成果並予以最大限度的吸納消融,在壯麗的回歸中重建新型範式;堵河文化必須藉助強大的文化復興浪潮和思想與實踐的雙重啟蒙完成自己的神聖使命;堵河文化必須拋棄實用主義和盲目迷信的枷鎖,在跨世紀戲劇性矛盾沖突中再度振起,鳳凰涅磐。 《山海經》中的記載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囗,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下,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 出自《山海經 西山經》
㈢ 十堰的竹山有那些旅遊景點
只有一個驢頭峽漂流,還有一個霍河水庫,其它就沒有了
㈣ 湖北竹溪的旅遊景點介紹(要想導游一樣介紹!)急需!!
竹溪縣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現已發現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文物點20餘處,遺址12處;古墓、墓群19處,寨堡3處。著名文物有《魯班經》、東坡硯台、漢代陶制和尚棺等。境內峰奇峽幽、風景秀麗。其主要的風景名勝有:
1、十八里長峽:位於竹溪縣南部雙橋鄉,與重慶的巫溪縣交界。 這里,峽雖窄長而不失其雄偉,谷雖深幽而不失其靈秀,長峽兩岩群山起伏,峰巒林立,2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49座,最高的蔥坪主峰海拔2740米,最低的海拔也在860米以上。十八里長峽距長江「小三峽」70公里,因峽長18華里而得「十八里長峽」之名,峽內古木參天,終日雲霧繚繞,谷底清流奔瀉,山間瀑布飛傾。其溫和的氣候,適度的降雨,使長峽成為多種植物的理想繁衍場所,是鄂西北少有的動植物基因庫,此峽自古迄今的封閉,使長峽成了絕無僅有的原始自然景觀勝地。該峽為湖北省自然保護區,擁有原始森林2萬多畝,植物132科591種,各類珍奇動物90餘種,物產金釵、石米等幾百種名貴葯材,是珍稀的動植物基因庫。進入長峽風景區,只見千山疊翠,楠木參天,盤石而立。懸崖絕壁高聳入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49座,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860米,終年雲霧繚繞、氣勢磅礴。看絕壁,似倚天長劍、似玉女婷立、似佛神觀天,使人心曠神怡,又感神秘莫測。
2、楚長城遺址: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滅庸以後,為爭霸北上創造條件,以脊作界,修築龐大的防禦工程,與天然屏障連接一體,作為爭霸楚國的前沿陣地。用石灰粉黃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築成的城牆,歷經千年風雨,仍然堅硬如石,經有關考古專家多次考證,認為此法築城壘壁,可謂世界一大奇跡。1987年6月21日《湖北日報》稱:「竹溪境內楚長城遺址的發現,將陝西、河南邊境考察的結果連貫起來了,填補了中間一段空白,形成了較完整的楚長城體系」。竹溪境內全長180多公里。現在竹溪境內尚有四處遺跡。第一處在蔣家堰的關埡子,是湖北通往陝西的門戶,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二處在中峰的柳林埡;第三處在中峰的王家溝;第四處在竹溪、竹山兩縣交界的鐵銅寨。
3、標湖森林公園:位於縣城南部9公里標湖林場境內,總面積1884公頃,有偏頭山、標湖、孔家包、龍泉洞、三包等五個風景區。公園以壽林風光為主,有仿古式賓館"巴山客舍",峰奇水秀,澗深谷幽,崖峻壁峭,僅自然景觀、景點就有40多處,風景十分優美。人文古跡較多,傳說神秘動人,尤以偏頭山、祖師廟及隱真洞等最負盛名。山林景色四季秀麗,氣候宜人,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交通便利,居住環境好,是觀光旅遊、度假、避署、療養、狩獵的理想場所。
4、采皇木摩崖詩刻:明嘉慶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皇帝為修故宮,下令湖北光華知縣廖希夔採伐楠木,百求不得。廖知縣歷經艱險,終在竹溪鄂坪鄉慈孝溝採得。遂在高0.7米、寬0.8米的峭壁上鐫詩三首:"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此不得,於焉躑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出;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圖鞏矣"。多年來荊棘雜草復掩,碑文字跡雖受風化,仍很清晰。昔日采皇木遺址,如今新生長的楠木枝葉茂盛,生機勃勃。摩崖詩被竹溪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點,慈孝溝也被列為竹溪縣珍貴的楠木保護區。
㈤ 竹溪那裡適合遊玩
你問2次,我也答2次。 十八里長峽位於竹溪縣南部雙橋鄉,與重慶的巫溪縣交界。 這里,峽雖窄長而不失其雄偉,谷雖深幽而不失其靈秀,長峽兩岩群山起伏,峰巒林立,2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49座,最高的蔥坪主峰海拔2740米,最低的海拔也在860米以上。十八里長峽距長江「小三峽」70公里,因峽長18華里而得「十八里長峽」之名,峽內古木參天,終日雲霧繚繞,谷底清流奔瀉,山間瀑布飛傾。其溫和的氣候,適度的降雨,使長峽成為多種植物的理想繁衍場所,是鄂西北少有的動植物基因庫,此峽自古迄今的封閉,使長峽成了絕無僅有的原始自然景觀勝地。該峽為湖北省自然保護區,擁有原始森林2萬多畝,植物132科591種,各類珍奇動物90餘種,物產金釵、石米等幾百種名貴葯材,是珍稀的動植物基因庫。進入長峽風景區,只見千山疊翠,楠木參天,盤石而立。懸崖絕壁高聳入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49座,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860米,終年雲霧繚繞、氣勢磅礴。看絕壁,似倚天長劍、似玉女婷立、似佛神觀天,使人心曠神怡,又感神秘莫測。 楚長城遺址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滅庸以後,為爭霸北上創造條件,以脊作界,修築龐大的防禦工程,與天然屏障連接一體,作為爭霸楚國的前沿陣地。用石灰粉黃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築成的城牆,歷經千年風雨,仍然堅硬如石,經有關考古專家多次考證,認為此法築城壘壁,可謂世界一大奇跡。1987年6月21日《湖北日報》稱:「竹溪境內楚長城遺址的發現,將陝西、河南邊境考察的結果連貫起來了,填補了中間一段空白,形成了較完整的楚長城體系」。竹溪境內全長180多公里。現在竹溪境內尚有四處遺跡。第一處在蔣家堰的關埡子,是湖北通往陝西的門戶,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二處在中峰的柳林埡;第三處在中峰的王家溝;第四處在竹溪、竹山兩縣交界的鐵銅寨。 標湖森林公園位於縣城南部9公里標湖林場境內,總面積1884公頃,有偏頭山、標湖、孔家包、龍泉洞、三包等五個風景區。公園以壽林風光為主,有仿古式賓館"巴山客舍",峰奇水秀,澗深谷幽,崖峻壁峭,僅自然景觀、景點就有40多處,風景十分優美。人文古跡較多,傳說神秘動人,尤以偏頭山、祖師廟及隱真洞等最負盛名。山林景色四季秀麗,氣候宜人,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交通便利,居住環境好,是觀光旅遊、度假、避署、療養、狩獵的理想場所。 采皇木摩崖詩刻明嘉慶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皇帝為修故宮,下令湖北光華知縣廖希夔採伐楠木,百求不得。廖知縣歷經艱險,終在竹溪鄂坪鄉慈孝溝採得。遂在高0.7米、寬0.8米的峭壁上鐫詩三首:"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此不得,於焉躑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出;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圖鞏矣"。多年來荊棘雜草復掩,碑文字跡雖受風化,仍很清晰。昔日采皇木遺址,如今新生長的楠木枝葉茂盛,生機勃勃。摩崖詩被竹溪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點,慈孝溝也被列為竹溪縣珍貴的楠木保護區。
㈥ 古上庸指的是今日之竹溪還是竹山
今天的竹山縣田家壩鎮北壩這塊堵河邊的半島上,這里曾經是庸國的都邑回。從春秋時期楚答滅庸 (公元前611年)到元朝初的一千九百八十年間,竹山縣田家壩鎮的北壩地區,一直是上庸縣治所在地。上庸在東漢、三國、西晉和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北周、西魏等朝代曾經八次為上庸郡。上庸在我國歷史上也成就過司馬懿等許多英雄豪傑,留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為了搶救和保存地域有價值的歷史文化,並弘揚於後世,建議竹山縣將田家壩鎮改為上庸鎮。
㈦ 竹溪跟竹山是一個地方嗎
當然不是。只不過到竹席要經過竹山。